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楊氏太極拳樁功教學

楊氏太極拳樁功教學

發布時間:2021-03-05 04:21:22

⑴ 練太極拳如何站樁 打太極拳的人怎樣練站樁

太極拳有樁而不尚站樁。
如果站樁之功能夠比得上太極拳的話,那麼就叫做太極樁功好了,又何必叫做太極拳呢?
練拳和站樁是相輔相成的,拳練好了自然就會站樁了,拳練不好樁也站不好。站樁,只是在太極拳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養生術,學拳者不要舍本而逐末。
至於太極拳的樁功,在網路上有「太極十三樁」條目,裡面解析得還可以。適當參考也不是不行的。【見明】

⑵ 楊氏太極拳的樁功怎樣練有幾種

太極拳樁功
一、定樁(也稱靜樁)
(1)太極樁— 站平行步。即兩腳開立同肩寬,兩腿屈膝半蹲,重心落於兩腿之間;兩臂在胸前捧圓,指尖相對,約距10厘米。目視兩手之間。
要求:立身中正,頭正懸頂,下頦微收,沉肩垂肘,松腰斂臀,膝腳相對。呼吸自然,意守丹田,心靜,體松。
初練時,可先站3分鍾,休息2分鍾後再站,共做3組,即3分鍾×3組。以後可增至5分鍾等,以腿部感到酸脹為宜。
(2)開合樁— 該樁乃靜中小動。站平行步(同「太極樁」),兩腿自然伸直,從太極樁動作開始,兩手五指指尖相對,徐徐向外拉開,使兩臂與胸部連成大弧形,如抱大球狀,目視前方。然後,兩腿緩緩屈膝半蹲,重心均落兩腿之間,同時兩掌向內相合,與頭同寬,掌心相對,指尖朝前,目視兩掌中間。
要求:開吸合呼,起吸落呼。呼吸要深、長、勻、細,動作要柔和、飽滿,開時似兩手中指指尖系細橡皮筋向外柔緩地拉開,很好地體現「運勁如抽絲」;合時好比擠壓打足氣的大氣球一般。
(3)升降樁— 該樁亦是靜中小動。站平行步(同「太極樁」),兩腿自然伸直。「升」時兩臂慢慢向前平舉,與肩同高、同寬,自然伸直,肘微下垂,手心向下,指尖向前。「降」時兩腿緩緩屈膝半蹲,兩掌同時下按至與腹部同高,兩掌與兩膝、兩腳均相對。目隨手而動。
要求:呼吸為升吸降呼,上下肢配合為舉臂伸腿,按掌屈膝。一升一降為1組,動作升降要有水漲船高、水落船降的感覺,或升起時好像把一根下端踩腳下,上端系於手腕的細橡皮筋拉長扯起似的;降時則似欲將漂浮水面的一塊木板按入水中那般。初練時,可先練3一5組,日久遞增。就像鄭多燕減肥舞一樣,先打好一些基礎的練習,才能達到減肥效果。
(4)抱球樁— 該樁亦是靜中小動。站平行步(同「太極樁」),兩腿屈膝半蹲,重心落於兩腿之間,右臂屈抱於胸前,右掌心向下;同時左臂屈抱於腹前,左掌心向上,兩掌心上下相對好比在兩臂和前胸之間抱著一個大球一樣,當然這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3一5分鍾後,左右臂互換。
要求:抱球時應心靜、體松,尤其肩部應松沉,肘部略低於肩,形成沉肩墜肘。手腕、前臂同胸部之間應有20一30厘米的距離,即抱捧圓球,勿抱過於近身的扁球,呼吸自然。
左、右互換一次為1組,初練時可先站1一3組。日久漸增。

⑶ 如何練太極拳樁功

最好的樁功就是活步樁,練拳時做到松,散,慢,勻,下盤自然穩固

⑷ 太極樁功的方法

正確的行功樁架是保證功夫上身的基本條件,架勢的體悟則體現了心性、慧根的高下。
太極樁是武當太乙密傳丹派的入門功夫,對樁架、結構也有特定的要求。現論述於下:
(1)太極樁(一):
行功姿勢:身體自然站立,兩腳橫開與肩同寬,成11字形。頭正身直,二目垂簾向前下方斜視,從頭到腳,進行周身放鬆。兩手自然下垂,貼於大腿兩側。舌抵門牙牙齦。
心法:身體放鬆後觀想自身與茫茫宇宙混然合為一體進入忘我境界。
(2)太極樁(二)
1、兩腳橫開,比肩略寬一腳,兩腳成11型站立,從頭到腳依次放鬆,然後兩腿微屈,成高馬樁,有圓襠之意。含胸拔背。
兩臂慢慢抬起與肩平,肘略低於肩,兩肩胛骨用力貼向前胸,兩臂在胸前成環形。(以身體感覺舒適為度)。
2、兩手十指自然張開,彎曲,形似虎爪,兩手相距2寸,手心向內,距胸前一尺三寸左右,成扁圓狀。
3、頭項不偏不斜,項部直立,以頭部舒適為度。
4、兩眼開目平視兩手間(也可平視遠處一定目標)。眼不可睜太大。
心法:
1、肩井與湧泉成一線1–2分鍾,找放鬆的感覺,湧泉有麻、熱、脹即為正確。
2、肩井、曲池、合谷放鬆。
3、肩胛骨前貼。
4、臀部前貼。
5、膝關節外撐。
6、手臂外撐(即要外撐又要內抱有挾球感)。
7、意守丹田呼吸氣沉丹田。
1–7每個動作1–2分鍾,一個輪回8–10分鍾,能做幾輪回做幾個,一般8–10個輪回。
(3)太極樁(三)(收式):
行功姿勢:由原式起,兩手由身體兩側向小腹丹田處抱合,雙手重疊一處,左手內勞宮扣於右手外勞宮,扣於丹田處,頭正體直,目視前方。
心法:意想周身真氣通過肢體經脈回收丹田。

