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考編中教育教學理論包括什麼
(1)課程計劃、課程標准
課程計劃, 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 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 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課程標准, 是課程計劃的具體化, 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 有關學科教 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方法】在考察概念選擇題時,我們往往通過概念的落腳點來進行辨析,但對於課程計劃、 課程標准這對概念的備課, 這種方法則不適用, 各位考生需要通過兩個概念的定語部分來進 行區分, 課程計劃是一個總的指導性文件, 而課程標準是每門學科的指導性文件, 各位考生 若在考試時,看到是針對每門學科的,那考察的這個概念是課程標准,反之則是課程計劃。
(2)直線式教科書結構、螺旋式教科書結構
直線式教科書結構, 就是指把一門學科的課程內容或其中一個課題的內容按照知識本身的邏 輯結構來展開呈現在教科書中,使各種知識在內容上均不重復的編排形式。
螺旋式教科書結構, 就是把同一課題內容按深度、 廣度的不同層次安排在教科書的不同階段 重復出現,使得每一次重復都將原有的知識、方法、經驗進一步加深拓廣,逐級深化。
【方法】 直線式教科書結構與螺旋式教科書結構最根本的區別是, 前面內容在後面的學習過 程中有沒有重復出現, 若重復出現了則是螺旋式教科書結構, 若沒有重復出現則是直線式教 科書結構。
(3)形式教育、實質教育
形式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於發展學生的智力,至於學科內容的實用意義則是無關緊要的。 實質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於傳授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知識, 至於學生的智力則無需進行特別的 培養和訓練。
【方法】形式教育重能力,輕知識 ; 而實質教育重知識,而輕能力。
(4)班級、班集體
班級是學校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 將年齡和只是程度相近的學生編班分級而形成的, 有固 定人數的基本教育單位。
班集體是按照班級授課制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規范組織起來的, 以共同學習活動和直接性人際 交往為特徵的社會心理共同體。
【方法】 對於班級和班集體這兩個概念的掌握, 各位考生可以通過概念的落腳點來進行辨析, 班級是一個基本的教育單位,而班集體是一個社會心理共同體。
② 教育學原理
教育學原理,原稱「教育基本理論」,研究教育學中的基本理論問題,探求教回育的一般原理和規答律。教育學原理是教育學中的基礎學科,為其他二級學科提供理論觀點和思想方法,為研究各級各類教育提供理論基礎。教育學原理也從其他二級學科吸取養料。它為教育理論的發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綜合性的研究成果。教育學原理學科下設教育基本理論、教育科學研究法、成人教育學三個研究方向。
③ 教育教學中最常用的普通心理學原理有哪些
心理學是一門有趣的科學,它研究的對象是我們人類自身,以及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各種心理現象。有些心理現象在我們看來是極其平常的,但心理學家們卻非常感興趣,他們花大量精力進行長期深入的研究,並且取得了相當多的理論成果。如果能將這些理論成果運用到我們的教學工作中,對於我們老師更好地了解學生,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教育學生,能起到相當大的推進作用。
下面,我想和各位老師一起討論幾種心理學原理:
潘多拉效應
古希臘有個神話,說宙斯給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個盒子,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為什麼不能打開?而且還要『絕對』?」潘多拉越想越感到奇怪。憋了一段時間後,她終於忍不住打開了盒子。誰知盒子里裝的是人類的全部罪惡,被潘多拉打開後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間。心理學上把這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象叫做「 潘多拉效應」。「潘多拉效應」與其他類型的逆反心理不同,它主要源於人們的好奇機制。人們往往有一種傾向,越是禁止的東西,如果沒有說明可以為人們所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麼這種禁止常常會誘使人們產生好奇並引起探究反射,這就是禁果逆反。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同樣也存在著「潘多拉效應」。比如,越是禁止學生看的書,學生越想看;越是禁止學生參加的活動,學生越想參加等等。
案例:學生奇裝異服。
登門檻效應
所謂「登門檻效應」,指的是: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小要求後,如果他人在此基礎上再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那麼,這個人為了認識上的統一,或為了給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就傾向於接受這個更高的要求,又稱為「層遞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1966年做了一個實驗,用以驗證「登門檻效應」。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戶向家庭主婦被試提出一個小的要求,請她們支持「安全委員會」的工作,在一份呼籲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研究的第二步,兩周以後,由原來的兩個大學生主試重新找到這些主婦,問能否在她們的前院豎一塊不太美觀的大告示牌,上寫「謹慎駕駛」。結果表明,先前在請願書上簽過名的大部分(55%以上)都同意豎告示牌,而沒有簽過名的同樣情況的主婦,只有不足17% 的人接受了這一要求。
可能很多教師已經在教學工作中利用「登門檻效應」來規范學生的行為,但要想實施得恰到好處卻不那麼容易。首先,必須考慮這個小要求的合理性,使它能夠為學生所接受和容忍;其次,每一要求間隔的時間不能太近,以免給學生有「得寸進尺」的感覺;最後,對所提的每一個要求都必須嚴格執行,切實檢查,這樣才能保證更高的要求得以實行。
羅森塔爾效應
