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年級科學上冊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案
【教學目標】 第五課時
科學概念:
聲音是通過物體以波的形式,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
過程與方法:
藉助實驗和想像,對聲音傳播的方式進行描述。設計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實驗,對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情況進行比較。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實驗中獲取事實是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教學難點】設計聲音在不同物體中傳播的實驗
【教學准備】音叉、「土電話」裝置、不同的材料(木製米尺、棉線、尼龍繩)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前面我們已經研究了很多有關聲音的內容,那麼聲音究竟是怎樣到達我們的耳朵的呢?在聲音的傳播過程中,聲音會改變嗎?今天我們將繼續這方面的研究----出示課題。
二、研究聲音的傳播
1.第2課《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中我們已經發現:由於音叉的振動而產生了聲音,那麼音叉振動時是怎樣引起水面波動的呢?
分組實驗1:用擊打過的音叉輕輕觸及水面,音叉的振動引起了水的波動。要強調:這次實驗與第2課中《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的要求不一樣,這次的重點是要細致觀察水面是如何波動的?並且把它描述出來。
小組交流、反饋:水面一撥一撥地從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開去
2.小游戲:平時我們經常接聽電話,今天我們在課堂上也做個接電話的小游戲。老師給大家帶來了簡易小電話。出示實驗裝置,分別介紹。
分組活動: 「土電話」的研究
要求:
1)說話同學要小聲說話,以聽電話的同學不能直接聽到為宜。
2)接聽電話的時候,電話線要拉緊,可不能鬆鬆垮垮哦。
小組交流討論:紙杯里聽到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小結: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當聲波遇到物體時,會使物體產生振動,聲音就是這樣通過各種物質,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外一個地方的。
三、研究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
1.聲音在所有的物體中都可以傳播嗎?讓我們向上節課研究「尺子的音高變化」那樣,一起來研究一下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出示材料:相同長的鋁箔尺、木製米尺、棉線、尼龍繩,如何研究聲音在這些材料中的傳播呢?
2.能通過以上材料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聲音在這些不同材料中的傳播情況的不同嗎?----小組討論交流
3.反饋小結:一同學在物體的一端,握住振動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纏繞在音叉上,另一個同學把物體的另一端緊靠耳朵,並使物體綳緊。換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學盡量都要用同樣的力度敲擊音叉,另一端的同學必須仔細聽,然後記錄在記錄表格中。記錄前先做好預測。
4.分組活動,並填寫好表格
聲音在不同物體中傳播的記錄表
物體傳聲效果 鋁箔尺 木 尺 棉 線 尼龍繩
預 測
小組交流、反饋:實驗結果與你預測結果一致嗎?最後發現聲音穿過哪種材料時效果最好(聲音最大)?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鍾罩中的小鬧鍾,小鬧鍾的聲音是如何進入到我們的耳朵中的,能畫出簡單的傳播路線圖嗎?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氣,思考:聲音變化了嗎?為什麼?
3.假設:當玻璃罩內的空氣全部被抽出後,我們聽到的聲音會有什麼變化?玻璃罩內的空氣全部抽出後,聲音真得聽不到了,能說明什麼問題嗎?
教學後記:
按書中的材料,只能得出不同的物體傳播聲音的能力不同這樣的概念,要再細化,比較難(本來說預期他們了解金屬傳播能力最強的)。而且鋁箔紙棒,做起來很難,要特地去買材料,我把這個材料改成鉛絲了。
土電話是非常好玩的一個實驗內容,我把教材里的線加長,加長到30米,讓學生對著話筒輕輕說話,他們驚訝地發現,聽筒里能聽到!這比在教室里進行實驗要好得多,因為在教室里,本來就能聽到互相的說話聲嘛,還要電話幹嘛啊!好玩之餘,學生也對固體傳聲能力比空氣強得多有了很深的印象。
材的這一個認識還不夠,所以在課堂中也沒有讓學生來證明,只是教師在演示的過程中無意之間有了一個手握正在振動的音叉而使得聲音停止的一個發現,學生也正好利用這一個發現證實了物體的振動會產生聲音,物體停止振動,聲音就消失。
思考一:學生在這一節課里的活動有多少,(由於材料有限,沒有讓每組學生都有實驗的機會。)學生在教師的演示實驗中思考了什麼?發現了什麼?
