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我愛家鄉-西藏為內容寫一篇300字的活動教案
我的家鄉——拉薩,是西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是一個美麗而又繁榮的專城市,我生在拉薩屬,長在拉薩,生活、學習都在拉薩。拉薩像母親一樣養育著我。
拉薩,地處祖國的西南邊睡,在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她歷史悠久,中外馳名。那高聳人雲的連綿不斷的山巒,圍繞著拉薩,就像一排排威武雄壯的勇士,守衛著這座古城。太陽爺爺對她也格外賞貴,成年累月,把它那溫柔而嫵媚的光輝灑向西藏高原上的明珠,灑向勤勞智慧的藏族人民,使西藏的首府——拉薩博得了『舊光城」的美稱。
早在吐蕃王松贊干布時期,藏族人民就建起了這座古城。當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王松贊干布,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大昭寺。其後,勤勞智慧的藏族人民,祖祖輩輩又在這里修建了許多雄偉壯麗的寺廟、宮殿。那聞名於世的布達拉山上的布達拉宮,盜立在拉薩古城中心,把拉薩城裝扮得更加富麗皇堂。
⑵ 有關西部大開發的介紹作文
西海固貧困山區的孩子為了節省鉛筆和紙,常常在地上練習寫生字。經歷了多年教育扶貧和社會各界的強力支持,寧夏西海固實現了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但因窮根太深,這里「苦讀娃」的求學路依舊艱難。
西海固地區十年九旱,山大溝深,村民生活貧困,且居住分散,大多數孩子上學都要走很遠的路,且學習條件差,生活負擔沉重,「苦讀娃」求學仍十分艱辛。貧瘠土地上的生存環境,叫人心酸的風景。
生活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人們想要擺脫貧困,這片土地養育的孩子需要良好的教育……
這里的家庭往往是多子女家庭,甚至有8個孩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窘困超出一般人的想像,更何況還是在貧瘠荒涼的西海固山村。孩子們是吃著鹹菜和黃米飯長大的,對他們來說,吃饃饃已是最大的快樂,盡管一個饃還要掰成兩半吃。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鍾,課堂上聚精會神的表情,令人感動。
西海固的大部分孩子在整個童年期幾乎是沒有什麼玩具的。他們沒有小汽車,沒有沖鋒槍,沒有大熊貓,似乎也不是什麼太大的遺憾,因為在他們小小的年紀里,早已打下了生活的烙印,他們將會比誰都更早地參加勞動和家務。滾滾輪胎,亦是他們最大的樂趣。
每當我們發放轉贈的衣物時,孩子們都非常高興,雖然許多衣物對於他們來說,是明顯地那麼不合身,就正如這張照片里的這樣
⑶ 小學有一篇課文講的是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現在誰還有記得全文,,作者,等等關於此文的資料。
伽利略是17世紀義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同學們就稱他為「辯論家」。他提出的問題很不尋常,常常使老師很難解答。
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麼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麼解釋呢?
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伽利略那時候才25歲,已經當了數學教授。他向學生們宣布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
消息很快傳開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來到斜塔周圍,都要看看在這個問題上誰是勝利者:是古代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呢,還是這位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有的說:「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有的說:「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伽利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他右手拿著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一會兒,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
⑷ 六年級下冊語文的第八課各具特色的民居資料隨有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 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牆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牆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於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材料僅僅局限於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築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築,使藏式建築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傢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⑸ 各具特色的民居
拉祜族建築特色-樁上竹樓
拉祜族住所,多依山而建蓋在幽竹叢林深處,樹林繁茂的山頭或山腰上。建築上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落地式的茅屋,一類是樁上竹樓。拉祜族的住房一般有三間,中間一間為客房,進門右方牆角就是神龕。
僳僳族建築——木楞平板房
山區,多數村莊座落在山腰。房屋結構大致分兩類:一是木質結構,房屋的「網壁」用長約一、二丈的木料壘成,上覆木板;二是竹木結構,先在選好的房基上豎立二、三十根木樁,上鋪一層木板,四壁以籬笆圍成,頂蓋茅草或木板。這房屋的中央設一個大火塘,全家老幼都圍著火塘吃飯睡覺。過去他們很少有被蓋,到了深夜被凍醒時,再往火塘內加上幾塊柴,吹燃火,又繼續睡覺。
蓋房時,若主人備料不全,本家族的人或本村的人都會自動幫助湊足。蓋房這天,他們採取協作方式,即全村人停止生產,一齊幫助蓋房。按照習慣,也須在當天建成,否則認為不吉。
這里的僳族人盼房屋門上,常常掛著幾個牛骨頭,表示這家人擅長狩獵,並且是富裕的象徵。掛的牛頭骨頭越多,就越表示勇敢和富有。
迪慶境內僳僳族住房以木楞平板房和土牆平板為主,一般都為三間平房,中間設有火塘,左右兩間為儲藏室及寢室。住房對面為畜廄。現在,有的僳僳族仿照漢、納西、藏等民族的房屋建築結構,別具風格。
苗族主要建築形式:吊角樓
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住房多以樹柵為牆,削樹皮為壁,編時為瓦,或以士善牆,竹片或木片做瓦,內分卧室、廚房和畜廄,擺設簡單。部分苗族居住在壩區,住房亦有水土結構的瓦房,內分三室,左右室各設一側門,中室設大門,亦即正門。在部分苗族中,正門一般不得隨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喪嫁娶或祭把等活動,方能由正門出入。
壯族建築——半干欄式
居住在壩區和城鎮附近的壯族,其房屋多為磚木結構,外牆粉刷白灰,屋檐繪有裝飾圖案。居住在邊遠山區的壯族,其村落房舍則多數是土木結構的瓦房或草房,建築式樣一般有半干欄式和全地居式兩種。