遠古時候,塞普勒斯王子皮格馬利翁喜愛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美女的形象,愛不釋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觀賞不止,看著看著,美女竟然活了。這雖然是一則神話,但心理學家卻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
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森塔爾等人在一所學校隨機抽取18個班的一至六年級的小學生,運用智力測驗對他們進行鑒定。然後,研究者給了這些學生的教師們一份名單,並告訴校方,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該校有幾名天才學生,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它學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認為,這就是由於教師期望的影響。由於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
與此實驗相反,對少年犯罪兒童的研究表明,許多孩子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不良期望的影響。他們因為在小時候偶爾犯過的錯誤而被自己、家人或老師貼上了"不良少年"的標簽,這種消極的期望引導著孩子們,使他們也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
羅森塔爾的實驗告訴我們:在教育的全過程中,學生是多麼需要來自教師的切實、積極的期望。當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期望時,就會萌發或增強學好的願望、向上的志向、勤奮學習的動力。而且,通常情況下每個學生都有發展、成才的可能,教師要熱愛每個與之打交道的學生,特別是差生,要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
巴奴姆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做過一次有趣的實驗:他在報紙上刊登廣告,聲稱自己是占星術家,能夠遙測每個不相識者的性格。廣而告之後,信件紛至沓來。這位心理學家根據讀者來信寄出數百份遙測評語。有兩百多人回信感謝,稱贊他的遙測准確,十分靈驗。誰料心理學家寄出的竟是內容完全相同的標准答案:「您這個人非常需要得到別人的好評,希望被人喜歡和贊賞,不過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對您;您的想像力豐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脫離現實的幻想;您想做成許多事情,身上蘊藏的潛力無窮,相比之下,已經發揮出來的卻不多;在某種情況下,您會產生煩惱,甚至猶豫動搖,但到關鍵時刻,您的意志還是堅定不移的……」這樣的評語怎會不「靈驗」呢?因為誰不想被人喜歡和贊賞?誰沒有美好的憧憬?誰會說自己的潛力已充分發揮?所以,這種幾乎適合任何人的評語每個人都會樂意接受。心理學家把人們樂於接受這種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現象稱為「巴奴姆效應」。
「巴奴姆效應」對教育工作的啟示是:每個學生,不管他過去和現在怎麼差,但在其內心深處總多少有點向上的念頭。有時,羨慕他人的成功,常常是自我要求上進的心理折射。教師的責任就在於點燃學生埋藏在心靈深處的希望之火,發覺自己潛在的能量。所以,教師在對學生評價時,必須堅持一分為二,哪怕是最差的學生,也要善於設法找出他的閃光點。
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做過一個實驗:讓一些學生解答妙趣橫生的智力難題。開始,對所有學生都不獎勵。接著把他們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學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難題就給予一定的獎勵;另一組學生不給任何獎勵。然後在兩組學生的休息或自己活動時間里,實驗者觀察發現,盡管獎勵組學生在有獎勵時解題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動時卻只有少數人在繼續自覺地解答。無獎勵組的學生卻有更多的人熱衷於尚未解出的智力難題。總的說來,獎勵組的學生對解答難題的興趣減少,而無獎勵刺激的學生對解答難題的興趣比有獎勵刺激的學生更濃厚。人們稱這種現象為德西效應。它說明在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活動中,過度的獎勵刺激不僅不能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畫蛇添足。比如,有些家長利用金錢和物質激勵孩子的學習,卻發現其效果適得其反,孩子的學習成績沒有進步,反而退步了,而且,一旦失去物質激勵,孩子將完全喪失學習興趣。
另外,過度的學習表揚也會產生德西效應。合理的課堂學習表揚對受表揚的思想和行為起到積極的強化作用,而過多過量的表揚則可能失去固有效力,易使學生陶醉於表揚之中,並把受表揚當成學習目的,學生為了獲得老師的表揚,往往產生認知失調,表裡不一,甚至染上虛偽惡習。學生過分渴求老師的表揚,還會產生兩種不良現象,一是出現「自我保護心理」,只願聽到表揚,抵制他人的批評,一聽到批評就不高興;二是不加思考地照經常表揚自己的老師的話辦,只要老師喜歡、樂意的,哪怕是犯錯誤也要去干,而對不易受到老師表揚的事一概不做,從而導致思想僵化,因此要注意控制課堂學習表揚的使用,盡量避免過度的學習表揚產生的德西效應,在課堂教學中,不輕易表揚一個學生,對同一個學生不作過多表揚,表揚要恰如其分,使受表揚者和全班同學都感到「確實值得表揚」和「應該表揚」。
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 於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 」,它反映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
「馬太效應」在教育工作中存在著消極作用:一是容易使被賞識的學生滋生自負自傲、孤芳自賞的不良情緒,從而脫離群眾,為其他學生所孤立;二是容易使那些不被賞識的學生自卑,甚至自暴自棄,使學生喪失自我發展的最佳心理環境;三是容易造成師生之間的情緒對立,影響正常的教學工作。
④ 教育教學理論是什麼
教育教學理論包括:教育學和心理學。《教育理論》這本書的內容包含量很大,不妨看看。對你的招聘有幫助
⑤ 教育學原理和教育原理有什麼區別
教育學原理作為一門學科,而教育原理只是一門課程。教育學作為一門總體課程,它既包括教育理論課程,又包括教育實踐課程,而且還表現為一種教育行動課程,亦稱教師教育行為課程。
⑥ 教育教學基本理論知識指的是什麼學科
