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文必修五中《歸去來兮辭》的精講教案
一、《歸去來兮辭 並序》教學實錄
張嵐(福建師范大學附中)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
2.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體味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重點:落實具體的文言知識及涵詠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學習難點:體味作者在述志中滲透出的或喜或憂、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請同學們高聲朗讀視屏上的《飲酒》(其五)。
(投影)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學生齊讀。
2.回顧初中所學,初步了解作者。
師:本詩的作者是誰?
生齊:陶淵明。
師:那麼,你們對他的作品(語音強調)了解多少?
生1:他寫過《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生2:「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生3:那是《歸園田居》
生4:還有《歸去來兮辭》
(全班大笑)
師:很機靈!那他的作品主要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內容?
生1:厭倦官場
生2:想隱居
生3:喜歡桃花源那樣的生活
師:嚮往田園是嗎?
生齊:是!
師:認識很統一啊!大家都沒有忘記舊知識。陶淵明常在其詩文中表達對隱居生活的自由、悠閑的嚮往和追求。今天,我們學習他的《歸去來兮辭 並序》,這篇文章被後人視為其「告別官場的宣言書」。
(投影)
歸去來兮辭 並序 陶淵明
(以上用時大約3分鍾)
二、初讀感知,形成印象
1.初讀
師:請同學們齊讀全文,注意讀准字音。
(學生放聲齊讀)
師:聲音很宏亮,但是有一個字音讀錯了。正文第二節第二句「載欣載奔」的「載」應讀「zài」,是「一邊……一邊……」的意思。
(以上用時大約3分鍾)
2.反饋預習
師:課前,老師讓大家用一兩句話談談自己對本文思想情感的看法,現在,我將同學們的看法做了歸納、整理,選取以下兩類:
(投影)
本文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充滿了喜悅之情。
作者的情感並不是單一的,有喜悅,也有憂愁。
現在,請同學們就從以上兩點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觀點,進一步談談自己的理解,注意一定要結合文中的句子,具體分析。你們可以找看法相近的同學一起討論。
(學生自由討論,用時3分鍾。)
三、文本細讀,體味情感
1.討論第一類看法
師:我們先討論第一個觀點:本文表達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充滿了喜悅之情。同意的,請說說依據,以及你的分析。
生1:我認為是。文章第三節里寫到「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這明顯在說自己常常和人聊聊天,種種地,彈彈琴,有的時候還出去遊山玩水,自由自在,可逍遙了。
師:這里的「悅」「樂」「情話」「或……或」「棹」幾個詞該怎麼解釋?
生1:「悅」和「樂」都是意動用法,「情話」是知心話,(師:這是什麼文言現象?)古今異義。老師,還有什麼詞?我忘了。
(生笑)
師:不好意思,一下子念太多了。還有「或……或」和「棹」。
生1:哦,「或……或」是「有時……有時」,「棹」是撐船
師:有「船」的意思嗎?那麼,後面的「舟」又該如何解釋?
生1:那是「劃」或者「撐」的意思,作動詞了。
師:有縱情山水之樂。很好,還有嗎?(板書:山水之樂)
生2:我覺得「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這幾句也寫出了作者在家時的悠閑自得。
師:(如上提問「引」「怡」「眄」「日」「策」幾個詞的解釋以及用法,此處略。)有閑居之樂。還有新的發現嗎?(板書:安居之樂)提示一下,本文除了寫自己耕種閑話、徜徉山水、閑居在家,還寫了哪些事情?比如,第二節都在寫閑居生活嗎?
生3:還寫了剛到家的情景。
師:通過哪些句子表現?當時心情如何?
生3:「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其中的「欣」字,表示高興。
師:很好,這其中還有一個「奔」字,你們能想像是什麼場景嗎?
生七嘴八舌:邊笑邊跑,有點變態!
(全班爆笑)
師:你們不要覺得這位同學說錯了,想想,陶淵明這時已經是四十幾歲的中年男子,看到家卻異常得如同一個孩童,可見他此時的心情不是簡單用一個「高興」可以形容的,那應該是?
生齊:欣喜若狂
師:對了!家裡有什麼會讓他如此失態呢?文章中有說明嗎?
