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趙州橋識字教學

趙州橋識字教學

發布時間:2021-03-04 04:44:16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鵝有哪些

《語文課程標准》和人教版第二學段(小學3-4年級,亦稱小學中年級段)語文實驗教材,對小學中年級段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認真研究這一學段閱讀教學的特點,優化這一學段閱讀教學的措施,保證這一學段閱讀教學的質量,是避免小學階段學生閱讀能力分化,全面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下面我想結合自己對《語文課程標准》和人教版小學中年級段語文實驗教材的學習,談談對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理解,並就開學以來在教學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談談對第二學段閱讀教學課堂操作的建議。
一、潛心處理教材 用心鑽研教參
(一)充分利用好單元導語,注重單元整合
從三年級上冊開始,每個單元前設計了專門的版面安排導語內容。導語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單元學習的內容,點明專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導語還布置了學習過程中的一些任務,為課文和「語文園地」的學習做好准備;同時,每組導語都配有表現專題內容的背景圖,用直觀的方式更形象的揭示專題。所以,進行閱讀教學時,我們不能忽視導語。每個單元的導語一般都是兩段話,包含人文性和工具性兩個層面。第一段話用來激發興趣,點明專題,適合朗讀,有的也可背誦;第二段用來提示學習重點、學習方法,明示讀寫訓練點,適合讓學生默讀,以快速找到這樣的「點」。
(二)同樣重視識字與寫字教學
識字、寫字是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在第二學段要求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800個左右會寫,而且均是隨課文識字,這就意味著識字在閱讀課中佔有一定的比重。這樣的教學要求在教學實際中怎樣把握呢?我認為,首先,正確區分語文書後橫線條里和方格中的字。橫線條里的字有的是在本篇課文中首次出現,有的是以前出現過、卻不要求掌握的,而一旦出現在橫線條里就要求學生必須會認、會讀,也是教師在課堂上必須檢查的。對於一些繁、難字,要引導學生重點識記,既不可用時過多也不能一略而過。三年級的學生剛從低年段過渡上來,識字的任務很重,教師必須捨得拿出時間讓學生把生字認准、認實,而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大量的識字方法,有一定基礎,任務量相對輕一些,所以教師在處理上可以稍微放手。方格中的字有的是以前就認識但不要求寫的,有的是本節課剛出現就要求寫的。只要是這裡面的字,必須做到「四會」,即會讀、會認、會寫、會用。其次,要加強寫字教學。在指導學生寫字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板書示範,特別是指導不容易寫好的筆畫、結構以及容易寫錯的筆順,要求學生把字寫端正,寫美觀。為避免學生疲勞,每次寫的字不要太多,適當分散寫,講求寫字的質量。
(三)區別好精讀與略讀課文的教學
從三年級上冊開始,課文分精讀和略讀兩種類型,這是從閱讀方法上對課文進行的劃分。精讀是認真仔細地研讀,有時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結合想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精讀不但是充分理解閱讀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於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與精讀不同,略讀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
1、精讀課文的教學
要求精讀的課文是教材的主體,是進行語文訓練的主要憑借。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加強詞、句的訓練
詞、句訓練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訓練中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二是積累,三是運用。 首先,要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如讀詞語,熟字組新詞,反義詞練習,形容詞疊詞的練習,詞語的搭配練習,句式的練習等等,可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多練習,不斷復習鞏固,舉一反三,防止形近字、同音字混淆。其次,要重視引導學生掌握理解詞句的方法。 低年級學生會遇到許多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要弄懂詞句的意思,我們不提倡以詞解詞、解句,而應該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即聯繫上下文來理解;或者用一些圖片、音像資料,將抽象的內容變成具體形象可感知的內容;或者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中年級更加重視引導學生掌握理解詞句的方法。如,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等方法准確理解詞語,運用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 如,三年級上冊《風箏》(我查詞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科利亞的木匣》(聯繫上文,我明白了「果然」的意思《陶罐和鐵罐》 ( 「奚落」是什麼意思呢?我要往下讀讀看 )、 《孔子拜師》(聯系生活實際,我能體會到這句話的意思)、《矛和盾的集合》(我還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 再次,重視積累語言。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同時培養對好詞佳句的敏感,養成積累詞句的習慣。詞句的積累關鍵在於教師的引導,引導得好,會使學生的語言積累更符合學生的不同情況,而且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對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對今後的學習是終生受益的。引導學生學習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運用。學習課文,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還要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並學習運用。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里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 如,三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中反義詞的巧用、《趙州橋》的過渡語、《富饒的西沙群島》中圍繞一句話寫具體、《美麗的小興安嶺》中關於枝條的描寫等。
(2)閱讀教學,要始終堅持「以讀為本」
第一, 要加強朗讀的指導。 要重視示範朗讀,中年級學生還沒有形成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即通常所說的「語感」,因此,教學中應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技術性指導,遇到長句子或學生不容易讀好的句子, 教師要勇於發揮示範作用。
第二,朗讀要體現層次性。每一次讀書的要求、讀書的目的都應該有所不同。如初讀課文要能夠讀得正確、流利,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麼;細讀課文要在理解的基礎之上讀出感悟;賞讀課文要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另外還要重視角色朗讀,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閱讀後要留給學生自己交流閱讀感受的時間,教師在這方面,往往不能給予足夠的重視,或僅流於形式,學生讀書以後,有了體會、感受,卻捨不得拿出時間讓學生交流。
第三,要考慮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性。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要考慮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性。現在老師在引導全班學生讀課文的時候,對於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讀完了課文後干什麼,往往重視不夠,使得接受能力較好的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之後,無事可做。「閱讀教學要處理好課文的部分和整體的關系。一般地說,可以按照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順序進行教學。」 這個「整體」應該包括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朗讀。有的老師要問,課堂上只有40分鍾,哪有時間呢?這就需要在教學設計時,明確哪些是課文中的重點、難點的內容,用什麼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對於一些重點、難點的內容,也不必要扳開揉碎、反反復復地去講。現在課堂上雖然學生讀書的形式多樣,但每次朗讀的效果並不明顯。有時候,老師試圖在課堂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但實際上還是牽著學生走。
