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師應具備哪些管理智慧
教師的兩個專業智慧。第一是課程智慧,這是第一道關口。一個好的老師,他就是應該不斷地閱讀,尋找新的資源,那樣,他講課會比較豐富。第二,教學智慧。如果只有課程智慧而沒有教學智慧,就不能落實到課堂。課程智慧與教學智慧這兩個智慧加起來,基本上能夠構成一堂好課。什麼是一堂好課呢?我們可以提出幾個標准:第一,這個人上課資源比較豐富,這是一條很重要的標准。第二,這個人能夠喚醒、激勵、感染他的學生,我們把它叫傳道。第三,他不僅是傳道,他還能夠講知識,講得明白。他能夠把簡單的知識講得明白,會講課的老師就是這樣:從總體上講細節,一旦從總體上講細節,他就能夠把簡單的知識講明白。反過來,你要是只講細節,回不到整體,他就會把簡單的知識搞復雜。 關於教師的教學智慧,我提出幾個說法:第一,要能夠把簡單知識搞復雜,你有沒有這個本事?這個本事很重要。大學老師一般有這個本事,他就把簡單的問題搞復雜。但是,僅僅具備這個本事是不行的。有些大學老師一到中小學上課,就上不下去了。學生聽不懂。他不講學生還有一點懂,他一講,學生就一點都不懂了。為什麼呢?他就只知道把簡單搞復雜。他不知道,接下來應該還要做一道工序:能夠把「復雜」還原為「簡單」。這才是高手。這就是「教學智慧」。可以概括為幾條原則。第一條原則叫「深入」,就是把簡單搞復雜。第二條原則叫「淺出」,就是由「復雜」再回到「簡單」。這叫「深入淺出」。這樣,他講課就會講得精彩。一個老師既能夠深入,又能夠淺出,這個老師講課就有某種「節奏感」。有時候,你去聽課,感覺某個老師善於講課,但你又不知道他好在哪裡,你說不出來。其實,他就是有「節奏感」。他不會一下子把學生搞懵。他會像唱歌那樣,慢慢地引入,忽然達到一個小高峰。然後,慢慢地徘徊一陣子。忽然,往上面升上去,又再往下走。這就是節奏感。任何好聽的歌都有節奏感。我給老師們推薦的一首歌,你去把它找來聽一聽。當然,其他歌都有節奏感,我最喜歡聽的歌就是這一首,我是說它有節奏感。這首歌叫《i』ll always love you》(我永遠愛你)。這是美國的黑人歌手休斯敦唱的。她的歌就唱得好。我缺乏激情的時候,我就聽一聽她的歌。聽她的歌,就會坐得很直,干工作就有勁了。這樣的歌曲就是好。它有節奏感。這是我們說的教學智慧。 如果一個人有課程智慧,有教學智慧,基本上就可以說,這個老師能夠上一堂好課。但是,僅僅能夠上好一堂課,還是不行。有的老師上課不錯,但是這個老師被學生討厭。所以,我們討論了教師的「課程智慧」,「教學智慧」之後,我們要討論教師的「第三種智慧」。我把它叫做「管理智慧」。 民主管理教育管理的第一個智慧,我把它叫「民主」。民主這個詞太大了,請老師們把它還原為一個小概念。什麼叫民主呢?就是尊重學生。遇到什麼事情,與學生商量,這叫民主。民主就是這么簡單。與民主相反的狀態,就是什麼事情都由這個老師說了算。學生不同意,也要執行。這叫做單獨的裁定,簡稱「獨裁」。民主就是讓民眾自己做主,讓學生自己做主,遇到什麼事情,與學生商量,這是民主。 我們提供的第一個案例,是魏書生老師的講座。老師們可能看過他的書和錄像。魏書生的書影響中國一代、兩代甚至三代班主任。很多老師做班主任,遇到問題的時候,在學生面前流眼淚的時候,他回到家裡就開始看魏書生的書。看魏書生究竟是怎麼跟學生交往的。我們推薦幾個片段,請老師們看看,看看魏書生他怎麼談論他的班主任工作經驗。(播放魏書生老師的錄像:「為師從教不可不聽的演講」) 你知道什麼叫民主,他的解釋就是這樣:讓學生自己作主,當學生遇到什麼困難,學生作主之後,遇到什麼困難,學生可能解決不了,然後,我來幫助你一下。這就是民主。各位老師可能會覺得這個太遙遠了。遲早有一天,你會覺得不遙遠。什麼時候呢,就是當你的孩子長大了,你就覺得不遙遠了。有些家長,就是「不自覺」:孩子已經長那麼高了,他都不知道「放權」,還要這個家長說了算。總有一天,這個兒子把他的父親揍一頓,他的父親才知道:「哎喲,算了,再不放權不行了。」在鄉村,男孩一天天在長大,往往在這個男孩到了快要談戀愛的年齡,或者正在談戀愛的時候,他感覺到他沒有權力,他的女朋友瞧不起他。這時,他最想爭取權力,想用武力解決問題。我和父親之間沒有發生這種沖突,因為我父親很自覺。他知道我長大了,我對他說話聲音提高一點點,他就說:「好吧,好吧,聽你的。」 魏書生老師的解釋就是這樣:我們只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你如果能做的事情,你去做吧。他對民主的解釋就這么簡單。我們再看看他相關的說法。(播放魏書生老師的錄像:「為師從教不可不聽的演講」) 我對魏書生老師的基本感覺是:這個人很智慧。第一,魏書生老師的做法和中國現階段的民主基本上是吻合的,不必用未來的民主來挑剔他的民主。第二,魏書生老師有一個可愛的地方,他有一種東北人特有的智慧和幽默。要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他講課總是慢慢地講。你在笑,他不笑。你聽得很激動,他不怎麼激動。這種智慧一般人是沒有的。第三,魏書生站著講課。我做講座總是坐著講,受不住啊。他為什麼能夠站著講呢?他說是因為他重視身體鍛煉。他每天堅持長跑。這是有「實踐智慧」的人。 我希望老師們去買魏書生的書和光碟。有一段時間我很想看魏書生的書和光碟。為什麼呢?因為有很多神奇的傳說。據說魏書生到外面出差,十天,半個月,或者,二十天。老師出差期間,班上的學生該干什麼照樣干什麼,沒有出任何亂子。他出差20天,不請任何一個老師代課,班上學生的考試成績照樣很好,班上的管理很有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就開始看他的書。看了他的書之後,我相信,群眾之間相互監督是對的。比方說我要是做了一件錯事,我在外面做了一件很不正當的事,我的鄰居都要罵我了,很正常嘛。關於魏書生老師的管理經驗,大家可以去讀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最初的版本我看過,新版本我也看過。這本書寫得不錯。他做班主任的智慧,現在看來還是很少有人能夠超越他。在中國的背景中,魏書生老師的民主管理基本上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核心精神是「讓學生自己作主」。輔助的辦法是讓學生幫老師,然後是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班主任工作漫談》大量地談論如何讓學生自己管自己,這很重要。 再推薦一個案例,請老師們到網上去下載。現在班主任遇到一種新的制度,叫做「導師制」。這是說,每一個老師都是班主任。這是第一個說法。第二個說法是:每一個班主任都是導師。 每一個導師都是班主任。這怎麼可能呢?當然有可能。大學老師往往就是這樣做的。每個老師帶幾個學生,他們成為「研究生導師」。怎麼輔導學生,這是導師的責任。他提供個別輔導,必須這樣做。每一個導師帶幾個學生,這跟一個班主任帶一個班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很不一樣。大學里有輔導員,同時還有導師。輔導員跟學生的關系是不錯的,但是無論關系怎麼不錯,還有一種交往更重要:就是導師跟學生之間的交往。導師帶幾個學生,他的人格魅力,他的生活方式,他的學術激情慢慢地會影響他指導的每一個學生。可是,我們現在遇到一個難題:就是一個班就那麼幾個老師,卻有那麼多的學生,怎麼辦呢?他做不到。因為,一個老師不可能帶30個學生,那會回到班主任的狀態。所以,凡是有導師制推行的地方,最後都會有一個策略作為輔助,叫做「導生制」。就是說,總有一些學生,相當於是小組的組長。遇到小事情,由組長解決。解決不了的,再由導師出面解決。一個導師帶20個學生。20個學生可以分成5組,每組4個人。或者,分成4組,每組5個人。然後,每組有一個組長。這就是「導生制」。把「導師制」和「導生制」結合起來,估計這是中國班主任制度變革的未來方向。 現在很多初中和高中,開始有這樣的制度變革。第一個學期只有一個班主任,沒有導師。一個學期之後,各個老師給學生上課,有了一個學期的交往。學生都知道哪一個老師有什麼性格,他喜歡哪一個導師。從第二個學期開始,學生就開始選導師。學生選導師,這是很尷尬的事情。有時候,一個導師,學生普遍喜歡。一個班50個人,就有20個學生選這個老師。有的老師性格古怪,生活方式萎靡不振,學生在這個老師這里找不到感覺,他們會躲避這樣的老師。他們不會選擇這個老師做導師。 這種做法慢慢的會帶來一些改變。現在中國有很多學校——南京、山東、廣東、海南等很多地方的學校都在試行「導師制」。我們在網上看到一些資料和相關的報道。教育中的民主,在魏書生這里,我覺得,在導師制這里可以獲得一些補充。魏書生老師的做法是有意義的,但需要有另外的補充。魏書生管的范圍還是多了一點。魏書生的說法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時時有事做。就是說,每一個時間都有事情做,每一個事情都有時間做。我後來聽了他的報告,我感到有點疑惑,或者說不太贊成。按照他的方式,會把學生的時間完全分割掉。學生來到學校,一天八個小時。他基本上把八個小時安排得滿滿的了。在那裡,沒有哪個孩子敢說:我現在什麼都不想做,我就喜歡發呆。這是絕不允許的。你說:「發呆當然不允許嘛,在學校怎麼能發呆呢?」我覺得發呆也是可以的嘛,我做學生的時候經常發呆,也不影響我今天成為一個正常的人。發呆是人的權利,有時候人就需要發呆。如果學生忽然想到:「我要看另外的書,我哪裡也不想去,就想在教室裡面看書」。那魏書生說:「不行』。魏書生老師的辦法是:你一定要跑出去,每天要跑多長時間,是有規定的。魏書生老師有很多規定,一系列的規定,太細節了。如果管得太細節,就把一個人的時間全部瓜分掉了。你知道什麼是獨裁嗎?最獨裁的方式就是:把人的自由時間全部剝奪掉。 民主管理是重要的,但是,還有一點很重要。它是民主的輔助策略,我把它叫做「管理技巧」。魏書生的說法是「科學」。