生4:因為家裡有「稚子」
生5:因為家裡有酒喝:「有酒盈樽」
生6:因為家裡有老婆。
(生大笑)
師:噢?你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6:酒是他老婆倒的嘛。
師:非常好,你從文本中解讀出了言外之意!家中有可愛的孩子、等候的僕人、知心的妻子,對陶淵明來說真可謂是享盡什麼之樂?
生齊:天倫之樂!
(板書:天倫之樂)
生7:老師,我還想到一點,作者急著回家,還可以從第一節最後兩句看出來:「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師:那麼,你覺得這兩句中哪一個字最有表現力?
生7:「恨」
師:什麼意思?
生7:遺憾。
師:要知道,那時的船隻能走那麼快,天剛亮是自然現象,正常情況沒什麼好遺憾的,作者說「恨」反映了怎樣的心情?
生齊:歸心似箭。
(板書:歸心似箭)
師小結:全篇圍繞著作者的鄉間生活寫著歸隱的樂趣,如顧盼園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種秋收的田中之樂。陶淵明顯然是一個熱愛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文中有著「自斟自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閑適快意;雖然也許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勞累,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盡享勞動之樂,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縱情山水,從中獲得了慰藉和快樂。
(板書)
辭官歸家 初抵家門 閑居在家 耕種閑話 縱情山水
歸心似箭 欣喜若狂 天倫之樂、安居之樂 山水之樂
——歸隱之樂
2.討論第二類看法
師:我們再來討論一下第二類看法,同意的,請說說依據,以及你的分析。
(無人舉手,一片沉默)
師:沒人敢說啊,還是都不同意這一觀點?那我只好先請原來提出這一觀點的XX同學來說說你的思考。
XX同學:我也說不出什麼具體的,就是覺得文章最後一節的最後兩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裡面透露出了天命思想,有種認命的味道。如果真的快樂無比,無憂無慮,那還有什麼好認命的呢?
(學生鼓掌)
師:如此有想法,還敢說說不出來?應當要相信自己!XX同學抓住了文章的最後一節的結句來解讀,這也是一種閱讀方法:一般來說,文章的結尾與中心有深刻的關聯。我們一同來看這兩句。這其中的「聊」是什麼意思?
生1:姑且、暫且
師:有什麼言外之意?
生2:有種無奈的感覺
師:為什麼無奈?
生2:課文里寫了「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不想追求功名利祿,修仙成佛又沒希望,就只好種種地,寫寫詩,順應自然。
(鼓掌)
師:分析的很到位。那其他同學能從他們的回答中得到什麼啟發嗎?
生3:我覺得作者不是不想追求功名利祿,畢竟古代的讀書人大都都想通過做官實現理想抱負,而且又有錢拿,又有酒喝……
師:不好意思,打斷一下,你是如何知道這些的?
生3: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
師:讀得很細致,我們不能放過文中的序言部分。請繼續。
生3:可是這官不好做。
師:此話怎講?
生3:當時社會很注重身份。我記得陶淵明家父親,還是祖父,還是外公(撓頭,學生笑)還是什麼的官也做的蠻大的,但是並不是貴族出身,所以,到了陶淵明時,他雖然有才華,也沒能坐上什麼大官,自然他的志向也就無法實現了。
師:那你知道他有什麼志向嗎?
生3:不知道
(笑)
師:「大濟蒼生」。你在課後做了很多功課,能以作者的身世來分析文本。同學們要向他學習!這也是一種閱讀方法,叫「知人論世」,即通過了解作者的經歷、作品的時代背景來幫助解讀文本。
生4:老師,(很急切)我不同意XXX的說法。陶淵明他就是不想做官了。
師:為什麼你會這么認為?
生4:你看,課文標題,還有第一、三節開頭兩次說「歸去來兮」,就是在說「回去吧」,重復出現不就說明他不想做官,很想回家嗎?
師:大家看呢?
生5:我覺得有一定道理。
師:我們要講究證據,文中有嗎?
生5:有,第一節「既自以心為形役」
師:「為」在這里怎麼解釋,有什麼用法?這句話又該如何理解?
生5:「為」表示被動,內心被形體役使。
師:這里的「內心」和「形體」是指實際中的「心」與「身體」嗎?
生5:應該是指志向和行為吧?(不確定)
師:什麼行為?
生5:是做官嗎?
