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葫蘆笙教學

葫蘆笙教學

發布時間:2021-03-08 16:34:53

㈠ 雲南葫蘆絲的雲南梁河縣:葫蘆絲吉祥發源地

為追溯葫蘆絲的歷史源頭。最近,記者在雲南民族地區調研後發現:關於葫蘆絲吉祥發源地和有關葫蘆絲的起源傳說故事被廣泛認為是在葫蘆絲之鄉-----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而且早在先秦時代那裡就有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了。
葫蘆絲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相傳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江畔,一次山洪暴發,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個大葫蘆,闖過驚濤駭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所感動,把竹管插入金葫蘆,送給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蘆,立刻吹出了美妙的樂聲。頓時,風平浪靜,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祝福則對情侶吉祥幸福,從此,葫蘆絲就在梁河縣勐養傣族人家傳承下來,梁河的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也前來取經,相繼擴大到了整個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區,並得到了世代相傳——
葫蘆絲是梁河傣、德昂、阿昌人民從古至今使用的一種舌簧樂器,它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特點,吹奏方法是用自然換氣法或用循環換氣法。用循環換氣法能持續發出五度音程,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婉轉,惟妙惟俏。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樓里,能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而吹出的顫音尤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葫蘆絲傣語名篳朗道(德昂語稱篳格寶,阿昌語稱拍勒翁),意為用葫蘆做成的吹奏樂器。譯成漢語,曾名為葫蘆笙、葫蘆簫。由於它既區別於哈尼族的蘆笙,又區別於簫(簫無簧),故文藝工作者將它定名為葫蘆絲。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解放初,一些文藝工作者下鄉體驗生活,聽傣族講不太准確的漢語,將笙誤聽為絲。有關專家曾考證,稱為葫蘆簫,但不普遍。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龔全國、哏德全等專業人才的推介,葫蘆絲的名稱約定俗成,得到廣泛認可。
葫蘆絲的主要功能為男青年向女青年傳情達意,傾吐愛慕之情。其發展先後經歷了自然普及、衰落、改良升華三個階段。文革前,葫絲蘆是傣族男青年向女青年傳遞愛情的一種媒介,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文革後,用葫蘆絲串姑娘的方式逐漸被其他方式所代替。由於專業人才的努力,葫蘆絲開始走上專業舞台。80年代以後,梁河傣家樂壇人才輩出,先後出現了龔全國、龔家銘、哏德全、李仲培、馮紹興、杜德光、龔廷政等一批專業和業余文藝骨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龔全國、哏德全、龔家銘等梁籍專業人才。在演奏方面,傣族青年葫蘆絲演奏家龔全國在80年代脫穎而出,以出手不凡的力作將葫蘆絲藝術首先搬上舞台。龔家銘亦在葫蘆絲的製作、譜曲等方面做出貢獻。全國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創作出《月光下的鳳尾竹》樂曲,使葫蘆絲音樂風糜大江南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後起之秀的葫蘆絲王子哏德全在當今中國乃至國際樂壇盡現風采。
梁河的傣族、德昂族、阿昌族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最具特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樂器葫蘆絲,在以傣族為主要居民的勐養、芒東河西、遮島等地的傣族、德昂族民間藝人製作葫蘆絲已有悠久的歷史。據勐養鎮芒蚌村的沙永興、沙永明兩兄弟及其父親,硝塘的景岩禮,芒彥的莫安榮,幫蓋的馮紹興,河西鄉二古城德昂族楊德先、楊忠平父子等頗有名氣的民間藝人都說,葫蘆絲演奏和製作的技藝是其祖父就是祖傳了,他們製作的葫蘆絲曾銷往潞西、瑞麗、隴川、盈江等周邊縣市,受到傣族、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群眾的歡迎,而用葫蘆絲與隴川戶撒阿昌族匠人交換戶撒刀的尤為普遍。
德宏,源於傣語,因地理方位而得名,意為「怒江下游的地方」。德宏,是貝葉經記載的「勐卯古國」,是司馬遷筆下的「滇越乘象國」,是《馬克·波羅游記》中的「金齒國」。大江南北傳唱的著名歌曲《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所贊頌的就是德宏這個神奇美麗的地方,這片蓄勢待發的熱土。德宏是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集邊境、口岸、民族、熱區為一體,自然環境優美,壩子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邊貿活躍,民族風情獨特,民族文化資源豐富,被國內外譽為「孔雀之鄉」、「歌舞之鄉」。
德宏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森林茂密,野生動物資源豐富,一直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綠孔雀定居的家園,是綠孔雀的原產地。德宏各民族都喜愛孔雀,認同孔雀。在古代,德宏先民將孔雀作為原始宗教的圖騰崇拜。11世紀中葉後,傣族、德昂族和隴川的阿昌族先後信仰佛教。孔雀在佛經中被視為吉祥鳥、神鳥,是佛的化身。佛寺建築上雕塑了各種孔雀造型,佛龕、佛座、壁畫、彩聯上也刻繪著孔雀,供桌上插著孔雀翎,擺著千姿百態的孔雀工藝品。同時,孔雀還走出佛寺,進入了民間日常生活:德宏傣家奘房的欄桿上雕刻的是孔雀,門上貼的是孔雀,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牛車上插的是孔雀的模型。
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德宏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底蘊深厚的孔雀文化。傣族先民羨慕飛禽,模仿孔雀舞動開屏、展翅翱翔而創造了孔雀舞,並為後人世代喜愛,歷久不衰。每逢節日,各族群眾翩翩起舞,自娛自樂。由此,孔雀舞蔚然成風,名聲鵲起,飲譽中外。景頗族目瑙縱歌舞場上,瑙雙瑙巴的頭飾用孔雀翎裝點。據說,景頗挎包上的銀泡和女人身上的銀泡都是從孔雀身上學來的,甩銀泡舞就是模仿孔雀開屏。
孔雀文化是許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包容了傣族的「果占壁文化」、景頗族的「目瑙縱歌文化」、阿昌族的「阿露窩羅文化」、德昂族的「哀牢文化」、僳僳族的「闊時文化」。近半個世紀以來,在所有記錄德宏的文章中,「孔雀之鄉」出現的頻率最高,這充分說明德宏人心目中早已在打「孔雀」這張牌,而且逐漸被外界所認同。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成立於1953年7月23日,是雲南省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德宏地處雲南省西南部,與緬甸聯邦北部接壤,國境線長503.8公里,國土面積11526平方公里。全州總人口106.78萬人,以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僳僳族、德昂族等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1.7%。全州轄潞西市、瑞麗市、隴川縣、盈江縣、梁河縣兩市三縣。州府設在潞西市芒市鎮,陸地距省會昆明649公里,空距427公里。
