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出師表第四段(將軍向寵……)的教案,包括翻譯。
出師表
一、課文導學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詞積累:
1.字詞積累
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疲弊:困苦農田乏。
開張聖聽:開擴聖明的聽聞。
恢弘:發揚,擴大;「恢」,擴大;「弘」,又作「宏」。
妄自菲薄:自暴自棄,過分地看輕自己。
引喻失義:說話不符合道理;「引」,引證;「喻」,比喻;「義」,便理、適宜的事稱義。
俱為一體:都是一個整體,意即內遷外遷要協同一致;「為」,是。
計日而待:以日來計算就能等待其實現,意即不要多久時間。
性行淑均:性情善良,行為公正。猥自枉屈:委屈自己,降低身份。
察納雅言:審察並且採納正確的言論。庶竭弩鈍:希望能用盡我平庸的才能。
二、相關背景:
1、關於作者:
諸葛亮(181-234),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冊東沂南)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卧龍"。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後劉備根據其策略,聯孫攻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並佔領荊益,建立了蜀漢政權。曹丕代漢後,他建議劉備稱帝,並自任丞相。建興元年(223年)劉禪繼位,他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決定。當政期間,勵精圖治,常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第,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曾五次出兵攻魏,爭得中原。建興十二年(234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葬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傳曾革新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又製造「木牛流馬」,有利於山地運輸。著作有《諸葛亮集》。
在文學事業方面,諸葛亮的成就沒有他在政治、軍事方面那樣引人注目,也不能與他的政敵曹操相比肩。然而,諸葛亮的散文,卻具有獨特的風格,語言懇切,感情誠摯,論事透闢,推理嚴密,文風平易。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諸葛亮在出征時,以深情託孤之情、肩負丞相重任憂慮國事的心意給後主劉禪進此表,其情其辭有其特點。「表以陳情」(劉勰《言語房雕龍·章表》),陳述衷情是表文的一大特點。
2、相關知識:
蜀漢後主劉禪,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又懦弱又糊塗的皇帝。他小名叫阿斗,中國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俗語:「扶不起來的阿斗」,比喻極沒出息;「把別人當成阿斗」,比喻極其糊塗。
公元223年劉備討伐吳國失敗得了重病,在白帝城託孤,把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要劉禪「事之如父」。諸葛亮為報先主劉備的知遇之恩,對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光復漢室,恢復中原為己任。公元227年,諸葛亮平定了西南方之後,要出兵北伐。他要離開國都,對這樣一位是非不辨,好歹不分的皇帝該怎麼辦?用諷諫的言辭,他可能聽不懂;直言教導又失君臣之禮節。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對他「曉之以理」,使他理解所告誡的內容,並具體指出如何去做;並「動之以情」,以自己為報先主之恩和對蜀漢無比忠貞之情來打動劉禪。因此這篇《出師表》一字一句都是從肺腑流出,真切感人,可稱為天下之至文。
表也叫做疏,「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上書言事」,相當於今天的「打報告」陳述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出師表」意思是「在出師前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出師表》一文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二、文章脈絡
全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分析當時的嚴峻形勢,勸勉劉禪繼承先帝遺志,並提出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三項建議
這部分分三層:
第一層(第1段):提出勸諫:開張聖聽(廣開言路),聽取忠臣志士的勸諫,才能夠救國圖存。這是第一項建議。
說明:本段可分為三小層,第一小層,分析形式;第二小層指出在這樣危急形勢下的有利條件;第三小層,提出開張聖聽(廣開言路)的建議。
第二層(第2段):這段內容有兩點:賞罰標准要統一和執法不宜偏私。
提出對宮中要施行嚴明的賞罰制度的建議,說服力強。這是第二項建議。
第三層(第3-5段):對劉禪「親賢遠佞」的建議,針對性強,意義重大。這是第三項建議。
國內政局穩定,諸葛亮出師伐魏才能無後顧之憂,這一部分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下文的出師。
第二部分:表明諸葛亮以「討賊興復」自任的決心和對蜀國忠貞不二的感情。
第一層(第6段):自述出身,講述個人經歷。
第二層(7段):表達盡力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層(8段):提出光復漢室的要求。
第四層(9段):訴依依之離情。
三、寫作方法
1、情真理足,辭婉心切。
2、重點突出,邏輯嚴密。
3、議論中兼以敘事和抒情。
四、參考譯文
先帝開創的事業沒有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裂成三個國家,蜀漢民力睏乏,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時候啊。然而朝中官員在首者毫不解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外面捨生忘死,是因為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報恩啊。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意見,發揚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抱負的人們的志氣,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忠言勸諫的道路啊!
