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誇父逐日教學設計

誇父逐日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3-04 12:10:46

㈠ 初一語文古文教案(備課)

考譯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1),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骸叭粘醭齟筧緋蹈牽?),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你。
《兩小兒辯日》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2、善於運用比喻。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一現象的時候,一方從視覺出發,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清了;一方從感覺出發,以「如探湯」作比,結合「日初」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由於作者善於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兩小兒辯日》參考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第二個對。
忽略地球公轉,只考慮自轉,從太陽中心點到地球表面上的一個固定點來說,肯定是早上距離長、中午距離短。只不過這點距離的變化並不足以導致中午熱早上涼,中午熱早上涼是太陽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兩小兒辯日」中講的那個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斗,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

字、詞古今含義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義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諸如此類的字詞要讓學生理解。

下面的譯文僅供參考。

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後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復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查閱課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也可布置學生課前就「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有無變化?為什麼早晨太陽看起來大些,中午卻看起來小?為什麼早晨感覺涼些,中午熱些」等問題自己搜集資料。

2.本文雖行文簡潔,但古今字義不同仍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如在現代文中很少出現的「乎」這一語氣詞,在文中出現了三次。解決這一難點建議分三步。(1)學生在讀通課文後,根據注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對於學生不懂的,教師可稍作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2)反復誦讀,理解故事的內容。(3)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3.這個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一下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些什麼。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對於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為主旨去理解。

4.初學文言文,反復誦讀是最主要的方法。學習本文仍應注重指導朗讀。朗讀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讀好句中的停頓。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的語言、對話描寫是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重點。

第二自然段,兩小兒針對太陽在不同時間與地球距離的遠近擺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應該指導學生用肯定的語氣讀出兩小兒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的態度。

第三、四自然段兩小兒根據各自的感覺、體驗提出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兩段句式、結構一致,都以反問句式結束,應注意反問句的讀法。其中「大如車蓋」「如探湯」應重讀,「如盤盂」「滄滄涼涼」應輕讀,使之讀起來有對比的語調,這樣才會形成兩峰對峙,爭辯不下,亟待解決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兩小兒見孔聖人不能裁決,笑曰:「孰為汝多知乎?」也採用反問句式,這里應明確兩小兒的笑並無譏諷之意,應指導學生讀出活潑、輕松的語調,以表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指導學生朗讀文言文應注意范讀、領讀。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力爭達到當堂背誦。

5.課後擴展。建議安排一次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活動前,教師提供活動構想:一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遇到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請少年裁決。活動中,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編表演,然後在班上交流。

四、參考資料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留傳於世。

3.有關《兩小兒辯日》中的科學知識。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較早晨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㈡ 共工怒觸不周山教案

一、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學習積累文言詞語。
2.體會古代人民認識、探索大自然的願望和意志。
3.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啟發學生多角度理解,珍視其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教學難點。
多角度解讀故事蘊涵的寓意。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誇父逐日》使我們認識了一位神話英雄,《共工怒觸不周山》將引領我們走進遠古神話的戰爭之中。2兩則神話故事都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可貴的認識自然的探索精神,我們應該發揚這種精神,去探索未知的領域,發掘未知世界的秘密,即使是幼稚的,也是新的發現的開端。
2.翻譯,整體感悟
(1)四人小組討論、翻譯,也可以互相提出問題。
(2)教師在多媒體出示需要重點理解的詞。
(3)全班討論,落實翻譯。教師可以側重指導學生注意實詞的積累、常見虛詞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詞語省略的現象,爭取達到不看注釋能正確解釋和翻譯。
(4)學生反復讀課文,當堂背誦課文。
3.探究,加深理解
思考:
(1)「怒而觸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現了共工怎樣的性格特點?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觸不周山》中結尾的兩句話?
(3)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什麼?他為什麼要這么做?請你作一點推測。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最後總結歸納。
參考答案:
(1)「怒」字表現了共工的豪氣、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剛烈。
(2)《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神話故事。它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遠古的人類顯然還不能解釋日月星辰運動變化的原因,對這一現象的最好解釋就是藉助於神話,通過大膽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解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現象。神奇的傳說中帶有現實主義的色彩。
(3)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爭為帝」,即爭奪部落首領的位置。他的怒觸似乎包含有失敗的憤怒與不甘心,而且,似乎還夾雜著與對方同歸於盡的想法。當然也體現了共工龐大的氣勢。
4.拓展延伸
討論:對共工與顓頊為帝而「爭」,你是怎麼看的?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後推舉代表發言。
4.小結
傳說中的共工氏當然並不一定實有其事,然而他那種勇敢、堅強,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
5.作業:發揮想像,描述「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戰爭場景。把它寫成一篇短文。

