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上要上公開課,誰有《蟬和狐狸》的教學設計和課件願和我分享一下謝謝!
一、導入課文。
先指名說說《狐狸和烏鴉》的故事,你對其中的狐狸和烏鴉各有什麼看法呢?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愛聽奉承話的人容易上當受騙。)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讀課文,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2、概括《蟬和狐狸》的主要內容。
3、想想這兩則寓言有哪些相似之處。(相似之處:狐狸為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說奉承話。)
三、細讀課文,體會寓意。
1.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圈套」本來指什麼?在本則寓言中指什麼?
(使人上當受騙的、壞的、害人的計謀、計策,陰謀詭計。把蟬從樹上騙下來,吃掉他。)
2.怎樣騙的?細讀第二自然段。並畫出突出表現狐狸會騙的詞語。
(「歌聲多麼美妙」、「天才的歌唱家」、「動聽的歌喉」,「故意」點出狐狸的假心假意。朗讀狐狸的話。)
3.這是一隻什麼樣的蟬?從哪裡看出來的?他是怎樣想?怎樣做的?用不同的線畫出最能說明上述問題的內容。(「察覺……有詐」、「摘下……扔下來」表現了蟬在狐狸面前,頭腦清醒,保持警覺,並當機立斷進行試探。)
4、拓展思維:想像蟬的思考過程。
5、這是一隻的怎樣的狐狸?從哪裡可以看出來?(「以為是蟬」、「猛地撲了過去說明狐狸露出了真面目,也充分顯示了蟬的智慧。)
6、細讀蟬對狐狸說的話,抓住「摻雜」、「懷有戒心」來體會蟬因為同伴受害而對狐狸早有警覺,善於觀察、思考。)
7.對待狐狸這樣的奸詐小人,我們應該怎樣做?
8.理解寓意。
(1)、這則寓言中蟬聰明在哪裡?(讀「蟬和狐狸」的最後一自然段。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2)、小組之間交流:你想對寓言中的蟬說些什麼?對那些中了「圈套」的「蟬」說些什麼?
(3)、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則寓言的寓意。
(4)學習名言:
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是教育極為重要的部分。——羅索(英國哲學家)
善於吸取教訓會使一個人迅速成長起來。
四、對比《狐狸和蟬》與《狐狸和烏鴉》的主人公形象。
烏鴉:愛聽奉承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抵不住誘惑,失去戒心。
蟬:善於思考,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存有戒心,識破了狐狸花言巧語的險惡用心。
五、寫話練習:烏鴉聽說了蟬和狐狸的故事後,很佩服蟬,特地登門拜訪。圍繞 「受騙」這個話題,它們會說些什麼呢?
烏鴉說:
蟬 說:
烏鴉說:
蟬 說:
五、總結:
讀了三則寓言故事,你有什麼收獲?(啟發學生從文章結構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談收獲。)
六、出示《伊索寓言》其中的故事,編寫寓意。(出示文章或者視頻)
七、交流課外閱讀《伊索寓言》的收獲。
八、介紹書籍,課外延伸。
1、制定讀書計劃。(一個月內完成)
2、做讀書筆記:摘抄《伊索寓言》故事中點名寓意的句子。
板書設計:
蟬:善於觀察、思考,保持警覺,存有戒心
狐狸:陰險狡詐、愛說奉承話、假惺惺、口是心非、心懷鬼胎、口蜜腹劍
⑵ 蘇教版小學語文書裡面的寓言有哪些具體篇目數量急啊!!!!!
第一單元
共選編3篇課文。用不同的文學體裁反映孩童生活的內容。第一篇文章是回憶性的記敘文,第二篇文章是演講稿,第三篇則是古詩。它們反映的內容都和孩童的生活有關。
《師恩難忘》作者通過對自己上一年級時,一位教學有方的田老師的回憶以及後來相遇時情景的描述,抒發了對老師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文中小詩描繪的畫面與田老師所編的故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充分體現了田老師「口才、文筆都很好」的高超教學技藝。教學中,要抓住重點,分幾個層次,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細細體會。同時,田老師的教學方法對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不無啟迪:持之以恆,用語言本身的魄力激發學生對語文的熱愛,必然會獲得成功!