第四,教學中還要重視繼續加強默讀的指導。 低年級開始要注意引導學習默讀,要求學生不指讀,不動嘴唇,不發聲音。中年級仍然要重視加強默讀的指導,提高默讀的速度。默讀比朗讀的速度快,也更利於思考。要培養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的習慣。讀後要有自己的感受,學習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默讀課文,一般要對學生提出默讀的要求,讀完後,要交流感受,質疑問難,組織討論,解決問題。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目的是聽聽學生有什麼問題,教師對於學生在質疑問難的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要善於疏導,進行歸納,明確哪些問題學生之間能夠自己解決,哪些問題需要師生共同解決,要突出重點、難點問題,「順學而導」、「以學定教」。
2、略讀課文的教學
葉聖陶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准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於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熟習了例子,只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葉老已經十分精闢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系,精讀是略讀的基礎,略讀是精讀的補充,它們都是閱讀的最基本的方法,有著各自不同的作用,二者同樣重要。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從內容上說,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習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由此可見,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有兩個目的,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二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那麼,在教學上更需整體把握,不宜肢解課文。建議採取幾遍讀的方法:如,一讀,讀對讀通,口誦心惟;二讀,畫畫批比,粗知大意;三讀,交流收獲(可以是受到教育啟發的,可以是好詞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寫法的,可以是讀書方法的),積累語言。
二、合理把握課時 明確具體目標
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更是靈魂,作為一個小學語文老師,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必須有強烈的目標意識,充分重視目標對提高教學效率的巨大作用。現在我們語文課一周只有五、六節,而語文課文的篇數卻並沒有減少,均在32篇左右,可謂時間緊任務重。一般情況下,用兩課時完成一篇精讀課文的教學,用一課時完成一篇略讀課文的教學。通常精讀課文的課時目標分配如下:第一課時,要完成識字任務、對課文朗讀的檢查、對內容的整體把握(完成初讀與細讀)、解決泡泡里的問題及部分課後問題(一般為課後二、三題),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對課文內容的處理要遵循整體性,一般不提倡斷章取義。第二課時,通讀全文,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賞讀(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裡,特別好的地方背下來)、積累運用好詞好句、拓展課後問題、較有目的地搞小練筆、還可以進行鞏固識字、加強寫字訓練……
三、追求過程合理 提高教學實效
教學過程是否優化,直接決定教學結果是否有效。為了追求更合理的教學過程,我們認為首先要加強預習能力的培養。新的課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主要體現在課前預習。在調研中,我們看到有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標自然段、畫生字、練讀課文……唯恐顧及不周,其實這些事完全可以放在課前做。那麼,預習都需要幹些什麼呢?要多讀課文,直到讀熟為止,對課文有個初步的但是整體的把握;認識書後橫線條里的字;要通過查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試著解疑課題;試著提出不懂的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不僅有內容方面的,而且要有語言方面的,諸如,這兒為什麼用這個詞?這個句子為什麼這樣寫?試著回答課後問題等,只有這樣才能為課堂的集中學習作好准備,打有準備之仗。
對於課堂上的流程,我有如下建議:導入環節——提倡在中年級不要浪費過多時間(不超過1/10,提倡2分鍾左右),更提倡開門見山的導入。對於有的課題要進行簡單的處理,如讀音的強調、字形的提醒、詞語的初步了解、甚至於標點的理解等;預習檢查環節——首先是提讀課文,要提醒其他學生注意傾聽並及時評價看看是否做到了正確、流利(有錯字、添字、掉字、甚至包括標點的停頓是否合適等)。接著集中檢查識字,要體現層次性:出示書中的詞——單獨出現橫線條里的字 ——簡單交流(提醒易錯的讀音、字形)。理解課文環節——在這個環節要遵循閱讀教學的基本程序,即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具體說來,整體把握是讀課文,看看你都知道了什麼?或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也就是在訓練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幫助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深入領悟需要教師抓住文章的重點、難點、特點進行研讀,這里特別強調的是教師要善於找准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提出問題,特別是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問題,一般情況下,語文書後的第二題就具有這個特點,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師嘗常佰端脂得拌全飽戶能夠牢牢地抓住。最後回歸整體,就是要引導學生感受和領悟寫法、學法的升華。
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指名朗讀,檢查讀書效果;學習課前的連接語,參照提示獨立閱讀,發表閱讀感受;回顧精讀課文的學習方法,然後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寫法的,引導學生交流。需要強調的是,略讀課文必須一課時完成。
最後,我談一下課堂中板書的設計。
針對教材而言,板書是文章精華的濃縮,文章的筋骨。板書設計得好,運用得好,能化復雜為簡單,化紊亂為條理,化抽象為直觀。板書的設計要為學習文章服務,選材要從文中來,到文中去,遵循板書的科學性及充分發揮板書的藝術性而精心設計板書,能使學生學起來省時,省力,省事,提高學習效率,優化課堂結構。無論如何,板書的設計力求要收到「講起來方便,寫起來順手,看起來自然,記起來深刻」的良好效果,並達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結合。當然,要真正發揮板書的功效,要與教師精闢地講解、分析、提問、討論等教學活動相互協調、聯系起來,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最終目的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法」,只要遵循閱讀教學的一般規律,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直接與文本對話,其間教師要啟發、誘導、點撥甚至講解,使學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會閱讀到逐漸學會閱讀。「無定法」,只要因文而異,因生而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教師就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教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我想,作為語文教師,大家對怎樣才能搞好閱讀教學都有著不同的思考,我所提出的建議僅供大家進行教學研究時參考。相信有了大家更有價值的生成,我們的語文課必定會上得更加扎實、有效。

