A. 旅夜書懷教案,急用
《旅夜書懷》教學設計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詩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間接抒情) ②感受詩人復雜的情懷
2、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細節質疑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杜甫晚年的處境和內心情感,樹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一、 導入:
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前一段時間我們已經領略到李白詩歌的魅力。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杜甫的《旅夜書懷》與《登岳陽樓》。
我們先來看《旅夜書懷》,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同學們覺得自己讀的好不好?(生答好)很有自信,那我們暫且不下定論,等我們學了這首詩,再來說你們誦讀的感情把握得是否到位。
二、教學過程
一《旅夜書懷》
1、 初看《旅夜書懷》這題目,覺得它寫的是什麼呢?(生答)
師:大家回答的都不錯,旅,旅行、居旅,夜表示時間,書懷就是抒發情懷。「旅夜書懷」就是在行旅的夜裡抒寫自己的胸懷或懷抱。那大家先來看看「旅夜」,旅行,旅居,詩人為何會旅居?大家說說看
明確:杜甫在唐代宗廣德二年即764年的春天攜家人回成都,入嚴武幕。本來有這位好朋友的幫助,他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卻不料嚴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乘舟東下。《旅夜書懷》就是在途經渝州、忠州時寫的,這一年杜甫已滿53歲,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風痹,不時發作。他在2年前,安史之亂初時,曾有返回長安或洛陽的打算。但因地方軍閥乘機作亂,及其他原因未能如願。這回嚴武之死,他決心離開四川,轉作瀟湘之游,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時才是個盡頭。這首詩集中體現他這種心情。
①「旅夜書懷」是在行旅的夜裡抒發自己的情懷,那為什麼引發情懷呢?由什麼觸動了他的情懷?
明確:在行旅的夜裡見到的景引發他的情懷
②對景的描寫有哪些?
明確: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③這兩聯的寫景中包含哪些意象?
明確:細草、微風、岸、危檣、舟、星、平野、月、江流。
④先看首聯,從詩中找一個詞來概括其意象特點,為什麼這個字最形象?
明確:「獨」,因為在闊大的江岸刪哪個,孤弱的細草在無邊的風里搖擺不定,漫漫長夜裡只有孤立突出的高高的桅桿和孤獨的小舟,這番景象無不顯出「獨」
⑤再來看頷聯,剛剛說了意象有 「星、平野、月、江流」這些意象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用詩中一個字概括意象特點的話你會選什麼?
明確:低垂的星空,顯得原野更加遼闊無邊,更加荒涼,江水洶涌澎湃、奔流不息,月似乎不堪滾滾東流的大江的壓迫一下子涌了出來。寫出了無垠的星空,平曠的原野,浩淼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那樣的宏偉壯觀。用「闊」來概括意象特點。
⑥首聯寫的是孤舟,寫出了孤寂,可頷聯卻給我們展示了如此雄渾闊大的景象,那是人到底要寫的是孤獨還是闊大?
明確:孤獨,用了對比,反襯手法,闊岸、平野,大獎中的孤舟是何等孤單、何等渺小,這是詩人命運的寫照,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盪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沛無依的凄愴心情,這就是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小結:分析完前兩聯,現在請同學來誦讀,首聯我們說寫出的是詩人的孤寂,那情感應是怎樣?(悲涼)那頷聯呢?寫的是一幅闊大景象,我們要讀得昂揚一些,好,現在大家齊讀前兩聯。
2、 分析頸聯與尾聯
① 面對著景,觸發了詩人的情懷,說說詩人想借這景抒發怎樣的情懷?
明確:「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② 怎麼樣理解這一聯?分別從手法、內容、情感去分析。
明確: 「我哪裡是因為文字好而有名聲,官職倒是由於我衰老而罷退了。」可是杜甫的名聲真的不是因為文章好而顯揚嗎?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可見杜甫的文章名氣非常大。可詩人卻說「名豈文章著」那詩人的志向是什麼?他希望因為什麼而聲名遠揚?是他的政治抱負,他想要官場得意,為名謀利。明顯的「名豈文章著」是一句反話。
「官應老病休」呢?是否也是反話?官休的原因應該是老且病,可杜甫是因為這原因嗎?沒錯,不是,是因為自己的不得志,不受皇帝重用,又遭排擠,所以才「官休」,與「名豈文章著」一樣,都是反語。
③這一聯的感情基調應是怎樣?從哪些字眼可以體現詩人的這種情感?
明確:悲憤、憤懣。從「豈」「應」可以看出來,「豈」豈能,怎麼能,「應」應當那樣,可自己卻不是,顯出詩人的悲憤。
④面對這遼闊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詩人深感自己漂泊無依,在這靜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間所依存的一隻沙鷗,即詩中所說「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是詩人的自況,這樣寫有何效果?