《陶校長的演講》這篇演講稿要求學生每天從健康、學問、工作、道德四個方面問問自己,以此激勵和鞭策自己不斷進步。演講,是在群眾集會或者重大的會議上,就某個問題或某個事件說明道理、發表講話。從本質上說,演講稿屬於議論文文體。搞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了陶校長的「四問」實際上就闡明了他的四個觀點。教學時,根據文本的特點,可以採取先扶後放的辦法,重點指導學習第二自然段,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因為演講在今天的生活中很有生命力,所以老師還要結合學生實際,開展相應的語文實踐活動。
《古詩兩首》中兩首古詩均是五言絕句,語言清新、平白、簡易。《尋隱者不遇》以問答的形式,敘述「尋隱者不遇」這件事。《所見》向我們展示了牧童捕鳴蟬時動靜結合、活潑有趣的畫面。這兩首詩通過語言和動作表現孩子天真無邪的特點,表達詩人對山林、田園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教學時,可用「問」和「見」來整體把握。
第二單元
圍繞「自然的奧秘」這一主題選編了4篇課文。《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以滿腔熱情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裝滿昆蟲的衣袋》記述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痴迷於昆蟲的故事;《變色龍》和《金蟬脫殼》則給學生提供了兩個仔細觀察周圍事物的範例,使他們知道應當怎樣去仔細觀察;「誦讀與積累」則要求學生誦讀巴甫洛夫、伽利略、蘇霍姆林斯基等人有關觀察方面的名言,從而懂得觀察的重要意義。本單元還安排了一個「小練筆」,要求學生「利用課余觀察一種昆蟲的活動,寫一篇觀察日記」。
通過這個單元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學到語文方面的知識,還能從不同的側面認識到觀察的重要,學習觀察的方法,豐富自然知識。通過記觀察日記,又能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其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
根據前面提到的本冊閱讀教學的重點,根據文章表達的順序給文章分段。這一單元後三篇課文的教學要落實這一目標。《裝滿昆蟲的衣袋》是敘事寫人的文章,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弄清楚文章究竟寫了法布爾小時候對小蟲子著迷的哪幾件事,然後再從人物的動作、語言、內心來體會人物的精神;《變色龍》一文的教學應立足於事情的發展順序,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直觀而又生動地體會變色龍的特點,文中有一些問題巧妙地揭示了教學的停頓與過渡,應當予以重視。《金蟬脫殼》一文的表達順序比前面的兩篇文章還要復雜一些,(具體講一講,最後一個自然段定位在「我」對脫殼後的蟬和蟬殼的喜愛。)教學中更要注意引導學生去閱讀、發現文章結構的美。切忌在教學中把上述文章作為說明文來教學,要努力營造氛圍,按作者記敘的順序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這樣,才會和「我」一起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魄力。
第三單元
4篇課文可以稱之為「故事集錦」。分別為成語故事、文學故事、民間故事、寓言故事。
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重在說理,文學故事和民間故事重在贊人。
成語有些可以從字面理解,有些要知道來歷才能理解。像《成語故事》中三則成語均屬於後一種情況。在教學中在巧妙地處理故事和它的引申義之間的關系,哪一個先講,哪一個後講,大有學問,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地,我認為第三則成語故事應該從故事講起,因為學生對這個成語接觸還是比較陌生的,它的引申義也相對要難理解一些。教學這三則成語故事還要注意語言文字的訓練,要結合課文中的關鍵詞句讓學生體會故事內在的含義,不要空談道理。
《推敲》這個故事歷來為文人所津津樂道,內涵非常豐富。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握主要目標,立足文本,引導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故事學習和扎實有效的語言訓練過程中,體會賈島認真嚴肅的創作態度,嚴謹治學的可貴精神,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懂得作文時斟酌文字的重要性,並能付之實踐。
《嫦娥奔月》這個民間流傳的故事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我個人還是欣賞課文所講的凄美感人的故事,謳歌了正義,鞭韃了丑惡。中秋之夜,吃著月餅,想著這樣美麗動人的傳說,你怎麼不會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怎麼不會願意為他人付出一點呢?課文從「後羿射日」開始娓娓道來,詳略得當,人物的形象在情節展開的過程中表現得栩栩如生。教學時要抓住重要的段落,理解和感悟並重,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訓練中,體會文章的中心,領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讀書莫放「攔路虎」》為了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蘇教版高階段的每冊教材均安排了有關閱讀指導的文章。該文就屬於這一類,主要是指點讀書方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類課文無須老師講解,只要略加指點(這個指點我認為首先應該從整體入手,讓學生知道這是議論性文體,然後還要知道其主要的觀點),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就可以了。」