皇宮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升降官吏,評論人物,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如果有作姦邪事情、犯科條法令,或做了好事對國家有貢獻的,都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員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內外刑賞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諱、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思慮都忠誠純正,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以為宮廷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後實行,就一定能夠補救缺點,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將軍向寵,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曉軍事,過去任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贊他能幹,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情,都拿來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夠使軍中團結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不對桓、靈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優秀、以死報國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朝的興隆便為時不遠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地,只希望在亂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挫折,在軍事上失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緊迫的關頭奉命出使,從那時到現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辦事謹慎,所以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我接受命令以來,早晚憂慮嘆息,唯恐託付給我的大事做得沒有成效,而有損於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荒涼地方。現在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充足,應該勉勵三軍,率領他們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夠奉獻平庸的才能,去鏟除那些姦邪凶惡的敵人,振興漢朝,遷回舊都洛陽。這是我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職責。至於考慮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無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誠的勸諫,那是郭攸之、費諱、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能實現,就治我的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應當責罰郭攸之、費諱、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職,指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征詢治國的良策,認識、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遺命。我接受您的恩澤,心中非常激動。
現在我就要遠離陛下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淚水,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練習解答】
第一題:1.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2.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3.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第二題:諸葛亮提出了三條建議:廣開言路,賞罰嚴明和親賢遠佞。反復陳說是「廣開言路」。除了第1段分析形勢提出「開張聖聽」之外,後面分別從宮中府中舉出應該「悉以咨之』的忠臣良將。在第二部分寫自己為興復漢室「北定中原」以後,又提到「進盡忠言」是攸之等人的責任。直到第8段又強調劉禪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作者反復陳說「廣開言路,』,是因為這一條是其他兩建議的前提。不廣開言路,搞個人專斷,不可能做到「賞罰嚴明」,也不可能做到「親賢遠佞」;另外,諸葛亮對於懦弱無能的劉禪是十分清楚的,面對這樣的君主,只有勸說「廣開言路」,才可能完成先帝的未竟事業。
第三題:1.這句話表明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的遺訓,盡忠蜀漢的感情。既然先帝經常為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時用人不當,信任宦官,政治腐敗,導致東漢王朝衰敗和覆滅感到嘆息和遺憾,後主更應牢記這前車之鑒,注意親賢遠佞,這是興復漢室的關鍵。突出這一點,表達了諸葛亮盡忠蜀漢的真摯感情。
2.這句話是對侍中、尚書等臣子堅貞可靠,以死報國的高度評價,並表達了作者希望劉禪親近賢臣的懇切感情。作者把「親賢」與「漢室之隆」聯系在一起,是意味深長的。因為能親賢才能納忠諫,能「親賢」才能「遠佞」,才能保證正確方略的貫徹執行,才能保證蜀漢長盛不衰。
3.這句話包含著創業艱難的思想,也表達了諸葛亮對劉備忠貞不二的感情,並展示出願與劉備患難與共的磊落情懷。從字面上看,這句話說的是建安十三年(208)曹劉長坂坡之戰,當時劉備幾乎全軍覆沒;但實際上也可視為諸葛亮追隨劉備創業全過程的概括,感情極為深沉。
4.這句話表明,諸葛亮對劉備知遇之恩銘記在心,他把北上伐魏、統一中原視為自己報恩的最好方式。這句話用的是假設口氣。即如果伐魏失敗,就是辜負了劉備的深恩,就必須治罪。其中包含著一種很深的感恩圖報的感情。
第四題:略
第五題:提示:對諸葛亮盡忠劉備父子,要歷史地評價。因為封建社會以劉漢為正統,故一直認為助劉興漢以報知遇之恩的諸葛亮是忠臣的典型。我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因為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於他的「忠」,應該賦予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新內容來加以發揚。
【類文品讀】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⑴,楊修從。碑背人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⑵」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子女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 』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三十里。」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⑴解不( )
⑵卿未可言( )
2、這篇文章以什麼為主描寫人物?運用了什麼寫法?
3、怎樣理解「絕妙好辭」的含義?
4、文中字謎運用了什麼 方法?
5、文章最後一句說明了什麼?有何作用?
6、楊修是個什麼樣的人?
(參考答案:1.⑴通「否」⑵古代君稱臣為卿。2、對話、對比。3、既是謎底,是對曹娥的評價,又贊美了楊修的分析解說好,突出了他的聰明才智,一語雙關。4、拆字法「析字」或「離合字」。5、說明兩人的智力差距和曹操的謙遜。總結全文,運用比喻,別具一格,形象生動。6、略)
二、同步練測
一、基礎知識
1.辨析同一個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義。
①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河曲智叟亡以應( )
②遺:以光先帝遺德(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
③行:行陣和睦( )性行淑均( )
④間:奉命於危難之間(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
2.說明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
①誠宜開張聖聽開張:古義: 今義:
②不宜妄自菲薄妄自菲薄:古義: 今義: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義: 今義:
④由是感激感激:古義: 今義:
⑤嘆息痛恨於桓、靈痛恨:古義: 今義:
3.古代漢語多為一字一詞,請你用加變雙音詞的方法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裨補闕()漏()
②性行()淑均()
③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④不求聞()達()於諸侯
4.諸葛亮在表文中向後主劉禪提出了哪些建議?你認為哪一條最重要?為什麼?
5.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為什麼要對後主劉禪敘述自己的身世?
6.按要求默寫課文內容。
①諸葛亮對天下形勢進行分析的句子是: 。
②諸葛亮高度表揚郭攸之等人的句子是: 。
③諸葛亮高度評價將軍向寵的句子是: 。
④諸葛亮以史實作論據,證明親賢遠佞重要性的句子是: 。
⑤諸葛亮表現自己出山之前的志向追求的句子是: 。
⑥表現諸葛亮在危險之時接受重任的句子是: 。
⑦諸葛亮此次北伐的目的是: 。
⑧文中諸葛亮表現自己的北伐決心的句子是: 。
二、同步解讀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7.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良:此皆良實用心良苦
B.曉:曉暢軍事家喻戶曉
C.節:死節之臣節衣縮食
D.計:計日而待千方百計
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②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9.選段最後一句中寫道:「願陛下親之信之」。諸葛亮認為「陛下親之信之」的具體做法應當是:① ;② 。(用原文回答)
10.結合《出師表》全文,說說諸葛亮為什麼要在出師之前竭力規勸劉禪任用賢能。
三、美文賞讀
隆中對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之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11.為下列名句加點的詞選出正確的義項。
①孤不度德量力()
A.推測,估計B.丈量,計算C.制度,法度D.度引
②遂用猖獗()
A.使用B.採用C.任用D.因此
③信義著於四海()
A.寫作B.顯露C.放置D.顯著的
12.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時人莫之許也莫之許:沒有人贊同他的說法。
