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立」字古代的意思
站立。復
立,侸也。——制《說文》
君子以立不易方。——《易·恆》
噲遂入,披帷西鄉立。——《史記·項羽本紀》
持璧卻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立有間。——《韓非子·喻老》
賣油翁釋擔而立。—— 宋· 歐陽修《歸田來》
或立或卧。——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聳立;樹立;建立;豎起
大石側立千尺。——蘇軾《石鍾山記》
乃立宗廟於薛。——《戰國策》
且立石於基墓門。——張溥《五人墓碑記》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之不彰雅。——《世說新語》
設置;設立
故立君。——《呂氏春秋·盪兵》
商君佐之,內立法度。—— 賈誼《過秦論》
確定;決定
人之立志。——清· 澎端叔《為學一首示子侄》
人患志之不立。——《世說新語·自新》
復立楚國之社稷。——《史記·陳涉世家》
足以立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還有好幾種用法詳細請點以下鏈接:
http://dict..com/s?wd=%E7%AB%8B
⑵ 又要寫作文,我去哪裡找靈感捏
大多文章認為靈感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且是神秘莫測、不可名狀的,或說是祖上的遺傳基因的作用,甚或說是神賜的、天賦的、不可企及的。古典作品上說得神妙莫及,如「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凝神靜坐,忽而頓悟」。文論家說到靈感,大多隻對經驗的描述:它常常在長期的尋求探索中「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靈感來時文思泉湧,順暢如流,得心應手;消失時意志消散,文思冷澀,筆下艱難。總之,人們談及靈感便在羨慕之餘望而卻步,使靈感終歸在神秘的光環中令人可望而不可知。 其實,靈感並不神秘,是完全可道清說明的。靈感思維是人們對自在之物的一種頓悟性的思維活動。從心理學角度講,人腦的全部思維活動為有意識活動和無意識活動(又稱潛意識)。形象思維用表象去思考。抽象思維用概念去思考,二者都是在經過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程序之後轉入不直接接受意識支配的一種高級思維活動。因此,其感覺、知覺、表象、想像是靈感來源的必不可少的意識階段,它是無意識階段的基礎和前提,換句話說,靈感來源於長期觀察和思考。當然,靈感是朦朧狀態中以直覺接通媒體而不是用概念和邏輯、思維和表象,但它並不是直覺,即使是,也是一種特殊情形的直覺。明確了這一點,對於我們作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和訓練學生是至關重要的。 或許有人認為靈感之出是瞬息的,難以預測且稍縱即逝,何談訓練呢?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盡管靈感是隨機的、突如其來的,但它畢竟經過了感性到理性的認識突變,不再拘泥於原來的框框,對事物形成了全新的認識,這種創造思維能力體現是可以通過思維能力的長期堅持不懈的訓練得以形成的,所謂「長期積累,偶然得之」。因此,認知了其來源,只要經過扎實而科學的訓練,是完全可以成為每個學生的思想武器的。 一、廣泛積累知識是靈感來源的「泉眼」。 有道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進行長期的廣泛的知識積累才有可能在實際運用中觸發而產生瞬間的靈感。一方面,要廣泛積累生活素材。它不單是家庭、學校、社會的真人真事真場面,可以廣泛接收電視、廣播、報刊、圖書中的知識信息,以至於他人的講述、偶爾的發現,從直接到間接接受。同時,並非單從語言文學角度,而是從體育、藝術、科技等方面廣泛採集。另一方面,是重視思想、觀點的積累。靈感的內容是事物的本質道理或一般規律,這種道理或規律是從生活實踐中領悟出的,而不是憑空產生的,因而要有的積累。其一是來自教材。議論文中常飽含辨證分析的力量,記敘文中常蘊含著做人的道理、對生活的領悟。如《賣油翁》中賣油翁對陳堯咨「發矢十中八九」和自己酌油「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得出感悟「惟手熟爾」。其二是來自生活。在《記一次野炊》的作文課上,有學生寫:山上煮牛肉麵條時,鍋上層,面條絲紋不動,但已聞到鍋底面條燒焦的味兒;當吃著「焦面」時卻才記起未下鹽巴等調料。同時幾人寫到這情節,只一學生在末尾寫道:什麼事情,不經過自己實踐是難有深刻理解的。這次野炊,讓我懂得了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的道理。可見,生活無不給學生以廣泛的滋養。教師要培養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只有訓練出敏銳而具有透視力的眼光,才能捕捉到生活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積累。積之愈厚,發之愈佳。 此外,積累素材必須輔之以記誦,即用筆隨時「記」下來,有些內容還要熟讀成「誦」。如典型例子(人和事)、名言(詩、文)、警句、諺語、格言、生動的口語、佳句、精彩的描繪片斷、有特色的順口溜、含意雋永的解說詞、名聯等。誠然仔細體會和玩味,是吸收的過程,讓材料料熟於心,在頭腦里活起來,以備用時之需,作文時得心應手,隨意驅遣。運用,是積累的目的,既是積累之果,又是積累深入的過程。 二、培養學生寫作中的創造思維能力是靈感來源的「渠道」。 長期以來,中學作文教學多運用同向思維的思維方式,使學生思想僵化,不敢創新,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師應注重啟發學生用創造思維來思考問題,多元化、多維式去思維,要有創新精神,不囿常規、標新立異,能夠讓學生提出超常規的構想和不同凡俗的新思考。如「管寧割席」作為不慕虛榮、不貪金錢的高貴品質來大加贊頌,但從另一角度上看,管寧對有缺點和錯誤的朋友應積極幫助其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而不應該「一刀兩斷」。打破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才有作文中的突破和創新見解。在《愚公移山》一文中的講解中,本人從愚公移山的堅韌不拔,不折不撓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引發開去,就愚公移兩座山的做法展開了全班的專題討論。學生各抒己見,有說從經濟上考慮是不值得的,有認為花費大量的時間搬山還不如為社會創造財富的,有學生還認為,愚公搬山是破壞環境的一種做法等觀點。此外,本人從資料上得到啟發,讓學生就一小球掉進一窟窿,可從哪些方面考慮揀回這個球呢」方法當然是多種多樣的。一根粉筆,從其自身的功用,使用者的主觀意向,它可作為禮物、作為指揮員手中的指揮棒,還可用來作豆腐等,總之,平時要重培養學生寫作中的創新意識。 當然,創造思維是一項艱苦而又縝密的腦力勞動,因此,培養學生堅強的創造意志和毅力是非常必要的。創造之花需用創造者的血汗來澆灌,方能結出智慧之果。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是創造思維的基礎,很多名人事業成功,也都是靠艱苦努力和堅強意志而獲得的,而一般人往往經不住波折和困難的考驗,缺少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不懈精神;或者是淺嘗輒止,形成不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只有意志堅強、有毅力的人才敢於追求價值較大而難於達到的目標。作文是一項艱苦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怕吃苦,不願動腦筋,想一揮而就地寫出一篇好作文來是不可能的。另外,學生在作文中的創造意志與其認識、觀察、情感、知識等都密切聯系。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把握好與此相關的因素,因勢利導,注意培養和鍛煉學生思維的自覺性、頑強性。這些也正是創造思維的意志特徵。只有這樣,寫作靈感來源渠道才能暢通。 三、創設和諧的氛圍是靈感來源的「浪花」。 處於人生嬗變期的青年學生,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他們會竭力找理由,查實據,在和諧而熱烈的「思維對撞」中產生靈感的火花。讓學生和教師、同學交流自己的知識時,這會使他們歡欣鼓舞,使課堂生動活潑,造成一種集體工作的氛圍。教師可進行積極而正確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爭論的內容、寫作狀況、成敗原因瞭然於胸,而不能一切歸於努力。教師將結果告知學生時,要側重於「積極」。作文不管寫得多糟,相對而言總有一兩篇或者某幾個段落是比較成功的,然後幫助學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告之成功是努力的結果,不好的地方是用的勁不足。至於寫作前指導,學生分等級規定寫作,這會使差生有自卑感、羞辱感。課前指導教師不能太賣弄,一者學生認為你的輕視;或使他們視作文為畏途,覺得你的水平是他們難於超越的。作文批改中要注意評語的用詞,切忌使用打擊性語言。只有教師創設良好的氛圍,學生寫作時當作是一次輕松、自由自在的愉快的勞動,寫作過程中才更有可能產生靈感的浪花。 興趣是人們對某事物或活動產生快感和興致的激發劑和推進器。強烈的興趣是靠學生在求異質疑中產生的。只有對作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方能在研究和探索中達到一種樂而忘返、如痴如迷的地步。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興趣,關鍵是要激發學生的「求異」心理,讓他們敢於質疑求異,善於提出問題。對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和見解進行反思,多問幾個為什麼,反其意而為之。平時注意培養學生質疑求異心理,往往能激發學生敢於打破傳統思維模式,不斷寫出富有時代感、有新意的作文來。 和諧氛圍的創設還包括學生個體的創造心境的營就。就學生而言,必須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專注迅捷,一觸及文題即進入「角色」,投入地想一次,耳目皆融,完全沉浸到主題里去。誠乎斯,對文題就能心領神會,每個字每個詞都能喚起強烈的語感和豐富的聯想,都能用心靈去觸摸,進而情動於衷而聯想翩翩,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就在這種不曾意識到的時候,頓悟會從天而降,落到筆端。就教師而言,在實施有效的射標和效標的調標下,要充分發揮感情動力的呼喚功能。方式是:(一)再現形象。(二)點示哲理。(三)美感誘發。(四)環境薰陶。 總之,涓涓細溪,可以匯成江海。明確中學生作文靈感的來源,更能使我們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地訓練,培養學生,促使其潛能得到最佳發揮。