師:正確。「心為行役」,即指志趣意願被形體(為官的行為)役使,做出了許多違心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陶淵明年輕時也曾有「大濟蒼生」的「猛志」,但是現實使他屢遭挫折,最終志向難酬。(簡介陶淵明的出身、經歷——三入三出,此處略)
(投影)
「……郡遣督郵至縣,吏自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 ——《宋書•陶潛傳》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
「質性自然」——《歸去來兮辭並序》
所以,他一次次發出呼告「歸去來兮」,以求從行動上、思想上真正歸來。
師:可見,作者真的還是有煩惱的。那麼,文中還有哪些句子透露出與「樂」不一樣的情感?
生1:「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字。
師:有什麼不一樣的情感?
生1:不知道
師:看來你只是抓住了瞬間的感覺是嗎?那其他同學能說說看嗎?
生2:因為「傲」就是「孤傲」,就是看不起別人。
師:是看不起別人,還是沒人能理解?
生2:應該是沒人能理解。
師:為什麼沒人能理解?他不是說「悅親戚之情話」嗎?
生3:但是他們都是農民,不懂他讀書人的真正想法。
師:看來是「古來聖賢皆寂寞」啊。那他又為什麼會有「孤傲」的情懷呢?
生4:清高唄
(生笑)
師:說得好!還有嗎?
(沉默,不能回答)
師:提示一下,下文還寫道「門雖設而常關」,這又暗示了什麼?
生5:他在享受孤獨。
師:「享受」這個詞用得非常棒!「傲」字寫出了中國文人的清高與孤寂,體現一定的道家思想;「常關」也直截了當地揭示了詩人的與世隔絕。但正是這種孤獨使他獨善其身,保持了本真,無怪乎蘇軾如此評價:
(投影)
「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叩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蘇軾《書李簡夫詩集後》
生6:那「引壺觴以自酌」中的「自酌」算不算表現了「享受孤獨」?
(這時,下課鈴響了)
師:當然可以。這一句話既有著自由自在的悠閑,又有些許自斟自酌、無以為伴的孤獨與苦悶。時間過得真快,同學們正漸入佳境,分析是越來越精彩了,可惜時間不允許了。其實,文中還有很多句子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像文中的五個反問句,像「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樂琴書以消憂」「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加點字為重讀)等等,課後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一下。
3.總結
的確,我們從文章中讀出了詩人辭別官場、歸隱田園的愉快輕松,讀出了家人團聚、琴書相伴的寧靜淡泊;讀出了返璞歸真、頤養天年的自足自安;讀出了特立獨行、逍遙於世的自由自在。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在感受陶淵明歡樂的同時,也體悟到了作者流露出的時不我與的惆悵、惋惜,年華已逝的憂愁、無奈。所幸的是,作者在經歷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苦惱之後,悟出了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真諦。
(投影)
歸隱之樂 樂天安命 樂中隱憂
在短短百來字中,詩人選取頗具代表性的生活場景和畫面,用朴實自然的語言打動人心,所以後世大家紛紛對此文作出評價:
(投影顯示)
「兩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宋•歐陽修
「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宋•李格非
「兩晉文章,此其傑然者。」——明•歸有光
陶淵明已經成為中國士大夫擺脫挫折升華人生價值的一座精神堡壘,他的言行也成為後世眾多士大夫們自覺或不自覺學習的對象。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像感悟人生樂觀曠達的蘇軾,都或多或少受到他思想的影響,而這篇《歸去來兮辭》也成為了一篇千古名作。
四、作業布置
1.熟讀成誦。
2.整理本課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3.對還來不及分析的句子(前面已經提過)同學們任選三句,做出分析品評,字數150字左右,下節課交流。
二、《歸去來兮辭 並序》執教感言
作為一堂語文教學公開課,如何體現課堂的簡單高效是我思考的重點。於是我便根據本單元提示中的要求「古代抒情散文」「把握作品所抒發的真摯情感」把教學目標鎖定在兩個方面:掌握重要字詞和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教學目標具體、明確。
為解決課時與內容的矛盾,我利用預習作業布置,集中學生意見,確定探討方向,避免學生們泛泛而談,以追問方式深入文本,引導大家完成了從「初讀」到「再讀」「深化」的學習過程。同時,將繁瑣的文言字詞理解融入文本分析之中,既節約了時間,又達成了教學目標,體現一定的文體特點,做到簡化教學程序,突出重難點。
最後,在文本解讀中,以知人論世的方法加以引導,及時補充相關知識、詩句以及評論,擴大本課外延,以新知促進舊知深入理解,增加課堂容量;課堂也只是預設了幾個「主問題」,盡量避免預設性太強,力求給學生留下生成的可能與空間,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不斷追問,催生精彩。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還是太細太多,以至耽誤了一定教學時間;而且有時前後兩個觀點的分析銜接顯得較為生硬、空泛,導致了學生暫時的沉默。由此可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廣泛閱讀,擴大知識面,以便對文本的解讀能更加全面深入,切實了解學情,這樣才能更靈活的引導學生,更自如地駕馭課堂。
㈡ 誰有東北師范大學特級教師孫立權先生的簡介,最好有他的教案,例如《歸去來兮辭》的
