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讓小學生突破作文難的瓶頸
萬丈高樓平地起———《如何寫好作文開頭》教學設計活動目標1.通過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作文開頭的重要性。2.在活動中掌握作文開頭的寫作方法。3.使學生能寫出誘人的開頭。活動設想在具體的收集、整理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學會收集資料的方法,學會專題研究的方法,掌握寫作作文開頭的方法。活動安排1.讓學生認識寫好作文開頭的重要性。2.教師收集學生平時的作文開頭,分析、研究存在的問題。3.學生收集自己認為寫得好的作文開頭。4.把收集到的好的作文開頭與自己的作文開頭比較,找出自己作文開頭存在的問題。5.查找資料,了解如何寫好作文開頭的方法。6.當堂練習,把握寫作作文開頭的方法。7.聯系多媒體教室,展示實際活動的成果。8.總結活動的得失。活動的具體過程1.讓學生認識到寫好作文開頭的重要性高爾基說:「開頭第一句是最難的,好像音樂里的定調一樣,往往要費好長時間才能找到它。」托爾斯泰是很重視作品的開頭的,《戰爭與和平》的開頭,他先後經過15次的反復修改,才感到滿意。《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他曾經用了十種不同的寫法,最後才確定下來的。古人認為文章的結構應該是「鳳頭、豬肚、豹尾」,那意思是說,開頭要像鳳凰的腦袋,漂亮、優美。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同學們也一定有這樣的經歷:一個題目拿到手,卻總是動筆艱難,可一旦開了頭,尤其是有了一個好的開頭後,寫起文章來往往洋洋灑灑,文思泉湧,一氣呵成。文章的開頭就是整篇文章的門面。商店的門面漂亮,就能吸引來很多顧客;文章的開頭好了,就能吸引的讀者。特別是考場作文,有人統計過,高考閱卷時,老師們在一篇作文上逗留的時間平均只有29秒,也就是說有的作文老師們還看不到29秒。在這么短時間里,你用什麼法使老師能認真看你的作文,沒有好的開頭行嗎?「萬丈高樓平地起」,有了好的開頭,文章寫起來就順暢的多了。2.多媒體展示學生平時寫的作文開頭。(略)3.當堂調查學生在寫作文開頭時的表現情況。收集、整理如下:寫作文開頭時,不知道作文開頭的技巧。根據作文題目隨便寫作文的開頭。只知道可以用倒敘的方法。邊寫邊想,沒有思路。模仿範文的開頭。就是寫不好作文的開頭。4.多媒體展示學生收集的精美作文開頭:(共收集五十篇,這里僅摘十篇)假如那天她一如既往地不走這條僻靜的小胡同,假如那天她對小胡同里所有的細枝末節視若無睹,那麼……(《骨肉奇緣》)作者:熊熊,初二(4)邵長東)童年的記憶像一片長滿花花草草的森林,林子里的樹長得很茂盛。陽光從樹葉間的空隙里灑下來,照在路上,留下一個個暗影或光斑。我知道我永遠都不可能騎著馬走進西藏,讓那滾燙的炊煙從我肩上烙下幸福的花形。我不知道帳篷在哪裡,我不能分辨炊煙從哪個山頭升起。我在這里渺小,身體沉重,雙目被雪域的光芒刺得無法睜開。(選自《生活隨想》初二(4)牛傳筱)人生有無數的煩惱:大至生老病死,小至工作不順,事不利……各種人對煩惱有各自的見解和處理方法。而我最推崇大仲馬,他對煩惱只平平淡淡地說:「人生是串無數的小煩惱組成的念珠,懂得人生價值的人會笑著數完這串念珠的。」簡簡單單的幾個字,道出了人生的真諦———笑對煩惱。(摘自《獲獎作文·笑對煩惱》初二(5)王瑞雪)一直以為侃價是俗不可耐的事。每次買東西,都裝成一副財大氣粗的樣子,一問價便付錢。看到小商販們狡黠的一笑,心裡才明白自己已被人「宰割」,可就是愛面子,咬牙認了。(《第一次侃價》初二(5)郭彥君)我有一個小小的心願,就是去看海。媽媽說:「去吧,孩子,畫卷上沒有真正的海。」於是,我終於領略到了海的豐姿。(《海》初二(6)趙紅靜)夜深了,勞動了一天的人們帶著香甜的夢沉睡了。窗外,深藍色的夜空綴滿了寶石般的星星,銀盤似的月亮鋪灑下皎潔的月光,靜靜的院落融化在清涼的月光中,我不由自主地走到小院中。(摘自《小院夜色》初二(6)代麗君)離別故鄉已多年,許多事情在記憶中,故鄉的賽龍舟卻濃縮著我對故鄉的情結,銘刻在我的記憶里。(摘自《故鄉端午賽龍舟》初二(6)范軍)歷史是人類的足跡,記載著風風雨雨,文明是社會的進步的標志,閃爍著智慧的汗水。中華神州,文明悠久五千年,她的輝煌,她的燦爛,讓炎黃子孫驕傲自豪,熱血沸騰,心潮澎湃。(摘自《新安晚報》初二(6)汪洋)清晨,陽光撒滿大地,蔚藍而高遠的天上悠閑地飛著幾片白雲。我走在上學的路上,看著這美好的一切,心裡卻萬分沉重.一切的一切在我眼裡彷彿都蒙上了一層灰色。我是在想昨天晚上發生的那件事,它令我萬分後悔。(摘自《我真後悔》初二(6)崔漩)朋友,你讀過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嗎?