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言表達連貫教案
語言表達連貫的方法與技巧.
四川省平昌中學:
高考《考試說明》對本能力的基本要求是「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能力層級D」。它是語文高考的重點和難點,自1989-----2002年,連續14年高考語文考查了這一考點。
「連貫」考查的是書面表達中句與句之間的組合與銜接能力。保持語言連貫,需要兼顧話題統一、語序合理和恰當的語言表達形式這三個方面。
一.保持一致性
一個長的句子,或者一個句群,只有話題和陳述角度一致,中心才能明確,語意才能連貫。
1.陳述對象一致。主語是句子的發端和陳述對象,它要求後面連帶的一些句子必須兼顧上下文,與陳述對象保持一致,防止出現暗換主語現象。
例:填入下面句子橫線處,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裡,不肯出門,_______。
A.但終於被父親帶走了
B.但他父親終於把他帶走了
C.但他終於把他帶走了
D.但他終於和他父親一同走了
[點析]A。因為這一句保持了陳述對象的一致,也保持了語氣的連貫。如果用B項就忽然換了主語;如果用C或D項就失去了「被動」性,在連貫性了都欠缺。
2.觀點與材料的統一。有的議論語段開頭提出問題或論點,接著舉事例,擺材料,進行分析。有的在結尾歸納或總結出論點、觀點。這里的「觀點」、「問題」也可以說是話題,話題必須統領後面的事例、材料;反過來說,事例、材料、語言表達要符合前面的話題,與其相一致。反之亦然。
例:填入下面句子橫線處,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我們的時代,是百花齊放的時代,我們不但要盈畝滿畦的牡丹和菊花,我們也要樹下的紫羅蘭,草地邊的蒲公英。______。我們的責任是不但讓讀者兼收並蓄,而且還可以各取所需。
A. 世界上沒有不愛花卉的人,但是每人的愛好又是多種多樣的
B. 世界上沒有不愛花卉的人,但是每人的愛好不盡相同
C. 因為每種花都有生存的權利,人們既愛牡丹、菊花,又愛紫羅蘭、蒲公英
D. 因為每種花都有生存的權利,那麼每位讀者也有選擇的權利
[點析]B.這是一個議論語段,議論的中心是對於文化消費的「各取所需」,由此出發,就要確定表示中心論點的B項。
3.保持句式和音節的統一。要選擇與上下文相協調的句式,整齊的句式和統一的結構,可以增加語勢,加強語言的連貫。音節和諧常常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句式整齊勻稱,音節協調;二是上下文押韻。
例: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埋伏和照應需要慘淡經營。埋伏處要輕輕一筆,若不經意;__________。要使讀者看不到斧鑿痕跡,只覺得__________,如一叢花,如一棵菜。雖由人力,卻似天成。如果看出來這里是埋伏,那裡是照應,_____________。
①照應處要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②照應處要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間間單單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是死症 ⑥便太淺顯
A.①③⑥ B. ①④⑤
C.②③⑤ D. ②④⑥
[點析]B。從前後連貫的角度看,③④句中,句③不能和「如一叢花,如一棵菜」相銜接,而④句能。從音節和諧的角度看,能和「卻似天成」句中的「成」押韻的有首句的「營」,句①中的「成」,句④中「整」和句⑤中的「症」。因此選B。
二.表達要合乎事理、語境
1.要合乎事理。語言表達要符合事理,否則上下句在事理上出現「裂痕」,語言必然不通。前面說了兩面,後面承接一面,反之,前面說了一面,後面承接兩面;前面從好處說,突然從壞處說,反之,前面從壞處說,後面從好處說;沒有因果的說成因果;沒有遞進的說成遞進等等都會使句間失去連續性。
例:填入下面句子橫線處,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盧梅坡的詩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常被人引用,藉以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