明確:「飄飄何所似」寫出了詩人的漂泊無依。茫茫的天地和一隻孤獨的沙鷗相比(襯托),就更顯得孤獨,凄涼,以形象比武作結,鮮明深刻地傳達詩人深沉的感慨,天地雖大,卻無自己安身之處,景色遼闊,卻反襯出詩人孤寂而悲憤的心境。「一沙鷗」與「獨夜舟」相照應,對比鮮明,比喻貼切。
小結:書懷這兩聯,抒的是詩人漂泊四方,居無定所的無所依託的自傷之情,所以感情應該是壓抑的,全班齊讀。
二《登岳陽樓》
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建築精巧雄偉,與江南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初中學過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知道了這一名冠天下的岳陽樓,在范仲淹的文章里有一句「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這樣的句子,這里的千人就包含了杜甫,現在我們就一同走進杜甫的《登岳陽樓》
①我們已經學過了《旅夜書懷》知道了賞析方法,現在這首《登岳陽樓》由同學們來解決。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賞析?(請同學根據前面學習情況進行歸納)
明確:知人論世、標題、意象、語言點、情感及抒情方式等方面進行分析
②請同學自選你們找出的角度認真分析。小組討論後進行發言。
提示:意象:洞庭水、岳陽樓,吳楚、乾坤、日月、孤舟。
意境:遼闊雄偉、開闊博大、孤單漂泊。
情感:身世之悲、家國之憂。
語言點:昔、今對比,坼、浮
小結: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所見所感,通過對洞庭湖浩瀚汪洋、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繪,觸景傷情,把個人的悲苦,國家的憂患和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景色上下襯托,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胸懷,意境宏大,情調悲壯,是登岳陽樓的千古名篇。
三誦讀兩首詩,注意重音、停頓,體味杜詩「沉鬱頓挫」風格
結語:
通過這幾首詩的學習,相信大家對杜詩及杜甫的了解又有更深一層的了解。通過今天的學習,希望對大家今後的詩歌學習有所幫助。
B. 滕王閣序優秀教案 第一段有幾個典故 典故分事典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內》的要求.(2)分析每容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C. 黃鶴樓 古文教案
[教學步驟]
一.導入:
A.提問:三大名樓?及與之有關的各名文?
湖北:黃鶴樓 崔顥《黃鶴樓》
湖南:岳陽樓 范仲淹《岳陽樓記》
江西:滕王閣 王勃《滕王閣序》
B.講故事:傳說李白登臨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詩而作罷,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二.朗讀:
師范讀,生齊讀.
強調注意節奏(音韻兼顧意義),及聲調的抑揚、速度的急緩
(如:讀「空」應低沉婉轉,聲音略為延長;「晴川」句可讀得恬淡自然。)
三.師生探究:
A。讀了這首詩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
生1:我喜歡「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因為它對仗工整,用詞優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現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畫面。
生2:我也喜歡這一句。「歷歷」「萋萋」兩個疊詞讀起來流暢、舒緩。感覺非常寧靜。
生3:我喜歡「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它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它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
生4:我喜歡「白雲千載空悠悠」句。給人一種悠閑適意的感覺。
生5:不。這句我感覺到的不是悠閑,而好像是孤獨寂寞。因為「空悠悠」顯得空空盪盪,使人頓時心生惆悵。
生6:我喜歡「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煙霧迷朦,真彷彿人間仙境。
生7:我讀來煙波浩渺,卻又聯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詩人也因此而生離愁別緒吧。
師:(贊賞地)同學們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解讀這首詩,從各個角度品析了詩的韻味,意境。它確實通過描寫詩人登臨黃鶴樓的所見,表現詩人的思鄉愁緒,這從最後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剛才同學們爭論「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敢於有自己的見解。首聯和頷聯中都出現了「空」字,詩人登上此樓,發現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樓宇,天地間也只有漂渺無依的浮雲,理解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點頭)千年已逝,一切都如過眼雲煙,在這種清廖孤寂中詩人自然生發歲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點頭)。
(品味與爭論使同學們覺得自已是課堂的主人。)
B.那麼,你對這首詩有沒有不滿意的地方?
生8:「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句,寫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給人清新可人的感覺,為何下句卻突然轉寫「愁」?
生9:頭三句每句中都有「黃鶴」二字,好像顯得重復羅嗦?
生10:詩人說「昔人已乘黃鶴去」,要是用「來」就好了,不就顯得那地方很美嗎?
生分組討論,力求每人都能談出自己的見解。每組推舉一個作中心發言。
生11:連用「黃鶴」三字,我們組認為是在強調黃鶴樓的得名,還可引人想像鶴的翩然身姿,仔細品去,回味無窮呢!