⑶ 2個小問題
黃谷山說過:「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這就是平庸的寫照。黃谷山認為要擺脫平庸,就要「用古今澆灌」。而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中華古詩文源遠流長,淵雅富厚,它集中反映了中國人的思想方式與審美情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我們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往往只注重背誦和翻譯,而忽略了其中傳統文化的精髓,對文章的精神實質疏於挖掘。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我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學中,嘗試將文言文與優秀的現代文作品聯系互鑒,在一篇文言文的基礎上閱讀一篇至多篇現代文,從不同層面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內容、思想、主旨等。在此就文言教學的一點體會,與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一、將古今內容相近的文章相互比對,深入淺出地詮釋文章內容。這樣用容易理解的現代文或片斷內容來解讀文言文,不僅理解了文言文的內容,而且使理解的層面遠遠超出簡單的翻譯。如在學習《論語六則》時,我指導學生閱讀了鍾敬文的《讀書與思考》,進一步詮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內容,使學生明白了「對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幾近「不思」、「不學」,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機」 。 「在讀書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營養;思考,才能增長學問」 。這樣就避免了囫圇吞棗的理解,將簡單的翻譯換作了鮮活的語言與生活。再如在學習《戴震難師》時,我為學生挑選了《讀書貴有疑》、《發問的精神》,他們用「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別人不肯動腦筋的地方,他偏會想出驚人的見解;別人以為平常的事物,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 。「疑能打破迷信;疑能增進興趣;疑,常常是獲得真知的先導,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這些內容與思想更好地理解了戴震這種質疑精神,凡事都問一個為什麼,不盲從的學習習慣。
二、通過觀點明確、語言精闢的現代文來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有的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對文章的主旨不甚了了。有的則由於語言貧乏無法將主旨概括到位。因而我在教學文言文時,指導學生讀一些好的現代文,加深對文言文主旨的理解,同時也豐富了語言,增強了文學素養。如在學習《傷仲永》時,指導學生閱讀了現代文《不要被人活埋》,文中用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不要被人活埋」這句話指出「一個人事業有成後,就必然會有一些人採用各種手段進行吹、捧、拍和獻媚,倘若不慎,居功自傲,固步自封或利令智昏,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自己「活埋」自己或被別人「活埋」。讀到這句話,學生就會想到那個「泯然於眾人」的仲永,他的才能也是被自己或他人「活埋」了。也許他是被人捧殺,也許是被自己封殺。讀了這一句話不僅拓展了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牢記了這段話作為自己的「警世恆言」。再如學習《賣油翁》時,我們閱讀了張麗鈞一篇短文《碎花瓶的理論》,丹麥物理學家雅各布·博爾偶爾打碎一個花瓶,卻發現了其中規律性的東西,創立了「碎花瓶理論」。 「賣油翁」就是中國古代的「雅各布·博爾」,他象雅各布·博爾一樣是個細心觀察並思考的人。從文中的尾我們明白:這個世界既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權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啊!又如在學習《期行》時,我們閱讀了高考作文《猴子的悲哀》。學習《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時,我們閱讀了《品格的力量》讓學生知道:「品格就是財富。品格是最寶貴的財富。它是人的良好意願和人的尊嚴方面的財富。在這方面進行投資的人們——雖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質方面變得富有——但是,他們可以從贏得的尊敬和榮譽中得到回報。因此,在生活中區分良好的品質是必要的,這樣,勤勞、美德和善行就應該是最高尚的品德,具備這些品德的人也就是一流的人」。這樣對主旨的理解絕不是蒼白的文字與簡單的記憶,而是觸動心靈的搜檢,是對文章流溢的精神的同化與繼承。它的過程鍛鑄了生命的質量,改善了做事為人的質地,加厚刷新了我們的人生底色。
三、聯系現代文從不同層面透析文言文的思想價值,多角度分析理解文章。在學習一篇文章時,僅以文言文去理解文章的內涵,去建構思想方式與審美情趣,往往會有失偏頗。而從這一文章生發開去,多角度多側面的去比對、反思、互鑒,會對文章形成更全面更理性的理解。如在學習《花木蘭》時,我們除聯系了歷史上的穆桂英、梁紅玉、馮婉貞外,還閱讀了一篇《讀者》上的文章《她是美國第一座女人雕像》,這座雕像不是什麼顯赫的人物,竟然是一個平凡且不漂亮的女人!是什麼力量讓一個從沒讀過書寫過字的貧窮而孤獨的女人成為所有商人驕傲?是什麼讓她成為新奧爾良人心中的神?「她是所有無父無母的小孩的母親,是所有無朋無友的人們的朋友。她擁有比學校所有教授的更高的智慧。……這座雕像一直保留了今天,為了紀念愛,紀念普通的瑪格麗特·霍革赫瑞所蘊藏的力量,記念新奧爾良」。世界到處樹有豐碑,無論它樹在街頭還是人們的心裡。在新奧爾良人們為普通的瑪格麗特·霍革赫瑞塑了一座雕像;在華夏人民的口傳身教中人們吟唱著一首《木蘭詩》。她們都永遠存活在人們的心中,她們的精神感染著一代代人成長。使得學生從兩篇文章中尋找到了這兩位偉大女性的共性與不同,從而對「偉大女性」有了全面完整的理解。再如學習酈道元《三峽》,我們閱讀了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三峽》節選, 劉白羽的《長江三日(節選)》,劉大傑的《巴東三峽》。在余秋雨的《三峽》中我們感受到了「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每一個峽谷都濃縮得密密層層,再緩慢的行速也無法將它們化解開來。連臨照萬里的太陽和月亮,在這里也擠捱不上。……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詞彙的。只能老老實實,讓嗖嗖陰風吹著,讓滔滔江流濺著,讓迷亂的眼睛呆著,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著。什麼也甭想,什麼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神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所感所悟驚人之語。劉白羽的《長江三日》中作者筆下,「激流澎湃,濤如雷鳴、江面形成無數旋渦」的瞿塘峽;「山如斧削,雋秀婀娜,簡直象江上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的巫峽;「處處是急流,處處是險灘,聲勢十分嚇人」的西陵峽。又讓我們細細體會三峽山勢的雄渾高聳,壯麗絢美;水勢的洶涌激盪,驚心動魄。劉大傑《巴東三峽》則又讓我們對 「這個峰很高,那個峰更高,前面有一排,後面還有一排,後面的後面,還有無數排,一層一層地你圍著我,我圍著你,你咬著我,我咬著你。……望不見天,望不見山峰,只見頂上雲霧騰騰,有像牛馬的,有像虎豹的」這些奇觀有了更新的理解。通過三篇美文的閱讀,讓學生打開想像的空間,去領略「重巒疊嶂,隱天蔽日」的兩岸山巒;「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的襄陵夏水。這樣的洗禮讓學生對三峽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有了完整感性的認識與理解,將「雄渾壯美奇峰傲骨叛逆得瑰麗而驚人,不以家鄉為終點,拼著全力流注四方」的長江水作為底片存入記憶的相冊。
輕輕翻閱那淵雅富厚的經典,在先哲煉達而洞明的言論中,在祖先崇高不移的操守中,讓我們用全新的方式、用豐富的語言、用敏感的心靈讀出感動,讀出覺悟,讀出共鳴,讀出希望……
