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區域發展階段教案

區域發展階段教案

發布時間:2021-03-05 18:51:36

❶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長、遷移與合理容量 第一節 人口增長的模式及地區分布
人口增長 自然增長: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高則出生人口多(×)
機械增長:人口遷移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 總趨勢:持續增長
特點:階段性 工業革命以前:緩慢增長
工業革命以後:增長加速,二戰後:快速增長
對人口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生產力的發展。
2、人口增長的五個階段和金字塔(5頁圖1-1-3):
人口增長的轉變從死亡率下降開始,出生率的下降使迅速增長的勢頭得以遏制,最後實現零增長。
人口自然增長率(‰)
15
10
5
0
① ② ③ ④ 時間
3、近代人口增長模式及特點
模式 特點 分布 舉例 利 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初期人口再生產模式 衣索比亞、坦尚尼亞、肯亞 人口增長快,勞動力充足 人口年輕化,物質資料需求量大,資源短缺,環境、就業、住房壓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發達國家 英國、日本、德國(負增長)、新加坡、中國 克服了人口增長過多、過快的問題 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力不足,養老費用增加,年輕人負擔重
過渡模式 過渡 接近或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發展中國家 土耳其、阿根廷 ————————
[探索]中國與歐洲人口增長的比較:出生率:中國>歐洲,死亡率:歐洲>中國(原因,歐洲人口老齡化),歐洲後期出現負增長
4、中國人口變化模式(9頁案例研究):六個階段
人口加速增長階段(1949-1957年):原因,建國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人口負增長(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
人口高速增長階段(1961-1970年):經濟水平高,補償性生育
人口減速增長階段(1970-1980年):計劃生育
人口波動增長階段(1980-1991年):人口滯後效應
人口低速增長階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 我國自然增長率下降依賴於出生率的下降(計劃生育)
第二節 人口的遷移
1、移動到一定距離之外(跨越行政區域界線),改變定居地的行為
人口移動(空間上位置改變)包括:①人口流動:暫時離開常住地,例旅遊、出差②人口遷移
[思考]①出國旅遊屬國際人口流動 ②我國大學生赴美國攻讀碩士學位屬國際人口遷移
2、分類:按照人口遷移的范圍是否跨越國界分為:國內人口遷移和國際人口遷移
按遷移方向分為:農村向城市遷移(發達國家歷史上,發展中國家當前)和城市向農村
遷移(發達國家新趨勢)
3、特點
國際人 ①新大陸發現前:遷移集中在舊大陸,跨國遷移多,跨洲遷移少
口遷移 ②新大陸發現後:跨洲遷移,從舊大陸亞洲、歐洲、非洲遷往新大陸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戰後(現代),發 外籍工人(勞務輸出)成為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形式
達向不發達地區遷移 國際難民(包括環境難民)數量增加,持續時間長
發展中國家優秀人才移民
人口遷移流向 歐洲:遷出變為遷入、拉丁美洲:遷入變為遷出
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遷入
亞洲、非洲:一直是遷出
國內人 歷史上 遷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
口遷移 2個階段 清以前:由黃河流域遷往珠江、長江流域,原因是戰爭
清—新中國:闖關東、走西口,原因是經濟
建國後 改革開放前:響應國家號召,開發新疆等,遷移少,原因是計劃經濟,嚴格戶籍管理
改革開放後:從落後地區遷往發達地區,人口流動頻繁,規模加大
遷移原因:推拉效應 遷出地不利條件,遷入地有利條件
4、原因 經濟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峽移民(開發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烏干達)、戰爭(巴以戰爭)、國家有組織移民(移民戍邊)
社會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視(印第安人)、文化傳統(中國葉落歸根)
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差異、環境惡化(愛爾蘭水災移民)
5、其他 家庭、婚姻:男女婚嫁、兩地分居
性別、年齡:男性比女性易遷移,年輕人比兒童、老人易遷移
〔思考〕美國老年人遷往陽光地帶原因:良好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較低的生活費用
第三節 環境承載力與合理人口容量
環境承載力 ①定義:養活的最大人口數,「生存」角度
(環境人口容量)②影響因素:資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資源決定 木桶效應)、經濟等
陽光、空氣對環境承載力沒有限定。目前,用糧食生產來估算承載力應用最廣泛
③特點: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世界100億,中國 16億。
合理人 定義:養好的最大人口數,更有意義,「發展」角度
口容量 影響因素 ①自然環境:正相關(現實人口間接地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開放程度:正相關(日本、荷蘭、比利時利用別國資源)
③本國自然資源:正相關 ④生活質量、消費水平:負相關
⑤科技發展水平:不確定 當多開發的資源>多需要的資源:正相關
當多開發的資源<多需要的資源:負相關
⑥貧富差距:負相關
特點:相對性。世界60億,中國8-9億。
第二章 城市的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的空間結構
〔探索〕英國終年盛行西風 工業區一般布局在東部
河流自西向東流 西部環境好,為高級住宅區,東部為低級住宅區
1、城市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 組成 區位 特點
中心商務區CBD 大商場、公司、大銀行(例上海外灘和浦東陸家嘴) 一般位於市中心 ①建築密集,高樓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發達③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④內部存在明顯分區
商業區 商業街、百貨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無CBD)②CBD外側③街道兩側 ①交通便捷,多層大廈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晝夜差異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約
工業區 同類工廠 ①城市邊緣②交通干線兩側 ①廠房巨大,煙囪高聳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區 成片住宅樓和配套服務設施 ①企業單位職工住宅②市政統一規劃住宅 ① 環境不好
② ②商品房,環境好
行政中心區 行政機構 ①單獨區域②與其他功能區混雜 人口晝夜差異大
文化區 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圖書館 距工業區遠,交通便利,通信發達,自然環境好
混合區 綜合功能
郊區 衛星城、農業區、住宅 城市外圍 為城市服務
〔思考〕①佔有空間最大的是住宅區 ②最主要的三種是商業區、住宅區和工業區
③城市功能區沒有明顯界線,某一功能區內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種功能為主。
④住宅區分類 高級住宅區:面積大,獨立庭院,位於城市邊緣,多與高坡、文化區相聯系 背向
(按收入) 低級住宅區:面積小,擁擠,與低地、工業區聯系,擁擠在內城和工業區附近 發展
2、形成原因
(1)歷史因素 功能延續:東京江戶高級住宅區(武士住宅的延續)
功能改變:北京故宮,原為行政中心,現為文化游覽區
(2)經濟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響經濟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距市中心遠近
通達性高低