你不為詞中「山舞銀蛇,原馳臘象」的勝景陶醉嗎?你聆聽過如雷貫耳的朔風嗎?如果你是溫柔細膩的南方人,那你一定對北方的隆冬充滿熱切的嚮往吧,請你隨著我的拙筆暢游一番吧!(初二(6)班馬文娟)面對失敗和挫折,一笑而過是一種樂觀、自信,然後重整旗鼓,這是一種勇氣;面對誤解和仇恨,一笑而過是一種坦然、寬容,然後保持本色,這是一種達觀。(摘自馬國福《一笑而過》初二(6)姚夢雅)5.把學生平時寫的作文開頭和收集的作文開頭進行比較,分析學生作文開頭存在的問題:不能概括文章主體的內容。不會使用任何一種作文開頭的技巧。說一些與主體內容無關的繞彎子的話。沒有文采,不吸引人。開頭過長,造成頭重腳輕的局面。只會使用敘述一種表達方式,不會使用修辭。開頭概括的內容過小,不能統領全文。6.查找資料;了解寫好作文開頭的常用方法,用多媒體展示,教師分析、講解{1}直接式:一般同學總喜歡在開頭上繞來繞去,說些不著邊的話,既浪費許多筆墨,又影響表達效果。實際上有許多優秀的記敘文,一般都是直接進入事件的記敘。如都德的《最後一課》,契訶夫的《變色龍》,開頭都是簡潔明了,一開始就將讀者帶入到故事的情景中,讓讀者的思緒隨故事情節的而起伏。{2}點題式:文章一開頭就入題。開頭揭示題旨,入題快,利於引導讀者把握文章的中心。北京十二中初中分校的學生葉杉有一篇習作《我的父親》,其開頭這樣寫道:「人們自古以來歌頌偉大的母親,我卻更加喜愛我的父親。母愛彷彿是陽光,溫暖,無微不至。而父愛彷彿是無邊無際的海洋,寬廣、遼闊,似乎能包容一切。」從這第一段,我們很清楚作者要歌頌的是誰,歌頌的內容是什麼。語文課本中,這樣開頭的文章不少。《八隻小貓》的開頭:「我並不喜歡活的或者別的什麼貓,但對家裡八隻景德鎮的瓷器小貓有些例外。它們是在江西瓷品展覽會上與我見面的,我一看那清新可喜的樣子就愛上了。」緊扣題目,點明了「八隻小貓」的來歷及作者對小貓的感情。{3}交代式:這種方式用在記敘文的開頭,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等有關信息。例如,莫懷戚的《散步》第一段:「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有一位同學寫了一篇關於小組集體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作文,開頭做出這樣的交代:「今天,是我們第二次集體出遊。我和六位同學大清早就頂著風走上大街,奔赴實踐地點。」對參加活動的人員作出詳細交代,為下文事件的和人物的出場埋下了伏筆。{4}回憶式:初中學生寫的文章絕大多數是敘述生活中經歷過的事,所以,採用回憶式開頭就很白然,易於使自己寫作時回憶起過去的一幕幕,也有助於將讀者引入故事中。冰心的《小橘燈》、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我的老師》,這些大作家的作品都是這樣開頭的。《小橘燈》的開頭只短短一句:「這是十幾年以前的事了。」簡潔而實用。學生的作文,這樣的開頭最多。如:「今天,我坐公交車回學校,不料,在公交車上發生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5}渲染式:是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描寫,為下文的故事情節烘托氣氛,也能引發故事情節的推進。這種方式用好了,容易顯示作者的功力。王願堅的《七根火柴》,記敘的是紅軍長征過草地時兩個戰士圍繞「七根火柴」發生的故事。文章開頭對草原上惡劣自然環境的描寫,對故事的及主題的表現有著重要的作用。彭荊風的《驛路梨花》也是如此,開頭就交代山之高大險峻、連綿不斷及暮色沉沉,很自然地令讀者想到:山路夜行太危險,趕快找落腳地,這樣的山路,哪兒會有落腳地呢?這樣的段首,不僅吸引讀者眼球,更為「小茅屋」的出現做了很好的鋪墊,對表現主題極為有利。{6}引用式:《人民的勤務員》是典型的引用式開頭:「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看到這句話,人們馬上會想到雷鋒,雷鋒用實踐很好地詮釋了他的這一座右銘。而這一段話也是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就本文來說,它既點題,又是全文的中心。當然,引用對於不同文章的作用也不盡相同:或引用名言警句,點明中心;或引用人物語言,突出人物性格;或引用詩歌,喚起讀者共鳴;或引用俗語諺語,說明事理。在議論文中,常見的方法是引用名言導出話題。{7}「開門見山」式。「開門見山」是一種應用得很普遍的開頭方法。它之所以被廣泛使用,就因為一開頭就直入主題。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時間彌足珍貴,看文章的人都希望盡快地明白文章寫的是什麼。倘若在開頭處拐彎抹角、枝枝蔓蔓,一味地在題外轉悠,那麼,即使內容再好,也難以激起讀者閱讀下去的興趣。