古今結合,相得益彰,在優美的文章中徜徉,在智慧與美德中熏陶,使我們的生命多一份精彩,我們的生活早一天擺脫平庸的困擾。
⑷ 怎樣才能學好數學
1.最重要的是興趣
數學是其他自然學科的基礎,可以說現在前沿的科學沒有哪個是能離開數學的,很多學人不能更進一步主要就是因為數學給卡住了
所以,不能給自己任何學不好數學的退路
況且,學好數學能培養你邏輯思維的習慣,能夠更加客觀的認識和分析世界
但是要做到循序漸進,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鼓勵激勵自己,當自己能成功解決一個個問題時,哪怕在別人看來很容易,只要自己得到了提高,就是不錯的成績。每個人取得的成就往往不在於客觀獲得的成績,而在於他對於自身的征服,提高自我的程度。
既然問到這個問題了,想必你是有準備的。
多努力,你一定會成功的。
2.1.怎樣才能學好數學課前預習的習慣怎樣才能學好數學
在學習新知識前,先把要學的知識看一遍或幾遍,在不明確的地方作上記號。通過預習找出知識的重、難點,把遇到的問題寫出來,帶著問題聽課,把主要精力用在「刀刃」上,就能提高聽課的質量,掌握更多的知識。這是學好數學的關鍵。
2.怎樣才能學好數學認真聽講的習慣
聽課時精力要集中,課堂上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時刻跟著老師的引導思路走。同時聽課時要目標明確,要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新舊知識的轉化過程,公式、法則的推導過程等重點、疑點去聽課,既能聽出「門道」,又能學得輕松,從而提高聽課效果。這是學好數學的基礎。
3.怎樣才能學好數學獨立作業的習慣
獨立完成作業,既有利於掌握、鞏固學過的基礎知識,養成刻苦鑽研、勤奮踏實的優良品質,又有利於老師掌握你的真實情況,以便對症下葯,因此,作業時,不要跟別人對算式和結果,更不能抄襲別人的作業。應該實事求是的做作業。這是學好數學的保證。
4.敢講敢問的習慣
要敢於講出自己對問題的見解,講出自己的認識和思路,即使錯了,也可以作為一次教訓,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大膽地問老師或同學,要有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勇氣。這樣會提高你的學習興趣,並且有助於你學習成績的提高。
5.仔細計算的習慣
做題時,不僅要掌握運算方法,還要養成仔細計算的習慣。不能犯抄錯題,看錯位數等低級的錯誤,並且應該熟練運用各種運演算法則和公式,能簡算的要簡算,做到一步一回頭,步步可檢查。
6.解題之後及時小結的習慣
解題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完成答案只能說完成了解題任務的一半,這是因為在每道習題的分析與解答過程中都蘊含著大量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解題技巧,因此同學們做完一類題或某些典型題之後要有意識地對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時總結、提煉、升華並加以應用,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學們,只要你堅持不懈地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對你學好數學大有幫助,同時也能帶動其他的學科,最終取得好成績
3.一、要有學習數學的興趣。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好」與「樂」就是願意學、喜歡學,就是學習興趣,世界知名的偉大科學家、相對論學說的創立者愛因斯坦也說過:「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學習的樂趣是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同學,為了弄清一個數學概念長時間埋頭閱讀和思考;為了解答一道數學習題而廢寢忘食。這首先是因為他們對數學學習和研究感興趣,很難想像,對數學毫無興趣,見了數學題就頭痛的人能夠學好數學,要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首先要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數學被稱為科學的皇後,它是學習科學知識和應用科學知識必 的工具。可以說,沒有數學,也就不可能學好其他學科;其次必須有鑽研的精神,有非學好不可的韌勁,在深入鑽研的過程中,就可以 略到數學的奧妙,體會到學習數學獲取成功的喜悅。長久下去,自然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激發出學好數學的高度自覺性和積極性。
二、有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要學好數學,還要注意學習方法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要切實抓好基礎知識的學習。數學基礎知識學習包括概念學習,定理公式學習以及解題學習三個方面。學習數學概念,要善於抓住它的本質屬性,也就是區別於這個概念和其他概念的屬性;學習定理公式,要緊緊抓住定理方向的內在聯系,抓住定理公式適用的范圍及題型,做到得心應手地應用這些定理公式,數學解題實際上是在熟練掌握概念與定理公式的基礎上解決矛盾,完成從「未知」向「已知」的轉化。要著重學習各種轉化方式,培養轉化的能力。總而之,在學習數學基礎知識中,要注意把握知識的整體精髓, 悟其中的規律和實質,形成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認識體系,以促進各種形式間的相互遷移和轉化。同時,還要注意知識形成過程無處不隱含著人們在教學活動中解決問題的途徑、手段和策略,無處不以數學思想、方法為指南,而這也是我們學習知識時最希望要學到的東西。
數學思想方法是知識、技能轉化為能力的橋粱,是數學結構中強有力的支柱,在中學數學課本里滲透了函數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邏輯劃分的思想,等價轉化的思想,類比歸納的思想,介紹了配方法、消元法、換元法、待定系數法、反證法、數學歸納法等,在學好數學知識的同時,要下大力氣理解這些思想和方法的原理和依據,並通過大量的練習,掌握運用這些思想和方法解決數學問題的步驟和技巧。
在數學學習中,要特別重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數學社會化的趨勢,使得「大眾數學」的口號席捲整個世界,有人認為未來的工作崗位是為已作好數學准備的人才提供的,這里所說的「已作好了數學准備」並不僅指懂得了數學理論,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數學思想,學會了將數學知識靈活運用於解決現實問題中。培養數學應用能力,首先要養成將實際問題數學化的習慣;其次,要掌握將實際問題數學化的一般方法,即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同時,還要加強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除與傳統學科如物理、化學聯系外,可適當了解數學在經濟學、管理學、工業等方面的應用。
如果我們在數學學習中,既扎扎實實地學好了數學知識和技能,又牢固地掌握了數學思想和方法,而且能靈活應用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問題,那麼,我們就走在了一條數學學習成功的大道上。
⑸ 以沒有打鬧就沒有喧鬧為主題,寫一篇反思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編輯本段作者歐陽修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漢族人,自稱廬陵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歐陽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除文學外,經學研究《詩》、《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辟之功,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史學成就尤偉,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鑒戒。歐陽修書法亦著稱於世,其書法受顏真卿影響較深。朱熹說:「歐陽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游,中實剛勁」。歐陽修幼年喪父,在寡母撫育下讀書。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景佑元年(1034),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康定元年(1040),歐陽修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後知諫院。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慶歷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後,又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嘉佑二年(1057)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這對北宋文風的轉變很有影響。嘉佑五年(1060),歐陽修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准。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曾表異議,且未執行。熙寧三年(1070),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這一年,他改號「六一居士」。