干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天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火、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採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點。龍勝縣龍脊鄉壯族干欄,以神龕為中心,神龕後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門與家公房相通。主婦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廳堂右側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樓梯旁,便於她們與小夥子們交往。這種布局的最大特點,是夫妻異室,沿襲了古俗。現在的干欄,內部結構略有變化,但基本格局不變。
哈尼族主要建築——蘑菇房
哈尼族創建村落時,村址的選擇必須具備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緩肥沃的山樑等墾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條件。從建築形式來看,哈尼族建築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樓、土掌房、千腳落地的干欄房、土司政權的衙署建築、一正二廂三合院瓦房以及現代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房等幾種類型。其中,蘑菇房是哈尼族傳統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建築樣式。梯田、蘑菇房、寨神林、棕林、竹林、茶園、寨門、磨秋場和水碾,既是哈尼族蘑菇山寨的基本景觀,又是尚待開發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旅遊資源。元陽縣勝村一帶的哈尼山寨和梯田,已被列為雲南省級風景名勝區。
哈尼人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間有一大間為堂屋。在版納地區,堂屋東面一間為家長的卧室,卧室內設有祭祖處。哀牢山、無量山區哈尼族的寨房因各地地理、經濟及環境民族的不同而有茅草房、土掌房、石灰房、瓦房幾種式樣。
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牆、竹木架和茅草頂構成。屋頂為四個斜坡面。房子分層:底層關牛馬堆放傢具等;中層用木板鋪設,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有一個常年煙火不斷的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蘑菇房玲瓏美觀,獨具一格。即使是寒氣襲人的嚴冬,屋裡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裡卻十分涼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紅河州元陽縣麻栗寨最為典型。
納西族傳統建築——木楞房
木楞房是納西族傳統的住房形式。以圓木為材料,平齊長度,兩端砍出介面,首尾相嵌,構成四面牆體。然後再架起檁條,鋪上木片瓦,壓上石塊,在牆體圓木間的縫隙抹上牛糞或泥,以避風寒。瀘沽湖畔的木愣房多由四排房屋組成大小不等的四合院,正房是家人就餐、起居、儲存糧食和雜物的地方,左邊是經堂,右邊是畜廄,對面是一幢兩層樓的房屋,樓上分為若干間小屋,是成年男女與「阿夏」(情人)偶居的地方。明代始,麗江已出現宏偉壯觀的瓦房建築,徐霞客在游記中詳細記述了它的規模。清代,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漢、白、藏等民族的建築技術、風格不斷被吸收,「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土木或磚木結構的瓦房,在城鎮和壩區及河谷地帶的農村流行起來。滿樓是汲取藏族建築風格特點的另一種民居,在永寧、三壩較為普遍。另一種傳統的民居井乾式木楞房,在山區還較多地保留著。大研鎮古城,典型地反映了納西族博採眾長形成自己民族風格的建築藝術,於1997年2月4日列入聯合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傣族民居——干欄式建築
傣族民居分為干欄式建築、地面建築、土掌房三種。干欄式建築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全境和德宏州的瑞麗,遮放壩子。干欄式住房以竹術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檁、掾、樓面、牆、梯、欄等,各部件的連接用榫卯和竹蔑綁扎,為單幢建築,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徑相通。房頂用草排或掛瓦。瑞麗的干欄式建築體現出較高的水平。地面建築主要為芒市、盈江等地採用,為土牆平房,因受漢族影響,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土掌房,是居住在紅河流域地區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於雲南中部和東南部地區。土掌房以木樑柱和土牆承重土質平頂,形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因地勢建成二、三層的土樓,層層壘進,呈階梯形,有天井、樓層,一般居家擁有十數間房屋,平頂上可涼犧糧食或堆放農具。土掌房建造容易,冬暖夏涼,特別適合於乾熱河谷地帶的氣候。
景谷傣族住土木結構平房,房頂不高,用茅草或瓦覆頂。分中堂,左右兩廂。中堂置三角火塘,為煮飯、會客之處。左廂房為長輩卧室,右廂房為子女卧室。
孟連傣族為干欄式竹樓。
白族建築——「三房一照壁」
白族的住宅,因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技術水乎不同,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房屋形式。高寒山區的白族人民多居住單間或兩間相連的「垛木房」或「竹籬笆房」。壩區白族人民多住土木結構的瓦房。其布局則採取「三房一照壁」和「一正兩耳」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院落寬敞,陽光充足。多數人家還設有花壇,種植山茶、石榴、掛花、香橡等花木,花草芬勞四溢,環境優美舒適。白族人民十分重視照壁、門樓的建築。照壁用白灰粉刷,由名人題寫「萬紫干紅」、「旭日東異」或「福」、「壽」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大宇。四周山牆也一樣彩畫著各種山水、花鳥、蟲魚圖案,每個角落的裝飾都很講究,給人以生動活潑、均勻對稱、和諧優美的感覺。面富於獨特風格的門樓,其建築裝橫更傾注了白族人民的藝術智慧。一般都是斗拱重疊,飛搪串角,附以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磚、大理石等組合的立體圖案,。其造型之優美,結構之嚴謹,可與內地殿閣婉美。許多門扇是由錢空三層的花、鳥、蟲、魚、人物等以及浮雕圖案所組成,顯得玲現剔透、精巧優美。有的門樓、隔扇不用一顆鐵釘,僅以鑿出卯眼相接,卻十分堅固牢實。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水平。
彝族民居一大特色——土掌房
在彝區,各地、各支系傳承的居室建築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並與當地的居住習俗有密切關聯,從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從房間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從建築結構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情。
民居特色