德宏自然環境優美,歷史文化燦爛,民族風情獨特,區位優勢突出,自然資源豐富,素有「孔雀之鄉」的美譽。德宏最突出的特點,濃縮地體現在「邊、情、綠、寶」四個字上。 「邊」,指的是德宏邊境線長,中緬邊境德宏段是全國有名的和平邊境、商貿邊境、奇特邊境。德宏,不僅是歷史上著名的南方古絲綢之路──「蜀身毒道」的主要出口和滇緬公路、中印公路的交匯點,至今仍然是我國大西南面對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陸地口岸,也是雲南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在503.8公里的國境線上,分布著瑞麗、畹町兩個國家一類口岸和章鳳、盈江兩個國家二類口岸,有中國惟一實施「境內關外」海關特殊監管模式的瑞麗姐告邊境貿易區;在28處渡口、64條通道中,有9條公路與緬甸境內的史迪威公路相連接,內陸商品不需繞道馬六甲海峽,即可經八莫水路、密支那水路、鐵路,運抵仰光出印度洋;或從史迪威公路北上,沿印巴鐵路直接進入中東,走向世界,是我國通往緬甸、印度和東南亞、南亞最便捷的國際陸路大通道。全州有26個鄉鎮與緬甸毗鄰,國境線兩側,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村寨相連,阡陌相通,互市通婚,同趕一條街,共飲一江水,有「一井兩國」、「一院兩國」、「一寨兩國」甚至「一壩兩國三城」的邊境奇觀。「情」,即德宏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傣族德昂族的潑水節、景頗族的目瑙縱歌節、僳僳族的闊時節、阿昌族的阿露窩羅節等民風民俗各具特色,各民族能歌善舞,傳統文化底蘊深厚,中緬兩國人民睦鄰友好,「胞波」情誼源遠流長,到處洋溢著中緬人民深厚的胞波情、豐富的民族情、獨特的宗教情、秀麗的山水情。陳毅元帥「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的著名詩篇,正是中緬友好的傳神寫照。「綠」,即德宏屬亞熱帶地區,這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氣溫為18.7℃─20.3℃,年均降雨1400毫米—1700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花開四季、果結終年。全州森林覆蓋率61.2%,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素有「動植物王國」、「熱帶亞熱帶物種基因庫」的美稱。放眼望去,宛如置身一片綠色的海洋。只要來到德宏,就能呼吸到綠色空氣、品嘗到綠色食品、享受到綠色心情,在綠色的大自然體驗和諧。可以說,德宏是一個集康體、休閑、旅遊、度假、居住、娛樂為一體的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寶」,即德宏緊鄰世界著名珠寶玉石產地緬甸,與「翡翠之鄉」緬甸克欽邦毗鄰,各種紅、藍寶石,翡翠、瑪瑙,特別是億萬年的樹化石、樹化玉等稀世珍寶惟德宏特有,「東方珠寶城」——德宏瑞麗市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珠寶翡翠交易市場和集散地。
雲南葫蘆絲主要起源於雲南德宏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民族色彩。
這種樂器用天然葫蘆作為吹氣壺,以三根長短不一的紫竹管或者鳳尾竹並排插在葫蘆的下端,中間較長的一根叫主管開七孔。旁邊的兩根稱為副管,一支為高音,一支為低音。有梅花扣型和推來型。葫蘆的上端稱為吹嘴,指按中間主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時,左右兩根竹管同時發出固定的單音,與旋律構成和音。其音樂輕柔細膩,圓潤質朴,極富表現力,深受雲南人民的喜愛,無論民音,還是專業舞台都能聽到它演奏的優美的聲音。近年來在葫蘆絲王子:哏德全老師的不停努力和國家的大力的支持下,現在在國內外也頗受矚目。傣族漢子哏德全招牌形象是那一臉大鬍子,用他的話講他長得「特別原生態」,土得掉渣,做人低調的他名聲在外,去年初在春城昆明,俄羅斯愛樂交響樂團為他伴奏,演繹了一場雲南民樂與西洋樂交融的新年音樂會,這些年來,他還先後應官方文化部門邀請,赴美國、瑞士、日本、韓國和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訪問、演出和講學,進行文化交流。哏德全出生於梁河縣勐養鎮邦蓋村一個傣族農民家庭。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葫蘆絲,十個勐養人,九個會吹道(傣族稱葫蘆絲等吹奏類樂器為「道」),哏德全的爺爺、外公、舅舅是勐養的葫蘆絲名師,母親是有名的民歌手,出身「葫蘆絲世家」的他,從小隨父親和舅舅學習葫蘆絲、巴烏演奏及製作,在家鄉放馬的歲月里,他在馬背上吹了9年的葫蘆絲。16歲後,又拜會李仲培等當地名師和文化人學習音樂理論及民族吹管樂,學習專業化、規范化演奏技巧,在演奏技巧上有了很大提高。得天獨厚的傳承,加上超人的勤奮和努力,磨煉出他扎實的功底和靈活多變的技巧。他說:「作為一個音樂人,僅有刻苦是不夠的,要用心,要耐得住寂寞,要用真情和真心去感受、發掘音樂的精髓。」1989年,哏德全老師出版了第一張葫蘆絲音樂專輯,這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個發行葫蘆絲音樂專輯的人,引起了強烈的轟動,專輯被人們稱為美妙絕倫的天籟之音,一版再版仍供不應求,創下了中國和世界葫蘆絲音像作品的發行量之最,專輯銷售到歐洲,葫蘆絲被稱作東方薩克斯。在繼承前人的精華中,哏德全在葫蘆絲演奏和製作中不斷創新。他將傳統葫蘆絲的7個孔改為9個孔,提高了演奏難度,但音域得到了很大的擴展,通過氣息和指法控制,吹出小於半度的升降音。中國民族吹管大師俞遜發先生稱,哏德全的演奏韻味是獨一無二的,所表現的情感和意境無與倫比。多年來,哏德全肩負葫蘆絲文化傳播交流的重任,將德宏的民間藝術和風土人情傳播到海內外,他也因此被稱為國內外傳播葫蘆絲文化的使者。哏德全的家鄉梁河縣現正在申報「葫蘆絲之鄉」,有人說,這是用他的葫蘆絲吹出來的。哏德全1958年5月生於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勐養江畔的一個寨子里,他從小酷愛音樂,10歲就隨祖父、舅舅學習葫蘆絲演奏與製作。哏德全在梁河糖廠參加工作,曾在該廠水泵房當工人,他通過自己對葫蘆絲的熱愛和多年的艱苦耕壇,努力探索,在葫蘆絲的演奏與製作上有了很高的造詣,成了當代民族樂壇上著名的葫蘆絲製作者和葫蘆絲演奏專輯最多、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演奏家,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被人們譽為當今葫蘆絲演奏的一代宗師、葫蘆絲王。這20多年來他除了致力於葫蘆絲的演奏與製作外,還著重教學,傳授葫蘆絲演奏知識與技巧,跟隨他學習葫蘆絲演奏的除了中國學生外,還有日本、義大利、法國、美國等國的留學生,使葫蘆絲這一民族瑰寶、民族藝術飄洋過海,走出雲南,走向世界,得到廣泛的流傳。幾年來,一直被雲南省文化廳、省電視台、省廣播電台特邀演奏錄制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先後擔任舞劇《潑水節》,第一屆國際旅遊藝術節開幕式晚會《江之吟》等節目的葫蘆絲演奏和領唱,雲南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他的專輯《多情的葫蘆絲》等多盒錄音帶。該社又推出了他和楊志宇、李春華共同編著的國內第一套葫蘆絲、巴烏有聲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傣風神韻》。哏德老師全曾對電台記者說:「以前的葫蘆絲很民間,只是能多出來吹響,不能跟樂隊、鋼琴這些樂器合樂。真正把葫蘆絲的調規范,我做了很大的努力。」 「吹出《月光下的鳳尾竹》創作的歌曲很快、很容易,象你我保你三天能學會兩首,但要學好太難。我有個好朋友是笛子演奏家,他20年前接觸過葫蘆絲,笛子和葫蘆絲是相通的,他摸一個小時就可以和樂隊和。他說這個太簡單了。但他玩了20多年,一天在街上見到我說德全,太難了,我吹20年永遠達不到你那種感覺。」哏德全老師製作的葫蘆絲銷路很俏,撒切爾夫人來中國時,很喜歡葫蘆絲,哏德全送給了她兩個。為了把葫蘆絲之鄉的名氣打響,他把工作室從昆明又搬回家鄉,鼓勵鄉親們多種葫蘆,銷路由他包了。2003年8月,哏德全老師為回報家鄉父老,借返家之機,在梁河舉行「故鄉情」葫蘆絲演奏音樂會,這反映出了民間藝術家植根於家鄉的一份深情,他為世人了解傣族,了解葫蘆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8年5月生於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勐養江畔的一個寨子里。從小酷愛音樂,10歲就隨祖父、舅舅學習葫蘆絲演奏與製作。這20多年來他一直艱苦耕壇,努力探索,在葫蘆絲的演奏與製作上有很高的造詣。目前他除了致力於葫蘆絲的演奏與製作外,還著重教學;傳授葫蘆絲演奏知識與技巧,跟隨他學習葫蘆絲演奏的除了中國學生外,還有日本、義大利、法國、美國等國的留學生,使葫蘆絲這一民族藝術飄洋過海,得到更廣泛的流傳。幾年來,一直被雲南省文化廳、省電視台、省廣播電台特邀演奏錄制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先後擔任舞劇《潑水節》,第一屆國際旅遊藝術節開幕式晚會《江之吟》等節目的葫蘆絲演奏和領唱,雲南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了他的專輯《多情的葫蘆絲》錄音帶。該社又推出了他和楊志宇、李春華共同編著的國內第一套葫蘆絲、巴烏有聲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傣風神韻》。葫蘆絲樂器與現代電子樂器合奏,亦能體現兩種樂器的完美結合,呈現了古典與現代結合的親切婉轉,溫馨醉人的全新感受。葫蘆絲王子---哏德全老師,出身於傣族家庭。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在節日里,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用葫蘆絲作為樂器),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雲南十九怪:葫蘆可以製作成為樂器賣,還可以吹出音樂來。