生12:仙人騎鶴西去的傳說讓人神往,三個「黃鶴」不僅讀來不覺累贅,反而不斷強化了傳說給人帶來的飄逸之感,當然更有仙人騎鶴而去的無限悵惘……
生1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有同學認為寧靜,舒暢,是沒有將全詩統一起來讀,詩人在登臨黃鶴樓時,看「白雲千載空悠悠」,心中就有歲月悠悠,世事蒼茫之感,那麼再研究「晴川歷歷漢陽樹」句,我們認為應看作是一種凄美。
生14:我們在研究這一句時,揣測作者是不是一種反襯——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師(感嘆):是啊,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
生15:剛才有同學提出「詩人說『昔人已乘黃鶴去』,要是用『來』就好了,不就顯得那地方很美嗎?」這個問題,我們討論的結果是:詩人寫作此詩並不是為了表現黃鶴樓的美景,而是表現詩人的悵惘,思鄉之情。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討論的結果並不在於對錯,同學們只要能談出自己的見解,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了品味,解讀,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脫離詩意去信馬由韁,而應在了解詩人寫作背景的基礎上,盡情去想像,去發揮。
(求異思維,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勇於質疑。)
四、拓展,激發學生的想像能力,訓練學生表達能力。
這首詩不僅寫景,還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每一句都可說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畫,老師選擇了其中的一句,根據詩意,融入自己的想像和感受、體會,寫成一段小文,請同學們也模仿著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充分發揮想像,綴珠成文。
師示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金碧輝煌的黃鶴樓在陽光的照射下愈發顯得宏偉與壯麗。登臨此樓,仰望長空,一碧如洗,唯有白雲千朵,懸浮於天地之間,沒有一絲雜色,就是那樣不沾煙火氣地潔白,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悠悠地飄盪。胸中的一切彷彿都被盪滌而去,怎麼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在溫暖陽光的照耀下,漢水平原黃鶴樓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在風的吹動下,那披著綠衣的生靈也會慢慢地跳起舞來,顯得那樣快樂活潑。再向黃鶴樓的東北角望一望,那彷彿是一個世外桃源。在那個美麗的鸚鵡洲上,鮮嫩的芳草長得極其茂盛,讓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撫摸,聞著它,似乎也正散發著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太陽漸漸向西方墜落,遠處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農具准備回家。想想自己,還在遙遠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霧氣波濤,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時才可走完這迷茫的路途啊。看看天,看看地,哪兒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兒?天色漸漸暗下來了,心中的歸思,怎一個愁字了得?
生18:「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小鳥歸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團聚,那嘻嘻的笑聲多麼認人羨慕!日暮降臨,一切都模糊起來,陰沉沉的天空中夾著一道道紅霞,如長江之浪一涌而來,又如烈火在燃燒。不遠的江面上,霧氣漸濃,我不知不覺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鄉之念。美麗溫柔的故鄉在我眼前閃過,在我腦中停佇。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滿笑聲的家,回到那能洗凈我腦中胸中愁絲的家!
…………
(片斷寫作,雖有些描寫與詩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像,並能用優美的文字表達就要充分肯定。)
五、師總結:
今天我們學了一首詩,理解了一位詩人,討論了兩個話題,寫了一段文字,收獲可謂大矣!
D. 岳陽樓記 教案
教案一
一、教學角度:廣博的胸襟 宏大的抱負
二、設計思路:1.作為千古名篇,本文不論是思想內涵還是寫作技巧,都有值得品讀講解的地方。但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的實際,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課堂設計上面面俱到。因此,怎樣對教學內容進行斟酌取捨,做到「長文短教」,這是在備課過程中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本三例教案以此為設計原則,即:選擇一個恰當的「切入口」,突出重點,化解難點,解讀要點,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同時,課文字詞句的理解翻譯則主要放在課外,要求學生藉助課內外資料,進行自主學習。2.本例教案以理解感悟課文的立意美為中心,理清課文「由樓寫景,由景寫情,由情寫論」的寫作思路,重點體會古代政治家范仲淹的思想境界。
三、實施過程:
1.導入:范仲淹在本文中表達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3.研讀第5段。①學生齊讀;②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展開討論,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翻譯成現代漢語,並談談自己的理解;③理解「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的意思,體會其中包含的對滕子京的勸勉和對自己的鞭策這一言外之意。④理解「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的句意,分析其中「二者」的所指,由此導入下一環節。
4.研讀第3、4段。①概括段意;②討論:第3段寫悲景抒悲情,找出體現「悲」的意味的詞句,翻譯品味;③討論:第4段寫喜景抒喜情,找出體現「喜」的意味的詞句,翻譯品味;④理解句式「登斯樓也,則有……者矣」;⑤討論:怎樣理解這兩段文字與第5段議論之間的關系?明確:這兩段景物描寫,實質是在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從而引出「古仁人之心」,藉以表達自己的胸襟和抱負;⑥討論:這兩段的寫景抒情與第2段的景物描寫的區別與聯系。明確:第3段寫景旨在扣題,第4段寫景照應了第3段「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說法,通過表現「遷客騷人」面對悲喜兩景而產生的不同感受,引出下文的「古仁人之心」,藉以表達自己的胸襟和抱負。
5.討論小結:①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由樓寫景,由景寫情,由情寫論」的寫作思路;②將范仲淹的思想與今日共產黨人的思想加以比較,談談自己對范仲淹的胸襟和抱負的評價。
6.齊讀全文。
7.作業:①參考相關資料,翻譯課文;②背誦全文。
教案二
一、教學角度:工整的對句 精當的煉字
二、設計思路:《岳陽樓記》雖是一篇散文,但多用對句,且對仗工整;同時,作者在遣詞造句上頗費心思,語言極具表現力。本例教案擬以語言為切入口,披文入情,闡幽發微,進而領略文章的主旨和內涵。
三、實施過程:
1.導入:介紹江南三大名樓及相關詩文名句,簡評名句精當、優美的語言藝術。(湖南省岳陽市的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湖北武昌的黃鶴樓: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2.教師介紹作者,范讀課文,正音;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感悟。