㈢ 誰有《誇父逐日》和《兩小兒辨日》的文言文整理

《誇父逐日》 教學設計思路: 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是逐日的誇父。他為什麼這樣說?〔此問旨在同時解決詞句及文章象徵意義〕→ 但是古代的人們是不是為了這個創造 出這個神話的?〔此問旨在解決古代神話的象徵還原。學說眾多,擇日晷說等幾種介紹之即可。〕→ 這樣的神話是如何被後人解讀的?〔此問旨在介紹展示古代直至今日文學作品中的誇你形象,包括陶潛的詩句,直至李銳《曠日持久的煎熬》中的文字。〕 附郭初陽兄的教案: 一.以簡介《山海經》導入 《山海經》成於戰國-西漢年間。全書共十八篇,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個部分。《山經》即《五藏山經》五篇;《海經》包括《海外經》四篇,《海內經》四篇,《大荒經》四篇和又一篇《海內經》。它以描述各地山川為綱,記述了許多當地的神話傳說。 二.比較《山海經》中另一段文字 ①《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入日(走到太陽中?),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②《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戴天,極高)。有人珥(掛耳上)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後土生信,信生誇父。誇父不量力,欲追日景(日光),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三.神話分析 學生思考討論:誇父神話究竟隱藏著先人對於哪種自然現象的猜測和解釋? 解釋一: 誇父族,揭開晝夜交替之謎,不斷向西遷移。看看太陽到底降落到什麼地方。 郝懿行 誇父族聚居於 河南靈寶縣東南,與陝西太華山相連。 解釋二:月神 台灣 杜而未:月與日的競賽,「入日」—日蝕。成功後即死亡。新月三天後仍出來,以「棄其仗,化為鄧林」—鄧林為繁星。 解釋三:茅盾《神話研究·巨人族及幽明世界》誇父:地下陰間神 ①誇父行跡巨偉多力,如希臘和北歐神話中的巨人族(提壇),閉居於北方的底下穴(塔塔羅司)。誇父為後土的後裔,後土也正是主治地下幽都的神。 ②從北方成都載天山出發,逐日一周後又回到此山。北-東-南-西(禺谷)-北 神話之本質:以誇父為代表的陰間勢力與天神爭霸,被天神所征服。 解釋四:水神 呂思勉,王孝廉:誇父神話的「誇父逐日」和「誇父之死」水神與火神之爭,而作為火神光明神勝利的神話象徵。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里,曰豺山……有瘦焉,其狀如誇父而彘(zhì)(豬)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 ①「循環運動」是誇父神話的本質特徵。對降雨現象的詩化寓言表達。水神的上下循環運動。 出自北方陰間,失敗於南方陽盛之位,最後重返北方,回歸水的生命之源。「黃泉」。 巨人追趕太陽——水的上下運動 與日逐走 ——遵循太陽運行之道 丟棄的杖 ——象徵雨水降下 鄧林 ——新的生命 ②《山海經·大荒東經》: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③誇父——水神的陰性或女性身份。(降雨功能) 《讀山海經·其九》 陶淵明 誇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 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 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 喝完兩條大河哪裡夠,突出其神力妙殊。 餘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 神力既非凡又巧妙,黃河水已傾盡卻未喝夠。 四.神話比較 1.精衛填海(復仇之象徵) 2.加繆《西西弗斯神話》(荒誕的對抗) 五.象徵層面 李銳《曠日持久的煎熬》 《讀書》97年第5期 只是這一個半世紀以來的,一次又一次的戰亂,一次又一次的流血,一次又一次的自毀自戧,使這場煎熬變得慘絕人寰般的酷烈。一百五十年,對於歷史太短,對於生命卻又是何其漫漫!當希望一次次地變成絕望,當絕望一次次地變成虛妄,我們又拿什麼來慰藉生命?拿什麼來慰藉一代又一代悲絕的心靈?每想到此,我就反復想起那個中國人的古老的神話,這神話很短,它只有三十七個字: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這三十七個字,越過千年悠悠歲月朝我們走過來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起一個長長的沒有走到「大澤」的「道渴而死」者的名單: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們死了,孫中山、黃興、秋瑾們死了,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們死了,王國維、陳寅恪們死了,魯迅死了,胡適們死了,胡風、老舍、傅雷們死了,離我們最近的顧准也死了……總有一天,會輪到我們道渴而死的。是的,還是「道渴而死」。我們不能欺騙自己,我們心裡都知道去「大澤」的路正遙遙無期。在我們之後,還會有不知多少「道渴而死」者倒在這去往「大澤」的路上。我們該把這三十七個字刻到石碑上,把這三十七個字刻在石碑的兩面,把這石碑放在我們的心裡--以悼念死者,以昭示來者。 是的,「未至,道渴而死。」這是我們的宿命。