㈡ 請問蘆苼,葫蘆絲,田螺笛,姊妹簫,是哪個民族樂器

笙:漢族
馬頭琴
專業制琴師恩和近20年制琴經驗多年專門研究馬頭琴發聲原理及雕刻藝術積累豐富制琴調琴技術所製做馬頭琴做工精細聲音醇厚有真正草原風格適合各種場所演出馬頭琴銷往國內外深得用戶青睞多年搜集各種馬頭琴教學材料、演奏法、馬頭琴曲譜提供給馬頭琴使用者或初學者大家提供了學馬頭琴方便條件

蒙古民族音樂文化百花園馬頭琴巧奪天工、光彩奪目當您接觸深情委婉馬 頭琴自會被純美音色及草原風格演奏所吸引領悟蒙古民族勤勞、朴實品格

馬頭琴蒙古人稱之"莫琳胡兒"蒙古民族代表性樂器馬頭琴也具有構造精細、 攜帶方便特點:棵高傲馬頭挺立上方細長琴桿連著梯形共鳴箱兩支弦軸分立 馬頭左右緊拉著兩根琴弦還有把與琴體分離琴弓正面看去琴體猶匹馬變了 形半身像 馬頭琴音色純朴、渾厚極貼近人聲演奏時採用坐勢共鳴箱夾兩腿之間早期 馬頭琴主要擔當史詩說唱及民歌伴奏首民歌支馬頭琴曲人聲起便琴聲合 尤其同蒙古民族"烏爾圖道"(即長調民歌)相結合更具草原文化韻味隨著社會發 展馬頭琴進入了藝術殿堂
蘆笙苗族主要樂器用竹管製成大小蘆笙古老簧管樂器約有兩

千多年歷史流行於南方各少數民族其苗、侗族盛蘆笙雖由葫蘆笙演變而
來外形與笙已相似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筒構成笙斗用杉木或梧桐木
刳空製成形體較長細端吹口間開有安裝整管洞眼傳統蘆笙笙管只
有6根用長短同白枯竹製成分兩排垂直插進共鳴箱每根空管靠近笙斗處 開有1按音孔管上端開有出音孔插進共鳴箱笙管內鑲有銅質簧片吹奏 時氣流從吹口進入振動簧片通過手指按孔而發音音色清晰悅耳兼有簧、管兩 種音質某種程度上又接近於西洋水管樂器音色 蘆笙與笙、葫蘆笙顯著同 點笙管上端出音孔處套有竹製共鳴筒或共鳴器或用竹蔑片摺成三角形小 喇叭起著良好共鳴作用使音量擴大音響宏亮音色優美動聽

葫蘆絲、巴烏都雲南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歷史較悠久其淵源追溯

先秦時代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遺制簫管 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樣而發出持續五度音程 則與古龠和眾聲維妙維肖主管已開有7音孔與世簫笛非常近 似又顯示出歷史上飛躍----葫蘆簫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適於演奏
旋律流暢樂曲或舞曲曲調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 演奏者思想感情其六管葫蘆簫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 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 、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
三弦源於古時弦鞀元朝時元曲主要伴奏樂器 三弦構造較簡單分