熙寧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卒謚文忠。編輯本段出處自《歐陽文忠公文集·歸田錄》,有刪節。編輯本段譯文陳堯咨擅長射箭,當時世上沒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憑著這一點自誇。曾經他曾在自家的園圃里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挑著的擔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著眼看他,久久地不離去。老翁見到陳堯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他也只不過微微地點點頭贊許這情況。陳堯咨問道:「你也會射箭嗎?我射箭的本領難道不也很精湛嗎?」老翁說:「沒有什麼別的奧秘,只不過是熟能生巧罷了。」陳堯咨聽後憤憤地說:「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技術!」老翁說:「憑著我倒油的經驗就可知道這個道理。」於是老翁取過一個葫蘆立放在地上,用銅錢蓋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進葫蘆,油從銅錢的孔中注進去,卻不沾濕銅錢。老人說:「我這點手藝也沒有什麼別的奧秘,只是熟能生巧罷了。」陳堯咨見此,只好笑著將老翁打發走了。編輯本段注釋善:擅長以此:因此自矜:自誇嘗:曾經釋:放下立:站立睨之:斜著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樣子去:離開其:指代陳堯咨發:射出矢:箭十中八九:十箭射中八九箭但:只是微:略微頷:點頭爾:你知:懂得射:射技精:精湛,高超,高明無他:沒有別的(奧妙)但:只忿然:生氣的樣子安:怎麼以:憑借知:知道酌油:倒油乃:於是,就取:拿出置:放覆:蓋徐:慢慢地杓:勺子瀝之:向下灌注因:於是遣:打發遣之:讓他走編輯本段賞析《賣油翁》是一篇富含哲理於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長,非常具有教育意義,因此多年來為中學課本必選篇目。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在於將熟能生巧這個大道理.用一個生動的小故事加以闡釋,達到了發人深省、心領神會的目的。陳堯咨是北宋名臣之一,於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中狀元,歷任通判、考官、知州、知府、安撫使、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工部侍郎等職。陳堯咨性情剛戾,但事決斷。他做地方官時注重水利,知永興軍(今陝西)時,發現長安飲水十分困難.便組織人力,疏通了龍首渠,解決了人民的生活用水問題。但陳堯咨為人盛氣凌人,為政"用刑慘急,數有杖死者"。《宋史》記載他知兵善射,"嘗以錢為的,一發貫其中"。並以此自豪。本文記載的就是關於他的一個故事,《宋人軼事匯編》也有記載。陳堯咨善於射箭,號稱"當世無雙",他也很以之自豪,能夠八九不離十,實在也算可以的了。但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賣油翁,閑著沒事,眯起眼睛,似看非看,毫不欽佩,更無贊嘆之意,"但微頷之",表示還馬馬虎虎。這使陳堯咨感到納悶,想來在自己的赫赫聲威下,其人表露不敬必然有所蹊蹺,便好奇地問:"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哪知這個老頭輕描淡寫地回答:"無他,但手熟爾。"這不免使以壞脾氣著稱的陳堯咨大為難堪,不禁大怒斥責道:"爾安敢輕吾射!"按照他有名的急性子,肯定想以藐視官長之罪打這老頭一頓板子。當然世人也覺得老頭子未免狂妄無禮,因為陳堯咨的箭藝確實很好了這一揚一抑其實是作者的精心之筆,目的是引出下文來。從錢眼裡注油入葫蘆,不漏一滴,不沾錢孔,比射箭"十中八九"並不見得容易,"我亦無他,惟手熟爾"。讀到此,我們對上文的"但手熟耳"有了重新的認識,看來一個普通人在勞動中總結領悟出的哲理確實是至理名言,令人心服口服。陳堯咨學問不小,官職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雙全,不願屈居人下,可是卻不得不在賣油翁面前認輸,因為賣油翁指出的熟能生巧這個道理辯駁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沒有責備"犯上"的小百姓,對於"用刑慘急,數有杖死"的陳堯咨確實不大容易。"笑",既是有所領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傳神之筆"。編輯本段中心任何過硬的本領都是練出來的。只要肯下功夫,勤學苦練,反復實踐,就可以做到"熟能生巧"。編輯本段理解在「但微頷之」里,如果有「微」,就表示本領還不錯,無「微」表示很好,意思不同。編輯本段分段介紹第一自然段:以此:因此。嘗:常。睨之:之,指陳堯咨射箭。而:表順接,可不譯。其:指代陳堯咨。十中八九:十箭射中八九箭。翻譯:康肅公陳堯咨擅長射箭,當時沒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憑這點本領自我炫耀。他曾經在自家的場地上射箭,有個賣油的老頭放下擔子站在那兒斜著眼看他射箭,很久沒有離開,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微微地點點頭。第二自然段:爾安敢:爾,你。乃:於是。以錢覆其口:以,用。其:指葫蘆。而錢而,但是。因:因,於是。翻譯:康肅公問道:「你也會射箭嗎?我射箭的本領不也很精湛嗎?」老翁說:「沒有什麼別的奧秘,只不過是手熟罷了。」康肅公聽後憤憤地說:「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武藝!」老翁說:「憑著我倒油的經驗就可懂得這個道理。」於是老翁取過一個葫蘆立放在地上,用銅錢蓋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進葫蘆,油從銅錢的孔中注進去,卻不沾濕銅錢。老人說:「我這點手藝也沒有什麼別的奧秘,只是手熟罷了。」陳堯咨見此,只好笑著將老翁打發走了。得出成語:熟能生巧另一方面的思考:這篇文章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重文輕武的風氣。對著固定靶子「發矢十中八九」就「當世無雙」,不知道遼國和西夏的皇帝讀了之後會有什麼感受。《遼史》記載,遼聖宗一次出獵,就親自射死狗熊三十隻---這是在快馬賓士之中,而不是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對著死的箭靶子射擊。更可怕的是,我們從文中讀出的弦外之音:一個達官貴人擅長射箭卻不被世人所重,還被賣油的平民老百姓嘲笑,而作者歐陽修(注意:他可是北宋文壇領袖,一言九鼎的人物,領導當時的社會輿論)顯然也是同意老頭的觀點的----宋朝的重文輕武,可見一斑。可是我們要問,高超的箭法真的等同於往壺里灌油嗎?練成如此箭法真的只靠手熟兩字嗎?(你歐陽修干嗎不手熟一回給我們看看?!)編輯本段滬教版教案參考[教學目標及重點]編排課本劇,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使學生認識「熟能生巧」的道理。[教學課型及課時]1.教讀課2.一課時[媒體設計]多媒體投影儀[教學步驟]一、導入新課哪位同學能說出兩個以「百」字開頭,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語?(「百發百中」,「百步穿楊」。)「射」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種技能,是古人常說的六藝之一。這「六藝」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學問的技能。這就難怪康肅公陳堯咨因善射而自我炫耀了。但「賣油翁」卻不以為然,我們來共同學習《賣油翁》這篇短文,看看這是為什麼。(板書課題及作者)二、教學新課(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略)(二)、整體感知教師范讀一遍課文,然後讓學生。輕聲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能把課文順暢的讀下來之後,放聲朗讀。除註解以外,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發問,教師當堂解決。教師重點點撥的字詞①矜:驕傲。②嘗:曾經。③圃:場地。④釋:放。成語「如釋重負」的「釋」,也是放下之義。⑤睨:斜著眼看。⑥發:最早的意義是把箭射出去。⑦頷:注意字典上有兩個義項:下巴頦;點頭。這里用第二義。⑧「但(惟)……爾」;這種句式用來表示限制的口氣,相當於「只是……罷了。」⑨酌:本來的意義是斟酒,這里擴大為倒(油)。(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為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1.讓學生復述故事。(復述時不許看書,避免學生搞機械的翻譯。教師可以提示學生作創造性的復述。復述完畢,教師可作適當的評點。)2.思考討論:故事中只有兩個人物:陳堯咨和賣油翁。我們乾脆把題目《賣油翁》改成《陳堯咨和賣油翁》,行嗎?明確:不行。事端是賣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釋擔而立」,不露出輕視的表情,陳堯咨就不會發問;又是由他解決的——以酌油技術平息了陳堯咨的憤怒情緒。賣油翁的酌油表演,明顯技高一籌,作者是詳寫;陳堯咨的射技,作者以「發矢十中八九」一筆帶過,是略寫。再者,賣油翁身懷絕技,謙虛沉著;陳堯咨卻因「善射」而自我炫耀,趾高氣揚。我們讀這篇文章必須緊緊把握這一點:賣油翁在事件發展的全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3.編排課本劇。教師適當進行指導。4.這個故事揭示了什麼道理?明確:這個故事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作者用賣油翁對酌油技巧的解釋來揭示。丫的我也要做.
