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軾的浣溪沙教案
『譯文』
去蘄水縣的清泉寺,寺在蘭溪旁邊,溪水向西流。
山腳下蘭版草嫩芽浸入小溪權, 松林間小路清沙凈無泥. 傍晚細雨中布穀鳥陣陣啼叫。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奔向西! 不必煩惱嘆白發,多愁感慨時光流逝。
注釋
①蘄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游,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②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
③瀟瀟暮雨,白居易《寄殷協律詩》自註:「江南吳二娘曲詞雲,蕭蕭暮雨郎不歸'。」瀟瀟:形容雨聲。子規:布穀鳥。
④此句當為寫實。但「門前」雲雲,亦有出處。《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一行傳》,謂天台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一行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
⑤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這里反用其意,謂不要自傷白發,悲嘆衰老。 白發:老年。唱黃雞:感慨時光流逝。
❷ 大班唐詩《送元二使西安》教案
原文送元二使西安王維渭城朝雨浥②輕塵, 客舍③青青柳色④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⑤無故人. [編輯本段]注釋①渭城:就是咸陽,現今陝西省西安市. ②浥:濕潤. ③客舍:旅館. ④柳色:柳象徵離別. ⑤陽關:古關名,在甘肅省敦煌西南,由於在玉門關以南,故稱陽關,是出塞必經之地. [編輯本段]評析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里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上飛揚,而現在,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凈、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濕潤的意思,在這里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彷彿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今天,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著灰濛蒙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凈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絕句在篇幅上受到嚴格限制.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捨,登程後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捨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象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釀滿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復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 三四兩句是一個整體.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對於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只屬於行者呢?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編輯本段]作者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
❸ 幼兒園中班二十四節氣春分教案
詞句訓練:意在鞏固積累詞語。寫字訓練:在田字格里練寫半包圍結構的字,既要正確又要勻稱。讀背訓練:熟讀巧記《二十四節氣歌》,初步了解我國二十四節氣的內容。言語交際訓練:禮貌待客。要求學生根據圖意和提示,把一段話補充完整。 【教學要求】 1 能讀懂不別人的自我介紹,學會使用「它 她 他」。會寫一封簡短的信。 2 寫好半包圍結構的字,做到正確、勻稱。 3 熟記成語,讀背《二十四節氣歌》。 4、會文明禮貌的接待客人。 【教學重難點】 1、能讀懂不別人的自我介紹,學會使用「它 她 他」。會寫一封簡短的信 2、寫好半包圍結構的字,做到正確、勻稱。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第一題 1、審題 2、指導。 (1)各自讀邁克的自我介紹 (2)同桌交流:你知道了什麼? (3)動手幫他填寫 (4)寫一封回信 3、練習 (1)動手寫一封簡短的信 (2)同桌相互討論,交流 (3)教師指導 二、教學第四題 (一)熟記成語 1、審題 2、指導。 (1)學生自由讀4條成語。 (2)教師范讀。 (3)學生自由讀。 (4)理解4條成語的意思:(學生只要大體說出成語的意思即可,對一些理解有難度的成語,教師給予講解) 義正辭嚴:道理正當,言辭嚴正。 大義凜然:形容堅持主義,英勇不屈的英雄氣概。 3、練習 (1)學生自由練讀。 (2)同座位練習背誦。 4、反饋。 (1)檢查朗讀 (2)指名背誦 (二)《二十四節氣歌》 1、審題 2、指導 ⑴自由讀 ⑵指名讀 ⑶教師范讀 ⑷解釋二十四節氣的內容 3、練習 ⑴自由讀 ⑵小組讀 ⑶練習背誦 4、反饋 ⑴檢查朗讀 ⑵指名背誦
❹ 如何在合唱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音樂基礎素養
在音樂教育教學過程里,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音樂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聽覺藝術。所以「當語言不能表達某種情感時,更雄辯的語言:音樂就「全副武裝」地登台了。再者,「音樂是人民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好的音樂之所以能感動人,也就是因為它有真實的感情。」 所以說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聲音抒發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中取得慰藉,超越於自然感情之上,音樂把內心深處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的,使心靈免於壓抑和痛苦。下面我就自己教學中點滴和同行們交流與分享: 一、音樂教學策略
1.德育與美育
