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有效實施信息化教學評價方案
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教學設計不是從教學目標開始,其最終的目回的也不是為了達到特答定的教學目標,而是實現對知識的意義建構。這導致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不提教學目標,只提意義建構的現象,似乎建構主義環境下沒有必要談教學目標,容易導致教育的虛無主義。我們認為,對所教內容不加區分地一律要求學生完成「意義建構」是不適當的。正確的做法是在教學目標分析的基礎上選出當前所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做為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然後圍繞主題進行意義建構。
㈡ 簡答題 如何評價信息化教學設計
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教學設計不是從教學目標開始,其最終的目的也不是為回了達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而是實現對知識的意義建構。這導致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不提教學目標,只提意義建構的現象,似乎建構主義環境下沒有必要談教學目標,容易導致教育的虛無主義。我們認為,對所教內容不加區分地一律要求學生完成「意義建構」是不適當的。正確的做法是在教學目標分析的基礎上選出當前所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做為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然後圍繞主題進行意義建構。
㈢ 談談在信息化教育中如何處理好信息化教學評價技術與傳統評價技術二者之間的關
信息來時代的發展對人類的學源習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其一,信息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改變了學習者對於世界的感知與理解;
其二,信息的廣泛分布與方便獲取改變了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關系;
其三,網路的時空不限性改變了人類的學習方式。所有這些改變都在表明,信息技術正在成為教育改革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
所謂信息化教育,就是指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教育形態。隨著信息時代的加速發展,這種模式的教育正在或已經成為廣大中小學校以及教育改革工作者的主要實踐領域。
㈣ 信息化大賽的教學效果評價怎麼寫
教育抄教學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活動,教育教學活動的特點就是要有明確的目的、要系統化、要循序漸進,並且要可控制等。因此,教育教學活動必須排除盲目性和隨意性,必須事先對教學活動進行安排。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教學活動需要設計。而教學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等多個要素構成的動態的、復雜的系統。為了整體地、全面地把握這些要素之間的關系,就要用系統科學的思想來指導教學系統設計,對教學中的多種要素進行整體的、綜合的規劃和安排。
㈤ 怎樣有效實施設計信息化教學評價方案
其設計過程主要包括:
(1)教學目標分析——確定教學內容及知識點順序;
(2)學習者特徵分析——確定教學起點,以便因材施教;
(3)教學模式與策略的選擇和設計;
(4)學習情境與學習任務設計;
(5)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的選擇和設計;
(6)教學評價設計。
在環節(3)中已涵蓋建構主義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與自主探究等策略的設計;在環節(4)和在環節(5)中則包括了情境創設和資源提供的要求。
「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主要包括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教學模式與策略的選擇和設計、學習情景與學習任務設計、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的原則和設計、教學評價設計和課堂管理與幫助設計等要素,
常用的典型教學模式
1.傳遞—接受教學模式
傳遞—接受模式適用於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教師控制教學過程,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大量的知識,不利於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包括:激發學習動機-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運用-檢查等五個主要環節。
2.九段教學模式
九段教學模式是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M·加涅將認知學習理論應用於教學過程而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加涅認為,教學活動是一種旨在影響學習者內部心理過程的外部刺激,因此教學程序應當與學習活動中學習者的內部心理過程相吻合。根據這種觀點,他把學習活動中學習者內部的心理活動分解為九個階段,相應地教學程序也應包含九個步驟:引起注意-闡述教學目標-刺激回憶-呈現刺激材料-提供學習指導-誘發學習行為(反應)-提供反饋-評價表現-促進記憶與遷移。「九段教學策略」由於有認知學習理論作基礎,所以不僅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建立起學與教之間的聯系,再加上其實施步驟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強,因此影響和應用都比較廣泛。
3. 引導—發現教學模式
該模式適用於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以問題解決為中心,注重學生獨立活動,有利於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先行經驗的儲備,比較適用於數理學科。包括:提出問題-產生假設-驗證假設-總結結論等四個環節。
4. 掌握學習