筆試分為公共科和專業課兩門。公共科考試內容為《教育學》、《教育心理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專業課考試分學段(中學、小學)分學科單獨命題,重點考查相關專業知識和能力。
⑦ 教育教學原理
緒論
教育基本理論包括: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基本規律(教育與人發展的關系、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教學論;德育論;課程論;教師、學生、學校;教育展望包括:當今時代背景下教育發展趨勢、現代教育的新特點等
本章已考真題:2000:教育學(名解)
教育學研究的對象
教育學就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
二、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四個階段)
教育學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教育經驗的豐富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
教育學的萌芽階段(封建社會和奴隸社會)
我國的《學記》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
戰國末期,儒家思孟學派,是我國古代教育經驗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道而弗牽』----引導而不拉;『強而弗抑』---鼓勵而非批評;『開而弗達』---啟發而非直接告訴;『教學相長』---教學與學習相互促進
教育學的獨立形態階段(誇美紐斯、赫爾巴特)
捷克 教育學家 誇美紐斯《大教學論》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內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B.主張建立適應學生年齡特徵的學校教育制度 C.論證了班級授課制度 D.規定了廣泛的教學內容 E.提出了教學的便利性、徹底性、簡明性與迅捷性的原則 F.高度地評價了教師的職業,強調了教師的作用。
評價:這些主張,在反對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學方面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德國 赫爾巴特 《普通教育學》標志著教育學已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教育學的發展多樣化階段(19C50y以來)
1861年 英 斯賓塞 《教育論》 著名實證主義者 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怎樣生活,他主張啟發性學生的自覺性,反對形式主義的教學。
「實驗教育學」---20世紀初,歐美的教育學者利用實驗、統計和比較的方法研究教育問題,出現了「實驗教育學」,於1901年由德國的梅伊曼首次提出。而德國教育家拉伊的《實驗教育學》完成了對實驗教育學的系統論述。
評價:但是,實驗教育學者把人和動物同等看待,把兒童的發展解釋為純生物學的過程 ,忽視了人的社會性,是錯誤的。
19C末20C初 美國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學說 《民本主義與教育》他從實用主義出發,反對傳統的教育以學科教材為中心和脫離實際生活;主張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和「從做中學」。他的這種學說是以「經驗」為基礎,以行動為中心,帶有狹隘的經驗主義的色彩
一條線索:西方教育出現了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派和以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育學派的對立局面。
蘇聯 凱洛夫 《教育學》
中國 新民主主義時期 楊賢江《新教育大綱》
教育學的理論深化階段:(20C50y)
1956 美國 布盧姆 《教育目標的分類系統》他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目標、 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三大類。每類目標又分成不同的層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階梯。他的分類可以幫助教師更加細致地去確定教學的目的和任務,為人們觀察教育過程、分析教育活動和進行教育評價,提供了一個框架。
1963 美 布魯納 《教育過程》主張務必使學生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結構化教育思想)特別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提倡發現學習(發現法教育)。
蘇聯 贊可夫 《教育與發展》 ④ 蘇聯 巴班斯基 《教學過程最優化》
三、教育學的研究方法:1.歷史法、2.調查法、3.實驗法、4.統計法、 5.資訊理論基本方法6.系統論的基本方法 7. 控制論基本方法、
教育的概念
本章已考真題:(簡答題)簡述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關系02,
簡述古代學校教育的基本特徵05
第一節 教育的質的規定性
(一)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產生於社會生活的需要,而歸根到底產生於生產勞動;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會製造工具,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
教育的永恆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長和社會生活的延續與發展不可缺少手段,為一切人,一切社會所必需,與人類社會共始終。並且隨著的發展,人類積累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就越來越顯著,教育是人類社會的永恆范疇。
教育的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具有階級性,但階級性並不是教育所獨有的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的特徵。階級性只是在階級社會中教育的一種屬性,並非教育所特有的質的規定性。
教育的歷史性:教育與社會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統治階級制度密切相關,並隨之變化而變化發展的。
(二)教育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現象,在其他動物界是沒有的。
