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新聞寫作教案

新聞寫作教案

發布時間:2021-03-06 00:57:06

① 《新聞是什麼》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①引導學生了解新聞的定義、要素、特點、結構、傳播媒體,激發學生閱讀新聞的興趣,培養閱讀新聞的習慣和初步的傳媒素養;
②指導學生對新聞材料進行篩選、提煉,嘗試寫作一句話新聞、新聞導語,培養學生初步的傳媒素養,並訓練學生篩選、提煉、評判的思維能力,語言概括表達能力和語文實際運用能力。
2、教學重點:
①引導學生了解新聞的定義、要素、特點、結構、傳播媒體;
②引導學生理解新聞的「倒金字塔」式結構特點,指導學生對新聞材料進行篩選、提煉,嘗試擬寫一句話新聞和新聞標題,從而訓練學生篩選、提煉、評判的思維能力、語言概括表達能力和語文實際運用能力。
3、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新聞的真實性與傾向性的關系。
(注意: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等的設計,要注意融合三個維度,不能割裂、油水分離、甚至相互沖突。)
4、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講解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教師方法指導與學生寫作訓練相結合)
1、引導、啟發學生自主探究新聞材料從而得出關於新聞相關知識的結論,從而加深對新聞的認識;
2、指導學生嘗試寫作一句話新聞、新聞導語,從而訓練學生篩選、提煉、評判的思維能力和語文實際運用能力。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聞傳媒
1、調查采訪:
(教師模仿報社記者,對學生進行采訪。)
(1)你經常看新聞嗎?說說看新聞的好處?
看新聞很重要:
(1)獲取信息,擴大視野,增長見識。(積累作文素材
(2)提高思維的敏銳性和思想的洞察力。(分析與預見冊能力)
(2)你最喜歡通過什麼傳播媒體看新聞?說說你喜歡的這種傳媒有什麼特點?
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
報紙:
①容易保存,可以反復閱讀
②有很強的閱讀自由度
③適合於嘗試解釋信息
④缺點:時效性差,讀者有限,感染力相對較弱
電視:
①長於紀實再現,時效性強
②轉瞬即逝,不利於保存;
按順序播放,選擇性差
廣播:
①用描述性話語,創造視覺圖像,使人身臨其境
②口語化,重復關鍵信息
③缺點:轉瞬即逝,不利於保存;按順序播放,選擇性差
網路:
①快速,及時(滾動報道,即時翻新)
②網路新聞標題比傳統新聞標題更簡潔和追求眼球效應(分層隱藏,由頁到層的革命)
③網路報道生動活潑,趣味性更強
④網路新聞往往是動態的、聯系的
⑤網路新聞更為多樣,報道更為立體(滾動新聞、視頻、圖片、相關資料、評論)
⑥網路新聞發揮技術優勢,增強了媒體與受眾、受眾與受眾的互動(評論欄、評分欄)
2、展開辯論:
辯題:網路媒介會不會代替報紙?
正方:報紙會滅亡
反方:報紙不會滅亡
正方:
網路新聞的多媒體內容,形式豐富多樣。
網路新聞及時性強,可以滾動報道,即時翻新。
網路新聞不需要紙,更適合環境保護的需要。
反方:
報紙可以在公交車上閱讀。
閱讀網路新聞所需要的設備(如電腦)成本太高,報紙便宜。
報紙是言行商投放廣告的理想媒介。
網上閱讀對視力有損害。
目前,二者是各佔一部分秋色,甚至可以相互藉助、共同發展。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網路媒介會不會徹底擊敗報紙,就要靠時間來檢驗了。
二、新聞的定義
討論探究:
提供幾組關於「新聞」的解釋,探討「新聞」的含義。
1、關於「新聞」概念的幾種解釋,說說你的理解:
(1)《現代漢語詞典》釋「新聞」為:①報紙或廣播電台等報道的國內外消息:新聞廣播/采訪新聞。②指社會上最近發生的新事情。
(評:1是狹義的新聞體裁「消息」;2是新發生的事件本身。)
(2)《辭海》對新聞的解釋是:①報社、通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等新聞機構對當前政治事件或社會事件所作的報道。要求迅速、及時,真實,言簡意明,以事實說話。形式有消息、通訊、特寫、記者通信、調查報告、新聞圖片、電視新聞等。②指被人當作談助的新奇事情。如《紅樓夢》第一回:「眾人當作一件新聞傳說。」 (評:1是廣義的各種新聞體裁作品;2是新奇事件本身。)
(3)新聞(news)就是東(East)西(West)南(Spitj)北(North)四面八方的信息匯集。
(評:指各種新信息(事件)本身。)
(4)新聞就是「關於突破事物正常軌道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報道」。
(評:指異常性事件的報道。)
(5)「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評:指異常性事件本身。)
(6)韋氏網路全書:第一,它指「消息」,凡是最近發生的事兒、新知識和新信息都可以算是「news」;第二,它專指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路等大眾媒體上發表的對新近乃至現時發生的事件的報道。
(評:1是「消息」,即狹義的新聞;2是廣義的新聞。)
2、探究歸納「新聞」這一概念的三方面的基本含義:
(1)一是新聞的實質特徵,有人概括為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評:即新發生、新發現的事件本身)
(2)二是各種新聞體裁的報道形式的總稱,包括消息、通訊、特定、報告等;
(評:即廣義新聞各種體裁作品)
(3)三是專指消息這種體裁,包括簡訊、電訊等。
(評:即狹義新聞體裁「消息」)
我們選修《新聞閱讀與實踐》一書側重於第二層含義,即主要指的是各種體裁的新聞作品。(評:即廣義新聞)