琴頭、琴桿和琴鼓三部分由琴頭、弦軸、山口、琴桿、鼓框、皮膜、琴馬和琴弦等組 成有些加裝轉調移位山口琴頭多呈鏟形三弦裝飾部分般都嵌有骨花或雕
出紋飾間開出弦槽槽側開有弦軸孔三弦軸置於琴頭兩側琴桿半圓形 柱狀體平滑表面三弦指板上端膠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三弦顯
著特徵琴桿無品格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頭三弦共鳴箱鼓框橢圓形兩面 蒙蟒皮(亦有蒙木板者,日本蒙貓皮,叫三味線)琴馬置於蟒皮央琴弦使用絲弦從
高音弦起依次外弦、弦和內弦外弦用子弦弦用二弦內弦用老弦琴弦 端都系琴鼓下面菱形木殼上另端分別卷繞3弦軸上近年來三弦開始使用 尼龍鋼絲弦
冬拉
哈薩克彈奏樂器,主要有冬拉,謝勒鐵爾,薩孜,節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拉哈薩克民間流行傳統樂器.冬拉各種類繁多,大都有整塊松木或樺木製成,雕刻精細,鑲嵌美觀.冬拉形式,種音箱三角形,哈薩克近代大詩人阿巴衣命名,叫"阿巴衣冬拉"種音箱橢圓形哈薩克民間阿肯江布爾命名,叫"江布爾冬拉"兩種冬拉外型同,音色也各有千秋.此外還應哈薩克族歷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習俗差異,民間還存其各種形制冬拉,據完全統計其品種大約又有十幾種.
無簧哨管樂器吐良又稱妥任
流行於德宏州用根約長四十五公分
細竹管間開方型吹孔製成也有用
兩、三節竹管套接而成
演奏時左手姆指置左管口右手掌心
置右管口兩手做各種悶、放組合並配合
吹氣力度變化奏出兩八度上
音多用於獨奏或民間集體舞伴奏樂曲
《豐收調》、《山鳥鳴》多景頗族使

吃過田螺大有人對田螺津津樂道也少聆聽過用田螺殼製成田螺笛吹出聲音圓潤渾厚、韻律甜美歌聲
田螺笛原屬靖西壯族民間兒童玩具靖西縣民族博物館陳列多年而挖掘壯族擬聲田螺笛則兩年前事2002年10月靖西縣組織壯族博物館和當地民間藝人根據有關壯族民間口碑和地方誌記載通過段時間艱苦摸索從多試式樣、多試品種、多試音質等大量策劃和改進工作終於試制出音色渾厚韻律優美田螺笛
壯族擬聲田螺笛靖西等地歷史悠久只多年來沒引起人們注意田螺笛製法簡單只要選擇大田螺剪掉尾部尖端處出音孔去掉內肉離大口處約2厘米處開笛孔貼上笛膜即吹奏時嘴貼笛口模擬歌曲調子進行吹唱聲音經笛膜震盪變成笛音由出音孔傳出音質既像男低音又具有喉管樂器聲音田螺笛吹奏民間曲調和壯劇、巫倫等曲調與壯族馬骨胡、葫蘆胡、葫蘆琴搭配演奏音色更佳
田螺笛?其實種散發著泥土芳香原汁原味民族民間文化2001年7月韓國民俗文化考察團靖西還專門對田螺笛和葫蘆胡等民間民俗文化進行探討和交流2002年11月毛澤東兒媳邵華軍靖西考察拍下了田螺笛照片京媒體上發表引起了廣泛關注
透過田螺笛圓潤渾厚韻律我們深深地感悟壯族民間文化博大精深和豐厚底蘊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古老吹管樂器前身用草原上生長叢文依草(類似蘆葦)製成現多用松木支撐斯布斯額空無簧管開三孔、四孔或五孔管外扎細線有還套上羊腸用保護木笛吹奏時吹口置嘴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小口吹孔樂器發音同時還用喉頭發出持續低音形成兩聲部樂曲大多由五聲音階組成節奏較自由高音靠氣息控制能奏出泛音音量較小音色柔美由於樂器沒有固定規格音域般f1-b2有些牧民寧靜草原上演奏時往往把遠處鹿引來遠遠靜聽斯布斯額演奏當們發現自己夥伴召喚自己時候才慢慢地離去哈薩克族《額爾齊斯河》描寫了額爾齊斯河自景色首有代表性斯布斯額獨奏曲

尺八歷史尺八我國古老吹奏樂器源於豎篴竹製長尺八寸隋唐頗盛行自宋代漸少使用>>
尺八隋唐之際東傳日本

1300多年前尺八東傳日本

隋唐之際日本曾屢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來國許多國樂器流傳東瀛

據浙江省國際文化交流協會副研究館員孫誠考證日本尺八源於我國杭州南宋時日本名僧覺心來國杭州護國仁王禪寺學習此期間向同門居士張參學會了吹奏尺八技藝回國帶回尺八及尺八曲《虛鈴》和《虛空》 等來心覺創立普化宗傳授尺八技藝故所傳授尺八稱普化尺八而至今仍保存浙江省藝術學校校園內護國仁王禪寺舊址日本尺八祖庭

早傳入日本尺八僅用於宮廷雅樂稱古代尺八也常作達官貴人玩物故也叫雅樂尺八據傳日本聖德太子特別喜愛尺八當時所用國尺八今還珍藏奈良法隆寺

奈良東大寺正倉院里現也保存著我國唐代傳去8支尺八其只刻雕尺八長43.7厘米管上端開口管身前面五孔面孔每按音孔邊緣有圓形花紋製作十分精美通體雕花紋和仕女像第孔上刻有二女者俯而摘花者立其作張袖狀面孔下有女立而手執扇另女坐彈琵琶其餘部分均飾花鳥紋此外還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樺捲尺八等蘇州民族樂器廠曾復制刻雕尺八件

1871年普化尺八傳於民間日本現使用尺八從普化尺八演變而來限長短般多3節、 5孔(前41)、設膜孔日本民間主要吹奏樂器既能吹奏古典樂曲也能演奏現代樂曲;還經常與箏和三味線起合奏甚至還能與西洋管弦樂隊、電子風琴等合作

此外由我國傳入日本還有節切尺八

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海山(kaizan)尺八從日本傳至美國

侗笛簡介侗笛侗族獨特民間樂器外形和洞簫相似吹口裝有簧片豎吹音色清麗悠揚富有山野風味常用獨奏或歌唱伴奏廣泛流行於侗族地區

侗笛:侗族獨特民間樂器侗語叫介各或濟各斯外形和洞簫相似吹口裝有簧片豎吹音色清麗悠揚既表現婉轉抒情情調又奏出熱烈歡騰旋律富有山野風味常用獨奏或歌唱伴奏流行於黔桂湘交界侗族居住地區貴州省黎平、榕江、從江盛行

原始社會塤器形多樣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陶塤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距今約七千年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橄欖也只有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塤原始形態之距今約六千年山西萬榮縣荊村遺址出土三陶塤其陶塤已有兩音孔(《國音樂史圖鑒》Ⅰ—22至Ⅰ—26)山東維坊姚官莊、山西垣曲古城關東、垣曲豐村、太原市郊義井村、河南鄭州大河村、安徽汪洋廟遺址、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均發現新石器時代陶塤分屬於同原始文化區域

製作陶塤要選用土質純凈、帶砂石雜質粘土顏色拘紅、黃或黑土均粘土加清水反復絞拌揉揣和成軟硬適泥塊經捏坯、整形、開孔、磨光和煅燒而成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自本世紀三十年代即製作仿古陶塤積累了豐富經驗1979年來天津音樂學院陳重教授改進研製成九孔陶塤