B.謂為信然信然:確實這樣。
C.先主器之器之:器重他(指徐庶)。
D.遂用猖獗猖獗:任意橫行。
13.下列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凡三往,乃見羽、飛乃止
B.此殆天所以資將軍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C.謂為信然然操遂能克紹
D.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信義著於四海
14.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1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說法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諸葛亮隱居時,常以幫助齊桓公建立霸業的管仲和燕昭王的名將樂毅自比,「時人莫之許也」,表現當時的人對諸葛亮持否定態度,而諸葛亮的好友徐庶卻把他比作「卧龍」,足見感情的親疏造成了對一個人的認識上的差距。
B.劉備三顧茅廬,表明他求賢的急切誠懇的心情。劉備初見諸葛亮,首談大勢,次談抱負,再次問計於諸葛亮,態度誠懇感人。因此諸葛亮才有可能以誠相待,推心置腹地說出對策來。
C.諸葛亮在對策中,首先概述形勢,接著評論曹操、孫權,一敵一友,界限分明。然後論及取荊州、益州,為劉備選定立國基地。最後提出取得荊、益後國內施政方計和對外政策,這些後來成為劉備立國治國的綱領。
D.一個「善」字,表現劉備對諸葛亮對策的贊賞。「與亮情好日密」表明劉備對諸葛亮的充分信賴。並以關羽、張飛的「不悅」作為反襯,引出劉備的「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一比喻語,突出表現他喜得賢才的滿意心情。
16.「舌戰群儒」是《三國演義》中關於諸葛亮的事情,請再寫出小說中有關諸葛亮的兩件事。
17.對諸葛亮的《出師表》的評價,後人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句,請寫出一句及作者。
參考答案:(1.①滅亡;通「無」,沒有②遺留;給予③軍隊;品行④時候;夾雜2.略3.①缺點、疏漏②品行、平均③堅貞、善良④聞名、顯達4.三條建議: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遠佞,因為能不能做到開言路和嚴明賞罰,關鍵就在劉禪是否能親賢遠佞,而親賢遠佞又是關繫到國家存亡的大事。5.諸葛亮在奏章中自敘身世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稱頌先帝的恢宏氣度和不恥下問的品德,表達自己「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的心情;二是為了使後主劉禪知道開創基業的艱難,激勵他以先帝為榜樣,爭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6.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③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④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⑤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⑥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⑦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⑧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7.B8.答案示例:①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隆的原因。②先帝在世的時候,每當和我談論這事,對桓、靈二帝沒有不嘆息、痛心和遺憾的。9.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營中之事,悉以咨之。10.答案要點:①為了解除後顧之憂②為了漢室之隆11.①A②D③B12.D13.A14.這個人只可以登門去拜訪,卻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劉將軍應該委屈您的車馬親自去拜訪他。15.A16.例如:空城計;草船借箭;七擒七縱。17.例:陸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❷ 寫個《隆中對》諸葛亮和劉備之間的對話的一個劇本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的開頭部分。標題為後人所加,有的選本亦題為《草廬對》。本文寫的是劉備第三次到草廬時與諸葛亮的談話。「對」,是下對上的回答,這里有「對策」的意思,指諸葛亮對劉備提出興復大業這一問題作出的回答。諸葛亮的對策,為劉備規劃了分三步走的切實可行的策略,是指導劉備今後若干年行動的綱領,後來成為劉備的國策。
二、 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對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敘述,表現了諸葛亮能從客觀實際出發,從錯綜復雜的現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計未來形勢的發展並據此以確定蜀漢建國的政策、策略的遠見,贊揚了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結構內容
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諸葛亮的遠大抱負,使人們對他有初步的認識。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敘述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從側面進一步寫諸葛亮是個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寫諸葛亮隆中對策。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並推測了未來形勢的發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寫劉備非常重視諸葛亮的才能。
課文中諸葛亮的規劃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嚴密的說理論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戰勝袁紹,以弱制勝,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經「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國險而民附」,「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然後基於對形勢的分析,他規劃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荊州;第二步奪取「劉璋暗弱」的益州,以荊、益兩州作根據地;最後,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實現消滅曹操進而統一全國的第三步計劃。整個規劃嚴密合理,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說理方法。
四、課文中心與人物性格特徵
本文一開始簡單地交代諸葛亮隱居隆中,繼而點出他「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圍繞此句,安排懸念,引人人勝。文章先將「躬耕隴畝」與自比管、樂對比,設置懸念,而後以徐庶推薦,劉備「遂詣亮,凡三往」強化懸念。再引出倆人對答,通過諸葛亮提出的策略顯示諸葛亮的高瞻遠矚和雄才大略,完成對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進,在矛盾中展開,劉備和諸葛亮的一問一答是本文中心,對話中提示兩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動嚴密。
五、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從各方面描寫諸葛亮這個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點。開頭一段寫諸葛亮隱居,從正面寫他的不凡抱負;徐庶向劉備推薦,則是從側面表現。劉備與諸葛亮問答的過程是從正面通過人物自己的行動和語言塑造形象,而劉備三顧茅廬,密談後「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不悅後,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的回答,都從側面表現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互相照應,使諸葛亮人物形象親切可感,這是文章的成功之處。
六、簡潔生動的語言
課文語言簡潔流暢,生動准確,樸素自然。
如劉備對諸葛亮隆中決策的反應只用一個字「善!」便將劉備的感動,敬佩、贊嘆之情充分表達了出來,真可以說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國演義》中用了那麼多篇幅描述三顧草廬,而在《三國志》中僅用了五個字:「凡三往,乃見。」劉備的思賢如渴,虔敬、殷勤,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許,謹慎持重的心理、神態、身份特點都概括天遺地表達出來了,真是言簡意賅,一字不可增刪。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挾天子以令諸侯」、「猶魚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語匯一直流傳至今,膾炙人口
教學設計示例
一、備讀,內引激趣
1.以中國古代智者謀士的故事引出諸葛亮,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2.學生交流自己從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影視戲劇中了解的諸葛形象,可講故事,可說成語,可談典故,為下一步自讀做好充分准備。
二、初讀,感知課文
1.對照注釋疏通詞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過自讀,基本熟悉文章的內容。
3.師生同讀,通過范讀、齊讀,規範字音、句讀、語氣。
三、誦讀,思考問題
1.根據課後習題一,明確自讀要求。
2.學生誦讀,全面理解文章內容,並用原文回答問題。
四、品讀,探究交流
1.以小組為單位,質疑解難,鼓勵學生對一些重點語句進行探究,品味,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交流,為進一步探究做好准備。
2.設置問題,進一步交流: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請說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讀,比較延伸
參考問題:
1.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勢的,他怎樣一步步通過說理提出策略的?
明確:天下形勢——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對荊、益二州,可奪之。三步走戰略——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吳滅曹,統一全國。
2.既然是寫諸葛亮,為什麼要花筆墨寫徐庶、張飛、關羽等人?
