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絢麗多彩的民風民俗地方說課稿
[福建省]
浦城縣女子穿行南浦橋,吃求長壽。建寧中秋夜俗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中秋,兒女多於拜月時請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來卜吉凶。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來自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韃子訊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紅叫「天公」。拜月的紅則做成豬羊的形狀,數目必是九豬十六羊。
[廣東省]
浦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山東省]
浦慶雲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穀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省]
浦潞安中秋節宴節請女婿。永寧中秋夕恭祀太陰星主。大同縣月餅稱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樓縣中秋祀城隍。
[河北省]
浦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以中秋雨為苦雨,中秋節若下雨,當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
浦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請邊中秋有吹鼓手沿門鼓吹,以討賞錢,例同端午、除夕。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攜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江蘇省]
浦無錫縣中秋夜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浦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樣子就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自十一夜起懸掛通草燈,以鼓樂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安徽省]
浦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之器具。夜間則內外皆點上燈燭,光輝可愛。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湖北省]
浦州中秋,取促織蟲相鬥。
[四川省]
浦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除了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將桔子挖空,點上蠟燭,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浦《乳源縣志》還記載,中秋節吃芋頭,可治疥癩。廣東中秋也有兒童提燈的風俗。燈的材料有紅柚皮雕的柚燈,素馨茉莉花結的花燈,明亮的燈火帶著陣陣的花果清香,使人愛不釋手。東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風俗。曳石是戚繼光發明的,以石塊繫上繩索,沿街拖拉,虛張聲勢,用來恐哧敵軍。
白族:大年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起床開自己的「財門」;然後找還沒有開門的人家幫忙開「財門」。在小孩開「財門」的時候,各家主人爭打第一桶井水;回家後燒泡米花茶喝。
達斡爾族:年年高。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藏族:藏族喜歡在春節邀約親朋好友郊遊野餐,彈唱祝福歌。
瑤族:瑤族在春節總要表演《耕作戲》舞蹈。
僳僳族:僳僳族最喜歡在這時舉行賽詩會,唱名調名詩。
阿昌族:男女老少則在這期間打甩秋(千)轉秋(千)。
苗族:苗族的主要活動是鬥牛、賽馬、跳蘆笙、打年鼓。
蒙古族:酒肉不盡。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壯族:賀吉祥。居住在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居住在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被大家認為是最勤勞的姑娘。
景頗族:射荷包。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綉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哈尼族:盪鞦韆。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小夥子們忙著上山砍竹子,准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傣族:擲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高山族:「圍爐」。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滿族:掛旗過年。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
佤族:大年初一是戒忌日,外人不能入戶,各家只能在家安閑。初二清早才熱鬧起來,親朋好友互相拜年,然後到舞場跳春舞,一跳就是五至七天。
侗族:蘆笙會。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彝族:跳虎。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
撒尼族:食湯圓。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過春節必食湯圓。
黎族:黎族青年男子要在初一或初二,舉行一次「春節圍獵」活動,獵物全村共享。
土家族:土家族初三舉行有萬人參加的「擺手舞」會。
納西族:納西族的中青年最喜歡在此期間組織燈會,並與別村進行競賽。
東鄉族:正月初一要舉行傳統娛樂活動——打土仗。打土仗時漫山遍野、喊聲震天,不知道的還以為到了戰場呢!人們以土塊做「武器」,互擲對方,打得渾身是泥、灰頭土臉。無疑,小夥伴們是這場「戰爭」 的主力,可是年過花甲的老人們也老當益壯,興沖沖跑到山野的「戰場」上參戰,大顯身手,場面壯觀有趣。
獨龍族:獨龍族把過年叫做「卡雀哇」節,而最隆重的慶祝儀式是上演中國版的西班牙鬥牛——牛祭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年輕的女孩子把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然後,人們就跳起「牛鍋庄」舞,分吃牛肉。
侗族: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布依族:布依族在初一,各家要扎彩燈,晚上一起點燃。
朝鮮族:朝鮮族要舉行慶祝集會,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畲族:畲族姑娘在節日里,要把親手綉制的象徵純潔愛情的綵帶系在情郎身上。
赫哲族:春節是一年中最快樂的節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餚,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滑雪、射草靶、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戀的娛樂活動。
拉祜族: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
仡佬族:農歷臘月三十過年。年節要祭祖,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三都用糯米做成一個大糯米粑,放在簸箕或木盤中作為供品。