「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意義,遠遠超出藝術的范圍,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與美育是它的靈魂。我們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完善的人格,音樂教育首先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
2.生動與主動
「生動」至少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形式的生動;二是教學內容設計的生動;三是教學手段與方法的生動。只要一切
從學生出發,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訓練,也能變得生動而活潑。「生動」才能引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才能激發對音樂的喜愛,才能產生大面積質量與效益。生動活潑的更高層次是主動發展。沒有主動性其生動性 也是有限的,只有學生的主動參與,生動活潑的潛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開。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同時,主動性是審美教育的主要特徵之一,沒有主動性就不可能產生美好體驗,音樂教學必須生動與主動。
3.傳授與創造
音樂教學過程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教師將人類社會長期積累起來的音樂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傳授給學生 。從現代的觀念來看,必須把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統一起來,而創造力則體現更高的要求,更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國外音樂教學體系都非常注重創造力的培養,尤其是學生的即興創作活動。而我們的音樂教 學過程中,這方面顯得較為薄弱。作為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學,創造性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特徵,創造性要貫穿於審美教育的始終。
4.靜態與動態
傳統的音樂課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大都採用一般文化課的靜態形式,學生正襟危坐。音樂本身是非語義性的,體態律動學的誕生,使人們對音樂心理的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動態更能喚起人的本能,更能觸發人的自由聯想,有助於人的創造意識和行為。靜態與動態的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是音樂課較為理想的一種策略。
5.單一與綜合
中小學音樂教學內容有多種,主要為聲樂(歌唱)、器樂、欣賞、音樂常識與基本訓練。作為普及的學校 音樂教學,「綜合」是它的主體,而且學生年齡越小、年級越低,
「綜合」更為適宜。
二、音樂課基本教學模式研究的初步設想
1.我們對唱遊課進行了初步總結:①唱遊課教學打破了傳統音樂學科的單一性,採取音樂游戲、律動、歌 表演、集體舞、節奏樂等綜合性音樂藝術手段,提倡藝術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發兒童學習音樂藝術的興趣為目的,以培養他們審美情趣為核心。實施唱遊教學,一方面為進入中高年級學習音樂打好基礎,一方面積淀為具備審美情操的基石,從而成為完善學生素質的一個組成部分。②唱遊課的指導思想:「動中學,玩中學,樂 中學」,一切從學生出發。③唱遊課的相關策略:a注重興趣;b人人參與;c創設情景;d加強表現;e加入競賽 ;f即興創作。④通過歸納,初步形成了游戲教學模式:附圖{圖}這一模式從兒童的年齡特徵出發,讓兒童從游戲中產生對音樂的興趣,從游戲中去學習音樂,在游戲中引導他們進入音樂的殿堂,當他們在游戲中獲得一定的認識後,及時加以鼓勵,發展他們的智慧,啟發他們的想像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從而產生更高層次的興趣。游戲模式既是唱遊課的教學模式,也是唱遊教學的過程,這模式中各環節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層層緊扣,循環發展。這一模式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 ,還可引伸到中年級。⑤唱遊課教學評估,採用「音樂樂園」、「小小音樂會」等形式,對學生的表現能力、 審美情趣進行測試,並評定「優、良、中、差」。
2.小學的中、高年級,由於學生年齡的增長、教學內容的增加,教學模式可以從低年級的游戲模式 逐步過渡到游戲、活動模式→活動模式: 導入→活動→創作→表演、評議 「導入」包含復習及基本訓練,如節奏游戲、聽覺訓練、識譜練習等。「活動」是指新授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師教的
主導作用及學生學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應隨著年級的遞增而更多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尤其是通過學生的分組學習活動,逐步擴大培養學生的自學、感受、體驗音樂的能力。「創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教學要求去進行創作,包含二度創作及一度創作活動,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創作」還應在「 導入」及「活動」中得到體現。「表演」、「評議」是指將創作進行交流匯報,並進行評議、評價。
三、在音樂教學中建立良好的師生情。
在音樂課程改革進程里,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作基礎,那我們的教育活動很難維持下去,因此,良好、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成為現代教育強調的一個重要思想,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
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決不是教師居高臨下,我講你聽,我管你服從的關系,而是互助平等的關系,認識到這一點,在工作中我時刻注重自己與學生間的關系,而不是讓學生望而生畏。無數事實表明要教育學生,首先必須了解學生,這就如同園丁養花 ,首先了解花的習性,醫生治病必須了解病人的病情一樣,在這個基礎上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就比較容易找到通向學生心靈的世界窗口,從而真正深入學生的心靈世界,學生的心靈之門不總是敞開的,特別是對他們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老師,常常在心靈的門口設一個警戒哨兵,不把真情實感的心理活動流露出來,要突破這一崗哨,架起師生之間的橋梁最好的辦法是和學生一起參加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如:一起唱歌、一起音樂創作、一起創編填詞、一起排練節目、一起表演、一起探討問題及交流等等活動,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生變得無拘無束,這時他們的心靈崗哨不知不覺地撤掉了,師生之間成了無話不談地好朋友。