②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教案 作業布置

一、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學習內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課文選自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該單元系新聞和報告文學單元。《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打破了客觀報道的傳統,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講述自己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里行間灌注著自己的情感。

(二)學情分析:初中已學過新聞作品,平常也經常接觸新聞,對它並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閱讀和欣賞能力。高一的學生情感比較豐富,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融入悲情題材作品的難度不是很大。並且他們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二、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新聞報導的一般特徵和結構方式。

2、理解新聞寫作中將情感蘊含於敘事之中的寫法。

3、掌握正面敘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

4、品味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5、發現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挖掘本則新聞的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教師講析,了解新聞的創作背景。

2、通過教師引導歸納,學習本則新聞的寫作手法。

3、通過小組探究,理解新聞平實語句中蘊含的豐富內涵。

4、通過教師歸納總結,明確本則新聞的社會意義。

(三)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1、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著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

2、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尊重人性的情感。

③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理解新聞寫作

【教學准備】
1、利用課前預習,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收集整理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
2、設計三個問題,以迅速了解學情:①讀完課文,你了解了什麼?有何感受?②你還有什麼疑難問題?③你希望老師重點講些什麼?
【教學重點】
根據所了解的學情,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為什麼「沒有什麼新聞」卻成了大新聞?
2、這篇新聞有何獨特之處?為何成為新聞史上的名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這堂課之前,老師問了你們幾個問題。其一,讀完《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你了解了什麼,有何感受?其二,對這樣一篇新聞,你還有什麼困惑和疑問?其三,你希望老師在課堂上重點講什麼。
讀完這篇課文,同學們有一定的收獲和感受,也提出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歸納起來,無外乎這兩個問題:其一, 「沒有什麼新聞」為什麼卻成了新聞?其二,這篇新聞為何成為新聞史上的名篇?
我們今天的課堂,將就這兩個問題展開探討。
二、概述內容
參考:作者先寫布熱金卡一派祥和安寧的景象,進而交待相關的歷史背景,接著寫遊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參觀毒氣室、焚屍爐、女牢房、女囚絕育實驗室、長廊上的照片、窒息室等場所的情景以及參觀者的真實感受,最後作者再次強調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三、梳理探究
1、這篇新聞有沒有體現一般新聞的普遍特性?
參考:真實性,真實的景象、真實的感受;客觀性,客觀的事實存在;時效性,14年後重遊所寫,似乎沒有什麼時效性;異常性,與奧斯維辛不相匹配的景象(①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②一切都可怕地顛倒了;③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雛菊花正在怒放)。
2、最突出的新聞特性是什麼?
參考:突出了新聞的異常性。
3、如果說這樣的充滿生機的安詳寧靜的景象是異常的,那麼在奧斯維辛,怎樣的景象是正常的?你怎樣理解「沒有什麼新聞」?既然「沒有什麼新聞」了,為什麼還要報道?這說明「沒有什麼新聞」具有新聞價值,具有怎樣的新聞價值呢?
參考: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建立的集中營,是一所令人不寒而慄的殺人工廠。它總共存在4年零9個月,即1730天,在這段時間,共有400萬人死在那裡,平均一天死去2312人,這就是當年人們聽慣了的每天發生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的駭人聽聞的新聞!
而今天的奧斯維辛——曾經的殺人工廠,已經不再殺人。就常理而言,這里確實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則意識到,曾經的殺人工廠已經不再殺人,這對愛好和平的人來說,是他們經歷了多少磨難付出了多大犧牲才換來的最激動人心的好消息,這難道不值得報道不值得與讀者分享嗎?殺人工廠不再殺人,甚至呈現出一派祥和安寧生機勃勃的景象,這就是最大的新聞!
4、報道這篇新聞,僅僅是因為「殺人工廠不再殺人了」這個讓人欣喜的消息嗎?這個消息應該不是作者去參觀的時候才發生的吧,作者報道這一則新聞還有什麼原因呢?
參考:曾經的殺人工廠不再殺人了,這里生機勃勃安詳寧靜,這固然是讓人欣喜的;但是否也意味著,這個曾經是「殺人工廠」的集中營已經關閉14年了,「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追逐嬉戲」的兒童們知道當年發生在這里的恐怖悲劇嗎?而遠在大門之外處於世界各個角落享受著和平與安寧的人們還會記得這里曾經展示出的人性的醜陋嗎?,所以作者才在第六段說:「今天,在奧斯維辛,並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於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里之後,如果不說些什麼或寫些什麼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
所以,作者想藉助這篇新聞報道,警醒人們,不要忘記那段黑暗的歷史,他意在喚醒人們關於災難的回憶。
5、要怎樣才能更好地警醒人們呢?
參考:最大限度地突破「零度創作」原則,真實再現參觀者的主觀感受;注重描繪細節,盡可能地再現歷史,以喚醒人們的災難記憶。
6、有哪些細節讓你覺得具有震撼效果?
⑴剛步入奧斯維辛,作者便看到這里陽光「明媚溫暖」,綠樹「婆娑起舞」,孩子們高興地「追逐嬉戲」,這是多麼美好的生機盎然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卻毫不隱諱地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讀者由驚詫到困惑到警醒:風光固然美好,卻與奧斯維辛的歷史不相協調。奧斯維辛曾經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這里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內心的情感,這情感是那樣的錯綜復雜,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⑵作者隨著參觀者的腳步,把讀者帶進了集中營,從毒氣室、焚屍爐、女監房、試驗室、紀念牆一直寫到絞刑室。作者重點描寫參觀者們行動、神態,傳達他們內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
①參觀者一開始是「默默地邁著步子」,他們清楚這里每一個地方都很恐怖,但是不知道會碰到什麼可怕的景象,所以總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當想像中的場景和眼前的事物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由於震驚「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這些細節所傳達出的內心感受是如此的沉重,不斷地敲擊著讀者們的心。
②看到成堆的頭發和嬰兒的鞋子,「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看到關押女犯人的盒子,有的參觀者竟然「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而到了執行絞刑的地下室,參觀者都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④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學設計 一,知識與能力 理解新聞寫作中記