(3)社會因素:主要影響住宅區的分化 社會地位:高級、低級住宅區
生活方式:美國紐約唐人街、山東村
宗教信仰:濟南回民小區
(4)行政因素:行政規劃,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區
3、一般的,城市規模越大,地域結構的分化越明顯。
中心地 ①高級中心位於正六邊形中心,六個低一級中心地分布在六個角上(服務范圍為正六邊形)
理論 ②嵌套包圍 ③同級服務范圍相互獨立,不重疊
④低級中心地服務功能小,數目多 ⑤高級中心地是低級中心地面積的3倍
⑥假設狀態,現實不存在,但可以指導商業網點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規模越大,服務功能越強。但不能說:城市規模大小與城市服務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遊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強,其服務區域可達全國)
第二節 城市化
一、 城市化 三個內涵: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轉化、城市文明向農村地區擴散
主要標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規模擴大、數目增加
最主要標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斷兩個城市城市化水平,計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 世界城市化進程
當今世界城市化兩大突出特點 城市化進程加快
大城市化趨勢明顯(發展中國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趨勢一個突出表現為:形成了城市群(37頁圖2-2-4,大體了解城市群分布在什麼地方)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起步 早 晚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 高 低
城市人口 少 多
現代發展速度 慢 快
與經濟關系 相適應(與工業化相伴成長) 不適應(工業化滯後於城市化)
現代新動向 城市郊區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為主,大城市過度膨脹
原因:市中心「產業空心化」,經濟蕭條
原因:郊區環境質量好、鄉鎮配套設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環境質量不好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環境污染 大氣污染 主要污染源:汽車尾氣、工礦企業燃煤、居民燃煤
對交警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汽車尾氣排放)
水污染污染源: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體垃圾污染:污染大氣、水和土壤
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物種減少
地面沉降:原因為過量開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失業人多
第三節 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1、地域文化:物質基礎是地理環境
特點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內容:物質、非物質
范圍:可大可小,可單、多要素 狀態:一定時期相對穩定,不斷變化
舉例:耕地:南水北旱;飲食:南甜北咸;民居:華北四合院、黃土高原窯洞,傣家竹樓、建築間距 由南向北擴大;服飾;交通;民歌。
2、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徵的是城市中的建築
建築空間布局 美國:中心摩天大樓,外圍建築高度逐漸下降,立體化發展,現代城市布局
歐洲:市中心為廣場、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築物高度差別小,高層建築一般在城市外圍,體現了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
建築結構 圍牆 中國:保守,建築外一般有圍牆
西方:很少有圍牆
園林 中國:講究含蓄、顯而不露 內向、封閉
西方:整齊劃一、對稱、和盤托出 外向、開放
建築風格 中國:宮廷式建築: 紅牆、黃瓦、飛檐、樓台殿閣 突出皇權的地位
西方:噴泉、雕塑、洋房、草地 突出教堂的地位
第三章 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第一節 農業區位因素與地域類型
一、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自 氣候(最重要的自然因素) 熱帶:橡膠、椰子、菠蘿、甘蔗
然 溫度 亞熱帶:柑橘、荔枝、龍眼(濕桂圓)、甘蔗 南蔗北甜
因 溫帶:梨、桃、蘋果、甜菜
素 高寒:青藏高原青稞
降水:水多,種水稻;水少,種小麥。
光照:短日照植物、長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塑料大棚
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養分來源 肥力:東北平原為黑土;長江中下游水稻土、「魚米之鄉」
酸鹼性 耐酸性(中國南方):茶樹、馬尾松、杜鵑花
耐鹼性(中國北方):柏樹、鹼蓬、檉柳
地形 平原,易於發展種植業,利於實現農業水利化、機械化,三江平原機械化水平最高
山地,發展畜牧業和林業(不易發展種植業,發展畜牧業和林業可以保持水土)
水源:河西走廊糧棉生產、南疆棉花生產、河套平原(乾旱半乾旱地區,降水少)
社 市場(決定性作用,決定類型、規模):自然條件決定能種什麼,到底種什麼取決於市場
會 交通 交通發達,速度提高
因 保鮮技術
素 一般運輸距離越遠,單位運費越低
集約化程度越高,成本越低,農作物生產越可以遠離市場
政策:政府補貼,提供技術支持等
農業生產技術
在自然和社會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條件多變,所以要更多地考慮社會經濟因素。
[主導因素] ①以色列無土蔬菜栽培(技術)②江南丘陵茶樹(土壤)③城郊乳牛、花卉(市場)
④橫斷山區立體農業(地形) ⑤海南島天然橡膠、青藏高原青稞(氣候)⑥新疆哈密瓜又香又甜(氣候) ⑦冬季,南方蔬菜運往東北(交通)⑧我國大部分地區實行了農村稅費改革(政策)
二、農業地域類型
1、按發展階段
原始農業(貧窮、落後的熱帶雨林地區):游牧業、遷移農業、初步定住農業
傳統農業(發展中國家):稻作農業、傳統旱作穀物農業、傳統混合農業(桑基魚塘)、地中海式農業
現代農業(發達國家):種植園、現代穀物農業、現代混合農業、乳畜業、市場園藝、大牧場放牧業
(美國農業地帶) (在城市郊區)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美國、中國海南島橡膠園 荷蘭,鮮花王國