對我們考場作文來說,閱卷教師承擔著繁重的閱卷任務,一個「開門見山」直入文題的、「不蔓不枝」的開頭,一定可以博取閱卷老師的好感,使閱卷人對你的作文留下極佳的印象,從而有助於你在考試中獲得理想的成績。「開門見山」式的開頭,在我們初中語文課本中極常見,可謂俯首可拾,如:「我與父親不相見己兩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景。」(朱自清《背影》)開篇點題,為下文寫寄寓深摯父愛的「背影」設伏。「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茅盾《白楊禮贊》)開篇第一句明確了贊頌的對象白楊樹,定準了全文的情感基調———贊頌。「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高爾基《海燕》)開頭首先交代了海燕勇敢高飛的戰斗環境,接著從「色」(黑色)、「形」(閃電)、「神」(高傲)三個方面,顯現了海燕迅猛高飛的戰斗英姿。以「開門見山」式開頭獲得成功的作文很多,下面列舉幾例:看到這個題目,我內心深處不禁響起了一陣掌聲,這掌聲表達了女兒對媽媽的贊許和欽佩之情。要是兩年前,我可要為媽媽喝倒彩了。(《作文》雜志,1999年第十期)這是1999年「文心杯」全國中學師生作文大賽初中組一等獎得主蔣靖菲同學的《掌聲響起》的開頭部分。這個開頭開門見山,同時欲揚先抑,又為下文設伏並構成懸念。我的家鄉四面環山,到處蘆葦叢生。秋天一到,蘆葦花爭相開放,把家鄉掩映在一片花海里,很是好看。(同上二等獎郭慧芳《家鄉的蘆葦花》)我九歲那年的春天,父親買回一頭黑水牛。他說:「咱家田多,農忙季節,沒頭牛不行。待這牛長大了,就用它來耕地。」(同上二等獎任美娟《與牛結緣》)忘不了她那張給我鼓勵的笑臉,忘不了她激發我上進的朴實的話語,忘不了她曾給我生命中帶來的一片綠色。忘不了她,我至親的愛友。(《忘不了她》){8}「寫景烘托」式畫家畫月亮,如果孤零零地只畫出一個月亮,就會顯得十分單調,甚至會神采匱乏。如果在月亮周圍勾上幾縷雲彩,以雲托月,情況就會大不一樣,那個月亮就會格外有神,這種技法,就是「烘托」。作文也需要這種技法。作為一名初中生,考試大多為寫人敘事類作文,一個好的「寫景烘托」式的開頭,有利於為人物的摹刻和事情的敘述設置入情的氛圍。作為一種實用的作文技法,在初中語文課本中也有許多典範的例子。如:「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接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這是小說《驛路梨花》的開頭。以對山的描寫為情節的鋪墊。如此大山,暮色又迫臨,對行進在路途中的人,夜間的住宿確乎是一個必須而又難以解決的問題。他們的心情該是多麼焦急啊!由此可見,對小茅屋的主人的猜度與贊美等一系列的情節張本鋪墊,是為「寫景烘托」式開頭。時間是晚上八點。太陽雖然早已下落,但暑氣並沒有收斂。沒有風,公園里哪些屹立著的古樹是靜靜的.樹葉也是靜靜的。露天的勞動劇場也是靜靜的。(葉君健《看戲》)以「靜」烘託人們等待開戲的寧靜氣氛。不僅如此,而且與後文梅蘭芳表演時山呼海嘯的場景對比,表現出藝術穿透性,反襯梅蘭芳高超的表演技藝。「干千凈凈的藍天上,偷偷溜來一團烏雲,風推著它爬上山頭。山之邊,梯田裡的莊稼像綠海里卷來的一道道浪頭。」(高風《金黃的大斗笠》)同樣,學生們因採用「寫景烘托」式開頭而成功的文章也為數不少,如:「公元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八日,天空下起暴雨。地上透亮的水泡,圓了又破,破了又圓,一張一合地哭訴著一位世紀老人的溘然長逝。水泡聲千百次地重復著一個永遠的名字:冰心。」(樊瑞《百年冰心》見《作文》1999年第十期)「我的頭發濕了,渾身沾滿了泥漿。清明節特有的雨絲欲斷還續,從遙遠的天際無聲地飄落在荒涼的山野上。我踩著泥濘艱難地走著,尋找著,任憑雨水灑在頭上、臉上、身上……」(胡波《又逢清明節》見李曉明、毛劍冰編「金榜作文系列叢書」《寫人散文》)「3月26日晚18:55時,天邊最後一抹晚霞尚未褪盡,周末的鋼城還沉浸在一片熱鬧歡快的氛圍中。十里鋼城,電車、巴士、的士穿梭不已,自行車的鈴鐺聲,汽車的嗽叭聲,小攤販的叫賣聲,時起時伏。大大小小的百貨店、食品店、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有誰能料想到,這將是一個血色黃昏。(江俐《血色黃昏—「3·26」車禍紀實》見王競前、宋怡明編「金榜作文系列叢書」《記事散文》)當然,好的作文開頭技法決非僅此八種,但如果同學們熟練掌握並能結合文題恰當選用一種開頭技法,一定會對作文質量的提高裨益良多。古人把文章好的開頭稱為「鳳頭」,相信同學們能夠寫出一些讓人視為「鳳頭」的開頭。7.教師選出幾個話題作文材料,學生按照上述的作文開頭方法,從不同角度練習作文開頭。