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第六悲愴交響曲教案

第六悲愴交響曲教案

發布時間:2021-03-03 17:01:26

Ⅰ 第六(悲愴)交響曲的基本思想是什麼

《「悲愴」(第六)交響曲》是柴科夫斯基的絕筆,同李斯特的《前奏》一樣,是作曲家一生經歷感受的寫照。柴科夫斯基的一生更加坎坷,心靈的維度更為深厚。我們不妨對比一下王國維先生的話,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第一樂章大體保持了奏鳴曲式,先是一陣疑惑不安,之後是很長一段甜蜜溫馨的喘息,作者深情地欣賞著哺育他的俄羅斯大地,有《第一鋼琴協奏曲》的味道。但最終受到當頭一棒,從夢中驚醒,強烈起伏的音響碰撞著,不得不捲入人生的旋渦,現實是不容逃避的,必須頑強地與命運奮起抗擊。末尾安詳的副部主題重現,暫時擺脫沖突後,倍加珍視寧謐和諧的生活,自然地進入下一樂章。
「別致的五拍子圓舞曲」,如歌的旋律,民族的詩情畫意……重新體味著生活,雖然心靈受過折磨,滲透著淡淡的悲傷,但依舊傾訴著內心對美好生活不渝的理想,陶冶著一顆純凈的心靈。這便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三樂章「是諧謔曲和進行曲的奇異的結合」,但「既不是悲壯的也不是英雄的」,而是抗爭的——命運中不可避免的、沒有勝負的抗爭。主部小調主題短促有力,顯示出奮力一搏的堅定決心。反復出現,力度一次次漸強,預示著將與命運相碰撞,同時顯出內心雖有恐懼且攜帶著悲涼的創傷,但並不退縮、並不逃避,由一種內在的不熄的力量支撐著竭盡全力地前行,氣壯山河。在無比雄壯的節奏背後是一種絕望的抗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對現實的憂傷、迷茫貫穿整部樂曲始終,但第四樂章中人生大風浪均已過去,精疲力竭,而命運仍舊無情和不可抗拒,愈加惆悵,悲痛欲絕。在發自肺腑的苦悶、奮起調動的激情之後,這里再一次的茫然無措:「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突出體現了朗所指出的柴科夫斯基的性格:「他的精神狀態與努力目標之間的猶豫不決,即使在他最成熟的作品中也具有這種特點。」
然而對俄國人來說,性格的猶豫不決並不等於喪失信念甚至死亡。命運的無情、內心的痛苦可以使他一時憂郁絕望,但並不會摧毀他。第一樂章的抗爭是主動的、有力量的,決不是只有招架之功;第三樂章更是用盡氣力拚命一搏,雖然愈發力不從心,但直到第四樂章絕望而預感到死亡的心靈仍在頑強地跳動。這顆飽受創傷的心靈也許在失去梅克夫人的時候就可以停息了,但它一直延續到《第六交響曲》作了最後一搏。就算他感到自己時日不多,但也決未料到這將是「最後一搏」。「我生平沒有像現在這么滿足過、驕傲過和愉快過,因為我確實完成了一件佳作。」「我知道這部作品是頂忠實的,我愛它;我過去的作品,我是絕對不愛的。」⑼類似的情感經歷在他的同胞穆索爾斯基、拉赫馬尼諾夫身上均有體驗,而並未催垮他們。因此柴科夫斯基很可能藉此回首數十年的艱辛奮斗,「歌以詠志」。
但毫無疑問的是,「悲愴」是「19世紀俄國知識分子社會生活的寫照」,「它引起人們對那個黑暗的、慘無人道的制度的永久的懷疑,從而激發人們為自由、光明、美好的生活而奮斗」。

Ⅱ 聆聽草原放牧及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相比之下,兩首樂曲在音樂情緒上有什麼不同

《草原放牧抄》在情緒上表現出歡襲快,奔放,時而悠繞,讓人聯想到蒙古的人,草原,放牧的場景...《第六(悲愴)交響曲》在情緒上表現出,嘆息,悼念,安靜,悲壯。讓人聯想到某某逝去,回顧逝去前的歲月。

歌詞作者眼中的長江變成了一條有生命的河流,一條和人們的思想感情相交融的河流,一條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充滿著無窮活力的河流,歌唱了各族兒女對長江的深情,歌唱了歷史長河與它的青春活力,很有思想性和藝術性。

(2)第六悲愴交響曲教案擴展閱讀

它們所創作的背景不同,作者的民族也有所不同,有的表露的是歷史長河與它的青春活力,有思想性和藝術性;有的表露出自己種族的獨特風格;有的表露人們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以及揭示了一個永恆的真理。