四、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音樂教育的最大特點是通過美感教育來啟發學生的道德情操,這是其他各門學科所不及的。但這不同於空洞的政治說教,也有別於生吞活剝式的灌輸。而是將音樂課的思想教育與音樂藝術的美感巧妙地融匯在一起,來啟迪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在音樂教學中,根據我國的國情,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選擇音樂作品。首先需選擇思想性、藝術性的歌曲或樂曲,如《愛我中華》、《龍的傳人》、《精忠報國》、《歌唱祖國》、《祖國慈祥的母親》、《我是中國人》、《紅旗頌》、《紅旗飄飄》等等,通過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對祖國山河、人民、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贊美和歌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音樂教學中滲透華夏優秀民族音樂作品,讓學生在體驗音樂作品中,感受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不難看出,音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不僅是培養人才的需要,也是音樂藝術本身的需要。在申奧成功的時刻,全國上下人民歡呼雀躍,歡聲笑語,充分利用音樂的教育功能,奏響愛國主義旋律,這就是音樂教育工作者的神聖使命。
五、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文學常識提高文化素養。 文學與音樂是姐妹藝術。在音樂教學中適當加入一些文學知識,有助於學生正確理解音樂作品。如教授欣賞課《十面埋伏》時,為了把這場戰爭講得更精彩一些,借引用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項羽在這場戰斗中面臨失敗的焦慮及兒女情長很好地表現出來。在欣賞馬思聰的《思鄉曲》時,我把台灣詩人餘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用借
助多媒體大屏幕展示出來,讓學生一邊聽《思鄉曲》,一邊朗讀《鄉愁》。名曲配名詩,可謂是珠聯璧合。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溫故了這首著名詩篇。再如欣賞樂曲《陽關三疊》的同時,配上王維的詩歌《渭城曲》,音樂與詩歌的結合可讓學生在了解詩中傷感絕望的離鄉之愁後,從已學過的古詩中尋找和這首詩情緒相反的詩句,採用對比方法,加深學生對音樂意境感受,這種做法很容易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連許多平時上課不很積極的學生都在搜腸刮肚的思考,當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熏,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被找到後,學生的成就感和興趣陡然提升。
小學音樂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在我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小學音樂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晚。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背景下,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已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當前藝術教育已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樂課堂教學是藝術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積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這對每一位音樂教師來說,是難得機遇下的挑戰。顯然, 過去單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質量,如何把握整體的質量與效益,需從音樂教學的結構入手,從教學模式上進行研究,即根據素質教育的目標,在現代音樂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音樂教學過程的結構和相關的音樂教學策略與教學評價等。
在音樂教學中,要達到情境交融,美在其中,是當前音樂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情感,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這是至關重要的。正如花兒開放需要溫暖的陽光一樣,
學生情境交融,美在其中,這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音樂真正的意境,這個義務也是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最重要的任務。
❺ 語文教案中的 作者簡介放在什麼環節
承德四中梁英平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多媒體在學生愉悅學習、創新學習中發揮著日益巨大的作用,課堂是一個特定的空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生動體現。因此,教師必須合理使用教材,靈活地運用電教、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歡樂中獲取知識。一、運用多媒體弄清文章篇章結構要想使學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結構,理清其思路是關鍵。例如:在教《蘇州園林》一課時,可以先放一段錄像讓學生欣賞。錄像的前半部分體現蘇州園林是「完美的圖畫」的特點,後半部分則可選擇幾處有特色的景點,如亭台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等。在此基礎上突出建築物的色彩,並捕捉每一個角落的「圖畫美」。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可以在放映錄像的同時配樂(最好是古典音樂)朗誦課文,讓學生在欣賞錄像、聆聽課文的同時思考幾個問題:蘇州園林總體特徵是什麼?設計者們是如何實現這個特徵的;課文第2至6自然段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欣賞完錄像之後,檢查提問,然後由老師分析、講解課文,重點分析本文總分的結構方式及語言的多樣性。