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應該怎麼和論文指導教師交流,第一次應該說些什麼
談你的初步方向和想法,聽取他的專業意見
㈡ 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論文溝通能力方面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的策略分析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民越來越重視新生代幼兒群體的教育。與此同時,這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尤其是在心理素質、職業道德、專業文化以及身體素質等方面。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優秀的教師。此外,如果幼兒教師各方面素質提高了,幼兒教育的質量也就會有所提高,也為幼兒的成長打好了較好的教育基礎。 【關鍵詞】幼兒教師;合格;素質 「素質教育」這個詞對於我們廣大的中國人民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了。「素質教育」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我們,這說明「素質」的重要性。我想這不光對於學生,對於教師也很重要,當然也包括幼兒教師。而且我覺得幼兒教師的素質提高是相當重要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民越來越重視對新生代幼兒群體的教育。這就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知道,幼兒教師是教師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步入社會的先鋒導師。所以說,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應該提高自身的素質,以應對時代對我們提出的要求。而如何提高幼兒教師的素質,成為一名合格幼兒教師呢?我想從以下幾點作簡要闡述: 首先,從心理素質方面來看,當今幼兒教師面對著種種心理方面的問題,嚴重影響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比如,現在社會上不科學的評價、幼教改革、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幼兒教師自我調控能力差給幼兒教師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但是,我們對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的關心是少之又少。她們的心理健康程度如何將直接影響幼兒身心的發展。所以說,提高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是相當必要的。幼兒教師要學會與與同事、幼兒、家長、幼兒及幼兒園管理者等溝通,避免矛盾沖突。在這些溝通交流中,我覺得與幼兒家長溝通尤為重要。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必須了解到這一點: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不僅與幼兒園相聯系,還與孩子的家庭環境息息相關。韓成梅等提出的關於「構建家園合作,實現同步教育」的理念是一種不錯的意見。幼兒教師可以參考這一點,通過多與家長溝通,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個性,也能明白孩子個性形成的原因,便於因材施教。家長溝通好了,孩子教育好了,問題也少了,教師的壓力也小了,何樂而不為呢?同時,幼兒教師們也要學會正確對待幼教改革,抱著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來迎接教育中各種挑戰。要相信「眼因多流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只有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人才能逐步成長。但是,如果在解決過程中真的遇到一些心理障礙而無法克服的話,建議去看看心理醫生。 其次,對於幼兒教師,其職業道德也是相關重要的。教師的職業道德也就是「師德」。幼兒教師的師德對於幼兒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往往是在老師對幼兒的教育過程中產生的。在教育過程中,幼兒教師與幼兒接觸的機會最多,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幼兒的成長。而此時的幼兒求知慾和學習能力都特別強,使得我們平時所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這體現的更加顯而易見了。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幼兒教師務必要注重自身的一舉一動,因為你的言談舉止或許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是一生,同時也要尊重、體諒和熱愛幼兒,更要重視對幼兒的積極評價,因為它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是十分有意義的。所以幼兒教師一定要有良好的師德,用自己的愛心、責任心來感染周圍的小朋友。 還有,是幼兒教師的專業文化。眾所周知,老師的本職工作就是教育學生,也就是把自己所學的所知的教給自己的學生。幼兒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於啟蒙教育階段。天性使然,這時他們的學習和接受能力都很強,尤其是對畫畫、唱歌、跳舞、故事、游戲等方面的要求更迫切些。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需具備繪畫、音樂、舞蹈、語言等方面的技能技巧和基礎知識。這樣才能更好把孩子潛能發掘出來,打好扎實的基礎。但是,光有這些技巧和知識還是遠遠不夠的。時代在進步,幼兒教師也需要進步。我們不能永遠停留於照本宣科的教育,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幼兒教師:他們有較好的學科專業知識,還懂得幼兒心理,懂得幼兒教育規律,能從實際出發,紮根課堂,不斷改善專業教育、專業發展途徑和方式,從而不斷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所以說,提高專業文化素質是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最後,我想談談創新。