村寨彝族是農牧兼營的民族,村寨的分布與座落有其獨特的傳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區、半山區,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選擇向陽山麓,順山修建,以山腰、山樑處居多,山腳、河谷地帶較少。《元陽縣志》載:「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壯麗、資源豐富的山區,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層層,村後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種,多數村寨都有一條水溝從中流過。」
民居在我國西南地區,彝族分布范圍較廣。因此,其民居類型為適應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顯得比較復雜,不過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卻有廣泛的代表性。一般說來,彝族民居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瓦房、土掌房、閃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居住習俗彝族實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兒女婚後另建住房,自立門戶,僅幼子與父母同住。彝家院落寬敞,以供生產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辦紅白喜事時,可以廣納賓客。居室內,正房堂屋靠牆處供奉著天地祖宗處於牌位,供桌上擺設著香爐及虎、獅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用於接待客人;左側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塊石頭支成,俗稱「鍋庄」,用以取暖禦寒,熱水烤茶,火塘周圍是家人圍坐議事的地方。正房兩側房間為當家兒子媳婦的卧室,兼存放貴重物品。一般長子居左,次子居右。老人、小孩及客房設在側廂房。大門後做磨房,正房樓上是糧倉,樓下為畜廄。
彝族民間建築
多建於斜坡上。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梁,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曬場。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擔上墊木,鋪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稀泥,再放細土捶實而成。多為平房,部分為二屋或三層。
土掌房冬暖夏涼,防火性能好,非常實用。
⑹ 內蒙古小學四年級上冊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學設計 人民教育出版社職業教育室 內蒙古自治區教學研究室 編著
語文 三年級上冊第一組
1 我們的民族小學
2 金色的草地
3 爬天都峰
4 槐鄉的孩子
語文園地一
第二組
5 灰雀
6 小攝影師
7 奇怪的大石頭
8 我不能失信
語文園地二
第三組
9 古詩兩首
夜書所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0 風箏
11 秋天的雨
12 聽聽,秋的聲音
語文園地三
第四組
13 花鍾
14 蜜蜂
15 玩出了名堂
16 找駱駝
語文園地四
第五組
17 孔子拜師
18 盤古開天地
19 趙州橋
20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語文園地五 第六組
21 古詩兩首
望天門山
22 富饒的西沙群島
23 美麗的小興安嶺
24 香港,璀璨的明珠
語文園地六
25 矛和盾的集合
26 科里亞的木匣
27 陶罐和鐵罐
28 獅子和鹿
語文園地七
第八組
29 掌聲
30 一次成功的實驗
31 給予樹
32 好漢查理
語文園地八
選讀課文
1 不懂就要問
2 做風車的故事
3 五花山
4 六個矮兒子
5 神筆馬良
6 字典公公家裡的爭吵
7 喜愛音樂的白鯨
8 信箱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三年級下冊第一組
1 燕子
2 古詩兩首
3 荷花
4* 珍珠泉
語文園地一
第二組
5 翠鳥
6 燕子專列
7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
8* 路旁的橡樹
語文園地二
第三組
9 寓言兩則
10 驚弓之鳥
11 畫楊桃
12* 想別人沒想到的
語文園地三
第四組
13 和時間賽跑
14 檢閱
15 爭吵
16* 絕招
語文園地四
第五組
17 可貴的沉默
18 她是我的朋友
19 七顆鑽石
20* 媽媽的賬單
語文園地五 第六組
21 太陽
22 月球之謎
23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24* 果園機器人
語文園地六
第七組
25 太陽是大家的
26 一面五星紅旗
27 賣木雕的少年
28* 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
語文園地七
第八組
29 古詩兩首
30 西門豹
31 女媧補天
32* 誇父追日
語文園地八
選讀課文
1 山城的霧
2 我愛故鄉的楊梅
3 小獅子愛爾莎
4 在金色的海灘上
5 七色花
6 妙不可言的位置
7 手術台就是陣地
8 除三害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詞語表
語文 四年級上冊第一組
1 觀潮
2 雅魯藏布大峽谷
3 鳥的天堂
4 火燒雲
語文園地一
第二組
5 古詩二首
題西林壁
游山西村
6 爬山虎的腳
7 蟋蟀的住宅
8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語文園地二
第三組
9 巨人的花園
10 幸福是什麼
11 去年的樹
12 小木偶的故事
語文園地三
第四組
13 白鵝
14 白公鵝
15 貓
16 母雞
語文園地四
第五組
17 長城
18 頤和園
19 秦兵馬俑
語文園地五 第六組
20 古詩兩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送元二使安西
21 搭石
22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23 卡羅納
24 給予是快樂的
語文園地六
第七組
25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6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27 烏塔
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
語文園地七
第八組
29 呼風喚雨的世紀
30 電腦住宅
31 飛向藍天的恐龍
32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
語文園地八
選讀課文
1 延安,我把你追尋
2 五彩池
3 小青石
4 麻雀
5 迷人的張家界
6 一個蘋果
7 真實的高度
8 人造發光植物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四年級下冊第一組
1 古詩詞三首
2 桂林山水
3 記金華的雙龍洞
4* 七月的天山
語文園地一
第二組
5 中彩那天
6* 萬年牢
7 尊嚴
8* 將心比心
語文園地二
第三組
9 自然之道
10*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11 蝙蝠和雷達
12* 大自然的啟示
語文園地三
第四組
13 夜鶯的歌聲
14* 小英雄雨來
15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16*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語文園地四