藉助錄像,讓學生在大腦中留下蘇州園林的美好畫面,進而用較快的時間清理本文的「脈胳」之所在。二、運用多媒體發展學生的想像能力電教煤體具有聲、光、像等多種功能,它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去積極地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1、正確觀察,促進條理思維。當前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為了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鍛煉,我用PowerPoint製作了幻燈片,放映學生熟悉的避暑山莊的幾處景點:這里的景色學生們都非常熟悉。我讓學生先談談對避暑山莊的總體印象,然後從幾個方面分別說明,最後模仿《蘇州園林》的結構把自己想說的話整理到日記本上,成為一篇比較成功的說明文。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寫作能力。2、創設情景,發展思維:在整個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由直現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因而,在教學中運用投影或動畫創設課文情景,能幫助學生掌握感性知識,並發展想像思維。如講授《山中訪友》一課,我使用Moviemaker製作了一段視頻,按照作者拜訪山中好友的順序,配以清幽的背景音樂和簡短的文字介紹。這樣,就好似學生跟隨著作者一同走進了山林,拜訪山中的眾好友。學生放飛心靈,與山川草木,花鳥魚蟲對話,共同營造一個神奇的童話世界。總而言之,通過這樣的學習,既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發展他們的想像思維。實踐證明,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對於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很大的作用。其實,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遠不止以上兩點,根據多媒體技術的特性,我們還可以在唐宋詩詞教學中讓它發揮更好的作用。運用多媒體提高學生對唐宋詩詞的欣賞能力: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瑰寶,它以完美的藝術特色、豐富的思想內涵、廣闊的社會生活,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但由於課本中選取的篇目不多,所以學生對此知之甚少,傳統的詩詞教學只是讓學生背誦、記憶和理解意思。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唐詩詞欣賞結合起來,讓課本中的詩詞名篇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並可以從課外選擇名篇佳作供學生欣賞。我的具體想法如下:1、文字輸入及修飾。利用PowerPoint多媒體大綱模式,將事先編制的大綱按照程序,逐一對每一幅幻燈片進行文字輸入,內容包需要講解的詩詞、有關詩詞的背景解釋等。在幻燈片模式中,對該片的文字進行修飾。讓它與中國的書法藝術有效的結合起來。2、動畫效果在多媒體動畫功能的輔助下,對輸入和修飾好的詩詞及有關解釋,逐字逐句進行動畫效果設置,將文字的動畫效果與教師的朗誦速度保持一致,可以使文字產生動感。3、圖像背景圖像背景設置是將一個圖像文件設置為一幅幻燈片的背景.使幻燈片具有形象生動的畫面,與文字,主要是詩詞互為襯托,如,《送元二使安西》的圖像背景可以是一幅國畫,畫中突出當時的細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別的氣氛。畫中還有兩個表情愁苦的人正在對飲。此情此景能體現王維當時內心對元二的牽掛與擔憂。這就為學生深層理解王維詩歌的藝術內涵起到烘托作用。4、配置音樂音樂是流動的畫面,悅耳的詩篇。給唐宋詞的配置音樂,使欣賞課程真正成為圖、文、聲並茂的整體,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的配樂可以是薩克斯曲《送別》。曲中描繪的意境與《送元二使安西》恰有異曲同工之感,讓人產生聯想,情不自禁進入到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這正是這門課最牽動人心的地方。5、擴展練習為了讓學生的了解詩詞,可以在學習課本所選篇目的基礎上多學習幾首課外名篇,以增加這方面的知識。如學習了《送元二使安西》,可以給學生補充《無題》、《送友人》,並配以講解,讓學生欣賞。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設想。如能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唐宋詩詞欣賞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對平日里感到乏味的詩詞有一種全新的感受,彷彿在其思維中注入「興奮劑」,讓他們緊跟著「感覺「走,眼前會浮現出豐富多彩的畫面。這樣一來,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化素養和閱讀欣賞水平,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創新能力,並促進身心健康。總之,由於多媒體特點的多樣性,用它作為教學手段有非常大的優越性。它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更能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運用多媒體不斷探索,不斷更新,讓它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❻ 古詩兩首黃鶴摟送孟潔然之廣陵教案後兩句詩表達詩人什麼感情
後兩句寫景抒情,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那種少年剛腸的答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❼ 小學語文教案和數學教案有什麼不同之處
教案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設計,教具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等等,都要經過周密考慮,精心設計而確定下來,體現著很強的計劃性。《倪煥之》十七:「她做這些事絕不隨便,都運用無可加勝的心思寫成精密的教案,先送與級任教師看過,得到了完全的贊許,還不放心,又斟酌再三,然後拿來實施。」
語文教案與數學教案無明顯區別,主要是內容不同。
以下是小學語文《送元二使安西》試講答辯,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
【面試備課紙】
【答辯題目及解析】
《送元二使安西》答辯
問題:你是如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情感的?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jiaoshi688」獲取更多備考資料)
【參考答案】
謝謝考官的提問!