3.研讀第2段。①找出其中的兩組對句,體會其妙處。明確:「銜遠山,吞長江」(「銜」和「吞」二字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湖與山、湖與江的關系,更使靜景富於動態美);「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運用對句,寫出了洞庭湖獨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時,為「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張本。「通」「極」二字寫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觀和恢弘的氣勢)。②齊讀第2段。
4.研讀第3段。①速讀第3段,歸納要點。②找出其中兩組對仗最為工整的對偶句,加以品味。明確:「陰風怒號,濁浪排空」(「陰」「怒」「濁」三字渲染了悲愴的哀景,極富感染力。「怒號」運用了擬人,似乎在為遷客騷人的不幸境遇而吶喊);「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兩句極寫天氣的昏暗陰沉。「隱」「潛」二字運用擬人手法,化靜為動,為畫面增添了動感)。③快速背誦第3段。
E. 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5全部課文的教案
閱讀鑒賞
第一單元
1.*沁園春·長沙..........................................毛澤東3
2.詩兩首
雨巷................................................戴望舒 6
再別康橋.............................................徐志摩 8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10
第二單元
4.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16
5.荊軻刺秦王........................................《戰國策》 18
6.鴻門宴............................................司馬遷 22
第三單元
7.記念劉和珍君..........................................魯迅 27
8.小狗包弟..............................................巴金 32
9.*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梁實秋 36
第四單元
10.短新聞兩篇
別了,「不列顛尼亞」............................周婷 楊興 39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羅森塔爾 41
11.包身工...............................................夏衍 44
12.*飛向太空的航程............................賈永曹智 白瑞雪 52
表達交流
心音共鳴 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
園丁贊歌 記敘要選好角度
人性光輝 寫人要凸顯個性
黃河九曲 寫事要有點波瀾
朗誦
梳理探究
優美的漢字
奇妙的對聯
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
名著導讀
《論語》
《大衛·科波菲爾》
必修二
閱讀鑒賞
第一單元
1.荷塘月色.........................................朱自清
2.故都的秋.........................................郁達夫
3.*囚綠記.........................................陸蠡
第二單元
4.《詩經》兩首
氓
採薇
5.離騷.............................................屈原
6.孔雀東南飛 並序
7.*詩三首
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
短歌行..........................................曹操
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
第三單元
8.蘭亭集序..........................................王羲之
9.赤壁賦............................................蘇軾
10.*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第四單元
11.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蔡元培
12.我有一個夢想....................................馬丁·路德·金
13.*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恩格斯
表達交流
親近自然 寫景要抓住特徵
直面挫折 學習描寫
美的發現 學習抒情
想像世界 學習虛構
演講
梳理探究
成語:中華文化的微縮景觀
修辭無處不在
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名著導讀
《家》
《巴黎聖母院》
必修3
閱讀鑒賞
第一單元
1.林黛玉進賈府........................................曹雪芹
2.祝福................................................魯 迅
3. *老人與海 ..........................................海明威
第二單元
4.蜀道難.............................................李白
5.杜甫詩三首
秋興八首(其一)
詠懷古跡(其三)
登高
6.琵琶行 並序..........................................白居易
7.*李商隱詩兩首
錦瑟
馬嵬(其二)
第三單元
8.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9.勸學 .............................................《荀子》
10.*過秦論............................................賈 誼
11.*師說..............................................韓 愈
第四單元
12.動物游戲之謎 ......................................周立明
13.宇宙的邊疆 .......................................卡爾·薩根
14. *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加來道雄
表達交流
多思善想 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
學會寬容 學習選擇和使用論據
善待生命 學習論證
愛的奉獻 學習議論中的記敘
討論
梳理探究
交際中的語言運用
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
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
名著導讀
《紅樓夢》
《高老頭》
必修4
閱讀鑒賞
第一單元
1.竇娥冤...............................................關漢卿
2.雷雨.................................................曹禺
3. *哈姆萊特 ...........................................莎士比亞
第二單元
4.柳永詞兩首
望海潮(東南形勝)
雨霖鈴(寒蟬凄切)
5.蘇軾詞兩首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6.辛棄疾詞兩首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李清照詞兩首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聲聲慢(尋尋覓覓)
第三單元
8.拿來主義.................................................魯迅
9.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弗羅姆
10.*短文三篇
熱愛生命..................................................蒙田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帕斯卡爾