央民族樂團杜次文1984年隨團赴美國參加第二十三屆奧運會藝術節又西班牙、西德等國家表演了塤獨奏曲《楚歌》、《唐樂》、《風》等趙良山《編鍾樂舞》演奏了《八音齊鳴》均贏得贊譽九孔紫砂陶塤已民族樂隊較普遍使用

塞簫
塞簫苗族吹口氣鳴樂器苗語稱展尖意堵有軟木塞竹管漢族稱其塞簫流 行於貴州省興義、安龍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西林、坡和雲南省廣南、富寧等黔、桂、 滇三省區接壤苗族地區
管身竹製多採用當地生長苗語稱胸叮竹子製作種竹材管徑較細而竹節修長 制塞簫良材管長般42厘米間無節兩端通透上端管口外徑2.1厘米、 內徑1.5厘米左右下端管口外徑1.7厘米、內徑1.3厘米左右製作時上口塞進 長2.6厘米、直徑1.5厘米、劈去側軟木塞木塞多用杉木或泡桐木製作木塞紋理要 與竹管紋理方向致木塞側(圓周1/4弧面)順紋劈去塞入管首背面劈 去部分與竹管內壁構成半月形進氣通道距上端管口3.7厘米正對氣道背面管 壁上開長方形發音哨孔孔長1.1厘米、孔寬0.6厘米孔下方修削成向內斜 坡狀作分氣閥管身正面下部開有六圓形按音孔第孔至下端管口5.8厘米 發音孔至第孔1/2處開第六孔第孔至第六孔之間開第二、三、四、五孔各按 音孔間距相等
演奏時管身豎置右手無名指、指、食指按第、二、三孔左手無名指、指、食指 按第四、五、六孔嘴含管首氣流由氣道進入、沖激發音孔部分被斜坡狀分氣閥擋入 管內使管內空氣柱振動通過按孔改變空氣柱長短而發出高低有別音用平吹和超吹方 法音域b—f3平吹音色柔和、典雅超吹音色干凈、明亮c3上幾音較難吹 奏常用有滑音、打音等演奏技巧用於獨奏所奏樂曲都來自民歌音調無固定曲牌 只有遠調與近調之分遠調遠處戀人而吹起音較高音色脆亮而悠揚;近調 身旁戀人而吹起音較低音色柔和而委婉近調又有五指調、六指調兩 種前者固定按住第三孔用另外五指開閉音孔發音音域較寬;者則六指均用音域 只有十二度每首塞簫樂曲都含有定詞意內容有著獨特而完美表達意境
塞簫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戀愛生活常用樂器之多由小夥子吹奏由於運氣方式、 所用指法和演奏樂曲同每小夥子演奏都各具特色即使深夜兩人相距較遠 情況下姑娘也能從情人隱隱約約遠調簫聲聽出孤獨嘆息或責怪自己 沒有赴約還呼喚自己快去相會當兩相愛戀人依偎起時候低回婉轉近調 簫聲更使們難舍難分、情似海深每逢農歷正月初至初八苗族盛大跳坡節上 吹奏塞簫更成了青年小夥子們表現才華和技藝好時機興高采烈曲曲傾腹而出 既小夥子相互比賽也向姑娘們傳情許多美滿姻緣從里開始?
〔小塞簫〕苗族吹口氣鳴樂器流行於貴州省興義、安龍廣西壯族自治區 隆林、西林、坡雲南省廣南、富寧等地
管身竹製外觀與塞簫相同管長24厘米上口外徑1.6厘米、內徑1.1厘米下口 外徑1.4厘米、內徑0.9厘米上端管口內置軟木塞管身背面氣道下方、距管口3.1 厘米處開長方形發音哨孔管身正面開有六按音孔第孔距下口3.3厘米發 音孔至第孔1/2處開第六孔第孔至第六孔之間等距開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時豎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運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1—g?3平吹音 色清脆、帶有哨音超吹音色則較尖銳用於青年男女社交和戀愛生活多由男子吹奏
〔大塞簫〕苗族吹口氣鳴樂器流行於黔、桂、滇三省區相鄰廣大地區?
管身竹製外觀與塞簫相同管長68厘米上口外徑3.6厘米、內徑3厘米下口外 徑3.1厘米、內徑2.5厘米上端管口內置軟木塞管身背面氣道下方、距上 端5厘米處開有長方形發音哨孔管身正面開有六按音孔第孔距下口10厘米 發音孔至第孔1/2處開第六孔第孔至第六孔之間等距開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時豎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運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d?3平吹音色 深沉、渾厚超吹音色甜美、圓潤富於表現力擅長演奏優美抒情曲調用於青年男女 社交和戀愛生活多由男子吹奏

民族奇葩姊妹篇 姊妹簫又名小嗩吶、咪咪苗語:佔得息、力布、布依族語:布勒歪練花溪苗族布依族同胞主要樂器男女青年們談情說愛時傳遞愛情件重要工具
姊妹簫曲調豐富也優美動聽分三種:民間嗩吶調演變而成類流傳地域相對廣些;第三種姊妹簫原始調其具代表性有三首三首姊妹簫曲調充分表現了姊妹們娘家時久別重逢喜悅心情
姊妹簫名稱來歷廣大民間流傳著少動人傳說故事久久前座高山上居住著家貧窮人戶夫妻倆已年過半百身邊仍無男兒卻生下了七聰明伶俐花似玉姑娘左鄰右舍都稱之七仙女們家雖貧寒七女兒孝順和勤儉持家使家九口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姐妹七學會了紡紗織布操持家務七姐妹還有付好嗓子們歌聲甜美動聽使青年生們贊嘆已年春天七姐妹樓上紡紗漿線們用從山上砍來金竹把漿好紗線穿竹桿上晾曬竹子和漿線漿汁所散發出股股香氣引來了山上野蜂野蜂把根根金竹鑽通了又小孔並竹筒內安家落戶起來天七姐妹正忙著綉花徐徐輕風吹來同時從樓上傳來陣陣悅耳音樂聲們還外寨生悄悄跑來樓上吹奏簫筒向們求愛待們上樓看樓上空無人細心七妹仔細查看才發現音樂聲金竹上蜂洞被風吹響而傳出發現使得精明七妹得啟示說:各位姐妹我們何上山另砍些好金竹來各人做樣樂器來吹樣豈消除我們寂寞增加我們快樂七妹提議得六姐姐贊同們各自去砍金竹並按自己設想做出了七件樂器看七姐妹做樂器模樣吹出音也樣們感單調來還七妹有心計說;我們七姊妹何竹桿上鑽七孔每孔代表我們每人樣孔多了聲音多好聽了樣做了支七孔簫次能發出多音動聽極了大姐提議:了體現我們七姐妹團結和智慧選兩支好聯起代表我們七姐妹表示我們姐妹永遠分離
樂器做好了取名字又成了大家討論問題說樣說樣意見時無法統來們請來寨上生們幫助取名有說此樂器七仙女發出應取名叫仙女簫有說仙女簫好聽提議取叫美人簫時生邊父親對大家說:依我看取叫姊妹簫好因像簫又們七姊妹設想並共同做出來叫名字紀念意義更大從此人們樂器稱姊妹簫樂器便成了苗族布依族同胞共有件具代表性樂器據說三首主要曲調還七姐妹共同創造呢
要真正追溯姊妹簫歷史和族屬應漢代(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北方民族羌族由於該樂器來自羌民族故其稱之羌笛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曾寫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度玉門關絕句詩所指羌笛便今天流傳民間姊妹簫今天流傳四川西北羌笛無論形狀體量音樂旋律及演奏方法均與貴州姊妹簫模樣難道說四川羌族與貴州西部布依族、苗族有其淵源關系
姊妹簫苗族、布依族樂器國民族樂器大家族有地位古代樂器分類古人分國八大類樂器第四類(竹類);近代民族音樂家們劃分國民族樂器三大類第類(管樂類);今天民族樂器分類民族音樂研究專家們其劃分國民族樂器四大類第三類(氣鳴類)無論音樂家們把分入類姊妹簫確國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朵奇葩
芒筒丹寨苗族同胞喜愛也善長吹奏種樂器