詩歌是用自己的方式給後人展示古人的喜怒哀樂,它讓快樂、悲傷、思念、歡聚、憂國憂民都穿越時空,從一個時代走向另一個時代,每一個字都是一種心情,每一首詩都是一種靈魂,因此,解讀詩歌的情感是學習詩歌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本首詩歌教學中,以一首學生熟悉的《送別歌》開場,一開始就營造一種離別愁緒。
在整體感知環節,在學生把握詩歌正確節奏的前提下,通過多種不同的朗讀方式,讓學生在反復的吟誦中慢慢走近詩人,走進送別的場景。
研讀部分,一切景語皆情語,通過前兩句詩歌的意象,請學生想像畫面、描繪畫面,引領他們穿越時空,來到那個下著蒙蒙細雨的早晨,感受濃濃的送別氛圍,並利用地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元二此去路途遙遠和艱辛,體會最後兩句中「更盡一杯酒」的不舍之情。
最後告知學生王維去世的消息,使學生的情感更進一步升華。
布置作業,讓學生以元二的口吻給王維寫一段話,學生在寫的同時,更能體會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我相信,通過我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引導,學生一定能夠拉近和古人的距離,走近詩人心中,感受情感。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各位考官!
❽ 誰有好的初中歷史教案,給一份來做個參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掌握主宰巴黎和會的三巨頭、《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和內容、凡爾賽體系的構成和作用。國際聯盟的建立、華盛頓會議的背景。《九國公約》的簽訂、主要內容和作用。
能力目標:
1.通過揭示美、英、法等國在巴黎和會上為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爭奪的情況,培養學生從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地位分析帝國主義外交政策的能力。
2.通過對凡爾賽體系不牢固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3.揭示美國在《九國公約》宣稱的「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主權的完整」的旗號下,向中國擴張的企圖,培養學生透過社會現象來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使學生認識到《凡爾賽和約》是在犧牲戰敗國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礎上簽訂的掠奪性條約。凡爾賽體系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2.華盛頓會議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美國通過這次會議擴大了自己的勢力。
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說明強權外交的後盾是綜合國力的競爭。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凡爾賽和約》。②《九國公約》。
難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矛盾。
教學方法
講述法,輔以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到的這張圖片(屏幕顯示)是福煦車廂,這節火車雖然不在了,但非常著名,它曾經是一戰德國簽訂停戰協定、正式投降的地方,是一戰重要的見證物,說起「一戰」,我們先復習一下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幾個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止時間?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戰爭的性質?戰爭的結果?
一戰德國投降
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發言。時間:1914年—1918年;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爭奪世界矛盾斗爭的結果;性質:帝國主義戰爭;結果: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失敗而結束。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一戰是結束了,但帝國主義的矛盾解決了嗎?戰後由於德奧成為戰敗國,英法雖然實力削弱但仍是歐洲強國,美日經濟實力得到增強,它們企圖依據變化的各國實力來重新分割世界,所以他們的矛盾斗爭又從戰場上轉移到會議桌上。就這樣一場會議上、談判桌前的唇槍舌戰開幕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3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講授新課:
一、戰後的「新秩序」(板書)
1919年1月,戰勝國協約國集團在巴黎召開和會。
27個國家參加會議,面對即將到來的和會,他們都有了各自的如意算盤。但是爭奪總是要憑資本,按實力去較量的。
教師問:那麼經過了這一場時達4年多之久的世界大戰,列強的實力對比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戰敗,暫時退出了爭霸的行列,並淪為被宰割的對象;(2)作為戰勝國,英法實力也遭到削弱,但它們還分別在海軍和陸軍方面保持優勢。(3)美日成為一戰最大的受益者。美國在一戰期間共賺380億美元,黃金儲備佔世界的40%,掌握世界經濟霸權,經濟實力急劇膨脹。日本在亞洲奪取了新的霸權利益。
戰後列強的實力發生了變化,那麼這就要按新的實力對比去重新建立戰後的新秩序,於是便有了巴黎和會。各國懷著各自的私心。
[教師引導]現在請同學們看課本第一段的內容,看後敘述巴黎和會召開的概況。
[學生看書]……
[學生敘述]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後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開了會議,這就是巴黎和會。參加會議的有27個國家,會議被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美國總統威爾遜操縱。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和其他弱國在和會上處於完全無權的地位。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重重,使和會持續了五個月。(用投影界示巴黎和會的三巨頭)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中國是否參加協約國一方?1917年段琪瑞北洋軍閥政府在日本的慫恿下,也對德宣戰,現在當然應列入戰勝國的行列。北洋軍閥政府的代表也趕到了巴黎。那麼戰敗國代表來了沒有?
[學生回答]沒有。
[教師引導]這么多國家,是否部有發言權?