信條......................................................富爾格姆
第四單元
11.廉頗藺相如列傳 .........................................司馬遷
12.蘇武傳 .................................................班固
13.張衡傳 .................................................范曄
表達交流
解讀時間 學習橫向展開議論
發現幸福 學習縱向展開議論
確立自信 學習反駁
善於思辨 學習辯證分析
辯論
梳理探究
邏輯和語文學習
走近文學大師
影視文化
名著導讀
莎士比亞戲劇
《談美》
附錄
中華文化精神
必修5
閱讀鑒賞
第一單元
1.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施耐庵
2.裝在套子里的人.......................................契訶夫
3.*邊城 ...............................................沈從文
第二單元
4.歸去來兮辭並序...................................陶淵明
5.滕王閣序.............................................王勃
6. *逍遙游 ..........................................莊周
7.*陳情表 ..........................................李密
第三單元
8.咬文嚼字...........................................朱光潛
9.說「木葉」.......................................林庚
10.*談中國詩.........................................錢鍾書
第四單元
11.中國建築的特徵 ...................................梁思成
12.作為生物的社會 ...................................劉易斯·托馬斯
13.*宇宙的未來.......................................史蒂芬·霍金
表達交流
緣事析理 學習寫得深刻
謳歌親情 學習寫得充實
錘煉思想 學習寫得有文采
注重創新 學習寫得新穎
訪談
梳理探究
文言詞語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識
有趣的語言翻譯
名著導讀
《三國演義》
《堂吉訶德》
迅雷下載:
下載地址1:http://down.rme.com/rme_UploadFile/2010077/%D0%C2%BF%CE%B1%EA%B8%DF%D6%D0%D3%EF%CE%C4%C8%CB%BD%CC%B0%E6%A3%A8%B1%D8%D0%DE1-5%A3%A9%BD%CC%B0%B8%BA%CF%BC%AF.rar
下載地址2:http://www.xkb1.com/upimg/xkb1/sanxianbajiao/20071018/新課標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1-5)教案合集.rar
下載地址3:http://dx2.qiannao.com/servlet/FileDownload?vid=1&vid2=0&filename=//gzlzw/gzlzw/2010730160018.rar
F.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教案
【設計思想】
詩歌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和韻律美。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感悟作者通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為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煉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趣味。誦讀是教學詩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那種善於傾注強烈感情的誦讀既能讓我們體會「無地-沙鷗」的凄涼落魄;又能使我們回味蘇軾李白的豪放不羈……
【實施方案】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3.加強合作學習,養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內涵,准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1.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對名句的深入理解。
課時安排:2課時(40分鍾×2)
教學方法和手段:討論交流為主,多媒體教學,配以幻燈片,背景音樂等。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四首詩,結合對詩人身世、寫作背景的了解,准確理解詩中深沉的愛國情感。
2.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一、 導入新課,檢查課前積累。
1.導入語。
2.學生活動:
舉手發言,列舉中國愛國名人名言或他們的愛國事跡1例。
3.切入本課,明確目標: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主題,並學會對名句進行賞析。〔幻燈片出示本堂課學習目標〕
二、 配樂朗誦,總體感受並進一步理解四首古詩所表達的愛國情懷。
1.范讀:
1)多媒體畫面、詩文、配樂朗誦。
2)學生活動:靜靜地欣賞,並正音正字,正確把握詩句的朗讀節奏,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小組討論交流:
1)四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麼知道的?[投影]
2)學生活動:4人一組,各抒己見,並努力使對方接受。如對方不接受,則應竭力反駁。
注意:陳述理由或反駁意見要有依據。
3.組織班級交流。
1) 學生活動:每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在班級發言。
2) 教師適時點評,加以引導。[在交流中穿插幻燈投影,介紹背景材料,幫助學生了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正確理解詩歌內涵。]
三、重放配樂朗誦,學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讀。
1) 跟讀。
2) 教師小結:詩歌是激情的產物,不是帶著強烈感情的人是朗讀不好詩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讀好詩歌,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兩點:正確理解詩歌主題,深入體會詩人情感;採取多種朗讀手段,充分調動自身激情。
五、課堂總結:
本節課通過討論交流我們理解了四首詩的思想內容,學習了有感情地朗讀這四首詩。希望同學們今後多加練習,養成良好的朗讀詩歌的習慣。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進一步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品味詩歌字里行間的愛國深情,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
3.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引發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熱情。
教學難點:品味名句,體會真情。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張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營造課堂學習的良好氛圍。]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僵卧孤村」四字,寫出了詩人當時的處境:年老久病,無所作為。但「不自哀」則引出詩人對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現實轉入夢境,自然而巧妙,滿腔愛國熱忱化為豪壯的詩句。
四、 拓展提高:
1.回歸課文,再讀古詩四首。
思考:吟動人詩篇,品詩中深情。古人觸景傷懷,為國憂思,這給了你哪些啟發?