第五組
17 觸摸春天
18* 永生的眼睛
19 生命 生命
20* 花的勇氣
語文園地五 第六組
21 鄉下人家
22* 牧場之國
23 古詩詞三首
24* 麥哨
語文園地六
第七組
25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26* 全神貫注
27 魚游到了紙上
28* 父親的菜園
語文園地七
第八組
29 寓言兩則
30* 文成公主進藏
31 普羅米修斯
32* 漁夫的故事
語文園地八
1 趵突泉
2 小珊迪
3 有趣的動物共棲現象
4 黃繼光
5 生命的葯方
6 可愛的草塘
7 到期歸還
8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五年級 上冊第一組
1 竊讀記
2*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3 走遍天下書為侶
4* 我的「長生果」
口語交際·習作一
回顧·拓展一
第二組
5 古詩三首
泊船瓜洲
秋思
長相思
6 梅花魂
7* 桂花雨
8* 小橋流水人家
口語與交際·習作二
回顧·拓展二
第三組
9 鯨
10* 松鼠
11 新型玻璃
12* 假如沒有灰塵
口語交際·習作三
回顧·拓展三
第四組
13 釣魚的啟示
14*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
15 落花生
16* 珍珠鳥
口語交際·習作四
回顧·拓展四
第五組
綜合性學習:遨遊漢字王國
有趣的漢字
我愛你,漢字 第六組
17 地震中的父與子
18* 慈母情深
19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20* 學會看病
口語交際·習作六
回顧·拓展六
第七組
21 圓明園的毀滅
22 狼牙山五壯士
23* 難忘的一課
24* 最後一分鍾
口語交際·習作七
回顧·拓展七
第八組
25 七律·長征
26 開國大典
27* 青山處處埋忠骨
28* 毛主席在花山
口語交際·習作八
回顧·拓展八
選讀課文
1 黃果樹聽瀑
2 斗笠
3 太空「清潔工」
4 鞋匠的兒子
5 剝豆
6 你一定會聽見的
7 木笛
8 百泉村(四章)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第一組
1 草原
2* 絲綢之路
3 白楊
4*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口語交際 習作一
回顧 拓展一
第二組
5 古詩詞三首
6 冬陽 童年 駱駝隊
7* 祖父的園子
8 童年的發現
9* 兒童詩兩首
口語交際 習作二
回顧 拓展二
第三組
10 楊氏父子
11 晏子使楚
12* 半截蠟燭
13* 打電話
口語交際 習作三
回顧 拓展三
第四組
14 再見了,親人
15* 金色的魚鉤
16 橋
17* 夢想的力量
口語交際 習作四
回顧 拓展四
第五組
18 將相和
19 草船借箭
20* 景陽岡
21* 猴王出世
口語交際 習作五
回顧 拓展五 第六組
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
信息傳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利用信息,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第七組
22 人物描寫一組
23* 刷子李
24* 金錢的魔力
口語交際 習作七
回顧 拓展七
第八組
25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26 威尼斯的小艇
27* 與象共舞
28* 彩色的非洲
口語交際 習作八
回顧 拓展八
選讀課文
1 拉薩古城
2 故事兩則
3 一件運動衫
4 豐碑
5 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
6 我們家的男子漢
7 孔明智退司馬懿
8 維也納生活圓舞曲
9 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六年級 上冊第一組
1 山中訪友
2* 山雨
3 草蟲的村落
4* 索溪谷的「野」
口語交際·習作一
回顧·拓展一
第二組
5 詹天佑
6 懷念母親
7* 彩色的翅膀
8* 中華少年
口語交際·習作二
回顧·拓展二
第三組
9 窮人
10* 別餓壞了那匹馬
11 唯一的聽眾
12* 用心靈去傾聽
口語交際·習作三
第四組
13 只有一個地球
14* 鹿和狼的故事
15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16* 青山不老
口語交際·習作四
回顧·拓展四
第五組
17 少年閏土
18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19* 一面
20* 有的人
口語交際五·習作五
回顧·拓展五 第六組
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
詩海拾貝
與詩同行
第七組
21 老人與海鷗
22* 跑進家來的松鼠
23 最後一頭戰象
24* 金色的腳印
口語交際·習作七
回顧·拓展七
第八組
25 伯牙絕弦
26 月光曲
27* 蒙娜麗莎之約
28* 我的舞台
口語交際·習作八
回顧·拓展八
選讀課文
1 林海
2 祖國,我終於回來了
3 小抄寫員
4 城市之肺
5 軍神
6 我們的方陣
7 軍犬黑子
8 看戲
生字表
六年級 下冊 第一組
1 文言文兩則
2 匆匆
3 挑花心木
4* 頂碗少年
5* 手指
口語交際·習作一
回顧·拓展一
第二組
6 北京的春節
7* 藏戲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9* 和田的維吾爾
口語交際·習作二
回顧·拓展二
第三組
10 十六年前的回憶
11* 燈光
12 為人民服務
13* 一夜的工作
口語交際·習作三
回顧·拓展三
第四組
14 賣火柴的小女孩
15 凡卡
16* 《魯濱孫漂流記》
梗概
精彩片段
17* 《湯姆·索亞歷險記》
梗概
精彩片段
口語交際·習作四
回顧·拓展四 第五組
18 跨越百年的美麗
19* 千年夢圓在今朝
20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21* 我最好的老師
口語交際·習作五
回顧·拓展五
第六組
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
成長足跡
依依惜別
古詩詞背誦
1 七步詩
2 鳥鳴澗
3 芙蓉樓送辛漸
4 江畔獨步尋花
5 石灰吟
6 竹石
7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8 已亥雜詩
9 浣溪沙
10 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
綜合復習
1 養花
2 生活是多麼廣闊
3 中華第一龍
4 獄中聯歡
5 名碑薈萃
6 琥珀
7 智慧之花
8 看說明書做玩具小台燈
9 給外地親友寫封信
生字表
五年級下冊
⑺ 有關拉薩古城的資料誰懂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這裏海拔高,空氣稀溥,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風速大,由於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構成了西藏人民獨特的膳食習慣。糌粑、酥油茶、甜茶、牛羊肉、青稞酒等便成了他們的傳統食品。