思考二:教師的演示實驗是否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發 現
反饋交流:交流本小組的預測和實驗結果,並對結果作簡單的分析。
4.分組實驗2: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
(1)如何使橡皮筋發出聲音呢?出示一塊木板上釘兩個釘子,兩個釘子之間綁一根橡皮筋的裝置。
(2)把橡皮筋拉緊點,撥彈;稍稍放鬆些,撥彈。比較:橡皮筋發出的聲音有什麼變化?如何描述橡皮筋發出的聲音的變化呢?
交流反饋:皮筋松,振動慢,發出的聲音低。皮筋緊,振動快,發出的聲音高。振動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單位是赫茲(Hz)。
四、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出的聲音發生變化嗎?
Ⅱ 《怎麼樣讓聲音變大》中班的活動教案
一、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提出問題,大膽實踐,培養科學探索精神。
2.培養幼兒歸納思維,通過比較,了解聲音在固體和空氣的傳播是不一樣的,固體比空氣更能傳播聲音。
3.知道把聲音攏起來後,聲音放大了。
二、適用對象
4—5歲幼兒。
三、活動所需資源
幼兒2~4人一組,每組鍾表1個、方紙筒4個、帶蓋的鐵盒1個、觀察記錄表一人一張。
四、活動內容及過程
幼兒探究活動一
探究的問題: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離,怎樣使桌上鍾表的聲音聽起來變大?
幼兒討論:我用什麼方法聽?
試一試。
(1)把耳朵貼在桌面上。
(2)在桌邊聽鍾表的聲音。
記一記我的觀察記錄。
說一說我的發現。
耳朵貼在桌面聽到的鍾表聲音比在桌邊聽到的鍾表聲音大。
幼兒探究活動二
探究的問題: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離,怎樣使盒子里鍾表的聲音聽起來變大?
幼兒討論:我可以用什麼方法聽?
試一試。
(1)把耳朵貼在盒蓋上。
(2)貼近盒蓋聽鍾表的聲音。
(3)把耳朵放在木頭桌子上。
記一記我的觀察記錄。
說一說我的發現。
(1)耳朵貼在盒蓋上聽鍾表的聲音,比貼近盒蓋上聽鍾表的聲音更清楚。
(2)在木頭桌子上和盒蓋上聽到的鍾表聲音,比空氣中聽到的鍾表聲音更清楚。
玩一玩。游戲:「紙筒里的鍾表聲」。
(1)耳朵靠近紙筒口聽一聽,放在紙筒中的鍾表和不放在紙筒中的鍾表聲音一樣嗎?
(2)再往上加一個紙筒,鍾表的聲音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3)再往上加第三、第四個紙筒,聽聽鍾表的聲音有什麼不一樣?
(4)討論結果:紙筒攏住聲音,使鍾表的聲音聽得更清楚。
五、注意事項
1.鍾表嘀嗒聲一定要明顯,聽得清楚。
2.給幼兒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以便辨聽。
3.聽聲音作比較時,幼兒要在同一位置和相同的距離去辨聽。
六、拓展思路
1.在科學角里提供大量有關固體傳播和空氣傳播的圖片、記錄卡及操作材料。
2.到大自然、社區、家庭去了解固體比空氣更能傳播聲音,以及聲音攏起來後可以放大聲音的原理。
七、背景資料
聲音是由振動著的物體發出的,而一切發出聲音的物體都在振動,一旦發聲體的振動停止,聲音也就停止了。聲音並不是一定要依靠空氣傳播,如果有其他媒質,聲音也可傳播。如果有人把耳朵貼在桌面,當你打擊桌面的另一處,他能清楚地聽到打擊的聲音。用兩只冰淇淋紙杯,杯底用一根線穿起來,製成一個「土電話」。當你綳緊細線,一個人對一隻紙杯口說話,另一個人把另一隻紙杯口貼著耳朵,就能聽到對方說話的聲音,這種傳話器就是依靠細線作媒質來傳播聲音的。
Ⅲ 綜合實踐教案*如何製作土電話
不是很明白閣下的意思,是指小學時候玩過的土電話製作嗎(為了證明聲音的在振動中傳播)?