{1}話題作文材料(略){2}學生作文開頭練習收集、整理、點評。(略)五、本次活動綜述和教育教學反思本次活動歷時四周,雖然主要是在初二(6)班進行的活動,也得到了初二(5)和初二(4)班的部分學生的響應,在此對於他們的參與表示感謝。從活動的過程來看,很多學生很喜歡參加這類活動,用他們自己的話說:「這比老師一味地講解如何寫作文更有意思。」但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不少問題,學生手中的東西太少,他們所收集的資料,大都是《小學生作文選》上的一些東西,名著幾乎沒有涉及到。在新課程標准下,這是很值得我們教師關注的地方,學生的活動范圍狹小,學生沒有書看,或者學生沒有時間看書,這都是制約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頸。因此,我在活動的後期就明確提出:不要再看小學生的作文,要看名家的作品。從活動的效果上看,這次活動基本上達到了我們的活動目標。從活動之前學生所寫的作文開頭和活動之後學生聽寫的作文開頭的比較中,我們能看到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至少知道在寫作文開頭的時候,還可以使用一些技巧,使作文的開頭美起來。特別是八種常見的作文開頭的研究,成為學生無意識寫作向有意識寫作的一個大的轉變。這也是我們這次活動的意義所在。從活動的方法上看,這次活動還是以老師為主。特別在對材料的收集、整理上,學生沒有獨立的思路,缺少專題研究的方法。主動性也不大理想,有些資料的收集,需要老師催促多次才能完成。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以前沒有做過此類的活動,不知道參與活動的方法。因此,我們下一階段還應該花點時間對學生進行研究方法的培訓,讓他們掌握活動的思路和方法,使活動變成以學生為主,老師起指導作用的活動。
B. 有哪些生物是人類的老師 舉個例子說明
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因為蝙蝠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又能覺察出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科學家據此設計出了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
科學家通過對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著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
科學家模仿昆蟲製造了太空機器人。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對幾種昆蟲的研究,已經研製出一個小型的導航和飛行控制裝置。這種裝置可以用來裝備用於火星考察的小型飛行器。
英國科學家在仿生學啟發下,正在研製一種可以靠尾鰭擺動以S形「游水」的潛艇新式潛艇的主要創新之處是使用了被稱為「象鼻致動器」的裝置。「象鼻」由一組用薄而柔軟的材料做成的軟管組成,模仿肌肉活動,推動鰭的運動。這種新式潛艇可以充當水底掃雷潛艇,用來對付最輕微的聲響或干擾便會引爆的水雷。
令人討厭的蒼蠅,與宏偉的航天事業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仿生學卻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蒼蠅是聲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穢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蹤跡。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並沒有「鼻子」,它靠什麼來充當嗅覺的呢? 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
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台靈敏的氣體分析儀。
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根據蒼蠅嗅覺器的結構和功能,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後,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現氣味物質的信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裡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電魚與伏特電池