明確:對諸葛亮言行的描寫,既有正面的,又有側面的,使人物形象豐滿。徐庶有引出情節的作用,關、張二人又埋下伏筆。
3.本文對我們寫作文有何啟發?自由發表看法。
4.鼓勵課後通過圖書館、網路等多種渠道,對文中涉及人物進行了解;閱讀《三國演義》,研究「三步走」戰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
(解說:若想達到「縮小距離,貼近學生」的文言文教學目的,則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對三國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使學生產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在誦讀認知、體會感悟過程中產生的情感體驗;必須充分引導學生在自我解讀、產生認同感基礎上對文章寫作方法的掌握。為此,以上「自讀程序」的設計力求突出學生參與、探究、發現的自讀會讀能力,力求達到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教學效果。)
《隆中對》教學設計示例 2
設計思路: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發現問題,疑難字、詞、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後,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2.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學習本文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啟發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討論分析來解決。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1.疏通文意,准確翻譯課文,解決書後練習二。
2.深刻體會諸葛亮在課文中表現出來的性格特點。
二、整體感知
這篇傳記,記敘了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生平事跡片段,反映了諸葛亮
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預見性,以及劉備渴求賢才的謙遜風度。
介紹作者,初步了解陳壽的創作風格。
接著教師范讀課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後學生跟讀課文,掌握句讀。
下面藉助工具書和課文下面解釋,學生邊讀邊譯,教師點撥重點詞句。
三、討論分析
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討論。
(1)文章每部分的內容。
(2)三節之間的關系,詳寫了哪一內容。
(3)分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歸納得出答案:
(l)第一部分(l)寫諸葛亮隱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負。
第二部分(2)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3-5)敘述諸葛亮在隆中向劉備提出的對策。
第四部分(6)寫「隆中對」的餘波一一關、張不悅。
(2)第三部分寫得最詳,因為第一、二、四從側面烘托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對是正面描寫。
(3)諸葛亮是為了使劉備能欲信大義於天下提出了聯吳抗魏的策略,可見他是歷史上的一位傑出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❸ 魯教版初中語文課文原文
陳涉世家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輟耕上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佣者笑而應曰:「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勝乃立為王,號為張楚。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隆中對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 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 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 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謂先主曰:「諸葛孔明 者,卧龍也,將軍豈願 見之乎?」先主曰:「君 與俱來。」庶曰:「此人 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將軍直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顧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 已來,豪傑並起,跨州 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 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 寡。然操遂能克紹,以 弱為強者,非惟天時, 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 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 諸侯,此誠不可與爭 鋒。孫權據有江東,已 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 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 據漢、沔,「利盡南海, 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 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 軍,將軍豈有意乎?益 州險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業。劉璋暗弱,張魯 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 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將軍既帝室之胄, 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 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 和諸戎,南撫夷越,外 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 將荊州之軍以向宛、 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 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 簞含壺漿,」以迎將軍 者乎?誠如是,則霸業 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羽、飛乃止。
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彼之、費、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官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韋、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詞5首
望江南
溫庭筠
梳洗罷,
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
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
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破陣子 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點秋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公輸
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願藉子殺之。」公輸盤不悅。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盤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見我於王?」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綉,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穅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王曰:「必為有竊疾矣。」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為無雉兔狐狸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長木,此猶錦綉之與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
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圍有餘。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問其故,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步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 yuan 雛,子知之乎?夫yuan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yuan 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矣,子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 相期邈雲漢。
羌村三首(之三)
杜甫
群雞正亂叫, 客至雞斗爭. 驅雞上樹木, 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 問我久遠行. 手中各有攜, 傾榼濁復清.莫辭酒味薄, 黍地無人耕. 兵革既未息, 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 艱難愧深情. 歌罷仰天嘆, 四座淚縱橫.
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
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別雲間
夏完敦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❹ 語文學案
一)教學設想
【導學新概念】
高一的文言文單元,大體是按照文學史的順序編排的,本單元作為第一個文言文單元,在教學中應體現其初始單元的特殊要求。
