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
教材進一步豐富了文化教學的內容,包括我們的民族文化,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非英語國家的文化,通過文化內容的學習,學生的視野會更開闊思想會更豐富,思維會更活躍,交流會更得體。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是「特定社會中成員所擁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社會習慣等的總和」。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利於學生進行文化交流。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於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於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是靠單純灌輸語法知識的傳統外語教學模式就能有效開展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英語課標》中指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於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於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有益於接受屬於全人類先進文化的熏陶,有益於培養國際意識。因此,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文化導入,努力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發展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要想充分擴大學生接觸英語國家文化的范圍,必須採取多種方式。
1通過英語詞彙,進行文化對比。
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廣,如日常見面時的問候、稱贊、致謝、道歉以及委婉語、禁忌語乃至身勢語言等,教師應該努力激活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比較,。西方人認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聽別人的經濟收入、年齡、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狀況等是一種侵犯,因為那些是屬於與提問者無關的內容。而通過用談論天氣的辦法來打開與西方人談話的話題是非常明智的。所以當在教學有關天氣的內容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指出這一文化背景,並告訴學生談論天氣的方法多種多
樣,如Lovely day,isn』t it? It』s a fine day, isn』t
it?等等。凡是遇到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彙,教師就適當提醒學生。中西方人給動物和顏色的文化附加意義也不是一樣的,如在中國,有人聽見You are a lucky
dog必然生氣,但在英語中lucky dog是「幸運兒」, 「clever dog」 意為「聰明的人,「It rains cats and
dogs」意為「下傾盆大雨」,「愛物及烏」的英語表達是Love me,love my dog;「人人都有得意之時」的英語表達是Every dog has his
day。在美國,狗作為寵物對人們極其重要,被看作家庭中的一部分。「紅色」在我們漢語文化中象徵「歡樂、吉祥、喜慶、熱烈」,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在英語文化中「red」
卻與「危險、暴力、流血」相聯.紅茶在英語中叫「black tea」,而非red
tea.數字「thirteen13」在中國沒有什麼,但是在西方國家卻是不祥的象徵。原因是西方大多數人信奉基督教,而在最後的晚餐上第十三個人的出現,出賣了耶穌,使耶穌蒙難,因此13
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象徵。一般來說西方國家門牌號,沒有13號,電梯也沒有13層。九年級Unit 10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專門講到了西方人見面的文化禮儀,談論不同國家的風俗禮儀,學會尊重他人。日本人和韓國人第一次見面「bow」,巴西人和墨西哥人第一次見面「kiss」,美國人第一次見面shake
hands,而我們中國人第一次見面 「shake hands」.從而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餐桌禮儀table
manners的學習,了解不同國家的餐桌禮儀,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能懂有關不同國家的飲食eating
habits,生活習俗customs,提高對文明生活的認識。詞彙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英語詞彙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英語詞彙的正確讀音和意義,還應教詞彙的文化意義,讓學生充分掌握英語詞彙與漢語詞彙的不對應文化現象,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2通過節日文化,介紹背景知識。
節日文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教師應該巧借這個話題,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如九年級的第二單元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介紹了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Mid autumn Festival 及西方的萬聖節Halloween
。這是一個典型的節日文化單元。聖誕節是為紀念耶穌誕生而在12月25日舉行慶祝活動的節日。12月24日晚上被稱為聖誕夜Christmas
Eve,是家庭團聚,共進晚餐,互贈禮品的時間。孩子們還會期待著聖誕老人Santa
Claus在聖誕夜送來禮物。復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死後復活的重大節日。復活節象徵著重生於希望。對孩子們而言,尋找被復活節小兔Easter Bunny
藏起來的復活節彩蛋Easter
Eggs是復活節的傳統活動。萬聖節是紀念所有聖徒的日子,萬聖節前夜,人民往往會在房屋四周的牆上懸掛用紙糊的巫婆,黑貓,鬼怪或屍骨等裝飾品,窗前和門口則懸掛或放置著齜牙咧嘴的南瓜燈籠。當晚,
成人門還喜歡舉辦化妝舞會,孩子們也會打扮一番並在社區挨家挨戶索要糖果,以Trick or
treat不招待就搗亂!等方式盡享歡樂。並且我們還可以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the dragon boat festival,元宵節The lantern
festival 。八年級上冊Unit 8 專門講到了美國的感恩節Thanksgiving in the United
Sates,美國的感恩節是每年11月的第四個禮拜四,在傳統意義上是一個喜慶豐收,合家歡聚的重大節日。加拿大也有感恩節,但時間是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教師可以介紹人們在哪裡慶祝感恩節,什麼時候慶祝,為什麼要慶祝,怎樣慶祝,及感恩節的主食--火雞turkey等等背景知識。另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愚人節April
Fool』s Day,狂歡節,父親節Father』 s Day,母親節Mother』s