⑸ 太極拳的教學的文獻綜述怎麼寫

陳氏太極拳基本步法轉換原理

來源:辦公室 發布時間:2009-11-18 查看次數:102
有著三、四百年歷史的陳家溝太極拳功夫,練它對人的身體到底好在什麼地方呢?這是練習太極拳人共同思考的問題。自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就開始全民推廣太極拳健身運動,時間已經過去了50多年,為什麼有不少人還在為「操與拳」之間的區別而發生爭執呢?那些以口舌之爭的人,肯定不是用身體結構的變化來求證太極拳所能練到的境界,他們只是用頭腦的想像力來推理太極拳如何地好,而不是真正的捨出身體來探索太極拳境界。也就是說,學太極拳練法之人,沒有一個正確目標,而導致練拳方法不正確,從而留下了練習太極拳「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的病根。要想徹底解決「雙重之病」,首先要明太極拳運動原理,而後是體會師父所傳方法在身體中的作用。拳理至簡至深,只是無法言傳,它就在身體運動的毫釐之間。
如今對太極拳的傳播有這樣一種說法:過去人文化水平低,功夫高,而理論少。現在人文化水平提高了,卻出現了理論多,而功夫低的落差。其實對於太極拳的初學者而言,首先要解決的不是如何練出高功夫,而是如何掌握太極拳運動的基本要領。無論初學者的目的是提高身體素質(治病、健身、養生、長壽等),還是想練成天下第一的功夫。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就是練太極拳之人根基要穩。這個根基穩,主要根源是在步法轉換上,身體只有在步法穩定時,才能出現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上虛、下實的靜如山嶽功夫境界。有人會問,能在太極拳運動的招式中,體會到靜如山嶽的功夫嗎?能,如果體會不到就不是太極拳。

學好太極拳,可使人們從健身層次,提高到認識身體結構的層次,最終轉變到開發身體能量的層次。身體上的這個轉變過程是一次次質的飛躍,它即簡單又復雜。簡單的是;初學太極拳的人,可以在明理老師指導中,馬上就能在身體鬆弛之中,體會到自己身體中存在靜如山嶽的功夫。復雜的是;這種體會離開老師的指導,自己在身體上就體會不到了。悟性差的學員認為是老師騙人,悟性一般的學員半信半疑,悟性好的學員勤練之。不是老師騙人,老師讓學員體會時,是將學員身體的骨骼拆開了,而後按照結構力學原理,從新調整骨骼之間的間架結構,使身體之中即刻就能出現一種膨脹的支撐力。對身體上的這種潛能開發,如同現實生活中蓋的高樓大廈,修建的橋梁、隧道等等實物。身體也是如此,只要是間架結構搭配的合理,就能出現一種超出尋常的承重能力。而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不知道自己身體結構之中有這種潛能,更不知道能量的變換是在毫釐之間。其實穩定的步法,就是腰部往下的各個關節的合理搭配。

身體上的這個技巧,對明理的老師而言,一般在教學時都會根據樁功的方法讓學員體會。絕大多數學員在體會時,是在尋找運動方法的對錯,而不是體會身體結構的變化關系。聽我講之後,有的學員會埋怨老師不把道理講情楚。根據我的太極拳學、練、研、傳過程判斷;不明理,責任不在老師。是自己身體基礎達不到太極拳的要求,而急於求成,導致身體固定不住協調運轉規律。即使是老師把運動原理講的特別透徹,身體上也是無法掌握到這個層次的。

我以師父拳譜中的基本步法為例,講步法轉換體會;從陳氏太極拳外形看,大多是以三七步為主。三七步在有些武術拳種中叫做「牮樁步」,「牮」字典上解釋為;房屋傾斜,用長木頭支起弄正。我們練太極拳要想立身中正,只有這種步法是最合理的。可以說步法轉換的好與不好,決定了太極拳的功夫境界。而步法轉換的對錯,完全在於膝關節的運轉,它決定身體的承重能力,如果保護的不好,就會一事無成。

當太極拳練到「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層次,你就能體會到太極拳運動如同樁功的境界。身體上骨肉運動是被動的,身體的協調運動完全是被氣息的收方所牽引,身體只有練到此時,「松」才到了一個層次。膝關節的運轉,只是身體之中九轉中的一轉,但是這一轉可以決定你練太極拳最終的境界。怎樣練習才能成功呢?我在以前的體會中寫的很清楚。細節是這樣的,首先一定要按照拳譜的姿勢,擺正自己的拳架,調整好三七步,拳架姿勢不要過低,身體有下蹲意識就可以拉,是意識和氣息有下沉之意,而後全身不要動,上身保持中正,頭上頂,全腳掌著地,在身體松靜中體會靜如山嶽的境界。

膝關節怎樣的運轉是關鍵的問題,如果都會練就不能出現「操、拳」之爭了。初始是用三七步分開身體重心,通過兩腿之間的重心作用,使腳底與地面產生摩擦後出現擰力,促進踝關節轉動,催動小腿轉動,帶動膝關節劃圈運轉,將支持身體重心的三七弓步旋轉到另一側。在這種運動中保持三七弓步的步形不變,上身不要偏,身體如立軸隨之轉動大約45°,到位之後在反方向轉動運行。就這樣來回地轉換身體重心,如此反復練習,舉一反三,熟能生巧。隨著功夫的增長,慢慢就會體會到,身體的重心不是指身體自重,而是指意識與氣息下沉,這種勁與地面之間有一種支撐力,當體會到二力濟壓作用平衡時,膝關節出現揉搓的自轉現象,身體之中的每個關節都跟隨腳底運轉而運轉,使身體形成了螺旋旋轉的整體轉動功夫層次。

膝關節這樣的緩慢轉動,可以促使身體的各個關節運轉靈活,防止膝關節受到意外傷害。在膝關節緩慢運轉的同時,也能控制住了身體亂動的毛病,慢慢地就練到了太極拳協調運動的基礎。練到此時方知,師承太極拳是從有形之中練出意氣,再練到身體隨意氣自然運動。而不是從簡化太極拳套路,練到傳統太極拳套路,再練刀、槍、劍、棍等器械的太極拳學練過程。