1991年畢抄業於沈陽市新民師范學校,1995年畢業於東北師大中文系,同年分配到東北師大附中執教語文至今,是學校語文教研室主任,標兵教師,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教師,省級骨幹教師,東北三省中青年語文十佳教師,第四屆全國優秀語文教師。2002年參加教育部舉辦的基礎教育新課程骨幹培訓者國家級培訓。 1998年提出自己的語文觀——言語/文化觀,認為語文的表層結構是言語,深層結構是文化,語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言語這個表層,必須觸及文化這個底層,因而語文課不能單單上成語言訓練課。1998年末提出「批註式閱讀」的概念並於次年開始在自己任教的班級實驗。1999年提出「教學性備課」和「非教學性備課」的理論,認為「非教學性備課」是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從1999年10月開始進行「語文教育民族化」的教改實驗,該項實驗在省內、東北地區乃至國內都有較大影響。2006年10月被東北師大文學院聘為兼職教授,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
㈢ 《歸去來兮辭》課堂訓練
歸去來兮辭教案高一語文免費教案 2006年4月3日19:28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幻燈片)
同學們是否聽過這樣一首歌(老師清唱《歸去來》片段)。這首歌是電視劇《神鵰俠侶》的片尾主題曲《歸去來》(學生答),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楊過和小龍女厭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風血雨,甘願淡漠人世繁華,拋開人世的紛紛擾擾,退隱山林,尋一個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說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國最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看透黑暗官場,不滿於污濁的世俗社會,毅然拂袖歸隱,躬耕田園。今天,我們學習的《歸去來兮辭》正是陶淵明訣別官場歸隱田園的宣言書。
二. 解題
1. 作者簡介(幻燈片)
陶潛,又名淵明,字元亮,東晉大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潯陽柴桑人。後人稱之為「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他的詩喜歡寫田園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遠,語言質朴,有獨特的風格。後代批評家常用「質朴、平淡、自然」評價陶詩的風格,稱其為「田園詩人」。
2. 辭賦(幻燈片)
辭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用的是楚地方言,內容又跟楚地的社會生活,山川風物有關,故又稱楚辭。又因屈原寫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又稱「騷體」。其特點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體以四句為一小節,兩句為一組,以六字句為主,間有長、短句,多用語氣詞「兮」,每句三拍。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或:舟/遙遙/(以)輕?,風/飄飄/(而)吹衣。到了西漢,賦在辭的影響下產生,是有韻的散文,講究鋪排。而辭仍是詩,重在抒情。
三. 朗讀課文
1. 放錄音(幻燈片)(聽朗讀的同時提醒學生結合畫面加深理解)
2. 朗讀常規指導:
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本文屬「辭」體,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後可作較長停頓。少數四字句按二拍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按三拍讀,如「舟/遙遙/(以)輕?,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每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3.放錄音,學生跟讀(幻燈片)
四. 研習課文
「歸去來兮」意思是「回去吧」,做官往往是封建社會士階層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的首選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淵明為什麼卻想辭官歸去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在此先作提示,本文寫於作者辭官之後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歸,文中所記敘的歸途和歸家後的生活都是作者想像的情狀。
1. 男生讀第一自然段(幻燈片)
A. 朗讀指導:
第一二句以反問的語氣表示歸田之志的訣絕。朗讀時用升調「胡不歸」重讀。「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一種悔悟和慶幸溢於言外。
「悟、知、遠、覺」應重讀。
B. 思考:
a.由何處而歸?歸向何處?為何要歸?(用原文詞句作答,「田園將蕪」、「心為形役」、「不諫」、「可追」。)(幻燈片)
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我們一起回憶一下課外補充的這首詩(幻燈片)(學生齊聲朗讀)陶淵明曾有這樣兩句詩「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羈鳥」和「池魚」恰反映出他「心為形役」的痛苦。
b.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田園將蕪」「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責自悔,「迷途未遠」「今是昨非」―自恕自慰。總的心情是「悲――樂」)第一段自責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慶幸之意,應讀得「氣中聲硬」。
2.女生讀第二自然段(幻燈片)
此段採用記敘的表達方式。我們先來捕捉作者的敘事線索。(歸途――抵家――家中――園中)
「舟遙遙以輕?