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產生電,僅僅是魚類就有500餘種 。人們將這些能放電的魚,統稱為「電魚」。
各種電魚放電的本領各不相同。放電能力最強的是電鰩、電鯰和電鰻。中等大小的電鰩能產生70伏左右的電壓,而非洲電鰩能產生的電壓高達220伏;非洲電鯰能產生350伏的電壓;電鰻能產生500伏的電壓,有一種南美洲電鰻竟能產生高達880伏的電壓,稱得上電擊冠軍,據說它能擊斃像馬那樣的大動物。
電魚放電的奧秘究竟在哪裡?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 終於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這些發電器是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由於電魚的種類不同,所以發電器的形狀、位置、電板數都不一樣。電鰻的發電器呈棱形,位於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電鰩的發電器形似扁平的腎臟,排列在身體中線兩側,共有200萬塊電板;電鯰的發電器起源於某種腺體,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約有500萬塊電板。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於電板很多,產生的電壓就很大了。
電魚這種非凡的本領,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19世紀初,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因為這種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電器官」。對電魚的研究,還給人們這樣的啟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電器官,那麼,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水母的順風耳
「燕子低飛行將雨,蟬鳴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為與天氣的變化有一定關系。沿海漁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魚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預示著風暴即將來臨。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種古老的腔腸動物,早在5億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這種低等動物有預測風暴的本能,每當風暴來臨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難去了。
仿生學舉15個例子:
1。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6。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著它可以發現電桿、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製成。
7。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8。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製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9。現代起重機的掛鉤起源於許多動物的爪子。
10。屋頂瓦楞模仿動物的鱗甲。
11。船槳模仿的是魚的鰭。
12。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13。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
14。嗅覺靈敏的龍蝦為人們製造氣味探測儀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腳趾對製造能反復使用的粘性錄音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貝用它的蛋白質生成的膠體非常牢固,這樣一種膠體可應用在從外科手術的縫合到補船等一切事情上。