他說,做班主任,第一要講民主,第二要講科學。我看魏書生老師所講的「科學」,其實就是「技巧」。他把他的「技巧」叫做「科學」。這樣說當然也是可以的,因為科學和技術兩個詞,原本就連在一起。但是,我個人還是願意直接談「技巧」。 關於管理技巧,我推薦老師們看一個人的書,但是,也不要迷信這本書,裡面的技巧不一定都是對的。這本書的作者叫萬瑋。萬瑋老師的書在很多地方可以找到,叫做《班主任兵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出版。這幾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的書,有一個「大夏」系列,做得很不錯。全國教師都在讀這個系列的書,比如鄭傑的《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萬瑋的《班主任兵法》、竇桂梅的《玫瑰與教育》,等等。 我個人對萬瑋老師的某些做法不太贊成,因為他太講「技巧」了,光講「技巧」,讓人感覺到:這是在跟學生在「玩技巧」,好像在學生那裡搞「陰謀詭計」。 實際上,有些班主任就是在跟學生搞「陰謀詭計」。有些班主任有很多經驗,其實那些經驗不過是一些「陰謀詭計」。你也不能說那些經驗不好,我只是認為,那些做法頂多隻是一些「輔助策略」,不能成為「主策略」。它只能提供輔助。 我們來看萬瑋老師的第一個技巧:剛柔相濟。 有個叫楊良的同學受到同學的圍攻,老師到現場後,也對楊良提出批評。沒想到,這個楊良同學大聲喊叫,沖出教室。 各位老師,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事,怎麼辦?我相信我們在座可能有老師遇到過這種情況。我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那年,我在一家中學教英語。我讓學生調換座位,以便相互交流。怎麼調換呢?我說:「你想跟誰坐一起,就跟誰坐一起。」但是,我沒有想到,一個女學生,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學生,誰也不願意跟她坐一起。她沒辦法,就坐到後面去了。我就走過去,問她:「你想跟誰坐一起?」她就說:「我誰也不想。」我說:「你誰也不想?你最好找一個吧。」她說:「我就不想!」我說:「好吧,好吧,你就坐這里。」她說:「我也不坐這里了。」我說:「你想干什麼?」她說:「我什麼也不想干。」然後,她大叫大喊,哭著沖出教室了。 我們來看萬瑋老師是怎麼處理這個事情的。萬老師也讓學生把他追回來,追回來之後,怎麼辦?你把他追回來了,拉回了教室,怎麼辦?你看這個萬瑋老師怎麼說的。他說:「有一點我想請大家考慮。如果全班所有人都批評你,你的感覺怎麼樣?你能承受得了嗎?大家一定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你去辦公室,所有老師都批評你,你也會難以接受。所以,這次楊良同學雖然犯了錯誤,但是可以原諒的,大家說是不是?」學生當然說:「是!」萬瑋老師接著說:「如果我說歡迎楊良同學回來,我們就一起鼓掌,表明我們的態度,好不好?」大家就趕快鼓掌。那個楊良同學一看大家鼓掌,他就很開心。萬瑋老師把這個叫做剛柔相濟,這是有道理的。 萬瑋老師讓全班同學鼓掌之後,問題就解決了: 在掌聲中,楊良臉上顯出了激動的神色。在接下來的課中,楊良聽得特別專注。雖然他沒有舉手發言,但是從他堅毅的目光中,我看得出來他已經被我收服了。所以我對萬老師,最不喜歡的詞語就是這些詞語,動不動就,「他從此就變得溫順了,然後他終於被我收服了。」 當然,做班主任不是為了專門「收服」學生。你把他收服了,也不見得就是成功的。關鍵是要讓學生自己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 下面再看他怎麼「治理」另外一種學生。我相信在坐的老師都遇到這種學生:梅蘭和菊花是班裡兩個成績最好的學生。我發現這兩個人我都不喜歡,為什麼呢?她們太傲慢了。但凡學習好的學生都有一點傲氣。他們從心裡認為自己的好成績是自己取得的,跟老師關系不大。因此,即使老師表揚他們,他們也覺得是應得的,他們也不會很感謝老師。反而是那些平時調皮搗蛋的學生,沒少挨老師的批評,但是他們和老師的感情很深厚。他們知道自己表現不好。長大之後為自己的過錯深感不安。他們是真的感謝老師。因此,畢業之後也能常常記得老師,常常回來看望老師。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別指望他們畢業之後還能回來看望老師。所以我們現在就說,真正的問題學生,不是那些成績不好的,是成績最好的。有時候是這樣的:成績很好,但是他們認為,俺成績很好,是為你們掙了工分,你的期末獎金都是我給你掙出來的。我們有很多學生明白:他成績好,能把班裡的平均分提高好幾分。「期末獎金都是我給你掙的」。有的學生很「懂事」,他就覺得你應該對我好。 再來看萬瑋老師的第三個「技巧」。讓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處理班裡發生偷盜事件的。這樣的事件不可能很多,但總會遇到這些事情。一個班裡面,忽然有一個學生的錢被偷走了。還有更可怕的事情:班主任收的班費,放在抽屜裡面,下課之後,打開抽屜一看,沒了。錢到底到哪裡去了,誰都不知道。其實,就是他們班裡的學生偷了。學校里偶爾就會發生這種偷盜事件。對於這種偷竊事情的處理,必須很謹慎。因為稍不注意,就會遇到尷尬,甚至會把家長捲入進來。你說那個學生偷了東西,家長很快就會介入。家長會說:你憑什麼敗壞我們孩子的名聲?敗壞我們家族的名聲?最後,會弄得不可收拾。 比較常見的辦法就是用語言感化。比如,老師說:「同學們,今天某某同學的東西丟了,而拿東西的人就在我們當中。在老師眼中,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純潔可愛的。我不相信有人故意做這個事情。我想一定是有人覺得某同學的東西很好玩,借去玩了,但是後來忘了還了。我們老師們就喜歡這樣處理,有一些學生就真的聽話了。但是,現在的孩子不笨了,現在的孩子偷了東西以後,你這樣說,他在下面冷笑:這個老師太笨了,我是偷的,怎麼叫玩的,根本不是拿來玩的,還回去?見鬼去吧!現在的孩子一旦想偷你的東西,就不會被你簡單的技巧給糊弄過去。 有些老師採用另外一些辦法。第一種辦法,提出一個時間,在這個時間之前,希望這個同學來找老師。這個辦法一般比較困難。你去等吧,等到天黑,他也不一定來找你。第二種辦法,讓這個同學悄悄地把東西放回去。老師說:我們借了東西的同學,在什麼時候可以悄悄把東西放到某個地方好不好?好吧,你就去等吧。第三種辦法,這種辦法比較絕,准備一隻開了一個小口的大箱子。每名同學在教室外面排隊,每個人輪流進去一次。到最後,打開箱子,東西就在裡面了。這種辦法也有人用的。這種辦法比較絕。比方說,錢丟了,怎麼辦呢?准備一個箱子。同學們,我們到外面去集中,然後一個一個的進來。每個人的手首先要放在口袋裡面,然後,一定要把拳頭捏緊,不能打開。然後,再把拳頭放在箱子裡面。再拿出來的時候,要打開手。每個人都做這個動作。這樣,學生就有台階下了。偷了錢的同學,他正好就把錢從兜里拿出來放回去。他找不到台階下,不知道怎麼還回去,你就給他一個辦法。讓他放回去。這個辦法可能會成功。但是,這個辦法也不一定都管用。
2. 教師應具備哪些教學智慧
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師在教學專業活動中形成並得以發展的,需要較長時間的職業生活積累。筆者認為,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必須把握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的特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教師已有的教育經驗、目前的實踐體驗和未來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有效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具體說來,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特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獨創性。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具有鮮明的個體性,即每一個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都與他人有明顯的區別,它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突發的靈感,是教師創造性思維的外顯,是對教學實踐的頓悟。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過於重視「他山之石」的學習和借鑒,學校管理者也常常要求教師必須多聽課、多學習,似乎只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教師自身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和激發卻缺乏足夠的重視。事實上,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的形成主要不是靠學習和借鑒形成的,
教師對自我實踐經驗的感悟、總結、提升,才是形成、提高自我教學實踐智慧的主要途徑。