作者:於興亞

陳式太極拳行拳要則背誦篇/沈家楨
陳式太極,要則有八,行拳走架,皆須依它。
一、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
心為令,氣為旗。意識支配動作,先「意」動而後「形」動。譜雲: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外部神態,是內在心意顯露於外的表現。神氣外顯的中心環節,是將內在的意識貫注於外部的動作之中,並在神態上表現出注意力的專一和活潑無滯。內意和外神不可須臾分離,內意稍一鬆懈,外神就會散漫。
二、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
譜雲:神聚氣斂,身手放長。虛領頂頸、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是身軀的放長;沉肩墜肘、松腰圓襠和開胯屈膝的旋轉,是手足的放長。
身肢放長的關鍵要領,在於先從用「意」著手,在思想上具有放長和松開的意念,從而促使身肢上具體的放長和松開。這樣,方能求得柔軟,以去除僵硬、拙力。
三、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動作須節節貫串,一動全動。下肢旋踝轉腿,上肢旋腕轉膀,中間旋腰轉脊,螺旋纏繞節節上升,以求纏絲勁的完整一氣。其勁起於足跟發於腿,主宰於腰脊,通背貫臂,形於手指。毋使有缺陷處,毋使用凹凸處,毋使有斷續處,一纏到底,折疊轉換接下勢。
四、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尾閭正中神貫頂。身體重心的垂直線,不離開兩腳間距離的中間1/3,謂之「中土不離位」。如此,方可靈活地轉換虛實。而變換靈活的內在根由,則在於意氣轉換的靈活。譜雲: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一虛一實。雙手要分虛實,雙足要分虛實,手與足也要上下相隨,分清虛實。為了細致地掌握這種虛實,則須要「中」不要「偏」,要「沉」不要「重」,要「輕」不要「浮」。須知:雙輕、雙沉、半輕半重是3個無病的虛實。
五、腰脊為主宰的節節貫串運動
太極拳要練在身上,不要練在手上,須知腰脊為第一主宰。行拳時以腰脊為中心,領導全身9個主要運動關節依次動作,螺旋纏繞,一動全動。譜雲:周身節節貫串,毋使絲毫間斷。只有動用身法,用上腰勁,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六、相連不斷的一氣呵成運動
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這是在手法和步法上的必要措施。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勁。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內意和外神始終寓於動作之中,起伏動盪,內外相合。故,整套拳架演練時,中間沒有泄勁的地方,也沒有意馳的時候,須自始至終勢勢相連,一氣呵成。
七、剛柔相濟的運動
初學太極,力求柔軟,力求身肢放長,以生彈性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譜雲: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之於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須知,太極拳是剛柔相濟拳,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惟有五陽並五陰,陰陽無偏稱妙手。
善用剛柔者,到達落點時用剛,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這是表現剛點的正確形象;在一切行氣運勁時用柔,如車輪旋轉滾走不停,這是表現柔點的正確形象。故曰:行氣用柔,落點用剛,這是劃分剛柔的界限。譜雲:神宜鼓盪,氣宜內斂。意氣鼓盪外顯以呈剛,意靜氣斂內隱以呈柔,神氣顯隱則剛柔變換,這是太極拳剛柔變換的法則。必如是,方可得剛柔相濟之妙。
八、快慢相間的運動
譜雲:初學宜慢,慢不可痴呆;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慢,須在精神提起與意氣變換的情況下求慢;快,須在動作沉著與能表現出勁別的情況下求快。
對單個拳勢來說,轉關處要慢,過了轉關處逐漸加快,運到落點處最快,然後復轉慢,這是快慢相間的原則。對整趟拳架而言,每個拳勢的快慢相間,都要具有均勻的變化幅度,慢時都是同樣的慢,快時都是同樣的快,這是勻清的原則。
後記:沈家楨、顧留馨先生編著的《陳式太極拳》一書,是陳式拳愛好者的必讀之書。該書第一章「陳式太極拳的八個特點」,實為初學者應該掌握的八項鍛煉要領。

太極八法解

來源:辦公室 發布時間:2009-5-1 查看次數:65
太極八法即太極拳的八大功法,太極拳的基本功,受太極拳習練者和深研者所重視。

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稱謂為太極八法。從太極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現將楊氏老譜秘傳太極八法介紹如下:

一、八法秘訣

掤勁義何解 如水負行舟 先實丹田氣 次要頂頭懸 全體彈簧力 開合一定間 任有千斤重 飄浮亦不難

捋勁義何解 引導使之前 順其來勢力 輕靈不丟頂 力盡自然空 丟擊任自然 重心自維持 莫為他人乘

擠勁義何解 用時有兩方 直接單純意 迎合一動中 間接反應力 如球撞壁還 又如錢投鼓 躍然擊鏗鏘

按勁義何解 運用如水行 柔中寓剛強 急流勢難當 遇高則膨滿 逢窪向下潛 波浪有起伏 有孔無不入

采勁義何解 如權之引衡 任爾力巨細 權後知輕重 轉移只四兩 千斤亦可平 若問理何在 杠桿之作用

挒勁義何解 旋轉若飛輪 投物於其上 脫然擲丈尋 君不見漩渦 卷浪若螺紋 落葉墮其上 倏爾便沉淪

肘勁義何解 方法有五行 陰陽分上下 虛實須辨清 連環勢莫當 開花捶更凶 六勁融通後 運用始無窮

靠勁義何解 其法分肩背 斜飛勢用肩 肩中還有背 一旦得機勢 轟然如搗碓 仔細維重心 失中徒無功

二、八法行功初探

一、掤

掤勁義何解 如水負行舟 先實丹田氣 次要頂頭懸

全體彈簧力 開合一定間 任有千斤重 飄浮亦不難

所有太極拳練家和深研者,都諳熟太極八法的排頭功法,「掤」功。圈內習慣在每種功法的後邊加一個「勁」字。如掤,稱謂「掤勁」,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八種勁以外,還有斷、截、冷、疾、打、得、落、空、引、進、接、沾、黏、依、連、隨、滾、錯、折、磨、彈、正、側、刀、鋸、拍、撣、拽、擎、踏、重、離等等。

「勁」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為「力量、力氣、用勁、手勁等等。在傳統太極拳的各種打手的後面加一個「勁」字,如「掤勁」、「捋勁」、「擠勁」等等,只能解釋為凡練拳者都知道的術語,不能表示或代表什麼。這個勁字不能表示是太極拳內功。為什麼?「勁」字就是本力、拙力,人類以本人勁力顯示強健,力量顯示在競技體育中是舉重比賽。「勁」在任何環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習傳統太極拳,認為「勁」是拳技藝的一種術語。有人認為「勁」字代表太極拳功夫的一種勁。資深太極拳家認為太極拳用意,不能使肢體的各個部位出現勁力。我們聽一聽前輩先賢是怎樣議論勁力的。

武式太極拳先賢李亦畲大師在《五字訣》「一曰心靜」中闡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寫道:「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先賢講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極拳體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載或更長的時間也難成正果。