㈣ 愚公移山的教案

23、愚公移山
【預習准備】
一.請勾劃出你認為重要的信息。
作者簡介:
列子,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張清凈無為。後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東晉人搜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寫而成,裡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背景資料:
《列子》一書記載的神話寓言資料十分豐富,一些在中國相當著名的神話,皆出現於《湯問》篇。有的作品上古時已經出現,在《列子》書中稍作調整,如《誇父逐日》;有的則早已流傳民間,但在《列子》書中首先記載下來,《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書中表現的思想是魏晉時代門閥士族地主階級的世界觀和生活態度,有些還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卻對後人有一定的啟發教育作用。
知識鏈接:
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論,它是把比較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個假想的短小故事裡的一種文學樣式。寓言常常用比喻的方式借遠喻近,借小喻大,它常常假託於故事和人物表達一定的人生哲理。古代寓言有的是把民間寓言記載下來的,有的是根據民間傳說加工而成的。經過記載或加工,擴大了流傳范圍,增強了文學色彩,甚至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其主要特點是情節、結構簡單,往往是一兩百字一則,甚至幾十字一則,但故事生動有趣,思想深刻。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愚公移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毛澤東同志曾經用這個故事教育全黨:只要能團結全國人民大眾和我們一齊奮斗,就一定能奪取革命的勝利。
二、課文質疑:(你可以就詞語解釋、用法、句子翻譯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寫作手法等各方面提出疑問)

課後解答:

三、課後訂正:

【課文學習】
一、根據注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二、思考下列問題.,理清全文思路。
1.課文題目是「愚公移山」,為什麼文章一開頭不落筆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寫「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為什麼要發起移山呢?哪些人響應愚公的號召,參加了移山的行動?

3.移山的工作做起來順不順利?遇到哪些困難?從書中找有關語句並作簡要分析。

4、課文寫了兩場論爭,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論爭,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論爭,比較這兩場論爭,說說有哪些不同? 這場論爭反映了什麼呢?

5、這個寓言結尾為什麼不寫愚公率領子孫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話結尾呢?

6、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殘年餘力」,卻要帶領老老小小五個人,移走兩座「高萬仞」的大山,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我們今天要不要發揚這種精神呢?

【鞏固作業】
1、 解釋加點的詞。
投諸渤海之尾( ) 且焉置土石( )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
懲山北之塞( ) 雜然相許( )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 懼其不已也( )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 曾不若孀妻弱子( )
雜然相許( )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帝感其誠( )
而山不加增( ) 聚室而謀日( )
2、 引用原文回答問題。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愚公堅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
表明愚公移山任務艱巨的兩句話是: 。
寫智叟諷刺愚公的句子是 ,他的根據是 。
愚公斥責智叟的句子是 。
表明愚公取得辯論勝利的句子是 。
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獻疑曰( ) 懼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誠( )
之:河陽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毀山之一毛( )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④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⑥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寫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⑴指通豫南: 通 ,意為 。
⑵始一反焉: 通 ,意為 。
⑶汝之不惠: 通 ,意為 。
⑷河曲智叟亡以應: 通 ,意為 。
⑸一厝朔東: 通 ,意為 。
讀選文,回答問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6、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字詞。
①懲山北之塞( ) ②雜然相許( )③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
7、下列各組中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俯身傾耳以請(《送東陽馬生序》)
C、其:其妻獻疑曰 既出,得其船……處處志之《桃花源記》
D、之:投諸渤海之尾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8、找出下列句中加線的字與例句中相同的一項( )
例: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甚矣,汝之不惠。
C.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D.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9、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這樣唱道:「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嘆。」請談談你對愚公「開路」精神的理解。