二是隨機性。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師無法預設的隨機行為,它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與教學過程中發生的不可預知的教學事件有一定聯系。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過於強調教學過程的嚴密性、教學環節的完整性、教學內容的指向性、教學目標的預設性,而缺乏處置課堂偶發事件的靈活性,更不重視偶發事件所引發的課堂生成目標的達成。必須指出的是,教師實踐智慧的發生雖然具有偶然性,但並不意味著教學實踐智慧的形成沒有規律可循。教師應該通過對諸多偶發事件的處理藝術的總結和錘煉,有效探詢教學實踐智慧形成的規律性,從而逐漸由實踐智慧的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三是內隱性。
教師的教學實踐智慧是教師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的一種潛在思維活動,是一種典型的潛意識,隱含在教師的知識、經驗及習慣性行為中,是教師難以駕馭的。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過於依賴自己習慣性的教學行為和經驗,即便是提高知識儲備、完善知識結構也常常囿於本學科範疇,對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學習重視不夠。
然而,本專業之外的知識、體驗對教學實踐智慧的形成和提高卻是不可或缺的,教師應該在高度重視本學科知識積累和體驗的同時,隨時注意收集不同學科和領域的有效信息,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
必須強調的是,習慣性教學經驗既是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學實踐智慧的最大「攔路虎」。因此,提高教學實踐智慧,教師必須樹立新課程意識,遵循新課程理念,不斷改進習慣性教學經驗,並在加強教學反思的基礎上,勇於向自我經驗挑戰,勇於否定自我、超越自我。
3. 教師如何運用教學智慧
在教來學過程中,我們要改變傳源統的教學觀念,不要在課堂上總是老師一個人,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自主學習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提高教育教學工作質量。我們只有真正把學生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才能使學生「願學、樂學、會學、善學」,達到「輕負高效,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4. 如何提升新手教師教學實踐智慧
在從事教學管理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新手教師在初登講台的一至三年內,在實際工作中往往不能對教學情境、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把握。主要表現有為教學能力薄弱,基本功差,課堂語言不準確,不會和學生互動共生,課堂教學低效。
究其原因,就在於缺乏實踐知識以及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的轉換能力。他們雖然經過系統的師范教育專業訓練,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素養;而且經過實習訓練,對教育教學實踐也有所了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教育教學工作全面展開,新手教師會漸漸意識到實際教學與理想中的得心應手大相徑庭,因此往往感到力不從心。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他們的很多優勢,如知識更新快、計算機應用熟練、師生關系較為融洽等,這些都是他們發展成長的有利因素。
對於新手教師來說,發展的關鍵在於怎樣盡快實現自身所具有的專業知識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學習和掌握有關的教學技能技巧,在學校相關管理策略的督促和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的引領之下,從模仿借鑒先進教師的教學模式人手,通過培養和訓練,逐步積累情境式、案例式經驗;同時在專家的點撥下,通過理性反思,使自己盡快成為基本勝任教學工作的教師。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學實踐智慧的提升。
所謂實踐智慧,「是在實踐上知道怎麼做的知識類型和推理形式,它不等同於任何脫離主體而存在的客觀知識,它是人在客觀世界中知道怎樣做的知識和經驗」。而教學實踐智慧「主要表現為教師對於教學工作的規律性把握、創造性駕御和深刻洞悉、敏銳反應,以及靈活機智應對的綜合能力。」由此可見,教學實踐智慧是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提升、內化而形成的。美國學者特拉夫斯說過,「教師角色的最終塑造必須在實踐環境中進行」。大量的緘默知識和實踐智慧是無法陳述和傳授的,集中體現在實踐中,如把握教育時機、調節教育行為、轉化教育矛盾和沖突等,這些實踐智慧只有靠教師自己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反思、探索和創造才能獲得。
我校是一所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非常重視對新手教師的培養,將其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常抓不懈。經過長期摸索,正逐漸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具體而言,即採取何種策略培養新手教師的教學技能技巧、對待學生的信念以及反思能力等教學實踐智慧,以促進他們的專業成長,為今後的繼續發展奠定基礎。具體做法主要包括:
1.實行師徒結對,重視教學常規訓練
我們為每位新手教師配備一名富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進行傳、幫、帶,在備課與上課、作業與輔導、聽課與評課等方面予以指導。著重在有效運用教學策略、如何體現新舊知識銜接、如何啟發引導、如何復習鞏固等,通過講授、觀摩等具體的強化手段,讓新手教師真正學會操作方法,並付諸於教學實踐之中。同時跟蹤檢查他們運用教學常規的情況,並及時解答他們關於教學策略的疑難問題。
2.強化「心中時刻有學生」的理念。精心研究學生
在美國州際新手教師評估援助聯合會(Inter-state New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upport Consor-tium INTASC)為新手教師提出的利於專業生涯發展的10條原則中,著重指出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差異,並提供多種教學方式和使用多種教學策略,以確保學生的智力、體力和社會能力的和諧與均衡的發展。
眾所周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應把教師自己看作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鼓勵師生之間的「對話」。建立形式上的良好的互動關系。對於新手教師來說,學生課堂行為的錯誤和偏失,是非常可貴的教學資源,關鍵在於教師的敏於發現和善於指導,這就需要實踐智慧。
3.學會反思,學會合作
實踐智慧的形成離不開教師對具體教學情境、教學行為的理性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一成長。他還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麼,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因此,我們非常重視引導新手教師學會反思,歸納得失,尋找原因,以找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實現兩種知識的融合,從而有效改善新手教師的教學低效行為;並達到對不良行為、方法和策略的優化和改善,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加深對教學活動規律的認識理解。
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合作群體的支持。教研活動就是非常有效的途徑。形成教師團隊,與新手教師一起「共同構建知識」、「共同尋求新知」,並以此提升教師集體的實踐智慧。通過聽課、評課、觀摩、研討等形式,有的放矢,為新手教師提供專業及教學經驗的支持,平等對話,共同求得教學的智慧。「相觀而善謂之摩」,新手教師在教師同伴之間先進經驗和行為的相互引領下,由成功的、失敗的種種體驗而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並逐漸內化,提升為實踐智慧。
青年教師是教育的未來和希望。因此,研究提升新手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的策略,使他們能夠更快、更好地度過適應期,盡快地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有效提高教學實際能力和教育質量,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5. 教師需要哪些教育智慧