問答:為什麼說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
1.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產生於社會生活的需要,而歸根到底產生於生產勞動。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會製造工具,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
2.動物的養護與撫育是程序化了的動作反射系列,是一種本能。它們不會製造工具,使用工具,不會進行勞動,也沒有語言來傳授經驗,不可能產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動。
3.只有人類才能根據客觀世界的認識,自覺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將改造世界的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從而產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動。
4.認為在動物界也有教育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和目的性,是反科學的。
(三)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是教育區別於其它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徵,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質。
第二節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凡是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作用的人都可稱為教育者。但學校教育產生後,主要是指學校中的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員。教育者是教育活的主導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徵。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是學習的主體。闡述學生的特點,並分析學生是教育過程主體的理由。(05\335)
教育措施:它包括教育的內容(體、智、德、美、勞)和教育手段。
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是相互聯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導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掌握著教育的目的,採用著適當的教育內容和手段,創設必要的教育環境,調控著受教育者和教育的整個過程,從而促進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使其達到預期的目的。
教育的歷史形態
(1)原始的教育形態
(2)古代的學校教育形態:把古代文明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統稱為古代學校教育。
1.奴隸社會的學校教育: ①從奴隸社會起,教育便具有了階級性,成為階級統治的工具 ②「學在宮府」—中國奴隸社會時期教育的特點,教育與權力被宮府把持,文化典籍被宮府把持 ③「六藝」—奴隸社會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樂、射、御、書、數 ④ 奴隸社會教育的目的--使奴隸主的子弟學習一套管理國家,鎮壓奴隸與作戰的本領 ⑤輕視體力勞動 ⑥歐洲奴隸社會中的斯巴達體育體系:體操、軍事訓練;
歐洲奴隸社會中的雅典教育體系:體操、軍事訓練、讀、寫、算、音樂、文學、政治和哲學,以使其子弟具有從事商業和政治活動的能力
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
我國:①我國封建學校分為官學和私學 ②「唐朝學制」--中央直接設立的學校有「六學二館」,此外地方設州學、府學、縣學 ③儒家的封建倫理道德是維系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儒家「學而優則仕」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教育目的 ④內容—「四書」「五經」也包括一些算學、天文、醫學等自然科學知識 ⑤教育方法--崇尚書本,死記硬背,棍棒紀律教育 ⑥教學組織形式--個別教育 ⑦選士制度和科舉制
歐洲封建教育:①兩種類型:教會學校和騎士教育 ②歐洲中世紀教育內容--七藝(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四學:算術、幾何、天文、音樂) ③騎士教育的內容—騎士七技(騎馬、游泳、投槍、擊劍、打獵、下棋、吟詩)④行會學校的出現標志著新興的市民教育開始
(3)現代社會的學校教育形態:(社會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形態的統稱)
教育的含義:A.廣義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增強人的體質的活動,不論是有組織的或是無組織的,系統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B.狹義的教育指的是專門組織的教育,它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
(4)古代學校教育與現代學校教育的異同
不同點:①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古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脫離,而現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緊密聯系,越來越緊密聯系 ②古代學校教育為統治階級壟斷,具有階級性;現代學校教育不再為少數剝削階級壟斷,走上大眾化,具有民主性 ③古代學校教育的任務是為階級統治培養統治人才,現代學校教育的任務不僅是為統治階級培養人才,還擔負有培養生產工作者的任務 ④古代學校教育主要內容——古典人文科學和治人之術;現代學校教育主要內容——自然科學的內容增多 ⑤古代學校教育教學組織形式——個別教育;現代學校教育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授課 ⑥古代學校教育的方法手段落後單一;現代學校教育的方法手段多樣、先進、現代化。 ⑦古代學校教育學校與社會生活脫離,學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狹小天地里,是一種封閉式教育;現代學校教育不再受圍牆的限制,走向多樣辦學,並與社會發生密切聯系,逐漸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