掌握學習(Mastery Learning)是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布盧姆(B. S. Bloom)提出的,旨在把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個別需要和學習特徵結合起來,讓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掌握所教內容並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包括:學生定向-常規授課-揭示差錯-矯正差錯-再次測評等五個環節。
5. 拋錨式教學模式
拋錨式教學模式(Anchored Instruction)是由溫特比爾特認知與技術小組(Th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CTGV)開發的。這種教學模式要求在多樣化的現實生活情境中(或在利用技術的虛擬的情境中,)運用情境化教學技術以促進學生反思,提高遠遷移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能力。拋錨式教學中的核心要素是「錨」,學習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著「錨」來進行設計。教學中使用的「錨」一般是有情節的故事,而且這些故事要設計得有助於教師和學生進行探索。在進行教學時,這些故事可作為「宏觀背景」提供給師生。由於該模式在全球范圍內產生較大的影響,並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
6. 隨機進入教學模式
由於事物的復雜性和問題的多面性,要做到對事物內在性質和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真正達到對所學知識的全面而深刻的意義建構是很困難的。因為從單一視角提出的每一個單獨的觀點雖不是虛假的或錯誤的,但卻不是充分的,往往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為克服這方面的弊病,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對同一教學內容,要在不同的時間和情境下、為不同的教學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現,應避免內容的過於簡單化。在條件許可時,盡可能保持知識的真實性與復雜性,保證知識的高度概括性與具體性的結合,使知識富有彈性,以靈活適應變化的情境,增強知識的遷移性和覆蓋面。作為教學內容的知識源泉應該是高度聯系的知識整體,而不是各自為政的、分割的。換句話說,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這就是所謂的「隨機進入教學」。隨機進入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呈現基本情境 -隨機進入學習 —思維發展訓練 (由於隨機進入學習的內容通常比較復雜,所研究的問題往往涉及許多方面,因此在這類學習中,教師還應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小組協作學習-學習效果評價。
7. 支架式教學模式
支架式教學模式來源於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最鄰近發展區是指,兒童獨立解決問題時的實際發展水平(第一個發展水平)和教師指導下解決問題時的潛在發展水平(第二個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可見,兒童的第一個發展水平與第二個發展水平之間的狀態是由教學決定的,即教學可以創造最鄰近發展區。因此教學絕不應消極地適應兒童智力發展的已有水平,而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不停頓地把兒童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建構主義者正是從維果斯基的思想出發,借用建築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Scaffolding)作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所謂腳手架是指教師所能提供給學生,幫助學生從現有能力提高一步的支持的形式。支架的例子包括教師揭示或給予線索,或幫助學生在停滯時找到出路,通過提問幫助他們去診斷錯誤的原因並且發展修正的策略,激發學生達到任務目標的興趣及指引學生的活動朝向預定目標。通過這種腳手架的支撐作用,不斷地把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支架式教學策略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搭腳手架—進入情境(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獨立探索 —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在以上幾種教學模式中,傳遞—接受教學模式和九階段教學模式主要體現了以教為主的教學思想,引導—發現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模式、拋錨式教學模式及隨機進入教學模式特別強調情景創設、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策略,因而,具有更鮮明的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特徵。除了上述幾種模式外,近些年在信息化教學實踐中,已逐漸探索和形成了很多信息化教學模式。
㈥ 如何進行信息化教學評價
來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教自學設計不是從教學目標開始,其最終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而是實現對知識的意義建構。這導致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不提教學目標,只提意義建構的現象,似乎建構主義環境下沒有必要談教學目標,容易導致教育的虛無主義。我們認為,對所教內容不加區分地一律要求學生完成「意義建構」是不適當的。正確的做法是在教學目標分析的基礎上選出當前所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做為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然後圍繞主題進行意義建構。
㈦ 面向資源的信息化教學評價,是在信息化教學中針對 什麼的評價
面向資源的信息化教學評價是在信息化教學中,針對一些手段以及硬體工具的評價
㈧ 信息化教學評價與傳統教學評價有何不同
信息時代的發展對人類的學習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其一,信息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改變了學習者對於世界的感知與理解;其二,信息的廣泛分布與方便獲取改變了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關系;其三,網路的時空不限性改變了人類的學習方式。所有這些改變都在表明,信息技術正在成為教育改革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所謂信息化教育,就是指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教育形態。隨著信息時代的加速發展,這種模式的教育正在或已經成為廣大中小學校以及教育改革工作者的主要實踐領域。