《伊索寓言》課文裡面的三則寓言,前兩則我們耳熟能詳。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可能第一則寓言的寓意需要教師聯系生活作適當的點撥,而第二則寓言的教學,教師可結合課後練習3來落實相關訓練。第三則寓言的教學可與《狐狸和烏鴉》這則寓言對照著進行,讓學生正反兩方面獲得多元的感悟。當然,這三則寓言的主體價值,即那句畫龍點睛之筆一定要在教學中得到落實,包括這種形式,最後也要總結歸納,便於學生今後課外閱讀。
為了落實《課標》關於「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要求,蘇教版語文教材在高階段每冊的第3單元,安排了「我讀書我快樂」的欄目,給學生推薦一些名著,要求學生課外認真閱讀,這一冊要求學生閱讀《伊索寓言》,與12課的內容相呼應,希望老師們予以重視。
第四單元
用三個不同年齡、不同領域的名人相關事件來表達「無私奉獻」的主題。第一篇文章和第三篇文章講的是大事,第二篇文章寫的是小事。
《在大海中永生》這是一篇通訊,根據新華社通訊《在大海中永生》,按照「飛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別大海」的線索摘寫而成。作者表達的感情真摯,運用的語言豐富,有一定的跳躍性。教學中要向學生介紹人物的相關背景資料,並注意合理地運用。要注意朗讀與想像的結合,朗讀與理解的結合,做到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要注意情節展開與情境創設之間的關系,把握整體,關注細節。要注意感情基調正確定位。悲痛中有激昂,懷念中有愛戴,總的來說,是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這樣才和「為人民無私奉獻的人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的文章主旨相吻合。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文章通過記敘高爾基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與「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表現了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愛」的教育藝術。同時也引出了「『給』,永遠比『拿』愉快」的奉獻主題。教學中要抓住文章開頭的「愛」字,根據兩件事情前因後果的關系展開教學過程,特別是後面書信內容的理解,要先和前面的事情聯系起來,再作適當的拓展,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僅僅圍繞文章最後一句話來組織教學,為理解而理解,破壞了文章的情境。
《艾滋病小鬥士》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電視中有過專門的報道。文章運用倒敘的手法,先寫恩科西的去世和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感嘆,再交待恩科西的身世遭遇以及與艾滋病頑強抗爭的事例,最後以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痛切的講話進一步闡明主題。全文的教學要結合課後練習3來進行,需要老師們注意的是,如何把恩科西與社會偏見作斗爭和他關心其他艾滋病人統一起來。教學時要特別抓住人物的語言來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精神,同時還可以根據事件的前後關系做好教學的過渡。
⑶ 小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狐狸和烏鴉」教案設計分為兩課時怎麼寫
教學目的要求:
1.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懂得喜歡聽奉承話就容易受騙上當的道理。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和朗讀狐狸對烏鴉三次說的話。
2.理解課文的寓意。
3.學會掌握8個生字的音、形、義。
教學思路:
首先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課文和教師的范讀,初知課文大意,並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從課文中找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認讀生字,識記字形,抽讀詞卡。然後從整體入手,提出問題,以問促讀,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接著部分深究,通過提問,以讀為主,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具體內容,理清課文脈絡。最後回歸整體,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明白課文所含的道理。