C. 教學反思 智商高的進 能達到要求的給100分!
「同研一節課」活動中,我講的是《變色龍》一課。《變色龍》是一節知識探究型的科學課。
1、課前,讓同學們大量搜集資料了解動物適應環境的有趣方式。課堂上老師提供圖片給學生以感性認識,同學們也通過提供資料和交流資料的機會,豐富各自的知識積累。
2、過多的注重了科學基礎知識的講解。
3、教學設計中本來有將動物的自我保護方法與人類的自我保護進行聯系的環節,讓學生了解人類的許多保護的設備或裝置是受到了動物的啟發。但實際上課時由於時間處理的欠缺,所以臨時刪掉了。
我認真看了自己上課的錄像,真是汗顏。
這一節課,我提到的問題有:
同學們,你們喜歡動物嗎? 誰來告訴大家你最喜歡什麼動物?為什麼喜歡它?課題是? 誰起來說一下,你找到了哪些小動物?你看沒看見?還有嗎?一共幾只變色龍?還有別的小動物嗎?它是誰?還有嗎?那是什麼?再有沒有? 我想問問你,在找動物的時候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它藏的嚴密是什麼原因?有沒有其他的感受?兩幅圖片展示的都是變色龍,它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有要補充嗎?文字部分誰讀?象變色龍這種適應環境的方式,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課前你搜集的資料中有沒有這類的例子?我想問問你,符合什麼樣的條件才算保護色?是這樣理解嗎?那應該是怎樣的情況?怎樣才能讓對方不發現它呢?誰能舉出一個保護色的例子來?那麼小動物有沒有呢?剛才你說的這幾種動物的身體顏色是什麼色?那麼草叢呢?這是誰?第一幅是什麼季節?第二幅?它身體的顏色是不是都跟周圍的環境相似?而且它有一個特點,根據文字能不能看出來?雷鳥的身體顏色是不是跟周圍的環境相似?保護色明白了嗎?這是誰?它最大的特點是什麼?象它這種顏色鮮艷的特點有什麼好處呢?象它這種方式我們可以起個什麼名字?你搜集的資料中有沒有那種小動物屬於警戒色?還有嗎?認識嗎?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呀?這是誰?了解嗎?你看到的是?它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文字部分能看的清嗎?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象什麼?看不清嗎?發現它了嗎?剛才我們提到的這些小動物,它們的這種自我保護的方式起個名字?如果我給你一些圖片,能分清嗎?它的身體顏色跟誰很象?它屬於哪種方式? 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它具有什麼樣的方式保護自己?誰想把你們小組討論的結果跟大家公布一下?青蛙冬眠,都知道吧。為什麼冬眠?它裝死有什麼好處?哪個小組起來交流一下,你們小組整理的結果?眼鏡蛇它是用哪種方式,大家想一想。大自然當中還有很多奇妙的事物值得我們去探索,你有沒有這個興趣?這節課誰來談一談你有哪些收獲?
其中,高效的問題佔小部分,低效的、重復的問題不少。
學生的回答有:
喜歡。最下角有一隻蝗蟲。變色龍。我在下面的葉子上發現了枯葉蝶。我在這棵大樹上發現了兩只變色龍。在左邊樹枝上有一隻變色龍。左下角的葉子上有一隻毒箭蛙。青蛙。我最喜歡兔子,因為它的毛非常白。我喜歡斑馬,因為它不容易被捕食者發現。我喜歡獅子,因為獅子特別威武。我喜歡小貓,也是很可愛。大自然很美麗。它有保護色。森林裡的動物非常多。
有些動物藏的太嚴密了,找的時候非常困難。它身上的顏色根據心態改變。應該是根據周圍的環境來改變身體的顏色。生氣的時候發出紅色來警告別人,我很生氣。保護色。斑馬,是非洲特有的食草動物,它身上的一道白、一道黑是它們的標志。。。。。。身上有條紋。
不容易讓捕食者發現。周圍的顏色。解放軍打仗時穿的那種迷彩服,和草叢的顏色差不多,敵人不容易發現。這是人類所運用的這種方式。
老虎、獅子、獵豹,它們就在草叢中不容易被獵物發現,就撲過去吃掉獵物。黃色。枯黃。如果是綠色就不行,就特別明顯,是吧。
蝗蟲。夏天。秋天。是。它身體的顏色是根據季節的變化改變。
是。明白。毒箭蛙。顏色鮮艷。能威嚇捕食者。警戒色。
珊瑚蛇的身體表面顏色很鮮艷。我覺得還有響尾蛇。它的尾巴噝噝的響,來警告別人。蟾蜍。顏色鮮艷。瓢蟲。是。象樹葉。葉子。
能。鹿角。樹枝。我終於想起來了,這種動物好象叫角蟬。
石魚,我在報紙上以前看到過,它長的很象石頭,你要是不小心踩到它你就中毒了。還有竹節蟲,它就象一節枯的竹子一樣立在那裡,不容易發現。擬態。能。警戒色。黃蜂。擬態。
海星是斷腕的方式。長頸鹿用蹄子蹬。水母是釋放毒素。穿山甲是身體捲成球狀,堅硬的鱗片。小白兔是裝死或逃跑,比目魚是身體隨環境變化。黃鼠狼是釋放毒氣。
知道。到冬天怕冷,沒有食物。它就保持體力和脂肪。
裝死的負鼠。裝死之後別人就以為它死了,然後就走了,然後它就跑了。烏賊放墨汁讓別人看不見它。刺蝟用硬刺刺別人。石魚就是擬態。海參再生。壁虎也是再生。臭蚰放出臭氣。烏龜縮進殼里。眼鏡蛇在它的尾邊有一個花紋象眼鏡一樣,不讓別人從後邊攻擊它。
有。有些動物用保護色保護自己,有的用警戒色警告別人,還有擬態,把自己變的象另外一種動物。
我的評價語有:
可愛。你知道它的這個特點。男子漢的氣概。很溫順。
你知道它的這種方式是保護色,可見你課前預習的不錯。是的,我們要很好的保護動物。表明我的態度是吧。確實是。你這節課發言很積極,你的知識積累也很豐富。很聰明。
對於學生的回答,模糊的和沒評價的不少,肯定的評價較少。
我說話占的時間大致有十一分鍾。
這節課我主要是想培養學生在課前搜集資料,課堂上完整的交流、表達,注意傾聽以及整理所積累的資料的習慣。