草原放牧節奏:舒緩自然;旋律歡快;和聲雄渾;力度強;速度快;音色 《草原放牧》在情緒上表現出歡快,奔放,時而悠繞。

Ⅲ 聆聽《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感受、體驗兩首樂曲的音樂情感,相比之下,兩首樂曲

《草原放牧曲》,一曲表現得是蒙古族少年的英勇,一曲自始至終是回以激昂的感答情表達出來,而《悲愴》,是描寫柴可夫斯基身處俄國混亂的政治局面所作,更多表達的是對未來的苦悶徘徊,不知所措,一曲的情感起伏有變,情緒給人的也是一種緊張,冥想的感覺。
我也是一個還沒考大學的音樂生,如果有不正確,還望各位大佬糾正。

Ⅳ 第六交響曲《悲愴》背景

本交響曲旨在描寫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滅亡等,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樂觀情緒。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寫了人們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個永恆的真理——死亡是絕對的、無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歡樂都是轉瞬即逝的。作者所體現出的這類情緒,實際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國末期,俄羅斯人民處於一種被壓抑狀況下的真實心態。

本曲雖屬於標題音樂,但決不是針對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個人的感情描寫,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現人類共同具有的悲愴情緒而已。

(4)第六悲愴交響曲教案擴展閱讀: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大約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間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傑作。本曲首演於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後,作者不幸染上霍亂,與世長辭。本曲終成為柴科夫斯基的「天鵝之歌」。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慢板,轉不很快的快板,b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序奏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虛的重音作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區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樂器則如嘆息般地繼續。樂曲自開始就籠罩在一種煩躁不安的陰沉氣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題快速而富節奏感地奏出,給人以苦惱、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後樂曲的速度旋即轉成行板,第二主題哀愁而美麗,有如暫時拋卻苦惱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樂章的終結部十分柔美、溫和,旋律在平靜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謎一樣的結尾。

第二樂章行板式慢板。溫柔的快板,D大調,5/4拍子。自始自終 一貫單純的色彩,其構想似乎來自俄羅斯民謠。5/4拍子的分配方式為, 各小節的前半部分為二拍,後半部分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樂,全樂章呈現出昏暗、低迷的狀態。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節奏,卻又盪漾著一絲不安的空虛感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甚活潑的快板,G大調,4/4拍子,諧謔曲與進行曲混合而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這一樂章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人們四處奔忙、積極生活的景象,有人認為這一樂章體現出作者對過去的回憶。本樂章第一主題為諧謔曲式,輕快、活潑,與前兩個樂章的主題形成對比。

樂章的第二主題很像義大利南部的一種民族舞蹈音樂——塔蘭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戰斗般的感覺,但這一主題在進行曲般的旋律中,並沒有明朗、快活的氣息,反而呈現出一種悲壯感。 這一主題旨在表現人類的苦惱爆發時,所發泄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經擴展後,再次出現詼諧曲主題而達到高潮。緊接著進行曲主題再現,樂章的終結部便在進行曲主題片斷堆積的形態下強烈地結束。

第四樂章終曲,哀傷的慢板,b小調,3/4拍,自由的三段體。 本樂章的主題極為沉鬱、晦暗(一般交響曲的終曲都是最為快速、壯麗的樂章,而本交響曲正相反,充分強調了「悲愴」的主題),悲傷的旋律在兩聲圓號的襯托下顯得更加凄涼片段。安魂禱告。

本樂章在無限凄寂當中結束。這一樂章正如本交響曲的標題,描寫人生的哀傷、悲嘆和苦惱,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愴之美。