2、按生產對象:種植業、畜牧業、混合農業
3、按投入多少 粗放農業:投入少,靠擴大土地面積增產
集約(密集)農業(勞動力密集型、資金和技術密集型):投入多,靠提高單產增產
4、按產品用途: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
原始遷移農業 傳統旱作穀物農業 現代混合農業
農業類型 原始、粗放、自給 傳統、勞動密集、自給 現代、資金技術密集、商品
主要耕作方式 刀耕火種 勞動力多,精耕細作 據市場變化靈活種植穀物和放牧牲畜、輪作
耕地狀況 不斷遷移變換 耕地、房屋穩定,持續耕種 耕地、房屋穩定、調整經營
生產動力 人力 人力、畜力 機械
生產技術 靠自然 憑經驗 靠科技
目前主要分布地區(54、55、56圖) 熱帶雨林(非洲、剛果盆地、南美亞馬孫流域、太平洋島嶼) 溫帶大陸東岸及亞熱帶乾旱山地(中國三北、東南半島、印度、尼羅河、兩河等文明起源地) 西歐、北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
分布地區狀況 貧窮落後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發達國家和地區
環境問題 人少:無;人多:生態失衡、物種少 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 生態破壞、環境污染
三、澳大利亞混合農業:世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也是重要的小麥出口國
1、小麥和綿羊同時進行—小麥牧羊帶
2、分布:西南,東南(墨累—達令盆地,主要分布地區)(57頁圖)
3、優點:①輪作,保持肥力,使農場成為一個良性農業生態系統 ②互惠互利,種植業秸稈作為飼料飼養綿羊,羊糞作為肥料 ③ 時間互補,合理安排農事:冬小麥,5-6月秋種,11-12月春末夏初收;綿羊冬季忙④收入穩定 ⑤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據市場需求決定種、養
4、限制因素:灌溉。墨累—達令盆地位於大分水嶺的雨影區,東水西調
四、農業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對地理景觀的影響:大部分地區由農業景觀取代自然景觀
對資源的影響:對森林態度 採集、狩獵 農業階段為障礙 資源(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
對環境的影響: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
[思考]50和52頁杜能模式和辛克萊模式
第二節 工業區位
一、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主導區
位因素 工業類型 區位選擇原則 部門舉例 工業特點
原 材 料
原料指向型 接近原料產地 鋼鐵廠、甜菜製糖廠、甘蔗製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採掘業 原料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原料運輸成本高、產品運輸成本低的產業(失重)
市 場 市場指向型 接近消費市場 啤酒廠、汽水廠、傢具廠、印刷廠、汽車製造廠、石油加工廠、食品廠 產品不便於長距離運輸或產品運輸成本高、原料運輸成本低的產業(超重)
運 輸 條 件 運輸指向型 布局在沿海、沿港或鐵路樞紐等交通便利的地區 美國東海岸的鋼鐵工業、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加拿大煉鋁工業、上海寶鋼 影響一個地區資源的開發程度;高效率運輸系統使原料地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減弱;
勞動力素質 技術指向型 接近勞動者素質高的地區 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 生產技術要求較高
勞動力成本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勞動力密集型) 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製鞋、珠江三角洲的崛起 須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
能源 動力指向型 接近能源供應地(火電廠或水電站) 冶金(煉鋁或煉銅廠)、化學等重工業、電鍍廠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業
環境條件 環境指向型 注重經濟和生態效益 感光器材、電子廠、電影工業、慕尼黑 好的環境會吸引某些特定的工業
其它因素 尋找最優區位 有利的地點、集聚作用、廠商的個人喜好、工業慣性、政策等。
紡織工業:勞動力,新疆紡織工業:原料(長絨棉)
二、工業地域
工業 生產上的聯系 總廠與分廠的聯系:汽車生產
聯系 「上下游」的聯系:上游工廠的產品一般是下游工廠的原料:鋼鐵工業、服裝生產
非生產上的聯系:共同利用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等
意義:降低生產成本,利於處理環境污染
工業集聚 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我國沿海地區多層建築的標准廠房內,有服裝、雨傘、鞋帽等工業
共同利用交通:上海寶鋼所在工業區、日本港口附近的工業區
共同利用資源:黃河上游的有色金屬長廊、煉鋁廠和砂輪廠都靠近鋁土礦產地
共同利用能源:克拉瑪依石油城、黃河上游的有色金屬長廊
工業地域 工業點:工業地域類型的基層單位,小城鎮和鄉鎮的經濟主體,例:濟鋼
工業區:工業地域類型的中心環節,中等城市經濟主體,例濟南東部濟鋼和煉油廠工業區
工業樞紐:一般對應工業城市,例:濟南、天津
工業地區:多個工業城市,在經濟協作區或全國工業生產中占重要地位,例:滬寧杭等
工業點、區、樞紐、地區在內外聯系、經濟作用強弱、工業部門多少、綜合性大小方面逐級增強
[思考]世界主要工業區: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區
歐洲西部工業區:工業化最早的地區,現代工業高度發達
俄羅斯-烏克蘭工業區:以重工業為主,核工業、宇航工業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北美工業區:工業現代化程度高,微電子工業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日本-中國工業區:大力發展海上航運、勞動力豐富、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產品,加強國際合作
[補充] 大氣污染企業:水泥廠、釀造廠
水污染企業: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
大氣污染、水污染企業:化工廠、煉油廠
大氣污染、固廢污染企業:發電廠、鋼鐵廠
無污染企業:服裝廠、印刷廠、玩具廠
[例]某城鎮建鋼鐵廠、造紙廠、啤酒廠、服裝廠,從
A、B、C、D、E、F中選最佳區位
鋼鐵廠:
造紙廠:
服裝廠:
啤酒廠:

第三節 地域聯系
地域聯系主要方式:交通運輸、通信、商業貿易
一、交通運輸
1、五種交通運輸方式
鐵路: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運費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公路:發展最快,應用最廣,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水路: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受水文、氣象條件影響大
航空:最快捷的運輸方式
管道:運具與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
2、五種方式按運量、速度和運費排序 運量:水運>鐵路>管道>公路>航空
速度:航空>公路>鐵路>管道>水運
運價:航空>公路>鐵路>管道>水運
3、選擇最好的運輸方式:「多快好省」原則
運距 近:公路 鐵路 高:鐵路
遠 航空 大 運費
鐵路 量 水運 低:水運
水運 小:航空
〔思考〕①廣州某熱電廠向秦皇島訂購了20萬噸煤( )②淄博煉油廠所使用的勝利油田的石油( )③由武漢到鄭州探親( )④從拉薩到西寧沿途參觀訪問( )⑤從重慶到武漢,沿途觀賞三峽風光( )⑥從烏魯木齊到北京開會,第二天必須到達( )
分類 方式 任務
郵政通信 交通運輸工具 實物(信函、文件、包裹)
電信通信 電磁系統 信息(文字、符號、圖像、聲音、語言)
二、郵電通信

三、商業
環節:收購 存儲、調運 銷售 (78圖3-3-9,商業中心形成條件)
(商業活動前提)(購銷時空矛盾緩沖器)(商業活動終結)
國際貿易:商品貿易、資本投入、勞動力和技術流動,貿易比商業范圍廣
四、交通對聚落形態的影響
水路交通與城市的興起 影響城市區位和形態 區位:江岸渡口和河流交匯處 武漢、宜賓、重慶
形態外部:沿河呈帶狀、團塊狀西安:涇、渭河交匯
內部:棋盤狀
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木船時代:沿河發展
輪船時代:沿江海發展
鐵路、公路使城 改變了城市沿江河分布的單一形式
市沿交通軸發展 催生了新一代城市:石家莊(案例)、株洲(火車拉來的城市,京廣、湘黔、浙
贛)、鄭州(京廣、隴海—蘭新)
綜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綜合發展 集中式團塊狀 分散狀
單一 多方向
內聚 沿軸放射狀
受交通線路衰落而衰落的城市:大運河淤塞,海運、鐵路、公路發展,揚州、濟寧運河城市發展緩慢
五、交通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類似於對城市的影響)
1、商業網點區位:帆船、馬車時代:河流、大道匯合處,公、鐵路時代:公鐵路沿線和交通樞紐處
2、商業網點區位變化
①傳統中心商業區衰落原因:建築密集、道路狹窄、汽車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用地緊張,缺少必要的停車場②商業網點由城市中心向城市邊緣交通便利處發展的原因:私人小汽車普及;高速公路;城市郊區快速道路網;城市郊區化

❷ 教案中活動過程和活動延伸的關系是怎樣的

活動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設計整個過程的主導,而活動的延伸是整個教學過程沒有完成以後的延伸

❸ 如何理解兒童是發展的主體,是自身發展的積極促進者

學前教育中的教學(這里的教學是廣義的)與兒童發展之間的關系,不僅是一個有趣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皮亞傑的發展理論認為,學習要從屬於兒童的發展水平,否則兒童就難以同化新知識,達不到教學目的。如果教育者不遵循兒童的發展規律,盲目追求價值和知識的傳遞,試圖以此來加速兒童的發展,最終必然使兒童難以構建應有的認知結構,造成學習困難,同時也會扼殺他們的創造性。而維果茨基則認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前面」,廣義的教學是兒童發展的源泉。他認為,兒童的發展具有兩個水平,其一是現有的實際發展水平,其二是可能發展到的水平,即「最近發展區」。教學的價值在於促進兒童由現有的水平向最近發展區過渡。教學取得成功後,原來的最近發展區就成為兒童新的現有水平,而新的現有水平又有其最近發展區,這時教學再次發揮作用,如此循環遞進,兒童的發展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因此,教學只有走在兒童的現有水平之前、最近發展區之內,才能促進兒童的發展。兩者的觀點看似針鋒相對,但仔細分析一下,卻發現有很多相通之處。因為從出發點來看,兩人都認為教學應該從兒童的實際心理發展水平出發。兩人得出的結論之所以大相徑庭,是因為兩人對於心理發展水平的理解有差異。維果茨基所說的心理發展水平包括兒童的現有水平和最近發展區,而皮亞傑所說的主體發展水平是指兒童所處的一個階段。由於現有水平一般是指達到某一標准而被認可的水平,所以它應該是整個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點,最近發展區就是從這個點到可能發展到的一個最高域值。而應亞傑的主體發展水平所處的階段中肯定也包含著兒童在該階段中所達到的能力和兒童在該階段中尚未達到的能力。因此,皮亞傑所說的「教學應服從發展」中的「發展」,並不是維果茨基所說的發展中的現有發展水平,而是與現有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域所組成的階段有交叉的發展階段。雖然皮亞傑劃分階段的標准和維果茨基確立最近發展區的標准不同,但是兩人所理解的教學與發展的關系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只是表述不同而已。皮亞傑解釋道:「例如,只有當兒童發展到接近於運算水平時,也就是說他們能夠理解數量關系時,他們在學習中才能達到依次的守恆概念。」兒童發展到接近運算水平,不正意味著運算水平是兒童現有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嗎?既然兩者的觀點並無本質的區別,而維果茨基的表述又較為清晰,因此關於教學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好的教學應走在兒童的現有發展水平之前,並在最近發展區之內。在學前教育中也存在著教學與發展關系的討論。「教學與發展並不是在學齡期才初次相遇的,而實際上從兒童出生的第一天便相互聯系著。」這里的教學並不是狹義的課堂中的各科教學,而是廣義的,包括一切社會環境有意識地讓幼兒獲得知識的活動。因此,學前教育中的教學也應走在兒童的現有發展水平之前,最近發展區之內。學前教育的教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0~3歲的幼兒教育,以自發型教學為主。這時的教學任務主要是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環境刺激,讓幼兒在與周圍環境的接觸中,產生盡可能多的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從而為幼兒進一步獲取知識和技能提供條件。第二個階段是3~6歲的幼兒教育,處於自發型教學和反應型教學之間。這時的教學任務主要是促進幼兒從「按自己的大綱學習」向「按教師的大綱學習」轉變。前者是現有水平,後者是最近發展區,教學的目的主要在於逐漸引導孩子的興趣符合社會的要求