教學活動從設計到實施再到課後評價研討,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對應於這一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教師需要施展的智慧分別是:解讀的智慧、互動的智慧和反思的智慧。 2.1 解讀的智慧 教材文本解讀和學生解讀是教學方案設計的前提和依據,解讀的智慧主要是教學設計階段的智慧,但在教學過程中及結束後,依然需要進行研究性和反思性的解讀。 文本解讀指的是對課程計劃、課程標准、教材等課程文本的解讀,傳統備課理論中強調的「懂——透——化」三部曲依然適用,教師不僅要熟知課程標准和教材的總體要求,而且要對所教內容在整個教學內容體系中的地位和在形成學生素質上的作用。具體而言,文本解讀包括結構的解讀、意蘊的解讀、以解讀為基礎的文本轉換。結構的解讀是要通過梳理,將每一個知識「點」、「線」或「單元」,都置於其所在的一個更大的結構或體系之中;意蘊的解讀是指由外而內的透析或由此及彼的聯想,把握住文本思想的內核或言外之意;文本轉換是指要將「文學的」或「科學的」文本轉換成「教育的」文本,其轉換的根據,就是對學生狀態、需求及差異的解讀。 不僅如此,解讀中教師還應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即「個性化」解讀。如有的教師認為,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要「用理性而非仇恨的光照耀孩子」[1],有的教師在《斑羚飛渡》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坦言「面臨災難時的任何一種選擇都應該被理解,至少應該被諒解」[2],足以見出教師解讀文本的功力。教師個人對課文或其他類型知識單元的「深酌淺飲」直接影響課的品質高下:教師解讀得淺,課就上得淺;解讀得偏,課的方向就偏。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根據教學需要,開發利用其它教學資源。 對學生解讀包括:狀態的解讀、需求的解讀、差異的比較。教師要對學生知識結構和經驗水平,學習的興趣、願望等態度因素,學習的方法和能力等等方面情況進行深入而具體的了解,從而准確地把握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前的狀態。有的教師雖然也在教案上寫著「學生的聽和說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學生對於圍繞主題展開會談感到困難」,但若要深問:有多少學生感到困難,有多少學生能成段地說,成句地說,或一個一個單詞地說,不會說不敢說的原因是什麼……則無言以對,這表明教師並未真正讀懂學生。不同學生課前的狀態不同,對文本學習的需求也就不同,這種狀態和需求上的差異,便成為教學設計必須解決好的問題,所謂解決,不是「消滅差異」,而恰恰是要利用差異,使差異成為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在課堂上展開互動的一種動力和資源。 以讀懂文本和讀懂學生為基礎,教師的智慧集中體現於這樣一種考慮:確立怎樣的目標才能使所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既能獲得真實的進步又不至於感到特別困難;既使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不感到虛度時光,又使學習困難的學生能夠跟上並有收獲。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設計的理性還體現在綜合地考慮教學中師生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活動展開的程序以及對活動過程及效果的檢測與評價方法等等問題。當然,也需要對課堂環境等因素加以考慮。 2.2 互動的智慧 互動的智慧主要體現在教學的展開階段,這一智慧主要由捕捉(發現、意識到其價值)、回應(評論、追問、補充)和重組課堂教學資源的「靈性」構成。 先說捕捉。捕捉主要是指捕捉資源,資源往往由教師的開放式問題、情境或活動激發而生,而封閉式的問題(或稱「填空式問題」)由於指向一個固定的答案而難以生成出新的資源,所以,教學方案及提問的開放式設計是資源生成的前提。有了資源之後教師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發現有價值的資源,即發現那些有利於思考深入、問題深化、解題策略優化或多樣化的答案、疑問、乃至錯誤。 在捕捉資源的基礎上,教師的智慧表現在如何通過臨場迅速的分析和判斷,以回應、追問、評價、激勵等多種方式將思考引向深入。 許多教師的課堂回應是「正誤」判斷,遇到錯誤答案後教師就會向全班發問:「誰來糾正他?」「誰來幫助他?」這種「教學問答」實質是「尋找正確答案」而不關心思維過程。事實上,許多看起來錯誤的答案包含著正確合理的因素,教師的簡單回應,不僅可能遮蔽正確合理之處,還可能壓抑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同樣道理,對看起來正確的答案如果不加以追問,既可能掩蓋錯誤、鼓勵機械思維和迎合心態,還可能使學生失去深入探究的興趣,停留於表面的「知道」。 無論教師得到的答案看起來是對是錯,都不要忘了追問:「是嗎?」「為什麼會這樣?」「你是怎麼想的?」「還有別的解釋嗎?」……追問使問題清晰和有層次、有條理,追問使學生養成追根究底的意識,也便於清理自己的思路,追問也使學生暴露自己的一知半解和隨聲附和,總之一句話,追問使學生思維更加積極化。 補充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互動方式,例如,當教師把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放到學生小組以後,會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學生不理解或誤解、討論離題或停於表淺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個別的,指導一下即可;也可能是帶共性的,就必須及時補充信息、補充說明、增加指導性提示等等。 重組是對教師教育智慧的更大挑戰,它意味著教師通過課堂資源的激活、發現、採集、分析判斷和回應,意識到原先的教學設計方案已不適應學生的實際狀況,需要及時調整甚至重建教學活動過程。具體的重組,可以是對推進教學深化的中心問題的重組,如從學生獨立思考提出的問題,經過集中、概括和提煉,形成一個新的值得在學生小組中進行討論的問題;可以是師生互動形式的調整,如由一對一的師生互動轉化成以小組為單位的生生互動,或者轉化為學生小組之間、教師與學生小組之間的互動;還可以是新的教學活動環節的重組,那就是說,教師意識到教學方案中預設的某一環節此時已不能適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需要,從而應急性地組織起一個新的教學環節或步驟。 2.3 反思的智慧 反思的智慧是教學結束階段的智慧,反思要基於自我評價,並指向重建——教學方案重建或教學過程的重建。 教師課後的反思,不是簡單地將教學方案換一種方式重述,也不是不痛不癢地「自我批評」,更非客套般地「請專家/大家多多指正」,而是一種「全程式」、「全景式」、有深度的以回溯為基礎的理性重建。一般來說,課後反思要指向如下一些基本方面: ——反思教學之前的設計是否體現了全面的育人價值,這種設計(包括目標的、內容的和活動的設計)是否以對自己面對的具體的活生生的學生實際狀態的分析和特定教材內容及要求的分析為依據; ——反思教學過程中有沒有對學生思維和態度引領的「全程貫通」,是否體現了層次上的遞進或類型上區分,是否考慮到學生在思維水平和思維類型上、情感調動和轉化上的差異,以及他們在思維和情感發展上的不同需求; ——反思教學全程中有無有關思維和態度的「重大事件」發生以及教師在回應和處理上的得失,導致得和失的內在原因是什麼; ——以反思結果為依據進行後續教學的重建,即在哪些方面應該做出改進,哪些有效經驗可以繼續嘗試和提升等等。
6. 讀劉良華教授《教師應具備哪些教學智慧》有
教師智慧,劉教授總結的非常系統簡潔,「課程智慧---吃透教材,補充教材,更新教材」,「教學智慧---傳道,授業,解惑」,「管理智慧---民主管理,管理技巧,教師威信」。對劉教授所談論的課程智慧給我最多啟發,其實我們做教師的大部分對吃透教材都能做到,但是也僅僅停留在吃透教材這個階段,沒有走到「補充教材和更新教材」的階段。應對高考,學生成績的確是我們必須關注的,但是站在教材的角度,我們只能仰視高考,但是如果跳出教材,我們是否有俯視高考的可能?這是我追求的境界。
我喜歡的話「理想的生活就是流浪,真正的流浪是精神流浪,不斷突圍,不斷更新,不斷去尋找新的方向。」「讀書是很美妙的事情,很愉快。」現在還記得他在廣州華南師大給我們上課時說的,他從來不怕塞車,因為手邊有書,可以隨時看。我也愛讀書,珍惜時間,所以我是最沒有耐心等待的,總認為的浪費時間。現在我的包中也就放了書,等車時,等餐時,等人時拿出來哪怕讀上幾行,也感覺時間沒有浪費,人也就會變得從容、淡定。
我也很同意劉教授所說的,教師首先要過人的生活。老師首先要熱愛生活,享受生活,而不是總是談犧牲,過苦行僧的生活。所以,我們不僅僅需要的是教學上的智慧,更需要生活的智慧。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高度,做智慧的老師,享受教學,高質量生活。
7. 請談談教師應具備哪些課程智慧和哪些教學智慧
第二章 教師應具備哪些教學智慧?