相同點: 無論古代學校教育還是現代學校教育都是有目的的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增強人的體質的活動(廣義的教育目的);都具有歷史性,階級性,目的性,社會性,永恆性(5性)。
第二章 教育與人的發展
本章已考真題:(簡答題) 教育怎樣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規律?00
為什麼說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03,
簡述青少年學生思想的年齡特徵04
影響人的發展諸因素及其作用
人的發展包括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
身體方面的發展:是指機體各種組織系統的發育機能的增長,是人的生理方面的發面 心理的發展:指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像、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發展
二者關系:二者緊密相聯的,生理發展是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心理發展也影響著生理發展
影響人發展的四個因素:A、遺傳B、環境C、教育D、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遺傳素質的發展過程制約著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
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隨著環境、教育和時間活動的作用,人的遺傳素質會逐漸地發生變化,人的遺傳素質的 發展過程也因人的生活條件不同,可以提前或推遲
問:為什麼遺傳不能決定人的發展?
答:①遺傳素質只是人的發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這不是現成的知識、才能、思想、觀點為、性格、愛好、道德品質等,它不能決定人的發展。如果離開了後天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遺傳素質所給予人的發展的可能性便不能變為現實②遺傳素質具有可變性和可塑性。隨著環境、教育和實踐活動的作用,人的遺傳素質會逐漸地發生變化 。人的遺傳素質發展的過程,也因人的生活條件的不同,可以提前或推遲。
環境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外因)
環境:是圍繞在個體周圍的,並對個體自發地發生影響的外部世界(它不以培養人為目的)
社會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外部的客觀條件,對人的發展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
但人們接受環境的影響是積極的、能動的過程,並在實踐中改造環境,並改造自己。人的社會實踐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人的思想和才能是在後天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是外因,無論提供什麼條件,都要通過人的實踐和主觀努力才能實現
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外因)
——教育對人的發展,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
問:為什麼教育對人的發展告別是對年輕一代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它規定著人的發展方向。:①教育是以教育人為目的的活動 ②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給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發展,更有利於思想品德的培養,使年輕一代健康地成長。
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給人的影響比較全面、系統和深刻。: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選擇適當的內容,利用集中的時間,有計劃地、系統地向學生進行各種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教師。: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培訓過的教師來進行工作的,他們對學生的思想、學業、身體是全面關心的,他們明確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內容,懂得教育這個轉化活動的規律和方法,自覺地促進學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發展。
但必須明確學校教育主導作用的實現,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活動。
個體主觀能動性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1.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其身心發展的動力。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2.離開人的活動,遺傳素質、環境和教育所賦予的一切發展條件,都不可能成為人的發展的現實。 3.從個體發展的各種可能變為現實這一點意義上來說,個體社會實踐活動是個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總之,影響人的發展的各種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作用於人的發展的,它們是一個整體系統,我們不能孤立地、片面地來分析每一個因素對人的發展的作用。它們之間的性質的差異、力量的強弱、不同的組合,不斷地發展變化,致使人的發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我們應該以系統論的觀點,從動態上來研究和把握各因素與人的發展的關系。
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
問題:1、教育要如何才能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
2、哪些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對教育有影響?