❹ 如何在集體教學活動過程中體現各年齡段的認知特點

任何事物的開展,都必須建立在深入了解其精神實質,理解其精神內涵的基礎上才能落到實處。為了全面貫徹《指南》,「幫助教師了解3-6為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期望,實施科學的保育和教育。」我園開展了全面的學習《指南》的活動。
一、 學習《指南》,引導教師更全面了解《指南》,提升教師理解、運用《指南》解決實際工作中困難的意識與能力。
從5月23日《指南》(徵求意見稿)發布,到10月16日《指南》正式頒發,一直牽引著我園全體教師的視線,影響著全園教師教研學習與研討主題。我園向每名教師印發了《指南》文本資料。利用專業培訓與業務學習時間,開展了《指南》的集體學習活動。
成立《指南》學習小組,集體、小組學習相結合,領會《指南》精神與實質,明確各年齡階段「學習與發展目標」。以園長牽頭的園領導班子共同參與學習《指南》的組織與實施,年級組長擔任學習小組長。園長、教學副園長、教研主任分別兼任各年級組的學習指導。逐條、逐句認真學習,並針對每一條目標及指導建議提出針對性分析、闡述,力求每位老師都能明確。
二、 對照《指南》,反思園本課程中的問題。
所謂「園本課程」,顧名思義就是指以幼兒園之「本」為基礎的課程。這個「以幼兒園之『本』為基礎的課程」應該是在落實國家課程、落實地方課程的過程中自然形成起來的,而且符合本園實際,帶有本園個性色彩的課程方案。其中包括自己清晰的課程理念、可操作的課程目標、有本土色彩的課程內容、有效可行的實施形式、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和較完整的課程評價等,是一種帶有明顯探索色彩的課程實踐研究。」
對於教育者,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都需要通過課程活動作為載體,以完成課程教育目標,促進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與發展。課程的計劃性是幼兒園課程中重要的一個特點,而「預先設定的課程」是幼兒園落實教育目標,實施教育手段的途徑,是幼兒園課程中的重要活動和必不可少的活動,也是區別於家庭的「隨意教育」和社會的「無目標化」教育的本質所在。但對於我園現行的「主題化探究活動課程」,有很多活動中幼兒更渴望開展教師預設課程以外的活動。這些預設計劃以外的課程就成為幼兒興趣指引下產生的「新課程」業內也稱其為「生成課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求,使他們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
基於此,我園在經過十年的學習---設計----嘗試----反思----修正----再實驗-----再修正-----總結成形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教學內容與教育目標,結合我園周邊及社區特有的環境資源,不斷構建改造課程內容。在多年的摸索與反復實踐中,園本課程雛形基本形成。融合「奧爾夫音樂教學」、」「分享閱讀」的「探究式主題活動整合課程」不僅承載著我園「啟迪童真、開發潛能、實現多元化全人發展」的辦園宗旨,也指導著全體教師和孩子們的所有活動。課程將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各個領域的教育目標融合於不同主題的活動中。這一點也完全符合《指南》「關注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的觀點。

在以往園本課程的多次實施與構建過程中,從未得到過如《指南》這樣具體的指導。在學習《指南》的過程中,我們開始反思原有課程中的問題與不足:
1、園本課程中預成課程占據整個課程的90%,大部分由老師預先設計,以教師教學組織活動為主,雖然容易執行,易於操作。但也約束了老師對活動的拓展,不易激發幼兒繼續探究的興趣。
2、為了平衡幼兒園同年齡間班級的教學水平的差異,幼兒園在同年齡段統一制定課程,班級老師疏於思考也互相拷貝教學活動,雖然主題活動學習面涉及全面,但班級幼兒個性化發展需求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不利於幼兒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3、區域學習主要以幼兒無意識隨意游戲和老師規定開展的游戲為主;科學區(益智區)多以領域目標直接指向材料,缺乏對材料與主題融合性探究的思考,個別班級很少考慮到材料的層次性和幼兒個性化需求。