Ⅳ 《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愴)交響曲》

《草原小姐妹》,是由三位著名作曲家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共同創作於1973年,1977年中央樂團首演。由劉德海琵琶獨奏,管弦樂隊協奏,開創了琵琶協奏曲之先河。樂曲描寫了蒙古族少女龍梅、玉榮為保護集體羊群與暴風雪搏鬥的事跡,表現了新中國少年兒童熱愛集體,不畏風暴的高尚風格和勇敢的精神。樂曲採用民族傳統樂曲多段體與西洋奏鳴曲式結合的形式,具有獨特的樂曲結構。全曲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草原放牧」,在樂隊的引子後,琵琶奏出的呈示主題,節奏輕松活躍,旋律明朗歡快,這是取自於電影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題歌。表現了蒙古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秀麗風光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活潑可愛的形象。第二部分「與暴風雪搏鬥」,樂曲注意發揮管弦樂隊的音。向功能,加上琵琶大量運用滑品虛按和六連音等節奏音型,模擬了暴風雪的肆虐。同時,呈示主題作了充分的展衍,以突出主人公不屈不撓與暴風雪搏鬥的精神;第三部分「在寒夜中前進」,來自於歌曲的旋律富於歌唱性。緊接著第四部分「黨的關懷記心間」,旋律更為明朗開闊,充滿了樂觀向上的氣氛,表現了小姐妹想起了黨和領袖的諄諄教導,互相勉勵、互相支持,更增添了與風雪寒夜搏鬥的信心。第五部分「千萬朵紅花遍地開」,呈示主題的再現,猶如綻開的朵朵紅花遍開草原,小姐妹的英雄事跡傳遍了祖國的大地。全曲選材精練,構思嚴謹,織體豐富,尤其注意琵琶與管弦樂隊的穿插配合,注意發揮琵琶技巧的特長,並創造了很多新的指法技巧。例如,用掃、拂、劃、撇構成和聲;用摭分加強旋律的內在力度感;用雙音滑品等來模擬暴風雪;用長輪來表現歌唱性的旋律,等等,使整首樂曲情景交融、氣勢恢弘,音樂形象生動、活潑、豐滿,從而把琵琶曲的創作和演奏,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這首樂曲描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當時年僅11歲的龍梅和9歲的玉榮為保護集體的羊群,在-37℃的氣溫下在大草原上和暴風雪搏鬥了一晝夜。那是1964年2月9日,正是春節的前夕,姐妹倆趕著公社的384隻羊在草原上放牧。沒想到中午的時候,一場罕見的暴雪向草原襲來,羊群驚恐四散。後來在人們采訪龍梅和玉榮時她們說,在牧區像這樣的事很多。「說實話,當時我們年幼,也想不了那麼多,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別讓集體的羊丟一隻。」她們牢牢記得阿爸平時說的話:「羊是集體的財產,是集體的命根子,一隻也不能丟!」就這樣,她倆一前一後,不停地奔跑、攔擋。接近-40℃的嚴寒下,我倆腳步越來越沉重。我的靴子掉了都不知道,腳已經沒知覺了……正在這時,好心人救了她們。也就是這個信念支撐著她們姐妹倆在暴風雪中整整搏鬥了一天一夜。她們放的384隻羊,只有三隻被凍死,其餘都安然無恙,而她們卻因凍傷而造成了終身殘疾。
1893年初柴可夫斯基開始創作第六交響曲《悲愴》。10月在聖彼得堡指揮《第六交響曲》首演後九天,在午飯時飲用了一杯未煮沸的水。這一魯莽的舉動(也許故意如此)的後果是患了霍亂,數日後就去世。葬在亞歷山大

Ⅵ 鑒賞 第六悲愴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賞析: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
大約在年八月末至九月間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認為這部交響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傑作。本曲首演於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後,作者不幸染上霍亂,與世長辭。本曲終成為柴科夫斯基的「天鵝之歌」。
這首交響曲正如標題所示,強烈地表現出「悲愴」的情緒,這一點也就構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樂的特徵,如旋律的優美,形式的均衡,管弦樂法的精巧等優點,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證,因此本曲不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傑出的樂曲之一,也是古今交響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響曲旨在描寫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滅亡等,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樂觀情緒。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寫了人們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個永恆的真理——死亡是絕對的、無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歡樂都是轉瞬即逝的。作者所體現出的這類情緒,實際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國末期,俄羅斯人民處於一種被壓抑狀況下的真實心態。
本曲雖屬於標題音樂,但決不是針對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個人的感情描寫,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現人類共同具有的悲愴情緒而已。因此有的樂評家認為,本曲不應視為純粹的標題音樂。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慢板,轉不很快的快板,b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序奏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虛的重音作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區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樂器則如嘆息般地繼續。樂曲自開始就籠罩在一種煩躁不安的陰沉氣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題快速而富節奏感地奏出,給人以苦惱、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後樂曲的速度旋即轉成行板,第二主題哀愁而美麗,有如暫時拋卻苦惱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樂章的終結部十分柔美、溫和,旋律在平靜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謎一樣的結尾。
第二樂章 溫柔的快板,D大調,5/4拍子。自始自終 一貫單純的色彩,其構想似乎來自俄羅斯民謠。5/4拍子的分配方式為, 各小節的前半部分為二拍,後半部分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樂,全樂章呈現出昏暗、低迷的狀態。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節奏,卻又盪漾著一絲不安的空虛感
第三樂章 甚活潑的快板,G大調,4/4拍子,諧謔曲與進行曲混合而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這一樂章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人們四處奔忙、積極生活的景象,有人認為這一樂章體現出作者對過去的回憶。本樂章第一主題為諧謔曲式,輕快、活潑,與前兩個樂章的主題形成對比。
樂章的第二主題很像義大利南部的一種民族舞蹈音樂——塔蘭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戰斗般的感覺,但這一主題在進行曲般的旋律中,並沒有明朗、快活的氣息,反而呈現出一種悲壯感。 這一主題旨在表現人類的苦惱爆發時,所發泄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經擴展後,再次出現詼諧曲主題而達到高潮。緊接著進行曲主題再現,樂章的終結部便在進行曲主題片斷堆積的形態下強烈地結束。
第四樂章 終曲,哀傷的慢板,b小調,3/4拍,自由的三段體。 本樂章的主題極為沉鬱、晦暗(一般交響曲的終曲都是最為快速、壯麗的樂章,而本交響曲正相反,充分強調了「悲愴」的主題),悲傷的旋律在兩聲圓號的襯托下顯得更加凄涼片段。
本樂章在無限凄寂當中結束。這一樂章正如本交響曲的標題,描寫人生的哀傷、悲嘆和苦惱,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愴之美。