青稞:青稞又稱稞大麥、元麥是藏族人民製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過後磨成面用酥油拌著吃。人們也將青稞與豌豆摻合製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傳統食品,而且作為藏餐出現在拉薩的主要飯店,成為招待中外賓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節日中,藏族人民還要拋撒糌粑,以示祝福。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製品為主。在牧區一般不食蔬菜,飲食單調,從單一的飲食結構來說,牧區乃至整個西藏都屬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區。眾所周知牛羊肉熱量很高,這有助於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們抵禦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習慣,若到一些牧民或農區家中,你會看到掛到屋內或帳篷內的風乾的牛羊肉,你若去這些人家作客,主人會拿出風乾的牛羊肉叫你品嘗,這種風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嘗得到。
飲料:各種飲料是構成藏族群眾營養食品不可缺少的東西。藏族的飲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與主食糌粑同時食用外,也當作每日食用的飲料。酥油茶與甜茶分別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葉、鹽、白糖製成,酥油茶與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傳統。無論你走進牧民的帳篷,還是農民的泥土小屋,或走親訪友,主人總會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請你品嘗。藏胞出遠門,親友前來送別會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敬上一碗酥油茶,祝遠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順風。藏族的另一種飲料棗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過節前都要釀造大量的青稞酒。從藏歷四月到八月,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和非傳統節日,宗教節日和非宗教節日,拉薩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綠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種色彩的帳篷,一邊喝著青稞酒,一邊盡情歌舞,顯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酥油:在西藏隨時隨地可以見到酥油。在拉薩的八角街,牧民拿著一塊塊、一包包的酥油,擺在地上,拿在手上,到處兜售;不論城鄉,每個糧油店裡,一定斷不了酥油的供應;走進每個家庭,櫃子里擺的東西可以缺這少那,但不會沒有酥油。總之,酥油是每個藏族人時刻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牧民煉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離器還沒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區,人們提煉酥油仍然是用土辦法。牧民婦女將奶汁稍為加溫,然後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再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便浮了一層談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酥油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藏族群眾,特別在牧區,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熱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調和著吃;逢年過節,老鄉們炸果子、「卡賽」,也用酥油。
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群眾每日不離的欽料。一般藏族群眾早上定要喝上幾杯酥油茶,才去勞動或工作。到藏族群眾家中作客,一般都會得到酥油茶的款待。酥油茶的製作方法,是將磚茶用水久熬成濃汁,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放入酥油和食鹽,用力將「甲羅」(攪拌棒)上下來回抽幾十下,攪得水乳交融,再倒進鍋里加熱,便成了可喝的酥油茶了。酥油茶因為有酥油,所以能產生很大的熱量,喝後可禦寒,是很適合高寒地區的一種欽料。酥油茶里茶汁也很濃,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藏族喝酥油茶,還有一套規矩。一般是邊喝邊添,不一口喝完,但對客人的茶杯總要添滿;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滿,你就擺著,告辭時再一飲而盡,這樣,才符合藏族人民的習慣和禮貌。
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一種主要食品。糌粑的製作方法是,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種)曬干炒熟,磨成細面便是待食的糌粑了。這與我國北方的炒麵相似,但北方的炒麵是先磨後炒,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後磨,不除皮。藏族吃糌粑,大都是先把少量酥油茶倒進碗里,加點糌粑面,用手不斷攪勻,只到能捏成團為止,食時用手不斷在碗里攪捏,成團叫 「粑」,送嘴而食。也有一種吃法是燒稀的,裡面放些肉、野菜之類,叫做「土巴」。糌粑比冬小麥營養豐富,又攜帶方便,出門只要懷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決一點茶水就行了,用不著生火做飯。
青稞酒:用青稞釀成的一種度數很低的酒,藏族群眾男女老少都喜歡喝,是喜慶節日必備之欽料。青稞灑的製作簡單,先將青稞洗煮熟,待溫度稍降,便加上酒麴,用陶罐或木桶裝好封閉,讓其發酵。二、三天後,加入清水蓋上蓋子,隔一、二天,便成青稞酒。青稞酒色淡味酸甜,約15-20度,分頭道、二道、三道酒。到藏族家作客,習慣請你喝酒是倒滿杯,你先喝一口,添上;再喝一口,再添滿;一直要渴三口,最後滿杯喝乾;以後,能喝的自由喝。
奶品:西藏牧區牛羊多,奶製品也多。最普遍的是酸奶子和奶渣兩種。酸奶子又有兩種,一種是乳酪,藏語叫「達雪」,是用提煉過酥油的奶製作的;另一種是沒提過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語稱「俄雪」。酸奶子是牛奶經過糖化作用以後的食品,營養更為豐富,也較易消化,適合老人和小孩吃。奶渣是奶提煉酥油後剩下的物質,經燒煮,水份蒸發後,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餅、奶塊。在煮牛奶過程中,還可揭起奶皮,藏語叫「比瑪」。奶皮就象豆腐皮一樣,好吃又富有營養。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們都帶著它。在零食品種不多的西藏,大人們常把奶渣給小孩當零食。
風干肉:藏族喜歡吃風干牛羊肉,其他民族看著感到有點怕,也覺得不太衛生。其實,風干肉一般在冬天,往往是十一月底做。這時氣溫都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下來,掛在陰涼處,讓其冰凍風干,即去水份,又保持鮮味。到了第二年三月以後拿下來烤食或生食,味道是鮮美的。
藏族的節日
藏傳佛教在中國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成為藏 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西藏的節日由於受其深刻影響,而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已演化成純粹的 宗教節日。也許是自然環境太過嚴酷,也許是各種勞務甚為繁重,生活在雪域 高原的藏民族,渴望能夠改變自身的命運,祈盼上蒼能夠垂愛於他們,神佛能 夠保護他們。節日,恰恰給了人們向上蒼、向神佛、向大自然一種表達的機會 和場合。在節日的喜慶氣氛中,人們在娛神的同時得到自娛。