在學習《指南》、對照《指南》反思問題中我們開始嘗試以下策略以調整全園的課程實施:
三、對照《指南》調整園本課程中幾點策略:
(一)、以《指南》目標為參照,調整預定課程與生成課程,根據幼兒興趣選擇「生成課程」內容。
一方面,引導老師著重學習實施《指南》應把握的要點,探討「如何在課程中體現要點?」;另一方面,由年級對照《指南》標准,分析園本課程中「預成課程目標」是否可以用孩子們正在探究的話題作為載體,將目光由單一的完成活動轉化到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感興趣的話題發展該項「學習與發展目標」上來。簡而言之,就是:用幼兒感興趣的「生成活動」來完成「預成活動」的預期學習目標。如此看來,可以促進幼兒發展某一目標的課程載體並不一定只有一個,也並不一定要用預成的某一個活動才能完成。只要教師准確把握不同年齡幼兒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心中裝著目標,用善於觀察、真誠關愛、尊重理解的心態聆聽孩子們的內心的聲音,所謂的「預成」與「生成」是可以互相轉換的。課程調整中,園長親自深入班級指導課程的調整與活動的設定,教研主任、年級組長和老師共同制定課程網路、課程教學目標、學習與發展目標以及教學內容。將原有的主題活動教育目標及幼兒學習目標進行梳理,將適宜性目標和化解的子目標與《指南》對照,符合年齡特點的保留,不符合的刪除。將深度、難度不適宜的目標進行調整,使得課程中涉及到的目標更科學、更接近於《指南》中的參考目標。
《指南》指出:「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另一方面,指引老師捕捉幼兒學習興趣點,選擇適宜的學習內容開展活動,落實目標。
對於正在探究「恐龍樂園」的大一班孩子來說,恐龍的大小是他們最近最熱衷的話題之一,許多孩子多次問:「老師,霸王龍真的有18米長嗎?18米是多長呀?」圍繞孩子們的問題,曾老師依據《指南》(科學目標:(二)2、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5~6歲)。將活動調整為恐龍大調查----測量恐龍,學習目標調整為:「學慣用數學的測量方式感知恐龍的不同,體驗不同恐龍的空間大小,學會用數學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她和孩子們一起投入到了有趣的測查恐龍活動中。協助孩子們用尺子、身體、短尺、繩子、報紙以及腳掌、手掌等多種工具,嘗試著尋找答案。激勵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嘗試統計孩子們心目中「18米的霸王龍」到底有多大?以此幫助孩子們用數學、數字解決孩子們遇到的問題,從而發現生活中數字可以告訴我們的答案。讓以往單一的數學教學變得更加生活化、兒童化,更加貼近了孩子們的生活和他們感興趣的話題。
《指南》中對科學的指引也提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二)、以《指南》「學習與發展目標」為依據,鼓勵同年齡段不同班級之間有個性地開展活動,激發幼兒探究興趣,落實《指南》「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
幼兒園課程的核心是幼兒經驗的獲得,《綱要》指出:「教育活動目標的確定要以對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原有經驗的了解為基礎,逐步落實《幼兒園工作規程》」和綱要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標。」從經驗的意義上說,幼兒園的課程不能由別人來決定,只能由了解幼兒的原有經驗的老師來決定。
我們希望通過一線教師的自身體驗,回歸到孩子們的觀察者、陪伴者和協作者的角度上,發現和了解本班孩子們的興趣,結合本年齡段「學習與發展目標」開展事宜於本班幼兒園的活動,幫助幼兒在興趣和經驗的指引下形成新的經驗,拓展幼兒更廣闊的相關經驗。「支持他們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
例如,在中班開展的《交通工具大調查》活動中,中一班的孩子們熱衷於探究特殊功能的車;老師們和孩子一起展開了「特殊的交通工具」調查與探究活動;中二班的孩子們在觀察車的活動中卻對車輪上的花紋產生了非常大的興趣,為什麼車輪上有各種不同的花紋?這些花紋有什麼作用?老師和孩子們一起研究「不同花紋的輪子在不同斜坡上滾動的速度」探究活動;中三班的孩子卻對利用廢舊材料設計製作車更感興趣,班級老師便和孩子們一起將美工區變成了一個設計交通工具大作坊,並將此信息與家長溝通,鼓勵家長也參與到交通工具設計製作中來。細心的家長還搜集整理了孩子們在家裡設計製作自己的交通工具的照片和作品,帶來幼兒園和全體小朋友老師一起分享,交流自己設計的意圖和思路。
同一主題下的不同興趣指向的探究不斷開展也促進了老師執行課程的反思、總結能力,豐富了課程內容,也成就了孩子們富有個性的發展。
幼兒園只有相信老師,給他們自主建構課程的空間,給老師們獨立駕馭課程的環境,老師才能用同樣開放的思想影響我們的孩子們,才能讓園本課程更豐富、立體、更具有鮮明的園本特色。一線教師在課程的執行中,也只有經過不斷地經過「獨立執行」---「反思」----「創造性地執行——反思——再執行……」的課程實踐,經過不斷調整自己對課程的認識,不斷發現幼兒實際活動中的需要,才能科學調整課程的計劃、目標、活動,讓活動更加接近本班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達到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向更高水平的發展。

(三)、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創設開放的區域自主活動空間,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
區域活動也稱為活動區活動,是指幼兒在活動區內進行的自由游戲為特徵的活動,是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動。區域活動中,幼兒應是自由的,可以自主選擇游戲和材料參與游戲。

❺ 高中地理第二單元第三節城市空間結構怎麼寫教案

城市空間結構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必修2中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中的第一節。本章包括: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城市化三節內容.
城市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徵,是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心和服務中心。本節教材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兩部分內容,其中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是重點。本節在本章中處於基礎性地位。學好本節內容,有助於學習和理解下面的內容。城市是人類聚落的最高形式,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舞台,既與前一章緊密聯系,又對後面的學習起著啟下的作用。 二、課標解讀:
課標: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本條「標准」有三個要求:
(1)學生要學會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城市的空間結構是指城市及其功能分區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態。所謂會「分析」,是指會在城市分布圖上,指出城市及其功能分區分布的情況,並歸納出城市分布的特點。
(2)會解釋這種結構特點的形成原因。 (3)會使用實例進行分析說明。
三、學情分析: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課程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多種各有特色的具體城市。此外,從課程以外的媒體中,學生也能經常接觸具體城市的知識。我們的學生居住在城市中,具有對城市的體驗性知識。因此,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積累相當多的有關城市的感性知識,只不過這些知識是以具體城市的形象孤立存在的。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是在學生已有的大量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建立對城市的理性思考,並通過認識城市的特徵來理解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區以及它們的特點 (2)掌握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變化與變化因素 2.過程與方法:
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並解釋其形成原因。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能夠運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城市發展及其地域結構的變化。 (2)通過認識城市熱愛自己生活的城市
五、教學重難點

1.重點:運用實例,分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2.難點:城市功能結構的形成及影響因素。 六、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案例分析、小組合作、講述、歸納總結 2.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通過圖片創設情境引入:教師展示一些自己曾拍攝過的城市形狀鳥瞰圖,引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城市形態呢,與什麼因素有關呢,引起懸念進而引入課題。 【板書】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引起學生興趣,引出問題,激發學習慾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節課中。 【活動設計】結合課本設計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及引出不同的功能分區。 【板書】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提問】1.根據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狀況,北京市的城市用地分為哪些類型? 2.閱讀教材P18,回答什麼是集聚效應? 【板書】1.城市土地利用類型:
2.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應:同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對用地空間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這會導致同一種活動在城市空間上的集聚。通過集聚效應,形成不同的功能區。
【提問】首先請同學們合作看圖2.1找出有哪些功能分區?以那種功能區為主?
【板書】3.城市主要的功能分區: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等。住宅區為最廣泛的功能區。
【提問】結合北京市的土地利用狀況,功能區之間有無明確的界線?如何分清某種土地利用方式為哪種功能區? 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讀圖,提高學生從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並且對知識的形成原因進行探討分析,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抽象概括及表達能力。利用學生居住的城市提出問題,貼近生活,便於學生理解。

