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文化運動、初二歷史,急啊、、
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五四運動掀起了反對舊文化,舊制度的大旗,覺醒了知識分子,為共產黨的誕生創造了內部條件。
2. 簡述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活動 八年級歷史
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倡導民主和科學,揭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蔡元培在學術上實行「兼容並包、百家爭鳴」的方針。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干將。《新青年》和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李大釗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他宣稱:「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發表了《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首倡白話文,將文言文稱作半死文字,白話文才代表了社會前進方向,並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匯編為《嘗試集》。
魯迅著作二十卷,繼往開來,博大精深。《狂人日記》、《孔乙己》、《葯》等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礎;傑作《阿Q正傳》的發表,為新文學歷史樹立了一座豐碑,對中國作家和世界作家產生了巨大影響;《熱風》、《二心集》等雜文精悍犀利,獨樹一幟,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新領域。
如有幫助,請給個好評,謝謝
3. 高中人民版必修三歷史 新文化運動教案
report offood instry.
4. 八年級歷史,洋務派,維新派,中國同盟會,新文化運動的人們的目的和這些派別的意義是什麼最好簡單一點
洋務派:師夷長技以自強,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意義: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些抵製作用。
維新派: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法,以挽救民族危亡,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實現君主立憲
意義:開啟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中國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意義:中國同盟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在宣傳,組織和具體籌劃革命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國的民主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新文化運動:宣傳新思想,反對北洋軍閥尊孔復古
意義:嚴重動搖了封建統治思想,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先進的知識份子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之洗禮,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之發展,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成為先進的知識份子改造國家,拯救社會之利器.
5. 給初二學生如何講清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講社會歷史科學最困難的不是在於內容而是讓學生能夠換位歷史,真正理解當時的社會歷史的背景和這個背景下種種事件之間的必然聯系。新文化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其實就是中國積貧積弱的歷史背景。全國各界人士都在追求救亡圖存的進步手段。這是一個遍及國家每一各階層的歷史使命,自然包括文藝界。而文藝界能做的就是學習借鑒外國的文藝成果,突破舊文化的思想束縛,已達到思想革新甚至是思想解放的效果。
而馬克思主義就更容易了。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背景就是當時資本主義的社會危機。當某種體制出現困難的時候,就會引起整個社會的焦慮和危機。自然就促使這些社會學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國教學最大的誤區在於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的科學性。那就是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的社會學說,和共產主義有本質不同。所謂的科學的社會學說,就是根據科學的理論方法推演出來的一種社會問題的本源探究和解決方案。他是沒有什麼政治取向的。他沒有說無產階級就要和資產階級你死我活。只是說哦社會有問題了,我告訴你問題處在哪裡,要達到怎樣的效果才會解決這個問題。共產主義的誕生則是有著強烈的政治目的。他主張用激烈的戰爭手段來奪取政權。這和許多發達國家的漸進式社會主義主張背道而馳,所以東西方社會主義陣營決裂。馬克思社會主義屬於全世界,而共產主義則屬於聊聊的幾個共產主義國家。
6. 新文化運動八年級上冊歷史書內容,拍攝下來,謝謝!
7. 速求初二歷史第九課新文化運動的教案也就是備課筆記
概念:思想解放運動(革命)
原因:辛亥革命後,國家形勢越來越亂,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尋求救國的新出路。
時間:1915年9月
標志:《新青年》(原稱《青年雜志》)
主要領導人物:李大釗、胡適、魯迅、陳獨秀等。
主要陣地:《新青年》
活動基地:北京大學
旗幟:「民主」與「科學」
精神:打倒孔家店
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
1915年~1923年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北洋軍閥統治前期,在中國滿布陰霾的天空中,響起一聲春雷,爆發了一場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
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思想文化方面,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被介紹到中國,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袁世凱《大總統祭聖告令》
本大總統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為政體雖取革新,而禮俗要當保守環球各國,各有所以立國之精神,秉諸先民,蒸為特性。中國服循聖道,自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不本於修身。
——《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
新文化運動的口號
「德先生和賽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賽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學)。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但這一口號仍屬於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有它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眾運動相結合,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的樹立,使中國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教材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
胡適,他的《文學改良芻議》首倡白話文.他對學生打比方說:你們用古文說對不起我完成不了任務。結果學生用了一大串文字說。可他卻用「幹不了,謝謝」五個字就搞定了
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革命論》一文,不僅主張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還主張推倒陳腐、雕琢、迂晦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明了的新文學,從而使文學革命的旗幟更加鮮明。
現代公文語言是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白話文代替了文言文。(《應用寫作》1997年第5期)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作為思想革命,它倡導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作為文學革命,它倡導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前期的新文化運動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後期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
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也提出著名的八大主張:
一曰:需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需講求文法
四曰:不做無病之呻吟
五曰:務去爛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
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並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
新文化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它有偉大的功勞,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他們還迴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以當時的文學革命而論,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於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味批判以及對西學的全盤肯定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不過,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後來。其實無論是東方或西方,都應該互相地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共同進步.。
新文化運動的論述
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五四以後的新文化運動是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好像得名自孫文(中山),其思想主導是胡適,他的《文學改良芻議》首倡白話文,將文言文稱作半死文字,白話文才代表了社會前進方向,並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匯編為《嘗試集》,此外,胡適在對舊文化的批評中也發表了很多影響一代青年的文章,當時他以26歲(大概,我記不太清楚了)的年齡即暴得大名,被譽為「青年導師」(毛澤東當時深受胡適影響,其創導的《湘江評論》每期都要送胡)。在倡導科學和民主的同時,他和當時的很多文人受易卜生的影響,針對當時中國國情,提出了健全的個人主義——個人的自我拯救;婦女解放——救出他人;打破家庭孝道——救救孩子;和社會自由——人人平等的奮斗途徑。當時的很多文人也都基本上是按照這4個途徑開展文學創作的,我們比較熟悉的魯迅的很多小說都扣住了這4項內容。新文化運動後期,鑒於當時空談各類舶來主義的多,研究實際問題的少,胡適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眼見為實,當時毛澤東為響應還准備成立問題研究會,所定章程曾交胡修改),以此為標志,以胡適、傅斯年等人為代表的大批學者逐漸轉向自由主義,而以陳獨秀、李大釗等激進人士則轉化為革命派,信奉了共產主義。
新文化運動在大陸的影響一直及於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並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並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其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更是主導;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勢力,對鉗制當政者專制沖動,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貢獻。
8. 歷史八年級上冊《新文化運動》一課。
對於我國的傳統文化,我們不能一概的繼承或者完全拋棄,傳統文化中有些東西已經已經不適應當前時代的發展,而有些元素在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今天仍然可以產生重大的影響作用,所以,對於傳統文化,我們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在對待外來文化時,我們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適應我國體制的外國優秀文化,我們應該學習和發揚,不適合的我們要堅決抵制,決不能對外國文化全盤接受,也不能全盤否定,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