⑹ 對於改進課堂提問或者提高課堂提問的教學效率,有何意見
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經常使用的一種相互交流實現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是教師實施教育與學生完成學習過程的統一。它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學生積極參與的相互作用過程,也是檢查學習、促進思維、運用知識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課堂教學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要求,針對有關教學內容,設置一系列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回答,以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科學合理的課堂提問,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又能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教師教學效果。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每個語文老師非常關心和必須解決的問題,如何把握課堂提問的策略,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呢?筆者就此做了一些探索,以望與同仁商榷。
一、把握提問時機,適時誘導,提高問的質量。
課堂提問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把握提問時機,適時誘導。在語文教學中,只有精心設計提問,才能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開講時提問引入新課,將舊知識和新知識聯系起來;過渡或轉折時提問,將教材結構和知識系統聯系起來;小結歸納時提問,將理解和記憶結合起來;在關鍵處提問,將興趣和知識重點結合起來;總結規律時提問,將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培養結合起來。教學中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的。
(一)重視新課導入時的藝術性,在導入新課時提問 ,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奧秘的強烈願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好效果。
例如在教《憶讀書》時,我就是用提問導入新課。結合新課內容,我設計了以下問題:那部書籍對你影響最大?你最喜歡那位作家?講給大家聽聽。這些都為新授內容作了鋪墊,由復習舊知識導入新知識,既符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徵,也符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把新舊知識很自然地聯系在一起,排除學生理解的障礙,為新課的教學創造條件。
(二)過渡處提問,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突出學習的整體性。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能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連貫地表現為等待、探索和行動。」在教學中,我利用現有知識,結合已學知識,注意知識點的銜接,多角度、多方位設計各種問題,培養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比如在教學餘光中的《鄉愁》時,在教完本課朗讀後,要過渡到第二部分理解詩文的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問題:作者為什麼要寫鄉愁?鄉愁中作者要表達那些思想情感?作者又是通過那些意象來寫這種情感的?根據前面設計的問題讓學生逐一回答,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三)突出重點時提問,以問題為主線,聯系拓展教學內容。
一堂課的教學時間有限,如果對多項教學內容平均使用力量,就會出現眉毛鬍子一把抓,結果什麼也抓不住的現象。教學時,教師在教學內容中找出重點針對性的設計問題。例如教學《犟龜》時,本課的重點是課題的理解,針對這個重點我設計了兩個問題:1.犟龜的犟表現在那些地方?2.犟龜的犟有沒有意義?為什麼?要求學生嘗試探究。突出重點,聯系生活,加深了學生的印象,起到整體理解課文的效果。
(四)化解難點時提問,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鋪設學習橋梁。
教學時,教師應該找出教學難點,為它設計出相應的教學環節,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採取不同的措施來化解難點,降低教學難度,幫助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功。如教學《白楊禮贊》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從理解、操練到掌握,可以設計以下題:1.禮贊一詞怎麼理解?2.課文是從那些方面贊美白楊樹?如何禮贊白楊樹的?3.作者為什麼要禮贊白楊樹?這樣,通過教師提問和學生研討等多種形式,引起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逐步化解教學難點。
(五)從「空白點」切入,設計問題,訓練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力。
由於表達的需要,不少課文往往留有「空白點」,或是在課文中,蘊含豐富的內涵,或是在課文的結尾,言盡而意未窮。教學時,抓住這些「空白點」設置疑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像,充實課文內容,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例如學習古詩《十五從軍征》,詩文首句「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時,教師追問學生「從十五歲到八十歲,期間會有怎樣的軍旅遭遇呢,聯系時代,發揮想像,寫一段話詳細的替老兵訴說他的經歷」。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像力,為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
二、把握課堂提問設計順序,優化教學環節,有效提高教學效益。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提問應按照教材知識結構的內在聯系,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思維發展規律、心理發展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環環相扣設置問題,層層剝筍解決問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哪些地方需要提問,提問什麼,怎樣問,抽那類學生答問,什麼時間提問等等,都應同其它教法結合起來通盤考慮,事先設計好,才能做到有序有效。
(一)提問要有一定的坡度和層次。即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進行課堂提問,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台階地引向認知的新高度,最終達到「跳起來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講述《變色龍》一課,教師提問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麼?學生答:"善變"。接著問:"善變的明顯特點是什麼?"回答:"變得快,對狗的態度先後變了5次。"教師接著問:"奧楚蔑洛夫'善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宗'是什麼呢?""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質。"最後教師提出什麼因素促使"變色龍"一變再變?作者為什麼要塑造"變色龍"這一形象?經過短暫討論,學生回答出"左右奧楚蔑洛夫反復無常的因素是將軍的威勢。教師點撥作者諷刺的鋒芒指向一般靈魂卑劣的'變色龍",而且也指向造成這種社會病態的根源——沙皇專制的反動統治。"這種提問有利於鍛煉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力。
(二)提問要由現象到本質、由具體到抽象,鋪設路橋,引領學生分析實質。
學生的思維水平是按照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順序依次發展的。教師課堂提問設計應該遵循這一規律,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的思維水平不斷向高一級水平發展。如果教師只引導學生抓住課文語言文字的表層意義,而不能使之透過表層意義深入領會其本質,那麼,學生的認識永遠是膚淺的。如教學《范進中舉》(吳敬梓)時,老師先問:「『中舉』是什麼意思?」幫助學生弄清詞義後,進一步設問:「范進中舉前為什麼不會做活呢?」這一問題開始觸及實質,但還可以在課文中找出原句回答,體現不出學生思維的過程。於是再問:「范進中舉後仍然不會做事?可他不愁吃不愁穿,也不愁住。這又說明了什麼?」這樣,問題層層拓展,步步深入,由現象到本質,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三)提問要由點及面 ,才能有效達到教學目標。即教師抓住教材中的重點、難點、要點設問,然後擴散開去,提出一系列問題,形成提問系統,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進行深層的思索,這樣,由一點而及全面,啟發學生深人理解課文內容。如針對《鄒忌諷齊王納諫》中一諷一諫,加以引申,展開問題,就會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解決教學難題。
(四)提問要富有創造性,引領學生發現、探究、創造,開發思維。
課堂問題的設計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反應,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創造性的提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品質。盡量設計開放式的問題,使之帶有一定得假設性,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研究,使其產生多向聯想,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在教學《賣油翁》這個故事時,我啟發學生道:「 大家知道康肅公的笑嗎?怎麼理解這個笑呢?」這下學生的思維就像決堤的洪水一發而不可收了。大家討論結果,答案不唯一。這樣的提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完成了教學目標,實現了課堂的有效教學目的。
三、把握課堂提問的技巧,提高提問水平和教學效率。
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時師生之間問答頻率很高,討論也很積極,其實,這只是形式上的互動,無效問題多,看似熱鬧,教學結果卻很低。一個理想的課堂提問應該具備三個特點:問題形式自然簡明,文字敘述一目瞭然;問題內涵雋永豐富,能充分體現本質特徵;問題難度適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每堂課的問題設計都要有廣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體學生。問題過難或過易,都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教師只有掌握課堂提問技巧,才能使課堂提問收到最佳效果,才會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提問作為一種教學藝術,應該怎樣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呢?