Day,等重要節日,給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背景知識,讓學生真實直觀地感受外國文化,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學以致用。
3通過閱讀課,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初中英語教師要給學生介紹閱讀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該國的文化。.新目標?go for it?教材中八年級上冊Unit 5
專門講到文化一詞。美國文化著名的標志之一就是卡通畫。這是一篇閱讀文章,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很好的理解美國的文化知識。Walt Disney沃爾特.迪士尼,
steamboat Willie威利號汽船,Mickey Mouse 米老鼠, Hollywood Walk of Fame
好萊塢星光大道。新教材滲入了更多的中國文化,Reading 「Could you
please」專門講到了禮貌及語言,語言中的禮貌性,而中國學生往往沒有用比較客氣委婉的語言請人做事的習慣,這不符合英語會話的基本規則。Beauty in
common things則融入了中國的文化元素:天燈sky lanterns,剪紙paper cutting,泥塑和泥人Chinese clay。Sad
but
beautiful閱讀文章讓我們領略到了?二泉映月?,我國民族音樂的經典,樂曲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邃,時而像對美好景色的回憶,時而像對黑暗社會的控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為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導入新課,將生動活潑的影響材料呈現給學生。然後,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讓師生都參與到閱讀中來,互相提問和解答,在問答中,教師應對中西方文化有差異的地方增強敏感度,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以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課後教師還可以印發幾篇相關的文章讓學生閱讀,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文化具有民族性、獨特性,是變化的,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由語言的民族文化性質決定。作為英語教師,尤其應把相應的文化知識同步貫穿在語言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加深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在學習運用外語的基礎上逐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同時,英語教師還應注重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文化信息,為學生介紹其文化背景
知識。文化英語教學既能滿足學生學習英語的需要,又能促進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充分地發揮了英語教學的作用。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才能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總之,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才能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加強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真正熟練、准確地掌握英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⑵ 如何學習"英語國家文化
2004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 大學英語教學應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應有助於學生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加深對世界的了解,借鑒和吸收外國優秀文化精華,提高文化素養。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導入英美文化的內容對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嚴重不足,這一現狀既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與跨文化交際活動日益頻繁的客觀形勢,也無法滿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及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在目前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中,文化方面的內容非常欠缺,內容相對陳舊,對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語言較難,不夠通俗易懂。大學英語拓展課教師上課的方式是從已出版的眾多教材中篩選,重新組合信息,從書刊、電子讀物中補充資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設英語國家文化課程並編寫相應的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英語國家文化概況》主要介紹英語國家中英國、愛爾蘭、美國、加拿大及澳大利亞的社會與文化背景,旨在幫助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了解這些國家的文化和社會的基本知識,如地理、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文化傳統、節日娛樂等,以便於學生了解英美的價值觀,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英語語言,加深對語言和文化的理解,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達到擴大知識面、鞏固和提高英語水平之目的。本書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從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參與者和研究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課堂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幫助學生在了解文化的前提下掌握英語國家文化,充分體現大學英語教學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將起到促進作用。
本教材編寫目標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二是從更廣泛的角度了解英美文化及其他國家的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能在口頭和書面交流中正確表達;三是提供異國文化氛圍,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高素質外語人才。根據以上目標,本教材的創新點與特色有以下幾點:
1.教學理念上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和實踐,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拓展學習的能力,營造外語課堂教學的競爭、促進、提高的氛圍。注重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2.教材內容上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力求內容豐富、新穎、信息量大,但語言通俗易懂,適合工科學生的英語水平。選材上與時俱進,對當今英語國家發生的時事進行補充,並對學生感興趣的部分,如國外大學的教育、科技發展等,進行詳細介紹,對學生熟悉的部分,如節日等進行簡述。