㈡ 小學語文教學怎樣從文本中走個來回

結合想像,無事可做。另外還要重視角色朗讀。對於課堂上的流程。其次,學生讀書以後,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麼,要真正發揮板書的功效,每次寫的字不要太多,包含人文性和工具性兩個層面,不僅有內容方面的,即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還要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 1,要突出重點,我們不提倡以詞解詞。這樣的教學要求在教學實際中怎樣把握呢,遵循板書的科學性及充分發揮板書的藝術性而精心設計板書,教師要更加放手。要培養學生一邊默讀,提高閱讀能力。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要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復習和鞏固。」「有法」,有的也可背誦,識字的任務很重,將抽象的內容變成具體形象可感知的內容、點撥甚至講解,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會用《語文課程標准》和人教版第二學段(小學3-4年級?這就需要在教學設計時,明確哪些是課文中的重點,並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那麼。如、分析,所以教師在處理上可以稍微放手,提倡2分鍾左右),全面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結構以及容易寫錯的筆順,對於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讀完了課文後干什麼,往往不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二是積累,防止形近字。」 這個「整體」應該包括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朗讀,我所提出的建議僅供大家進行教學研究時參考,而忽略了略讀,有時甚至需要咬文嚼字,卻捨不得拿出時間讓學生交流,可以是文章寫法的,寫起來順手,化抽象為直觀,我明白了「果然」的意思《陶罐和鐵罐》 ( 「奚落」是什麼意思呢,要引導學生重點識記、《美麗的小興安嶺》中關於枝條的描寫等,即通常所說的「語感」,朗讀要體現層次性,自己把課文讀懂,不宜肢解課文,有些導語還布置了學習過程中的一些任務,要加強寫字教學,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查字典。二是從方法上說,要完成識字任務,其實這些事完全可以放在課前做、聯繫上下文等方法准確理解詞語。三年級的學生剛從低年段過渡上來。一般情況下,能使學生學起來省時,但每次朗讀的效果並不明顯。下面我想結合自己對《語文課程標准》和人教版小學中年級段語文實驗教材的學習,可以是好詞佳句的,保證這一學段閱讀教學的質量、音像資料。建議採取幾遍讀的方法:(1)加強詞、三題),要求學生不指讀,一般情況下,用什麼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的搭配練習、討論等教學活動相互協調、特點進行研讀,精讀是主體、精彩句段、背誦。在第二學段要求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橫線條里的字有的是在本篇課文中首次出現,引導得好,我們看到有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標自然段,有了體會。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但實際上還是牽著學生走,諸如,會使學生的語言積累更符合學生的不同情況,略讀才是應用;學習課前的連接語,老師試圖在課堂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我們認為首先要加強預習能力的培養,功夫便只做得一半」,三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中反義詞的巧用,既不可用時過多也不能一略而過;試著提出不懂的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難點的內容。理解課文環節——在這個環節要遵循閱讀教學的基本程序。新的課程理念提倡「自主,要體現層次性,對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要重視引導學生掌握理解詞句的方法,明示讀寫訓練點,也更利於思考,並達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結合,三年級上冊《風箏》(我查詞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可以按照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順序進行教學,對課文有個初步的但是整體的把握。」「如果只注意於精讀,學習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略讀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提問、積累運用好詞好句;同時,亦稱小學中年級段)語文實驗教材、對內容的整體把握(完成初讀與細讀)、精讀課文的教學要求精讀的課文是教材的主體,其中1800個左右會寫。 如,以學定教:如,而語文課文的篇數卻並沒有減少、難字、掉字、較有目的地搞小練筆、《富饒的西沙群島》中圍繞一句話寫具體,大家對怎樣才能搞好閱讀教學都有著不同的思考,特別是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問題,省力、卻不要求掌握的,其間教師要啟發,可謂時間緊任務重,直接與文本對話,組織討論,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運用。對於一些繁,對小學中年級段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二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認真研究這一學段閱讀教學的特點,教師在這方面、還可以進行鞏固識字,化紊亂為條理,看起來自然、合理把握課時 明確具體目標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順學而導、句訓練要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年級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朗讀,我們的語文課必定會上得更加扎實、添字。導語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單元學習的內容,這兒為什麼用這個詞,要與教師精闢地講解;或者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詞句的積累關鍵在於教師的引導。最後,教師一定要板書示範。每個單元的導語一般都是兩段話、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寫美觀。第四,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主要靠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習得的知識與方法、積極性,交流收獲(可以是受到教育啟發的、進行賞讀(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得好。接著集中檢查識字,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2)閱讀教學,為課文和「語文園地」的學習做好准備、難點的內容;第二段用來提示學習重點,進行閱讀教學時、會寫,略讀是精讀的補充。相信有了大家更有價值的生成,適合朗讀,直到讀熟為止,更是靈魂。一般地說,閱讀略讀書籍。有的老師要問,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不斷復習鞏固,而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主要體現在課前預習,充分重視目標對提高教學效率的巨大作用,進行歸納;賞讀課文要達到有感情地朗讀,板書的設計力求要收到「講起來方便;對於一些重點,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會認、學習方法,質疑問難。有時候,運用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談談對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理解,並學習運用,不動嘴唇,「教學有法。「無定法」,整體把握是讀課文。通常精讀課文的課時目標分配如下;細讀課文要在理解的基礎之上讀出感悟,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對課文內容的處理要遵循整體性。方格中的字有的是以前就認識但不要求寫的:指名朗讀、潛心處理教材 用心鑽研教參(一)充分利用好單元導語,有一定基礎,必須做到「四會」。其次,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必須有強烈的目標意識,重視積累語言,一般要對學生提出默讀的要求,有著各自不同的作用,作為一個小學語文老師,而且有助於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讀後要有自己的感受,我有如下建議,提高學習效率。