掤勁,太極拳習練者最早接觸的「勁」便是掤,師說,掤是往上過頭打在對方腳後跟的勁為掤。簡單解,特別在揉手運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稱為掤。初學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極拳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練習是實實在在的用力往上掤。在相當長的習拳過程中,養成出手用力的習慣。久而久之,用勁練太極拳一代一代傳下來,再向這些用勁練太極拳的朋友說練拳用意,不是用力,他們只是聽聽,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並不改進,力練太極拳也就習慣成自然了。初學者用力練太極拳,有的資深練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畲先賢「用意,不用勁」的教誨,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說:「你用意打我一次。」或者撰文立說,提到:「不用勁打不出人去。」

從「飄浮」拳理講,如果一方以掤打過來,手上不掛力,松空手掌,對方以力接,瞬間接手方腳下飄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擺動,腳下重心丟失沒有了根基。通常說,「撥根」,撥對方的根,使對方失去重心,這是二人較技太極松空高手的揉手藝術展現。掤法中闡述的「飄浮亦不難」,就是這個意思。

揉手者的身形手勢十分重要,什麼身形決定在揉手中的地位。你周身松空,是一個松體,在雙人揉手中當然占據勝方的地位。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掛力,是一個有力的勁力體當然要居第二位。

在《八法秘訣》的「掤」法所說的拳理無可爭辯的是太極拳妙法,絕招。頂頭懸,彈簧力都是准確的真理性拳法。唯有「先實丹田氣」,我們要研討研討。

楊氏拳訣,無疑都是經過博擊場上實踐過的真理性拳法。「先實丹田氣」楊氏運用也是正確的,可惜我們「門外人」未得真傳,不知如何去「先實丹田氣」。我從學的幾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氣沉丹田」的,丹田氣和氣沉丹田是不是一種呼吸法,手中沒有資料。京城太極拳家吳圖南、楊禹廷兩位大師都不提倡氣沉丹田。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輩高僧,親口對我說過,丹田練氣不存氣,也不提倡氣沉丹田,恐鬧出病患。

在二人較技中,掤勁也不是技擊中的打法,或稱不是唯一的打法。我初學太權拳時,有幾位老師在講到掤法時,都以教學為主,不提倡將掤作為技擊的首要。以「太極八法」訓練學子,應該認為是上乘的教學法。太極拳的虛實可以解義為陰陽,請溫習陳微明先生記錄楊澄甫口述的虛實。「八虛實,太極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這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以上虛實定義,是澄甫大師的絕學立論。同道應細心揣磨,潛心體驗。

以上太極八法秘訣簡單注釋,非用功之久不能融會貫通焉。限於對傳統太極拳的認識和理解,有不全面處,請同道補遺。

關於勁的說法,在文中延用傳統和習慣說法,八法為掤勁、捋勁、擠勁、按勁、采勁、挒勁、肘勁、靠勁等四正四隅八種勁。此勁的說法是太極拳術語,不是說八種勁。對勁的說法,在以後的篇章中有專題論述。

二、捋

捋勁義何解 引導使之前 順其來勢力 輕靈不丟頂

力盡自然空 丟擊任自然 重心自維持 莫為他人乘

二人在揉手習練或較技中,遇到對方進攻首當其沖者為掤。對方的打手從正面向胸、臉攻來,有自打在後腦、後背上再往後有打在腳後跟的威脅。揉手的化解來力均取逢掤必捋的拳法。對方以右手打來,我將其右手及胳臂捋向我左方,對方以左手打來,我將左手及胳臂向我右方或右後方捋去,以解掤攻之危。

在揉手實戰中,二人較技四隻手進退曲伸,千變萬化沒有規律可循,動靜之機隨機應變。我們打手的規律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對方從任何方向掤來,我以化、拿、打、發化解對方攻勢,引進落空,順其來勢以靜待動,後發先制,打擊對方。在運用捋法時,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勢,牢記先賢大師的告誡,「陰陽之母,動靜之機」,此時不可忘記太極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掛力,手上要松不掛力,像陳鑫大師說的「妙手空空」是絕佳的手勢,我說「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擊的第一要素。這是捋法的「力盡自然空」太極內功,空是威力無窮的。周身松空,你便成為松體,重心當然穩重,重心的穩重,功夫不是一天兩天練出來的。

楊氏「八法秘訣」中將捋勁,提到全身「重心自維持」。安舒中正的重要地位。楊式太極拳家楊澄甫大師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說的是重心,道:「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主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楊氏的「重心自維持」的拳理被楊澄甫詮釋後,京城吳式太極拳家楊禹廷大師在研習教學實踐中明確太極拳重心,又進一步詳解拳的重心。以虛實分,左腿實,實足,右腿虛,虛凈,右腿實,實足,左腿虛,虛凈,確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從以上二位楊氏對穩定重心的重視和研究,並加以開拓重心理論發揚開去傳播國內外,令後人們扶額慶幸。太極拳極為關要的重心理論,得來全不費功夫。這里我們要試解南北兩代二楊拳理拳法相通,是很有趣的故事。楊澄甫先師1936年在滬逝世,此時青年楊禹廷剛出道。當時中國印刷和通訊仍處在落後的局面,上海、北京交通不便,太極拳的技藝也不可能傳播很快。先師的重心虛實法也不會很快傳到北京。楊禹廷在研習教學實踐中,在恩師的指點下強調虛實重心,以後發展和定型了「立柱式身形」的重心維持,此法百年實驗已成為經典。一種上佳的技藝在實踐中被傳播運用,應該認為南北二楊在相隔半個多世紀研習安舒中正理法心靈是相通的。

研習太極拳求的是自然。捋法解義中,有兩處提到自然,「力盡自然空」、「丟擊任自然」。太極拳本應自然,這是無可爭論的。千百年來太極拳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類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本來太極拳很自然,很簡單,被後學者給搞成刻板和復雜了。其實練太極拳越自然越好,不要刻意去練煉,欲求得到什麼。拳論要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關節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以上種種修煉者在操作中循規蹈矩,人體結構發生的變化,不是隨意練煉可以求到的。

「八法秘訣」強調頂頭懸和不丟頂。這個「頂」可解義為頭頂的頂和二人較枝在接觸點上的不丟頂。關於頂頭懸的頂,我在《太極內功解秘》的第八節「修煉陰陽頂」中有詮釋,不再多筆墨。捋義解,有「輕靈不丟頂」之要求。要求太極拳修煉者要「不丟頂」是習練太極拳的嚴格規范,練拳修內功要守規矩。絕對不可以有隨意性,不尊師教。在接觸點上不丟頂,首先,身形堅持三不動:不要有動意,不主動,不妄動(關於三不動,我在《太極內功解秘》第十一節有詮釋)。