3.章節採取主題式,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習者捕捉信息、解讀信息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他們的口頭和書面交際水平是本教材的主要特色。在了解西方文化後引導學生對中國文化進行對比,了解文化差異,達到目的語文化和主體文化融會貫通的目的。
4.作業形式多樣化。除了傳統的填空、選擇題外,編者設計的作業形式多樣化:口頭、書面、單人、雙人、小組合作、專題報告、演說、模仿等形式。學生會在課外進行大量閱讀、集體討論、撰寫講稿等准備工作,目的皆在於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⑶ 從文化知識到文化品格,英語教學怎麼做
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並使之應用到版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當中權。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縱觀我國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教師們已經普遍認識到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本文對培養高職高專學生的文化意識加以論述。
⑷ 《英語教學中為什麼要涉及文化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常常存在因文化差距產生的交際和交往中的「文化錯誤」。胡文忠老師對於在中國執教的20餘名英美籍教師和相當於研究生層次的60餘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總結出「文化錯誤」有以下四類:
1. 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上看是不適當的:在與別人打招呼或稱呼人時,一些同學稱呼外國人時,就像稱呼他們的中國朋友一樣,直接叫他們的姓,而不加任何頭銜。
2. 在文化習俗上不可接受:這一類錯誤包括給別人不適當的建議或者進行「自貶」以表示謙虛。
3. 不同價值體系的沖突:有些外籍教師抱怨中國學生干涉了他們的「隱私」。
4. 過於簡單化或過於籠統:這一類「文化錯誤」反映了學生對「西方」以及對西方文化的理解。
針對「對於細微而有意義的與自己的文化迥異的文化特徵通過道理上的分析認為可以接受」這一階段推薦了幾種方法:
1. 在教材里,加入有關西方社會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模式的內容。
2. 就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習俗的區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這樣的交流和討論能使學生意識到:文化差異是一種自然現象,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對文化差異的敏感能力。
3. 利用英語錄像和電影進行教學,然後組織討論。
4. 鼓勵學生與母語是英語的外國人進行交往。這種輕松的個人交往會使學生學到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5.讓學生讀一些短篇故事或劇本,同時要求他們記下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
6.讓學生多讀一些跨國文化交際方面的書籍。
7.舉辦有關文化習俗方面的講座,同時,在可能的情況下對比中國和其他國家不同的風俗習慣。
8.鼓勵學生進行廣泛閱讀——從小說到非小說類,從嚴肅作品到兒童讀物,從文學藝術作品到哲學著作。
⑸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滲透
1. 教師抄需要有「文化意識」培養的理念;
目前,部分教師難以理清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的關系,不能很好地開展文化意識教學,甚至根本不重視。因此必須改善這一點。
2.學生沒有正規的系統的渠道來理解西方文化;
學生了解西方社會文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教材、雜志、網路和電視等間接途徑,很少有學生親自到西方國家或是和西方人交往而直接感受西方文化,從而使得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大多是間接經驗,被動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得學生文化知識獲取的主動性降低,導致文化知識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過於零散。因此要使學生更多地接觸西方文化。
關於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
1 教師需強化文化意識培養的觀念
教師就應當以語言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充分挖掘隱含在英語語言結構之中的文化內涵,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養成。
2.學生是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積極性。語言的應用和跨文化交流是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文化意識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提升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興趣.
⑹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育
1. 教師需要有「文化意識」培養的理念;
目前,部分教師難以理清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的關系,不能很好地開展文化意識教學,甚至根本不重視。因此必須改善這一點。
2.學生沒有正規的系統的渠道來理解西方文化;
學生了解西方社會文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教材、雜志、網路和電視等間接途徑,很少有學生親自到西方國家或是和西方人交往而直接感受西方文化,從而使得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大多是間接經驗,被動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得學生文化知識獲取的主動性降低,導致文化知識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過於零散。因此要使學生更多地接觸西方文化。
關於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
1 教師需強化文化意識培養的觀念
教師就應當以語言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充分挖掘隱含在英語語言結構之中的文化內涵,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養成。
2.學生是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積極性。語言的應用和跨文化交流是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文化意識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提升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興趣.