藏族是個多節日的民族,按藏歷( 與漢族的農歷近似)計算,幾乎月月有節 日。
藏歷元月,是節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這個月里,幾乎天天都在過節。 新年是人們最看重的節日,從藏歷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准備過年,首先是將培 育好的青稞青苗供在佛前的雙櫃上,到了月中,各家各戶便開始用酥油和麵粉 炸果子。接近年關歲尾時,每家必備的五穀鬥上便盛滿了酥油拌和的糌粑、炒 青稞粒、人參果等食品,上插青稞穗,並准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這一切 都是為了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兩旺、喜獲豐收。到了十二月二十九,人們 打掃灶房,在正中的牆上用乾麵粉繪「八吉祥徽」。傍晚,一家老小團團圍坐 吃「古吐」(一種煮熟的麵疙瘩),吃完古吐後舉行隆重的送鬼儀式,以示避鬼 驅邪。時至除夕晚上,就開始正式過年。每戶的大門外用石灰粉畫上象徵吉祥 的八瑞相「」符號,在打掃干凈的室內鋪上新「卡墊」,正房的佛龕前疊放各 式油炸果子和各種水果以及酥油、茶磚、乾果等供物。初一這天一般是家人團 聚的日子,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首先祭拜神靈,然後手捧五穀斗和青稞 酒互相拜年,說一些吉祥的祝詞,接下來開始喝頭天做好的熱青稞酒,吃麥片 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年初二,親友開始互相拜年。從初四起,拉薩舉行大 規模的傳召大會,這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於1409年首先在拉薩為紀 念釋迦牟尼神變降伏妖魔而創設的祈願法會。起初是三大寺眾僧在大昭寺釋迦 牟尼像前誦經祈禱,講經辯經,相法立宗,考取新的拉讓巴格西學位(藏傳佛教 的最高學位)。法會期間,除政府給僧眾發放布施外,各地的信徒也到此添燈供 佛,發放布施。法會直到元月二十五日迎請彌勒佛後才結束。元月還有一個重 要的節日,即元月十五酥油燈節。白天,人們到各寺進香朝佛,夜晚滿街搭起 各種花架,高者達三層樓房,低者也有兩層樓高。上面擺有酥油做成的五顏六 色的各種神仙、人物、鳥獸和花木,或高大宏偉,或小巧玲瓏,加上成百盞燈 光的照耀,使整個街道光彩奪目,輝煌燦爛。達賴喇嘛和主要官員依例出巡觀 賞花燈,與僧俗大眾共慶節日,將節日推向高潮。元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舉 行射箭比賽和跳神驅鬼儀式。這時的拉薩,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從二月到十二月的節日數不勝數,這里僅將幾個有代表性的節目作一介紹。
藏歷五月十五日,是林卡節。藏語稱「藏木林吉桑」,意為世界焚香日。據 說是以此紀念蓮花生大師曾於猴年五月降伏了藏地的一切妖魔。熱愛大自然又能 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在這一天身著節日盛裝,帶著青稞酒和酥油茶及各種美味食品 來到林蔭密布的林卡,搭起帳篷,邊吃邊喝邊歌舞,盡情享受大自然。各帳篷間 還互相邀請,並有民間藝人到此獻藝,此節日常常延續達一月之久。
藏歷七月一日,是雪頓節,意為"吃酸奶的節日",由於雪頓節以藏戲會演 為主, 故又稱為"藏戲節"。 17世紀以前,"雪頓"純屬宗教活動。按當時的 法規戒律,僧人在夏日要行長凈、夏安居之事,其間禁止出門,幾十天開禁後方 可下山,百姓們在下山時要准備酸奶布施,此為"雪頓"的來源。17世紀中葉, 加入了演出藏戲的內容,"雪頓節"也固定下來,但宗教及娛樂活動仍被限制在 寺廟之外。直到18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並成為達賴喇嘛的夏宮,雪頓節的活動 才移至羅布林卡,百姓也被允許入園觀戲,從此形成一整套固定的節日儀式。
"望果節"是在藏歷八月,是豐收的節日,並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是在農作物成熟之際進行,"望果"是藏語,意為巡遊田地。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最早始於雅魯藏布江中下遊河谷地帶。最初的"望果"活動是一種祭祀神靈以祈 祝豐收的儀式。一般以村子為單位,有本教巫師作法,村民繞本村土地轉圈。隨 著宗教的發展和滲透,"望果"活動不斷更新。8 世紀後期,藏傳佛教寧瑪派興 盛,"望果"活動遂受寧瑪派影響,必須念咒語以祈佑豐收。到了14世紀,格魯 派發展起來並漸漸居於統治地位,"望果"活動則蒙上黃教色彩,遊行隊伍之前 要高舉佛像並背誦經文。從此,"望果"活動固定為節日,並逐漸增加一些諸如 賽馬、射箭、歌舞、藏戲、抱石和摔跤等活動,除農區之外,有些牧區也舉行類 似活動。
藏歷十月,有兩個較大的宗教節日,一個是十月十五日吉祥天母節,藏語稱 "白拉日卓"。由木如寺全體僧眾向拉薩大昭寺的護法王尊吉祥天女舉行隆重的 例行年祭。十月的另一個節日是二十五日的燃燈節。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在這天圓寂。這天晚上,寺院和俗家屋頂均要點無數燈 ,信徒們手持桑枝紛紛投入大昭寺前的香爐,祈祝神佛為自 己帶來好運。
藏歷年是藏族生活的最重大的節目之一,各個藏區都有自己的特色,以拉薩藏歷年最具代性。
藏歷年按傳統習慣,一般要歡慶十五天。新年前夕,每家都要准備一個叫"切瑪"的五穀斗,斗為木製外繪各種吉祥圖案,斗里盛有各種谷糧,上插青稞穗,慶祝今年的好收成,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接待客人時,無論是行走還是言談,總是讓客人或長者為先,並使用敬語,如在名字後面加個「啦」字,以示尊敬和親切,忌諱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帶笑容。室內就坐,要盤腿端坐,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不能東張西望。接受禮品,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酒、煙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
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
敬酒時,客人須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向空中,連續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著輕輕呷一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再喝一口再添滿,連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滿時,必須一飲而盡。
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
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
禁忌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經筒,經輪不得逆轉。
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每年藏歷七月上旬,在西藏,在拉薩河畔,從城市到鄉村,從牧區到農區,從娃娃到老人,都要下河洗澡。這種洗澡活動,在七月棄山星出現時,進入高潮;棄山星隱沒,洗澡活動結束,歷時一周。這是藏族獨有的沐浴節,也叫沐浴周。