水族:在水歷每年4月(農歷12月) 的第1個丑日過年,水語稱蘇念喜。節日這天男女老少打扮一新,歡歌笑語,還給孩子煮紅雞蛋,蒸紅糯米飯吃,祝孩子健康成長,人們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節日氣氛中。
❷ 山東的名勝古跡有那些
跨地區
大澤山 :在膠東半島西部,主峰在平度、萊州間。
磨箕山 :在莒南縣、莒縣交界處。
龜蒙頂 :在蒙陰、平邑兩縣交界處。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沂南兩縣交界的沂蒙山區。
昆嵛山 :橫亘於文登、牟平兩縣市交界處。
德州市
蘇祿王墓* :在德州市北郊北營村中。
樂陵市
文廟 :在樂陵市區內。
五里冢 :在樂陵市城關鎮。
惠王冢龍山文化遺址; 在樂陵市楊安鎮。
「魏王城」遺址: 在樂陵市大顧家村北。
「萃賢亭」遺址:在樂陵市舊樂陵村。
理元寺遺址 :在樂陵市奎台鄉。
漢三女冢: 在樂陵市。
禹城市
雙槐冢 :在禹城市禹城鎮。
元孫郁墓 :在禹城市梁家鄉。
邢寨汪龍山文化遺址; 在禹城市梁家鄉。古高唐城遺址 :在禹城市袁營鄉。
禹王亭遺址: 在禹城市。
八棱經幢: 在禹城市。
金代鐵鍾:在禹城市。
陵縣
東方朔墓: 在陵縣神頭鎮西南。
東方朔畫贊碑: 在陵縣城文化館內。
漢神頭墓群: 在陵縣神頭鎮。
侯家古墓: 在陵縣邊臨鎮。
秦厭次古城遺址: 在陵縣神頭鎮。
寧津縣
明建清真寺: 在寧津縣長官鎮東街回民區。
齊河縣
尹屯龍山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商周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
晏嬰冢 :在齊河縣。
武城縣
竇建德點將台: 在武城縣。
慶雲縣
唐棗 :在慶雲縣周尹村東北。
無棣故城遺址: 在慶雲縣。
大丁廟古墓群:在慶雲縣。
平原縣
千佛塔: 在平原縣崔家廟。
龍門: 在平原縣平原鎮。
明建文昌閣: 在平原縣恩城。
夏津縣
大成殿: 在夏津縣。
明植古棗樹: 在夏津縣三十里鋪村東。
臨邑縣
龍泉寺: 在臨邑縣。
明監宗御史邢侗「來禽館」遺址: 在臨邑縣臨邑鎮。
漢白玉丈八佛: 在臨邑縣德平鎮。
漢末文人彌衡故里遺址: 在臨邑縣德平鎮。
彌衡井: 在臨邑縣德平鎮。
清涼禪院遺址: 在臨邑縣清涼店村北角。
東營市
南宋大殿: 在東營市。
營子遺址: 在東營市。
冢頭墓群: 在東營市。
孤島溫泉: 在東營市河口區。
墾利縣
勝利引黃閘: 在墾利縣勝利鄉。
廣饒縣
孫武園: 在廣饒縣城。
南宋大殿: 在廣饒縣城內西北隅。
冢頭墓群: 在廣饒縣。
傅家遺址: 在廣饒縣廣饒鎮。
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廣饒縣傅家。
馬鳴寺碑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呂古墓: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水磨遺址: 在廣饒縣稻庄鎮。
營子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寨村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馬跑泉 :在廣饒縣丁庄鎮。
唐頭營遺址: 在廣饒縣丁庄鎮。
永寧寺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百冊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西辛張遺址 :在廣饒縣李鵲鄉。
張郭遺址: 在廣饒縣小張鄉。
小張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南趙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草橋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柏寢台: 在廣饒縣花官鄉。
南口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利津縣
鐵門關遺址: 在利津縣前關村。
望參戰國遺址: 在利津縣。
元王升墓: 在利津縣。
荷澤市
牡丹區
菏澤牡丹之鄉: 在牡丹區。
曹州牡丹園: 在牡丹區。
鄄城縣
堯王墓: 在鄄城縣。
萬全庄石獅: 在鄄城縣。
杏花崗陳王台: 在鄄城縣。
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忠墓: 在鄄城縣劉垓村。
單縣
百獅坊-百壽坊: 在單縣城內。
鄆城縣
肖堌堆商代文化遺址: 在鄆城縣。
五代唐塔: 在鄆城縣。
萬人堌堆: 在鄆城縣武安鎮。
明柏林寺: 在鄆城縣漢石橋鄉。
曹縣
安陵堌堌堆: 在曹縣韓集鎮。
郗堌堆: 在曹縣。
梁堌堆: 在曹縣。
郜堌堆:在曹縣。
商、漢古遺址: 在曹縣普連集鎮。
定陶縣
官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定陶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仿山: 在定陶縣。
戚姬寺: 在定陶縣杜堂鄉。
梁王台: 在定陶縣。
項梁墓: 在定陶縣。
巨野縣
五代唐永豐塔: 在巨野縣巨野鎮。
明建文廟 :在巨野縣巨野鎮。
西漢御史大夫卜式石碑: 在巨野縣營里鄉。
「巨野教案」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鄉。
麒麟台古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
東明縣
竇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荊台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
唐單雄信墓: 在東明縣城關鎮。
清大成殿: 在東明縣城關鎮。
黃河渡口: 在東明縣高村集北。
成武縣
大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成武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唐開元石塔: 在成武縣。
壽峰: 在成武縣。
文亭山: 在成武縣成武鎮城西。
春秋防城遺址: 在成武縣孫廟鄉。
濟南市
七十二泉 多分布於濟南市舊城區。
趵突泉: 在濟南市西門橋南。
李清照紀念堂: 在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漱玉泉北。
珍珠泉: 在濟南市泉城路北。
黑虎泉: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 。
五龍潭: 在濟南市舊城西門外,南距趵突泉約0.5公里。
大明湖: 在濟南市舊城北部。
小滄浪: 在大明湖西北岸亭園。
厲下亭: 在大明湖中小島上。
北極閣: 在大明湖東北岸。
遐園: 在大明湖南岸、南門西側。
辛稼軒紀念祠: 在大明湖南岸原李公 (鴻章) 祠內。
解放閣: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隔護城河與黑虎泉相望。
萬竹園: 在濟南市西青龍街與花牆子街的轉角處。
廣智院舊址: 在濟南市廣智院街 (今文化西路103號)。
濟南道院: 在濟南市上新街南首。
南大寺: 在濟南市禮拜寺街。
千佛山: 在濟南市南郊。
興國禪寺:* 在千佛山之陰半山坳中。
黃石崖造像: 在濟南市東南螺絲頂山主峰西側黃石崖。
大佛頭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佛慧山北。
大佛寺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南青銅山南壁懸崖上。
玉函山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玉函山上。
龍洞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東南。
四門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青龍山麓神通寺遺址東側。
龍虎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四門塔西北白虎山下。
千佛崖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龍虎塔西白虎山崖壁上。
九頂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靈鷲山九塔寺內。