第一,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要讓他們加強朗讀和背誦環節,不僅課下要完成誦讀作業,課上也要給他們讀、背的時間並予以指導。
第二,讓學生確立文言文學習要重視語言積累的意識,讓他們了解大綱對文言文閱讀的具體要求,自覺地結合課後練習對實詞、虛詞、語句的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對文意分析的方法加以體會、運用。
第三,讓學生了解先秦歷史散文的寫法。由於先秦歷史散文對我國古代敘事文體的影響很大,在課文學習中讓學生適當做一些品味和鑒賞,感受作品的語言風格、寫人記事的藝術技巧,會十分有益,而且也體現了語文是文化載體的性質。
有鑒於此,本課學習要反復閱讀課文,爭取在課堂上完成對第三段的背誦。在疏通文意的過程中,辨識「及」「甚」「少」「為」等詞的諸多義項,積累一部分實詞和翻譯知識。還要以第三段為重點,品讀觸龍的勸說語言,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注意情境氣氛的變化,感受人物形象的力量。在全部教學過程中,誦讀應是最主要的學習方法。
【教學設計】
本文情節生動而嚴謹,對結構略事修改就可製造懸念,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若把課文結尾太後同意長安君質齊、齊兵前來解圍移到第一段的後面,這樣就變成了倒敘結構。讓學生思考這樣寫會有什麼不同的效果。
這種倒敘結構會產生很強的懸念。太後態度的劇變是怎樣完成的,讀者會對促成這一變化的觸龍這一形象產生強烈的心理期待,激發閱讀興趣。
讓學生討論這一結構的作用之後,再要求學生具體分析觸龍的說服步驟。
根據課文的段落劃分,寫觸龍的共有三段,可以把觸龍說服太後的過程分為三步。
第一步,即課文第二段內容。觸龍所用計謀可叫做「假痴不癲」。面對盛怒的太後,觸龍藏起自己的來意,不提長安君,甚至不談秦軍圍趙的險惡形勢,像兩個普通老人見面一樣互致問詢,以消解太後怒意,緩和談話氣氛,這是勸說的准備階段。
第二步,課文第三段。觸龍的計謀可以叫徽「暗渡陳倉」。觸龍從為幼子求職開始,引起對誰更愛幼子的爭論,最後評論太後對燕後和長安君的不同愛法。在太後渾然不覺中已討論了如何憐愛長安君這一焦點問題,這是勸說的實施階段。
第三步,課文第四段。觸龍使用的計謀可叫做「上屋抽梯」。觸龍藉助上一階段的燕後之愛這一正面例子,擴大戰果,此時對舉趙王和諸侯子孫侯者後繼無人的反面例子,有力地論證了愛子孫就要為之謀計深遠的觀點。這就使一直為觸龍牽著走的太後自然接受了觸龍的主張,沒有退路,說服遂告成功。這是勸說的完成階段。
通過分析,觸龍形象會清晰鮮明起來。
(2)教學方案
教學目標
1.領會「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積極意義。
2.體會本文高超、雄辯的諷諫技巧。
3.理解和歸納重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4.背誦課文。
5.培養學生根據語境推斷文言實詞詞義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質、揖、走、郄、恃、不肖、沒死、崩、恣、約、乘」詞語。
2.歸納「質、及、甚、少、異」等詞語的義項。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根據語境推斷文言實詞詞義的能力。
2.領悟本文高超、雄辯的諷諫技巧。
教具准備
錄音機、《觸龍說趙太後》朗讀磁帶、投影儀、投影卡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故事背景
2•反復閱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學步驟]
導語
每當看到有些人用公車接孩子時,每當看到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備受寵愛時,每當聽到有些父母為給孩子安排一個好的工作,謀一個「好」的前程東奔西忙,不惜以權謀私,貪贓枉法時,總會想起發生在戰國時期趙威後與左師觸龍之間的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戰國策》的歷史散文《觸龍說趙太後》。
一、介紹故事背景
《觸龍說趙太後》屬《戰國策•趙策》。觸龍是趙國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擔任「左師」職務。趙太後則是赫赫有名的趙威後。說起趙威後的赫赫有名,在《戰國策•齊策》里,有一段「趙威後問齊使」的佳話:齊國使節來趙,她先問收成,後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說她是「先賤而後尊貴」。趙威後據理以對,道出了「苟無歲,何有民?苟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趙威後從此威風八面,青史留名。就是這位青史留名的趙威後,在對待子女的問題上,有時卻過於溺愛,甚至蠻不講理。觸龍就此點巧妙地說服了趙太後。
《觸龍說趙太後》這個故事大約發生在趙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了王位,因當時孝成王還小,所以又趙威後執政。當時的趙國,雖然有廉頗、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撐門面,但趙太後剛執政,處於新舊交替之際,國內動盪不安,國勢大不如以前。秦國認為有機可乘,便發兵東下,一舉攻佔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太後不得不向齊國求援。齊國雖答應出兵,但按當時慣例提出了一個條件:即趙國必須派太後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太後是如何考慮這件事的,觸龍又是怎樣巧妙地說服太後使長安君質於齊的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
(放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二、指導自讀
1.初讀課文,讀准字音
(指導學生藉助書下注釋和詞典掃清文字障礙)
2.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學生齊讀課文後用10~15分鍾時間結合課文下面注釋疏通文意)
3.三讀課文,指導誦讀,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誦讀指導:
本段為敘述語氣,要讀得平緩、清晰。「趙太後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讀。「太後不肯,大臣強諫」句中的「強」讀為qiǎng,既要重讀,又要讀准字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句,「有」字後要略作停頓,「唾」字要重讀,要將趙太後的蠻橫無禮讀出來。
(指名一學生讀,教師作指正,然後學生齊讀)
提問:第一自然段,寥寥幾筆,交待了什麼?
明確:交待了故事發生的原因。「趙太後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點明趙國危在旦夕。趙氏求救於齊,齊必以長安君為質。大臣的強諫,太後的不肯,拉開了這個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齊讀課文)
誦讀指導:
「左師觸龍願見太後」使太後與大臣之間的緊張氣氛得以緩解。本段則是觸龍與太後之間的一段精彩的對話。
1.此段中,趙太後言語不多,開始「太後盛氣而揖之」,最後「太後之色少解」。心態的變化溢於回答之中。要將太後從盛氣凌人到態度稍好轉的心理變化讀出來。
2.觸龍是在太後與大臣僵持不下時出場的。他的有意識的蒼老,他的機智,他的從容不迫都寓於其溫和、親切的拉家常的言語之中,讀時要注意。
3.「日/食飲/得無衰乎?」句一要讀出關切之情,二「日」與「食飲」後要略作停頓。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提問:對這段貌似娓娓閑談話家常的對話,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確:此段貌似閑談,實際上是觸龍巧妙地說服趙太後的第一步。「盛氣而揖之」說明太後的思想上有準備,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樣讓你過不去。可觸龍卻採用「緩沖法」,見面後,隻字不提「令長安君為質」之事。而是訴自己的病苦,問太後起居,在敘寒問暖中使太後「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為進諫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第三自然段
(讓一名朗讀基礎好的同學讀,然後作指導)
誦讀指導:
1.「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句「令」後略作停頓。「沒死以聞」要讀得堅定可信。
2.「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要讀出疑問語氣中得關切之情。
3.「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句較長,一要讀出反問語氣,二要在「非」「計久長」後略作停頓。
4.此段中觸龍與趙太後得對話已很投機。左師公疼愛小兒子「沒死以聞」的懇切;太後對「愛子」話題的興趣均溢於言表。因此,太後之言「婦人異甚」「君過矣」要讀得心平氣和,「然」更要讀得心悅誠服。
(學生齊讀,男女聲分角色讀)
提問:敵對情緒逐漸消失,緊張氣氛趨於緩和,觸龍為何還不提「以長安君為質」之事,而提出讓自己的小兒子「得補黑衣之數」呢?
明確:觸龍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僅拆除了趙太後心中的戒備,而且使她在愛子的問題上引起共鳴。這是觸龍說服趙太後的第二步。
提問:觸龍在使趙太後在「愛子」問題上引起共鳴後,又是如何進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確:借太後的愛子之情,避實就虛地將燕後與長安君作比較,順勢引出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觀點,如此的旁敲側擊,終於使太後心悅誠服。這是說服趙太後關鍵的一步。
(學生齊讀,嘗試背誦)
第四自然段
誦讀指導
本段中觸龍單刀直入,侃侃而談;趙太後怒氣全無,心悅誠服,讀時要把握好此點。
文意簡析:
本段寫觸龍借趙侯和各國諸侯的子孫不能永保爵位的歷史教訓,當面指出趙太後在愛子問題上的錯誤,終於使趙太後改變了態度,同意長安君質於齊。
(學生齊讀全文)
三、布置作業1.背誦第三自然段 2.完成課後練習二、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生就文中難解詞句質疑,師生共同解難。
2.梳理歸納「質、及、甚、少、異、為」等詞語的義項。
[教學步驟]
一、檢查復習
1.檢查背誦情況(採用集體背誦和抽查兩種方式)
2.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秦急攻之
前因 求救於齊 三對矛盾
太後與大臣
一問飲食住行
說 過程 二求舒祺之事 三個方面
三論王位承襲
結果 長安君質於齊 矛盾解決
小結:《觸龍說趙太後》一文記敘了觸龍勸諫的全過程。先言「說」的前因;再詳寫「說」的過程;最後交代「說」的結果。「說」字貫穿全文始終。以柔克剛,以情動人,能言善辯的觸龍;蠻橫固執、愛子心切的趙太後在敘家常的娓娓巧妙言辭中栩栩如生。
二、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難
(放錄音,學生再次整體感知課文,邊聽邊在有疑之處畫線)
學生提問:「日食飲得無衰乎」句中的「得無」該如何理解?