如果說「課程智慧」主要顯示為教師的「備課」的智慧,那麼,教師的「教學智慧」則主要顯示為「上課」的智慧。
究竟什麼是一堂好課?有不少學者認為這種追問幾乎是一種徒勞,因為「一堂好課」所隱含的因素過於復雜,甚至不可言說。
事實上,「一堂好課」這個話題雖然復雜,但還是可以從「復雜」中找出一些「簡單」的要素。我們借用韓愈的框架,認定一堂好課至少有三個基本要素:傳道、授業和引起主動學習。韓愈的原話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的「傳道」在這里主要指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培育學生的人格;「授業」在這里主要指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解惑」在這里主要指讓學生主動學習並在學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後教師再給予解答。
第一節 「傳道」
「傳道」在考試試卷中可能並不是最關鍵的要素,一般的考試試卷很難「測試」一個人的考試成績。但是,對孩子來說,「傳道」是影響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關鍵要素。
一、解釋:情感、態度、價值觀
這里的「傳道」是指讓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受到激勵、喚醒和鼓舞。對學生來說,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永遠是重要的。但是,無論知識和技能多麼重要,它從來就不是學生學習的全部內容。教師的使命,除了傳遞知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讓學生成為有獨立人格的人。
知識也許是可教的,但「情感」、「價值觀」幾乎是不可教的。教師的「傳道」只能顯示為感染、熏陶和引導,只能顯示為激勵、喚醒和鼓舞。好的教師總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氣質感染、感化他的學生。
二、案例
三、討論:「知識教育」與「人格教育」誰重要?
知識教育是重要的,但是,還有比知識教育不見得次要的要素,比如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雖然重要,人格卻基本上是不可以直接教的。人格教育的有效方式可能是「感染」、「暗示」。教師只能以看不見的方式「感染」、「暗示」他的學生。
第二節 「授業」
「授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這里的「授業」主要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在學業上達到掌握水平。在重視「筆紙」考試的現實社會中,「授業」可能是中小學教師和家長最關心的主題。
一、解釋:「知識游戲」與「知識地圖」
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講解知識,關鍵在於教師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有效學習。而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可以歸結為兩句話:學習就是玩游戲;學習就是認地圖;當然,也可以加上另外兩句話:「學習就是學說話」和「學習就是學走路」。
第一句話:學習就是「打游戲」,與之相關的概念是「及時反饋與矯正」。
中國教師和中國家長目前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學生「早戀」,盡管「早戀」問題現在已經不像前幾年那樣令家長驚慌失措了;二是學生「網隱」,即學生沉溺於「網路游戲」。現在看來,中國教師和中國家長最頭疼的是學生接近「荒淫無度」地沉溺於「網路游戲」中。
學生為什麼願意把自己交付給網路游戲?網路游戲究竟有什麼誘惑力?可能的原因是:游戲裡面隱含了學習的秘密。
第二句話就是「學習就是認地圖」。這也是一條教育隱喻。優秀的地理老師,可以視為優秀教師的「楷模」。學地理就可以把學習許多的秘密揭示出來。舉個例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看看用哪種學習方法能夠讓學習者在一個星期之內能夠掌握和理解整個北京市地圖的所有街道。掌握和理解的標準是:你問「安外大街88號」在哪裡。學習者就可以回答:從大興出發,經過那些街道就可以抵達那個地方。
你知道學地圖最無效的辦法是什麼嗎?如果老師一條街道一條街道慢慢地教,那麼,學生可能永遠不會掌握和理解北京地圖。
最有效的辦法是什麼呢?
第一個秘密,學習者最好確定自己在哪裡。在學習哪條街道之前,先弄清楚自己的立足點或出發點。
第二個秘密,學習者最好先學習「主幹道」,比如東西走向有幾條主幹道,南北走向有幾條主幹道。掌握了主幹道之後,再去學習「分支」和「分岔」的街道。這就是「整體學習」。
建議老師們記住這兩個教育隱喻:學習就是打游戲;學習就是認地圖。這兩個隱喻提示我們:及時反饋與整體學習這兩條原則是多麼的重要。
二、案例
三、討論:何謂「知識結構」與「及時反饋」?
美國學者布魯納雖然不見得是最早提出或倡導「知識結構」的人,但他是比較系統的解釋「知識結構」的人。在布魯納的專著最初被引入中國教育界時,中國人大張旗鼓地談論「知識結構」,但現在很多人不再談論「知識結構」這個詞語。偶爾也有一些從美國回來的人嘲弄「知識結構」。這些人說,他們中國人到了美國,問美國的專家:你們美國的「布魯納」先生是不是很厲害?結果美國人反問:「布魯納」是誰?中國人回來就宣揚說:我們中國人把美國人布魯納當「專家」崇拜,其實在美國,沒有人把布魯納當一回事。
我本人詢問過幾個美國的校長,我問:你們看不看「杜威」的書?那幾個校長說:沒有。我說:我們中國教育界很多人都知道「杜威」,很多人在閱讀他的書,他的書是中國教育界的經典文本。但美國校長說:我們沒有看「杜威」的書,我們不知道「杜威」到底是誰。
但是,經過了這樣的訪談,就能夠因此而斷言布魯納或杜威的理論就沒有意義嗎?如果「布魯納」倡導的課程改革在美國教育界「失敗」(其實是否算「失敗」也難說),我們就能夠因此而斷言他所倡導的「知識結構」就錯了嗎?
「知識結構」並非因為美國學者布魯納說了才是重要的,也並不因為布魯納倡導的「結構課程」在美國的失敗而貶低「知識結構」這個觀念的價值。「知識結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從整體上掌握「知識結構」,這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基本前提。
從「知識點」到「知識結構」的學習,這是一種「整體學習」的套路。「整體學習」不是不學「細節」,而是把所有的「細節知識」放置到「整體背景」中。比如,學習繪畫的學生在畫頭像時,他不能先畫一個眼睛,把這隻眼睛畫得很完整之後再畫鼻子。這樣做是不允許的。學生應該畫整體的臉形,甚至需要先畫一個長方形,然後把長方形變成一個大致的臉形,然後再畫幾條橫線條,確定眼睛、眉毛、耳朵在什麼地方;畫一條豎線條,確定鼻子、嘴巴在哪裡。這是「整體」。確定了「整體」之後,再去刻畫「細節」。徐悲鴻把這種畫畫的原則叫做「致廣大而盡精微」,也就是先把握整體結構,然後再關注細節。
除了「知識結構」之外,還有一個關鍵詞,它與知識結構一起構成學習的基本要素。這個關鍵詞就是「及時反饋」。在理解「及時反饋」的意義時,我們建議人們最好從「游戲」那裡尋找靈感。
為什麼孩子那麼喜歡游戲?為什麼有些成年人竟然也坐在電腦面前整天整夜地玩「撲克接龍游戲」或下「網路象棋」?