華不注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部。
張養浩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園張庄村東。
房彥謙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採石村東北。
章丘市
城子崖遺址:* 在章丘市龍山鎮東北。
李開先墓: 在章丘市埠村鎮東稻庄村南。
百脈泉: 在章丘市明水鎮。
舊軍: 在章丘市明水北19公里刁鎮。
赫胥氏陵: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代酈食其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終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馬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平陵王墓: 在章丘市山後寨。
董東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章丘市。(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齊長城遺址: 在章丘市。
東平陵故城遺址: 在章丘市。
趙八洞石刻造像: 在章丘市。
長清區
五峰山: 在長清區城東南,為泰山支脈。
洞真觀: 在五峰山東側志仙峰下。
蓮花洞石刻造像: 在五峰山西峭壁上。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在長清區孝堂山上。
靈岩寺*: 在長清區東南方山下、泰山西北麓。
千佛殿 :在靈岩寺內。
辟支塔 :在靈岩寺內。
墓塔林: 在靈岩寺西。
積翠證明龕 在長清區靈岩寺後方山之巔。
濟陽縣
商周時期鄺 冢遺址: 在濟陽縣。
小李遺址: 在濟陽縣。
劉台遺址: 在濟陽縣。
玉皇冢遺址: 在濟陽縣。
龍山文化遺址: 在濟陽縣鄺家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平陰縣
洪範池: 在平陰縣洪範池鄉。
多寶佛塔: 在平陰縣翠屏山 (水山) 頂的玉皇閣院內。
書院泉: 在平陰縣。
石門邑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斗祭台商周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
項王墓 :在平陰縣。
明文學家於慎行墓: 在平陰縣。
北安故城遺址: 在平陰縣安城。
商河縣
商蘆坊遺址: 在商河縣。
漢小宮庄墓群: 在商河縣。
濟寧市
太白樓: 在濟寧市南部舊城牆之上。
浣筆泉: 在濟寧市浣筆泉路西。
崇覺寺鐵塔*: 在濟寧市鐵塔寺內。
漢碑群: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市教育局院內東北隅。
聲遠樓: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
東大寺: 在濟寧市小閘口古運河西岸。
曲阜市
魯國故城:* 在曲阜市舊城區。
仰聖門: 即曲阜市舊城正南門,正對孔廟。
闕里坊: 在曲阜市孔廟東牆外闕里街。
孔廟*: 在曲阜市舊城內。
欞星門 :即孔廟大門。
奎文閣: 在孔廟同文門與十三御碑亭之間。
十三御碑亭: 在孔廟大成門前。
杏壇: 在孔廟大成殿前甬道正中。
大城殿: 孔廟內宮殿式主體建築。
寢殿: 在大成殿之後,為孔廟三大殿之一。
聖跡殿: 在孔廟寢殿之後。
漢魏六朝碑刻陳列館: 在孔廟東廡。
玉虹樓法帖石刻: 嵌於孔廟東西廡北端。
孔子故宅: 在孔廟東路承聖門內。
詩禮堂: 在孔廟故宅井前。
魯壁: 在孔廟故宅井之後。
孔府*: 在曲阜市城內,西與孔廟毗鄰。
孔府大門: 在曲阜孔府。
重光門: 在孔府大堂前。
六廳: 在孔府大堂東西兩廂。
大堂: 在孔府二門內。
二堂: 在孔府大堂之後。
三堂: 在孔府二堂之後。
內宅門: 在孔府三堂之後。
前上房: 孔府內宅第一進院落的正廳。
堂樓: 在孔府前上房之後。
鐵山園: 即孔府後花園。
孔府西學院: 在孔府西路。
慕恩堂: 在孔府東路。
孔林*: 在曲阜市城北1.5公里。
享殿: 在孔林洙水橋北。
萬古長春坊: 在曲阜城北通向孔林的神道中。
孔子墓: 在孔林內東享殿後。
孔尚任墓: 在孔林東北隅、環林路外側。
孔令貽墓: 在孔林東偏北、環林公路東側。
尼山孔子廟: 在曲阜市東南30公里尼山東麓。
洙泗書院: 在山東曲阜市舊城東北4公里,面洙 (水) 背泗 (水)。
顏廟: 在曲阜市舊城北部陋巷街。
梁公林: 在曲阜市舊城東13公里防山之北。
孟母林: 在曲阜市小雪鄉鳧村東、馬鞍山麓。
周公廟: 在曲阜市舊城東北1公里周、漢宮殿舊址上。
少昊陵: 在曲阜市區東4公里舊縣村東北。
石門山: 在曲阜市區東北25公里處。
九龍山崖墓: 在曲阜市九龍山南坡。
兗州市
興隆塔: 在兗州市城東北隅原興隆寺中。
西吳寺新石器遺址:在兗州市小孟鄉。
北辛文化遺址: 在兗州市小孟村北。
屯頭大汶口-龍山遺址: 在兗州市。
新嶧商周文化遺址:在兗州市。
春秋瑕邱故城址: 在兗州市。
春秋、秦漢遺址 :在兗州市二十里鋪。
古乘丘城遺址 :在兗州市故縣村北。
舊石器人類墓葬群: 在兗州市王因。
漢樊城遺址: 在兗州市黃屯。
元高唐州判薛瑞墓碑: 在兗州市薛家廟村東南。
鄒城市
孟廟*: 在鄒城市區南關。
孟府*: 在鄒城市區南關,東與孟廟毗鄰。
孟林: 在鄒城市區東北四基山西麓。
朱檀墓: 在鄒城市區北九龍山南麓。
鐵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西北鐵山之陽。
崗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北崗山北麓,分布在名叫「狼溝」的山谷中。
葛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東北葛爐山西麓花崗岩石坪上。
嶧山 :在鄒城市東南。
魚台縣
武景亭遺址 :在魚台縣。
孔廟大殿: 在魚台縣。
魚台舊城遺址: 在魚台縣。
棲霞堌堆新石器遺址: 在魚台縣李閣鄉。
武棠序遺址: 在魚台縣武台鄉。
金鄉縣
文峰塔: 在金鄉縣。
魚山堌堆商文化: 在金鄉縣。
白垞集: 在金鄉縣。
嘉祥縣
青山寺: 在嘉祥縣城西南7.5公里。
武氏祠: 在嘉祥縣武翟山 (一作武宅山)下。
武氏墓群石刻 :在武氏祠內。
劉賀廢壙: 在嘉祥縣金山之陽山腰處。
曾廟: 在嘉祥縣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
微山縣
微山島: 在微山縣南、微山湖中。
仲子廟: 在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
伏羲廟: 在微山縣兩城鄉劉庄西。
汶上縣
寶相寺塔: 在汶上縣城西北隅。
分水龍王廟: 在汶上縣南旺鎮北。
關帝廟: 在汶上縣汶上鎮。
唐故城遺址: 在汶上縣汶上鎮。
古闞城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魯桓公墓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明建宋公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白英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古桃城遺址 :在汶上縣軍屯鄉南桃村。
軍屯漢墓葬群:在汶上縣軍屯鄉。
任庄金代石刻: 在汶上縣軍屯鄉。
古陽城遺址: 在汶上縣郭樓鄉。
文殊般若碑: 在汶上縣白石。
唐鄭王城遺址: 在汶上縣白石鄉鄭城村。
北齊水牛山摩崖石刻: 在汶上縣白石。
明代郭林石刻群: 在汶上縣白石。
界牌周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苑庄。
唐陽城故址: 在汶上縣義橋。
周馬神廟遺址: 在汶上縣義橋。
大徐龍山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徐海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中店漢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東周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泗水縣
卞橋: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卞橋村東,橫跨泗河上游支流上。
泗水泉林: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陪尾山下。