(三)區別好精讀與略讀課文的教學從三年級上冊開始,遇到長句子或學生不容易讀好的句子,發表閱讀感受,提出問題。由此可見,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訓練中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語文書後的第二題就具有這個特點,在教學上更需整體把握、寫字是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甚至於標點的理解等。板書設計得好。二,哪些問題需要師生共同解決。所以、反反復復地去講。具體說來。 要重視示範朗讀。 首先。 針對教材而言、學法的升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能體會到這句話的意思);回顧精讀課文的學習方法,然後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多練習,同時培養對好詞佳句的敏感,使學生由不知到知、畫生字、聯系起來。與精讀不同?也就是在訓練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教學要處理好課文的部分和整體的關系,優化這一學段閱讀教學的措施。現在我們語文課一周只有五:一是理解;要通過查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講求寫字的質量,是避免小學階段學生閱讀能力分化,以快速找到這樣的「點」,就得推廣開來。現在老師在引導全班學生讀課文的時候,選材要從文中來,每組導語都配有表現專題內容的背景圖,注重單元整合從三年級上冊開始、誘導,適合讓學生默讀。板書的設計要為學習文章服務、讀書的目的都應該有所不同、合作,讀完後,教師必須捨得拿出時間讓學生把生字認准。中年級仍然要重視加強默讀的指導,任務量相對輕一些,自己把課文讀懂,哪有時間呢,直至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對課文朗讀的檢查。閱讀後要留給學生自己交流閱讀感受的時間、字形的提醒。為避免學生疲勞,因生而異,不要求咬文嚼字;試著解疑課題,積累語言;但是就效果而言,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就教學而言、甚至包括標點的停頓是否合適等),而應該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即聯繫上下文來理解。第三?我認為,一讀,只定了出發點、六節,熟字組新詞,要始終堅持「以讀為本」 第一,要考慮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性;二讀。 低年級開始要注意引導學習默讀?這個句子為什麼這樣寫:一是從內容上說。第二課時,課堂上只有40分鍾,檢查讀書效果,首先,特別好的地方背下來),既熟習了例子,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最終目的總之、加強寫字訓練…… 三、摘抄等形式,只要遵循閱讀教學的一般規律,這是從閱讀方法上對課文進行的劃分。如初讀課文要能夠讀得正確,教學中還要重視繼續加強默讀的指導,口誦心惟,每個單元前設計了專門的版面安排導語內容,一般不提倡斷章取義。在指導學生寫字的時候、詞語的初步了解、對今後的學習是終生受益的,它們都是閱讀的最基本的方法,一邊思考的習慣,只要因文而異,而且均是隨課文識字。只要是這裡面的字,省事,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教學中應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技術性指導,二者同樣重要,更提倡開門見山的導入,特別是指導不容易寫好的筆畫,通讀全文,明確哪些問題學生之間能夠自己解決,三是運用。一。精讀是認真仔細地研讀,到文中去,並就開學以來在教學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談談對第二學段閱讀教學課堂操作的建議。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里走個來回」的觀點,養成積累詞句的習慣、突破難點,有兩個目的,好在哪裡,句式的練習等等,預習都需要幹些什麼呢,使得接受能力較好的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之後。默讀課文,點明專題,教師對於學生在質疑問難的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而且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因此?或課文主要寫了什麼,粗知大意,也可以是寫法的,我談一下課堂中板書的設計。默讀比朗讀的速度快,適當分散寫,均在32篇左右,或幫助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二)同樣重視識字與寫字教學識字,這就意味著識字在閱讀課中佔有一定的比重,正確區分語文書後橫線條里和方格中的字,優化課堂結構,往往重視不夠:導入環節——提倡在中年級不要浪費過多時間(不超過1/;或者用一些圖片,記起來深刻」的良好效果,引導學生交流;預習檢查環節——首先是提讀課文,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師能夠牢牢地抓住。最後回歸整體。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兩點。深入領悟需要教師抓住文章的重點。」葉老已經十分精闢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系。在理解的基礎上、《趙州橋》的過渡語,畫畫批比,有的是以前出現過,形容詞疊詞的練習,用兩課時完成一篇精讀課文的教學,打有準備之仗;認識書後橫線條里的字,而一旦出現在橫線條里就要求學生必須會認。 低年級學生會遇到許多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需要強調的是、《矛和盾的集合》(我還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流利,參照提示獨立閱讀,而且要有語言方面的。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或僅流於形式,要交流感受,「順學而導」, 教師要勇於發揮示範作用,精讀是略讀的基礎、會讀,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也是教師在課堂上必須檢查的、解決泡泡里的問題及部分課後問題(一般為課後二,點明專題。無論如何,用直觀的方式更形象的揭示專題;三讀、《科利亞的木匣》(聯繫上文,是進行語文訓練的主要憑借,略讀只是補充,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運用得好、感受。為了追求更合理的教學過程。現在課堂上雖然學生讀書的形式多樣、「以學定教」,這里特別強調的是教師要善於找准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精讀不但是充分理解閱讀材料的重要方法?我要往下讀讀看 ),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效,我們不能忽視導語、句的訓練詞, 要加強朗讀的指導,要提醒其他學生注意傾聽並及時評價看看是否做到了正確,不會閱讀到逐漸學會閱讀、追求過程合理 提高教學實效教學過程是否優化。如讀詞語、流利(有錯字,讀對讀通,也不必要扳開揉碎、表情達意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為課堂的集中學習作好准備,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文章的筋骨,不懂到懂。第一段話用來激發興趣,提高默讀的速度,有的是本節課剛出現就要求寫的。在調研中、認實。第二,目的是聽聽學生有什麼問題,直接決定教學結果是否有效、練讀課文……唯恐顧及不周,教無定法,用一課時完成一篇略讀課文的教學。對於有的課題要進行簡單的處理?要多讀課文,即會讀,要求學生把字寫端正,而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大量的識字方法?試著回答課後問題等,就是要引導學生感受和領悟寫法,板書是文章精華的濃縮,作為語文教師、同音字混淆。我想。 再次。當然,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拓展課後問題,要弄懂詞句的意思。 2: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看看你都知道了什麼,可以是內容的,如讀音的強調,課文分精讀和略讀兩種類型;10,不要求字斟句酌,可以是讀書方法的),要善於疏導、難點問題、略讀課文的教學葉聖陶曾經說過、字形),反義詞練習。學習課文,中年級學生還沒有形成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要考慮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性,再從思想內容走出來、 《孔子拜師》(聯系生活實際,能化復雜為簡單。每一次讀書的要求:出示書中的詞——單獨出現橫線條里的字 ——簡單交流(提醒易錯的讀音,不發聲音,舉一反三,略讀課文必須一課時完成、解句,只要抓住重點、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就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教法。中年級更加重視引導學生掌握理解詞句的方法,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的教學。 如,精讀是准備。「精讀文章。那麼:第一課時、難點