這節課講的太多,放的太少。大方向偏離了。由於太緊張,就怕學生說的不對,自己直說、直講,把學生撂一邊了,也顧不上他們的感受、也不對他們進行評價了。緊張之下,心情松不了,表情也嚴肅。聲音也生硬。不足很多。一定要好好學、認真學,鍛煉自己,提高自己。
D. 幼兒園小班藝術《二月二龍抬頭》教學反思
1.首先可以問問孩子們知道什麼是龍抬頭么?
2.告訴孩子們龍抬頭的來歷
3.找到相關的影像資料來介紹龍抬頭
4.說說龍抬頭都做些什麼,有什麼習俗
E. 大自然的綠色課本的意思
大自然有很多知,大自然是綠色的,所以說大自然是綠色的課本。
F. 高中生要怎樣提升文化素養
語文素養就是一個人在語文學科中所達到的高度、水平和基本品質,是一個人語文方面諸多素質的整合。我個人認為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內涵應該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基本意義就是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二、深層含義是一個復雜的、多因素的、多層次的綜合概念,它包括語文基礎知識、語文研究能力、語文心智體現和語文審美修養等內容。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要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基本的讀寫能力是必需的,聽說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也不能忽視。學生進入高中後,「語文素養」的培養,我們老師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解讀文本學會鑒賞和寫作具有藝術性的語言作品,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使學生受到古今中外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從而實現高中語文課程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高中課改語文教材中,將必修課與選修課並列為了兩個獨立的教學體裁,必修課定位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選修課定位提高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兩者即對立矛盾,又相對統一,均在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服務。但是,從我自身體會來講,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現狀令人擔憂:高中生時間緊,任務重,還有很多學生有明顯的重理輕文的現象,對選修課程存有一定的誤解。要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個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培養學生語文知識應用、審美與探究的能力是關鍵。
首先,倡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用好文本資源,倡導個性閱讀。這里的讀書應該是包含三個意思,一個是充分利用好教材(必修和選修課內各個單元的閱讀文章賞析品鑒),一個是經典名著的品讀感悟,一個是泛閱讀(帶有研究性學習的讀書)。
現行教材所選課文大都堪稱經典,充分經營使用好這些文本資源,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關鍵之一。我覺得高中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別是高一學生從一開始就應該養成自覺讀書的好習慣,關鍵要做到務實、有效。另外,現代信息社會,學生語言發展的渠道十分廣泛:報刊書籍、廣播電視、電腦網路、街道文化……大量閱讀,勤於表達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倡導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倡導個性化閱讀和對閱讀材料的多元解讀,充分挖掘文本資源的價值,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手段之一。舉個例子熱播電視劇《水滸傳》
何以獲得觀眾的青睞,我想個性化的解讀、富有創意的表達形式才是人們的興趣所在。「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說法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優化教學氛圍,使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例如學習必修五第一單元(小說),教師就有必要在一種民主、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中教學,學生在感興趣的話題上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我覺得課內外閱讀相銜接,可以以經典性的語文課文作為引子,通過影視這個多媒體,讓學生通過有聲有色的畫面,配合教師的輔導,激發學生的閱讀名著的興趣。在學習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和《邊城》等名篇後,我讓學生觀看了同名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進行了影視鑒賞,並針對其做了影評,學生對名著閱讀的積極性變得空前高漲。