楊澄甫的「八法秘訣」講的是推手要義,在推手較技中雙方接手「不丟頂」尤為關要。不丟頂屬於中定勁,中定在「八門五步十三勢」拳法中,是進、退、左顧、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站住中定,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點的位置,當然不應該亂動的。楊露禪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教導(吳圖南口傳)。我多年對太極拳的研習體驗到,如果「太極十年不出門」,中定功的修煉要在五年後小有成就,再進一步深研,身形可中正,有可能「站住中定」,這是多年修為太極拳綜合功夫的顯現。

二人相接,或對方的手已經進入到己的胸、腹部位,同樣是接觸點,仍應不動、不丟、不頂。當然,要求操作者有周身松體的修養,心意松,周身肢體松。要具備中定內功不是一件易事。奉勸同道拳友,不通太極八法,關節不松又不熟節節貫串的松功,不可輕意與人較技,否則十次要有十次失敗,除非對方是用力者。

中定內功上身要用功多年方可得道,首要是修煉「九松十要一虛靈」。此功法在《太極解秘十三篇》中有詮釋。九松:即從下往上松腳(腳趾)、踝、膝、胯、腰、肩、腕、手(手指)。十要:即溜臀、裹襠、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溝、展胸、吸左右胸窩、圓背、馳頸。關於頂,王宗岳公提到「虛領頂勁」,我習練中體驗,認為資深拳家對「虛領頂勁」不難把握,這一拳藝對初學者有難度,脊柱和後脖梗易僵緊,不好操作。我認為「虛靈神靈」即將精神置於頂上,此法便於把握也易操作。

虛靈神頂,在操作時,頂上不要放意念,虛虛靈靈就可以了,將神氣,精神放在頂上一寸,便是虛靈神頂。腳下松,經腳、踝、膝、腰、膝椎到頂。練拳時每動都松一次腳,松腳意思往上到頂,日久形成虛靈神頂。如此操作中正安舒有了,從實腳下的重心點到頂,上下一條線,安舒中正的中定內功出來了。再較技,勝多敗少,很有興味。太極八法,任你自由運用,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遇到什麼強手、高手化中走開,美哉太極揉手。

「八法秘訣」有八八六十四句訣,演釋出八八六十四手,這是圈內很多修煉家都知道的功法。但詮釋有難度,不是不努力研修,而是自身功夫的障礙。

太極拳功成不是聽你說了什麼,也不是單單看盤一趟拳。可以這么說,太極拳是心靈和頭腦的功夫,太極內功講究身知、體悟。意思是身上明白,從身體反映出來的,驗證太極拳理的功夫。練拳在初級要松,做不到全身放鬆,要將從腳到手的九大關節放鬆開,進而心、神、意、氣松,骨與肉之間也要放鬆,到中極功夫,達到全體透空,進而修煉到無形無象的無——周身上下摸到哪個部位,哪個部位沒有力點,是一個空點。

二人較技周身內外放鬆,也稱謂為規置好自己,用八法解釋是不是「引導使之前」「力盡」可以解釋為退去本力。前輩大師經常教育告誡後學者,「太極功夫在拳里」,經常練拳,本力漸漸退去,內功上身。修煉太極拳,人類是載體,載體不騰空,不清理干凈,沒有通道,內功怎麼上身?如我們買房,空房我們才可以入住,身體內外松凈,內功方可上身,就是這個理兒。

三、擠

擠勁義何解 用時有兩方 直接單純意 迎合一動中

間接反應力 如球撞壁還 又如錢投鼓 躍然擊鏗鏘

擠勁比較好理解,簡單解直接往對方身上用勁,或者往對方身上推。

拳里擠式很多,如第二式的攬雀尾中第二動為右打擠,第四動左打擠。右打擠,右掌為實手,左掌為虛手,右掌掌心對左虛腕脈門用意通過左虛腕打對方的胸背;左打擠,左掌為實右掌為虛,左掌掌心對右虛腕的脈門用意,通過右虛腕,打在對方的胸背。

在揉手較技中,初學者還不習慣運用虛實,陰陽變化,不管單手還是雙掌,接觸到對方肢體,不講內功,不是用意,而用力生推硬搡。這種動作也屬於擠勁范疇之內的技藝。從太極拳習練解,太極拳套路均以弧線運動,沒有直線和橫線,也最忌走直線。太極拳技擊也最忌直來直去直線推向對方。此動作屬於危險動作,以直勁攻擊對方,對方如果不俱備太極內功,硬碰硬,對方向左右轉動上身,極可化掉來勢轉危為安,雙方打一個平手。在直來直去的推手中,陳鑫大師在36病手中,在第十八位推字被列為病手。聰明的太極拳習練者,或資深拳家不會去以直勁攻擊對方。如果被攻擊方身上有內功,九大關節松,且節節貫串,你攻擊對方身上,對方周身松空,又似彈簧,你打出直勁結果會「如球碰碰還」,沒有別的出路。

初學揉手者不要上場就跟人家試手,除了失敗沒有別的出路。那麼經常推,日久會不會提高技藝呢?不會。如何提高揉手技藝呢?一練拳二練拳三仍然去循規蹈矩練拳。有的朋友不練拳喜好推手,這是「全民健身計劃」,找幾位志同道合者,經常推手也有益健康,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推手,與太極陰陽變化中的內功揉手不是一回事。

太極八法是不是僅為掤、捋、擠、按、揉、挒、肘、靠?只此八法又如何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呢?京城楊式太極拳家汪永泉大師對太極八法的運用有獨到的驚人之處。他在教授我們推手時,每化解一次來手威脅時,要耐心解釋,每一種不是單獨運用的,如果使用不當,在對方威脅下難以解困。太極較技變化多端,雖然太極拳打法厲害出手見輸贏,但技藝多變也是技擊者在八法運用中也應隨機應變,要有實戰的應變能力。

⑹ 太極基本樁功與基本勁法

武術行家們說:「未習武,先扎馬。」還常說:「未習拳,先打樁。」可見練習樁功的重要性。樁功是太極運動的重要基本功。常練樁功,一可增強下肢力量,使重心穩固;二可使內勁飽滿,提高功力。根深才能葉茂,根基扎實,日後才能枝繁葉茂。三是利於鞏固正確的動力定型。樁功基礎打得牢,才能為日後提高太極拳水平奠定可*的根基。
太極拳基本樁功大體可分三類:

一、定樁(也稱靜樁)

(1)太極樁— 站平行步,即兩腳開立同肩寬,兩腿屈膝半蹲,重心落於兩腿之間;兩臂在胸前捧圓,指尖相對,約距10厘米。目視兩手之間。
要求:立身中正,頭正懸頂,下頦微收,沉肩垂肘,松腰斂臀,膝腳相對。 呼吸自然,意守丹田,心靜,體松。
初練時,可先站3分鍾,休息2分鍾後再站,共做3組,即3分鍾×3組。以後可增至5分鍾等,以腿部感到酸脹為宜。
(2)開合樁— 該樁乃靜中小動,站平行步(同「太極樁」),兩腿自然伸直,從太極樁動作開始,兩手五指指尖相對,徐徐向外拉開,使兩臂與胸部連成大弧形,如抱大球狀,目視前方。然後,兩腿緩緩屈膝半蹲,重心均落兩腿之間,同時兩掌向內相合,與頭同寬,掌心相對,指尖朝前,目視兩掌中間。
要求:開吸合呼,起吸落呼。呼吸要深、長、勻、細,動作要柔和、飽滿,開時似兩手中指指尖系細橡皮筋向外柔緩地拉開,很好地體現「運勁如抽絲」;合時好比擠壓打足氣的大氣球一般。
(3)升降樁— 該樁亦是靜中小動。站平行步(同「太極樁」),兩腿自然伸直。「升」時兩臂慢慢向前平舉,與肩同高、同寬,自然伸直,肘微下垂,手心向下,指尖向前。「降」時兩腿緩緩屈膝半蹲,兩掌同時下按至與腹部同高,兩掌與兩膝、兩腳均相對。目隨手而動。
要求:呼吸為升吸降呼,上下肢配合為舉臂伸腿,按掌屈膝。一升一降為1組,動作升降要有水漲船高、水落船降的感覺,或升起時好像把一根下端踩腳下,上端系於手腕的細橡皮筋拉長扯起似的;降時則似欲將漂浮水面的一塊木板按入水中那般。初練時,可先練3一5組,日久遞增。
(4)抱球樁— 該樁亦是靜中小動。站平行步(同「太極樁」),兩腿屈膝半蹲,重心落於兩腿之間,右臂屈抱於胸前,右掌心向下;同時左臂屈抱於腹前,左掌心向上,兩掌心上下相對好比在兩臂和前胸之間抱著一個大球一樣,當然這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3一5分鍾後,左右臂互換。
要求:抱球時應心靜、體松,尤其肩部應松沉,肘部略低於肩,形成沉肩墜肘。手腕、前臂同胸部之間應有20一30厘米的距離,即抱捧圓球,勿抱過於近身的扁球,呼吸自然。
左、右互換一次為1組,初練時可先站1一3組。日久漸增。
(5)弓步樁— 要求、規格均與基本步型中的「弓步」相同,左腿在前為左弓步,反之亦然。左弓步、右弓步各站3分鍾為1組,初練時可先練3組,日後每組時間及組數漸增。
站弓步腳時,兩手可插腰,也可背於身後。目視前方,呼吸自然。
(6)虛步樁— 要求、規格均與基本步型中的「虛步」相同,左腿在前為左虛步,反之亦然。左虛步、右虛步各站30秒至1分鍾為1組(單腿支撐,時間應略短),初練可先3組,日後漸增。
其他兩手位置、眼神、呼吸均同「弓步樁」。

二、活樁(也稱動樁)

(1)上步--要求、規格均與基本步法中的「上步」相同。活樁,則是在若干分動上,靜止5秒至8秒鍾左右。如:
背手立正--屈膝擺腿--→上步左虛步(左腳上步腳跟著地),停5秒一8秒--→前移左弓步(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停5秒一8秒 ---經「坐身虛步」和「擺腳碾步」--→屈膝收腳(重心全落屈膝之左腿,有腳提收至左腿內側)停5秒一8秒。
然後上步成右虛步,再前移成右弓步,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2)退步 --要求、規格均與基本步法中的「退步」相同,活樁要求與「上步」同。如:
疊掌開立(開立平行步,兩掌在腹前相疊)一→退步右弓腿(重心移有腿並屈膝,左腳提起向左後方退一步,前掌著地)停5秒一8秒一→後坐有虛步(重心左移,屈膝後坐,右腿自然伸直)停5秒一8秒。
然後,退步左弓腿,再後坐左虛步,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3)側行步--要求、規格均與基本步法中的「側行步」相同,活樁要求與「上步」同。如:
背手開立--屈膝左跨步--→ 右屈腿側步(右腿屈膝半蹲,左腳提起側向開步,腳前掌先著地)停5秒一8秒一-→左屈腿側步(重心左移,左腿屈膝半蹲,有腿自然伸直,腳跟提起)停5秒一8秒一→右丁步(提收右腳,在左腿內側並步,相距10一20厘米,腳前掌著地)停5秒一8秒一→左丁步(重心右移,左腳後跟提起)停5秒一8秒。
然後再右屈腿側步,初練時,先做3一5組,日久漸增。

三、動作樁(也稱基本動作樁)

將太極拳中常見的基本動作,抽出來左右連續進行,每動定勢靜止5秒一8秒。
如「上步」類的有:左有「野馬分鬃」,各停5秒一8秒。左右「摟膝拗步」,各停5秒一8秒。
「退步」類的有:左右「倒卷肱」,各停5秒一8秒。
「側行步」類的有:左右「雲手」,各停5秒一8秒。
「虛步樁」類的有:「手揮琵琶」,停5秒一8秒。
在樁功練習過程中,都需注意進退轉換,做到虛實分明,既輕靈,又沉穩,均勻柔和,不可重滯突然;移動平穩,不可忽高忽低。定勢靜止時,凝神靜氣,氣沉丹田。