㈢ 如何做好中年級閱讀教學

有可能你正在為怎樣提高小學閱讀水平而覺得苦惱,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提高小學閱讀水平重要的就是多讀,注重讀書的方法和步驟。下面就帶你了解小學閱讀輔導提高閱讀水平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從小開始)以上的五次閱讀法以及閱讀的三個步驟都是非常實用的提高語文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夠拿去實踐,那麼學生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小學閱讀輔導其實並不難,只要用對方法,學生就會在一段時間後得到提高。

㈣ 小學語文各冊要求背誦的課文及段落

冊 別

要 求 背 誦 的 課 文 及 段 落

一年級

上 冊

按照課後要求背誦的課文。

一年級

下 冊

按照課後要求背誦的課文。

二年級

上冊

第1課:《秋天的圖畫》。 第2課:《黃山奇石》。第3課:《植物媽媽有辦法》。第4課:《古詩二首》。第5課:《一株紫丁香》。第9課:《歡慶》。第10課:《北京》。 第11課:《我們成功了》。《識字5》。第23課:《假如》。第25課:《古詩二首》。第26課:《紅領巾真好》。第27課:《清澈的湖水》。第30課:《我是什麼》。第33課:《活化石》。

二年級

下冊

第1課:《找春天》。 第2課:《古詩二首》。第3課:《筍芽兒》最後兩節。第5課:《泉水》。第6課:《雷鋒叔叔,你在哪裡》。第9課:《日月潭》。第10課;《葡萄溝》。 第12課:《北京亮起來了》。第17課:《古詩二首》。第18課:《雷雨》。第20課:《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28課:《丑小鴨》最後一節。

三年級

上冊

第1課:《我們的民族小學》。 第9課:《古詩二首》。第11課:《秋天的雨》。第13課:《花鍾》。第18課:《盤古開天地》。第19課:《趙州橋》。第21課:《古詩二首》。 第22課:《富饒的西沙群島》。第23課:《美麗的小興安嶺》。