如果你去玩游戲,你就會明白:游戲裡面有學習的秘密,它牽著你往前走,它讓你捲入進去。參與游戲的人,他並沒有其他的功利,但他從這個游戲中可以感受到成就感和歡樂感。這個成就感和歡樂感是怎麼產生的?很多游戲總有大量的不確定性的機遇。你介入了、參與了游戲之後,你一定會得到某種獎賞。你也可能有失敗的時候,但是,你可以立刻獲得反饋和矯正。你這次失敗了,下次你可能成功。它不斷的給你希望,不斷地給你反饋和矯正的機會。只要你願意堅持,你下一步很可能成功,游戲永遠不會讓你絕望。沒有哪一個游戲是讓玩游戲的人感到絕望的。
游戲可以復雜,但復雜的底線是讓你努力之後就能夠掌握玩游戲的方法,而且,你可以很容易看到游戲的結果。
可是,在學校的學習中,孩子們常常看不到學習的結果。學生做了一道練習題,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對還是錯。老師讓「課代表」把練習本收集起來,放到教師的辦公室去。學生的作業在那裡可能存放兩天、三天,甚至四天、五天、一個月。學生寫作文的時候多麼希望老師給他一個評價,等了很久之後,作文本終於發下來,但是,學生已經忘記他當時寫作的感受了。這是學校裡面的學習遇到的一個普遍問題,也是一個普遍難題。我們不要小看「學習就是玩游戲」這么一條很簡單的教育隱喻。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可能就是因為缺乏「及時反饋」和「及時矯正」。
在「技能」學習中,「及時反饋」和「及時矯正」的意義可能更加顯著。你可以想像一下「駕駛汽車」的學習。這種「技能」學習跟游戲有一致的地方,就是它能讓你獲得及時反饋。如果你開車時踩錯了油門,你立刻會知道會發生什麼後果。
「技能」的學習被我們小看和輕視了。其實,知識學習的很多秘密就隱藏在「技能」學習那裡。技能學習除了隱含「及時反饋」這一個特點之外,它還有一個很微妙的學習秘密:「整體學習」。「及時反饋」與「整體學習」(或「知識結構」)一起構成有效學習的兩個基本要素。
8. 查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具備哪些智慧一題的答案
如果說「課程智慧」主要顯示為教師的「備課」的智慧,那麼,教師的「教學智慧」則主要顯示為「上課」的智慧。
究竟什麼是一堂好課?有不少學者認為這種追問幾乎是一種徒勞,因為「一堂好課」所隱含的因素過於復雜,甚至不可言說。
事實上,「一堂好課」這個話題雖然復雜,但還是可以從「復雜」中找出一些「簡單」的要素。我們借用韓愈的框架,認定一堂好課至少有三個基本要素:傳道、授業和引起主動學習。韓愈的原話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的「傳道」在這里主要指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培育學生的人格;「授業」在這里主要指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解惑」在這里主要指讓學生主動學習並在學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後教師再給予解答。
第一節 「傳道」「傳道」在考試試卷中可能並不是最關鍵的要素,一般的考試試卷很難「測試」一個人的考試成績。但是,對孩子來說,「傳道」是影響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關鍵要素。
一、解釋:情感、態度、價值觀
這里的「傳道」是指讓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受到激勵、喚醒和鼓舞。對學生來說,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永遠是重要的。但是,無論知識和技能多麼重要,它從來就不是學生學習的全部內容。教師的使命,除了傳遞知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讓學生成為有獨立人格的人。
知識也許是可教的,但「情感」、「價值觀」幾乎是不可教的。教師的「傳道」只能顯示為感染、熏陶和引導,只能顯示為激勵、喚醒和鼓舞。好的教師總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氣質感染、感化他的學生。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教育電影「死亡詩社」;二是王棟生老師提出的「不跪著教書」;三是顧明遠老師提出的「教師的氣質」。
案例1:影視資源:「死亡詩社」
教師的激情很難描述,但還是可以在教育小說或教育電影中感受到教師的激情這種激情所蘊涵的教育力量。我們推薦的教育電影是《死亡詩社》:
基丁(Keating)老師吹著口哨走進教室,教室靜悄悄的,他轉了一圈,叫學生到另外一間教室。基丁老師開始介紹自己,他對學生說:「如果大膽的話,你們可以叫我船長。」
學生開始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電影的矛盾沖突於是凸顯出來:代表權威的學校、校董、家長和代表自由與激情的基丁老師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而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
基丁老師是有激情的老師,他即使在黑板上畫一根線條,也是動用整個身體的力量,他把整個情感投入到課堂。
基丁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撕掉課本的前言。學校的副校長沖進教室干涉。
基丁老師忽然跳到講桌上,他說:換一個角度,看到的世界就與眾不同。他建議學生也站到講台上看看。他建議學生沖出來,不要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基丁老師讓學生寫詩,他讓那個一直沉默、自卑、失語的學生安德森發出他的聲音。安德森在基丁老師的激勵下大聲咆哮,後來竟然現場創作一首詩,令所有同學刮目相看。
基丁帶學生去踢足球,每個學生在踢球之前必須大聲喊出自己的誓言,比如「我要做生活的主宰,不是奴隸」、「我要做真正的上帝」……
基丁和學生一起踢足球,學生們在狂歡的現場,把基丁高高地抬起來、舉起來。
基丁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走路,他引用美國詩人弗洛斯特的詩句說:「兩條路在樹林里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一條。」
學生尼爾死了。基丁被辭退。
基丁走進教室。他是在離開威爾頓之前來取一些放在這里的私人物件的。基丁拿完物品緩緩地向教室門口走去,突然那個曾經最膽小、懦弱,只會發奮學習、沉默少語的托德在影片的最後一刻終於無法抑制的爆發了,他大聲地向基丁喊道:「老師,是他們逼我在材料上簽字的。請相信我!」他站到桌字上朗誦詩句:「O,Captain!MyCaptain!」孩子們一個接著一個站到了課桌上莊重地注視著他們所熱愛的教師。基丁表達他的感謝。緩緩地走出教室。
(林仕彬、劉良華:《死亡詩社:教育電影敘事研究》(20056-07-20)
[2006-7-18]http://blog.cersp.com/18893/84865.aspx.)