B.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長處
C.任何人和事物都有千秋
D.對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所愛
[點析]A。詩中強調的是「遜」和「輸」,是從「不足」的方面說的,接以「缺憾」,在事理邏輯上沒有問題。B項,則是兩面對一面;C 項則是從「短處」突然轉到說「長處」;D項則是轉換了說話的角度——原詩是說事物本身的優劣長短,加「對」字後,變成了說「人」的情感態度了。
2.表達要合乎語境。對於寫景的復句或語段,要注意語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調、寫法的特點。景物有遠近、動靜的不同;色彩有鮮明、暗淡的區別;氣氛有熱烈、凄涼之分;視角有高低、俯仰之異;感情或悲或喜;態度或褒或貶。這一切,在同一段文字里都應該保持和諧一致。
例:填入下面句子橫線處,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巍峨挺秀的秦嶺沒有消滅在濁霧里;田堰層疊的南塬,模糊了;美麗如錦的渭河平原也驟然變得醜陋而蒼老。
A.天氣陰沉,滿天厚厚的,低低的,灰色的濁雲。
B.在夕陽的輝映下,滿天彩雲飄動。
C.夜幕下垂,遠山漸漸隱沒了,田野像死一般寂靜。
D.北風呼呼地叫著,枯草落葉漫天飛揚,樹枝都成光胳臂了。
[點析]A。原文由上而下寫秦嶺,南塬和渭河平原的自然景色,情調是陰沉凄涼的。從意境和描述層次兩個方面考慮都選A。B 項的「滿天彩雲」,景和情都與原文明顯不協調。C句的「漸漸隱沒」與原文的「沒有消失在濁霧里」相矛盾。D句所描繪的北風、枯草、樹皮也與原文不協調。
3.表達要語脈貫通。思有路,語有脈,表達一個意思總得按照一定先後順序,這樣才會脈絡分明,語氣貫通,不跳脫,不紊亂。或以空間為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內等,或以時間先後為序;或以事物發展的前後為序;或以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為序,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或以主次輕重為序等等。
例:填入下面句子橫線處,銜接最恰當的一項( )
某校師生野營訓練來到村裡,________________和村民們一道投入搶收戰斗。
①就像勇猛的戰士一樣,②不顧一天行軍的疲勞, ③馬上扔下背包, ④聽到大雨來臨的廣播,
A. ②④①③ B. ①④②③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①②
[點析]C。這是一個敘述性語段,所述的中心是師生幫助搶收的情況,其動作有明顯的起因和結果。在所列各組語句中, ①是對師生搶收戰斗的形象描寫, ②是得到消息所產生的心理, ③是在心理指導下開始行動, ④是動作的原因,即得到消息。正確的語脈順序為:得到消息——心理活動——開始行動——具體搶收。
4.表達要服從篇章結構規律。根據人們的思維規律和篇章結構規律,議論文或說明文的文段往往開宗明義,在開頭就提出觀點或說明中心,以領起全文或全段;往往在篇末或篇尾用簡明概括的文字總結文章,重申主旨。據此,對於首尾句的選擇就應著眼於那個具有提挈或收束作用的句子。
例:填入下面句子橫線處,銜接最恰當的一項( )
「硅藻的大量生長為海域類幾億噸甚至幾十億噸磷蝦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條件,磷蝦用途甚廣,它將是人類大有希望的蛋白質來源之一。磷蝦是南極生態中的一個關鍵性的生物,沒有它就沒有那麼多的鯨類、企鵝和海豹等。_________________
A.有人認為,把磷蝦、企鵝、鯨類和海豹作為南極生物的象徵十分恰當。
B.有人認為,硅藻、磷蝦、企鵝、鯨類和海豹都是南極生物的象徵。
C.有人認為把企鵝作為南極生物的象徵比起鯨類、海豹來說更為恰當。
D.有人認為,把磷蝦作為南極生物的象徵比起企鵝來說更為恰當。
[點析]D。無論從片段還是摘引來看,都是具體說明磷蝦在海洋生物鏈中的重要作用的。AB磷蝦與其它生物並舉,C省去磷蝦不提,都不能作結尾。只有D體現了「磷蝦是南極生物中一個關鍵性的生物」這個意思。