明確:「日食飲得無衰乎?」句是古漢語得固定句式。「得無」與語氣詞「乎」組成「得無……乎」的句式。此句式表示對某種情況的推測。「得無」可譯為:「該不會」或「恐怕是」。例如「日食飲得無衰乎?」應譯為: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
又例:「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聊齋志異•促織》)應譯為: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學生提問:「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又在者乎?」句應如何理解?
明確:「三世以前」指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晉國,三個新的諸侯建國時起。即指趙肅侯時代,趙國未稱王的時代。「趙王之子孫侯者」的「侯」為「封侯「,名詞作動詞。此句應譯為:從這一輩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趙國建立的時候,趙王被封侯的子孫的後繼人有還在的嗎?
三、梳理歸納「質、及、甚、少、異、為」等詞語的義項。
(學生結合課後練習二題,再藉助古漢語詞典加以梳理)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質
例句 出處 意義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捕蛇者說》 質地、底子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 人質
今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 《史記•屈原列傳》 「質」通「贄」為古代初次拜見長輩得禮物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腰斬時用得砧墊
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 《送東陽馬生序》 詢問、質疑
2.及
例句 出處 意義
及返,市罷 《韓非子•鄭人買履》 到……時候
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 趁
自以為能不及孫臏 《史記•孫子列傳》 比得上
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 《史記•孫子列傳》 表並列,和
3.甚
例句 出處 意義
夜半雪愈甚 《資治通鑒•李愬雪夜入蔡州》 大
不若長安君之甚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 厲害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嚴重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太
以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驢》 非常
4.少
例句 出處 意義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赤壁之戰》 表短時間
民治渠少煩苦,不欲也 《史記•西門豹治鄴》 稍微
自經喪亂少睡眠 《列子•愚公移山》 同「多」相對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 《山海經•精衛填海》 年少的
5.異
例句 出處 意義
此一異也 《馬鈞傳》 奇異
漁人甚異也 《桃花源記》 驚異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黔之驢》 特別
太後笑曰:「婦人異甚。」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 特別
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孟子•梁惠王》 不同
6.為
例句 出處 意義
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 《史記•孫子列傳》 做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惟天時,抑亦人謀 《三國志•隆中對》 變為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莊子•逍遙游》 叫
必為有竊疾矣 《墨子•公輸》 表判斷,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 因為
公輸盤為我為(wéi)雲梯 《墨子•公輸》 前一個「為」當「替」講,後一個「為」當「製造」講
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 《史記•信陵君竊符救趙》 對……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被
附:1~5句「為」讀wéi,6~8句「為」讀wèi。
四、布置作業
1.鞏固梳理歸納的成果。
2.反復閱讀,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秦急攻之
前因 求救於齊 三對矛盾
太後與大臣
一問飲食住行
說 過程 求舒祺之事 三個方面
三論王位承襲
結果 長安君質於齊 矛盾解決
[延伸閱讀]閱讀下文,完成1~3題。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戰國策•齊策四》)
1.解釋下面兩句中四個加點「使」字的意義。
(1)齊王使①使②者問趙威後 (2)臣奉使③使④威後
使①: 使②: 使③: 使④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
(1)使者不說 (2)威後曰:「不然」 (3)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說: 然: 本: 末:
3.將這段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
答案:1(1)派遣 使者 (2) 使命 出使
2.(1)通「悅」, 高興 (2)是的,對的 (3)根本的 不重要的事
3.翻譯:齊王派使者拜問趙太後,信還沒打開,威後就問使者:「年成沒有災吧?百姓也沒有禍吧?齊王也沒有病吧?」使者不高興,說:「小臣奉命出使拜見威王,現在您不先問齊王卻先問年成和百姓,難道是卑賤的在前,而尊貴的在後嗎?」威後說「不對。如果收成不好,哪裡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哪裡會有國君?所以,有所問,能舍棄根本的而問不重要的事嗎?」
❺ 出師表優秀教案
給你個網址,裡面有很多 去參考一下
http://www.eku.cc/xklist.asp?xid=204&cid=5&km=yw&zy=ja
教學設想
《出師表》是一篇上書言事的應用文,也是實用性很強的議論文。其中關於修明政治所作的闡述,對後世很有借鑒意義。這篇文章的寫作風格卻又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應用文迥異,作者以懇切的言辭,表達了真摯厚重的感情。多數學生是喜歡這篇課文的。除文中少數語句必須由教師解釋外,絕大部分語句可以讓學生對照註解,相互啟發,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內容上的重點到底是什麼,學生往往把握不住;對於諸葛亮是怎樣突出他的論述重點的,學生更難以體會得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課文的重點、難點化成若干足以啟迪學生思維的問題,並把這些問題按合理的順序編排,進而把學生的閱讀思考活動導向深人。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齣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傑作,文章質朴誠摯,志盡文暢,為後人所敬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傑作。
二、釋題,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表」這種文體的一般內容和作用。
明確:「表』』的一般內容是議論和敘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議的一種,常用於向君主陳說作者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等。
2.「出師表」該如何理解呢?
明確:在出師前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
3.本文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的?
明確:寫於蜀漢建興五年蜀漢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猶亭戰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
4.諸葛亮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希望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後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計劃得以實現。
三、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
要求:學生認真聽讀,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兩遍。
要求:讀准字音,盡量讀好句中的停頓。
3.正音。
崩殂(cú) 侍(shì)衛 陟(zhì)罰臧否(zàngpǐ)
郭攸(yōu)之 費棉(yī) 以遺(wèi)陛下
裨(bì)補闕(quē)漏 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
行(háng)陣和睦傾頹(qīngtuí)苟(gǒu)全
猥(wěi)夙(sù)夜庶竭駑鈍(shùjiénǔdùn)
斟酌(zhēnzhuó)以彰(zhāng)其咎(jiù)
咨諏(zōu)遺詔(yízhào)
4.朗讀課後練習一中列出的長句子。
方法:讀讀,議議,請學生說說每句話的大意。
5.齊讀課文。
要求:讀准字音,注意句中停頓,盡量讀得流利。
四、請在課文中摘引原句,說說諸葛亮對國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見和建議
明確:1.宜開張聖聽。
2.昭平明之理。
3.宮中之事,悉以咨之。
4.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5.親賢臣,遠小人。
6.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五、請把這六條意見進一步綜合歸納,思考:諸葛亮是從哪幾個方面提出建議的?其中最關鍵的是哪一條?為什麼?