現在我們的社會都在講創新,並且把創新作為這個社會繼續生存發展下去的積極動力。創新涉及到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幼兒教育。我們都很清楚當今的幼兒教育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創新」來注入新的動力。而幼兒教育中的主體是幼兒教師,他們的創新也是幼兒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幼兒教師要學會創新,要有創新教育觀。創新的教育往往能夠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幼兒。在教育幼兒過程中,幼兒教師對幼兒的教育不要僅僅局限於課本知識,要注重對幼兒的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同時對於幼兒的一些創新要給予正確合理的評價,多一分鼓勵少一分責備。同時幼兒教師要鼓勵孩子對於現實問題的大膽質疑,能夠給他們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此外,由於不同的孩子的個性特徵有所區別,教育孩子時不能夠用「一棒子」教育,要因材施教。因此,幼兒教師需要用創新來武裝自己,這樣才能不落後於時代的步伐。 總的來說,幼兒教師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是相當重要的,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種光會看管孩子、逗孩子玩,沒有多少知識的學前教育者。所以,幼兒教師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質,爭取成為小朋友的好朋友、好媽媽和好老師,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
㈢ 教研論文交流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為有效課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從理論上說,深度學習是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主體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新理論,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去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的綜合學習。[1]它是有效學習、高效學習的必然要求。
為了幫助學生在美好的語文世界裡倘佯、想像、創造、發展,不斷吸引學生投入深度學習,我們要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磁力充足的強「磁場」。筆者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探索,發現了促進深度學習的幾個有效策略:
一、多角度建設:讓深度學習「磁場」更豐厚
語文教學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2]。我們應從不同角度去建設文本教材,既要利用豐富的生活資源,也要融入學生的主觀創造,促使學生變被動的文本「接受者」,成為文本「創造者」、「享受者」。
1.刪「繁」就「簡」,話題提煉突出「精」字。要想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進行個性化的感悟,教師需從課文眾多的信息中提煉出最本質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與學價值的「精華」),它可以是一個字詞、一個句段、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等等。教師可通過一個精當的、觀點鮮明的話題,來切入文本建設。
2.由「薄」變「厚」,資源整合突出「巧」字。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博覽群書,開闊眼界,擴展視野。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文本的規定性,又要補充教材,拓展內容,重組資料,要充分利用、合理開發、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對教材、課堂、教師自身的不斷超越。
3.由「靜」變「動」,實踐方式突出「活」字。為了進一步強化和內化文本內容,可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當小導游、演課本劇等,通過師生共同研讀文本、挖掘語言實踐點,讓活動過程本身也成為一份豐厚的課程資源。這些活動過程促使學生應用語言、內化語言,使學生真正將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
二、多方面激活:讓深度學習「磁性」更強烈
層次性需要是發展性教學主體參與內在機制的動力性環節。無論是利用超出學生預期的「新異刺激」去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還是挖掘文本空白,精心營造拓展空間……教師通過把目光「鎖定」在學生的學習內在需要上,呵護童心,滿足他們與生俱來的「四心」——好奇心、好動心、好勝心、創造心,通過多方面激活,讓深度學習的「磁性」更強烈,促使學生更好地享受語文課堂學習。
例如,一位教師教《清平樂·村居》(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時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你彷彿看到翁媼在干什麼,彷佛聽到他們在說些什麼呢?
(同桌同學邊想像邊進行分角色模擬表演,師指生上台表演。)
生1(媼)拍拍生2(翁)的肩膀:老頭子,你一生都是我們家的頂樑柱,現在好了,三個兒子多能幹啊!
生2(翁)拉著生1(媼)的手:老婆子,你才能幹呢,給我生了三個好兒子啊!
師:就這樣,老兩口聊啊聊,這讓我想起了一首歌: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走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此情此景可以凝聚成一個字,那就是——
生:媚。
師:不僅她媚,他也媚,這就叫——
生:相媚好。
師:這是怎樣一個「醉」呀,因媚而醉!