整個教學過程,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的「導」,重在抓住重點詞句段,以問促讀,以讀促說,以說助讀,以此理解課文內容,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思維訓練,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教學時間: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出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聽過狐狸的一些故事嗎?誰知道狐狸的本性是什麼樣的?(狡猾)你們見過烏鴉嗎?它和別的鳥,如黃鸝、孔雀、百靈鳥相比,它的羽毛漂亮嗎?它的叫聲好聽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狐狸和烏鴉的故事,看看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二、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把帶生字的詞語,看拼音多讀兩遍。)
1.檢查自學情況。讀下面句子,注意帶點字的讀音。
(1)烏鴉在大樹上做了個窩(wō),狐狸住在大樹底下的洞(dòng)里。
(2)狐狸對烏鴉說:「您的羽(yǔ)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來就差(chà)多了,誰都愛聽您唱歌,您唱幾句(jǔ))吧!」
(3)烏鴉聽了狐狸的話,唱起歌來。哇(wà)……她剛一張嘴,肉(ròu)就掉(diào)下來了。
2.抽讀生字、生詞卡片。(先帶拼音讀,然後再去掉拼音讀。)指導學生學會生字詞。
窩洞羽毛差多了
肉哇幾句掉下來
三、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整體感知。
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課文講了一隻狐狸騙取了烏鴉嘴裡一片肉的故事。)
第二課時
一、導語:狐狸是怎樣騙到烏鴉嘴裡的這片肉的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二、分段讀講課文,重點理解烏鴉上當受騙的經過。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這段有幾句話?從這里你知道什麼?(兩句話。知道烏鴉住在樹上的窩里,狐狸住在樹下的洞里。他們是鄰居,彼此是了解的。)
2.默讀課文2—3自然段。
思考:烏鴉與狐狸的故事是怎麼發生的?找出最能說明原因的句子。(烏鴉找到一片肉,高興地站在樹枝上,狐狸見了直流口水,想吃這片肉。點撥「直流」的意思。)
3.重點講讀4—7自然段。要求學生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邊劃)思考:
(1)狐狸對烏鴉說了幾次話?每次都是怎麼說的?為什麼這樣說?
(2)烏鴉每次聽了狐狸的話是怎麼想的?有什麼反應?結果怎樣?
學生回答時,教師相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點撥,結合看圖,幫助學生深入理解。
狐狸「想了想」,它想什麼呢?(狐狸暗暗打主意,想鬼點子,讓烏鴉張口把肉掉下來。)
⑷ 是誰干擾了學生的個性思維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因材施教」、「生命化」
和「個性化」等教育教學理念俯拾皆是。這些充盈著生命色彩的教育教學理念,如果我們廣大教師能夠正確理解、合理利用的話,無疑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當下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經常看到一些干擾學生個性思維發展的現象。作為一位教學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我也常在思考:干擾學生個性思維發展的「干擾因子」有哪些?經過幾年的實踐研究,我探尋出了以下幾種「干擾因子」。
一、生生互動中學生之間的相互干擾
所謂「生生互動」指的是建立在學生個體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學習,相互交流,促進組內學生不斷地思維碰撞的一種學習活動。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樂此不疲的一種課堂教學組織方式。但在教育教學中,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引發學生之間的個性思維的相互干擾。
【案例描述】
某教師在執教蘇教版語文第十二冊《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時,為了讓學生感悟詩詞的意境,設計了一個想像寫作的環節,讓學生選擇「西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三個畫面中的一個進行小組交流。學生興趣盎然。但交流伊始,由於興趣愛好不同,學生往往為選擇哪幅畫面進行交流而發生爭論。最終強勢的學生占據了上風,而其他相對較為弱勢的學生只能以屈服的姿態去迎合強者。
顯然,在這樣的合作交流中,弱者的個性思維得不到發展,甚至會被抑制。實際上,教者的出發點是想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相互補充,不斷提升寫作的質量,達到在學生的腦海中建構畫面,感悟情境的目的。因此,更為有效的做法應該是營造更加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自由組合進行交流。這樣一來,由於小組內的成員有著相同的選擇,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述說慾望,錘煉學生的語言,提升語文思維的品質。