三.語句要前後照應。照應常常和文章的內容主旨,條理脈絡,層次結構有關,必須在建立前有交代,後有礙照應的概念。在閱讀中留心各種照應的實際意義,在說寫中注意句中成分彼此照應,句子與句子間相互照應,使語句不矛盾不脫節。
1.問答照應。在設問句中,前句提出問題,後句便要作出正確的回答。如果答非所問或者一概否定,一概肯定,都會造成語句不連貫。
例:填入下面句子橫線處,銜接最恰當的一項( )
要使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加速發展,我們要不要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呢?根據我國國情可不可以完全照搬西方模式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不能,我們要有自己的創造和發展,走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
B.我們必須作出正確的選擇,否則就會犯政策上的錯誤。
C.我們的回答只能是肯定的,否則就沒有改革的出路。
D.我們的回答是只有深化改革,不能躊躇停滯,更不能知難而退。
[點析]B。原文就學習外國先進經驗和照搬西方模式一正一反提出兩個設問,一是「要不要」,二是「可不可以」,應選項必須與兩個設問相互對應,不能顧此失彼。A只回答了「不能完全照搬」這一問題;C完全肯定兩個問題,忘記了後一問題必須否定;D句答非所問;只有B句,雖未作直接回答,但都與兩個設問相照應,且銜接最好。
2.前排序與後排序相照應。一段話中,哪些句子先說,哪些句子後說,這些都得瞻前顧後,通盤考慮,以使語句前後順序得當,前後照應。
例:填入下面句子橫線處,銜接最恰當的一項( )
生產襯衫的關鍵工序是上領子和上袖子。二廠和三廠這兩家襯衫廠各有所長,_____。
A.二廠上領子的技術比三廠強,三廠上袖子的技術比二廠強。
B.三廠上領子的技術沒有二廠好,上袖子的技術比二廠強。
C.三廠上領子的技術沒有二廠好,二廠上袖子的技術沒有三廠強。
D.二廠上領子的技術比三廠強,上袖子的技術沒有三廠強。
[點析]A。原文是總述,選擇支是分述,按順序應該是先二廠再三廠,可BC都是先說三廠再說二廠,造成語序顛倒。D項語序雖未錯位,但又未明確體現「各有所長」這層意思。
3.關聯詞語的照應。關聯詞語是體現分句之間關系的外在標志,切實把握,是有助於句子還原問題的解答。
例:填入下面句子橫線處,銜接最恰當的一項( )
眼睛是人和動物的重要感覺器官。人眼從外界獲得的信息,______________,而且有些是其他感覺器官所不能獲得的。
A.比其他器官多得多
B.確實比其他器官多得多
C.不僅比其他器官多得多
D.或者說比其他器官多得多
[點析]C。原文句意是遞進關系,能體現這層關系並能與「而且」關聯上的是C句。
4.指代的前後照應。
例:填入下面句子橫線處,銜接最恰當的一項( )
自從「五四」以來,翻譯介紹先進國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國人的迫切要求。_________
A.這些翻譯作品促進了我國學術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書面語言。
B.翻譯作品日漸其多,一方面這些作品提高了學術文化的素養,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中國書面語言的發展。
C.翻譯作品日漸其多,這些作品促進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書面語言。
D.翻譯作品提高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素養,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書面語言的發展。
[點析]C。AD兩項的「這些翻譯作品」在原文中缺少交代,屬於指代落空。B 句的「一方面」與句中「這些作品」語序顛倒。「提高了------的素養」有毛病,「素養」多指個人的平時修養,用「中國學術文化」這個事物來限制修飾顯然不行,只有C句避免了上述毛病,語意連貫,用詞准確。
5.句式前後照應。做到句式的前後一致能收到形式整齊、音節和諧、氣勢貫通的修辭效果,是講究語言清晰連貫的一項重要內容。
例:填入下面句子橫線處,銜接最恰當的一項( )
剛一進游樂城的大門,就看一隻巨大的藍蜘蛛趴在那裡,呈A字形的前爪分立軀體兩側,____________,鋒利的長牙恫嚇著入城的遊客。