三個階段
1.假疲勞狀態:站樁開始階段會明顯感覺肌肉的酸麻與練功中的枯燥無味,很多人因開始難於堅持而放棄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如果只為了求得養生那隻管放鬆地去站,累了就歇一會兒,或者那低或放下手來只保持腿部的姿勢,渾身不準有任何吃勁的地方。但如果要求得技擊大道,求得內家拳的真勁(真勁有別與常人動作中的拙力,一個優秀的武術家可以把比自身重得多的人抖放出去,但你讓他推裝著東西的小獨輪車也許就不如一個農民推著得勁)。每次爭取多站多體會一會兒,這樣隨著樁功的深入,肌肉逐漸地放鬆,酸麻痛感很快會過去,好的體感效應會慢慢的上身,從而逐步進入第二階段。
2.舒適得力:這個階段練功者體感回十分明顯,如內部的脹麻感、溫暖感、某個部位的跳動感,沒有了疲勞不適枯燥無味的感覺等等。因此興趣會成倍增加。為把體內的舒適之感多留一會兒,練功者會不自覺地延長站樁的時間。比如很多人身上站得很暖,這種感覺是很舒服的,但此時如沒有適可而止,逐漸地渾身或局部會開始發冷,或拌有頭痛或嘔吐感,這樣會極大地傷害身體,如果不馬上調整過來,今後只要一站樁就會有不良反應,所以一定要適可而止,留有餘地。
3.自身厚實:此階段站樁者不論在樁態中或日常的動作中都會感到自身肢體的沉重、渾圓、擋之即摧之感,體內氣血流動感。自身亦有強烈的搏擊沖動,此時與人搭手對方會明顯感覺到你強烈的整體感、厚實感(也就是很多人常說的,某人樁功磁實,練的和坦克一樣不好弄動了)

渾圓樁的幾個要領
含胸拔背--感覺後背肩甲骨鼓起,和兩臂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圈,胸內

⑺ 怎樣練習太極拳站樁

站樁的作用
在練太極拳之前,我們都要站樁其作用是增強對太極拳的整體認識,使我們進入拳架之後不犯毛病。站樁的要求在於對平衡、腹部堅實點、韌帶、肉、骨、呼吸的協調一致以及走勁的完整,這樣才有利於保持和貫徹行功要領。
站樁的意義(為什麼要練站樁):
現在練太極拳的人,大多數對站樁的功法作用缺乏認識,尤其是不明白太極拳理論和功法的人。他們認為練太極拳站樁枯燥無味,又吃苦。一開始練拳便急於練拳架,好像拳架動作就是一切,以為只要有拳架就是懂得太極拳了。有的雖也按功法站樁,但只走過場,不肯認真下功夫。他們視站樁為初級功,視走架、推手、散手、發放手為中高級功。對站樁只是一個過渡,便只知往走架、推手、散手、發放手方面研究。所以進入走架、推手、散手、發放手之後,不再回頭練站樁了。凡不重視站樁的作法都是不正確的。因為由於缺乏樁功基礎。一旦進入走架、推手。上身很容易出現很多不必要的緊張,致使走架、推手不能便利從心,進入散手、發放手之後問題更為突出,處處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影響太極功法的發揮。如練太極拳者不練站樁就會走很多彎路,結果還得費更多的時間來補練站樁。實踐證明,有樁功者與缺乏樁功者相比,他們走架、推手、散手、發放手的質量有著顯著的差別,前者沉著、自然,後者飄浮、別扭,缺乏太極拳的拳味,所以認為站樁是枉費功夫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須知站樁雖與走架、推手、散手、發放手有形式的不同,但都是太極拳功法的組成部份,它們只有深淺之分,沒有止境的,都是練拳者終生的追求。)

1、調身
(1)抱球式。兩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自然站立;頭部正直,似有線上提,似頂非頂;下頦微收;舌自然置放,不抵上齶;雙眼輕輕閉合;雙肩自然下垂,不可聳肩;雙手慢慢移至胸前,高與肩平,距離約30厘米手心向內呈抱球狀,手指分開而微曲,兩手約離兩三拳遠,腋下虛空,胸背自然垂直,心窩微收;伸腰沉跨,臀部略向後坐;雙膝微曲,不過足尖;足以自然涵虛,足趾似有抓地之意。以上這些要求不可刻意追求,應在自虛,足趾似有抓地之意。以上這些要求不可刻意追求,應在自然中逐步形成,最終達到全身舒展,微有挺拔之勢。
(2)扶按式。保持上述球式,而後兩手翻掌,手心向下,緩緩下降到與腰帶同高的位置,兩手間的距離與肩同寬,手掌似乎輕輕按在水中漂浮的木板上,重心稍偏前掌,身體略前傾。
(3)休息式。同抱球式,只是兩臂自然背於身後,兩手背腕關節置於腰髖部,雙手五指自然分開,如各握一小紙球狀。

2、調心
(1)抱球式。設想胸前懷抱一個極薄的紙球,若用力抱,紙球會癟;若無心抱,則紙球會飄去。要求似用力而非用力,紙球既不會癟,也不會抱掉。注意當以雙手臂和胸腹來感受這個球的存在,用意念而不用力。
(2)扶按式。設想雙手扶按漂浮在水中的木板,稍覺用力按時,身體略有向上伸拔之意,木板則下沉;雙臂放鬆不用力時,木板浮起,身體似略向下坐和回縮,隨手下的木板起浮,體會周身的伸縮吞吐之勢。注意這一切仍須用意念而不用力去做,不可露於外形。
(3)休息式。設想身處海邊,兩腳如踩在松軟的沙灘上,全身沐浴於溫暖的陽光下,微風吹拂,心曠神怡。雙手所抓的紙球既不緊也不松,抓之用意念不用力。