(1)初中已學過新來聞作品,源平常也經常接觸新聞,對它並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閱讀和欣賞能力;

(2)情感比較豐富,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融入悲情題材作品的難度不是很大;

(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夠抓住看似平靜的敘述語言體會作者的強烈感情和本文的寫作意圖。

(2)過程與方法:

⑤ 新聞類文章的教學設計關鍵是什麼

關鍵在於必須按照課堂所授內容進行相應的實踐,以檢驗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

教師根據每內節課的主要內容容,布置相關的寫作訓練實踐,在課外完成並製作成演示文稿,然後,在下一次課,由老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挑選出部分作業先由同學們發表意見,教師當堂點評。每一次訓練的基本要求必須按照課堂所授內容進行相應的實踐,以檢驗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

根據每次課的內容,老師布置相應的同步訓練實踐。每一位同學都必須寫出一份作業,並製作成演示文稿,在規定時間內,下一次上課前發進老師的郵箱,教師從中選出幾篇進行點評。每次寫作訓練實踐都由教師進行考核,並記入期末考試總成績。

(5)新聞寫作教案擴展閱讀:

新聞類文章教學的相關要求規定:

1、通過理論教學與緊密結合採寫實踐活動,使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新聞采寫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培養學生識別和發現有價值新聞的能力。

2、掌握基本的采訪方法和技巧,熟悉基本新聞體裁的特點和寫作要求,具備新聞寫作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礎上,鍛煉學生獨立、從容地完成一些采訪活動與寫作任務。

⑥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優秀教案

《奧斯維源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課文,這是一篇新聞作品,曾獲得普利策新聞獎。從情感到表達都堪稱一篇佳作。教案如下:

1、教學目標:

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學重點:

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的含義。

3、教學難點:

通過參觀者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洞察他們的內心感受,理解參觀者的感受,同時體會戰爭中人類面對的災難。

4、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5、教學過程:

通讀全文,找出本篇新聞作品的標題、導語、背景、主體、結尾,並說說每部分都寫了什麼。明確按照空間順序:毒氣室——焚屍爐——女牢房——不育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引導學生劃出參觀者在參觀不同地點時的動作和表情。

6、師生共同總結:

明確:一批批的參觀者在奧斯維辛都會看到同樣的東西,得到同樣的感受,那樣震驚,那樣窒息,那樣憤怒。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定,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