再次,加強教學反思,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探究。
在我的教學中,我特別重視背誦,只有學生聽得多,背得多,讀得多,用得時候才能信手拈來。否則,就不能得心應手。但是,語文教學不是把學生變成書獃子,而是把知識要變成能力。在這個過程之中,教師的教學反思和學生的學習反饋就顯得很重要。如教學《再別康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不僅僅是在引導學生賞析語詞的精妙,更是在鼓勵學生繪畫審美。教學《變色龍》時,學生抓住奧楚蔑洛夫的「變」來分析人物形象,歸納人物性格,此時,我突發奇想,適時提問,奧楚蔑洛夫有沒有「不變」的地方?從「不變」來分析人物形象。這樣的巧問,活躍了學生思維,引發了學生深入學習的願望,在思考、討論、頓悟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由此可見,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有賴於老師的精巧點撥和指導。
最後,關注生活語文資源,研究性學習,學會體驗感動。
語文能力,包括語文基本能力聽說讀寫和語文使用能力,如語感、自學、創新等能力。語文素養包括了和語文有關的觀察、記憶、主義、思維、聯想、想像等智力因素和與語文有關的興趣、情感、態度、習慣、意志、個性等非智力因素。世事洞明皆學問。學生只有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才會真正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朗讀,可以鍛煉口頭語言,幫助學生學好語文。而演講就是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積極表現。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基礎寫作能力,在高一到高二的語文教學中,我堅持用課前三分鍾演講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課堂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平時,我喜歡在課堂留一些小練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比如,學完《荷塘月色》,可以讓學生練習景物的描寫,也要求用比喻、動靜結合的手法來寫。這樣在不斷的訓練中就會提高寫作能力。我個人比較注重學生語文探究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難免會有疑問,有時學生的問題也許會很尖銳,甚至是怪論,老師如何處理就顯得重要。通過質疑可以使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有了質疑問難的方法、習慣,就具備了發揮主體作用的先機。每冊必修中都有名著導讀,其中後面的問題都要求學生要經過閱讀探究才能回答。包括我們在文本的教學中如果碰到一些值得我們去探究的問題,我們都會讓學生合作探究,找出合理的解釋。比如,在講《雷雨》時,對周朴園對魯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這個話題學生很感興趣,我為此專門組織了一次辯論會,這樣學生下去就認真閱讀作品,查閱資料,很好地完成了一次探究。其實,探究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課堂進行,也可以寫成文章、評論等。如講《孔雀東南飛》時,就劉蘭芝被遣為哪般就可以進行探究。另外,必修教材也有專門的「梳理探究」內容,作為語文老師,就有必要把與人的言語行為有關的知識視野、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心理素養和人格、品行、思想修養等方面的內容融入到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學會體驗生活,從身體力行中感動生活。
語文學習的要義顯然在於勤和恆。學生要方法得當,充分調動起眼、耳、口、手、心各感官,實現聽、說、讀、寫、思諸種功能。在對新課改理念的學習並付諸語文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作了一些嘗試,不管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使我對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有更深刻的認識,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有更深刻的反思,也使我的教學能力有更長足的進步。
總之,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老師的根本,每個人的方法途徑不盡相同,但思想認識具有統一性。讓我們共同努力,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做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目標而盡自己的一份身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