案例2:「不跪著教書」
2004年,南京師范大學附中的王棟生(筆名「吳非」)老師出版《不跪著教書》,這本書在中國教育界迅速發生影響。
在《不跪著教書》中,有一篇組文章專門討論教師的獨立人格問題。從這個視角來看,我個人最喜歡的文章是《誡徒》。這篇文章看起來似乎是王老師寫給自己徒弟的一封信:
一位合格的教師,就是一盞燈,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夠長久地照耀著人一生的道路。要時刻想到,你的工作是無可替代的。你在追求一種幸福,不要簡單地把你的工作理解為謀生的手段。如果你想發財,不必誤入教師隊伍;你也不必眼紅人家發財,只要生活還有保障,就足夠了。
當了教師,不必因為那些有一官半職的人在你面前頤指氣使而生氣,進而也想方設法謀個小官做做。據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兵,但是想做官的教師肯定不是好教師,業務上肯定不會有什麼大出息。
不要指望工作「順利」,別忘了我們的工作是與形形色色的粗野作斗爭。如果你的工作不順利,想哭的話,那就當著你的學生面哭好了,不要怕讓學生看到我們的失敗和軟弱,讓學生看到教師的眼淚並沒有壞處,教師是人不是神。應當讓學生知道我們恨什麼,愛什麼。不要聽信「一碗水端得平」,學生的教養不一樣,品行不在一個層次上,怎麼可能「平」?記住,這個社會很復雜,過去是家長復雜,可現在的孩子也不簡單。但是你不能隨意評論學生,你的評論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如果失當,有可能會給他們造成痛苦。
你們年輕,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事情你們未必明白。你說家長對你言聽計從,我怕你聽了頭暈。須知那不是對你個人的尊重,而是對我們職業的尊重,他們是在向我們的「肩章」敬禮。如果你的修養高,有人格魅力,那更要想到,你面對的是做父母的人,你要懂得父親母親的心。
現在對青年教師的閑話很多。有些家長自恃有學歷或官職,自以為是,和教師的沖突比較多,這只能有待於慢慢磨合,而不必急於說服家長和自己保持一致。當你與家長談「僵」了時,不應指望辦公室的其他教師都附和你的觀點,因為你在沖動時的說話可能欠妥當,如果有同事用眼神向你示意,那有可能是要你注意緩和態度。--我們可以適當地妥協,因為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孩子,而不是為爭論是非曲直,爭輸贏。
不要在電話里訓斥家長,不要為了一點小事讓他們分心,尤其不要在他們上班時候把他們叫到學校來,你可能會讓他們為難。更何況這年頭有個工作不容易,不要讓他們因為接受你的訓斥而丟飯碗。
不要輕易接受家長饋贈。我們不該懷疑這種饋贈出自於家長的善意,但是這會增加你的心理壓力。最好和家長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對雙方,對學生都有好處。
(吳非著:《不跪著教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4頁)
第二節 「授業」「授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這里的「授業」主要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在學業上達到掌握水平。在重視「筆紙」考試的現實社會中,「授業」可能是中小學教師和家長最關心的主題。
一、解釋:「知識游戲」與「知識地圖」
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講解知識,關鍵在於教師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有效學習。而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可以歸結為兩句話:學習就是玩游戲;學習就是認地圖;當然,也可以加上另外兩句話:「學習就是學說話」和「學習就是學走路」。
第一句話:學習就是「打游戲」,與之相關的概念是「及時反饋與矯正」。
中國教師和中國家長目前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學生「早戀」,盡管「早戀」問題現在已經不像前幾年那樣令家長驚慌失措了;二是學生「網癮」,即學生沉溺於「網路游戲」。現在看來,中國教師和中國家長最頭疼的是學生接近「荒淫無度」地沉溺於「網路游戲」中。
學生為什麼願意把自己交付給網路游戲?網路游戲究竟有什麼誘惑力?可能的原因是:游戲裡面隱含了學習的秘密。
第二句話就是「學習就是認地圖」。這也是一條教育隱喻。優秀的地理老師,可以視為優秀教師的「楷模」。學地理就可以把學習許多的秘密揭示出來。舉個例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看看用哪種學習方法能夠讓學習者在一個星期之內能夠掌握和理解整個北京市地圖的所有街道。掌握和理解的標準是:你問「安外大街88號」在哪裡。學習者就可以回答:從大興出發,經過那些街道就可以抵達那個地方。
你知道學地圖最無效的辦法是什麼嗎?如果老師一條街道一條街道慢慢地教,那麼,學生可能永遠不會掌握和理解北京地圖。
最有效的辦法是什麼呢?
第一個秘密,學習者最好確定自己在哪裡。在學習哪條街道之前,先弄清楚自己的立足點或出發點。
第二個秘密,學習者最好先學習「主幹道」,比如東西走向有幾條主幹道,南北走向有幾條主幹道。掌握了主幹道之後,再去學習「分支」和「分岔」的街道。這就是「整體學習」。
建議老師們記住這兩個教育隱喻:學習就是打游戲;學習就是認地圖。這兩個隱喻提示我們:及時反饋與整體學習這兩條原則是多麼的重要。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顧泠沅老師的「效果回授」;二是魏書生老師的「知識樹」;三是杜子華老師講「怎樣學英語」。
案例1:顧泠沅老師的「效果回授」
1979年前後,中國教育界興起第二次教育實驗的高潮(第一次是民國時期)。其中,中科院盧仲衡老師主持的「自學輔導教學」實驗,湖北黎世法老師主持的「非同步教學」和上海顧泠沅老師主持「青浦實驗」影響較大。這些實驗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但都重視了學生的自學和及時反饋(改錯)。盧仲衡老師提出「當時知道結果」,黎世法老師提出「改錯」,顧泠沅老師提出「效果回授」。顧泠沅老師在「青浦實驗」中有一個重要的發現:[1]
研究小組發現,青浦縣東部某農村中學的一個班級在全縣教學質量調查和數學競賽中成績異常優秀。為了探求原因,他們把它與一般班級進行比較,發現那個班級的任課教師採用了與眾不同的「一本練習本」的做法。學生的練習本不是兩本交替使用,而是用完一本再用一本。這樣可促使教師及時批改作業,一般在當天即可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個別學生存在問題,就通過面批指導的方式,幫助他們學懂學會;如果多數學生掌握不好,那麼下一次上課就先解決前面的問題。這個經驗曾在別的學校試驗,收到同樣的效果。研究者將此類經驗提升為「及時獲取教學效果的信息,隨時調節教學(簡稱『效果回授')」。
後來,中國教育界出現了另外一個很著名的教學實驗,即「目標教學」實驗。「目標教學」給中國教育界帶來第一條震撼人心的教育口號是:「提供足夠的時間與適當的幫助,95%的學生(5%的優等生和90%的中間生)能夠學習一門學科,並達到高水平的掌握。換句話說,我們相信:如果A等代表了掌握一門學科,那麼在適當的條件下,班內95%的學生可以得到A等。」[2]不能說所有的差生都是我們教師製造的,不能把所有的問題和災難都推到教師那裡去。但部分差生與部分教師是有牽連的,教師的冷漠導致了某些學生的憂郁。如果一個學生感覺他在教室里過得沒有尊嚴感,他會逃學,到教室外面去尋找尊嚴。目標教學的直接目標是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目標。但目標教學的終極目標,乃是讓差生重新找回做人的尊嚴。
目標教學給中國教育界帶來的第二條有意義的教學策略是:「及時反饋並及時矯正」:「群體教學並輔之以每個學生所需要的頻繁的反饋與個別化的矯正性幫助。」[3]我們無法完全拒絕群體教學,但我們可以在群體教學之後,為部分學生提供額外的幫助。群體教學最大的危險是淹沒學生的錯誤。如果你不讓學生出錯,學生就不會長大。如果學生出錯之後你不提醒學生及時改正,學生就會往錯誤的方向生長。
現在看來,所謂「目標教學」,就是先確定一個目標,然後開始學習,在下課之前或結束本單元教學之前必須檢查原來定的教學目標是否已經達到。但是,目標教學也沒有這么簡單。目標教學的核心精神是:教師應該通過「測試」或「練習」及時地從學生那裡獲得反饋的信息,如果學生沒有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沒有達到掌握水平,教師就應該給予及時的輔導、幫助或矯正,然後提供第二次測試或練習,直到學生達到「掌握水平」。這種「目標教學」實際上是中國近代教育界曾經流行的「莫里遜單元教學法」的一個延伸和更新。這種「單元教學法」強調先掌握前面的單元之後再學下一個單元。如果前面的單元尚未達到掌握水平,就永遠不學下一個單元。
目標教學或單元教學雖然隱藏了一些問題,比如,它主要局限於知識學習而較少考慮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問題。但是,就知識學習本身而言,「自學輔導教學」、「非同步教學」、「嘗試指導,效果回授」、「目標教學」等等探索是有意義的。所謂「效果回授」或「目標教學」,不過是把嘗試錯誤的權利還給學生。如果剝奪了學生嘗試錯誤的權利,學生將在知識面前變得膽小而恐懼;如果學生出錯之後不能獲得及時的矯正,錯誤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學生也還是沒有獲得發展。
這些探索對現在普遍流行的「一往無前」、「義無返顧」的教學方式提出了質疑。
什麼是「一往無前」、「義無返顧」的教學?這種教學的基本程序是:某個學生即使今天沒有掌握教師規定的知識,他明天也要與其他同學一道學習新的內容。於是,這個學生今天沒有掌握這個知識,也因此明天又無法掌握新的知識,後天更無法掌握新的知識。這個學生會感覺知識的難度越來越大,而自己的越來越渺小、自卑、無望甚至絕望。
學校教育一不小心就變成了「飛人式」的教育、「超人式」的教育。它希望學生不經過「爬樓梯」就飛上去。
教師遇到這樣的學生怎麼辦?