一、信息化教學評價與傳統教學評價之比較
為了達到信息化教育的培養目標,其教學評價必須要與各種相關的教學要素相適應,從而也必然與傳統的教學評價迥然不同,其區別可以概括為以下五點。
(一)評價目的不同
傳統的教學評價側重於評價學習結果,以便給學生定級或分類。評價通常包含根據外部標准對某種努力的價值、重要性、優點的判斷,並依據這種標准對學生所學到的與沒有學到的進行判斷。為了評價學習結果,傳統的評價往往是正規的、判斷性的。而在信息化教學中,評價是基於學生表現和過程的,用於評價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關注的重點不再是學到了什麼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什麼技能。這時的評價通常是不正規的、建議性的。
(二)評價標準的制定者不同
傳統評價的標準是根據教學大綱或教師、課程編制者等的意圖制定的,因而對團體學生的評價標準是相對固定且統一的;而信息化教學強調學生的個別化學習,學生在如何學、學什麼等方面有一定的控制權,教師則起到督促和引導的作用。卡賽特(Csete)和詹(Gentry) (1995)甚至建議使用名詞「學生控制的教學」(learner controlled instruction)來代替這種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學生所「控制」的要素中也包括對「評價」的控制。為此,在信息化教學中,評價的標准往往是由教師和學生根據實際問題和學生先前的知識、興趣和經驗共同制定的。
(三)對學習資源的關注不同
在傳統教學中,學習資源往往是相對固定的教材和輔導材料,因而對於學習資源的評價相對忽視,往往只是在教材和輔導材料等成為產品前,才有由特定學生與教師所實施的檢驗或實驗性質的評價出現。而在信息化教學中,學習資源的來源十分廣泛,特別是互聯網在學習中的介入,更使學習資源呈現了取之不竭之勢。然而這些資源的質量跨度是很大的,有一流的精品,也有純粹的垃圾。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選擇適合學習目標的資源不僅僅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生終身學習所要獲得的必備能力之一。因而,在信息化教學評價中,對學習資源的評價受到更廣泛的重視。
(四)學生所獲得的能力不同
在傳統的教學評價中,學生的角色是被動的。他們通過教師的評價被定級或分類,並從評價的反饋中認識自己的學習是否達到預期。然而,在信息化社會中,面對不斷更新的知識,指望他人像傳統教學中的教師一樣適時地對自己的學習提供評價是不可能的。因而,作為一個合格的終身學習者,自我評價將是一個必備的技能,培養學生的這種技能本身就是信息化教學的目標之一,也是評價工作的任務之一。
(五)評價與教學過程的整合性不同
而在信息化教學中,培養自我評價的能力和技術本身就是教學的目標之一,評價具有指導學習方向、在教學過程中給予激勵的作用,正是由於有了評價的參與,學生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結果。因此,評價是鑲嵌在真實任務之中的,評價的出現是自然而然的,是一個進行之中的、嵌入的過程,是整個學習的不可分的一部分應該指出的是,雖然信息化的教學評價有著與傳統教學評價的種種不同之處,但在應用上並不是對立的。
二、信息化教學評價的原則
在信息化教學中,以下一些評價原則將有助於達到評價目的,進而實現整個教學的目標。
(一)在教學進行前提出期望達到的目標
在信息化教學中,學習的任務往往是真實的,而學生又具有較大的自主權和控制權。為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迷途,在教學進行前,預先通過提供範例、制定量規、簽訂契約(將在本講第三部分給予詳細介紹)等方式使學生對自己要達到的目標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將是非常有效的。這樣一來,學生們就會主動地使自己的工作與任務的預期要求看齊。
(二)評價要基於學生在實際任務中的表現
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學的組織者要盡可能地從「真實的世界」中選擇挑戰和問題,並在評價時關注學生在實際任務中所表現出來的提問的能力、尋求答案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創新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和評價的能力。評價的重點要放在如何使學生的這些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上,而不僅僅是判斷學生的能力如何上。
㈨ 在進行信息化教學評價時,我們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在信來息化教學設計中,自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基
於資源、基於合作、基於研究、基於問題等方面的學習,使
學習者在意義豐富的情境中主動建構知識。因此,信息化教
學設計應遵循以下五條基本原則:
1
.以學習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不再也不可能維持自己作為「專
家」的角色,而是通過幫助學生獲得、解釋、組織和轉換大
量的信息來促進他們的學習,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
跨學
科的真實任務
)
。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承擔著自我學習的責
任,通過協同作業、自主探索的方式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
教師作為學習的促進者,
引導、
監控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進程。
2
.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習。
教師在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時要考慮什麼樣的學習材料
有利於學生自己發現,自己得出結論,研究什麼樣的情景有
利於他們充分展開討論,認知水平能夠得到升華。充分利用
各種信息資源還表現在對學校、社區特殊資源的吸取整合與
利用上,除書本、網路所提供給學習者的共性資源,作為學
習的組織者,教師必須充分挖掘學校、社區特有的自然、文
化等資源來支持學生的學習。
3
.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為學習和研究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