多麼精彩的一個教學片斷!教者引導學生在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入情入境,品析演繹,語文味十足。
兒童的內心是最無拘無束的,語文教學就要為課堂的有限時空注入無限的張力,增強課堂活力。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把語文課上得生動些、活潑些,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我們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了學生的學習需要,何愁學生不自然而然地走進深度學習呢? 三、多層次推動:讓深度學習「磁力」更充足
實踐證明,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四方面來不斷增強學習「磁力」。
1.把握一個前提——深度參與,激活新知
要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首先需要激勵學生深度參與,只有深度參與,所學的知識才能被激活。我們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專題探究、主題拓展、觀點爭鳴、小組討論等。如:《秦兵馬俑》(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一課,可以設計表格式導讀學案,從「課文介紹了哪幾種兵馬俑?各有什麼特點?分別是如何抓住特點進行具體介紹的?」這幾方面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課堂展示時,通過學生活動的參與面、探究的縱深點、思維的批判性、建構的生成度這四方面對學生參與的深度作出評價。
2.突出一個重點——深度思考,獲取新知
學生在探究閱讀中能否深入思考,取決於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否精當。我們要層層深入、由表及裡地引領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轉化,
㈣ 論文如何寫作經驗交流
我認為論文寫作和普通的寫作一樣,論文寫作也應該需要觸動點,即所謂的靈感。經常會寫一些文字存在空間或微雲,也曾動過寫論文的心思,上頭幾篇就是極不成功的嘗試。雖然不成功,在當年也是花費了一些心思的。這些論文的產出都源於在第一線教學的所思所感。譬如那篇《淺談低年級課堂控制》就源於一直帶高年級從未帶過低年級的困惑,課堂控制太難了。為了上好每周的兩節一年級品德與生活課,頗費了一番腦筋之後的感受。再如《做學生的朋友》是帶畢業班班主任時了解到科任老師與孩子們關系緊張後的想法。《教學需要表演》源自與同事的爭論,《新教師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班主任》來源於班主任工作反思。
很可惜,這些論文真的只限於所思所想,沒有經過藝術加工。這就涉及到論文的修改問題,正所謂「好文章不厭改」,好文章就是改出來的。抓住寫作的靈感,成篇後,要多修改,文從字順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能文采飛揚就更接近優秀論文的條件了。
論文寫作與普通的隨筆畢竟不同,最大的不同體現在它的專業性方面。平日的隨筆體裁不限,可以是論文,可以是說明文,可以是記敘文,甚至可以是詩歌……而論文限定了它的體裁必須是議論文。議論文的要求特別嚴謹,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教育類論文除此之外還要求具備專業性,專業的教育者才適合寫教育論文,未達到專業水準卻要求撰寫論文豈不是強人所難?教育論文應該是教授級別熱衷的吧?可惜網路上不知曝光多少抄寫論文用於評職稱的教授了。無怪乎,戲稱教授為「叫獸」!
一個不會寫論文的人來談如何寫論文結果可想而知!不過,好歹比碩果累累的「文抄公」來講論文成果要靠譜的多!磕磕絆絆寫過幾篇論文的我認為:一篇好的教育論文應該具有嚴密性(論證嚴密),專業性(專業內容,專業術語),文從字順的基礎上外加一點文采,最最重要的是原創,表達的是獨一無二的全新觀點,凡有不是自己的東西必定註明出處。毫無疑問,做到這些真的很難,所以不必為了種種目的寫自己都看不懂的論文。
㈤ 小學教育教學論文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模式探索
摘要:我校語文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下,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主動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且通過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深化學生的認識,最終使學生能夠主動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講授灌輸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創設情境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階段,可以依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實際情況,將兩個階段合起來進行。
關鍵詞:創設情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
(一)模式的理論基礎及指導思想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式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教師和同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灌輸知識的方式,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主動獲取知識。
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我轉變了教育觀念,將課堂教學變成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和創造者。我們經過反復研究、論證、提煉,依據學科特點,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和歸宿,構建了「創設情境—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這種教學能讓學生逐步由以教師主導的「他主學習」,走向以獨立自學為主的「自主學習」,最後達到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的目的。
(二)模式的教學程序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流程如下:
教師 學生
創設情境 明確目標