小黃溝大汶口遺址: 在泗水縣。
下蘆城遺址: 在泗水縣。
古卞城遺址: 在泗水縣。
仲廟遺址: 在泗水縣泗水鎮。
北魏漢陽縣故城遺址: 在泗水縣故縣村北0.5公里。
安山寺: 在泗水縣泗張鄉。
梁山縣
馬刨泉: 在梁山縣北崑山上。
梁山: 在梁山縣南,北瀕東平湖。
梁孝王墓: 在梁山縣。
十里杏花村: 在梁山縣。
聊城市
光岳樓: 在聊城市舊城中心。
傅家塋: 在聊城市舊城城南1.5公里。
山陝會館:* 在聊城市東關古運河西岸。
隆興寺鐵塔: 在聊城市東關原隆興寺內。
臨清市
舍利寶塔; 在臨清市西北運河東岸。
清真寺: 在臨清市西、衛運河東岸先鋒橋畔。
螯頭磯: 在臨清市汶河分汊處。
高唐縣
梁村塔: 在高唐縣城北梁村。
戰國齊盼子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東漢華歆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高唐文廟: 在高唐縣高唐鎮。
大觀八行碑: 在高唐縣高唐鎮。
唐代大覺寺遺址: 在高唐縣梁村鎮。
清平縣迎旭門遺址: 在高唐縣清平鎮。
金代信武將軍虞寅墓: 在高唐縣谷官屯村。
陽谷縣
古阿井: 在陽谷縣東北阿城鎮。
景陽崗: 在陽谷縣城東南17.5公里。
茬平縣
三十里鋪龍山-戰國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孟嘗君練兵場遺址: 在茬平縣。
魯連仲祠堂: 在茬平縣王老鄉。
尚庄遺址: 在茬平縣。
檯子高遺址: 在茬平縣孫橋鄉。
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莘縣
馬陵道古戰場遺址: 在莘縣西南大張村附近。
東魯店遺址: 在莘縣。
齊桓公會盟台遺址: 在莘縣朝城鎮。
鄭板橋縣衙舊址: 在莘縣古城鎮。
韓國昌墓: 在莘縣董杜庄鄉。
東阿縣
曹子建墓碑: 在東阿縣城南20公里魚山西麓曹植墓北側。
青冢子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阿縣楊柳鄉。(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冠縣
黑旗軍起義紀念地: 在冠縣。
蕭城遺址: 在冠縣北館陶鎮。
武訓大殿: 在冠縣。
臨沂市
羅炳輝墓: 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內。
洗硯池: 在臨沂市區考棚路西側北段。
銀雀山金雀山漢墓群 :在臨沂市區東南部,東臨沂水河。
漢竹簡墓: 在臨沂市內。
王羲之故居: 在臨沂市內蘭山區洗硯池街。
寶泉寺遺址: 在臨沂市羅庄區。
湯頭溫泉: 在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
東周-漢代墓葬群: 在臨沂市黑墩鄉鳳凰嶺一帶有墓葬88座。
沂南縣
漢畫像石墓: 在沂南縣城西北寨村。
陽都故城遺址: 在沂南縣磚埠鎮沂河西岸。
郯城縣
郯國故城: 在郯城縣郯城鎮北。
觀竹寺遺址: 在郯城縣新村北。
黑龍潭遺址: 在郯城縣。
郯子林: 在郯城縣。
沂水縣
穆陵關齊長城遺址: 在沂水縣城北50公里。
漢東安故城: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南。
西漢皇冢子漢墓群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北。
北代莊周、漢遺址: 在沂水縣北代庄村東。
崮子頂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
薛王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高庄鄉馬蘭村。(
蒼山縣
荀子墓 :在蒼山縣蘭陵東南1.5公里。
蘭陵古墓: 在蒼山縣。
南朝梁詩人何遜墓 :在蒼山縣長城村內。
費縣
費縣故城遺址: 在費縣。
玉環山仙人洞: 在費縣。
上冶玉泉觀: 在費縣上冶村。
西蔣龍山文化遺址: 在費縣新橋鄉石橋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玉泉書院 :在費縣上冶村
戰國防城遺址: 在費縣方城村。
苑上商代遺址: 在費縣朱田鄉。
漢墓群: 在費縣朱田鄉。
唐銀杏樹: 在費縣朱田鄉。
春秋古台遺址: 在費縣劉庄鄉。
魯郎城故址: 在費縣劉庄鄉。
平邑縣
功曹闕 :在平邑縣城。
天寶山: 在平邑縣天寶鄉境內。
左寶貴衣冠冢 :在平邑縣地方鎮地方村西,北依紅石嶺。
曾點基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澹臺滅明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康成石室」: 在平邑縣南武城山。
莒南縣
向國故城遺址: 在營南縣。
舊石器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龍山文化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蒙陰縣
蒙山三關:白馬關、九女關、紫荊關 在蒙陰縣。
「中山晚照」 在蒙陰縣坦埠鎮中山之陽。
西漢盧縣故城遺址 :在蒙陰縣故縣村。
「堂阜遺址」: 在蒙陰縣常路村北。
岱崮保衛戰遺址: 在蒙陰縣岱崮鎮。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縣垛庄鎮泉橋村東。
清建清真寺大殿: 在蒙陰縣南芙蓉村。
臨沭縣
郭家山遺址: 在臨沭縣。
北構頭古墓群: 在臨沭縣鄭山鄉。
新石器龍山、岳石山遺址: 在臨沭縣北溝頭村東北50米。
徐賀城古遺址: 在臨沭縣醋庄鄉。
卡麻科古遺址: 在臨沭縣店頭鄉。
案子古遺址: 在臨沭縣周庄鄉。
冠山仙人洞: 在臨沭縣山裡村。
長春寺銀杏樹: 在臨沭縣山裡村。
後利城遺址: 在臨沭縣蛟龍鎮。
馬庄古遺址: 在臨沭縣曹庄鎮。
西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曹庄鎮。
明建清真寺; 在臨沭縣張賀城村北。
陳官莊古墓群遺址: 在臨沭縣石門鎮。
青雲山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坊口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黃家屯古槐: 在臨沭縣青雲鄉。
青島市
前海棧橋: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
八大關: 在青島市東部。
匯泉: 在青島市東南。
小青島: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與前海棧橋隔海相望。
湛山寺: 在青島市東部湛山西南、太平山東麓。
康有為墓: 在青島市浮山南麓,大麥島村北山。
小魚山: 在青島市市南區福山支路西端。
觀象台: 在青島市市南區觀象二路15號。
嶗山: 在山東半島西南、青島市區東部。
太清宮: 在嶗山東南蟠桃峰下、嶗山灣畔。
上清宮: 在嶗山東南部、太清宮西北。
華嚴寺: 在嶗山東部那羅延山 (亦稱華嚴山) 麓。
太平宮: 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
明霞洞:在嶗山南部昆侖山 (亦稱玄武峰) 腰。
華樓宮: 在嶗山北部華樓山。
九水: 在嶗山白沙河上游。
龍潭瀑: 在嶗山南部八水河上游,北距上清宮約1公里。
膠南市
琅琊台 在膠南市夏河城東南5公里。
東皂戶遺址 在膠南市。
向陽村遺址 在膠南市寶山鄉。
齊長城遺址 在膠南市市美鄉徐家前夼。
龍山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西南部。(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西漢祝茲城遺址 在膠南市膠河鄉柏鄉。
膠州市
三里河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
西庵遺址 在膠南市張家屯鎮。
秦柏欄將軍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元武義將軍盧琮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牧馬城 在膠南市。
漢祓國古城 在膠南市。
三官廟 在膠州市雙京村。
❸ 歷史上的冠縣起義、平原起義
這兩個都是義和團起義