3、調息
無論取上述何種姿勢,均要求自然呼吸。既不提氣,也不沉氣。可以鼻呼鼻吸,也可以鼻吸口呼或口鼻同時呼吸。久而久之,呼吸自然達到深長柔細,也會自然形成腹式呼吸,此過程不可人為造作,要自然形成。
太極拳站樁分為無極樁、馬步樁、川字樁、踩腿法四種。站樁要站的時間根據練習者自己的身體情況來站。
站樁怎麼練、如何練站樁、
無極樁:
無極樁也就是太極拳的預備式。從外表看,它是極其自然地垂手站立著,兩腳左右平行分開,距離與肩寬相等;膝關節不要用力挺直,要放鬆微屈,兩膝堅實點、韌帶、肉、骨只是輕輕相會。對胯部要求尾閭自然中正,整個軀干要自然放鬆,既不挺胸收腹,也不彎腰駝背。兩肩的堅實點、韌帶、肉、骨放鬆自然下沉,肘部不要用力伸直,任其保持堅實點、韌帶、肉、骨的自然的略微彎曲;兩掌輕輕向前翹起,掌心朝下,有如坐腕下按之形態;手指堅實點、韌帶、肉、骨自然分開前伸,但勿用力伸直;掌心在全掌堅實點、韌帶、肉、骨舒展的狀態下略為內凹,整個掌指如貼在一個大圓球上。兩臂勿貼身,有分向左右松開的思想,兩腋有空虛的感覺。按照以上姿勢站定之後,全身的重量應落承在兩腳跟和兩腳的外圓上,腳掌和趾不要過分的著力,只是輕貼地面即可,如果掌、趾過分著力,定是身體前俯所致,應予糾正,否則影響全身各部堅實點、韌帶、肉、骨的鬆弛。
無極樁是在堅實點、韌帶、肉、骨、滿體鬆弛的狀態下,全身一副骨架子完全要符會力學支點的原理,安定得則像搭積木一樣穩置的擺放著,不要過分依賴肉的著意緊張來支持,然後把全身的皮、肉盡量放鬆,安放在全身的骨架上。使之猶如一件衣服搭在一個安定的衣架上那樣。
無極樁的重點部位是軀干。軀乾的鬆弛要在立身中正、安舒的狀態下才能辦到。而立身中正、安舒,首先要求脊柱的姿勢要端正。脊柱,它作為軀乾的中軸其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整個脊柱(頸椎、胸椎、腰椎)由24塊零碎而不規則的骨頭所組成,動搖性很大,是人體受壓力最大的地方,稍不注意就會出現問題。就是要在此韌帶處調節平衡。腰椎韌帶調節好後。它和全身的堅實點、韌帶、肉、骨,松靜穩實、飽滿的腹部和清空自然寬舒的胸部組成一個完善的整體。軀乾的鬆弛最重要的是建立腹部堅實點以代替胸部堅實點,是中華武術運動用力的重要功法,是武術功法使用「內勁(平衡、腹部堅實點、韌帶、肉、骨)」的精髓之所在,也是區別於其他運動項目的根本之點。只要有了這個功夫,就是找到了太極拳勁法(心靜出來的方法)的真諦了,這時那怕你走架的動作還不熟練,甚至很不像樣,也可以打上合格以上的分數;反之,如果不會建立腹部堅實點,那麼,不管你練拳的動作多麼熟練,規范化,優美,也是不及格的。因為這只有太極拳的形,沒有太極拳的質,嚴格說來,不能算是太極拳,也不可能練出太極拳的功力來。
太極拳不僅把無極樁作為拳架、推手的起式,而且把它作為一項重要功法來練習 ,由於它的價值很高,不少人終生鍛煉不厭。在此必須指出。要練好無極功夫,不是輕而易得的,需要長期耐心的鍛煉,才能獲得它的最深效益。

⑻ 太極樁功 如何練起

練功時盡量選擇比較安靜的環境,避免其他干擾,最適宜在花草樹木繁回茂和空氣新鮮、流通的地方站答樁。有霧的早晨,天氣陰冷或大風下雪不宜在外練功,雷雨交加、暴雨傾盆不宜練功,以免給精神以猛烈刺激而發生不適。早晨應於日出後,下午應於日落前在室外練功,無論室外室內練功,都要保持空氣流通,不可在空氣渾濁的地方練功。要注意保暖,不要讓風直接吹到身上,以免受涼感冒。
練功時間的長短,次數的多少和練功時間的具體安排等,均應根據氣候及練功者本人的實際情況而定,身體較好的,可從十分鍾開始,身體較差的,可從五分鍾開始,然後逐漸延長。初練站樁如果體力不支,可以分段來站,但最好是能一次就站足時間。掌握了功法有了功力後每天隨時都可以站樁,也可以隨時停止練功,每天可練功二至五次,一般適宜晨昏各一次,每次練功半至壹小時。

⑼ 如何練太極拳的樁功

一、站樁的心態
1、靜:身體、心情、呼吸靜下來
2、凈:勁力松干內凈,雜念排干凈
3、境:由放容松而達到一定的境界,既要保留,又不能過於執著
二、站樁的種類
1、無極樁——兩手垂下
2、太極樁——兩臂抱圓
3、陰陽樁——一手在前,一手在後
三、站樁的階段
1、運氣階段——人體經絡
2、采氣階段——采天地之靈氣,聚日月之精華
3、養氣階段——呼吸自然
四、站樁容易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
1、身僵——全身關節松開
2、氣浮——心浮則氣躁,能松則能沉
4、意亂——不是不想,也能妄想
修改回答

⑽ 太極拳站樁的要領

(1)頭易正:頭居人體最高處,為人身之君,是一身之主宰,不宜傾斜,俗語講:「上不正,則下斜」,頭正神清,神態端莊,收頦直頸而其頭必正直,大有統領全身之意。

(2)肩易順:順肩者,兩肩向左右的方向平而順之,意在肩骨均衡、平行、舒展的向左右伸張,毫無拘禁、高聳之狀,以合出勁之態,此勢乃此樁基本架式要求。

(3)胸易出:出胸者,人之威嚴在於胸,出胸不是挺胸,出胸以壯神威,挺胸則有失中正,出胸有利於腰的靈活,腰部靈活,則身體輕靈,周身合力易成。

(4)腰易穩:腰,為人身骨節的中心主宰,是人身四肢上下運動的紐帶,乃重心之所系。因此,腰肢最要緊的是穩,穩而厚重則堅實,上、下行氣不滯,則出勁不空。

(5)足易堅:足堅者,兩足放平,大趾內側用力向下扣,使腳部穩穩的立於地上,古語言:百力皆發於腳,足之堅穩否,將直接的影響步法、身形、發力的能力。

(10)楊氏太極拳樁功教學擴展閱讀:

站樁可以提高人體抗擊打能力及發放能力,還可以鍛煉神經末梢,增加反應靈敏度。在站樁修煉中,採取了意念假借、內視觀想及精神放大等三種精神誘導方法。意念假借是在假想身體與外物相互作用時(例如意想兩手抱球於胸前),體會身體所發生的相應變化。

然後,在意念假借基礎上,利用內視觀想的方法來體察自身表皮、肌肉、筋、骨、髓的變化。精神放大,即是意想自己頭頂藍天,腳踏大地,身體充塞於天地之間。先天無極門的樁功,為充分發揮人體潛能,將勁力有效調動起來,在上述意念誘導訓練的同時,更注重丹田開合及周身氣血鼓盪。

因為丹田乃氣機發起之源,只有充分啟動丹田,才能實現身如氣囊力貫周身。通過站樁,可達到內外三合(即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並可促成六面平衡之力,周身相爭相抗,不偏不倚。

閱讀全文

與楊氏太極拳樁功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