A.血盆大口張開化作城門 B.城門就是張開著的血盆大口
C.張開的血盆大口化作了城門 D.城門就是血盆大口張開著
[點析]C。「呈A字形的前爪分立軀體兩側」,「鋒利的長牙恫嚇著入城的遊客」都是主謂式結構,且都是偏正短語。為了保持句式一致,應選C項。A是連謂式,B是主謂式,但主語不是偏正式,D項本身就不合語法。
6.注意過渡照應。注意過渡、交代,使用恰當的關聯詞語和比照式的詞語可以使表達的層次更明確,使句子前後呼應,使句子與句子的聯系更緊密。例如「也」、「於是」、「但是」、「所以」等等關聯詞語都能讓人一目瞭然地了解句子的關系。「過去」與「現在」、「遠處」與「近處」、「主觀」與「客觀」這樣有比照式的詞語可以使子前後呼應,進而使句意連貫。
例:下列句子排列順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1993年上海高考題)
①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皮鞋,顯得很寒素。②現在是躲在鄉下,教著幾個學生糊口。③回到故鄉之後,又受著輕蔑、排斥、窘迫,幾乎無地自容。④但因為有時很氣悶,所以也乘了航船進城來。⑤談起自己的經歷來,他說他後來沒有學費,不能再留學,便回來了。
A.③⑤①②④ B. ①②⑤④③
C.⑤②①④③ D. ①⑤③②④
[點析 ]D。從他的經歷入手,憑借著有關表示經歷的詞語「後來---現在---之後---所以」等,就可以找出其合理的組合。
總之,正確解答語句的連貫和銜接題,首先要弄清楚語段說的什麼。敘事時,要搞清當事人和事情的來龍去脈。描寫景物時,要抓住它的特點。論述一個觀點的,要明確主張什麼,反對什麼,還要分析材料與觀點的關系。其次,要分析表達形式與方法,弄清怎麼說。要捨得費精神去揣摩,比較上下文各句之間的關系和詞語含義,特別是關鍵詞語、句子所蘊涵的消息,注意語意條件,根據說話的目的、對象、場合、范圍、情景等因素去選擇接句,選出續句。
[過關檢測]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在作品中買弄才情,或賣弄學問,_________ ;如果再加上裝腔作勢,__________。才情學問,有多少是多少,真則真,假則假,虛則虛,實則實,瞞不過明眼人。貧兒賣富,_________;爆發戶擺闊,___________,這叫賣弄。
A. 都是令人生厭的事 就更催人嘔吐 把口袋裡僅有的幾枚銀幣弄得叮當作響 把古鼎擦得金光閃亮
B. 都是催人嘔吐的事 就更令人生厭 把口袋裡僅有的幾枚銀幣弄得叮當作響 把古鼎擦得金光閃亮
C. 都是催人嘔吐的事 就更令人生厭 把僅有的古鼎擦得金光閃亮 把滿口袋裡的幾枚銀幣弄得叮當作響
D. 都是令人生厭的事 就更催人嘔吐 把僅有的古鼎擦得金光閃亮 把滿口袋裡的幾枚銀幣弄得叮當作響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特別是當早晨和傍晚,眺望環山,別有一番大自然的風韻。早晨___________,在清清蒼蒼中,乳白色的雲紗飄游山腰,像仙娥在輕輕其舞。傍晚,___________,轉眼間,__________,在暮色降臨山野的蒼茫中,峰頂卻凝聚著一片彩霞,經久不滅。
① 千山初醒,朝雲出岫
② 朝雲出岫,千山初醒
③ 萬山傾瀉霞光,重巒映照夕陽
④ 夕陽映照重巒,霞光傾瀉
⑤ 太陽落山,霞光消退
⑥ 霞光消退,太陽落山
A. ②④⑥ B. ①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⑥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⑴ 遼闊的海洋,無盡的碧波在盪漾,在金色的陽光下,像無數面銀鏡在閃閃發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洋在遠方和藍天相接。
⑵ 在有限的土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園中的路又比花園小,這條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園的大道。
① 海漸遠,天漸低
② 天漸低,海漸遠
③ 花園比房屋小,房屋比土地小
④ 房屋比土地小,花園比房屋小
A.①④ B. ①③
C.②③ D. ②④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春天,為我們的心靈提供了能享受的一切,輕松地解除了心頭的焦慮和感情上的紛擾,____________從大自然的微笑中,顯露出來。