㈤ 誇父逐日和共工怒觸不周山 教案

一、課文類型:講讀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利用課文注釋與工具書讀懂課文
(2)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3)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
(4)積累文言詞彙
三、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課文
2.積累文言詞語
四、教學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學時間:共3課時(其中機動1課時)
六、教學步驟:
第1—2課時
教學內容:誇父逐日
一、 導語: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神話故事是《女媧造人》。現在我們復習一下有關神話知識。投影:
(1)有關神話故事的圖片
(2)關於神話
神話的含義:反映古代人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並通過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來表現的故事和傳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許多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准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只好藉助於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二、作品簡介
1.《山海經》,書名。18篇。作者不詳,各篇著作時代亦無定論,近代學者多認為不出一時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戰國時作品,《海內經》四篇則為西漢初年作品。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價值。其中的礦物記錄,為世界最早的有關文獻。晉郭璞作注,並為《圖贊》,今圖佚而贊存;其後考證注釋者有清代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今人袁珂《山海經校注》等。 (教師可根據需要選取要點講解)
2.關於誇父
誇父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一個善於奔跑的巨人。《山海經•海外北經》還記載著一個「博父國」,經前人考證,「考父」即「博父」,其國中的人都是巨人。所以茅盾在《中國神話ABC》中認為誇父不僅是人名,也是一個部族的名稱。
二、 誦讀貫通
1.教師范讀課文2-3遍。要求學生聽准字音、節奏
2.學生齊讀2遍。(齊聲朗讀)
3.學生對照注釋,初步理解文句,劃出疑難字詞,師生交流。
4.學生口頭翻譯課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譯文:誇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 教師點撥:
《誇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誇父敢於與太陽競跑,最後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誇父這一神話人物形象,具有超現實的想像、誇張的浪漫主義魅力。
四、質疑
1.文中哪些情節最能體現神話富於想像的特點?
與日逐走,入日
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棄其杖,化為鄧林
2.你還知道這故事在哪裡也有記載?
《山海經•大荒北經》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 」
巴金《日》:「我懷念上古的誇父,他追趕日影,渴死在山谷。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願舍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李銳《曠日持久的煎熬》:「當希望一次次地變成絕望,當絕望一次次地變成虛妄,我們又拿什麼來慰藉生命?拿什麼來慰藉一代又一代悲絕的心靈?每想到此,我就反復想起那個中國人的古老的神話,這神話很短,它只有三十七個字: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這三十七個字,越過千年悠悠歲月朝我們走過來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起一個長長的沒有走到「大澤」的「道渴而死」者的名單: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們死了,孫中山、黃興、秋瑾們死了,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們死了,王國維、陳寅恪們死了,魯迅死了,胡適們死了,胡風、老舍、傅雷們死了,離我們最近的顧准也死了……總有一天,會輪到我們道渴而死的。是的,還是「道渴而死」。我們不能欺騙自己,我們心裡都知道去「大澤」的路正遙遙無期。在我們之後,還會有不知多少「道渴而死」者倒在這去往「大澤」的路上。我們該把這三十七個字刻到石碑上,把這三十七個字刻在石碑的兩面,把這石碑放在我們心裡--以悼念死者,以昭示來者。」
3.誇父為什麼逐日?結果如何?
點拔:失敗
這篇神話對後世影響很大。人們常以「誇父逐日」或「誇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如陶潛《讀山海經》詩有「誇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句,柳宗元《行路難》詩有「君不見誇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昆侖」句。有時也用「誇父逐日」來比喻不自量力,但這是從消極方面理解這個神話,不合乎《誇父逐日》作為神話在本質上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4.談談你對誇父的形象的理解
失敗的英雄
(1)誇父是一個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位善於奔跑的巨人,敢與太陽「逐走」。他口渴如焚,雖然喝乾黃河和渭水兩條大河,仍不解渴又趕往大澤,終於沒來及喝大澤的水而渴死。他遺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還能為人類造福。
(2)誇父是一個氣度和本領非凡的人。
誇父敢於與太陽決一高下,可以賓士於天地,可以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為桃林,真是氣度非凡,本領非凡。
5.對《誇父逐日》的結尾「棄其杖,化為鄧林」應如何理解?
誇父口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那麼,什麼是「鄧林」呢?「鄧林」實有其地,在現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據清代學者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桃林」。「鄧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鄧林」這一地名是因「鄧林」的「桃林」之義而得名的。此外,「杖」與「桃林」同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處;誇父的口渴如焚,與提供甘甜多汁果實和成片綠陰的「桃林」,在內容上也是相合的。誇父遺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這一結尾,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像力,豐富了《誇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涵,豐滿了誇父的形象,表現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
6.你認為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在這篇神話中,巨人誇父敢與太陽逐走,最後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勇,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
四、作業與練習:
1.背誦《誇父逐日》,說說你對誇父這一神話人物的認識。
本題意在使學生通過背誦《誇父逐日》,熟悉課文,積累語言材料,並且從神話這一角度,了解課文內容,對誇父這一神話人物有所認識。
2.找一找生活中的「誇父」。
3.仿造例句,完成下面這個句子。
,也是一種逐日
例: 勇於堅持,也是一種逐日。堅持就是始終懷著一顆純粹的心,沒有猶豫,沒有退縮,沒有後悔,千百次摔倒,又千百次站立。