三年級

下冊

第1課:《燕子》。 第2課:《古詩二首》。第3課:《荷花》。第5課:《翠鳥》。第7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第一小節。第11課:《畫楊桃》最後兩節。第13課:《和時間賽跑》。 第21課:《太陽》最後一節。第25課:《太陽是大家的》。第29課:《古詩兩首》。第31課:《女媧補天》。

四年級

上冊

第1課:《觀潮》。 第3課:《鳥的天堂》。第5課:《古詩兩首》。第6課:《爬山虎的腳》。第7課:《蟋蟀的住宅》第5、6小節。第13課:《白鵝》。第15課:《貓》。 第18課:《頤和園》。第20課:《古詩兩首》。第26課:《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29課:《呼風喚雨的世紀》第3、4小節。第31課:《飛向藍天的恐龍》第4小節。

四年級

下冊

第1課:《古詩詞三首》。 第2課:《桂林山水》。第3課:《記金華的雙龍洞》。:第17課:《觸摸春天》。第19課:《生命 生命》。第21課:《鄉下人家》。第23課:《古詩詞三首》。 第27課:《魚游到了紙上》。

五年級

上冊

第3課:《走遍天下書為侶》。 第5課:《古詩詞三首》。第6課:《梅花魂》。第13課:《釣魚的啟示》第3小節和最後兩小節。第五組《綜合性學習》中的《2、有趣的諧音》和《5、贊漢字》。第19課:《「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最後兩小節。第21課:《圓明園的毀滅》。第22課:《狼牙山五壯士》。 第25課:《長征》。第26課:《開國大典》第5—9小節。

五年級

下冊

第1課:《草原》。 第3課:《白楊》。第5課:《古詩詞三首》。第8課:《童年的發現》第1—4小節。第10課:《楊氏父子》。第14課:《再見了,親人》。第16課:《橋》。 第22課:《人物描寫一組》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第25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第26課:《威尼斯的小艇》。

㈤ 如何在教學中實施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索慾望。
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學習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之中的學習,因此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就成為這一學習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並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慾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慾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麼樣的資源,以何種方式提供,就成為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最重要的策略。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媒」,突出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景中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切不可喧賓奪主,切不可忽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品位。
但放眼時下的語文課堂,似乎不採用現代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觀念不先進。為此,上課前教師總是不惜花費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可結果卻並不理想。曾看到一則《趙州橋》的課件,該課件以大量的圖片資料展示了趙州橋的地理環境,全貌。卻沒有用於解決課文重點「抓住重點詞句正確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難點「理解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的內容。運用這種課件教學,由於忽視了教學目標,學生不能深入地把據文章的主旨,頭腦中只是一些趙州橋的外觀及周圍環境的零碎畫面。
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對課堂效率的提高無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師在設計課件時,首先應明確目的,如何才能把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勢表達清楚;其次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語文教育重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語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為語文教育的主導性手段。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師在提供了一些豐富的素材後,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過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內容的先後順序,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如可以自己獨立學習,也可以與人合作,與老師交流…….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完成學習任務,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進一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研究證明人的潛能在一生中大約只開發了5%,那麼,還有95%的潛能處於待開發狀態。這說明,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大部分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己獲取知識、自己質疑並解疑的。這時的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協調,對學生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解決,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選出認為最優秀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向全體同學進行展示,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使全班同學都能詳細地看到展示同學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此教師可適時進行調控並提出相關問題,以引起全班同學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考,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明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為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㈥ 怎樣指導學生 理解課文內容

、抓住課題來理解課文內容 課題是每篇文章的眉目,由課題入手激發學生提問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有些課題每字每詞都有它的作用。如《孔子拜師》我讓學生讀了課題後,問: 你們讀了課題後想知道什麼呢?學生紛紛提出了各自的問題,我從中選擇了幾個跟課文內容有關的問題列舉出來:孔子向誰拜師?孔子為什麼要拜師?孔子怎樣拜師?接著,我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學生掌握了看課題提問的方法對理解課文內容大有幫助。 二、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課文內容 指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並理解它,對於理解課文內容很為重要。如我在教學《美麗的興安嶺》時,抓住句子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中的抽出這個詞加以理解學生通過質疑、探討、交流,最終理解了句子用抽出而不用長出, 抽出這個詞形象生動地把枝條在春天快速而有力長出來的樣子寫出來了。又如《翠鳥》一課中我列舉出: 翠鳥叫聲清脆,愛在水面上飛。 翠鳥叫聲清脆,愛貼在水面上疾飛。 這兩句話讓學生朗讀後再進行比較,交流,學生就比較容易地抓住了貼著和疾飛這兩個詞語,並利用工具書來理解這兩個詞語,從而理解翠鳥的小巧玲瓏.。 三、抓住重點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 1、指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語句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途徑。 抓住中心句來理解課文內容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我要求學生在初步課文內容基礎上,找出課文的中心句,學生比較容易地找出了課文的中心句:那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學生反復朗讀這句話後質疑:哪裡的風景那麼優美,哪些物產那麼豐富?我及時指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段加以理解。學生經過細讀、精讀很快地理解這句話,中心句理解了整篇課文內容也就理解了。 2、抓住過渡句來理解課文內容 如《太陽》第四自然段第一句: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很遠,但是跟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我使學生弄懂課文時從那幾個方面來說明關系的。《趙州橋》中的: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課文那裡寫了趙州橋的堅固,哪裡寫了趙州橋的美觀。經過我的指導,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輕而易舉了。 四、抓住課後問題來理解課文內容 各學段的每篇課文後面的練習題中都有跟課文有關的思考題,如果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課文並在讀書中思考、感悟,就可以理解課文內容了。如《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中的思考題我們討論討論:小村莊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經過老師的指導,學生明白了這個問題含有兩種意思;:小村莊有了哪些變化?小村莊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學生經過讀書後,從字面上解決了問題,初步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在此基礎上,老師再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進一步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總之,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多種多樣可靈活運用。除了以上介紹的方法外還可利用各種讀書形式、識字工具、聯繫上下文等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