① 充滿了閑適歡愉
② 感受到了閑適歡愉
③ 田野將是一片新綠,飄逸著令人沉醉的馨香,到處傾瀉著春天的歌
④ 田野將是一片新綠,飄逸著春天的歌,到處傾瀉著令人沉醉的馨香
⑤ 大地整個一副快樂的神態
⑥ 整個大地一副快樂的神態
A.①④⑤ B. ②④⑥
C.①③⑥ D. ②③⑤
㈡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如果你和他無冤無仇就不用怕啦,哈利路亞在日常中視為祈禱語句,可能只是開玩笑。如果你們是有矛盾那要不就是他暗示你這人做的不好,遲早會被人修理或過的很慘,要不就是暗示他要動你,讓你自己小心點。
㈢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後古詩詞及課內的古詩詞
長歌行(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懷(孟浩然)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野望(王績)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黃鶴樓(崔顥) 送友人(李白)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揮手自茲去,瀟瀟班馬鳴。
秋詞(劉禹錫) 魯山山行(梅堯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浣溪沙(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㈣ 標本製作
製作方法一:
先准備一隻盒子,盒內鋪一層乾燥劑(硫酸銅,一般葯店、化工試劑商店有售)。選擇一個晴天,上午9-10點間,花上不沾露水的時候,將盛開的花朵剪下,放在預備好的盒內,置於乾燥劑上,然後細心地將微量乾燥劑慢慢地倒入,使乾燥劑填滿花瓣間的每一個空隙。注意,必須維持原花花瓣間的縫隙,以保存花形,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因為有些花卉,如菊花、玫瑰花、杜鵑花、蘭花等,花瓣層層密密,每層縫隙甚小,既要填滿乾燥劑,又不壓壞花形,確實不易。
當整朵鮮花被乾燥劑完全包圍後,即蓋上盒子,用塑料袋、塑料膠帶密封。數天後,即可取出(封盒的天數以花類花瓣的厚薄而定),此時,花已乾燥,很脆,極易碎裂,取出時要很小心,取出後把花顛倒過來,使花隙間的乾燥劑落下。把乾燥劑完全清除干凈,鮮花干制標本就完成了。
為防止乾花標本吸潮,須將它放在有乾燥劑的盒內,並加以密封。
製作方法二:
一、原理
一些具有還原性的化學葯品可抑制諸種氧化因素;從而控制植物色素的氧化分解,固定色素分子。
二、材料
氯化亞錫、硫酸銅、硼氫化鈉、亞硫酸、福爾馬林(37%~40%)、蒸餾水、標本瓶、石蠟、甘油、新鮮花卉等。
三、製作
1、按氯化亞錫2g,硫酸銅5g,硼氫化鈉2g,亞硫酸5ml,蒸餾水95ml的比例製成固定液。
2、採摘新鮮花朵,最好選擇尚未完全開足的。修剪整理後,浸入盛有上述固定液內,浸泡12~24小時。
3、按蒸餾水95ml,福爾馬林5ml,亞硫酸2~3ml製成保存液。
4、將經固定液處理過的花朵取出,浸入盛有保存液的標本瓶中。如浸液不足,可補充至完全浸沒花朵為止。放置2~3天後,如發現有顏色溢出現象,可適量加入些甘油或氯化鈉;如發現顏色過深,可適量加些蒸餾水。這樣可以維持花和浸液的內外滲透壓平衡,避免花朵變形、變色。若無上述現象,即可加蓋並用石蠟封口。
採用上述方法,基本上可同時保持花朵的鮮艷色彩和枝葉的綠色;且能保持很長時間。做成的標本既可用於觀察教學需要,又可用於陳列觀賞。
㈤ 四年級觀察作文教案
[四年級觀察作文教案]四年級觀察作文教案同學們,新學期開始了,春天也悄悄地來了,春姑娘用自己的巧手,打扮著迷人的春天,你們想看看嗎?最好是能夠看得仔細些,看完後給大家介紹介紹,四年級觀察作文教案。出示
《四年級觀察作文教案》
文章《四年級觀察作文教案》正文開始>>
同學們,新學期開始了,春天也悄悄地來了,春姑娘用自己的巧手,打扮著迷人的春天,你們想看看嗎?最好是能夠看得仔細些,看完後給大家介紹介紹。出示教學掛圖(燈片或播放多媒體課件。如果當地正值春季,最好帶學生走出教室,直接感受春天。)
2.導入新課。春風吹來,燕子回歸,桃花盛開,小草綠了,柳樹發芽,小朋友們放起了風箏。好美的一幅春景圖呀!來,孩子們,讓我們一起走進春天吧!