第3課時
主要內容:《共工怒觸不周山》
一、導入:
二、文學常識:
1.《共工怒觸不周山》選自《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
2.關於《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等古代神話均出於該書。
3.有關的故事:
據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陽附近)。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傾項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但是顓頊也辦過不合情理的事情。有這么一條律令就是他定的:規定婦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須避讓一旁;如果不這樣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頓。這條法律雖然是傳說,但是說明了在顓頊那個時期,由於生產方式的變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導力量,婦女的地位已經低於男子,父系氏族社會過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社會上的權威已經確立。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傳說他是二人首蛇身,長著滿頭的赤發,他的坐騎是兩條龍。
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他的部落在現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水的利用是至關重要的。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共工有個兒子叫後土,對農業也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於這些原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土地的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挖下窪地墊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顓頊認為,在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是自己,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用這樣做會讓上天發怒為理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斗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要說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共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煽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自然知識缺少了解,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上了顓頊的當,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
共工氏駕起飛龍,來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霧時間,一聲震天巨響,只見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天地之間發生巨變,天空中,日月星辰都變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使得系著大地的繩子也崩斷了,只見大地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里去了。
三、「不周山」釋義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與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觸不周山,怒觸的時候,這山就叫不周了。
四、「五帝」指哪五個人?
1.黃帝 4.堯
2.顓頊zhuānxū 5.舜
3.帝嚳kù

五、讀課文、翻譯課文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語的含義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 (從前)
怒而觸不周之山 (碰,撞)
地維絕 ( 繩子)(斷)
故日月星辰移焉 (兼詞,於此)
故水潦塵埃歸焉(積水)(塵土)
2.翻譯下列語句
(1)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共工)發怒而用頭去撞不周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
(2)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方向移動 ;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方向流去。
六、質疑
1.請發揮想像,描述「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戰爭場景
2.了解文章的內容之後,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個怎樣的人?
歸納:共工勇敢,堅強,敢於挑戰權威,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具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3.誇父和共工共同的特點是什麼?
(1)誇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堅強,敢於挑戰權威,誇父敢於與太陽賽跑,共工敢於與顓頊爭帝。
(2)誇父和共工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誇父死後棄其杖,化為桃林,為後人止渴;共工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興修水利,發展農耕,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他們都是神話傳說中的華夏民族的英雄。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作業本》上相應練習。
3.用現代漢語翻譯全文。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王,(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觸:碰,撞。),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焉:代詞兼語氣詞,與「於是」或「於此」相當);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潦:積水。水潦,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歸:歸向,這里指流向)。
4.復習本單元所學內容
5.預習第26課鄭振鐸的《貓》