分層指導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總結評價
1.創設情境:通過各種手段,創設生動、具體的語言環境,拉近語言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使死的語言成為活的生活。教師可以通過圖片、錄像、動畫片、學生表演等多種方式,以活動為載體,設疑激趣,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如在《ai ei ui》一課識字部分的教學中,導入時播放《春天在哪裡》的音樂,讓學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並利用書中的情境圖和兒歌的表演,讓學生在愉悅之中鞏固了知識。
2.自主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知識,教師分層指導,有針對性地啟發、引導學生圍繞目標進行觀察、閱讀、思考、嘗試、聯系等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去分析、解決問題。
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經驗是在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為此,在教學中必須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提供給學生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最初教師的幫助可以多一些,以後逐漸減少,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我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原有經驗來記憶字,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如在識「白」字時,學生利用已有知識來學習,有的會聯系英語中的「white」來記憶;有的從字形上觀察說,白字像一個打開的易拉罐,當我喝飲料時,就會想到這個字……學生不但思維更加活躍,而且在自主探究的學習中掌握了學習的方法,也增強了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還要組織好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邊共同研討活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迸發出靈感的火花,從而體驗成功的樂趣。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討論,包括同桌互幫式、四人小組研討式、多人小組寫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據學習的具體內容及具體條件,安排學生自由發言,也可以在小組交流,然後派代表在全班匯報。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討論中所提出的疑問,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發展多向思維。師生關系應是解決難題的合作關系,教師要善於運用誘導的語言,緊扣目標,引導學生逐層深化,激活學生的思路。
在實際教學中,創設情境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階段,可以依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實際情況,將兩個階段合起來進行。
(三)模式的教學策略
1.氛圍和諧的策略。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應建立在新型的師生關繫上,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平等、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要與學生互動,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學生對話,要用激勵性語言來鼓勵評價學生,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培植自信,獲取成就感。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成為學生學習的朋友。
2.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實施這一模式的關鍵是問題情境的創設,問題情境的設計不單單是問題本身的設計,還包括問題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可採取:
(1)聯系學生原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
(2)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
(3)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3.群體討論。
4.交流合作策略。
(1)教師應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分組,提出討論,交流的內容和要求並加以有效指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交流。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印象加深,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和片面的認識。
(2)形成合作學習的氛圍,加強生生之間、群體之間的交流和問題,可擴大參與面,組織組際交流、互查、競賽討論等。
(四)教學模式的評價
1.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一教學模式,其突出特點是在教學活動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創設情境,學生發現問題,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2.閃現學生個性。
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閃現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策略,能表達出不拘泥於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嘗試多向思維,敢於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
3.凸現學生創新性。
在學習中,學生敢於質疑問難,敢於標新立異,有競爭意識。
4.體現合作成功。