二、學生答問中生生之間的思維干擾
「課堂設置問題是課堂上師生交流最普遍的方式」,它對啟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起著重要作用。課堂上教師提問,學生答問,一切盡顯自然。但不注意提問的細節,往往會讓學生間的思維相互干擾,找不到自我當初的個性體驗。
【案例描述】
某教師在教授蘇教版語文第九冊《蟬和狐狸》時,這樣提問:當蟬看清了狐狸的真面目後,你覺得蟬會用什麼樣的語氣來對狐狸說話呢?學生紛紛作答:自豪、慶幸、高興、嘲笑……教者一陣驚喜,接著提問:同學們體會得不錯,下面請同學們用自己想用的語氣來讀讀蟬說的話。學生依然欣然舉手,但朗讀卻變了些味道,許多學生已經找不到當初所說的那種感受。
上述案例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學生在作答的過程中思維受到他人的干擾,當初的自我感悟已經被同化成他人的感受,自己的感悟定位已經發生了偏移。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用追問的方式,當學生回答出教師的第一個問題時,立刻追問,讓他通過朗讀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抓住這閃光的「教學契機」,才會使課堂更具生命和活力。
三、動態課堂中教師的「主導」對學生的干擾
新課程的課堂是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情感和知識的需要,以及課堂學習的實際情況,隨時做出富有創意的調整。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具備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與充盈的教育智慧。
【案例描述】
某教師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輪椅上的霍金》時,出示了霍金回答女記者的提問的一段文字讓學生齊聲朗讀,學生讀得深情而動人。但教者發現學生的朗讀已經偏離了自己的預設,於是教者這般引導學生:「這可是合成器發出的標准倫敦音,它是不含絲毫情感的」讓學生毫無感情的進行再次地朗讀,就這樣教師將學生引向了自己的預設。接著再提問:「霍金每一句都是那樣的激動人心,哪句話最讓你激動?」殊不知這樣,教者毫不留情地抹殺了學生的個體感悟,也浪費了一次絕好的教學資源。
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一些個人體驗。為此,教者可擺正自身的位置因勢利導,問問學生為何將合成器發出的本無絲毫情感的標准倫敦音讀得這般有感情,並讓學生說說對這段文字的感悟。這樣,既幫助學生加深了對霍金的樂觀感恩之心的認識,又讓學生的個性思維得到張揚。
總之,教學無小事兒,處處皆細節。我們要深入地研讀教材和大綱,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需求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方法,將干擾學生個性化思維的「干擾因子」扼殺在課堂教學之前,如此,才能切實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凸顯高效課堂的旨歸。
⑸ 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第一課時的實效
留心第一課時,我們就會發現:不論是觀摩課、展示課,還是競賽課,很少有人去執教第一課時。原因是許多教師認為閱讀教學第一課時很難出效果,而第一課時也的確頭緒繁多,牽涉到導入、字詞教學及初讀課文等環節,每一環節都不能忽略,頗有難度。其實,第一課時在語文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整體感知課文的關鍵點,是對學生進行雙基訓練、提高語文素養的起始點。正確處理好第一課時能喚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慾望,能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能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能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那麼語文第一課時該學什麼,怎樣提高高年級語文第一課時的實效呢?筆者認為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節、簡便的教學方法,都能提高第一課時的教學實效。在簡簡單單的教學之中有大量時間讓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讀書感悟,第一課時照樣可以預約出與眾不同的實效和精彩。
一 以多樣的導入求實效
有效的導入就好比一台戲的序幕,它簡短巧妙,「牽一發而動全身」,牽引整個教學過程,收到先聲奪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有效的導入寥寥數語即能把學生引入文本的情境,接觸到文本的精神內核,但必須考慮導入語要精確、凝練、簡潔,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要符合文體的需要,要圍繞文本的精神內核進行設計。
1.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例如,教學寓言故事《蟬和狐狸》時,先讓學生復習以前學過的寓言故事《狐狸和烏鴉》,然後過渡《蟬和狐狸》。由此引入新課題既復習了原來的知識,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2.觀賞插圖,導入新課