芒筒長短、大小音高各異小型芒筒長30—70厘米大芒筒長150厘米左右大者長達2米其音高依次相隔八度

民間芒筒依其大小組合起稱芒筒隊大型芒筒隊由十五或二十支組成分大、、小和小芒筒四組每組三至五支與各種蘆笙組成蘆笙樂隊芒筒圓潤雄厚持續音加強主音使樂隊音響豐滿

[喉管]

喉管流行於我國廣東、廣西地區竹製雙簧哨子發音樂隊常用G調音喉管和D調低音喉管兩著音高相差四度喉管有七音孔只能奏出八音按七聲音階次序排列奏出音程跳動宜演奏滑音、疊音、花舌、顫音等

喉管沒有變音裝置少轉調偶爾轉道屬調和下屬調喉管多用於戲曲音樂伴奏某些地區吹打樂隊也有使用民族管弦樂隊喉管有同其、低音樂其結合使用加厚樂隊、低音

喉管音域窄使用受限制音色易於其樂器融合樂隊使用要慎重

二胡

二胡國著名拉弦樂器起源早追溯公元七至十世紀國唐代當時主要流行國西北部少數民族之千多年發展史二胡直戲曲伴奏樂器

二胡構造簡單根細細木製琴桿長約80厘米琴桿上有兩根琴弦琴桿下裝有茶杯形狀琴筒還有把馬尾做琴弓琴師演奏二胡時採取坐姿 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二胡音域達三八度二胡發出樂音有著豐富表現力接近於人聲音色成種富於歌唱性樂器 有人還因此稱"國式小提琴"由於二胡音色聽起來略帶憂傷因而善於表達深沉情感

1949年二胡製作、改革和演奏藝術得了發展獨奏也歌舞和聲樂及戲曲、說唱音樂伴奏國民族管弦樂隊二胡更 種主奏樂器類似西洋管弦樂隊小提琴角色

由於二胡製作簡單、廉價易學而又音色優美因而深受國人喜愛國民間普及率高樂器

高胡

高胡"高音二胡"統稱二胡基礎上改制而成高胡產生和國民間樂種廣東音樂有著密切聯系

"廣東音樂"流行國廣東地區種民間器樂表演形式起源於當地地方戲劇和民間音樂起初廣東音樂並沒有高胡種樂器上世紀二十年代前"廣東音樂"作曲家和演奏家呂文成先生對二胡進行了大膽改革把傳統二胡絲弦改鋼絲弦提高了定弦並用兩腿夾著琴筒進行演奏種音色清澈明亮高音二胡被人們稱作高胡並且快成"廣東音樂"靈魂樂器

高胡構造、製作和用料與二胡基本相同大區別琴筒較細由於高胡產生年代比較晚因此樂器製作家們改造高胡時候便少有顧慮和束縛有樂器製作家把早期高胡圓形琴筒改扁圓形狀使音量加大;有樂器製作家還把兩根弦高胡改三根弦使樂器音域向下擴展了五度

高胡音色清脆高亢猶女高音特點加上低音區圓潤特色使樂隊佔有非常突出地位因此國民族管弦樂隊般都給高胡配備相當重要席位另外由於高胡有著特別豐富表現力適於演奏抒情、活潑和華麗旋律因此樂隊經常華彩方式給樂曲主旋律做伴奏並且能把主旋律按照情感需要加裝飾

板胡

板胡又稱作"梆胡"、"秦胡"等伴隨著地方戲曲梆子腔出現胡琴基礎上產生板胡和國其胡琴類樂器相比大特點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長表現高亢激昂、熱烈和火爆情緒同時也具備優美和細膩特點

板胡國大約有300多年歷史名稱因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

初板胡主要流行於國北方地區當地許多地方戲曲和曲藝比像河北梆子評劇、豫劇、秦腔等都用板胡作主要伴奏樂器由於板胡和國戲曲、曲藝有著深厚淵源關系因此演奏戲曲、曲藝音樂時能發揮自身特長地方戲曲和曲藝伴奏各地區板胡善於表現各自同風格富有獨特地方色彩

板胡結構絕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也有區別主要區別琴筒上板胡琴筒前口像二胡樣蒙皮而用桐木板板胡發音關鍵板胡音色特別清澈響亮富有鄉土氣息,樂隊常各種伴奏樂器領弦弦樂擔任高音聲部

新國成立音樂工作者和樂器製作者努力下板胡製作技術也有了大發展使許多新品種加入了"板胡家族"其有音板胡、高音板胡三弦板胡竹筒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板胡家族""新成員"

隨著板胡形制發展板胡演奏技巧也斷地提高表現力也更加豐富多彩成國民族樂隊缺少特色樂器和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獨奏樂器並民族歌劇、民族歌舞和聲樂伴奏

㈢ 求音樂:樂隊組成器樂聲音,各種管弦樂器的音色都是什麼樣

馬頭琴
專業制琴師恩和近20年的制琴經驗,多年專門研究馬頭琴發聲原理及雕刻藝術,積累豐富的制琴,調琴技術,他所製做的馬頭琴做工精細,聲音醇厚,有真正草原的風格,適合各種場所的演出。他的馬頭琴銷往國內外,深得用戶的青睞。他多年搜集各種馬頭琴教學材料、演奏法、馬頭琴曲譜提供給馬頭琴使用者或初學者為大家提供了學馬頭琴的方便條件。

在蒙古民族音樂文化的百花園中,馬頭琴巧奪天工、光彩奪目。當您接觸到深情委婉的馬 頭琴,自然會被她純美的音色及草原風格的演奏所吸引,領悟到蒙古民族勤勞、朴實的品格。