⑦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教案教學設計

10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教學目標]
一、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學會篩選信息,抓重點、抓關鍵。
三、了解側面表現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教學重點]
一、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側面表現和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認識「印象式報道」的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新聞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通過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獲取信息,了解社會。怎麼才能快速、准確地獲取信息呢?下面,我先來檢測一下同學們。請打開課本第41頁,用30秒的時間瀏覽這則新聞,回答以下問題:1、奧斯維辛在哪裡?布熱金卡在哪裡?2、人們訪問了哪些地方?
二、背景知識
1、奧斯維辛是波蘭南方的一個城市,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為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在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這是新聞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尋找。(插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背景資料)在奧斯維辛城附近,建有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最大的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稱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它建於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時間內,曾囚禁過24個國家的民眾和戰俘,共有約400萬人在此被殺害。1945年,德軍為消滅罪證,炸毀了它,現在人們參觀的是經修復後建成的博物館。
2、人們依次參觀了毒氣室、焚屍爐、牢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這可以在7—15段里尋找。這部分敘述人們訪問奧斯維辛博物館的過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標題和導語部分,進一步在主體里尋找。這是從新聞結構上著眼。重要的信息是新聞事實,閱讀新聞時還要分清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而新聞材料除了上述兩類外,還包括作者的主觀評價,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陳述部分,要分清陳述和評價。這是從新聞材料著眼。這是獲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對大部分新聞適用。但是,並不是所有新聞的主觀評價都與事實截然分離的。下面,請同學們劃出表達作者評價的語句。
三、課文賞析
(以學生劃出的語句引導學生認識這篇新聞的特點)這篇新聞最大的特點是寫作者的主觀感受。這些感受包括所見所聞所感,而且並沒有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卻讓人感受到情感波瀾的暗涌。請同學們找出最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細體會,說說句子的內涵。
(歸納學生看法,引導他們品句)
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幾個兒童在追逐游戲。」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為什麼覺得可怕?如果這種景象出現在維也納的多瑙河旁,只會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熱金卡出現了這種景象,布熱金卡的歷史與此太不相配了,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個「不該」。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是與它最相配的景象。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無一句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同時在開頭給讀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壓抑。
2、「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們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難、苦難折磨而產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資料: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一扇高牆上寫著:「來到這里只有勞動,不能有任何別的設想。不想勞動者可以自己觸動電網。」集中營的頭頭在囚犯到來的當天就對他們說明白:「……集中營進得來,出不去,除非從焚屍爐的煙囪里爬出去。」)「木然」及對姑娘的描寫揭露了法西斯對美好的摧殘以及作者的憤恨之情,暗示人們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總結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一些饒有意味的場景曲折表達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長,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或許能為同學們的寫作提供一些啟發。
4、(請劃出描寫參觀者的相關語句)「參觀者默默地邁著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們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他們表情茫然」「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參觀者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另一位參觀者進來了,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後對解說員說:『夠了。』」
7——15段,作者跟隨著參觀者的腳步,通過外顯反應表現參觀者的內心感受。(讓學生針對相關描寫暢所欲言,想像參觀者的心理活動)
(重點講解議論句「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作禱告,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諒解,或者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殺人者喪失了人性,雙手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他們是不可能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行的,無辜的人們無計可逃,他們也沒有辦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總結以上片段的寫作手法)通過參觀者的動作、神態,側面表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和納粹的殘暴。
四、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朴實。(一般新聞的特點)
2、視角獨特。從「平靜」中找到新聞。在平淡的事實中,作者感受到平靜之下的風暴,那就是每一個參觀者心中的感情波瀾。他們都受到了震撼,從而更加熱愛和平自由。這是善與惡的對立。因此,作者沒有直接描寫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景象,而是轉而關注人的感受。這一類新聞有別於純客觀報道人和事的新聞,被稱為「印象性報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統一的風格。標題就是一個否定句,在文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背景材料後(即6段),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文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很多次了」,所以沒有什麼新聞,但作者仍感到非寫不可,表現了記者的良心,交代了寫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現在結尾,呼應前文,突出主題。
五、討論
這篇新聞的語言富於表現力。思考:最後一段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是對納粹罪惡的憤怒譴責,還是對和平自由的希望?還是兩者兼有?(學生之間互相討論,選代表發言)
六、總結
作者通過借景抒情和側面表現的手法傳達了參觀者們的內心感情,表達了對納粹暴行的憤怒和對自由和平的嚮往。
七、布置作業
1、找一則消息,用一句話概括主要內容,寫一句話新聞。註明新聞的來源。
2、完成課後練習四的第二小題。
板書
新聞事實
一、新聞材料 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觀評價
二、 片段1
片段2 借景抒情
片段3 (7——15段) 動作、神態描寫 側面表現 恐怖 殘暴
三、寫作特點:
1、文字簡練、朴實。
2、視角獨特。
3、多用否定句。

閱讀全文

與新聞寫作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