利用插圖導入新課,既形象直觀,又能正確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教學課文《莫高窟》時,當學生打開課本,一下就被眼前的壁畫吸引了,壁畫上的仙女千姿百態,精妙絕倫。這時,學生就對學習課文有了興趣。插圖揭示了課文的內容,為新課的導入創設了美好的情境。
3.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根據與課文題目有關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一文,學習課文前提問:平時同學們的衣袋裡都裝些什麼東西啊?再順著學生的回答揭示課題,以此喚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們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二 以簡明的初讀求實效
初讀是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學生初次感知教材,是學習一篇課文的起始階段。依據教學目標,初讀設計也要有效明了、讓學生覺得學起來目的明確,有可操作性。初讀並不只局限於要學生「讀准確、讀通順」,也不應該只局限於教學生認讀生字詞,而應該認真審讀教材,發現其有核心價值的精妙之處,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縱觀全篇,潛心會文。有效的初讀還可以交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少走彎路。
1.圍繞課題,引導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文章題目是作者反復斟酌才定下來的,或點明中心,或概括全文內容,下面的千言萬語往往從上面的課題就可見端倪。因此,第一課時教學中,可以圍繞課題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內容。以課題為契機進行挖掘,這樣既能引導學生在初讀中抓住課文的結構及要點,又激發了學生對初讀課文的興趣。
2.抓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感知全文
例如,「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時,教師可以這樣指導初讀:老師知道大家對法布爾的行為充滿了不解,為什麼他的衣袋會裝滿昆蟲呢?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來說明。」學生找到三個關鍵句後,教師進一步誘導:「三句話中哪些詞語特別能解釋法布爾的這種行為?」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著迷、迷戀、痴迷。這種初讀引導學生從提煉關鍵句到提煉關鍵詞,既讓其初步感受到文中主人公對大自然的熱愛,又教給了他們高效的讀書方法。
三 以巧妙的過渡語求實效
有效的過渡語是簡化教學環節最見效果的一個程序,學生學起來感覺教學環節清晰了,簡潔的過渡語必須是精心打磨過的,它簡短精闢,言簡意賅,既能承上啟下,又能引領學生由初讀到精讀。
方法一:抓作者內心巧妙過渡。比如教學《金蟬脫殼》一文,學生初讀課文後,感受到了小作者想要觀察蟬脫殼的急切心理,這時教師可以馬上過渡:「孩子們,此刻你們的目光在哪裡?讓我們跟隨小作者一起緊緊盯住那隻蟬蟲,可千萬別放過任何一個精彩的脫殼的細節哦,輕輕地自由讀課文,感受這奇妙的一刻。
方法二:介紹作者巧妙過渡:例如,教學《理想的風箏》一課的過渡:「有人說蘇叔陽先生的散文是一杯甘甜的山泉,山泉必須慢慢地、細細地用心去品味,其中的甘甜才會由心而生,回味無窮。讓我們來靜靜地默讀課文,靜靜地品味《理想的風箏》這杯『山泉』,看看你能品出什麼來。你品出了什麼,讀懂了什麼,或者有什麼地方一知半解,什麼地方還有疑問,都請用筆做好記號,這叫做『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默讀課文)
方法三:抓文章線索巧妙過渡。例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金華的雙龍洞是個奇特的地方,地方可大了,不知道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欣賞了哪些景色?」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把能夠說明地點的句子劃出來,這樣一條清晰的游覽線路就找到了,為接下去學習課文打好了扎實的基礎。
課堂教學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浸潤著我們的操勞和智慧,鐫刻著我們的惆悵和欣喜。讓我們換一種第一課時的教法,讓老師運用創造力,使第一課時教學有效起來,激起每一個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師生們的智慧火花在語文的第一課時教學中齊放異彩!
⑹ 狐狸和烏鴉中的烏鴉受騙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烏鴉愛聽奉承的話,而狐狸很狡猾烏鴉才上當受騙。
⑺ 小學五年級語文:牧童和羊皮狼的課件
蘇州市新莊小學 張燕
一、導入:
先送一條能開啟這堂閱讀課智慧的名言給大家:
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法國寓言詩人 拉販獾?/SPAN>
1、點讀。讀了這條名言,你有哪些充滿智慧的思考?交流後齊讀。
2、回憶一下,你們以前讀過哪些寓言故事?