八、板書設計:

九、教學反思:

㈥ 幼兒園誇父追日教案

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版方法;教學案權例描述的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情感在內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個教育情境的故事,在敘述一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㈦ 《誇父逐日》和《共工怒觸不周山》的課件

《短文兩篇》

【教學目標 】
1.了解文言文一詞多義現象;理解積累文言詞彙;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了解並掌握神話故事的知識,理解短文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於思考,大膽質疑,要實事求是。
3.有感情地誦讀並熟練地背誦課文;能通過想像,擴展文章省略的細節和場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4.感受共工勇敢、堅強,自我犧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體會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願望和意志;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時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誦讀及背誦。
2.讓學生明白故事中蘊含的意義及課外的拓展延伸。
【教學設想】
1.教學這兩篇短文,要注重誦讀。
2.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神話是最早的口頭敘事文學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為基礎,集體創造的部落故事。神話是遠古先民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無法作科學的解釋,主要通過超自然的現象和幻想的形式,表達遠古先民對自然現象及人與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達出古代先民對自然力的斗爭和對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話學者將神話分為獨立神話和體系神話兩種。所謂獨立神話,又叫「原始的、單個的神話」,所謂體系神話,又叫「文明的、綜合的神話」。
中國神話是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如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盤古開天地、嫦娥奔月、八仙過海等,或宏偉壯麗,或典雅莊重,或優美動人,或諧趣天成,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寓意,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豐富的想像、誇張的手法及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響了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
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經》18篇,作者不詳。分為《山經》(五篇)和《海經》(《海外經》四篇,《海內經》四篇,《大荒經》四篇和又一篇《海內經》)兩個部分。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價值。其中的礦物記錄,為世界最早的有關文獻。今人袁珂《山海經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此書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全書內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於道家。
二、課文感知
《誇父逐日》
1.詞語積累
逐走(跑) 飲於河(到)(黃河) 欲得飲:想要 飲於河:黃河 大澤:大湖
未至(到達) 道渴而死(表修飾) 棄其杖(他的) 化為鄧林(桃林)
譯文:誇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2.本文屬古代神話,全文僅375字,但故事中的人物、情節、結果全都展示出來,且故事情節波瀾曲折。這篇神話共分幾個畫面來描述誇父?
逐走,入日——渴,飲於河渭——北飲大澤——道渴而死——棄杖化鄧林
3.怎麼看待誇父敢於「與日逐走」?
①積極意義:表現誇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氣魄,英勇的氣概。();
②消極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這種理解不合乎《誇父逐日》作為神話在本質上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4. 對《誇父逐日》的結尾「棄其杖,化為鄧林」應如何理解?
誇父遺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像力,豐富了《誇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涵,不僅表現他本領大,更豐富了這個英雄的形象,表現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
5. 你對誇父這一神話人物的認識。
不怕困難,勇於探索;敢於挑戰大自然;熱愛光明,憎惡黑暗;有理想、有抱負、有犧牲精神……
★★成語「誇父逐日」(誇父追日 ):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
6. 這則神話的主題: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挑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
7.閱讀《精衛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山海經 ·北山經》
★★這也是選自《山海經》的一則中國古代神話,試分析兩則神話的相同點。
表現古代人民挑戰自然、征服自然的願望和頑強的毅力。
8.課堂小結
《誇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誇父敢於與太陽競跑,最後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誇父這一神話人物形象,具有超現實的想像、誇張的浪漫主義魅力。