【問題設計】閱讀教材P19—20 內容和圖2.2—2.4,通過討論,歸納總結,完成下表:
【設計意圖】閱讀課本、讀圖,提取信息,歸納總結,得出規律,掌握人文地理學習思路。
【活動設計】結合P21「活動」,通過引導,使學生學會讀圖分析的一般步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香港功能區的空間分布特點。
分析步驟:(1)閱讀圖例,了解香港具有哪些功能區。
(2)分析各功能區的空間分布,尤其要分析它們的位置關系,解釋原因。 (3)歸納其分布特點。 【板書】
【作業布置】
第二課時
提問:結合江寧區的變化,分析江寧區城市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結合課本24頁活動題,提出功能結構布局方案?
通過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更好理解理論,掌握城市結構布局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通過活動題方案的提出,學生能夠掌握布局的規律性,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理論聯系實際,知識的不枯燥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能夠通過總結,深層次認識城市結構布局,活學活用。 5.作業布置:
◆設計意圖:知識與能力強化訓練,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城市功能區 位置
住宅區 高級住宅區 多建在城市的外緣,面積較大,環境優美,配套設施完善
低級住宅區 在內城與工業區附近,面積較小,擁擠密集,環境較差 商業區 位於市中心、交通干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主要為點狀或條狀分布 工業區
多位於城市外緣,靠近河流、鐵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帶

【問題設計】閱讀教材P19—20 內容和圖2.2—2.4,通過討論,歸納總結,完成下表:
【設計意圖】閱讀課本、讀圖,提取信息,歸納總結,得出規律,掌握人文地理學習思路。
【活動設計】結合P21「活動」,通過引導,使學生學會讀圖分析的一般步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香港功能區的空間分布特點。
分析步驟:(1)閱讀圖例,了解香港具有哪些功能區。
(2)分析各功能區的空間分布,尤其要分析它們的位置關系,解釋原因。 (3)歸納其分布特點。 【板書】
【作業布置】
第二課時
提問:結合江寧區的變化,分析江寧區城市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結合課本24頁活動題,提出功能結構布局方案?
通過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更好理解理論,掌握城市結構布局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通過活動題方案的提出,學生能夠掌握布局的規律性,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理論聯系實際,知識的不枯燥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能夠通過總結,深層次認識城市結構布局,活學活用。 5.作業布置:
◆設計意圖:知識與能力強化訓練,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城市功能區 位置
住宅區 高級住宅區 多建在城市的外緣,面積較大,環境優美,配套設施完善
低級住宅區 在內城與工業區附近,面積較小,擁擠密集,環境較差 商業區 位於市中心、交通干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主要為點狀或條狀分布 工業區
多位於城市外緣,靠近河流、鐵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帶