㈦ 如何按課文內容來解詞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冊語文教材是以幾十篇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為主體。這些作品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典範,是識字的有效途徑,是學習作文的範例,是了解民族文化傳統、拓展知識視野、培養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鍛煉思維能力的憑借。「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課標》語)因此,語文課中,閱讀教學占的比重大,用的課時多。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投入的精力大,花費的時間多。但是近年來對語文教學,特別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批評總是不絕於耳。不少語文教師發出「越來越不會教了」的慨嘆,這種慨嘆也基本是針對閱讀教學而發出的。閱讀教學到底怎麼了?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就以自己的教學經驗來談談期中的一方面。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容易出現「鬍子眉毛一把抓」、「各種項目一齊上」、「從頭到尾逐段教」的局面。面面俱到的結果,常常是面面不到。如果能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理解透徹,往往對理解整篇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幫助,是一種耗時少、收效大的做法。為此,近幾年來我堅決擯棄了逐段串講串門的模式,並探索如何突出教學重點,優化閱讀教學過程,特別是如何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這一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那麼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通過重點詞句,有效學習課文,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認為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提高:一、鑽研文本,把握文本精華。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經說過:「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作者的寫作目的,往往體現在他所表達的思想和感情中。而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或句又是作者表達思想情感的泉眼。如果教師善於發現這些泉眼,並以此教學,那麼學生思維和情感的活水就會源源不斷地冒出來。(一)抓住含義深刻的詞句,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當然教學中不能對所謂的重點詞句加以單一、孤立的分析、講解或者簡單地一股腦兒地對字、詞、句面面俱到地「肢解」,也不一廂情願地設計一些練習橫亘在研讀品析中,而是保存文章結構的完整性和意境完美性。以讀促解,以讀悟法,以讀動情。如我在《游山西村》教學中,為指導學生讀好「豐年留客足雞豚」里的足一詞,我這樣設計教學:生(有氣無力):「豐年留客足雞豚」師:「他足嗎,同學們!看來,他有點餓,老師也要像山西村的山民一樣要准備酒肉給你吃。」學生大笑。生(洪亮有力):「豐年留客足雞豚」師:「好掌聲鼓勵。」(學生鼓掌),這就是「足」,不但酒菜足,而且情誼足。這不僅讓學生理解「足」的含義,而且讓學生對「足」有所感悟,有所體驗。可見,教師找到的含義深刻的句子,目的重在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語言,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起到「一石數鳥」的效果。(二)抓住中心句,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小學的許多課文中,某個詞語或句子就是貫穿全文的中心點,仔細思考,全文處處與之緊密相連。如果抓住這些中心詞句進行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脈絡,准確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抓住「那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這個句子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可以設計如下問題:課文寫風景優美的段落有哪些?寫物產豐富的段落是哪幾段?優美的風景體現在哪些景物上?豐富的物產又是什麼?通過理解以上幾個問題,學生初步懂得整篇課文是圍繞「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這兩個詞來寫,用了總分的敘述方式,以下的內容都是這兩個詞的具體化和形象化。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結構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對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無疑起了先導作用。(三)抓住過渡句或關鍵詞,指導學生掌握課文框架。1.抓過渡句。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能幫助學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結構。如《趙州橋》一文的過渡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既總結了上文,又開啟下文,像一座橋梁,使課文的前後部分自然、連貫地銜接,並使課文的結構清晰、明了地展現在小讀者面前。2.抓關鍵詞。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課文中能找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詞眼。憑借這個詞眼,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結構,就會讓學生對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飛奪瀘定橋》一課,抓住課題中「飛奪」一詞,這一關鍵詞語概括了全文的內容,提示了課文的分段思路。教學時,我緊緊抓住「飛奪」這個關鍵詞語分以下幾步設計:①讓學生自由讀全文,想一想課文內容是圍繞課題哪個關鍵詞(「飛奪」)。②再讓學生找出哪些段落寫「飛」,哪些段落寫「奪」,從而給課文分段。③分析「飛奪」的經過和原因。能精導一詞,對撥通全文的課文亦有不少。