兩個塑料瓶,截去上半部,底部穿口後,用長的棉線連接起來,一人一端拉直後,小聲說話都可聽的很清楚
Ⅳ 有沒有一篇關於2個紙杯一條繩子弄電話的幼兒園科學教案
神 奇 傳 話 筒
設計意圖:
線對幼兒來說是一個即熟悉而又陌生的領域,孩子們平時能利用線條畫出各種美麗的圖案,也知道生活中有許多的線,它們的功用則各不相同,如:毛線、電話線、電線等。我藉由」神奇傳話筒」這一活動為幼兒展現一個神奇的」線」的世界,使他們了解到某些線可以傳遞聲音的功能,從而激發幼兒探索各類」線」的奧秘,讓他們在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及實驗過程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經驗及知識,以此來不斷開拓幼兒的眼界。
活動目標:
1. 專心聆聽故事,感受故事人物間溫馨的情感交流。
2. 認識某些線可以傳遞聲音的功能。
活動准備:
1. 故事《我和我的外婆》
2. 紙杯、毛線、手搓紙線、塑料線、鉛筆。
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我和我的外婆》
1. 提問:你喜歡故事中的外婆嗎?為什麼?
2. 你和外婆打過電話嗎?你和外婆說了些什麼?打完電話後心裡覺得怎麼樣?幼兒交流和外婆打電話的內容和心情。
二、製作」神奇傳話筒」
歐老師帶來了一個可以聽到聲音的」神奇傳話筒」,你們想做一個嗎?
示範做法:1.用鉛筆將兩個紙杯的底部戳一個小洞。
2.利用筆尖將棉線穿過兩個紙杯底部的洞,並各打一個結加以固定。
三、實踐活動:
1. 請幼兒嘗試用多種方法進行對話,比較其中的不同點。
①如果線沒有拉直,可以聽到聲音嗎?
②線拉直了以後,就可以聽到聲音了嗎?
2. 請幼兒猜一猜哪種線做成的傳話筒聲音最清楚?為什麼?
①幼兒操作活動
②請個別幼兒講述實驗的結果。
四、結束部分
通過做」神奇傳話筒」我們知道了線可以將我們的聲音傳遞出去,老師還在活動區中為小朋友准備了裝飾」傳話筒」的材料以及粗細不同線,小朋友可以自由選擇進行活動。
Ⅳ 四年級科學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教案
1、預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通過演示對比實驗,提出「為什麼一個燒瓶中的小鈴聲能聽到,而另一個卻聽不到?」來引入新課,促使學生「願問其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點燃其探究自然秘密的智慧火花.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分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加強直觀,豐富感知.「活動是認識的源泉,智慧從動作開始」,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理性認識化解在分組實驗和學具操作中,讓學生在靜態和動態中獲得感知並形成表象,理解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促使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向抽象的轉化.讓學生動手實驗,觀察、討論、分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使他們學會了物體傳聲的實驗,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識由直觀的教具演示了出來,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培養了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
3、學會嘗試,鞏固運用.教學時,通過師生協同活動,啟發學生利用知識遷移規律,嘗試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鞏固和掌握科學概念,發展學生智力,激發探究科學的情趣.通過設置情景,表揚激勵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在學中樂、樂中學.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獲得新知,並加以運用,鞏固提高.
總之,本課時教學讓學生掌握一些操作,觀察,推理的學習方法,培養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實驗----分析----綜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養了學生實驗分析能力,同時注重講練結合,使學生逐步提高知識水平和技能.讓學生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學以致用,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