這一模式,通過「學習共同體」實現人與人的溝通,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在相互表達、交流、評價、吸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
5.構建了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多向的思維交流,師生互動,教師能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構建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五)模式的特點及優勢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下,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主動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且通過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深化學生的認識,最終使學生能夠主動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講授灌輸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改變了課堂教學面貌,實現了五個轉變:(1)變僅以掌握課本知識為目的為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充分和諧地發展;(2)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為引導學生自主參與、主動探究式學習;(3)改變追求唯一結論的封閉式教學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互相研究,進行多向思維,鼓勵標新立異的開放式教學;(4)變教師講學生聽的靜態教學為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實踐活動的動態教學;(5)變教法的單一性為多種方法結合,綜合運用。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在教學中創造性地利用。
參考文獻:1、《教育理論》
2、《教學法研究》
㈥ 為什麼教研活動需要交流
教研活動是學校不可豁缺的日常活動,是學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研活動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校教學質量的好壞。我們的教研活動似乎也確實在各種制度的保障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定期召開的教研會、參加評比的公開課、每學期規定的聽課和教研論文交流活動充斥在教師們的教學生活中。但是,不是所有的教研活動都實實在在地促進、改善著教師們的教學?更多的流於形式的教研活動甚至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負面的影響。造成如此背離初衷的結果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在操作過程中,我們的教研活動大多是單向的、廣播式的,教師基本是被動的聽,被動的記,而缺乏必要的交流。 比如教研會。教師最常參加的教研活動就是教研組內的教研會了,這本來應該是教師最容易發表自己的教學見解、最容易相互交流的好機會,但在實現操作中,大多數時候成了分管校長主任們的廣播會,國家有什麼教育政策需要把握,上級有什麼新的教學設想需要實施如何實施,教師的教學中有什麼經驗值得推廣有什麼不足需要改進,學生有什麼問題需要注意,本段時間的教學工作重點要點……等等等等。領導們講啊講,教師們聽啊聽,講完了,聽完了,時間也就差不多了。最後領導就會說:就這么一些事情,大家下來後要認真完成,還有什麼意見?沒有意見就散會吧。於是教研會便開完了,教師除了開會時作的將來要檢查的筆記和散會時真心的掌聲,再沒有更多收獲了。至於教師對這些政策、理論、措施有什麼樣的想法,那是需要「下來再說」的,而大多數情況是「下來」以後還有什麼好說的?按領導意見辦吧。學校的教研會,沒有教師發言的機會。更高級別的教研會呢?區上的、縣上的、市上的、省上的教研會,需要發言的人更多,需要傳達的精神更多,普通教師更只有聽和記的份了,哪裡有什麼機會,也沒有什麼資格可以發言的。久而久之,開教研會就是聽和記教研會成了一種習慣,偶爾有專家讓大家提提問交流一下,就算有上千人也會表現上習慣性的整齊的漠然。 其它的教研活動也是類似的情況。大多數學校都規定了教師每周每月每學期按等級聽多少節課,聽課本是有記錄的,課也有聽了的,但聽就聽了,聽了就完成任務了,最多聽課教師與授課教師之間相對一笑幾句寒暄,極少有互相交流一下教學得失體會的。至於公開課,無論是新教師的合格課,老教師的獻禮課,骨幹教師的示範課,還是各級組織的競賽評比課,普通教師只要有觀摩學習的機會已經不錯了,有想法想說上兩句?呵呵,想想也就行了。甚至反映每個教師教學理念教育思想的教學論文交流,雖然說是交流,雖然是每個教師每期都要交上一兩篇,交就交了,該得獎的就得獎,該推薦的就推薦,這也就是學校指定的那幾位教師的任務,沒有誰會與作者本人交流一下,評說得失,商榷改進的。 在所有的教研活動中,一線的普通教師都缺乏發言的機會。缺乏互動交流的教研活動,在繁榮的背後是掩飾不住的低效,甚至由於對這樣無聊的教研的反感,有些教師還會滋生對教研活動中的內容的反感和抵觸,從而導致學校教研活動有名無實,有勞無功。 如果要追究教研活動高頻低效的原因,也許不少領導又會歸罪於普通教師的素質,批評他們沒有積極主動投身到教研活動中來,而我則認為學校管理層理應該反省自己的工作方式。教學工作是人的工作,學生是人,教師也是人,教師把學生當作單向接受知識的機器是不妥的,會造成學生低效的學習,學校把教師當作單向接受教學任務按指令完成教學任務的機器也同樣是欠考慮的,同樣會造成低效的教學。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缺少發言的機會,缺乏交流的本質是學校管理缺乏人文精神,缺乏對人發言權起碼的尊重。 當然,要改變學校教研活動的低迷狀態也難也不難。說難,是因為有許多具體工作要做,更要涉及一些管理制度的改進。說不難,是因為只要學校管理者們正視這一問題,給自己的管理理念增添一點人文意識,真正以服務為宗旨,學會傾聽,把每個教師都先當作是有主見有想法的教學實施者,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學校教研工作就會實實在在地落實到每一個課堂每一節課上。 尊重喚醒激情,交流激發才智,而激情和才智都是教師出色完成工作的前提條件。既然是教研,既然是研究教師們要做的工作,就請給教師們一點發言的機會、交流的空間吧!
㈦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交流相關論文