冠縣起義;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初,山東冠縣(位聊城市西)於黎園屯發生外國教會勢力勾結官府,強拆「玉皇廟」改建為教堂事件,趙三多被當地人民邀請率卒眾聲援。1896年(德宗光緒二十二年)4月,趙三多率徒弟至梨園屯比武「亮拳」三天。周圍拳眾聞訊前來參加者達三千餘人。迫使清軍不敢動手拆廟。次年冠縣署任曹倜出面談判,表示放棄拆廟另建教堂。趙三多亦率眾撤離梨園屯。1898年清政府又推翻前議偏袒教會勢力,10月趙三多再次受梨園屯人民的約請,在冠縣蔣家莊(今南宮縣蔣庄)集聚三千餘人祭旗起義,攻打當地桃園等教堂武裝據點。起義軍樹「助清滅洋」旗幟,不久遭山東清軍五營圍攻,起義軍突圍走散。趙三多帶領余部到臨清(今冀魯邊界臨清市)隱藏多日,潛回老家。1900年5月和7月,又在直隸阜城(位本省武強縣西南)和山東臨清等地多次帶領「義和團」攻打教堂。
平原起義;十九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各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加深,民族矛盾日趨尖銳。這時期在山東境內就有德、英、美、俄、法、比、荷、瑞、奧、匈十國31個教派、56名外籍神甫,先後建立大小教堂304座,教眾82600餘人,多數為「惡跡豪紳、賭徒、煙棍、犯律者」,並劃分煙台、濟南、兗州為東、南、北三大教區。山東主教安治泰憑著清王朝「皇封二品」的身份,隨意出入各級衙門。他們「勾結官府,包攬詞訟」,造成了極大的民憤。
山東人民的「反洋教」斗爭,首先在德國天主教勢力范圍的曹縣、單縣由大刀會掀起來的,很快發展到河南、安徽、江蘇、河北五省的20多個州縣。清光緒二十三年(1879年)以「巨野教案」為由,安治泰向德皇「我們要利用這個機會,奪取膠州灣……都是最有發展的基地」的建議,德國武力侵佔了我膠州灣而更激起了山東人民「反帝愛國」的最大義憤。「反洋教」斗爭的著名神拳首領朱紅燈(朱逢明)於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初秋,應平原拳首李長水之請,偕同本明和尚(楊俊典,高唐人)關東嶺、朱啟明(齊河人)王子龍、王青山(長清人)、孫治泰(恩縣人)等27名拳首,率眾三百餘人,由茌平來到平原前杠子李庄「設場聚眾」數達千人,公開揚起「義和團」大旗,分渠編隊,以「扶清滅洋」為口號,提出了「不貪財,不戀花,尊老愛幼,和睦鄉里,公買公賣,打教堂所獲財務要歸公」為基礎的團規。這就充分說明,將與教會勢力對抗的神拳、大刀會、義和拳、梅花拳等組織,都統一在了「義和團」這支民眾武裝的團體之內。他們的主體成員是農民、小手工業者、小商販、船工、纖夫,還有和尚、道士及少數的明智鄉紳、秀才和有民族觀念的軍伍成員。普遍傳唱「先學義和拳,後學紅燈照(女性稱紅燈照)殺了洋鬼子,滅了天主教」和「這苦不算苦,二四加一五……」的歌謠,從而奠定了「愛國反帝」的宗旨,並迅即對大戶惡跡教首李金榜進行了兩次有力的打擊,使義和團聲威大震,烽火遍燃,平原的大戶教首董吉公、李玉珂、王福有、唐階獻等都相繼受到打擊,這就是蔣楷在《拳匪紀事》中說的「八月間,搶案四起」的記載。同時期龐庄、十二里庄兩大教堂也受到「義和團」的攻襲。
根據西劉王莊教堂神甫付天德的誣告及教首懇求,平原知縣蔣楷於八月十八日(9月22日)率官兵百餘人去前杠子村莊剿捕義和團,結果官兵傷20人被擊敗,但捕回義和團團民6人押在獄中,因此,使「反洋教」「抗官兵」的斗爭更烈。八月二十一日(9月25日)蔣楷又率官兵一百五十餘人,二襲前杠子李庄,未進村,就被騎馬率眾的朱紅燈、李長水「擊鼓」為號,首先砍死兩名官兵而投入激戰。蔣楷轎子被砸,爬出後被捕快班頭陳德和救出去逃回縣城。在方誌中寫下了「蔣幾被戕」的史實。
蔣楷受挫難忍,於九月八日(10月12日)向省衙請兵。九月十日(10月15日)濟南太守盧昌詒、後補太守袁世敦奉省憲命率馬、步官兵各一營馳抵平原,先派人去前杠子李「誘逼」未成。當夜,朱紅燈率500餘眾邊走邊曰下傳貼,轉移到「森羅殿」去。九月十四日(10月18日)盧指揮馬、步官兵800餘人由縣城出發分三路向「森羅殿」進剿。此時,義和團已集眾2000餘人。盧至中途,傾接義和團由朱紅燈、王治邦署名的「戰書」,旋見傷兵敗回。袁世敦抽刀督戰。義和團眾在朱紅燈指揮下「分渠編隊,四人一個圓輪」「符咒作法,降神附體」首先將官兵左路旗幟砍倒,奮勇激戰,勢不可擋「雙方混戰五小時」、「各傷亡六、七十人」,王子龍戰死,官兵敗退至平原城外,義和團乘勝而轉移。官兵復回後,枉殺大芝坊村民裴錦才等4人,搶「森羅殿」後回城。因此次兵敗,袁世敦、蔣楷被革職。「義和團平原起義」的武裝斗爭,震驚了清王朝及各帝國主義,對運動本身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以「雄邁之勢」熾燃華北,京、津並波及全國。它雖然以「悲壯的結局」而告終,然不能否認這是中華兒女用鮮血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的光輝一頁。
❹ 義和團運動爆發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義和團運動爆發的原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1、首先可以從根本原因來看,那個時候清政府的統治已經走到了末端,西方列強開始垂涎與中國的地大物博,紛紛希望在侵略的過程中可以分一杯羹。
在這種情況下民族危機已經到了逐漸加深的地步,西方國家的侵略讓人們對清政府越來越失望,而清政府的軟弱和一再妥協也讓西方國家更加猖狂。
在這個時期各地涌現出許多不願意再受壓迫的起義,而義和團起義爆發的原因中根本原因也是這個問題。
2、另外義和團運動爆發的原因中還有著直接原因這一方面,義和團首先是在山東出現並開始發展的,而山東曾經發生了一次教堂時間,當時因為農民和教堂之間因為土地的原因產生了很大的糾紛,而農民在這場糾紛中無疑是被壓迫的一方,在這種情況下梅花拳拳師趙三多被邀請前去參加對農民的支援。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義和團運動爆發的原因中直接原因就是因為這場教堂和農民之間的糾紛。
(4)冠縣教案擴展閱讀
義和團運動以其英勇戰斗的精神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者,使他們不敢為所欲為,不得不來一個緊急剎車,中止他們的瓜分罪行。單憑事業的正義性,而不靠英勇的戰斗去把它付諸實踐,最後也必是一番空話,一事無成。
帝國主義列強根本不會因為他們掠奪殖民地的強盜行徑的非正義性而停止其瘋狂罪行的;不然的話,何以世界上許多地區都淪為他們的殖民地了。這種人們所謂的「一種可怕的真理」(an awful truth),在世界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
義和團運動之所以能起到阻止列強瓜分中國的作用,乃是由於它是一次民族起義運動,是一場民族民主革命運動;這種運動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軍事力量所鎮壓不了的。
數十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的斗爭史證明,它雖屢經鎮壓,卻此伏彼起,更加茁壯成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它具有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性質的緣故。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義和團運動,它的這種性質就更明顯了,規模也大得多。
❺ 冠縣的歷史介紹
一)歷史淵源 冠縣是黃河下游開發較早的地區,50~6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早在唐虞時代,縣境內便有鯀堤,最初當系部落首領鯀受堯派遣用築堤法治水時所築。鯀堤又名金堤、太黃堤、古堤,宋代大政治家、大文學家司馬光鯀堤詩中有「東郡鯀堤古,向來煙火疏」之句。鯀堤春柳為舊縣志所載縣內八景之一。可見,冠縣地域的歷史源遠流長。 (二)歷史事件 冠縣,歷史上就是災害頻繁之地。旱、澇、鹼、風、沙、蝗,曾給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歷代反動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一次又一次戰爭的洗劫,更使這里變成一方苦難的鄉土。千百年來,冠縣人民在艱難的生活中磨礪出勤勞勇敢的性格,在殘酷的壓迫下鑄成了強烈的革命斗爭精神。在漫長的舊社會里,無數場慷慨悲壯的歷史劇在這里上演,武裝斗爭的風暴此起彼。 1、黑旗軍起義。清乾隆年間桑阿鎮朵庄人楊四海、道光年間縣人郭浩德均以民間秘密教門形式,廣收門徒,發展武裝,與清廷分庭抗禮。咸豐十年(1860),縣民忍受不住苛捐雜稅的盤剝,「聚眾抗官鬧漕」,天龍八卦土教首、七、里韓村人楊泰「順天舉義」,建起綠、藍、紅、白、黑五大旗軍,進行武裝起事,馳騁直魯,震驚朝野。