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性地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
身心發展順序:兒童從出生到成人,他們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具有一定的順序性。A、身體的發展是按著「從頭部到下肢」和「從中心部位向全身邊緣方向」進行的 B、思維總是由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C、記憶總是從機械記憶發展到意義記憶。因此,我們在向年輕一代進行教育時,必須遵循著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等順序逐漸前進。
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應有所不同。(不同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特徵)
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年輕一代在興趣、愛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著個別差異,教育工作應該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長善救失」,使每個學生都能迅速地切實地提高。
教育是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規律,並不等於遷就學生身心發展的現有水平而是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實際出發,善於向他們提出經過他們努力能夠達到的要求,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不斷提高他們身心發展的水平
⑧ 用教育學的原理回答,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要教育學的客觀原理。
勤思教育考研:
直接經驗是指學生通過親自活動、探索獲得的經驗;間接經驗是指他人的認識成果,主要指人類在長期的認識過程中積累並整理而成的書本知識。二者之間有著密切聯系。
(1)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
學校教學的主要特點就是把人類世世代代積累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加以選擇,使之簡約化、系統化、心理學化,並組成課程,編成教材,以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這可以使學生避免重復人類在認識發展中所經歷的錯誤與曲折,用最短的時問、最高的效率來掌握人類創造的基本知識。所以,教學自然是以間接經驗為主組織學生進行學習。
(2)學習間接經驗必須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基礎
間接的書本知識,一般表現為概念、原理、公式、與定律,是一種偏於理性的知識體系。這種知識對於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東西。學生要把這種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理解的知識,就必須依靠個人以往積累的或現時獲得的感性經驗為基礎。所以,教學中既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又要通過採用直觀教具、演示、實際觀察等多種方式,增加學生學習新知識所必須具備的感性認識,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
(3)防止忽視系統知識傳授或直接經驗積累的偏向
在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時,要防止教學史上曾經出現的兩種偏向。一種是在傳統教育觀影響下的、只重視書本知識傳授、忽視學生感性經驗的偏向;一種是實用主義教育觀影響下的、過分重視學生個人經驗(即從做中學)、忽視教師系統講授的偏向。這兩種偏向人為地割裂了學生掌握知識過程中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必然聯系,違反了教學規律,必然會影響到教育教學的質量。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⑨ 教育教學基本理論都包括哪些
1、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學法等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及與教育相關的法律內知識;
2、專業(學科)理論知識容與技能內容。包括專業(學科)理論知識和技能、與本專業(學科)相關聯的實踐能力、對本專業(學科)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理解掌握水平等;
3、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內容。包括分析教材、確立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方法、運用教學語言、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等;
4、基本教育教學素質內容。包括儀表舉止、口語表達、思維能力、心理素質等。
描述或說明人和動物學習的性質、過程和影響學習的各種因素的學說。教學理論是「在某種意義上的約定俗成的通例,它闡明有關最有效地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方法規則。
從規范性和處方性角度考慮,教學理論關心的是促進學習而不是描述學習。具體地說,教學理論主要研究「怎樣教」的問題;學習理論主要是在描述和說明「學習是怎樣發生的,以及學習開始後會發生一些什麼情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