2.交流、點評。
五、課堂總結。
[音樂聲起(同課前)]
同學們,如今我們的祖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日益強盛,人民團結奮進。在這樣和平安定的年代裡,我們更愛我們的祖國。從現在起,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樹立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勤奮刻苦,踏實進取,努力學習,為振興中華打好堅實的文化基礎。
願同學們早日成材,夢想成真!
G. 滕王閣序教案
《滕王閣序》教案
【教學目的】
1.背誦全文。
2.學習體會本文優美的語言及其表達方式,了解駢文的兩大特徵--對偶與用典,進行文言仿寫訓練。
3.積累文化知識。
【教學重點】
1.理解基礎,熟讀本文直至背誦。
2.通過仿寫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徵。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預習,理解注釋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關文化知識。
2.教學可分兩個層次:對於文言文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教學目標應定位於\'理解文意、熟讀成誦\'上;對於有一定文言基礎的學生,可定位於\'理解、背誦、仿寫\'上,即增加一個動手操作的環節。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課前出示一段中學生創作的文言習作:
悲哉秋心,蕭條凄瑟,西風颯過,萬木咸荒。葦葉紛下,蕪桿遷黃。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觸目生涼。離人頻顧,羈客成傷。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騷辭,從風流盪,魚雁聞聲,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編《高考狀元作文》P271,文匯出版社)
大家相信嗎?這段文字出自一位17歲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這位同學參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氣息的作文獲得了高考作文滿分的好成績!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語文閱卷中心組組長王光祖先生對他的作文評價是:\'思想嚴密,層次清楚,語言老到,體現出良好的語言素養。\'
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其作者則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這就是王勃的《滕王閣序》!
今天,我們的任務一是背誦這篇千古名篇;二要學寫一段文言。
(解說:同年人的成功對學生更有說服力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新奇的任務往往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學一般只要求學生讀懂、會背,進行文言文寫作對於學生而言似乎無異於天方夜譚,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激情。)
二、解題
1.關於本文的寫作
《唐摭言?卷五》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巡讓賓,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雲\'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2.關於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稷山縣)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學者王通。王勃六歲即善寫文章,十四歲便科舉中第。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作王府修撰。後因一篇游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後又因殺官奴而犯罪,父親也受連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親,途經南昌,正趕上當地都督在滕王閣上設宴。王勃在宴會上賦詩並寫了這篇著名的《滕王閣序》。隨後,在前往交趾時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本文遂成為他的\'絕唱\'。
三、研習課文
1.梳通文句,整體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為四個部分:①由洪州地勢、人才說到宴會。②寫滕王閣構築之宏,眺望之廣,周圍秋景之美。③寫歡娛宴遊引發的的人生感慨。④寫自己有幸與會,應命做詩。
2.重點突破--學會\'精加工\'。
①教師示範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勢、人才說到宴會。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寫古今之變遷;\'星分翼軫\'四句寫空間地勢之雄;\'物華天寶\'四句寫人物之盛。接著,\'雄州霧列\'呼應\'星分\'句,\'俊彩星馳\'呼應\'物華\'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賓主盡東南之美\'再承\'物華\'。多層渲染,以壯文氣。圖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變遷)
\'雄州霧列\'\'星分翼軫......\'(空間地勢)\'台隍\'一句
\'俊彩星馳\'\'物華天寶......\'(人物之盛)\'賓主\'一句
\'都督閻公\'句以下開始具體地寫主賓盛宴。
(解說:教師精當的分析為學生的思維運作提供了一個非常直觀的操作圖式。當然,這應該建立在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後,必須對文章進行精加工--對文句的內在思路和關系進行細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誦。)