[學生回答]不是,有權對和會決策的,真正起操縱作用的只是英、美、法三個大國。
[教師引導]為什麼?
[學生回答]因為這三國力量最強大,外交的後盾是國家的實力。
[教師講解]美國總統威爾遜,此人原是大學教授,後來當了校長,又當了總統,人稱「百靈鳥」。他帶來了非常漂亮的被稱為「世界和平綱領」的「十四點原則」。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被稱為「狡猾的狐狸」,這個圓滑而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國這個老牌帝國主義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他最輕視已發生十月革命的俄國。既主張處分德國,又不主張過分削弱,即實行大陸勢力均衡政策,讓歐洲大陸的各國家之間互相牽制,誰也別太強,好讓英國控制歐洲大陸。一戰前就是由於德國發展太快,不但嚴重威脅了英國在歐洲的地位,還提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英德矛盾才急劇尖銳。現在呢,情況變了,德國戰敗,只要能削弱它,使之既不能與英國抗衡,又能牽製法國,那麼恢復英國控制歐洲大陸的局面就可以形成了。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他已78歲高齡,說話聲音沙啞,外號「老虎總理」。他曾以18次倒閣成功而著稱。克里孟梭是個典型的復仇主義者。他的野心是重建歐洲大陸霸權,為此法國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他曾經說過:「我是如此喜歡德國,所以我希望有兩個德國。」針對當時巴黎和會這種情況,在和會開幕時,有識之士就曾預言:「和會組織並不復雜,無非是說克里孟梭當主席,勞合·喬治為總顧問,威爾遜為秘書長,如此而已!」折中局面終於成了現實。另外,義大利曾加入同盟國,1915年同英法簽訂了倫敦密約,得到了戰後滿足其領土要求的承諾,參加到了協約國一邊作戰。盡管一戰中,沒打過幾場勝仗,但其野心卻不小,不僅希望英法實現其承諾,而且含有新的領土要求。日本在巴黎和會上被稱為是「沉默的小夥伴」,日本對歐洲事務不感興趣,只想保證在亞太地區的既得利益。就這樣,經過近半年的爭吵,1919年6月28日,在凡爾賽宮舉行了對德和約的簽字儀式,故稱《凡爾賽和約》。
[板書]2.《凡爾賽和約》的簽訂
[教師引導]現在我們共同來看一下《凡爾賽和約》的內容。
[投影顯示]
領土 由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
軍事 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
政治 德國承認並尊重奧地利的獨立
賠款 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殖民地 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教師講解]關於領土問題,第一,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第二,薩爾區由國聯代管15年,期滿後經公民投票表決,決定歸屬。薩爾煤礦由法國開采15年。這個薩爾煤礦,其煤炭蘊藏量相當於法國全國煤炭蘊藏量的40%。第三,規定萊茵河西岸地區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地區為不設防區(指圖強調萊茵河非軍事區的空間概念)。第四,承認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的獨立,尤其是大波蘭的建立(看圖)。波蘭得到波茲南、西普魯士和東普魯士及上西里西亞的部分領土,還得到穿過西普魯士的所謂「波蘭走廊」的狹窄出海口,但澤被宣布為國聯管理下的「自由市」,從而使德國的領土被分割為兩部分。
關於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加以瓜分。用的名義是「委任統治」,實質就是重新瓜分,而且使列強對殖民地的瓜分和佔領披上「合法」外衣。那麼德國原在山東的一切特權和膠州灣的租借地讓給誰了呢?
[學生回答]日本。
[教師提問]對此,中國人民有什麼反應?結果如何?
[學生回答]爆發了五四運動,北洋軍閥政府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教師講解]關於軍事問題,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
關於賠款問題,在巴黎和會上並沒有完全解決。決定由協約國成立的「賠款委員會」決定其賠款總數。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根據條約的內容來說明該條約的實質。
[學生回答]《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實際上是對戰敗國德國的一場掠奪。
[教師說明]和約使德國喪失歐洲本土上1/8的領土,1/10的人口,還壓上巨額賠款。列寧一針見血地指出:「《凡爾賽和約》是駭人聽聞的掠奪性和約。」毫無疑問,《凡爾賽和約》極大地傷害了德意志民族的感情。這為以後希特勒、法西斯復仇主義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難怪當時就有人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20年後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人們不得不承認:《凡爾賽和約》種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根!