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回到原點。學生的原點在什麼地方呢?就是最初的沒有掌握的那個知識點。這個知識點沒有掌握,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就會受影響,在學習數學時尤其如此。盧中衡老師為什麼提出「小步子教學」,就是說學習或教學的步子如果太大,學生就會恐懼,他會知難而退,他會逃學。
為什麼我們願意藉助「游戲」來尋找教學和學習的秘密?因為及時反饋和矯正很重要。
案例2:魏書生老師的「知識樹」
魏書生老師曾以「知識樹」的形式對初中學段的語文知識作了歸類:
這像一棵樹,這棵樹四個大幹,四個大幹上,一共長出二十二個枝。
二十二個枝上再長出一百三十一個杈兒。
這三十二項讀和寫里頭長出的這么六個小枝。這些分枝是什麼呢?是中心、材料、結構、表達、語言、體裁六個小枝。
拿表達這個小枝來說,它又有五個杈。五個杈是什麼呢?記敘、說明、議論、抒情、描寫五個杈。
杈上面還可以再分小杈啦,比如說描寫還可以分為景物描寫、人物描寫。人物描寫還可以分為動作、心理、表情、語言描寫。
魏書生老師的這些做法後來受到一些非議。非議者認為魏書生老師的「知識樹」不過是一些「技術主義」的套路,沒有顯示語文教學本身的魅力。比如,用「知識樹」的方式就無法引導學生抵達語文的人文精神。
但是,就知識學習本身而言,魏書生老師的「知識樹」可能是有效的。語文教學的目標雖然不見得都顯示為知識學習,但語文教學也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任務。
案例3:影視資源:杜子華老師講「怎樣學英語」
杜子華老師曾經做過有關「英語成功學」的講座,在這個講座中,他講述了「怎樣學英語」的基本策略。
在他看來,只要掌握800個英語單詞,就能夠滿足日常交流的需要。中國人大量地背誦單詞,然後期望記住了單詞之後就能夠說出相關的句子;這是一個誤解。
小孩學說話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小孩學說話時,他們總是總體地學習,從來沒有哪個小孩是先學單詞,然後再學句子,然後再學語篇。他們的學習是典型的整體學習。教孩子說話的父母親也從來不會只教孩子孤零零的單詞或孤零零的句子,在教孩子說話時,幾乎每個父母親都是教育家,他們啟用「整體教育」而拒絕了「細節教育」。
[1]顧泠沅著:《教學實驗論——青浦實驗的方法學與教學原理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頁。
[2][美]布盧姆等著,邱淵等譯:《教育評價》,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76頁。
[3][美]布盧姆等著,邱淵等譯:《教育評價》,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頁。
9. 美麗的花朵大班顏色漸變教案體現了教師怎樣的教學智慧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大師作品、觀察放大的花卉圖片了解並學習色彩漸變的方法。
2.嘗試用飽滿的構圖和漸變的色彩表現自己喜歡的單朵花卉。
3.細致觀察感受花卉的美,萌發熱愛生活的情感。
活動准備:
花卉照片,畫家奧基弗的繪畫作品,兩幅圖形一樣色彩不一樣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欣賞花卉照片,感知色彩、造型的美。
1.教師播放6幅花卉照片的幻燈片,根據幼兒的選擇點擊放大欣賞。(挑選六張漸變色的花朵圖片展示,並用1~6的數字給每張圖片做標記)
2.通過提問,引導幼兒從造型和色彩等方面進行觀察。
教師提問:這里擺了了六朵花,它們的形狀顏色各不相同,我想請小朋友來告訴我你喜歡幾號花?
學生回答:我喜歡*號花教師問:那你為什麼喜歡這朵花呢?是喜歡它的顏色還是形狀呢?
學生答:……
二、欣賞奧基弗的作品及放大的花卉圖片,學習表現色彩漸變及畫一朵大花的方法。
1.教師說:今天我也給大家帶來了一位畫家的作品,這位畫家的名字叫奧基弗,她也畫了一朵大花,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畫的,好不好?
學生答:好教師:我們看完奧基弗的畫了,我現在邀請一位小朋友告訴我,它的花瓣顏色是怎麼樣的?
學生答:它是紅色的教師問:那這朵花只有紅色嗎?你仔細看看是不是還有其他的顏色……學生答:它還有黃色跟橙色教師:噢,那這朵花的花瓣上一共有三種顏色,
2.提問:你看了她畫的花以後有什麼感覺?花兒的顏色是怎樣變化的?為什麼你會感覺它畫的花很大呢?
(引導幼兒說出這朵花給人的感覺,花兒的顏色由黃色變成紅色再變成橙色,)
3.教師播放小花漸漸變大的幻燈片,引導幼兒對比討論。
10. 教師為什麼需要進行智慧課堂教學
一、課堂教學要為學生發展而設計
什麼樣的課堂才有活力、智慧和情趣,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提出,應當具有六個特徵:
一是參與度,即有學生的全員參與和有效參與。主張一般的課堂,學生發言與活動的時間至少不能少於己於人/2。
二是親和度,即師生之間愉快的情感溝通與智慧交流。(班級里充滿歡樂、友誼、合作和渴望)。
三是自由度。我們的課堂猶如軍營,強調的是鐵的紀律,學生如履薄冰,少了一些輕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歡聲笑語,少了一些神采飛揚。
四是整合度,即整體地把握學科知識體系。
五是練習度,即學生的課堂上動腦動手動口的程度。
根據維果茨基的理論,學生們是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的,學習的效率與成果如何,取決於在互動與生活過程中能否充分地運用自己的能動器官。(所以,一堂好課,不在於它有條不紊,不在於它流暢順達,而在於它是否真正地讓孩子練習和實踐。)
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識整合的基礎上向廣度和深度延展,從課堂教學向社會生活延伸。
二、教師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引導者
教的活動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教的措施對於學的成效具有重大作用。
在教的活動中,教育實踐的主體是教師,教師是教育目的的實施者,教育活動的設計者、領導者和組織者。這就是說,教師是教育活動的原動力,學習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能力 反映活動而實現的,學生的能力反映動作並不是先天就固有的,而是靠後天的學習過程中有關的經驗的積累,這就要求教師充分了解應用學生學習的規律來指導學生的學習。
學生的學習有賴與教師的引導和指導,教的措施對於學的成效具有重大作用。而教師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引導者,開拓者,指揮家,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
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是認識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同時又是學生的認識對象。學生雖然是認識和發展的主體,但由於學生是未成年者、未知者、發展者,如果沒有教師的指導,就可能踏上人類自發認識客觀世界和自發發展的漫長的老路,而達不到最快和最佳的發展。雖然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但不能代替學生掌握知識、認識世界,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發展。因此,必須確定教要依據學的觀點,從而教師就能夠成為學生認識和發展的向導和顧問,指導學生順利地掌握知識和合乎規律地去發展自己。
四、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引導作用
我在教學實踐中,是通過以下方式來體現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作用。例如:在教與學的活動中首先必須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在教與學的方面應看到學生的學是主體,因為經驗的積累依賴於學生本身的學習活動使教育影響成為主體和對象之間的中介。
教育影響源是多方面的:有校內的,有校外的,有課內的,有課外的,有教科書上的,我通過課外讀物讓學生拓寬視野,通過德育方面的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所以說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影響源,不但因為對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組織的教育影響主要來自教師的言傳身教,來自教師對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內容的傳授,來自教師對學生集體的影響,而且還因為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吸收來自其他方面的教育影響,並且力圖把這些來自多方面的教育影響組織起來,使之協調和互補,並傳輸到學生的身心之上,使學生得到較好的發展,改變觀念。即改變舊觀點,樹立新觀念。
比如說,要熱愛優秀生,教師是不難做到的。到要熱愛後進生,卻不容易做到。因為後進生的思想、品德、學習、紀律等方面,一般來說都是比較差的。所以,總認為他們調皮頑劣,「朽木難雕」。如果教師不改變這種觀念點,是難以使後進生向好的方向轉化的。勿庸諱言,後進生是有較多的缺點,但不能輕易認為他們是不可救葯的,應該相信他們是會轉變的,是能夠進步的。教師要善於發現他們思想上,學習上的閃光點,從而激勵他們奮發向上,積極進取。陶行知先生說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如果我們做到具有這樣的觀點和信心,我們就不能不僅在口頭上做到熱愛後進生,而且也能在行動上做到了。
引自於 carolinewu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