,風飄飄而吹衣」,陶一踏上歸途,就露出了歡快之情。(速度漸快)「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更表現出他迫切希望回到大自然懷抱的心情,簡直像孩子一樣的天真。因此到家一看,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更顯得親切動人。這里詩人將松樹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聯系起來,使松菊成為自己堅貞、高潔、不同流合污的逸士節操的象徵。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節緊密結合起來描寫,寫的雖是雲和鳥,出則無心歸則有意,正是作者出仕和辭官情形的寫照。
「雲、出岫、鳥、知還」重讀,作者就像出岫的雲,出仕本屬於無心,又像那知還的倦鳥,對官場仕途已十分厭倦,終於在田園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歸宿。「撫孤松而盤桓」,托物言志,以孤松示孤高堅貞之志。「孤松」一詞加長音長,重讀。
思考:歸途心情如何?初抵家門心情如何?歸家後居家生活的心情如何?(用原文詞句作答。明確:「恨」――迫不及待,歸心似箭,「欣」、「奔」――欣喜若狂,「怡」、「傲」、「安」――自安自樂,閑適安娛,怡然自樂,「盤桓」――流連忘返)(幻燈片)
作者歸家後或自斟自酌,或觀樹賞菊,或坐看白雲起,或暮候飛鳥還,這樣的安閑自在的心境,在我們初中時學習過的《飲酒》一詩中也有印證。(學生齊聲背誦)(幻燈片)此詩流露出作者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隱士情懷。
在作者的想像中,歸隱後的家居生活愉悅恬靜淡泊自在,那麼歸後的鄉居的生活又將是怎樣的呢?
3.教師朗讀第三自然段(幻燈片)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游」
,作者先重申辭官歸田之志;再寫與鄉里故人的交往之樂;後又寫駕巾車孤舟的出遊之樂;接著作者出遊觸景生情,為結尾述人生觀鋪墊。
鄉間的生活自安自樂,既有關心糧食和蔬菜的農人的勞作之歡,又有琴棋書畫的文人雅士的休閑之樂。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有他的《歸園田居.其三》為證(幻燈片)此詩表達了作者對躬耕生活的熱愛。
第二、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謐而愉悅的。應該讀得「氣滿聲高」。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作者感嘆人生苦短,那麼作者將怎樣對待自己的人生呢?
4.全班齊聲朗讀第四自然段(幻燈片)
此段是作者在感抒情懷,抒發對宇宙和人生的感想,是作者的隱居心理自白。
討論: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其他詩文和時代背景,談談你的看法。
(補充典故:東晉時局動盪,仕途險惡,官場政治黑暗腐敗,門閥制度森嚴。陶淵明為了謀生,幾仕幾隱,身陷其中。一天,上邊派了一個督郵到其所在的彭澤縣巡查,旁邊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謁見,陶為保持高尚的節操,不願意,還說:「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棄官歸隱,在棄官之後歸隱之前寫下了這篇辭。41歲的陶淵明並從此訣別官場。
一個人生活的是否積極,關鍵看他有沒有理想,他的理想怎麼樣。陶淵明青年時候也曾有過「大濟天下蒼生」的理想和抱負,他所描寫的那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桃花源,正是他政治理想的有力證明,然而現實的黑暗把他的壯志擊得粉碎。官場的庸俗污濁使他難以保存社會理想和人格價值;田園生活的質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淵明以曠達的心境和超然態度對待生死天命,這樣的樂觀精神從另一層面上說,這也正是他積極人生的表現。當然這里邊也流露出他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以及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作者歷經曲折的人生後真實而復雜的感慨,作者沒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不可簡單膚淺的冠以消極之名。)
五.