[教師引導]同學們,根據和約的規定,我們能否由小見大,一起來分析出巴黎和會的實質。
[教師明確](師生共同分析)從條約規定來看,尤其是關於殖民地的處理,我們再次證實,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此外,從軍備限制的內容上,我們又可以看出其反蘇的性質。列強們在和會上就如何對付蘇俄達成了協議,即實行經濟封鎖,制定武裝干涉的計劃。從1919年春到1920年,協約國對蘇俄進行的三次武裝干涉的計劃就是在此時制定的。所以,我們說這次會議又是指揮反蘇戰爭的司令部。
[教師引導]除德國以外,還有哪些戰敗國呢?
[學生回答]還有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等。
[教師說明]確實如此,因此在1919~1920年,協約國還分別同以上各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這些條約同《凡爾賽和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北非的新秩序。
[板書]3.凡爾賽體系的形成
[教師引導]總而言之,凡爾賽體系調整的是帝國主義在西方的關系,那麼這個體系靠什麼來維持?
[學生回答]國際聯盟。
[板書]4.國際聯盟的成立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根據課本上的相關內容,提煉出有關國際聯盟的有效信息。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1)國聯是根據和約規定在1920年1月成立的;(2)美國沒有參加國際聯盟,所以它被英國和法國控制。
[教師講解]美國領導人自認為,以自己掌握世界經濟霸權的實力,可以「領導世界」,但是由於美國在海軍方面實力不如英國,陸軍方面實力不如法國,因此在戰後的第一輪較量中,「溫文爾雅」的教授總統最終敗給了「老奸巨猾」的資產階級政客。這再次說明外交的後盾是國家的綜合實力。由此可見,表面上看,戰勝國達到了目的,德國被押上了審判席,戰敗國和弱小國家遭到了隨心所欲的瓜分,維持國際秩序的國際聯盟也成立了,但是,由於戰勝國強迫戰敗國承擔了全部戰爭責任,對戰敗國而言,這種和約是無法接受的,之所以接受了,是形勢使然。因此,和約雖然簽字了,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並沒有消除,再次發生戰爭,重訂和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幾乎所有的人都看到,《凡爾賽和約》所構築的國際安全體系孕育著極大的不穩定性。沒有資格參加和會的列寧評價說:「靠《凡爾賽和約》來約束維系的整個國家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之上的。」參與主宰和會進程的法國人、戰時的聯軍統帥福煦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和會期間的另一位巨擘、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說:「你們可以奪走德國的殖民地,把它的軍隊減到僅夠建立一支警察部隊的力量,把它的海軍減到五等國家的地位,這一切終究毫無意義。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那麼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曾任英國海軍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說:「這是勝利者所做的蠢事。」事實證明,他們的評價可謂切中要害。和會剛剛結束,德國人就喊出了「打倒《凡爾賽和約》」的口號。
即便如此,有權主宰和會的戰勝國卻並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進行補救。法國人沉醉在虛假的和平之中,英國人也以為歐洲大陸的均勢已經恢復,而威爾遜則喜滋滋地回到華盛頓,向國會販賣他的國際聯盟體系。他要求美國人民大膽地參加國聯,「接受領導世界的責任」,可美國人卻不領情。參議員威廉·波拉對威爾遜說:「你的和約不會帶來和平,它離和平很遠、很遠,我們如果根據過去判斷未來,(那麼,可以肯定)它將帶來戰爭。」美國參議院拒絕批准和約,戰勝國苦心經營的凡爾賽體系剛剛開張就被撕開了一個口子。
由此可見,巴黎和會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列強之間的矛盾得到解決。凡爾賽體系的建立,是在英法取得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重建了資本主義世界在西方的新秩序。它反映了幾個主要戰勝國按新的實力對比取得了暫時的妥協。但是它不但不能消除矛盾,而且加劇了很多矛盾,同時又產生了很多新矛盾。尤其是美國在巴黎和會上未取得預期目的,而且遠東亞太地區帝國主義還未按實力對比進行新的調整。不久,他們再次坐到談判桌旁,展開舌戰,這就是華盛頓會議的召開。
[板書]
[教師引導]根據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請大家回答:一戰期間,哪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獨霸中國?
[學生回答]日本。
[教師引導]當時在中國,哪兩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最為尖銳?