(2)學生歸納其餘各段,邊理解邊背誦。
第二部分:寫滕王閣構築之宏,眺望之廣,並寫周圍秋景之美。\'潦水盡\'二語寫秋景;\'儼驂馬非\'四語寫自己來到滕王閣;\'層巒\'以下八句,寫閣在山水之間;\'披綉闥\'以下十句,寫閣上眺覽所及,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二句為描寫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鮮明生動的秋之圖景。
第三部分:寫歡娛宴遊引發的人生感慨。
\'遙襟俯暢\'以下十句,寫參與宴會諸人。\'窮睇眄於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極娛游於暇日\',引出\'興盡悲來\'二語,於是緊緊相承抒發身世之感。遂引用\'馮唐\'等四人懷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家之塊壘。\'所賴君子安貧\'以下,用以勉勵自己不因處境困窘而改變志節。
第四部分:寫自己有幸與會,應命做詩。
\'無路請纓\'四句再說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說自己路過滕王閣,把當時的賓主合在一起說;\'楊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願做詩。\'\'嗚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謙詞作結,收束全文。
(解說:在教師示範之後,學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據,但在具體操作中仍會遇到種種困難。教師可採取小組討論、師生質疑解答、點撥、啟發等多種方式。但無論如何,教師必須保證讓學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決不能越俎代庖將答案直接端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對有關文字材料進行\'精加工\',也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關鍵。因此,教師必須切實抓好這一環節。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誦就會迎刃而解。)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滕王閣序》能流傳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語言藝術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兩點:工整的對偶和文情並茂的\'警句\'。
(解說:本導語單刀直入,直奔主題,目的在於迅速切入本節課核心內容。一般而言,導語以簡明賅要為上。)
二、品析鑒賞
1.對偶品析
這篇文章是駢體文。文中四字為一語六字為一語的很多,前後語句完全對偶(沒有成對的,只有\'嗟乎\'\'所賴\'\'勃\'\'嗚乎\'\'雲而\'九個字),還講究字的平仄關系,所以聲調讀起來十分和諧。試就第1段看其對偶關系:不僅句與句對偶,還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詞或片語也是對偶,這叫做\'當句對\'。
(解說:張志公先生說:\'屬對練習是一種不講語法理論而實際上相當嚴密的語法訓練;經過多次的練習之後,學生可以熟練地掌握詞類和造句的規律,並且用之於寫作,因為從一開始就是通過造句的實踐訓練的,而不是只從一些語法術語和抽象定義學習的......屬對是涉及方面很廣的一種綜合性的語文基礎訓練,對於培養學生讀書、作文的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通過實踐,靈活地把語法、修辭、邏輯幾種訓練綜合在一起,並且跟作文密切結合起來。\'(《傳統語文教育初探》P103-106,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人們對\'屬對\'重視得十分不夠。本設計在志公先生思想的指導下,結合本文的典型特徵,從語言學習的心理規律出發,嘗試著指導學生進行文言寫作的第一步--屬對練習。當然首先是對課文中無處不在的\'對偶\'進行\'精加工\',以期建立一個完整的學習圖示來指導學生的仿寫。)
2.對偶句仿寫練習
①教師任意讀出課文中的上句,要求學生對出下句。
②教師根據課文情境自出若干語句要求學生對出下句。
如:A.滕王閣中,高朋滿座;
B.見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點,誰人騰蛟起鳳;
(參考對句:都督宴上,盛友如雲;望長天之明徹;倚馬可待,王勃綉口錦心。)
(解說:練習材料出自課文,使學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學生必須動腦思考。三個句子,句式各異,基本涵蓋課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學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語句編制\'對偶句\'。(解說:此舉旨在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並促進學生的自主創意構思。應該在兩方面要求學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閣序》對警句的提煉,方式靈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寶天華,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華富庶;後者形象地說明了南昌一帶人才濟濟。有的是語句表面矛盾而意思連貫,例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中的\'老當益壯\'和\'窮且益堅\',就是把\'老\'和\'壯\',\'窮\'和\'堅\'這兩個對立面,從相反相成中統一起來,突出了\'貧賤不能移\'的美好節操,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此外,如\'東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東隅\'已失,則\'桑榆\'必晚,而王勃卻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雖身處逆境也不悲觀的態度。有的是把不少相關的事物連接起來從而造成獨特的意境。例如:\'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關山難越\'和\'萍水相逢\',在意義上本無聯系,但一旦組成對偶句後,就順理成章地表達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後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獨,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獨。文中類似語句多多,不一一列舉。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不求一律。