馬頭琴,蒙古人稱之為"莫琳胡兒",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馬頭琴也具有構造精細、 攜帶方便的特點:一棵高傲的馬頭挺立在上方,細長的琴桿連著梯形的共鳴箱,兩支弦軸分立 在馬頭的左右,緊拉著兩根琴弦,還有一把與琴體分離的琴弓。正面看去琴體猶如一匹馬變了 形的半身像。 馬頭琴的音色純朴、渾厚,極貼近人聲。演奏時採用坐勢,將共鳴箱夾在兩腿之間。早期 的馬頭琴主要擔當史詩說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馬頭琴曲,人聲起便可琴聲合, 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烏爾圖道"(即長調民歌)相結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韻味。隨著社會的發 展,馬頭琴進入了藝術的殿堂。
蘆笙是苗族的主要樂器,用竹管製成,大小不一。蘆笙是古老的簧管樂器,約有兩

千多年的歷史,流行於南方各少數民族,其中以苗、侗族最盛。蘆笙雖由葫蘆笙演變而
來,但外形與笙已不相似,它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筒構成。笙斗用杉木或梧桐木
刳空後製成,形體較長,細端為吹口,中間開有安裝整管的洞眼。傳統的蘆笙,笙管只
有6根,用長短不同的白枯竹製成,分兩排垂直插進共鳴箱中,在每根空管靠近笙斗處, 開有1個按音孔,在管的上端開有一個出音孔,插進共鳴箱的笙管內鑲有銅質簧片。吹奏 時,氣流從吹口進入,振動簧片,通過手指按孔而發音,音色清晰悅耳,兼有簧、管兩 種音質,在某種程度上又接近於西洋水管樂器的音色。 蘆笙與笙、葫蘆笙的顯著不同 點是,在笙管上端的出音孔處,套有竹製的共鳴筒或共鳴器,或用竹蔑片摺成三角形小 喇叭,它起著良好的共鳴作用,使音量擴大,音響宏亮,音色優美動聽。

葫蘆絲、巴烏都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

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 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 ,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維妙維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 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葫蘆簫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
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 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 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 、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
三弦源於古時的弦鞀,元朝時是元曲的主要伴奏樂器。 三弦的構造較簡單,可分為

琴頭、琴桿和琴鼓三部分,由琴頭、弦軸、山口、琴桿、鼓框、皮膜、琴馬和琴弦等組 成,有些加裝轉調移位山口。琴頭多呈鏟形,是三弦的裝飾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
出紋飾,中間開出弦槽,槽側開有弦軸孔,三個弦軸置於琴頭兩側。琴桿為半圓形的 柱狀體,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膠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三弦最顯
著的特徵是琴桿無品格。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頭,是三弦的共鳴箱,鼓框橢圓形,兩面 蒙蟒皮(亦有蒙木板者,日本蒙貓皮,叫三味線)。琴馬置於蟒皮中央。琴弦使用絲弦,從
高音弦起依次為外弦、中弦和內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內弦用老弦。琴弦的一 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殼上,另一端分別卷繞在3個弦軸上。近年來三弦開始使用 尼龍鋼絲弦。
冬不拉
哈薩克彈奏樂器,主要有冬不拉,謝勒鐵爾,薩孜,節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不拉是哈薩克民間最流行的傳統樂器.冬不拉的各種類繁多,大都有整塊松木或樺木製成,雕刻精細,鑲嵌美觀.冬不拉的形式,一種音箱是三角形,哈薩克以近代大詩人阿巴衣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種音箱是橢圓形以哈薩克民間阿肯江布爾命名,叫"江布爾冬不拉"這兩種冬不拉外型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此外還應哈薩克族歷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習俗的差異,在民間還存在其它各種形制的冬不拉,據不完全統計其品種大約又有十幾種.
無簧哨管樂器「吐良」又稱「妥任」,
流行於德宏州。它是用一根約長四十五公分
的細竹管,中間開一方型吹孔製成,也有用
兩、三節竹管套接而成的。
演奏時,左手姆指置左管口,右手掌心
置右管口,兩手做各種悶、放組合,並配合
以吹氣的力度變化,可奏出兩個八度以上的
音。它多用於獨奏或民間集體舞伴奏。樂曲
如《豐收調》、《山鳥鳴》。多為景頗族使
用。
吃過田螺的大有人在,對田螺津津樂道的也不少。可你聆聽過用田螺殼製成田螺笛吹出聲音圓潤渾厚、韻律甜美的歌聲嗎?
田螺笛,原屬靖西壯族民間的兒童玩具,在靖西縣民族博物館陳列多年,而挖掘壯族擬聲田螺笛則是兩年前的事。2002年10月,靖西縣組織壯族博物館和當地民間藝人根據有關壯族民間口碑和地方誌記載,通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從多試式樣、多試品種、多試音質等大量的策劃和改進工作,終於試制出音色渾厚韻律優美的田螺笛。
壯族擬聲田螺笛,在靖西等地歷史悠久,只是多年來沒引起人們注意。田螺笛的製法很簡單。只要選擇大個田螺,剪掉尾部尖端處為出音孔,去掉內肉,在離大口處約2厘米處開一笛孔貼上笛膜即可。吹奏時嘴貼笛口,模擬歌曲調子進行吹唱,聲音經笛膜震盪,變成笛音由出音孔傳出,音質既像男低音,又具有喉管樂器的聲音。田螺笛可吹奏民間曲調和壯劇、巫倫等曲調,與壯族馬骨胡、葫蘆胡、葫蘆琴搭配演奏音色更佳。
田螺笛