(一)提問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使提問恰到好處,為教學穿針引線,產生直接的效果,同時體現因材施教和面向全體的教學原則。
首先,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教師提問是為教學要求服務的。教學前教師就要設想提問的明確目標:為引出新課?為前後聯系?為突出重點?為突破難點?為引起學生興趣?為引起學生爭論?為促使學生思維?為總結歸納?等等。要盡可能剔除可有可無、目標模糊的提問,保留目標明確、有實際意義的提問。
其次,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一方面,提問要緊扣教材,把握住重難點,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難點,是教學的主導方面。在重難點上發問,在關鍵段落、關鍵字句上發問,在突出教材結構的關結點上發問,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針對學生實際。對不同基礎的學生、不同性格的學生、男生和女生,都應有所區別,因人而異。對優生,提問內容要難些,要求應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壓力;對基礎較差學生,提問內容要相對易些,還要適當時給以引導和補充,使其增強信心;對性格內向而又膽怯的學生,不僅要考慮提問場合,還要注意提問方式;對女學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個性上與男學生加以區別。
(二)提問要適度適時並留有時間,促使思考,便於探討和交流,體現量力性教學原則。
適度就是問題提得要准,要富有啟發性,要根據具體內容提出,難易要適中,與學生的認識水平相當,不貪大求全,以多數學生經過思考能正確答出為宜。控制難度要考慮三個因素:切合學生的知識基礎;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考慮問題的解答距。要防止淺易——缺乏引力,索然無味,學生容易脫口而答,無法引起思考,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不利;要防止偏深——抓不住重點,糾纏枝節,高不可攀,「聽」而生畏,造成心理壓力,效果適得其反;要防止空遠——內容空泛,無從下手,九曲回腸,如入雲霧,無法把握,耗時無益。適度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取得成功就能增強學習信心,保持對學習知識的興趣。
適時就是教師在課堂上提問要選擇合適的時機,使教學靈活有效。如教學一開始,學生學習情緒需要激發調動時,設計一些新穎有趣的問題來導入;在研究探討新知識的時候,教師要精心設計有代表性,能突出重點的問題;在學生思維受阻,學習出現盲區或者思維出現阻礙時,教師及時以問題加以引導啟發;在思維活動暫停的狀態或滿足時,教師提出一些拓展性的問題,啟示學生探索和研究等。
當然,教師要恰到好處地掌握提問的頻率,使問題的設置疏密相間,多少有量。教師提問後,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只有經過充分思考,才能回答所提問題。若題目難度過大,可安排學生討論後回答,也可以分解為階梯式的問題,逐一提問。
(三)提問要注意引導和控制學情,學會靈活變通。比如有些問題提出後,學生難以下手,出現「冷場」局面時,如果教師能靈活地變通一下提問的角度,就會收到曲異同工的教學效果。如我在講《小桔燈》一課時,最後總結時,我提出如下問題:「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體現在她的哪些方面?這個問題表面上顯得寬了些、太籠統,學生無所適從,出現了一時的冷場。我馬上從另一個角度再次提問:「請同學們在小姑娘的語言、動作、行為中找出她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來。」課堂上頓時活了起來。可見教師課堂中靈活變通提問是極具科學內涵的。
實踐表明,只有注意引導和控制並巧妙的提問,才能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研究者和發現者,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能力才會得到培養,才能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以發揮而又不過頭,才能使討論爭辯的問題展得開而又收得攏,從而收到好的教堂效果。
(四)做好課堂提問評價,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揚、少批評;不能有任何看不起的表現,更不能妄加全盤否定和諷刺;對有創造性的見解,要給予贊揚和鼓勵。當學生回答完問題以後,教師應以不同的方式評價學生回答的情況。如重復學生的答案;追問學生回答過程中不明確的要點;糾正答案中的錯誤內容;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引導學生思考另一個問題或深層次的問題;核查和評價答題學生與其他學生對問題的反應;給學生點撥正確的思維方法及方向等。
總之,設計好課堂問題始終是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途徑,一個好問題具有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策略,值得每位教師認真研究、探討。一方面教師要思考如何通過提問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掘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另一方面教師要加強實踐,深刻反思,改進和提高課堂提問的基本技能,才能使課堂提問表現出更多的靈活性和有效性,讓課堂真正的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⑺ 怎樣學好初中物理,歷史,政治,英語
您好!首先預祝您成功!
有人講,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世界各國的爭端和戰爭,回顧歷史,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三國時代、歐洲和西亞的帝國時代,多麼相似,歷史上的悲歡離合的悲劇、喜劇,我們的現實不也在一幕幕重復上演嗎。
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彷彿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⑻ 怎樣運用課本「留白」進行語文教學
如今的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課堂,往往追求大容量、快節奏、高密度。有的教師、甚至一些地區還以此作為評價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准。筆者對此所持的觀點是:未必見佳。課堂的教學內容是否大、教學節奏是否快、訓練密度是否強,關鍵應當看學習主體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視其達成效果,而不應當追求表面的形式。就語文課堂教學而言,筆者認為:一味地追求大容量、快節奏與密度高的特點,反而與語文教育追求熏陶感染的特點相悖,不利於學生在反復涵詠之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針對目前這樣浮躁的教學現狀,筆者認為:語文課堂,呼喚藝術留白。
一、留白的藝術體現及其依據
「留白」原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創作(構圖)方法和理念,它的意思是計白當黑,可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能夠創造出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留白,是建立在藝術想像基礎上的一種創造性表達形式。它講究虛實相生,無中生有,講究空白與實體,空白與空白之間的變化、呼應。這種呼應通過趨勢、動作、神態等來表現,從而形成整體的映襯和諧關系,並突破了紙張的二維空間,而獲得極富層次感的立體效果。人們甚至以空白來替代流水、天地等實體,比如創造出獨特的「空水法」這一表現方式,流水的韻味趣旨,不著點墨而盡得風流,其對留白的運用堪稱登峰造極。如南宋著名山水畫家馬遠名作《寒江獨釣圖》,只畫了一葉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漁翁坐在船上垂釣,四周除寥寥幾筆微波外,幾乎全是空白,雖如此,卻給欣賞者提供了一個深遠的意境。齊白石畫蝦,往往是幾只活潑靈動、玲瓏剔透的小蝦躍然紙上。齊先生的畫處處留白處處有意,空靈虛幽,虛實相映,方寸之間彰顯天地之寬,「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畫面中有了空白,如同照片中那些高遠的天空或者空曠的背景,留得好比堆積在眼前要舒服的多。
非獨中國畫如此,其他的一些藝術中也講究留白技術的運用。書法藝術以線條表意,然而書法作品講究章法布局的疏密相間,此外作品中枯筆,這實際上就是留白。中國的印章藝術,講究「疏處可行馬,密處不透風」,其「疏處」也就是留白藝術的體現。著名的書法家歐陽中石,在治其印時,覺得自己的姓名中四個字排列,怎麼也不達到美的效果,便請教其師齊白石先生,齊老建議他將「中石」二字壓縮一個字的大小,置於印的左上角,將左下角空出。歐陽中石先生日後的書法作品,均用此印,表明他對此印的欣賞。這是印章藝術中留白的成功範例。音樂以節奏、旋律作為表現語言,可也講究留白的藝術性。「此時無聲勝有聲」(白居易《琵琶行》)就是音樂的留白,琵琶女的這一留白,給江州司馬以無窮的想像;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列子·湯問》),這也是音樂留白的藝術效果。
談留白,不得不追溯到老子。《道德經》有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一章),這「希聲」「無形」不能不說是「留白」的一種哲學基礎,對後世影響極大,並逐步形成中國藝術強調空白和未定性的藝術精神。另外一端,佛教傳入後,正是與中國本土的道教之間產生了密切聯系而演化得中國式佛教——禪宗。虛空也是其基本要旨之一。禪宗中參悟佛法講究慧根,這是參考的物質基礎,但更講究「悟」,這是參佛過程的精神保障。佛教的「悟」有「漸悟」與「頓悟」之分。五祖弘忍的弟子「上座神秀主張漸悟」,而「慧能主張頓悟」(《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禪師以一偈得佛,得到弘忍禪師的贊賞。少年慧能,在寺中司舂米之業,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勝出上座神秀,得到弘忍衣缽,不能不說是「頓悟」的典範。這里的「漸悟」與「頓悟」,實際上都是思維的留白。