[學生回答]美國和日本。
[教師講解]1902年《英日同盟》簽訂,在英國的扶植下,日本成為東亞的霸主。一戰期間,日本在遠東的勢力急劇膨脹,幾乎獨霸中國,並佔領了德屬太平洋群島。巴黎和會,更加強了它在這一地區的優勢地位。而美國隨經濟實力的增強,必然要打破日本的獨霸。再加上巴拿馬運河的通航,使美國到太平洋的航程縮短,所以戰略重心轉移到遠東亞太地區。日本的擴張不僅與戰後第一經濟強國美國發生嚴重的沖突,同時也威脅到英國在東亞的利益。為爭奪霸權,三國掀起海軍軍備競爭。日本將國民收入的50%造無畏艦,直接影響英國海上霸權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由美國倡議,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國九國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
[教師引導]下面請同學們看書,看完之後,概述華盛頓會議的內容。
[板書]2.華盛頓會議的內容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在這次會議上,英、法、日、美簽訂了《四國條約》,相約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屬地的權益。接著,美、英、日、法、意簽訂了《五國條約》,規定五國海軍主力艦的噸位比例為5∶5∶3∶1.75∶1.75。1922年,九國代表簽署了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這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的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和「機會均等」原則。這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
[板書]3.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教師分析]《四國條約》的簽訂體面地埋葬了《英日同盟》,解除了英日聯合與美國對抗的威脅,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擴張掃除了障礙。根據《五國條約》,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的噸位比例是5∶5∶3∶1.75∶1.75。請同學們思考,《五國條約》的簽訂,最大的獲益者是誰?(學生回答:美國)使美國獲得與英國同等的制海權,英國的海上霸權地位受到挑戰。對日本來講「3」已經不少了。《九國公約》的簽訂對中國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美國代表在解釋「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時說:「中國為一有主權獨立之國家,在有效條約所限制之內,中國有行政之自由。」就是說,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仍然有效,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絲毫沒有改變。可見華盛頓會議上的遠東霸權之爭,最重要的是對中國的爭奪。關於中國山東的問題,由於中國爆發五四運動,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此問題在會外得以解決。(閱讀材料小字,進行了解)
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三個主要條約構成了華盛頓體系。華盛頓會議,在美國居主導地位,中國被宰割,日本受抑制的基礎上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遠東亞太地區的統治秩序。可見,華盛頓會議上,美國獲利最多,日本受的限制最厲害,中國受的傷害最重。因此華盛頓體系隱含著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美日矛盾加劇;英日分歧擴大;中國與帝國主義的矛盾尖銳。這些矛盾的發展必然導致華盛頓體系的崩潰。
[教師小結]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通過這兩次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起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板書]4.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教師分析]下面我們就此體系的形成作一簡單的分析。經過華盛頓會議,資本主義世界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秩序也得到了安排。它同凡爾賽體系一起,構成了戰後資本主義國際新秩序,即通常所說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種新秩序,代表著資本主義世界在國際關系領域的重建。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之時,是資本主義列強對世界領土的再一次爭奪。當這場大戰已經嚴重影響到資本主義本身的穩定性時,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進行重新安排,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各大國都是帶著各自的計劃,來到談判桌前的,經過激烈的交鋒和妥協讓步,它們又不得不部分放棄自己的計劃,接受這兩次會議對世界新秩序的整體安排。從《凡爾賽和約》到《四國條約》《九國公約》,都是首先具有這種資本主義世界整體性安排的特點;而國際聯盟和《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的規定,又是20世紀政治整體化趨勢的一種最初的反映。
這種情況說明,戰爭和相對的聯合,都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採取的不同政策。而它們採取哪一種政策,取決於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發展的特定形勢。當涉及到不同利益國家或國家集團間的矛盾和沖突變得不可調解時,戰爭就不可避免了。而當戰爭危及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基礎時,不同國家或國家集團間的相對聯合就會取代戰爭。在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穩定各自國內的經濟政治秩序,避免革命,也會加強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聯合。在世界現代史上,這種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聯合趨勢,將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來。但在第一次大戰後的國際環境下,這種資本主義的聯合還僅僅是開始,因而是不成熟和極不穩定的。
第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並沒有改變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資本主義列強剝削和壓迫廣大落後國家和地區。因此,資本主義大國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獨立斗爭更加成熟,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主獨立運動已經開始沖擊這種資本主義的新秩序。而處於資本主義包圍下的蘇聯,卻能打破外來干涉和顛覆,也說明了社會主義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不穩定性。
第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最大問題是,它不但沒有消除各大國之間的矛盾,而又還埋下了更大沖突的種子。特別是激起了德國人的復仇心理,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取得統治和對外擴張。在戰勝國中,對勢力范圍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國間的深刻矛盾。這使得資本主義的新秩序從一開始就引起了種種的不滿,20世紀20年代這個新秩序逐漸瓦解,到30年代又為新的國際危機所替代。正如福煦所預言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第3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活動與探究
1.根據過去學過的內容,敘述山東問題的由來。
(參考資料看課後「自由閱讀卡」)
2.觀看歷史題材影片《我的1919》,簡要談一下你的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