Ⅶ 《第六交響曲(悲愴)》的節奏 旋律 和聲 力度 速度 音色

這首交響曲正如標題所示,強烈地表現出「悲愴」的情緒,這一點也就構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樂的特徵,如旋律的優美,形式的均衡,管弦樂法的精巧等優點,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證,因此本曲不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傑出的樂曲之一,也是古今交響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響曲旨在描寫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滅亡等,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樂觀情緒。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寫了人們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個永恆的真理——死亡是絕對的、無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歡樂都是轉瞬即逝的。作者所體現出的這類情緒,實際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國末期,俄羅斯人民處於一種被壓抑狀況下的真實心態。 本曲雖屬於標題音樂,但決不是針對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個人的感情描寫,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現人類共同具有的悲愴情緒而已。因此有的樂評家認為,本曲不應視為純粹的標題音樂。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慢板,轉不很快的快板,b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序奏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虛的重音作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區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樂器則如嘆息般地繼續。樂曲自開始就籠罩在一種煩躁不安的陰沉氣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題快速而富節奏感地奏出,給人以苦惱、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後樂曲的速度旋即轉成行板,第二主題哀愁而美麗,有如暫時拋卻苦惱而沉入幻想中一般(片段1 )。本樂章的終結部十分柔美、溫和,旋律在平靜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謎一樣的結尾。 第二樂章 溫柔的快板,D大調,5/4拍子。自始自終 一貫單純的色彩,其構想似乎來自俄羅斯民謠。5/4拍子的分配方式為, 各小節的前半部分為二拍,後半部分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樂,全樂章呈現出昏暗、低迷的狀態。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節奏,卻又盪漾著一絲不安的空虛感(片段2 )。 第三樂章 甚活潑的快板,G大調,4/4拍子,諧謔曲與進行曲混合而無發展部的奏鳴曲式。這一樂章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人們四處奔忙、積極生活的景象,有人認為這一樂章體現出作者對過去的回憶。本樂章第一主題為諧謔曲式,輕快、活潑,與前兩個樂章的主題形成對比(片段3 )。 樂章的第二主題很像義大利南部的一種民族舞蹈音樂——塔蘭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戰斗般的感覺,但這一主題在進行曲般的旋律中,並沒有明朗、快活的氣息,反而呈現出一種悲壯感。 這一主題旨在表現人類的苦惱爆發時,所發泄出的反抗力量(片段4 )。 此部分略經擴展後,再次出現詼諧曲主題而達到高潮。緊接著進行曲主題再現,樂章的終結部便在進行曲主題片斷堆積的形態下強烈地結束。 第四樂章 終曲,哀傷的慢板,b小調,3/4拍,自由的三段體。 本樂章的主題極為沉鬱、晦暗(一般交響曲的終曲都是最為快速、壯麗的樂章,而本交響曲正相反,充分強調了「悲愴」的主題),悲傷的旋律在兩聲圓號的襯托下顯得更加凄涼(片段5 )。 本樂章在無限凄寂當中結束。這一樂章正如本交響曲的標題,描寫人生的哀傷、悲嘆和苦惱,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愴之美。

閱讀全文

與第六悲愴交響曲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