(解說:警句的寫作難度較大,學生除了應該具備相應的語言能力以外,還需具備較高的思維水準和創造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只對課文進行分析而不要求學生一一仿寫。但教師必須使學生意識到\'警句\'的特點和作用,並且能體會到\'警句\'的蘊意。可以鼓勵學生在寫作中嘗試創造一二。)
三、布置作業
1.反復背誦課文,直至爛熟於心。
2.仿照課文中的句式寫一段有一個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說:整體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語言障礙的駢文更要重視這一環節。這一板書簡明顯示了課文四部分的主要內容,其中對第1段做了詳盡的分析。有點有面,有詳有略。)
H. <騰王閣序>和<蘭亭集序>都是序文,比較它們思想內容的異同,談談你的體會
《滕王閣序》與《蘭亭集序》比較閱讀
類型:高二教案 加入時間:2006年3月1日19:12
比較視點一:寫美景,寫樂事
同:樂在山水,樂在盛會。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極寫山水之美,宴會之樂。
滕王閣上的聚會,既有長輩如閻公者,又有童子如「我」者,勝友如雲,高朋滿座。宴會之盛,好比當年睢園竹林之聚,文采風流,可比曹植謝靈運。良辰美景之中,有賢主,有嘉賓,有文人,有武士,難怪作者深深感嘆:「四美具,二難並。」人生難逢的快慰之事都讓作者享受到了。因此,他不斷的感嘆:「童子何知,躬逢勝餞」,「今茲捧袂,喜托龍門」,「幸承恩於偉餞」,「奏流水以何慚」。
蘭亭集會,是在山水明麗的會稽山陰,作者用簡約的筆墨描寫出集會時的情景:遠有崇山峻嶺,近有茂林修竹,天高地遠,清風習習。群賢畢至,又為這青山綠水平添了幾分高雅。他們來這里不是狂飲大嚼,不是猜拳行令,而是在曲水中漂起酒杯,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一觴一詠,暢敘幽情」,簡潔的筆觸,寫盡了蘭亭集會的流風雅韻。
異:兩種境界,各臻其善。
《滕王閣序》用墨如潑,寫出人間萬千氣象。
王勃筆下,景物的境界是闊大的。登高望遠,「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作者不但寫眼前景,而且通過想像,將整個洪都大地都收攏於自己的視野之內:襟三江,帶五湖,控蠻荊,引甌越。作者筆下的色彩是濃艷的,山是「層巒聳翠」,閣是「流丹溢彩」,抬望眼,落霞絢爛,碧水澄澈,鋪錦列綉,文采斐然。
《蘭亭集序》筆調清新,有世外桃源之風。
王羲之描寫蘭亭周圍的山水,用的是近乎白描的手法。他寫到山嶺樹木,寫到流水天氣。每種景物只用一字修飾,山是「崇」,嶺是「峻」,林「茂」而竹「修」,流「清」而湍「激」,真是做到了「字不得減」。雖是簡筆,卻讓我們產生了豐富的聯想:蘭亭旁,該是群山環抱,曲水彎繞,樓台亭閣,錯落有致,彷彿世外桃源。
比較視點二:悲時運,感人生
同:樂極而悲甚。
王勃由宇宙之大想到人生渺小,由畢至的群賢想到自己「三尺微命,一介書生」。雖「有懷投筆」,卻「無路請纓」,於是,文章也由熱情洋溢轉為扼腕浩嘆,「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並由「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而自傷身世。
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曾不知老之將至」,想到人生短暫,「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旺盛的生命終要走向死亡。正因為生活美好,才引起詩人對生命的留戀。
異:同途而殊歸。
王勃在文中把悲勢蓄得很足,但是,他畢竟從悲中走將出來了。他認為賈誼被貶,非無聖主;梁鴻被逐,非乏明時。那麼可以推想,王勃對自己的不得重用,是有一種「端坐恥聖明」的感慨,是想奮發有為的。於是,又樂觀曠達地唱出:「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就讓我們從原先的壓抑當中感受到了振奮。
王羲之悲的是人生苦短,在文章中,他始終沒有走出悲的境地。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引起「豈不痛哉」開始,到「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而發出的「悲夫」結束,自始至終處於一種難以抑制的悲哀之中。
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呢?知人論世,讓我們從如下兩個方面來分析:
雖然對於《滕王閣序》的寫作時間歷來有多種說法,但不管怎樣,都不能否認王勃寫作此文時還是年輕氣盛。因此,他在文中抒發的悲情,未必真的是他自己的悲愁,他真的到了「老當益壯」之年嗎?非也。所以,在寫過悲情以後很自然地轉入寫豪語。另外,王勃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初年,社會安定,國勢昌盛,在那個泱泱大國,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王勃還是很有信心有所作為的,這可能是王勃最終走出情感低谷的時代根源。
而王羲之寫作本文時,已經歷了宦海的沉浮,看透了皇帝和大臣們不顧亡國之危而苟且偷生的本質。因感到報國無門,便憤然回到家鄉會稽任職,不久,又辭官退隱。可以說,他是參透了世事的。因此,他的這種悲嘆也可能是對世事的失望。再者,作者身處東晉那個亂世,苟活於亂世的人,多有種世紀末的悲哀。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王羲之擺脫不了的悲,既是個人的身世之感,更是對社會動盪的感嘆。
(本文表發於《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