《數學課程標准》提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多一份體驗,將能大大促進課堂教學有效進行。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去,共同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有效交流。隨著新課標理念的逐漸深入,課堂交流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重視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人與文本之間的交流。但是由於處理不當,交流仍停留在形式上,沒有充分地深入與展開,課堂交流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如何增強課堂交流的有效性,是我們值得關注的問題。下面我就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做法。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的要去交流。
在教學中,如果使學生親身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到處存在著數學問題,可以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從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慾。例如,在教學《百分數意義和寫法》時,首先讓學生欣賞祖國各地的名勝旅遊景點,然後出示各景點門票優惠廣告,到底哪個旅遊景點的門票最優惠呢?學生被這一熟悉的實際生活場景深深的吸引,發現了問題會不自覺的想辦法去解決。從而積極的對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進行選取。發現到每個景點買同樣多的門票誰優惠的多,去那裡旅遊就最劃算.這方面的知識以前沒有學過,出於對問題的好奇,學生深深的被問題所吸引,從而陷入積極的探索狀態之中。這樣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就有一定的針對性,必然加大了思考的有效性,主動的要去交流,尋找解決的辦法。
同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多媒體課件,聲像並茂呈現給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故事,以故事激趣導入,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使交流成為他們迫切的需要。例如,在教學《數一數》時,「快樂的游園圖」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動態的展示,使學生身臨其境,他們馬上被這些熟悉的人物、景色、活動設施所吸引。這時,我並未急於引入正題,而是給他們一定的時間隨意看自己想看的,邊看還可以邊說說看到了什麼。當他們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後,我再提出要求:「這幅圖里還有許多數學知識呢!看誰能發現它。」把學生的興趣引到數學上來,讓他們自己去提出問題去觀察。接著,我再適時指導觀察方法,有意引導他們按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觀察。學生很快就找到了藏在圖中的10個數,1座滑梯、2個鞦韆、3隻木馬、4架小飛機、5隻蝴蝶……這樣引導學生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分兩個階段進行觀察,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特點,能使他們的觀察漸漸地由表及裡、由粗略到細致,從而初步體會觀察的步驟與方法。
二、小組合作,讓學生善於交流。
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那麼,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的時候,我們教師應該怎麼做呢?教師要大膽放手,盡量引導學生獨立探索,相信學生能通過動腦、動眼、動口從而主動地獲取知識。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時,作為教室的我們要深入到各小組中去,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和討論交流的中心問題,達到交流的和諧有效。教師為了交流的有效開展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尊重個性,學會傾聽。學生要善於傾聽老師的發言,也應善於傾聽同學的發言。尤其是一個同學在回答問題時,其他學生往往表現出兩種情形:一是事不關己,漠不關心;另一種就是隨意否定或打斷別人的話。作為教師,應有意識地提醒學生要對發言者有禮貌,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不插嘴,要聽出別人發言的要點。有意見的要等到別人發言完了以後再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使我們的學生在學會傾聽的同時,學會理解和尊重,同時為交流做好鋪墊。
2.平等對待,學會評價。即引導學生在傾聽他人交流的同時,學會客觀地分析、辯證地思考。經常問自己:他的意見正確嗎?為什麼?如果有不同意見又該如何補充。使學生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針對之前我們剛剛學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學生們完全可以從中得到啟發,自己動手找出三角形的面積推導公式。所以我給學生們准備了他們所認識的所有圖形做的材料和剪刀,讓他們挑選自己認為有用的材料進行小組合作研究。沒想到我完全放手之後,學生們的思想異常活躍,他們通過剪、拼、折紛紛研究自己的方法,我就順勢讓得出結論的小組到實物投影上展示給大家看,讓其他的同學認真傾聽方法是否一樣,如果有不一樣的也可以上來說。於是每個學生都在認真傾聽,一看自己的方法跟別人的不一樣就爭先恐後的舉手也要發表自己的觀點,結果每個人的發言都有人提出肯定和質疑,交流就激烈展開了,經過思維的碰撞最後學生們得出了十餘種不同的方法都證明了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除以2。一直持續到下課大家都還意猶未盡的在繼續討論……