3.師:春天來了,校園也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生機,同學們在課前仔細面容了校園。你覺得我們的校園美嗎,最美的是什麼。(自由發言)想把這些美用筆記錄下來嗎?
4.當我們瀏覽春天的校園時,你有什麼新發現?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生:枝條上的是小芽, 還是花苞
生:葉子是什麼顏色 和冬天時, 看起來有什麼不同
生:看看草地上有多少不同的小花
生:看到哪些不同顏色的花
生:聞聞看, 草地的氣味 花的氣味
生:閉上眼睛, 用你的身體感受春天
生:春天早晨的陽光照在身上, 有什麼感覺
生:春天的陽光和冬天(夏天)一樣嗎 有什麼不同
生:春天有哪些顏色
生:春天的草地上有什麼
生:春天的校園里有哪些不同的花
生:春天的葉子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生:春天的校園可以發現哪些不同的小動物
生:春天的校園有哪些自然, 美妙的聲音
生:……
5.同學們真的很聰明,想出了這么多的新主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校園的春天,描述一下校園的春天,好嗎?
設計意圖:親情交流,使學生如坐春風,如浴春雨,自然地導入了話題,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回味校園的春天體驗,使學生在親切的交談中走進了春天。
(二)成語點睛,詩句引趣:嘈嘈切切錯雜彈
1.為了幫助大家描繪春天的美麗,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亦從此描述春天的成語,讀一讀下面的成語,說一說你最喜歡哪一個?你還知道哪些?
鳥語花香 百花齊放 繁花似錦 桃紅柳綠 春色滿園 春意盎然 大地春回 大地回春 富於春秋 春暉寸草 春回大地 春滿人間 柳暖花春 滿臉春風 杏花春雨 陽春白雪 一年之計在於春 滿臉春色 滿面春風 滿袖春風 滿園春色 妙手回春 春風得意
2.老師還為大家帶來了一些關於描寫春天的詩句,讀一讀下面的詩句,說一說你最喜歡哪一句詩?你還能補充一些嗎?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游園不值》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唐 王涯《春遊曲》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唐 韓愈《晚春》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 賀知章《詠柳》
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憶江南》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
設計意圖:誦讀成語、古詩,營造了一種春意融融的氛圍,即收攏了學生心思,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幫助學生積累了語言素材。
(三)激發情趣,游戲引路:未成曲調先有情
1.小游戲:走進成語島。說一個關於春天的成語。比一比誰聰明。
2.小游戲:想像春天美。說一句想像春天的話,注意用上比喻或擬人的手法,贊美春天。比一比誰想的一句話新穎有趣。
[設計意圖:通過做關於春天的小游戲,以激發學生的熱愛春天的情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做好了鋪墊。]
二、中作文:奇思妙想我能行
(一)奇思妙想,開啟心路:一語天然萬古新
1.師:春天已經悄悄地來了,你從什麼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氣息?春天你們想出去找找春天嗎?
2.同學們,讓我們在腦子里放放電影,還記得校園中哪些地方最讓你覺得最美呢?
【學生從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等方面,說一說校園春景】
3.春天來啦,校園里的景物變化很大。校園里的景物也很多,我們按什麼順序來說呢?
生:按地點變化的順序
生:按景物的類別說
生: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來說
生:……
4.我們知道了說的順序,請大家在小組內按一定的順序說一校園里春天的景物的美麗?比一比誰聰明,說的最棒。【小組內交流】
5.我聽了剛才同學們說出了校園的很多美麗,但是,我發現有的同學說的不生動,不具體,沒有趣。誰能告訴大家,應該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來說?用什麼方式說明,會更有趣?