這時,西藏高原雨季剛過,風和日麗,河清水暖。人們盡情地在水中嬉戲、洗澡、游泳,累了便坐在岸邊石階上,一邊吃著自帶的青稞酒、酥油茶、糌粑和其他食品,一邊說古道今,暢敘家常。也有的在河灘上翩翩起舞,有的放聲歌唱。正是:金風習習天氣涼,秋高氣爽水清亮;拉薩河畔歌潮起,男女老少沐浴忙。風和日麗好風光,幹家萬戶洗衣裳;洗凈晾在河灘上,五彩繽紛放光芒。
人們早晨出來,夜晚才回家。
把洗澡當作節日來過,在世界各民族中恐怕唯藏族所獨有。
在萬里羌塘重鎮--那曲,最隆重的節目是八月里一年一度賽馬會。 草原上各個鄉的牧民們早早就著手准備,到那時帶著帳篷,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佩帶各式玲瓏精緻的飾品從幾百公里匯集那曲鎮的賽馬會場。賽馬,第一名有大獎,最後一名也有獎--一串馬糞掛在馬脖子上,戲稱為"撿馬糞"的。賽馬會期間藏北物資交流會也同時舉行,更使八月的草原呈現一派祥和的節日景象。
在幾乎全民信教的西藏高原,賽馬對牧民的吸引力之大,不亞於世界盃足球賽。追究起賽馬會的起因,有說是源自尚武精神,史詩英雄格薩爾就是賽馬奪魁而稱王的,就如有句老話說: "印度國王是通過宗教儀式選的。嶺國國王是通過賽馬選的。"有資料載,藏北賽馬會從藏王赤松德贊開始,一直延續至今。據記載羌塘草原賽馬騎射是從五百七十多年前江孜法王貢桑繞丹帕祭祀監典上的賽馬騎射習俗逐漸傳過來的。藏北的跑馬射箭,內容和形式與江孜 "達瑪節"相仿。所以自古以來,藏北高原以地主,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至少舉行一次大型賽馬會。那曲草原一年一度傳統的賽馬會就選擇上八月份這一年中美好而短暫的黃金季節。逛林卡的習俗,不僅流行於拉薩,也流行於日喀則、昌都等地。傳說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日喀則城裡的男人們,選擇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天不亮便騎著毛驢,到遠郊山上去朝見"蓮花佛"。與此同時,婦女、兒童便帶上圍幔和食品,焚香於郊外,迎接"觀神得福"歸來的親人,然後聚會於"吉采"林卡之中,喝酒慶賀。這就是最早的逛林卡活動。後來,這種活動又加進了比試坐騎--毛驢賽跑,到近代又發展成跑馬及射箭比賽。在東藏昌都等地,由於原始森林茂盛,附近城鄉居民或步行或趕馬車,行程一二日,來到原始森林中野營消暑,數日而歸。這也是逛林卡的一種。
逛林卡活動,在西藏至少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以前,每年藏歷五月一日到五月十五日,人們紛紛到林中郊遊野宴,除了吃喝遊玩外,還進行文娛活動和"跳神"等宗教活動,到十五日,逛林卡進入高潮。
在內地比較大的佛寺,一般都有塔,據說起初塔的作用是用來供藏佛舍利的。 而在西藏喇嘛寺廟的塔,有的是供藏大活佛的肉體及舍利,有的則是用來藏經的。所謂經塔之"經",並非是在白紙上印黑字的那種經書,而是在磚石上刻上經文,貯於塔中,塔的周圍也寫上經文。很多塔都築得不高,塔面刻著或寫著經文,便於藏胞們閱看,他們每繞塔轉一周,便認為已念經一遍了。
經塔一般都築在寺廟外或曠野,而經鼓(也叫經筒或轉經筒)則設在寺內, 經鼓除貯經外還可作為轉經之用。所謂鼓,只是就它的形狀似鼓而言,因鼓內藏存著無數經卷,所以不能擊鼓作聲。經鼓外表油漆得金碧輝煌,其直徑或數尺或一二十尺,高達數丈。鼓的中間立著一根支柱,以支柱為樞紐可使經鼓回轉。因為經鼓內藏有許多經卷,藏胞們認為轉動經鼓的作用比念經更大。所以,一有時間,他們就到殿中挽著經鼓下端的環或柄市推轉。除了人力轉經外,一些早虔誠的教徒,還設法將經鼓裝在河濱,利用水流沖擊,使其日夜不停地轉。
初到西藏的人,感受最深的是西藏濃郁的宗教氣氛。 你看那寫著經文或繪有佛像的各色經幡,在家家戶戶的房屋上、帳篷上迎風飄揚。布達拉宮的經幡像節日的彩旗,從宮底一直掛到宮頂。布達拉宮和葯王山之間的經幡竟長達100多米。拉薩市內許多街道跨街拉著一串串經幡,就像北京長安街上迎接外賓時掛起的彩旗。架在拉薩河上的一座小橋,遠看橋上好像開滿了鮮花,近看原來是掛著的經幡。就連那正在馬路上行駛的車輛都掛有經幡。總之,無論在拉薩,還是在日喀則、昌都,也無論是在神秘的林芝叢林,還是在原始的康巴部落,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經幡。
代表藏民信仰與崇拜的經幡(又名風馬旗),最初見於噶舉教派(白教)的"牟沓"之上。
隨著佛教的發展,經幡的應用范圍從牟沓之上發展到屋頂、山頭、大樹、橋梁、佛塔寺院,從白色發展到紅、黃、藍、白、紫、綠等多種色彩;形狀從正方擴大到長方、大寬條,甚至還有組合式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特產:
藏毯:
藏毯是世界三大名毯之一,相傳有600年的歷史。西藏地毯織法獨特,色澤鮮艷和諧,毯面柔軟細膩,洗滌不褪色,經久耐用,加之具有濃厚民族色彩的圖案花紋,所以也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藏毯分地毯式的和掛毯式的。拉薩地毯廠和日喀則的藏毯廠是現在生產藏毯的最大的企業,它除了保持原有的手工製作外,還引進了電腦等高科技設備進行制圖設計等工序。但是最有風味的還是老百姓家裡自己織的手工藏毯,因為最有特色,而且沒有重樣的。
金銀器:
金銀器也是西藏傳統的工藝品。金銀器大體分為裝飾品,如手鐲、戒指、項鏈、頭飾等;一類是生活用品,如酒壺、酒杯、勺、筷、碗等。西藏的項鏈種類很多,有金、銀、綠松石、骨頭、木頭、石頭等各種質地,古樸自然,因是純手工製作,故很少有重樣的。西藏最有名的銀器作坊都在日喀則,不過現在在拉薩工藝品商店裡賣的精細的銀器大多是尼泊爾做的。
藏刀:
藏刀是藏民族隨身必備之物,既可以用來切肉,也可以用來防身,同時還是一種特殊的裝飾品。男式藏刀比較粗獷、鋒利、女式藏刀則比較秀氣。根據做工精細程度和所用材料的不同,價格在幾元到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名氣最大的藏刀要數日喀則地區的「拉孜刀」和「謝通門刀」以及林芝的「龍紋刀」。精美的銀飾刀鞘是藏刀的主要特色。不過現在拉薩八廓街上賣給旅行者的所謂「藏刀」基本都是內地加工的廉價貨,而且拉薩機場還不允許旅行者把藏刀帶走,甚至在行李里托運都不行,或許你只好把它寄回去了。
藏香:
藏族人朝佛、驅邪、舉行宗教活動時都用它。市場上出售的藏香種類繁多,其中「果樂聶阿香」最為名貴。藏時香味淳厚,放到衣櫃里,不僅衣物飄香,而且還防蛀,一些有特別成分的藏香可以防治傳染病、流行病等。
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是西藏的一種珍貴的中葯葯材,據說和人參、鹿茸並列為三大補品。
冬蟲夏草是一種很特殊和奇怪的葯材,在冬天它是一種真菌,到了夏天就長成,形狀似草,所以名叫冬蟲夏草。
據說蟲草具有明顯的補腎壯陽之功效,另外還可以補氣,西藏有很多名貴的菜,如蟲草雞或者蟲草鴨等。這幾年隨著「西藏熱」,冬蟲夏草的價格也自然被炒得極昂貴,每市斤達數千元。拉薩街頭有些專做遊客生意的人,時常打扮成老實巴交的回族人或者康巴人頗為神秘地向你兜售非常壯碩的蟲草,大小尺寸、外形顏色都和醫葯公司的一樣(或者更好),有須子,也有蟲節,再掰開看看,裡面魄的芯也一樣,價格還特別格外的公道。你以為你中了好彩了嗎?其實你見到的是可以亂真的「麵粉版」的冬蟲夏草!煮熟了可以當疙瘩湯吃的。所以,如果你想買冬蟲夏草,最好去醫葯公司,或者讓當地人找他們熟悉的商人。
雪蓮:
雪蓮是菊科鳳毛菊屬雪蓮亞屬的草本植物。它生長在海拔4800-5800米的高山流石坡以及雪線附近的碎石間。雪蓮有20餘種,絕大部分產於我國青藏高原及其毗鄰地區,西藏境內有7種。
雪蓮具有祛寒、壯陽、補血和暖宮之功能,主治婦女病,風濕性關節炎及腎虛、腰痛等病症,水母雪蓮還有強心作用。民間常用雪蓮泡酒治風濕性關節炎和婦科病等症。在珠穆朗瑪峰的冰塔林附近就可以看到雪蓮,一畦一畦的和白菜差不多。在拉薩八廓街或布達拉宮附近也有曬幹了的雪蓮花出售,灰撲撲毛茸茸的,幾塊錢一株。如果你是讀武俠小說長大的,乍一看到它,可能會非常的失望。
藏葯:
藏葯種類繁多,目前有葯用價值的藏葯有2000多種,常用的有300多種,其中植物類200餘種,動物類40餘種,礦物類40餘種,常用藏葯中有三分之一的葯與中葯相同,其中礦物葯和動物葯佔有相當大的比例。
藏葯的加工與炮製過程非常講究。藏醫認為,通過炮製的藏葯,不但能消除或降低毒性,而且可適當改變某些葯物的性能,藉以提高葯物的療效。主要炮製的方法有三種:火製法、水製法和水火合製法。藏葯治病的劑型主要有散劑、水丸劑、湯劑、膏劑、脂劑五種。