明確:四個方面的建議:1.廣開言路;2.賞罰公平;3.親賢遠佞;4.勵精圖治。其中最關鍵的是親賢遠佞。因為劉禪是個昏君,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能貫徹執行。而「親賢」更重要。「開張聖聽」,對賢臣「親之信之」,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等,都是開導劉禪要「親賢」。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對照書上注釋,試著口譯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本文是諸葛亮為北上伐曹而給劉禪上的奏疏。論理應當首先提出興兵北伐的請求,接著說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戰略計劃等內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兩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餘內容都與北伐無直接關系,而只是對劉禪提出勸告和建議,這是不是文不對題?為什麼?
明確:這絕不是文不對題,而是因為諸葛亮此次上表雖然是為了請命出征,但主要意圖卻在於勸諫劉禪「內修政理」,並向他提出有關的建議。根據史料,我們知道,劉禪一貫平庸無能,朝政事無巨細,都由諸葛亮負責處理。此次諸葛亮出師北伐,勢難匡誤救失,對國內政局是很憂慮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議並薦人自代。這正是針對蜀國當時朝廷形勢而定的。
二、以上我們分析出的這些建議都是在文中第1、2、3、4、5、8這幾段中陳述的,那麼,6、7段在文中有什麼作用呢?
1.朗讀第6、7段。
2.學生口頭翻譯第6、7段。
3.討論第6、7段的大意。
(1)第6段是追懷先帝知遇之恩,概括寫自己不顧危難,二十多年來以效忠先帝為己任。
(2)第7段側重寫先帝託孤後,五年來自己竭忠盡慮地具體謀劃。
4.明確作用:這兩段的作用在於說明此次出師伐魏乃秉承先帝遺志、事在必行之舉,同時也是「我」竭盡忠誠,責無旁貸的職分。
三、再次朗讀第6、7段。思考:這兩段和全文關系是怎樣的?即出師伐魏與修明政治的關系是怎樣的?
明確:
1.從本文寫作的背景來看,「修明政治」是早在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戰略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在重新提出,目的在於為出師伐魏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使北伐無後顧之憂,所以關系是十分密切的。
2.作為議論文來看,出師伐魏事在必行,正是叮囑後主修明政治的論據。正因為諸葛亮必須出師進駐漢中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所以不能不切囑後主好自為之,不能不把斟酌的損益、進盡忠言的重任委之於攸之、棉、允。
3.從表達方式上看,六、七兩段可以說突出地體現了「表以陳情」的特點。《三國志,諸葛亮傳》把這份上書原稱為「疏」,《昭明文選》始定名為「出師表」,大概正是充分注意到它在表達上的特色。以陳情的方式敘自己報效先帝的衷曲,不僅增強了感染力,也大大加重了所提建議的分量:修明政治這件大事可是關系重大得很啊!不能不靠你後主「自謀」啦!千萬不可有負先帝啊!不盡之意盡在其中。
四、第6、7段沒有直接談修明政治的問題,但卻有力地服務於這一中心,那麼請找一找,還有哪些話也起到類似的作用?
明確:第1段開頭兩句。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創業立言,喚起劉禪對自身所負重任的重視,接下來講形勢嚴重,說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第二句講幸賴先帝善於用人,還有一批忠臣志土,說明修明政治尚具備有利條件。從表達上看,語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調。
五、諸葛亮是在向劉禪提建議,但文中提到「陛下』』不過七次,而提到「先帝」卻有十三次之多,這是為什麼?
明確:不難看出,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為依據,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說出,既不失人臣之禮,更無教訓人主之嫌,使劉禪聽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體;同時也表明他本人處處念及先帝之遺德、遺訓,時時不忘先帝之殊遇重託,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跡,又容易以情打動劉禪。文中雖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處(即「誠宜開張聖聽」之前,「宣付有司』』之前、兩次「悉以咨之』』之前、「則責攸之」之前),實際共十一處,或表忠誠,或表心願,或提具體建議,表明諸葛亮處處為劉禪著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無動於衷了。
總之,「受恩感激,,(『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
六、綜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1.中心思想:指導學生自己歸納,教師進行抽查。
2.寫作特點: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敘述、抒情相結合,這種把真摯感情融於議論、敘事之中的表現手法值得借鑒。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小作文:從《隆中對》和《出師表》看諸葛亮的政治才能。
❻ 語文書九年級上冊目錄
你去www.pep.com.cn看看
❼ 《隆中對》的文章劃分結構並概括大意
希望對你有幫助《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的開頭部分。標題為後人所加,有的選本亦題為《草廬對》。本文寫的是劉備第三次到草廬時與諸葛亮的談話。「對」,是下對上的回答,這里有「對策」的意思,指諸葛亮對劉備提出興復大業這一問題作出的回答。諸葛亮的對策,為劉備規劃了分三步走的切實可行的策略,是指導劉備今後若干年行動的綱領,後來成為劉備的國策。
二、 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對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敘述,表現了諸葛亮能從客觀實際出發,從錯綜復雜的現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計未來形勢的發展並據此以確定蜀漢建國的政策、策略的遠見,贊揚了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結構內容
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諸葛亮的遠大抱負,使人們對他有初步的認識。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敘述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從側面進一步寫諸葛亮是個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寫諸葛亮隆中對策。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並推測了未來形勢的發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寫劉備非常重視諸葛亮的才能。
課文中諸葛亮的規劃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嚴密的說理論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戰勝袁紹,以弱制勝,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經「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國險而民附」,「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然後基於對形勢的分析,他規劃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荊州;第二步奪取「劉璋暗弱」的益州,以荊、益兩州作根據地;最後,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實現消滅曹操進而統一全國的第三步計劃。整個規劃嚴密合理,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說理方法。
四、課文中心與人物性格特徵
本文一開始簡單地交代諸葛亮隱居隆中,繼而點出他「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圍繞此句,安排懸念,引人人勝。文章先將「躬耕隴畝」與自比管、樂對比,設置懸念,而後以徐庶推薦,劉備「遂詣亮,凡三往」強化懸念。再引出倆人對答,通過諸葛亮提出的策略顯示諸葛亮的高瞻遠矚和雄才大略,完成對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進,在矛盾中展開,劉備和諸葛亮的一問一答是本文中心,對話中提示兩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動嚴密。
五、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從各方面描寫諸葛亮這個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點。開頭一段寫諸葛亮隱居,從正面寫他的不凡抱負;徐庶向劉備推薦,則是從側面表現。劉備與諸葛亮問答的過程是從正面通過人物自己的行動和語言塑造形象,而劉備三顧茅廬,密談後「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不悅後,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的回答,都從側面表現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互相照應,使諸葛亮人物形象親切可感,這是文章的成功之處。