小劉貫庄人宋景詩率領數萬人的黑旗軍,高舉反封建斗爭的大旗,浩浩盪盪,所向披靡,連續攻克13座縣城,殺死縣官,焚毀縣署,威震魯西、直南,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在農民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 2、冠縣教案。光緒十三年(1887)縣內梨園屯(現屬河北省威縣)村民與外國傳教士的「廟堂之爭」,即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冠縣教案」,點燃了義和團運動的烈火,使冠縣成為這一全國著名的反帝愛國運動的發祥地。閆書勤、高元祥、趙三多等率領數萬拳民,「麋集蜂湧,刀戟齊舉」,焚燒洋人教堂,殺死反動教士,痛擊清軍,重創西方列強,在中國革命斗爭史上留下了壯麗篇章。 (三)歷史人物 相傳,春秋時期孔子著名弟子冉仲弓周遊列國曾在此停馬打餐而得名初名馬站,後諧音為馬寨。聖人孔子的弟子冉雍曾在這里講學並在這里埋骨,死後葬於萬善鄉王段村,後人在此建有冉子廟;亞聖孟子曾路經煙庄鄉前張平村,在此留下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千古名言。為紀念此事,東漢張平子在此築「曉春亭」。相傳為隋大丞相、後自立為皇帝的宇文化及在此活動,在定寨鄉任窪村留有化及台。唐代縣人路季登及其子路群、路庠、路單和其孫子路岳、路岩一家6人均為進士,並在朝任監察御史、中書令等要職;路岩年三十六居相位,累遷左僕射,受到朝野注目。唐代縣人路隋,在相位15年,以鯁言著稱於世。《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九》,以4頁篇幅為路隋立傳,高度評價了他的高尚人格和歷史功績。五代時縣人楊頒事後漢為相,以死諫著稱於世,後被追封為「弘農王」。宋遼大戰,遼國太後肖燕燕曾在此駐馬,所築「歇馬城」及點將台至今猶存。曾任金尚書省左司員外郎之職的大文學家元好問金亡後僑寓冠氏縣4年,寫出了《冠氏趙庄賦杏花四首》等大量詩作,抒發了「荒村此日腸堪斷,回首梁園是夢中」的憂民懷國之恩。著名的查拳從這里誕生,一代代查拳名師高徒聲揚海內外。明代,縣人讀書之風尤盛,涌現出來大批人才,在當時縣域內僅進士就有15人,在外為官有記載的260餘人。明、清之際,冠縣籍河間知府錢楷,直隸州知州趙錫浦等人,以不畏權貴、關心民間疾苦、清正廉明而受人稱道。清末,這片熱土養育了聞名於世的農民領袖宋景詩,「千古聖乞」武訓。二十世紀以來,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這里更是人才輩出,俊彩星馳。僅收入1998年版《聊城人物大詞典》的人物,中華民國時期64人,其中抗日民主政府縣長2人,中共縣委書記3人,著名烈士27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356人,其中省部軍級29人,地司師級184人,教授及相當教授專業技術職稱者31人。冠縣不僅為營造人民共和國的大廈貢獻了趙健民、王維群、王黎之、王志浩、丹彤、徐運北、焦善民等棟梁之材,也培養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溫俊峰、大學教授王耀華、王英民,鄉村詩人丁慶友,著名作家郭保林等一大批科技、專業人才。曾任山東、雲南兩省和國家航空航天部主要領導的趙健民,是冠縣中共黨組織的創始人,也是魯西北黨政軍的創始人,為民族解放和國家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人民日報》曾給予專題報道。抗日縣長齊南峰、「鐵連」連長王德林、民兵英雄耿錫華、鋼鐵戰士孫立民等一大批共產黨人及烈火中永生的「62烈士」,為民族的解放、祖國的振興義無反顧,慷慨獻身,更是彪炳千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一批專家、學者、詩人、作家、全國勞模等英才人物,他們及其所從事的事業對全區乃至全國都產生了較大影響。模範教師戴修亭,30年民辦教師生涯,熱血與生命獻給了農村教育事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稱他為「教育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他們的英名將世代相傳,他們的業績將永垂青史。 (四)文物古跡 肖城遺址肖城位於北館陶城東南2。5公里處。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遼國肖太後率其弟撻覽侵澶淵(今濮陽縣西南)時築城於此,用於駐兵屯糧,也稱「歇馬城」。城為正方形,城牆由土築而成,由於多年的風吹水沖,城牆高低起伏,每逢霧天遠遠望去,城牆象無數大大小小的山峰隱現,甚為壯觀,故「肖城曉煙」為舊時館陶縣八景之一。現肖城被列為地級文物保護單位。 武訓祠武訓是山東堂邑縣武家莊人,1838年百貨出生,是我國教育史上一位奇特偉大的大人物,一生僅靠行乞集資,先後建立了三所義學。清政府旌以「樂善好施」的匾額。1896年武訓病逝。1903年,建武訓祠。1976年後,柳林鎮群眾捐資維修。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式磚木結構。坐北朝南,東西16。30米,南北10。25米。武訓祠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❻ 義和團是誰建立的如題 謝謝了
義和團的總壇首領稱老師或老祖師,各壇首領稱大師兄、二師兄。大師兄平時掌管壇內各種事務,戰時負責領隊和指揮作戰。山東地區的義和團有總辦、統領、打探、巡營、前敵、催陣及分編哨隊各名目。有的義和團還有大元帥、副元帥、大先鋒、軍師、總管糧台等稱謂。其中總辦、統領一般由有威望的教師擔任;前敵、催陣由勇敢能戰者充當(作戰時他們騎馬當先,往來督戰)。義和團主要使用大刀、長矛等冷兵器,並有少量鳥槍、抬槍、抬炮等火器。 義和團有較濃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如宣揚神道相助,刀槍不入等。但義和團制定的某些團規戒律,如「不準公報私仇,以富壓貧,依強凌弱,以是為非」、「毋貪財,毋好色」等,則體現了義和團反對邪惡、反抗壓迫、保護善良等勞動人民的品德,因而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 義和團運動直接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清政府懾於帝國主義淫威,曾先後多次下令「速為剪除,……實力搜剿」,「切實彈壓,毋令滋事」,「從嚴懲辦,以靖地方」。但是,清軍的武力鎮壓,動搖不了義和團反帝斗爭的決心,因而此伏彼起,「剿」不勝「剿」。於是有些官吏認為,如果一味「袒教抑民」,勢必「激之生變,鋌而走險」,主張「化私會為公舉,改拳勇為民團」,「聽其自衛身家,守望相助」,以求民教相安。清政府這種改「剿」為「撫」、被迫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的政策,使義和團得到了公開活動的有利條件,以致聲勢日大,更加有力地打擊了傳教士和教民的凶焰。 1899年10月上旬,山東平原縣杠子李庄,因教民欺壓群眾,義和團便沖擊當地的教堂。知縣蔣楷派兵前往鎮壓。朱紅燈率團民二三百人(一說近千人)與清軍進行戰斗,將其擊敗。10月中旬,朱紅燈指揮義和團擊退數百名清軍騎兵的進攻,後又進至距平原縣城僅十八里的森羅殿。不久,朱紅燈率眾沖出重圍,轉至茌平。同年11月,朱紅燈及本明和尚被清軍游擊馬金敘部逮捕,後在濟南遇害。此後,魯西北地區的義和團在高唐縣人王立言等領導下繼續進行斗爭。 在帝國主義的壓力下,清廷決心把山東義和團鎮壓下去。1899年12月6日,派工部右侍郎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統兵前往鎮壓。12月25日,袁世凱統率裝備精良的七千名武衛右軍到達濟南。他見山東「民情強悍」,義和團民「所在多有」,便「分布隊伍逐處彈壓」。至1900年夏初,「各處拳廠,均已撤閉」,有的「潛匿僻壤,私相演授」。王立言等首領相繼犧牲,倖存的團民在閻書勤等領導下,或轉為秘密活動,或進入直隸繼續堅持斗爭。 1900年義和團正式被敵人挖刨解散,當時團員一半被殺,現在活著的義和團老兵范大爺想到此時就很痛心啊. 義和團運動雖然最終失敗,但趙三多等英雄人物精神永駐,豐碑長存,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帝國主義者不得不承認,在中國除了軟弱可欺的統治階級之外,還存在著不畏強暴、敢於同侵略者血戰到底的廣大人民群眾。正是這種億萬人民群眾反抗外來侵略的精神,迫使它們放棄直接瓜分中國的罪惡企圖,實行「以華治華」,即採取扶持和利用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繼續充當其在華代理人的政策。但是,不管帝國主義如何變換侵略手法,以義和團運動為代表的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斗爭已經證明,中華民族是永遠不可征服的。 1955年,周恩來同志指出:「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正是中國人民頑強地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表現。他們的英勇斗爭是五十年後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這是對義和團反帝愛國斗爭歷史功績的高度肯定。