3.引起共鳴,學會反思。小組討論和小組間的交流正是開發和利用學生個體思考的差異性,它不僅可促進學生進行資源共享,發展聯想思維,培養合作交往能力,而且還可促進學生不斷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通過傾聽、評價他人的交流,對照自己的思考方法及思考過程,從而不斷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比如,在教學《十幾減9》時,我通過多媒體把學生帶入多彩的童話世界中:「小猴子開了一個水果店,今天小白兔來買桃。」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開始議論起看到的內容。我啟發學生看一看圖中畫了些什麼,告訴我們哪些條件,要我們解決什麼問題,再引導學生把這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連起來,說完整,說清楚。然後讓學生藉助小棒來研究演算法,邊擺邊說出自己的想法,給每個孩子說話的機會。之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反思自己的演算法,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第一個孩子說:「我是一個一個地減,13-9=4。」第2個孩子說:「我是從10裡面減去9得1,再把1加上3得4。」第3個孩子說:「我是先用13減3得10,10再減6得4。」第4個孩子說:「因為9+4=13,所以13-9=4。」……孩子們各抒己見,積極性很高。我注意仔細傾聽學生的想法,對於那些明白意思但是表達不是很清楚的學生,要給以耐心和鼓勵,從而使每一個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交流的有效性發言得到提高。
三、注重激勵與評價,讓學生樂於交流 。
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獲得,是在教師的激勵和引導下,通過自己的內化活動來實現的。要讓交流有效地開展,並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要善於激勵學生,使學生樂於交流。教師要運用熱情的話語、贊許的目光、親昵的動作,來增強學生交流的自信心,使我們的學生在數學知識的理解、思維能力的發展的基礎上,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發展。同時學生在交流中遇到困難時,需要我們的教師引導,這樣才能發揮交流的最大作用,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交流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因此,在交流中,教師要准確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當學生遇到困難時——鼓勵,當學生發生爭議時——傾聽,當學生探究錯誤時——糾正,當學生獲得成功時——贊賞,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通過對學生的交流進行客觀的激勵與評價,使學生樂於交流。這樣使彼此之間的認知和思維相互撞擊,學生的知識領域都得以開拓,思維得以啟迪。
四、在實踐中體驗有效交流的「快樂」。
加強實踐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以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展示生活這個大舞台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價值,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愛好,增進對應用數學的信心。實踐活動中盡可能地給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思維空間,通過讓每位學生自主探究,體驗到有效交流的「快樂」。如在教學《小小商店》時,課前我讓每個學生准備附頁中的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課上真實體驗購物,比一比,看誰會成為最佳購物能手,能夠學會正確地付錢、正確計算找回的錢,並能合理地購物。學生聽後興趣盎然,積極參與,認真地買、算。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們一角一角地數,數到10角,兌成一元,理解了10個1角是1元,看到10個1元就能意識到是十元,看到兩個10元,就知道是20元。這樣將抽象的認識與直觀演示聯系起來,學生們為自己的發現而異常興奮,掩飾不住喜悅和自豪。由於購物活動是學生親身經歷的實踐活動,把枯燥的計算用學生喜歡的購物形式來解決,讓學生從中學會了解決有關購物的實際問題,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數學課程標准》中也多次出現「體驗」、「經歷」等詞彙,如「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由此可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離不開個體的體驗與感悟,重在讓學生過程性的參與,促使知識內化。
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認知,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創造,發展思維,從而使數學活動進行有效交流,達到體驗數學的真正價值。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這才是課堂教學的真諦!
㈧ 教育教學論文 教師應怎樣與學生溝通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在師生之間的溝通進行的,簡稱:教學。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站上講台,就充當了這個藝術家的角色,但是這門藝術又有著它特殊的含義。它不是藝術家一人表演的舞台,也不是藝術家一人完成的任務,這是一門需要互動的藝術。所以,教學要成為藝術,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和學生同呼吸,共歡樂。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甚至優秀的人民教師,除了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淵博的知識、科學的教育方法外,還要善於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那麼,如何與學生進行有效地溝通呢?
首先,教師要學會傾聽、學會表達,而這兩點又必須先從教師做起,再培養學生。下面就結合我個人的實踐經驗,談一些實際的做法。
一、有效溝通從教師做起,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
比如:有的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時講的多聽的少,只願當講者,不願當聽眾,其不良後果是:第一,教師不能全面地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當教師僅憑自身的知識、經驗對學生作出評價時,就難免產生偏見和成見;第二,使學生覺得教師高高在上,師生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第三,無法知道學生懂了多少,學到什麼程度。因此有經驗的、會積極傾聽的教師能夠將自已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學生身上,給予對方最大的、無條件的、真誠的關注,能夠用非口頭與口頭的暗示來表達對學生的共鳴和專心。比如點頭、身子往前傾、微笑、蹙眉等身體動作,用得恰當,都可讓學生知道你真心地在聽。口頭的暗示如「喔」、「是的」、「我懂了」等都讓學生知道你的注意和興趣,你接受他繼續講下去。再更高一點的水平,教師可以使用一些語句來鼓勵學生注意。這樣與學生面對面地傾聽、給予回應的傾聽會產生一些良好的效應。