⑺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
分組教學.我們老師就用這個方法,就連上課不愛發言的同學都舉手了,老師准本問題,對話,故事,同學誰答對就給誰所在組加分,一段時間就評出一個小組第一給點獎勵.效果不錯哦
⑻ 淺談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一、引言
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並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滲透和文化教學是很重要的。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應該意識到文化在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各個層面的作用,充分發揮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功能,有意識、有個性地進行文化教學,帶領學生捕捉、理解和欣賞文化差異並能進行有效得體的跨文化交際。
二、文化意識滲透的重要意義
這是在一項關於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現狀的研究項目中所做的教師學生對於課堂活動的看法對比調查的結果,從此表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其實非常渴望了解更多的語言背後的文化背景介紹,而我們教師卻恰恰忽視了學生的這個渴求。我們教師忽視語言文化的教學而過分重視語言技能的結果常常導致學生不能真正自如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給學生今後的語言學習造成了障礙。
三、英語課堂教學中文化意識滲透的幾種方法
1.充分利用課文文本,引導學生解讀語言背後的文化。文化意識的滲透要自然得體,否則將會給學生一種突兀甚至是本末倒置的感覺,那麼,結合所學課文內容滲透文化意識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現在我們使用的人教版Go for it英語教材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進行文化教育的載體。這套教材以話題為主線,所涉及到的跨文化教學的內容相當廣泛。只要我們教師具備一定的文化敏感性,善於從課文文本中捕捉、理解和引導學生欣賞文化差異,都能使學生受益匪淺。
例如在七年級上的Unit 1當中我們可以適度地介紹中英文姓名的差異,再比如講到家庭成員這些表示稱呼的詞時,學生常常會提出疑惑:為什麼英語中的一些稱呼有些只區分男女性別,卻忽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比如我們中國人區分爸爸的姐妹要叫姑姑,媽媽的姐妹要叫阿姨,而英語里統統稱呼為「aunt」,這其實是由他們的文化決定的,他們推崇男女平等,這樣不區分配偶雙方的性別的稱呼就顯得男女平等。因此,英文中的表示下輩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子外甥或侄女外甥女的,表示同輩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別。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不僅指的是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也包括對自己本國語言文化的了解滲透。例如在八年級上冊Unit 2 What』s the matter的Section B 3a這個語篇中就介紹了用中國傳統方式怎樣讓我們保持健康。A healthy lifestyle ,the Chinese way.我們教師也可以抓住這個契機告訴我們的學生中華醫學博大精深,豐富地蘊藏著我們祖先的智慧,現在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也在世界被越來越廣泛地接受,讓學生大大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2.充分利用學校各項教學資源(講座、英語沙龍、英語廣播等)開展語言文化滲透。筆者所在的一所初級中學是一所以英語為特色的學校。我們利用每周五的中午英語廣播時間,向學生介紹一些英語語言文化知識。例如在English culture 欄目中我們就會結合恰當的時機向學生介紹英美國家的節日習俗、風土人情等。比如:在11月份我們就介紹Halloween的一些習俗:When Halloween arrives,the children will wait to wear colorful costume,wear strange masks and carry a light 「Jack Light」to others』homes,asking the people for the great holiday gift.If the owners do not give candies or gifts,children will throw eggs into their houses which is called trick or treat.我們甚至還會介紹一些地道的英語俚語、諺語等。這樣做效果不錯,所編制的節目很受學生的歡迎。我們還鼓勵學生投這方面的稿件,讓他們體驗感受兩種語言背後的文化差異。在每半個學期舉辦的英語文化周活動中,我們會開展英語文化講座、英語文化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學生參與。讓我們的文化意識滲透也能做到「潤物細無聲」。筆者以為,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也許做得遠遠不夠,但我們要始終保持著這份傳播英語文化的使命感,不斷嘗試新的更具實效性的做法。作為新時代的英語教師我們應不辱使命!