獻哈達
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在西藏,婚喪節慶、迎來送往、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送別遠行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獻「哈達」是對對方表示純潔、誠心、忠誠、尊敬的意思。據說,藏民進了寺廟大門,先獻一條哈達,然後參拜佛像,到各殿參觀,隨坐,到離別時,還在自己坐過的座位後邊放一條哈達,表示我人雖離去,但我的心還留在這里。
「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得稀鬆如網,也有用絲綢為料的。上品「哈達」織有蓮花、寶瓶、傘蓋、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種隱花圖案。哈達的質料,因經濟條件不同而異,但人們並不計較質料的優劣,只要能表達主人的—『片良好祝願就行了。哈達的長短不一,長者 l至2丈,短者3至5尺。藏族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般是白色的。此外,還有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徵大地。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近親時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貴的禮物。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五彩哈達只在特定的情況下才用。
獻「哈達」的動作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要用雙手捧哈達,高舉與肩平,然後再平伸向前,彎腰給對方,這時,哈達正與頭頂平,這表示對對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對方以恭敬的姿態用雙手平接。對尊者、長輩獻哈達時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將哈達捧到座前或足下;對平輩或下屬,則可以系在他們的頸上。獻哈達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們互相通信時,也在信封內附上一條小哈達,以示祝福和問候。特別有趣的是,藏民出門時也隨身帶上幾條哈達,以備在途中遇到久別的親戚、朋友時使用。「哈達」在不同情況下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佳節之日,人們互獻哈達,表示祝賀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禮上呈獻哈達,意味著祝願新婚夫婦恩愛如山、白頭偕老;迎賓時奉獻哈達,表示一片虔誠、祈禱菩薩保佑;葬禮上獻哈達,是表示對死者哀悼和對死者家屬的安慰
⑻ 青藏地區的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位於中國青藏高原之上,跨越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2006年建成通車。鐵路全線位於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區,部分地區海拔超過6000米。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跡,同時是中國工程技術的一大突破。在鐵路建設過程中,全程由中國人獨立進行,無外國人幫助。
鐵路全長:1956千米。
全程海拔:4000米以上。
車站:西寧站,格爾木站,拉薩站等。
沿途風景:風火山,藏北高原,昆侖山,唐古拉山。
技術支持:中國科學院,蘭州大學,西南交通大學。
⑼ 中國的古都有哪些
中國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說,即北京、西安、洛陽、南京;後來又有「六大古都」,增加了開封、杭州;上世紀80年代,形成了「七大古都」,安陽躋身其中。現在,鄭州市也以鄭州商城為平台,進入了「八大古都」的序列。
古都並稱演變
四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
七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
八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
東南西北中國京都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中國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間被按照方位順序進行分類。
* 東京(今開封,歷史上又稱「汴梁」,「汴州」)、東都(洛陽,古又稱「洛邑」)
* 南京(今南京,歷史上又稱「金陵」、「江寧」)
* 西京(今西安,歷史上又稱為「長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區的古都咸陽)
* 北京(今北京,歷史上稱為「燕京」、「北平」)
中國古都的概況: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眾多的政權中,歷代只對「二十五史」記載的國家即從三皇五帝,夏,商,兩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兩宋,金,元,明到清朝予以認可被視為正統朝代其中只有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這八大古都曾作為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首都。
中國歷代都城選址的條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以滿足生產和生活的用水需要;地區經濟繁榮,交通便利,故多位於平原、盆地;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優勢,如西安有「四關拱衛,浮渭據涇,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之盛,南京有「龍盤虎踞」之勢,」洛陽有「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之稱,北京有「背山帶海」的形勝等。我國古代都城建設都有周密的整體規劃和施工法度,其主要內容可歸納為:「正朝夕」,「水地以縣」,天子之國應「方九里」,「旁三門」,「有溝樹之固」,「前朝後市」,「左祖右社」,「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市朝一夫」,「王宮門阿五雉」等。這一系列要求正是在我國歷史上長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的「禮制」的體現。根據這些要求所營建的都城,一般具有方正嚴謹,左右對稱,棋盤式布局等特點。帝王深居宮中,遠離市,幽靜、安全,又足以體現帝王之尊嚴與天下歸一的願望。商業集中,便於貿易;百姓居小巷之內,既安靜,又便於治安管理。如北京古城,中心有一條庄嚴、筆直的中軸線,中軸線兩側是堂堂正正的對稱街區,城中部有層層疊疊的紫禁城宮殿群。整個北京猶如一個完整的協調的藝術品,結構嚴整,層次分明,布局井然,設計勻稱,棋盤狀街區格外古樸、完整、協調,還有大量方便舒適的傳統住宅四合院與靜謐、優美和凝聚著古老歷史的胡同。北京的這一古都風貌,被丹麥城市規劃學家S·E·R·休森稱為「世界奇觀之一,是一個卓越的紀念物,一個偉大文明的頂峰。」美國城市專家E·貝康稱它為「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
⑽ 管理學問題求助 有加分
你上師大的吧。。。我們也沒做好啊,你找到之後也留個網址共享一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