㈨ 我寫的一篇教學論文獲得的是「交流獎」,其他的老師有一二三等獎,請問哪種獎勵更高一點。謝謝。
搞笑啊。交流獎就是安慰獎吧。。哈哈
㈩ 科學課上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有效交流論文
現在的科學課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小朋友們一上科學課就忙得不亦樂乎,「動手做」成了潮流。但是當學生匯報實驗設計的時候,聽者不夠專注,匯報者結結巴巴,表達隨意,不夠完整,缺乏科學性、准確性。可見,平時的科學課上,我們忽視了學生交流能力的培養。
一、讓傾聽成為一種習慣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說過:「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
台灣心理學家黃月霞認為:「傾聽是有效溝通所必備的元素,它是一種接納的語言。」
傾聽是接受、分析、理解、分享的過程。傾聽也是發現問題的過程。作為學生從同學的發言中可以聽出表達的技巧,作為老師可以從學生的發言中聽出問題。
1、明確要求。培養一個好習慣比起摧毀一個好習慣難多了。但只要走好第一步,以後的路就會好很多。開學初,我就給學生介紹傾聽的好處和要求,要求學生做到:舉手發言,不隨便插嘴;掌握發言核心意思,能復述;發現問題,舉手反駁,不沉默。
2、適時指引。為了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我在上課過程中一旦發現有學生思維不集中,傾聽不專注,就指名復述同學發言,並且及時開展教育。
3、榜樣引導。培養習慣慣用的做法就是榜樣引導。我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後,基本掌握學生的情況,通過樹立榜樣的方式引導其他同學學習、效仿。這一方法對中年級的學生是很管用的。
4、及時表揚。任何人都是喜歡表揚的,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抓住傾聽認真的同學,發現問題及時反駁的同學進行大肆表揚,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的思維處於集中狀態。
以期,在科學教學中讓同學們都養成傾聽的好習慣。
二、讓發言成為一種慾望
我們的學生為什麼隨著年級的逐年提高,發言的慾望逐年下降?曾經想說、愛說、敢說的孩子們怎麼都變得一個個沉默寡言了。我想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教師的親和力不夠,啟發性不夠,趣味性不夠;學生的心理變化,發言習慣沒有養成等。
首先,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發言,最大限度的在時間上、空間上給學生發言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無論是說對了還是說錯了;教師都應專注地傾聽,不能有半點不耐煩,更不能打斷他們的話.教師用「不要急,慢慢說」、「你再試試看」等話語激發學生繼續探究戰勝挫折的慾望,並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精神,用傾聽的心態投入到學生的探究中去,在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後再有的放矢的總結指導。
其次,教師對於學生正確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對於有創造性的回答要大力贊揚和鼓勵。評價語言要簡潔、具有針對性、層次性和感染力。如「不錯」、「好」、「很好」、「你分析地很透徹」、「你講得很有道理」、「你觀察得很細致」、「你的結論很有創意」等等。但要注意不要過度表揚或呆板統一的表揚模式,如,學生回答完畢,教師說「好」,全體學生邊鼓掌邊喊「某某某,你真棒」、「某某某,你真行」等,學生難以從評價中了解自己的學習和思維的結果,實不可取。
最後,組織好小組討論,讓學的發言得到預演的機會,為全班發言做好准備。而且在小組討論中,孩子們的思路逐漸明晰起來,能更好的引發學生的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認識。
希望,我們的科學課不光成為「動手做」的課堂,還能成為大膽說的課堂,讓同學們都形成一種我想發言的積極慾望。
三、讓科學表達成為一種意識
科學的本質是認識世界,通過科學研究一步步解釋現象背後的本質和規律。科學講求證據,有了證據才有說服力。這一點是科學學科獨有的。因此,要想發展學生的科學精神就必須形成學生的證據意識。要形成學生的證據意識就要通過一次次的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在親歷中領悟,內化。表達的科學性意識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那麼如何才能形成科學表達的意識呢?
1、示範引領。教師的言語是不是科學准確,影響了學生的言語表達。所以,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我不斷的加強語言表達的修煉,通過反復的研究課標,鑽研教材,吃透教材,牢記相關數據,做到在課堂上准確表達,不出錯,不誤導。身教重於言教,這也是我堅信的理念之一。
2、適時指導。在平時的教學中,一旦發現有學生表達欠缺科學性,我就及時的指導糾正。在執教《一切都在運動中》一課時,有個學生在判斷某物是否在運動時,沒有說清楚這個物體相對於某物發生了運動,我引導學生思考:這一物體位置變化了能得到說明嗎?不能。所以他馬上就糾正了表達方法。這樣的例子在教學中不勝枚舉。
3、講求證據。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得到了一些數據,但是當數據與他們所預測的不一樣的時候,他們可能會篡改,或者視而不見,這是嚴重違背科學精神的做法。所以,我常常組織學生將數據統一匯總到黑板上,組織進行分析。在一節公開課上,執教者執教了《國旗怎樣升上去》,各小組在試驗之後,得到的數據顯示動滑輪省力,定滑輪費力。但是,為了迎合老師的意思,小組匯報中都說定滑輪不省力也不費力,動滑輪省一半力。雖然數據當前,同學們也不以為然。在我的課上,數據顯示也是如此,我准備了一個較大的滑輪,用上4牛頓的重物,進行對比實驗;接著引導學生試想用40牛頓的重物進行實驗情況又會如何?這無疑更具科學性吧。
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講求方法、堅持不懈,才能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