生:抓住形狀、顏色的特點
生:抓住靜態、動態的特點
生:抓住氣味的特點
生:用擬人的方法是,會更有趣。比如:校園里的花兒都張開了笑臉。
生:我覺得可以引用古詩來贊美。比喻說操場上的小草,就可以用上「草色遙近卻無」的詩句……
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談心情,談感受,談方法,開拓了學生的思路,活化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說得生動有條理,表達了真情實感,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本環節重點突出了對景物特點的說和學生說話語言的評價,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寫話的方法,為學生寫話打下了扎實的基矗而教師在這個時候的熱情表揚和鼓勵,則更加激起了孩子們的表達慾望。]
(二)佳作引路,章法導寫:要把金針度與人
1.聽了剛才同學們的談論,我覺得大家對校園里的春天的美麗知道的很多。如何把我們感觸了的校園春色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還需要「更上一層樓」。為了幫助大家「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老師特意為大家搜集了一些精彩的範例。相信大家一定會喜歡的。讀一讀下面的佳作片段,說一說你的感悟和收獲,作文指導《四年級觀察作文教案》。
2.展示佳作,引導評議,讀中學寫。
【展示佳作片段一】
春天來到操場上。操場上的小草從泥土裡探出頭來,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操場邊上白楊樹也長出了新芽,呈現出勃勃的生機。白楊樹旁邊的垂柳,抽出新的枝條,微風一吹,搖搖晃晃,像是在做廣播操;細細的柳絲上,不知從什麼地方送來的嫩黃色,定眼望去,又有些像綠色。她們的腰好軟,輕風將下梢托起,整齊又好看;換個角度看,又一齊垂下來,彷彿梳齊的頭發。我不禁詩性大發,綠色圃中小學教育網www.Lspjy.cOm原文地址/showtopic-52447.aspx吟起了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討論:這段話描寫了什麼景物?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抓住了哪些特點?運用了什麼方法?(學生討論,老師相機點撥)
【展示佳作片段二】
我來到校園東北角的花園里。啊,好美!有山茶、月季、一串紅、紫荊……五顏六色,競相開放。瞧,西邊的桃花開得多好啊!粉紅粉紅的。由五片花瓣組成的,鵝黃色的花蕊鑲在粉紅的花朵上,十分顯眼。那粉紅的花朵躲在那翠綠的葉子下,好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微風徐徐吹來,北邊的桃樹輕輕搖擺,小蜜蜂和小蝴蝶在桃樹周圍飛來飛去,從這朵花上飛到那朵花上。那景色人見人愛。啊,什麼香?隨著一絲清香,我來到一棵開著紫色花朵的小樹前。聽別人說,這叫紫荊。紫荊花的花朵小小的,密密麻麻,好不可愛。那花是一串一串的,開在枝幹上,像珍珠。最特別的是紫荊先開花,後長葉,你說這奇怪不奇怪?在東邊,有一片不知名的花,那花也是一串一串的,不過是紅色的。聽人說把花蕊拉出來,吸裡面的汁,很甜很甜的。那山茶花有的開放了,紅紅的,像天上的朝霞;有的含苞欲放,花骨朵飽脹得快要裂開了。整個花園彷彿仙女織的一塊花錦。
討論:這段話描寫了什麼景物?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抓住了哪些特點來寫的?運用了什麼方法來描寫的?(學生討論,老師相機點撥)
【展示佳作】
校園春色
我們的校園坐落在群山環繞、依山傍水的「椅山」山窪里,很隱蔽。步入校園,才能見到一座教學樓,像一個巨人似的,安然坐在碧綠的「沙發」上,非常幽靜。
我們的校園不算很大,但花草樹木遍布,在群山的映襯下,一年四季有迷人的景色:春天,桃紅柳綠;夏天,花草繁茂;秋天,菊花飄香;冬天,松青雪白。不過我最喜歡的是校園的春色。
春姑娘悄悄地、輕輕地、默默地走進校園,校園里頓時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也破土而出,給校園鋪上了一層綠色的地毯。仔細看,它們嫩嫩的、毛茸茸的,十分喜人!光禿禿的樹上也吐出了新枝嫩芽。那嫩芽,就像一個個綠色的珍珠,翠亮翠亮的。柳樹垂下那柔軟如絲的柳條,在春風中輕輕地搖動,好像在向人們招手。幾只春燕自由自在地從校園上空飛過,一群小鳥兒在樹叢中唧唧喳喳地叫著,像似在說:「春天來了!春天來了!」花壇里,各種花兒紛紛開放,紅的艷,白的嬌,黃的嫩,構成了一幅五彩繽紛的圖畫,散發出陣陣清香。樹陰下,蚯蚓日夜不停地疏鬆土壤,螞蟻遍地亂爬,尋找新的巢穴。花、草、樹木、小鳥、昆蟲們沐浴在太陽公公的溫暖中,盡情享受這美好的春光。