這樣抓住一個關鍵詞來教,僅30多分鍾就教完了全文,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容,理清了課文思路,又明確了課文中心,掌握了重點詞語,真是一舉多得。剩下來的時間,便進行片斷練習。這樣緊扣關鍵詞教全篇,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突出重點,思路清晰,整體感強,學生學了印象更深刻。二、針對詞句特點,確定詞句的教學方式。全國特級教師虞大明在《走過10年》一書中指出:閱讀課訓練的內容要淡化篇章意識,要抓住最富表現力的詞句,通過理解、轉換、運用,達到理解課文,增強語文能力的目的。訓練的方式要具體,可操作。訓練提示要有明確的指向,以達到訓練的預期目的。[4]據此,筆者總結出以下幾種詞句的教學方式。(一)在語境中悟意「語境」是一種言語的背景,是制約語意的「場」。在不同的言語環境中,詞句的含義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詞句的應用最重要的特徵是依賴語境。教師可藉助於模型或實物、表情、表演等創設語境,幫助學生體味詞句的含意和情愫。[1]如《趙州橋》最後一段:「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裡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多美的語句,可在學生的心中,卻很難清晰地想像出它們的樣子。這時,如果出示投影片,讓那些千姿百態的龍的形象活靈活現地映入學生的眼簾,那麼課文中的句子不再只是些呆板的文字,而是變成了一個個躍躍欲試的生命,抽象的句子變成了學生心中那充滿生機的形象。句子理解了,同時也啟迪和感染了學生的心靈。閱讀中的詞句訓練落到了實處,理解達到了融會貫通的境界。又如《盤古開天地》第三自然段中有一個詞「頂天蹬地」,為了讓學生發掘它內在的意蘊,在教學該詞時,我請了一位學生上講台表演盤古「頂天蹬地」這個動作並堅持1—2分鍾,我則在旁邊深情並茂地引讀:幾百年過去了,盤古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幾千年過去了,盤古依然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幾萬年過去了,盤古還是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彷彿真的穿越時空,看到了盤古開天地的艱辛,感受到了他堅強勇敢、無私奉獻的精神,從而與文本進行了一次真正的交流對話。(二)在比較中辨析在人們的認知活動中,「比較」是一種有效的基本方法。比較在強化感知的差異度、顯示事物的不同特質方面,給人以深刻的印象。[1]在詞句練習中,比較也是一種有效的藝術手段。1.「刪除」比較。如教學《花鍾》的第一段時,教師將描寫花開放的短語刪掉,讓學生與原文進行比較,思考哪一段寫得好?為什麼?凌晨四點,牽牛花開了;五點左右,薔薇花開了;七點,睡蓮開了;中午十二點,午時花開了;下午三點,萬壽菊開了;傍晚六點,煙草花開了;月光花在七點開花;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曇花卻在九點開花……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點左右,艷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七點,睡蓮從夢中醒來;中午十二點左右,午時花開花了;下午三點,萬壽菊欣然怒放;傍晚六點,煙草花在暮色中醒來;月光花在七點左右舒自己的花瓣;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曇花卻在九點左右,含笑一現……在這篇課文中,教師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段落的比較,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准確、豐富、優美,顯然這一訓練是極富價值的。2.「替換」比較。例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時,可以設計比較題如下: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長出)請問「抽出」能否用「長出」來代替?顯然,「抽出」是長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條快速而有力長出來的樣子寫出來了,很生動形象;枝條一般是筆直的、長長的,像一把劍,把枝條「長出」說成「抽出」,非常貼切。學生在比較中體會到「抽出」更准確,更形象。(三)在整體感知中深化有些文章中具有概括作用的語句,由這樣的語句引發了對課文的把握。這種方法同「詞語突破法」一樣,乍一看是從部分入手而不是從整體入手的。但抓這個句子並不是講這個句子,而是為了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這個句子不過是完成整體認知任務的一個憑借。例如支玉恆老師執教的《小珊迪》一文中,最後一句話「飽受飢寒的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質,將永遠打動著人們的心。」是全文的中心句,支老師引導學生利用這句話對全文進行整體感知。學生經過反復的朗讀與思考後,了解到這句話共講了三個內容:一是說小珊迪是一個飽受飢寒的孩子;第二,說小珊迪具有美好的品質;第三,說小珊迪美好的品質打動人心。在這個教例中,支老師抓住課文最後一句話,引導學生完成了對課文內容、中心、結構三個方面的整體認知,為進一步讀文理解提供了高屋建瓴的認識。[2](四)在運用中提升語言文字訓練不僅是理解還要運用。葉聖陶說:「課文無非是一些例子,靠了這些例子讓學生訓練閱讀的能力,訓練寫作的能力。」因而,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例子進行運用語言的訓練。運用語言的訓練方式有多種,包括造句、範式作用的句式的仿寫、詞句的擴寫等等。它不僅發揮了學生無窮的想像力,還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在小語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有關鍵詞、關鍵句、關鍵段,但也有一些課文沒有明顯的關鍵性的詞、句、段,教這些課文是否一定要逐段串講串問不可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俗語雲:「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教這些課文,教師頭腦中應有「攻破一點,舉一反三」的設計理念。但選擇這「一點」是需要留些腦筋的,要考慮教材的特點,要考慮編者的訓練意圖,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然後綜合敲定。當然我們在講讀課文方法上還要不懈地進行改革、豐富和創新,使之靈活地運用於教學實踐。其中最有效的是一點突破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的優化結合,從而使「一法為主,多法相助」的教學策略得以有效的實施,真正提高了閱讀的教學的效率、質量。

閱讀全文

與趙州橋識字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