3.在詞彙教學中滲透文化內涵。詞彙教學在英語課堂中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我們教師能充分利用這個陣地,也能很好地進行語言文化的滲透。例如在詞彙教學中我們不僅僅拘泥於如何准確發音和正確拼寫,而是如何運用,並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必要時進行漢語文化比較,了解文化內涵。如:在教授顏色的單詞時我們可以解釋中西文化的差異。紅色在中國表示喜慶,而英語中的red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白色white在中國人眼中代表悲哀而在英語中卻是代表愛情的純潔和婚禮的幸福,所以英語中會有a white soul(純潔的心靈)、a hite man(高尚的有教養的人)和a white lie(善意的謊言)這樣的表達。讓學生知曉詞彙同樣會折射和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和信仰。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必須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英語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學。我們英語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逐步推進語言文化的內容和范圍,幫助學生拓展國際視野,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好基礎。
⑼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提高文化意識
引言
我國語言學家張佔一(1983)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劃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其中交際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那些影響信息准確傳達 (即引起偏誤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它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例如「愛人」這個詞如果不懂它的特定含義,在與英美人進行交際的時候就可能被誤解為英語里的「lover」即情人的意思。可見,詞語的褒貶不同會給理解和交際帶來很大的偏差,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詞語用法時,要向學生說明詞語的不同文化內涵,要求學生不僅掌握詞的字母意義,而且要知道它的褒、貶意義,避免在使用上犯錯誤,這就是結合詞語豐富文化內涵。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具體可概括為四個方面:與詞語有關的文化;與篇章有關的文化;與交際環境有關的文化;與非語言交際有關的文化。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英語教學也越來越重視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然而,由於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現狀分析
1.教師需要有「文化意識」培養的理念;
目前,部分教師難以理清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的關系,不能很好地開展文化意識教學,甚至根本不重視。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把英語的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當作教學的全部內容,不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導致學生收集、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差,英語水平難以獲得顯著地提高。尤其是以中考為中心的功利教學下,大部分教師都將精力用於指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上,即使在課堂中開展了文化意識教學,其目的也只是為了讓學生在中考中多拿幾分而已。
傳統的語言學理論,如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龍費爾德結構注意語言學理論等,都忽視了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文化教學,將文化和語言割裂開來,認為語言形式和語言教學技能是語言教學的中心。由於長期受到傳統語言學理論的影響,導致教師忽視了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識培養教學水平。雖然初中英語教材日益重視文化因素的加入,部分課文介紹了了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傳統習俗等內容,但是,部分老師沒能夠有效的利用教材,充分發揮教材的文化意識培養作用,例如,部分教師在教學時,為了趕進度,往往將教材中task部分省去。
2.學生沒有正規的系統的渠道來理解西方文化;
學生了解西方社會文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教材、雜志、網路和電視等間接途徑,很少有學生親自到西方國家或是和西方人交往而直接感受西方文化,從而使得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大多是間接經驗,被動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得學生文化知識獲取的主動性降低,導致文化知識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過於零散。與此同時,來自間接經驗的文化知識,使得學生難以充分理解西方社會的一些文化現象和價值觀。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為了應付考試,過於重視語音、詞彙、語法等內容的學習,而忽視了語言中蘊含的社會文化規則和文化內涵,導致難以准確、得體地使用語言。這是由於詞語概念意義容易掌握,而詞語的文化內涵與外延較難掌握,從而導致學生常常不能恰當、准確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語言交流的意圖,難以運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策略
1。教師需強化文化意識培養的觀念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的文化意識培養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效果。因此,為了實現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目標,就應當加強教師文化意識培養能力。首先,認清英語教學和文化意識培養的關系。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應當更加註重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引導學會自覺地運用文化對比與語言對比掌握中西方文化間的異同。其次,提高引導學生分析、把握文化差異問題與文化沖突問題,將文化意識的培養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為了更好地將文化意識培養滲透到英語的語音、詞彙與句子等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就應當以語言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充分挖掘隱含在英語語言結構之中的文化內涵,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養成。 教師應當按照學生的領悟能力和實際語言水平,將文化意識教學內容進行有序排列。充分挖掘英語教材中承載的文化意識培養內容極,注意教學的整體性、系統性,將教材中蘊涵、注釋的文化信息整合起來。例如,在初二教材中涉及到「Food and Drink」, 「Buying and Selling」等與文化相關的內容,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應當有意的將相關的文化知識引入到課堂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合理地把握文化意識培養的量與度。
2. 激活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文化內涵。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了解英語思維與漢語思維間的區別是學生誤用、錯用英語的重要原因。中英文化差異大量存在於在人們的交流與交談中,如問候、稱贊、致謝、道歉以及委婉語、禁忌語乃至身勢語言等。為此教師應該努力激活教材內容,進文化比較,幫助學生領會文化異同現象。比如在教學新標准英語七年級第一冊有關「Birthday「這一單元時,我借這個話題告訴學生:中國人和西方人面對「贊賞」表達的方式不同,中國人受到別人的贊賞時習慣「謙虛」地說「沒什麼」以示禮貌,而西方人則比較直率,常常會高興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特別是英國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英國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並會當面打開禮物加於稱贊,所以在教學present(禮物)這一單詞時,我會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的現象,並通過在課堂上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用所學英語開展交際活動,進行中國人與西方人在接受禮物時的交際片段對比讓學生在生動真實的語境中將這個特殊的方式牢記心間。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衣服真漂亮!」「哪裡哪裡。」「這是為你准備的生日禮物,請收下。」「不用這么客氣。」「Today is your birthday. You are so beautiful.」 「Thank you!」 「Here is your present!」 「Oh, what』s this? 」 「Oh. It』s a pen. Thank you!」
3.設計英語活動,體驗文化差異。
《英語課程標准》指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 例如在教學 《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一課中,我結合他們已有了近三年英語知識的積累,在教學中國四個節日的時候,我設計了「以舊帶新」的環節,用「Happy New Year」與「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兩首歌曲進入英語學習的狀態,再通過多媒體出示一系列以往所接觸過的中西方節日的圖片,如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Halloween, Thanksgiving Day, Flag Day and so on.並請個別學生對這些節日進行簡單的一句話介紹,如此很自然地將舊知識滲透進新知識的教學中。然後我又採取中西對比的方式進行板書,學生在板書的提示下對兩種文化背景下的節日進行更進一步的比較。如