歷代的文人墨客從「虛」與「實」的辯證關系中獲取藝術的方法,於是發現留白的妙處。諸如「言外之意」、「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等等,都是對留白這一藝術法則的明確註解。
呂叔湘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轉引自《於漪與語文教學》,第84頁),在這兩者之中,藝術化可謂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於漪老師自己也曾言「語文教學應當追求大象無形的藝術境界」,洪宗禮先生也說「教師應當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里,運用自己的教學藝術,去發展學生無限的思考力,把學生引進積極的思考王國」(同上)。再者,語文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主體——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因此無論是從教學的藝術追求而言,還是從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言,語文教學都應當注重「留白」設計。
二、語文課堂,呼喚藝術留白
(一)「藝術留白」是作品本身的特徵
大文豪海明威說過,文學創作講究冰山原則,作家在文本中只露冰山一角,讀者需通過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去想見水下的八分之七。這話就形象地揭示了文學作品的留白規律。許多文學作品本身,作者對作品中的人、事、景,不加一字評價,而是留有大片空白,讓讀者見仁見智。如《項鏈》,作者並未對主人公瑪蒂爾德的行為作一語評價,收錄於教材後有人不斷探討其主旨內涵。李商隱的《錦瑟》一詩的主題,至今仍眾說紛紜。這這固然是一些較極端的例子,一些作品的內涵、主旨較為明確的作品,留有空白,在中學課本中也可謂俯拾皆是。孔乙己活在那樣一個時代那樣一個社會,肯定必死無疑,但魯迅先生偏偏不直接點破,而是以一句「大約的確死了」讓人猜測;張抗抗《地下森林斷想》中的「地下森林」,有過那個時代生活經歷的人或者說對「文革」那個時代較熟悉的讀者(如今的中學生恐怕不在其列),可以一目瞭然,但文章始終未點明「地下森林」的象徵之義。詩歌留白就不勝枚舉:「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靈澈上人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充滿智慧的背影;「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畫面上似乎什麼都淡出了我們(包括詩人)的視野,但我們又分明感受到那份情感溢滿畫面。
一句話,留白是文學作品與身俱來的特質,閱讀教學就必須如庖丁解牛一般順其自然,依據文本內在的規律辦事,就需要呼喚課堂教學的「藝術留白」。
(二)藝術留白,是語文教學追求藝術化境界的需要
教學如作畫,在學生的心靈與思維空間作畫,那教師就是畫師。高明的語文教師,應當追求大家的境界,而不應當成為一個匠,不應當只是在課堂這塊畫布上畫上詞語、句子、語段等景物就以為萬事大吉,而應當考慮每一種「景物」呈現的位置與時機,要做到有所教,有所不教,體現「景物」空間搭配上的留白,有所說有所不說,體現思維過程中的時間留白,以留給學生「悟」的內容與「悟」的時間。
1.讀的留白
《語文課程標准》注重學生的自我朗讀體驗,倡導「四步讀書法」,即要求讀准、讀暢、讀情、讀境。要想如此步步深入地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淺入深地把握課文,重視學生的個體參與,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就必須留給學生一片朗讀的空間,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實現學生自我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讀出來的聲音才不會空洞無物,矯揉造作。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可以盡情發揮想像,用「內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繪的世界,用「內在的耳」去傾聽作者的心聲……只有在真切感受基礎上的朗讀,才能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瀉,洶涌澎湃;或如置身桃源,鳥語花香……
教學中無論是示範朗讀,個別朗讀,抑或集體誦讀,教師都要對朗讀中處理聲調的抑揚、語速的徐疾、停頓的連貫與頓挫,追問一個為什麼。這樣就將聲音符號形式與文本內容、學生理解思維聯系成一個整體。對追問的思考、作答的過程,就是讀的留白。
2.問的留白
問的留白,可以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來談。
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是課堂上最常見的教學形式之一。盡管如此,從課堂留白藝術的角度來說,充斥在我們語文課堂中的「問」,仍然由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這表現在:一所問問題沒有思維價值,如在課堂中經常聽到問「本文的作者是誰」等等,或者在文言文中像「孀妻」是什麼含義(從注釋中可以找到);二是問題本身極價值,但問題提得過到直白,雖然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但缺少藝術性,如「某某語句(段落)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等等。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針對「孀妻」一詞的提問是這樣設計的:「請問同學們,鄰人之子只有七八歲(當時學生已經理解了『始齔』一詞的含義)就『跳往助之』,自己願意,難道他爸爸不擔心嗎?」這樣的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看上去很突然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此問題一出,所有聽課老師相視一笑,為錢老的提問藝術所折服。問的留白藝術,一言以蔽之,就是錢夢龍先生所提出的「問宜曲」(錢夢龍《導讀的藝術》第87頁)。多一點「曲問」,讓思考者的思路轉一轉彎,不僅提高的思維的質量,也增加了思維的空間,就體現了問的留白藝術。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問的留白藝術,表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是鼓勵學生質疑,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心理學研究認為,當學生把學習上遇到的矛盾由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時,原來並不十分清楚的問題便明朗化了,思維過程也隨著清楚起來,這一「悟 」過程,就是思維留白的過程。處理好感悟和質疑的關系,首先就是在教學中,騰出一塊比較大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質疑問難不僅安排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更應該鼓勵學生在深入學習過程中產生新疑問,隨時質疑。第二層面是對學生所提出的疑問,教師應當作出判斷與篩選,視問題採取相應的措施,不宜直接作答,否則就可能遷就了學生,使其形成思維上的惰性。正確的做法讓提問者再作深入的思考,有質量與有難度的疑問,可以組織學生作一些討論,甚至有些問題可留給學生課後去思考,以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與能力。筆者在教《詠雪》時,學生在感知文章內容後,就有學生提出:「撒鹽空中差可擬」與「未若柳絮因風起」哪一句更好。這雖然是文後的一道思考題,但很有思考價值。當時筆者就決定不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談,而是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從文章內容來找出優劣的理由。學生經過一番研讀後找到了「紛紛」一詞闡釋當時的雪之大,應當是狀若柳絮而不似鹽粒,又找出對「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補充性語言暗示「未若柳絮因風起」妙於前一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的過程,就是讀的留白過程,也是啟發思維的過程。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不等於直接給出答案,而激其趣而啟其思。
3.品的留白
品讀就是從不同角度,或抓住一詞一句進行揣摩,或就文章選材立意謀篇布進行宏觀欣賞。品讀過程,就是一個咀嚼過程,一如牛之反芻。品讀時,教師宜指出方法,明示目標,但不能句包辦過程,而宜引導學生反復咀嚼。著名特級教師餘映潮先生在處理引導學生品讀《賣油翁》一文的寫作手法時,用「課文中有兩個……」句式讓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品讀出十幾種相比較的信息,可謂品讀留白的典範。
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哪一種教形式的留白,其實質就是要留給學生一個「悟」的過程,無論是「頓悟」還是「漸悟」,都需要留時空之白,顯然,大密度快節奏的訓練是有悖於此道的。許多教師看重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頓悟」,這自然不錯,但更多時候,還需要等待學生(絕大多數學生)的「漸悟」,徐志偉先生曾說過「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花幾天、數月甚至一生去思考,而不應當要求學及時作答,更不能限時作答」。前人所說的「參禪悟道」,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實質就是思維留白的過程,許多禪機,不是每個人都能迅速參透。
(三)語文課堂教學追求留白藝術的原則與措施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因此追求有效的課堂留白,關鍵在於教師。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根除教師的言語霸權,鏟除教師的包辦意識,還閱讀於學生,讓學生擁有「悟」的權利,是實現有效的課堂留白的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追求藝術留白,就必段因教學文本而異,留給學生感悟文本內容、情感的空間;因學生不同的思維狀態不同,留給學生完善思考嚴密思維的過程;因教學環節與形式不同,採取激疑、墊疑、釋疑的方法,採取聯系、補充、拓展的手段,都是課堂教學中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誠如是,行不言之教,讓學生熏陶感染中頓悟與漸悟,則語文素養的形成亦非難事。