3、師小結:
中國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語,比如剛才同學們說到的《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掩耳盜鈴》、《刻舟求劍》等等;外國的寓言則不同,像我們學過的《狼和小羊》、《烏龜和兔子》、《農夫和蛇》。但是,無論是中國的寓言故事還是外國的寓言故事,它們都是通過一個小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往往帶有諷刺和勸戒的性質。
4、這堂課我們就來學習《伊索寓言》中一則大家非常熟悉的小故事――牧童和狼。因為熟悉,所以,相信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更深入的思考,也會有更精彩的智慧火花閃爍。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聞聲趕來 驚慌失措 喉嚨 一貫 說謊
2、按 「身體」和「靈魂」把課文分為兩部分,用「/」在文中標出。
檢查自學情況:(注意指導「貫」的寫法。「慌」與「謊」的字形,「驚慌失措」的意思及讀法。分男女生點讀兩部分內容,齊聲讀好寓意部分。)
三、精讀課文。
1、 在這個故事中,一貫說謊的人指的就是——(牧童)。
2、 請同學們看課文,文中兩次寫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出示有關句子),另一次是——(出示有關句子)。
3、 牧童這兩次大叫都是要告訴村民們——(板書:狼來了)
是真的狼來了嗎?前面的大叫是謊話,後面的大叫是真話。
(板書:謊話、真話)
4、 這兩次大叫的內容相同,結果相同嗎?
(板書:聞聲趕來、沒人幫忙)
5、為什麼牧童說謊話時村民們都來了,而到說真話時卻沒有人來幫忙了呢?
(板書「?」)
請同學們再讀故事,圈圈劃劃能說明原因的詞句。
A、 討論:你從哪裡看出牧童一貫說謊?(1)「好幾次」——一貫;(2)「哪裡有什麼狼!」——根本沒有狼,牧童在說謊,令人氣憤;(3)「哈哈大笑」——牧童以說謊為樂,拿村民們尋開心。
B、 指導朗讀:牧童知道村民會上當嗎?那麼他當時叫的時候是什麼心情?你也用這樣一來的心情叫叫。我們一起來讀好第一自然段。
C、小結:是啊,正是由於牧童一貫說謊,所以村民們不僅氣憤,而且再也不相信他了。因此不幸降臨到了牧童的身上。狼真的來了!
D、這時候,牧童是怎麼叫的?誰來學學。你覺得他讀得好嗎?
老師覺得這里要讀好,得做到三個一點:「嚇壞了」——聲音抖一點;「慌忙」——聲音急一點;「喊破喉嚨」——聲音啞一點。誰再來讀讀。還有願意和他比的嗎?
E、 你的叫聲,讓我彷彿看到了那個驚慌失措的牧童。牧童說的是真話,卻沒有人去救,書中用一個轉折詞告訴我們這個結果。這個詞就是——「然而」,(把它圈出來)這個詞還可以換成——可是;或者——但是等等。
6、我們來想像一下,這時候可能會發生什麼情況?
7、 大家想像力很豐富,由此看來,一貫說謊話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就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損失);就會——(帶來危險)。說慣謊話的人就算說了真話,也沒有人會相信.
四、總結:
1、讓我們把這則寓言的「靈魂」牢牢地記在腦子里。齊讀寓意。
2、現在,你對這則寓言的理解一定比以前更深刻。有什麼話想提醒大家嗎?想一想,就寫在課文的下方,看誰寫得精練。
3、交流。那麼,這個「?」解決了嗎?(擦去?)
4、會講這個故事的同學請舉手。下課後請你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五、拓展:
1、看來,同學們學習寓言非常得法,對寓言的「身體」和「靈魂」研究得相當透徹。看到你們這么優秀,我就更想和大家進一步探討了。生活中有類似的事情嗎?
2、在《伊索寓言》這本書里,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小故事,想不想再來研究一篇?
出示要求:讀《蟬和狐狸》,想一想故事說明的道理,在末尾為故事添加「靈魂」。
六、作業:課外閱讀〈寓言集錦〉
圖書館、網上,還有許多有智慧的寓言故事等你們去讀,別忘了,讀到精彩的故事把它記熟了,和大家一起分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