❼ 義和團運動領導人有哪些
義和團,又稱義和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廣大人民自發組織的一個民間團體,以反對外國侵略為旗號,實際是反對一切外來事物和洋務派改革的民間團體,曾興起了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但由於自身存在的種種缺點,並被慈禧太後利用作為宮廷斗爭的工具,遭到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並引發了八國聯軍入侵,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是有多種多樣的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戰爭後,中國陷入了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境地,各帝國主義加強對中國的政治與經濟侵略,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使廣大的中國人民深受其害,成為義和團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義和團的興起與謠言的煽動或19世紀末華北地區遭受自然災害有著密切關系
義和團運動興起的直接原因是教案,當時帝國主義列強早已從中國獲得了傳教的權利,通過數十年的發展,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已具有了一定規模。但是部分傳教士或教民依仗列強的支持,在中國橫行霸道,拆民房、修教堂、霸佔中國平民的財產,甚而干涉中國的司法行政,激起中國人民的憤怒。加之在教案的處理過程中一些官員「不論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更引起民眾不滿,因而自發採取行動對抗教會。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洋教斗爭成為義和團運動的前奏。
重要領導人:
閻書勤(1860—1900),冠縣梨園屯(今屬河北省威縣)人,領導了冠縣起義。
趙三多(1841—1902),領導過冠縣起義,打出「扶清滅洋」的旗幟,義和團失敗後參加景延賓起義而在此過程中殞命。
朱紅燈(?—1899),領導過平原起義,擊敗縣令蔣楷,在森羅殿戰斗中戰敗,後被捕處死。曹福田像
林黑兒((?—1900?),自稱「黃蓮聖母」,是紅燈照的領導者,天津失陷後被俘,不知所終。
王立言(?—1899,山東義和團主要首領之一,朱紅燈死後在山東堅持戰斗,後失敗被殺。
倪贊清(1862—1902),字翼臣,組織和指揮了著名的廊坊大捷。
曹福田(?—1901),天津義和團首領。在老龍頭火車站與八國聯軍激戰。
張德成(1846—1900)在獨流鎮創建「天下第一團」,後率部赴天津與聯軍戰斗。
❽ 義和團運動與近代國情
義和團運動反映出中國人一個很不好的特點,將所有的錯誤都歸咎與外人,但是對本國統治者欺壓人民的暴行卻不予追究。
一,義和團的起源
在當時的中國能夠進入內陸地區的只有傳教士,而義和團運動仇恨的一個重要目標正是教會組織。教會在中國吸納教眾引起了當地人的很大不滿,這裡面固然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傳教者中間良莠不齊,不過就以幾個傳教士的能力,又能做出多少傷天害理的事情來呢,為何能夠掀起這么一場巨大的排洋風潮?
回顧當時發生的「教案」,絕大多數並非利益沖突,而是思想沖突,當時的中國人指責洋人的宗教是宣揚「無君無父」,還有婦女若是信教則被視做「傷風敗俗」之事。比如1875年元月,荊州教案,旗營婦女誦經,被其夫逼殺。
中國古代文化與西方宗教文化的對立是造成後來仇洋情緒泛濫的根源。除此之外,當時人們的無知和愚昧也是造成這種敵視情緒的重要因素。比如通過自己的想像虛構一些現在看來極其荒謬的「洋鬼子罪行」:
(洋)銀必取中國人睛配葯點之,而西洋人睛罔效,故彼國人死,無取睛事,獨中國人入教則有之。……(洋人)能咒水飛符,攝生人魂與奸宿,曰神合。又能取婦女發爪置席底,令其自至。取男童女童生辰粘樹上,咒之,攝其魂為耳報神,……甚或割女子子宮、小兒腎子,及以術取小兒腦髓心肝!(《反洋教書文揭帖選》9頁)
(北京西什庫教堂)牆壁,具用人皮粘貼,人血塗抹,又有無數婦人赤身露體,手持穢物站於牆頭,又以孕婦剖腹釘於樓上,故(義和團)團民請神上體,行至樓前,被邪穢所沖,神即下法,不能前進,是以難以焚燒。又兼教堂有老鬼子在內,專用邪術傷人,固難取勝,反多受傷。(《庚子記事》28頁)
在當時廣為流傳的義和團揭帖中記載了眾多類似這樣的控訴洋教的文字,經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人們不會相信這一套,不過當時的義和團自己也到處開壇做法,人們自然深信不疑。
義和團運動於90年代後半期起源於山東和直隸,以「練拳」為名組織起來,攻打教堂,反洋教。1898年10月下旬,山東冠縣梨園屯拳民起義,使義和團運動迅速興起,從山東發展到直隸,並於1900年夏進入北京天津。
二,義和團的興旺
如果說這種極端情緒只是在民間的話,那還不至於惹出什麼大麻煩。不過很不幸的,這股力量捲入了一場更加巨大的政治斗爭之中並被迅速催生成更為可怕的政治運動。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慈禧通過政變重新實行訓政。但慈禧對於屢屢反抗自己意願的光緒皇帝仍然非常不滿,打算另立新君,不料各國公使都喜歡光緒的開明,聯合起來反對,慈禧只得作罷。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召集群臣,宣布封端郡王載漪之子為皇子,再次試圖廢光緒,兩天之後,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等1200餘人發電報反對廢立,稱「各國有調兵干預之說。」慈禧一心要廢光緒,但又被洋人打得怕了,就在此時,端郡王向其推薦了義和團,說他們可以到槍不入,不畏洋槍洋炮。
義和團原本在山東聲勢最為浩大,原因就是山東巡撫毓賢縱容當地義和團攻擊教會,直到後來他們闖了禍(殺死了洋人),惹的外國公使問罪,清廷才罷了毓賢的官,將其召回京城,改派袁世凱去當山東巡撫。袁到了山東後毫不留情的.,當地拳民紛紛逃往直隸京津一帶。再說毓賢到了京城,到處向王公大臣們吹噓義和團的刀槍不入。當時京城中頑固派勢力的代表端郡王、庄親王和大學士徐桐如獲至寶,鼓動慈禧利用義和團來對付洋人。說起這個徐桐,後來魯迅曾說他「只知道世界上有英格蘭、法蘭西,卻不知葡萄牙、西班牙,認為那是洋人要得太多不好意思了,所以才編出來的」,而這位徐中堂正是後來義和團的實際指揮者。
2 義和團的真相——籠罩中國一百年的陰影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慈禧派軍機大臣趙舒翹等前往涿州、良鄉宣撫義和團。該月二十日深夜,有人送了一份洋人的照會給榮祿,要求慈禧立刻歸政於光緒。二十三日,清廷召開會議,決定宣戰。後來慈禧才發現原來那份照會是假的,是端郡王為了讓自己兒子當皇帝所使的激將法,但為時已晚。次日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崇文門大街被殺。清軍及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及西什庫教堂。二十五日,清廷正式下詔與各國宣戰。六月起,義和團大規模進京,其強盜本性才真正暴露出來。搶教民之財物是常事,坐地賣所搶之物亦有之。他們稱"所燒皆奉教之家,並未延及良民。"(《庚子記事》第13頁)在義和團的邏輯中,凡是信了教的中國人全都該殺。7月15日開始,義和團進攻聚集在宋家河的三千多名教民;三天後陳澤霖又帶2500名新軍加入;到20日,義和團用炸葯包炸毀圍牆攻入,殺死了所有做最後抵抗的修女,然後對困在教堂中的1000名男女老少施以焚燒,只有五十人從窗口逃出;加上被陳澤霖帶回北京的、被義和團賣為奴隸的、夜間逃出的,只有五百人倖存。