胡適曾有這樣一首寫陶淵明的詩。結合我們學過的有關陶淵明的作品,以及大家課外收集到的陶淵明的生平和後人對他的評價,按你自己的理解說說陶淵明是個什麼樣的人。(蔑視權貴、鄙棄官場、嚮往田園、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閑適自在、躬耕田園、不流世俗、超然曠達、樂天知命)(幻燈片)
㈣ 誰有《歸去來兮辭》的教案
【學習目標】
1.了解陶淵明及山水田園詩派的有關知識,從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創作風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教學重點】 :
1、歸納實詞、虛詞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裝句兩種句式;
2、深入認識陶淵明思想及其作品特點,掌握辭賦特點。
【教學難點】 :
理解記述中滲透出的或喜或哀,或決絕或猶疑的復雜感情。
【預習導學】
一、背景知識
陶淵明41歲時(405年),最後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並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辭,是介於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
二、文學常識
陶淵明大約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他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後棄官歸隱。後世稱靖節先生。有《陶淵明集》。作品題材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描繪田園美景,抒發厭惡官場、潔身自好的情懷。如《歸園田居》、《飲酒》、《移居》等;另一類為詠懷詩,如《泳荊軻》、《讀山海精.精衛填微木》等,寄寓抱負,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首推《桃花源記》,辭賦《歸去來兮辭》稱著文史。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陶淵明 隱逸文化總的風格有三:其一是柔(弱),其二是淡,其三是遠 。
三、字音字形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悵然() 一稔()輕颺()
熹微() 眄庭柯() 流憩()
出岫() 翳翳() 盤桓()
棹孤舟() 尋壑() 耘耔()
參考答案:chàngrěnyángxīmiǎnqìxiùyìhuánzhàohèzǐ
四、整體感知
梳理結構層次
(一)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
(1)「心為形役」——為衣食所迫而做官;
(2)「覺今是而昨非」——認為以前所為是錯的。
(二)歸家之後的情狀。
(1) 心情愉快——小舟輕颺,和風吹衣;
(2) 歸心似箭——「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 家人歡迎——「童僕迎接,稚子候門」;
(4) 修身養性——飲酒、游園、觀景。
(三)回歸田園的愉快生活。
(1) 遠離官場,享受天倫;
(2) 讀書撫琴,頤養天;年
(3) 駕車乘舟,尋幽探勝。
(四)抒發詩人樂天安命的情懷。
(1) 人生苦短,淡薄名利;
(2) 樂天安命,順其自然。
五、問題呈現
本文在寫作上有哪些特點?
(1) 駢散結合,音韻和諧
行文注意對仗駢偶,且又靈活多有變化。既講用韻辭采,又簡潔清新,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
(2)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強烈
作者的感慨、追求、心志等藉助於景物描寫而自然流露,全辭情真意切,沁人心脾。
(3) 結構謹嚴,不蔓不枝
首段直接抒情,照應序文;二、三段借物抒情,表達情懷;末段屬總結,卒章顯志。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本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反映出陶淵明恬適寧靜的生活情趣,平和的田園生活讓他心情舒暢,自由的鄉野萬物令他感到賞心悅目,妙趣橫生,陶淵明為找到了身心的歸所而歡欣鼓舞。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作者為以上的獲得付出了埋葬青年時代「大濟蒼生」的現實奮斗的代價,在拋棄讓他徹底失望的官場時,他也告別了自己昨日的夢想。所以陶淵明一面痛下決心「歸去」。一面要安慰自己「奚惆悵而獨悲」。當他飽覽山川秀色時,焉知一朵「無心」出岫的雲不會令誤入「迷途」的作者觸景傷懷;當他在遁世的隱居生活中怡然自得時,有時也要用琴和書來「消憂」。這位自認「寓形宇內復幾時」的詩人,需要忍受因調整失落的心理、重新為理想和現實定位而帶來的痛苦,盡力說服自己樂天知命,「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總之,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表露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