六、簡潔生動的語言
課文語言簡潔流暢,生動准確,樸素自然。
如劉備對諸葛亮隆中決策的反應只用一個字「善!」便將劉備的感動,敬佩、贊嘆之情充分表達了出來,真可以說是惜默如金。又如,在《三國演義》中用了那麼多篇幅描述三顧草廬,而在《三國志》中僅用了五個字:「凡三往,乃見。」劉備的思賢如渴,虔敬、殷勤,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許,謹慎持重的心理、神態、身份特點都概括天遺地表達出來了,真是言簡意賅,一字不可增刪。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挾天子以令諸侯」、「猶魚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語匯一直流傳至今,膾炙人口
教學設計示例
一、備讀,內引激趣
1.以中國古代智者謀士的故事引出諸葛亮,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2.學生交流自己從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影視戲劇中了解的諸葛形象,可講故事,可說成語,可談典故,為下一步自讀做好充分准備。
二、初讀,感知課文
1.對照注釋疏通詞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過自讀,基本熟悉文章的內容。
3.師生同讀,通過范讀、齊讀,規範字音、句讀、語氣。
三、誦讀,思考問題
1.根據課後習題一,明確自讀要求。
2.學生誦讀,全面理解文章內容,並用原文回答問題。
四、品讀,探究交流
1.以小組為單位,質疑解難,鼓勵學生對一些重點語句進行探究,品味,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交流,為進一步探究做好准備。
2.設置問題,進一步交流: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請說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讀,比較延伸
參考問題:
1.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勢的,他怎樣一步步通過說理提出策略的?
明確:天下形勢——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對荊、益二州,可奪之。三步走戰略——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吳滅曹,統一全國。
2.既然是寫諸葛亮,為什麼要花筆墨寫徐庶、張飛、關羽等人?
明確:對諸葛亮言行的描寫,既有正面的,又有側面的,使人物形象豐滿。徐庶有引出情節的作用,關、張二人又埋下伏筆。
3.本文對我們寫作文有何啟發?自由發表看法。
4.鼓勵課後通過圖書館、網路等多種渠道,對文中涉及人物進行了解;閱讀《三國演義》,研究「三步走」戰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
(解說:若想達到「縮小距離,貼近學生」的文言文教學目的,則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對三國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使學生產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在誦讀認知、體會感悟過程中產生的情感體驗;必須充分引導學生在自我解讀、產生認同感基礎上對文章寫作方法的掌握。為此,以上「自讀程序」的設計力求突出學生參與、探究、發現的自讀會讀能力,力求達到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教學效果。)
《隆中對》教學設計示例 2
設計思路: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發現問題,疑難字、詞、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後,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2.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學習本文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啟發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討論分析來解決。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1.疏通文意,准確翻譯課文,解決書後練習二。
2.深刻體會諸葛亮在課文中表現出來的性格特點。
二、整體感知
這篇傳記,記敘了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生平事跡片段,反映了諸葛亮
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預見性,以及劉備渴求賢才的謙遜風度。
介紹作者,初步了解陳壽的創作風格。
接著教師范讀課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後學生跟讀課文,掌握句讀。
下面藉助工具書和課文下面解釋,學生邊讀邊譯,教師點撥重點詞句。
三、討論分析
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討論。
(1)文章每部分的內容。
(2)三節之間的關系,詳寫了哪一內容。
(3)分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歸納得出答案:
(l)第一部分(l)寫諸葛亮隱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負。
第二部分(2)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3-5)敘述諸葛亮在隆中向劉備提出的對策。
第四部分(6)寫「隆中對」的餘波一一關、張不悅。
(2)第三部分寫得最詳,因為第一、二、四從側面烘托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對是正面描寫。
(3)諸葛亮是為了使劉備能欲信大義於天下提出了聯吳抗魏的策略,可見他是歷史上的一位傑出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❽ 初三18課隆中對的伴你學答案
教學目標
1.(1)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難句,了解文意。
(2)正確分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3)理解掌握從正、側兩方面對人物形象的介紹。
2.(1)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讀中體會人物形象。
(2)引導學生分角色表演,進一步體會人物形象。
3.讓學生懂得「人生有才必有用」的道理,人要有「不恥下問」、「謙遜」的品行。
4.讓學生認識我國古代賢能的聰明才智,體會文章的語言的精煉。
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發現問題,疑難字、詞、句意的理解,可以讓學生討論,教師適當點撥來解決。
重點、難點
1.辨析疑難字、詞、句意,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後,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2.諸葛亮提出怎樣的策略?以此策略的根據是學習本文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啟發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討論分析來解決。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疏通文意,准確翻譯課文,解決書後練習二。
2.深刻體會諸葛亮在課文中表現出來的性格特點。
二、整體感知
這篇傳記,記敘了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生平事跡片段,反映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預見性,以及劉備渴求賢才的謙遜風度。
三、教學過程
首先介紹作者,初步了解陳壽的創作風格。
接著教師范讀課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後學生跟讀課文,掌握句讀。
下面藉助工具書和課文下面解釋,學生邊讀邊譯,教師點撥重點詞句。
接下來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討論。
(1)文章每部分的內容。
(2)三節之間的關系,詳寫了哪一內容。
(3)分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歸納得出答案
(1)第一部分(1)寫諸葛亮隱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負。
第二部分(2)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3—5)敘述諸葛亮在隆中向劉備提出的對策。
第四部分(6)寫「隆中對」的餘波——關、張不悅。
(2)第三部分寫得最詳,因為第一、二、四從側面烘托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對是正面描寫。
(3)諸葛亮是為了使劉備能欲信大義於天下提出了聯吳抗魏的策略,可見他是歷史上的一位傑出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四、總結、擴展
做書後練習三。
布置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
2.從文中找出5—8句重點語句,翻譯。
3.書後練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