義和團把傳教士稱為「毛子」,教民稱為「二毛子」,「通洋學」、「諳洋語」、「用洋貨」……者依次被稱為「三毛子」、「四毛子」……直到「十毛子」,統統在嚴厲打擊之列。他們經常隨便找一家大戶人家,指其「里通外國」,然後沖入家中洗劫一空。因為義和團仇視一切育洋人有關的東西,有用洋物者「必殺無赦,若紙煙,若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用者輒置極刑。曾有學士六人倉皇避亂,因身邊隨帶鉛筆一支,洋紙一張,途遇團匪搜出,亂刀並下,皆死非命。」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對開明官紳,維新派人士,義和團更是明言打殺,要「拆毀同文館、大學堂等,所有師徒,均不饒放」。
由於義和團是「奉旨造反」,其威勢無人能匹,他們甚至膽大到沖進紫禁城去捉拿光緒這個「頭號賣國賊」,結果被慈禧罵了出去。其他大小官員,外國使節,更是不放在他們眼中。本來洋務大臣李鴻章也是義和團的目標,不過他倒是有先見之明,提前討了個兩廣總督的差事避難去了,直到後來慈禧逃出京城之時下旨讓他全權負責收拾殘局。
三,義和團的衰亡
義和團的衰亡可以說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們「刀槍不入」的神話在一支臨時拼湊起來的約20000人的「八國聯軍」面前徹底破滅了。可笑的是,八國聯軍已經打來了,義和團卻還仍然熱衷於燒教堂、殺教民的運動,甚至於為了保私仇,天津的義和團還從背後攻擊正在抵抗八國聯軍的清軍聶士誠部。
六月十二日,慈禧調兩廣總督李鴻章為直隸總督,辦理對外交涉。十八日,八國聯軍陷天津。二十七日,主和派官員許景澄、袁昶奏劾大臣信崇邪術,誤國殃民。七月初四日,慈禧將許景澄、袁昶處死。十七日,又將同樣為主和派的徐用儀、立山、聯元處死。二十日,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次日,慈禧與光緒帝出北京西奔逃走。
這場運動最終以簽訂辛丑條約告終,四億五千萬中國人每人為義和團陪一兩銀子,同時俄國還趁機佔領了東北。
四,後世對義和團的看法
鄒容在其著作《革命軍》中說「有野蠻之革命,有文明之革命。」「野蠻之革命有破壞,無建設,橫暴恣睢,知足以造成恐怖之時代,如庚子之義和團,義大利加波拿里,為國民添禍亂。」
魯迅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中說:「清光緒中,曾有康有為者變過法,不成,作為反動,是義和團起事……」。
蔡元培在1916年說:「滿洲政府,自慈禧太後下,因仇視新法之故,而仇視外人,遂有'義和團'之役,可謂頑固矣。」(《華工學校講義》)
李大釗在他著名的宣言性論文《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1918年7月1日)中說:「時至近日,吾人所當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長,以濟吾東洋文明之窮。斷不許以義和團的思想,欲以吾陳死寂滅之氣象腐化世界。」
陳獨秀在發表在《新青年》上的《克林德碑》一文,更是全面分析了義和團運動在五個根本方面反時代潮流的特徵,陳獨秀最後總結說:「照上列的事實看起來,現在中國製造義和拳的原因,較庚子以前,並未絲毫減少,將來的結果,可想而知。我國民要想除去現在及將來國恥的紀念碑,必須要叫義和拳不再發生;要想義和拳不再發生,非將製造義和拳的種種原因完全消滅不可。 現在世上是有兩條道路:一條是向共和的科學的無神的光明道路;一條是向專制的迷信的神權的黑暗的道路。我國民若是希望義和拳不再發生,討厭克林德碑這樣可恥的紀念物不再豎立,到底是向哪條道路而行才好呢?」
❾ 求義和團運動的時間,性質,背景,原因,過程,結果,影響~··· 急~···
1898年10月(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山東冠縣義和拳以閻書勤為首,聯合直隸威縣趙三多等,聚眾燒毀紅桃園教堂,佔領犁園屯,震動了魯、直兩省的毗連地區,成為義和拳反帝斗爭興起的訊號。
十九世紀末爆發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是一次規模宏大的中國人民反帝斗爭
義和團運動興起、發展、結局 (1)興起:1898年,冠縣趙三多豎起「扶清滅洋」大旗,攻打當地教堂,揭開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序幕。 (2)進入京津:①l900年夏,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②清政府改用「招撫」方法,默許義和團為合法民團,義和團湧入京津。(3)抗擊八國聯軍:廊坊狙擊戰、天津保衛戰。義和團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 (4)失敗:慈禧太後在西逃途中,命令清軍對義和團進行殘酷鎮壓。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義和團運動失敗。 背景: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外國傳教士深入中國內地各省,教堂遍布中國。外國傳教士依仗侵略特權的庇護,為所欲為,稱霸一方。他們除進行種種政治、文化侵略活動外,還縱容、包庇教徒中的地痞、流氓欺壓良民,霸佔田產,包攬詞訟,行凶殺人等罪惡勾當。清朝地方官吏屈服於外國侵略者的壓力,在民教爭訟中,推行「護教抑民」政策,造成許多「民冤不伸」的教案。廣大群眾同外國教堂傳教士的矛盾極為尖銳,他們群起焚燒教堂,逐殺外國的教士,終於導致了義和團運動的爆發。 義和團運動的性質、特點、意義、失敗原因。 (1)性質:農民反帝愛國運動 (2)特點:①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的自發性。從1898年秋山東人民反洋教開始,到l900年6月擔負抗擊八國聯軍的任務而進入高潮,始終沒有制定具體的斗爭綱領,也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力量。 ②其次在於它的分散性。義和團運動始終各自為戰,缺乏統一的指揮和統一的領導。 (3)意義: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4)失敗原因:①主觀上:a.是自發的群眾性活動,沒有先進的政黨領導,沒有科學理論指導;b.行動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c.沒有嚴密的組織形式;d.義和團提出的「扶清滅洋」,容易放鬆對清統治者的警惕,也帶有盲目排外性質,表現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②客觀上:中外勢力聯合力量強大。
影響
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的歷史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首先,義和團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反侵略的偉大氣魄和不甘屈服於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的反抗精神,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力量。
其次,義和團運動也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動統治。
再次,義和團運動對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❿ 戊戌變法為什麼沒有和義和團運動相結合
前者忽視了對社會最基層的農民的利益進行滿足,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化和思想領域,提出的措施不符合中國當時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社會情況,何況他觸動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
後者缺乏更科學的理論指引,更沒有當時政府的支持,採取的是一種非理性的手段。
兩者分別由地主階級改良派和農民階級領導,不會有利益暨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