⑼ 翔宇教育的辦學理念及其闡釋
教育觀念決定教育者的教育行為。為進一步端正教育集團的辦學方向,規范集團各級領導的教育行政行為,統一集團教職員工的教育思想,指導集團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定位集團的品牌形象,特將翔宇教育集團辦學理念及其闡釋分列如下,集團要求各學校本著「一以貫之,長期堅持,點滴積累,厚積薄發」的原則,全力貫徹,認真落實,努力打造教育名牌,實現集團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現代學校的硬體設施
示範學校的辦學質量
平民接受的收費標准
翔宇教育集團將秉持「著眼長遠發展,注重社會效益」的投資理念,以「現代學校的硬體設施,示範學校的辦學質量,平民接受的收費標准」作為建校原則,樹立全新的民辦學校形象,打造教育名牌,致力建設面向普通大眾的高品位、有特色、省內領先、全國知名的一流民辦學校。 培育走向世界的現代中國人
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規定了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卻沒有規定給予學生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信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裡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2.我們培養的學生必須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面對商品潮湧、觀念驟變、沉渣泛起的社會現實,如何攻克人類將面臨的經濟發展對道德的挑戰這一難題,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職責。西方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從東方的儒家文化中尋找人類21世紀的光明」。我們自己又有什麼理由不去高舉「弘揚傳統美德」的大旗呢?毋用置疑,我們要從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學中突出民族性,強化忠心報國、勤勞儉朴、艱苦奮斗、寬厚仁德等中華傳統美德,讓每位學生都有一顆「中國心」。
3.培養的學生必須是適應時代潮流的「現代中國人」。學校根據現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培養學生,提出「善學習、會創造」才是高素質,「身心兩健」才是高素質。微觀上旨在培養適應未來社會激烈競爭的人才;宏觀上旨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輸送高素質人才。
4.培養的學生必須是能「走向世界的現代中國人」。開放大局不可逆轉,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20年往往是一個時代的跨越,20年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為了適應這一趨勢,集團學校高瞻遠矚,突出「雙語」和信息技術的教學,今天,我們是在培養20年後國家的棟梁。 德智雙全,文理兼通,學創俱能,身心兩健
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險品,沒有身體是廢品,心理不健康是易碎品。「德智雙全」、「身心兩健」,就是要讓學生既成人又成才,這是辦學最基本的目標。「文理兼通」、「學創俱能」,就是要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進行整合,培養「善學習、能創造」的高素質人才。
如果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會一打就垮,那麼,沒有優秀歷史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則不打自垮。對一個人來說,科學素質可作安身之道,而人文素質當是立命之本。教育如果使人文精神失落,如果讓學生「缺鈣」,這樣的人,怎能擔當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因此,我們認為單純的科學教育是有局限的,甚至是危險的。科學教育並不能決定其自身的價值導向。只有「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教育,才能培養出使科學真正造福於人類的人。「文理兼通」就是要從人的綜合素質和社會文化進步的高度,把知識的傳授與道德精神的熏陶結合起來,促進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實現高情感與高科技的「聯姻」,促使學生追求自我完善,善學習,會創造,獲得整體全面發展,滿足時代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翔宇教育集團各學校的校風建設目標為:文明、求實、創新,學風建設目標為:「樂學,勤學,會學」。「樂學」,就是要能做到:目標明確,動力巨大,興趣濃厚;「勤學」,就是要能做到:意志堅強,毅力持久,心態健康;「會學」,就是要能做到:方法正確,習慣良好,效果顯著。
一直以來,學習,對無數中國孩子意味著繁重枯燥的作業、無數的考試;意味著老師的批評、父母的責罵;意味著無奈、逃避。然而,學習,真的就只能以這樣的面目出現才會取得成功嗎?恰恰相反,《學習的革命》告訴我們:學習不是壓抑個性、窒息靈感的樊籠,而是啟迪心智、孕育創造的樂事。我們堅持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嚴格要求學生勤奮學習(勤學而不是苦學),進而,教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做到「樂學」、「勤學」和「會學」。
為了轉變觀念,尊重規律,突出主體,科學拼搏,學校提出了「一、二、三」方略。一個「突出」:突出學生主體,絕不包辦代替。兩個「不等於」:「懂」不等於「會」,「會」不等於「通」。由「懂」到「會」需要有科學的「習」,由「會」到「通」需要有獨立的「悟」。三個「遠大於」:(1)狀態遠大於方法(2)方法遠大於苦幹(3)「1×100」遠大於「100×1」(在培養思維能力的成效上,對一個問題從不同層次和維度上開掘100次,比對100個問題各只淺挖一次效果要好得多)。 1、「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如今聽到這些字眼,不少家長會生氣,很多教師要臉紅。「以教謀私」的泛濫,使教師失去了「權威性」,教育失去了「公正性」。將下列三條作為鐵的紀律,一抓到底,決不手軟:教師堅決做到「不接受家長宴請,不收受家長禮物,不利用家長辦事」;學校堅決做到「不亂收費,不亂花錢」;學校領導幹部堅決做到「廉政、勤政」。
2、翔宇教育集團教風建設目標是:「樂於奉獻,敏於學習,勤於思考,勇於實踐,善於總結」。「學習」、「思考」、「實踐」是人生進步的「三步曲」,「樂於奉獻」是前提,「善於總結」可以更快地提高。當前「敏於學習」最重要。人們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我們要經常引導老師們對此進行反思。第一,我們有沒有「一桶水」?幾年前、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一桶水」,經過這么長時間不斷地倒給學生加之「跑冒滴漏」,到底還剩多少?知識的遺忘率和其增長率一樣是非常驚人的,難道我們就准備守著這半桶水進入21世紀?第二,科學、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僅有「一桶水」夠不夠?第三,即便有了「一桶水」,那已有的「一桶水」水質如何?是優質礦泉水還是普通自來水?是活水還是死水?第四,有了「一桶水」是否一定能倒滿學生的「一杯水」?我們有沒有賣油翁的本領?不掌握教育科學即便有「一缸水」也不一定能倒滿學生的那「一杯」;第五、同樣倒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所付出的勞動、所花費的時間一樣嗎?這里有沒有效率的問題?我們是「高投入低產出」,還是「低投入高產出」?第六,學生的那「一杯水」一定得由教師「倒」嗎?教師是教學生學會「取水」還是教學生等著「倒水」?我們的學生有「汲水」的本領嗎?告誡教師,作為一名「靈魂的工程師」要不斷充實豐富自己,不斷研究探索,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3、要求教師以「四真」征服學生:「真情實感,真抓實干,真才實學,真知灼見」。反對以教師權威壓服」學生,嚴懲「體罰」、「變相體罰」和「心罰」。 人是被環境教育著的。通過環境滲透的教育往往是富有影響力的教育,這種不露痕跡的教育又常常是最能入腦入心的教育。翔宇教育集團的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學生舉目所及、舉足所進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美的熏陶和藝術的享受。本著「整體規劃,分項實施,逐步完善」的方針,做一件,成一件,收效一件。
1、校園建築營造整體美:造型優美,設計匠心;色調和諧,線條流暢;結構合理,功能齊全;高低錯落,疏密相間。
2、綠化小品營造環境美:橋梁道路,體現園林風光;圓雕小品,烘托藝術氛圍;草地花壇,營造綠色課堂;銘牌櫥窗,展現文化底蘊;廣場水面,透出現代氣息。
3、名人佳作營造藝術美:教室布置,書家近作;公用環境,名畫臨作;銘牌標語,名家題作。
4、人際和諧營造文明美:出台「員工宣言」和「學生宣言」,從道德文化層面規范師生言行,構築和諧的校園人際氛圍,推進人的文明和進步。學校要努力實現:課上無「亂」、課下無「嚷」、考試無「弊」、作業無「抄」、校物無「損」、環境無「臟」、語言無「忌」、舉止無「禁」、日用無「費」、校區無「煙」。 隨著教育投資體系的多元發展和教育內部辦學體制改革的深化,集團學校來自教育內部的競爭日益加劇,來自教育外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學校必須盡快轉變教育觀念,適應市場需求。「視質量如生命,視家長為上帝,視學生若親子。」既是集團學校對家長和社會的庄嚴承諾,更是集團學校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根本需要。
辦學理念有相對穩定性。一方面它能給集團全體教職員工施以一以貫之的長期影響,有利於轉變教育者的教育觀念,統一認識,形成辦學特色;另一方面,它也對各級管理者自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必須敏於學習,勇於實踐,意存高遠,關注未來。管理者有了自己意存高遠,關注未來的教育觀念,方能在奔湧向前的時代大潮中步步領先!管理者有了自己獨具特色、尊重科學的教學思想,才能在競爭激烈的2l世紀成就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