《共工怒觸不周山》
1.「五帝」指的是黃帝和他以後的顓頊、帝嚳、堯、舜這五個部落聯盟領袖。
★★共工: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神,為西北的洪水之神。傳說他是二人首蛇身,滿頭的赤發,坐騎是兩條龍。
★★據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後代。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 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斗爭。
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共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煽動部落民眾不要相信共工氏。共工氏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共工氏英勇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他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後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後土在上」,就談的是他。
2.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與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觸不周山,怒觸的時候,這山就叫不周了。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王(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軒轅氏的孫子),(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觸:碰,撞。不周山:傳說中的一座大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拴掛),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焉:代詞兼語氣詞,與「於是」或「於此」相當);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潦:積水。水潦,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歸:歸向,這里指流向)。
3.感知課文
★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爭為帝」,即爭奪部落首領的位置。他的怒觸似乎包含有失敗的憤怒與不甘心,而且,似乎還夾雜著與對方同歸於盡的想法。當然也體現了共工龐大的氣勢。
★經過:敗後怒觸不周
★ 結果:日月星辰移位
4.「怒而觸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現了共工怎樣的性格特點?如何理解《共工怒觸不周山》中結尾的兩句話?
★「怒」字表現了共工的豪氣、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剛烈。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神話故事。它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遠古的人類顯然還不能解釋日月星辰運動變化的原因,對這一現象的最好解釋就是藉助於神話,通過大膽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解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現象。神奇的傳說中帶有現實主義的色彩。
5.了解文章內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個怎樣的人?
正面:勇敢堅強,敢於挑戰權威,具有自我犧牲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計後果
6.誇父和共工共同的特點是什麼?
①他們都是神話傳說中的華夏民族的英雄。
②誇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堅強,敢於挑戰權威,誇父敢於與太陽賽跑,共工敢於與顓頊爭帝。
③誇父和共工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誇父死後棄其杖,化為桃林,為後人止渴;共工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興修水利,發展農耕,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7.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敘述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共工大敗發怒撞擊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豐富的想像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文章行文簡潔,全文雖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節完整,層次分明,想像豐富,氣魄宏大。
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神話傳說,歌頌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話中盤古、女媧、黃帝等等傳奇人物來。 盡管他們都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但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英雄氣概和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拓展訓練:
1.餘光中的詩
誇 父
為什麼要苦苦去挽救黃昏呢?那隻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盡大洋與長河,那隻是落日的倒影。
與其窮追蒼茫的暮景,埋沒在紫藹的余燼,——何不回身揮杖,
迎面奔向新綻的旭陽,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壯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勞,奔回東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餘光中的詩引領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所謂「追不上」,也並不表示結束,面對人生的困境與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擲生命於錯誤的目標上,而是冷靜理性地思索確認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將有峰迴路轉的突破。(轉換思維的視角,便柳暗花明。這就是逆向思維。)
2.《愚公移山》是個寓言故事,傳統看法往往從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為修建一條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環境造,福子孫後代的良好動機和勇於面對困難不怕困難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鍥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維:與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貽誤子孫;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當」 ;我們做事情僅僅具有滿腔熱情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科學的方法,三者結合,才能把事情辦好。
3.精衛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寫出他敢於向大自然挑戰、持之以恆的精神。
我們還可以這樣思考……
(2)蝸牛:守舊、爬行主義、慢慢騰騰、四平八穩等。
我們還可以這樣思考……
五、有關資料:誇父神話究竟隱藏著先人對於哪種自然現象的猜測和解釋?
解釋一: 誇父族,揭開晝夜交替之謎,不斷向西遷移。看看太陽到底降落到什麼地方。 [清]郝懿行 誇父族聚居於 河南靈寶縣東南,與陝西太華山相連。
解釋二:月神
台灣 杜而未:月與日的競賽,「入日」—日蝕。成功後即死亡。新月三天後仍出來,以「棄其仗,化為鄧林」—鄧林為繁星。
解釋三:茅盾《神話研究·巨人族及幽明世界》誇父:地下陰間神
①誇父行跡巨偉多力,如希臘和北歐神話中的巨人族(提壇),閉居於北方的底下穴(塔塔羅司)。誇父為後土的後裔,後土也正是主治地下幽都的神。
②從北方成都載天山出發,逐日一周後又回到此山。北-東-南-西(禺谷)-北
神話之本質:以誇父為代表的陰間勢力與天神爭霸,被天神所征服。
解釋四:水神
呂思勉,王孝廉:誇父神話的「誇父逐日」和「誇父之死」水神與火神之爭,而作為火神光明神勝利的神話象徵。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里,曰豺山……有瘦焉,其狀如誇父而彘(zhì)(豬)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

閱讀全文

與誇父逐日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