❻ 區域地理:教什麼 怎麼教

區域性是地理學的基本特徵之一,地理區域是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可以說一切地理事像都是在一定的區域空間內、一定的時期里存在著和發展著的。因此,關於區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識內容是地理學的基礎性知識,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區域占據著重要地位,高中地理人地關系、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可持續發展都需要落實在區域上,這是我們地理教師都有的基本認識。然而,我們對高中區域地理的教學一直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困惑,特別是針對高考地理復習,老師們問得最多是如何把握區域地理知識內容的深度、廣度、難度問題。因此,區域地理教什麼、怎麼教成為地理高考復習中的疑難問題之一。本人認為老師們之所以在區域地理教學上有此困惑,可能由於以下兩個因素:(1)《高考說明》中對區域地理的具體內容沒有明示,只籠統一句「不同尺度區域(大洲、地區、國家)的主要地理特徵」,中國「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理單元的主要特徵;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確實讓人難以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廣度;(2)新課程高考試題中,沒有發現直接考查區域地理知識的試題內容,區域僅僅作為試題素材或問題背景出現在試題中。「教什麼」和「怎麼教」涉及了教學的兩個核心問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教育原理上分析,「教什麼」關涉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屬於課程范疇;「怎麼教」關涉教學方法和教學效率,屬於教學問題。教什麼和怎麼教兩者哪個更重要?取決於不同的考量。從課程設置的角度看,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些,因為,屬於課程內容和目標的「教什麼」具有「價值引導」作用。從教學效率角度看,怎麼教顯得更重要些,因為,涉及教學方法和效率的「怎麼教」具有「效率優先」的意義。對教師而言,通常會更多的注重和考慮怎麼教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們的課程是由國家統一設置和學校規定的,特別是在統一高考這樣的制度下,中國教師對課程的自主權是極其有限的,所以我們頭腦中的課程意識比較淡薄,甚至是缺失的。我相信這是中國大多數教師的現狀,因為不需要、也沒必要、更沒可能自主地創編課程——選擇教學內容,留給我們唯一值得和需要研究的就是怎麼教的問題。所以,在我們的頭腦中,所謂教學研究一般就是指教法研究或研究教法,如此一來,我們的教育科研視野就「降格為一種技術」,我們的教學行為就淪為一種「狹隘和膚淺」技術性操作,這就是我們現今的一種教學生態。回到區域地理教學。你會發現,所謂的困惑其實就是我們需要同時面對「教什麼」和「怎麼教」這兩個問題,而且「教什麼」的問題成為更迫切的現實擺在了我們面前。面對大量龐雜的區域地理知識內容患得患失、莫衷如一:如何選擇、怎樣取捨?面臨時間緊、要求高、考試難的現實手足無措、無所適從:如何教、怎樣學?這就是我們面對區域地理教學的心理困境和教學迷罔。怎麼辦?問題就是研究的向導。區域地理的高考復習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領域,需要我們作出認真的思考和艱辛的探究。對此,我曾經提出過本人的兩個基本觀點,這就是「以高中地理的知識視野看區域,從高考試題的能力導向教區域」。前一句重在「看」,是給區域地理一個確當的定位,明確應當給學生哪些區域地理知識,即明白區域應該「教什麼」的問題。後一句重在「教」,是給區域地理一個教學方法論的導向,知道高中學生「復習」初中區域地理的路徑和方向,即解決一個「怎麼教」的問題。這兩句話是原則性的提示,不具有操作性,做起來還是不好把握,借今天的話題稍作展開,以期引起討論。「以高中地理的知識視野看區域」。讓我們先看看高中地理知識體系中關於「區域」的內容,教材《必修III》是圍繞區域環境與人類活動這個主題來組織的,其核心思想是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下面我們對《必修III》中有關區域的內容進行梳理如下:地理區域區域特徵區域差異區域聯系區域發展區域發展階段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結構空間結構 產業結構 從上面的結構體系中,可以看出,在高中地理的知識視野內,關於「區域」的地理主要不是關於區域的基本地理事實和知識,而是區域的特徵、結構、差異、聯系和發展,尤其關注區域的發展問題(區域發展是與區域問題緊密相關,是針對區域問題解決而發生的,這里的「發展」意味著對環境的改造和治理,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產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前景),這給我們區域地理教學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向度和一個合理的內容參照。那麼區域地理的基本的事實性知識還要不要?當然要,而且很必要。但這里有兩點要強調:(1)區域的事實性知識不是我們的主要目標,所以不是區域地理復習的重點,區域地理教學內容要超越教材、教學立意要高於教材,因此區域復習不能停留在對事實性知識的低層次重復,要與高中地理知識發生聯系,初高中地理知識整合成緊密相連的整體;(2)對區域地理的事實性知識有所選擇,即恰當取、舍、增、減。因為沒有可能也沒必要要求學生都去掌握,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上面的分析能讓我們大致明白「教什麼」的問題。「從高考試題的能力導向教區域」。掌握知識是課堂教學的基本任務,但不是唯一的任務,通過知識的學習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是更重要的目標。就應對高考而言,學會知識信息的解讀和處理、學會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學會問題的論述和表述,是一種學力表現,也是應試要求。這就涉及「怎麼教」——如何有效復習的問題。怎麼教,不只是一個技術性的操作形式或教學形式問題,在我看來首先是一個教學的指導思想問題。它與教學內容和目標密切相關,不能撇開教學目標和內容,單純地談論教學方法。根據區域地理的教材編排體系,一般採用「總——分——總」結構形式。基於高中學生復習區域是直接為高考服務這樣的基本實情,應當與一般意義上的區域地理教學形式有所不同。根據我的課堂觀察和實踐經驗,區域復習中以下幾種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可供參考。第一種,區域模塊結構模式。這種結構模式可以簡寫「地理事實+區域」,這是目前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得最多最普遍的一種形式,特別是在第一輪復習,多採用這種模式。因為,它與教材的結構基本相似,教與學都顯得相對容易,教師對教材的處理也較為順手,教學進度和內容呈現,基本與教材的知識體系相一致,易於把握,各類輔導資料也容易找到,省力省心。這種結構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從突出某一區域的主要地理事實知識入手,展開課堂敘述,教學體現區域整體性原理,以掌握區域基本事實知識和地理特徵為主要目標。第二種,知識要素結構模式。這種結構模式可以簡寫為「地理要素+區域」。這種模式是區域地理教材的總論部分採用的形式,因為沒有在分區中採用,分區仍以區域模塊結構方式。教學中,老師們按照教材的編排體例,區域總論與分區採用不同模式,在有些內容上難免重復。如果我們大膽一點,能否設想對整個初中區域地理進行整體設計,分要素按區域進行「一次性」集成,用要素貫穿整個區域教學。如:用「位置」要素認識各區域的空間分布,按「氣候」要素認識各區域氣候分布、特點和氣候成因分析,按「地形」要素對不同區域進行地形地勢分析比較,就「經濟活動」、「產業結構」、「環境問題」。。。。等按知識要素對各區域進行系統掃描、知識梳理和特徵概括,不再按各分區進行模塊學習。第三種,教學主題結構模式。這種結構模式可以簡寫為「教學主題+區域」。這種模式不再系統地講區域知識,而是以主題帶區域背景知識的形式展開。區域的地理事實性知識作為主題背景被提示和發現,這里區域知識不是目的,問題分析和解決才是目的,主題才是關鍵。每一個區域設計一個(最多兩個)教學主題,以此為紐帶將區域地理基礎知識(自然和人文歷史)整合起來,綜合性強,要求高。這種教學結構雖更符合高考的要求,但執行起來的難度較大,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相對較高。如果有第二論復習安排的話,對大多數普通中學而言,適宜於第二論復習。關於主題的確定,可以結合高中地理《必修III》,採用類似區域案例的方式,以區域為案例作主題解剖。以上提供的三種教學模式,是在實踐中老師們摸索和創造出來的。「模式沒有好壞,教學沒有模式」,模式只提供一種結構框架,一種教學意向,把模式固化就會走向僵死,靈活運用,因時因人而宜才是唯一正道。教什麼、怎麼教是教學永恆的研究主題,對它的探究沒有終結。

❼ 教育學中的「最近發展區」是什麼意思

維果斯基的「最近抄發展區理論襲」,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建立在維果斯基關於高級心理機能的論的基礎之上。教學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7)區域發展階段教案擴展閱讀

依據最近發展區的思想,最近發展區是教學發展的最佳期限,即發展教學最佳期限,在最佳期限內進行的教學是促進兒童發展最佳的教學。教學應根據最近發展區設定。

教學過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上,才能產生潛在水平和現有水平之間的矛盾,而這種矛盾又可引起兒童心理機能間的矛盾,從而推動了兒童的發展。

依據最近發展區教學也應採取適應的手段。教師藉助教學方法、手段,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形成技能、技巧。要實現這一目的關鍵在最近發展區域,因此,教學方法、手段應考慮最近發展區。

閱讀全文

與區域發展階段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