㈣ 雲南楚雄打歌教學資料

「打歌」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在巍山縣城郊的巍寶山龍潭殿內有一幅清代畫的《踏歌圖》,畫面上,男女十餘人圍成圓圈,在一棵大松樹下歌舞,圈內有人吹蘆笙並舞之,圈外一人吹笛,一人彈弦子,另一人拿扇子做表演狀。這幅畫十分清楚地說明,現在巍山等地的「打歌」同那時的「踏歌」,在表演形式方面是基本一致的。
今彝族「打歌」時,仍喜歡在場地上豎立一棵高大的松樹,人們圍在松樹附近「打歌」。而且現在大部分地區的「打歌」,仍使用葫蘆笙和笛子伴奏(如巍山、祥雲、彌渡、姚安、大姚、南華等地)。
從這幅畫看,起碼在清代,「打歌」和「踏歌」這兩個名詞就已混用了。
另外還可以看出,「打歌」所包含的形式,除歌舞以外,有可能還包括某種曲藝表演形式,亦未可知。假如結合「打歌」與「踏歌」含義的一致性來考慮,那麼,追述「踏歌」的歷史則更為久遠。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贈汪倫》一詩日:「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關於此詩中的「踏歌」,武漢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選注的《新選唐詩三百首》雲:「踏歌,古代民間的一種歌詠方式,一邊走一邊唱,依著腳步的節拍作歌。」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的《中國音樂詞典》也說:「踏歌,漢唐間的風俗性歌舞。」書中除引用李白《贈汪倫》詩外,並錄《西京雜記》「漢宮女以十月十五日,相與聯臂踏地為節,歌《赤鳳來》」句。從以上情況看,似乎可以認為唐代以來的「踏歌」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邊走邊唱」,與現代一般認為的「打歌」(歌舞)區別較大;另一種則為「相與聯臂踏地為節」,這種「踏歌」與現在的「打歌」十分相近。
至北宋時,沈括《夢溪筆談》中「大遍與摘遍」一節也提到「踏歌」,並明確認為是一種又歌又舞的文藝形式。在雲南歷代文史著作中(如《雲南通志》、《滇志》及各地州府等),記述「打歌」場面的段落不少。
不過把「打歌」這一名詞最明確地敘述出來的是清代道光年間大理詩人周之列寫的《打歌行》。在這篇詩作的題記中寫道:「癸卯正月五日,余寄居霽軒傍舍,村農男婦就屋前隙地吹蘆笙竹笛,跌足鼓腹為長夜之樂,名日『打歌』,殆擊壤之遺俗也。」
目前,雖然還沒有確實的史料來證明唐代以來中原一帶的「踏歌」雲南的「打歌」有何淵源關系,但是,類似唐代的兩種「踏歌」,在一千多年以後的今天還能在雲南一些民族地區找到它明顯的痕跡。如現在洱源西山打歌非常類似唐代「邊走邊唱」的「踏歌」,常在喜事或廟會時圍著篝火慢慢走動著唱的一種敘事歌。
演唱者手端酒碗分成甲、乙兩方進行對答(其他如瀘水、蘭坪等地亦有此類型的「打歌」)。又如現今碧江縣白族勒墨人的「打歌」非常類似「相與聯臂踏地為節」的「踏歌」,即既不歌唱,也不用任何樂器(包括不用打擊樂器)伴奏,人們圍成圓圈手拉手就開始跳這「無聲」的舞蹈。當然,上面說的相似,主要是指表演形式方面。
關於「打歌」的起源,各地都有一些民間傳說,這些口頭流傳的民間故事雖然大部分無可考證,但對我們研究「打歌」的歷史沿革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彝族傳說:古代一個彝族部落,在一次敵強我弱的外族入侵的戰爭中失利,彝方被圍困在哀牢山某山頭上,部族的命運危在旦夕。當晚,為了沖出重圍,人們組織起來,每人手上都拿著火把和刀槍,在山上來回不斷地跑動、跳躍,口裡大聲喊著唱著「阿社者,瞧著」(參看例1)。此時外部族誤以為彝方援軍已到,因而放鬆了包圍,彝族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沖出了重圍……為了紀念這次決定生死存亡的勝利,彝族人民每年都要在這一天(農歷6月24日)聚集山野,點燃火把和篝火,又唱又跳連夜歡慶,後來就演變為現在的「打歌」。
類似的傳說在大理州、楚雄州、保山地區、I臨滄地區、思茅地區,玉溪地區等均有流傳。結合上述傳說和「打歌」的內容、形式等可以初步推斷,「打歌」的起源可能追溯到雲南省一些少數民族原始氏族部落社會的時代。

㈤ 蘆笙演奏方法

演奏時,笙管豎置,雙手捧持笙斗下部,拇指、食指、中指分別按左右兩排笙管音孔,嘴含吹口,吹吸均可發音,站、坐、走、跳均可吹奏,形式活潑多樣。蘆笙與葫蘆笙的顯著不同是:蘆笙的笙管上端出音孔處,套有稍大的竹管、筍殼、銅筒或用竹篾片摺成三角形的小喇叭,可起到良好的音響共鳴作用,使音量擴大、音響洪亮、音色優美動聽而豐富多變。笙管穿過笙斗,有一截外露笙斗之下。整套苗族六管蘆笙,從倍低音到最高音共有大小五種規格,音列按五聲音階排列,發音每種規格為一個八度,音域A1—a3,共有五個八度。由於流行地域和民族支系的不同,民間有多種蘆笙類型:六管六音、六管七音(第六管裝兩簧)、八管八音、六管五音(一管不裝簧)、六管四音(兩管無簧)、四管三音(一管無簧)和四管二音 (兩管無簧)等等。其中六管六音蘆笙音列為:a、c1、d1、e1、g1、a1;g、a、c1、d1、e1、g1;d1、e1、g1、a1、c1、d2。八管八音蘆笙音列為:g、a、c1、d1、e1、g1、a1、 c2;a、c1、d1、e1、g1、a1、c2、d2。六管七音蘆笙音列為:a、c1、d1、e1、g1、a1、b1;g、a、c1、d1、e1、g1、a1。每個類型每種音列的蘆笙,又都有高、中、低音三種規格,它們的音高分別在三個八度上。蘆笙演奏技巧與笙相同,多用單吐法吹奏,常以腹部震動和口形變化相結合奏出氣震音,可奏純四度、純五度、大二度、純八度等音程雙音,也可演奏三音或四音和弦,只能演奏C、F、G等調樂曲。 可用於獨奏、對奏、合奏或伴奏,獨奏者常邊奏邊舞,既活潑又生動。總之,苗族蘆笙因流行地區的不同,而在大小、音色、音量和調式上有所差別,黔東南黃平、丹寨和榕江一帶的蘆笙高亢粗獷;黔西畢節、水城一帶的柔和抒情;而黔南的蘆笙則雄渾健朗。

㈥ 葫蘆絲好學嗎介紹一下!

你跟我恰恰相反,我抄是先學葫蘆絲的,學了1年多。學的差不多了,又聽到笛子是心潮澎湃,於是改學笛子。我可以負責的告訴你,只要每天能練一小會,1個月就可以吹得很好聽了,3到4個月基本可以表演了,(前提是你要喜愛,要啄麼,要有耐心,你笛子都學了那麼久,可見你耐性不是問題)一開始會和笛子一樣有很多問題,但避免是比較快的,至少我是這樣,而且葫蘆絲是民族樂器里最簡單的一種,我只想說,祝你學葫蘆絲有成,有什麼問題盡管問我,雖然我算不上很好的那種,但指導初學者能力還是綽綽有餘的。

㈦ 哪種樂器有六弦

吉他,所以吉他也叫六弦琴

㈧ 請教葫蘆絲的指法

葫蘆絲的音階只有3 567 123456
. . ...
沒高7

㈨ 葫蘆絲、巴烏、單簧管哪一種易學

前兩種發聲原理基本上是完全一樣的,可以說是一樣好學,而最後一種則不是那麼容易,當然,我說的只是相對而言,想學好哪一種樂器都不是容易的。

特點很多,根本列不完,簡單地說就是前兩種是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民族樂器,音色清越,帶有濃郁的西南特色,而單簧管是西洋管樂,聲音較悶。

都不用貼膜,但是單簧管要用哨片兒。

閱讀全文

與葫蘆笙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