Spring Festival Christmas
Lantern Festival Halloween
Dragon Boat Festival Thanksgiving Day
Mid-Autumn Festival
最後我設計了Say you say me的環節,由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對話,用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來猜測好友最愛的節日,好友可用與圖片相關的短句或者通過相應動作表情來提示,但不許出現該節日的英語說法,進行交流。這是一個拓展性的活動,其目的是在真實情景中靈活運用新知識進行口語交流,使學生能主動表達自己,學會正確地談論中西方文化,讓英語課堂真正生活化。
學生是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積極性。語言的應用和跨文化交流是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目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文化意識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提升學生文化意識養成的興趣。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水平是文化意識培養的基礎,教師圍繞著培養學生文化意識這個中心,指導學生牢牢掌握相關的語言知識。通過語言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英語文化的理解能力,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掌握語言知識中蘊含的生活方式、傳統習俗、風土人情等文化知識,加強英語運用和跨文化交際的引導,激發學生運用英語的渴望。
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意識的養成是學生進一步提高英語學習水平的關鍵。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積極地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將文化意識培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彭琴仙. 2008.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J]小學教學設計, (10)4--6
2. 教育部.2001.日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 潘洞庭.文化意識與外語教學[J].外語學刊.2007(6)
4. 王美渝 《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⑽ 英語文化知識
淺談英語文化知識滲透於英語教學
內容摘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它是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的,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隨著我國對外交往與民族接觸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語教學要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隨之而來的要求對所屬文化有所了解的呼聲越來越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文化習得意識,使文化規范的教學與語言技能的培養同步進行。
關鍵詞 語言 文化 文化差異 文化意識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English learners卻對其含義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原是一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並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其寓意為:當你遇到挫折,並不一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樹立文化意識並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 語言和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com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彙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於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用失誤迭出的現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雲。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 和W.E.Lambet對於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現象與文化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相同或相似的表達。例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濟" ,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三思而後行",英語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等,這樣的偶合現象不勝枚舉。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促進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學習中的"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code),分類;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的"龍","生死輪回","八卦","陰陽","氣功"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必然是雲里霧里,不知何物。同樣,當我們看到英語中He is a wolf這個句子時,還以為是"這個人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從動物的"文化附加義"的差異窺見一斑。 對於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le),狐狸的狡猾(sly),烏龜的遲緩(slow),豬的貪婪(greedy),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騾子和貓頭鷹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則大相徑庭。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淺。而老鼠在英語俚語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於迪斯尼先生創造了Mickey Mouse這個尤物,從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成為千家萬戶所喜愛的動物,尤其在兒童心目中,更是機智,智慧的象徵。至於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是它的特徵。而英語中騾子是"頑固(stubborn)"的代名詞。漢語中人們用貓頭鷹象徵不祥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則是智慧之鳥。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異還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間見面打招呼時的差異(中國人見面多問"你吃了沒有?""你到哪裡去?";而外國人則說"Hello");人們接受禮物時表達自己態度的差異(一般中國人不會當著送禮物人的面看禮物;而外國人往往會當面撤開禮物並高興地向人家連聲稱謝"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運用體態語的差異(如:中國人召喚他人走近時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內連續彎曲的手勢,這種手勢在英語中是在使喚小動物走近時用的;召喚他人走近外國人使用四指彎曲食指向內勾動的手勢,而這種手勢在漢語中則是極富挑釁性的)。
三、 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於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於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教詞彙professional時,告訴學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會引起天壤之別的聯想意義: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 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
除了語言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涵義外,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如: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日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有位導游講過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帶隊旅遊中,我們的這位導游看到一位美國老太在艱難地爬山時,便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了老人的拒絕。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這樣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
在英語教學中,還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邀請中外"英語通"作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