春意盎然的校園給我們創造了優美的學習環境,辛勤的園丁──老師們,在精心地備課,用心血和汗水哺育我們這些花朵。同學們正抓緊這寶貴的時間努力學習。有的同學目不轉睛地聽老師講課;有的在聚精會神地寫作;有的同學站在窗前,凝視天空,對著那美麗的朝霞在幻想;有的在高聲朗讀,校園里一片琅琅的讀書聲。課間休息,同學們盡情欣賞著滿園生機勃勃的春色,趁著大好春光進行著各種活動,有的在跳高、有的在跳遠,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在打乒乓……春天的氣息多麼清新,同學們都陶醉在這春色中。
啊!春天給校園帶來了生機,春天給我們帶來了歡樂,春天給我們創造了優美的學習環境。我們要抓緊這大好春光,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一個棟梁之材……
討論交流:
(1)這篇文章描寫了什麼地方景物?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抓住了哪些特點來寫的?運用了什麼方法來描寫的?(學生討論,老師相機點撥)
(2)劃出文中的比喻句、擬人句,體會句子的妙趣。
(3)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有什麼特色?你讀懂了什麼?感悟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這樣分層次的閱讀練習,指導學生讀中學寫,通過具體的示例,感悟文章的寫作方法,幫助學生打開習作的通道。
3.如果讓你寫一篇描述校園春天的文章,你打算寫一個什麼題目?小組內討論一下,比一比誰想的題目新穎有趣。
(三)快速行文,一氣呵成:輕舟已過萬重山
1.師:同學們,春姑娘穿一身綠色的衣裙,踏一輛綠色的車,搖一路綠色的鈴來了,來到了我們的校園……春姑娘是個插花的能手,她悄悄地來到了人間,把一朵朵美麗的花插滿了大地,春姑娘是一位偉大的畫家,她在白白的大地上,畫上了青青的山,綠綠的水,還有露著笑臉的太陽及棉絮般的白雲,更有那可愛的花朵,活潑的蜜蜂、蝴蝶,頑皮的小鳥,使得大地看起來更生動了。趕快拿起筆來,描繪一下我們的美麗校園吧。
2.學生習作,老師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優點和問題。幫助有困難的同學,針對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作中指導。指導的重點一是寫具體,二是按一定順序寫。
三、後作文:快樂體驗更新穎
(一)自我欣賞,同伴交流:大珠小珠落玉盤
1.學生完成習作後朗讀自己的習作,把不通順的地方改通順,靶不具體的地方改具體。劃出自己認為是精彩的句子和段落。
2.同桌互相交流,評改。改通順,指出錯別字及其病句、標點錯誤等;
3.小組內評優點,評出大家認為的好詞好句或者精彩語段;
4.小組內提建議,提出哪些內容需要具體或補充,哪些可簡單或刪除等等。
5.推薦一篇參加班級交流。
(二)集體會診,創新行文:二月春風似剪刀
1.選一篇較為典型的文稿做點評,肯定優點,指出問題,然後要求學生對自己的習作作一次修改。
2.學生根據集體評議的問題,修改自己的習作,二次創新行文。
[設計意圖:集體評議,交流寫作的經驗,引爆創新思維的火花。通過二次行文,提高作文的質量。]
(三)佳作展覽,評選最佳:回眸一笑百媚生。
1.小組評選本次最佳。評選的項目越多越好。
2.評選班級最佳。獲得最佳的人物越多越好。
3.將最佳習作在學習園地里張貼展覽。
4.鼓勵獲得最佳的習作向校園報或其他報刊社投稿。
[設計意圖:通過評選最佳,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獲得習作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使廣大學生在體驗自己的成功之時,人人都能夠「回眸一笑百媚生」。]
(四)變格創新,自由表達:映日荷花別樣紅
用本次習作學會的方法,練習寫一篇描述家鄉景物的作文。
四年級觀察作文教案的延伸閱讀——四年級觀察日記多篇(老師推薦範文)
3月20日,星期六,晴。
今天,我觀察了一隻小倉鼠。這只小倉鼠我養了三年,因為它很灰所以我叫它灰灰。一早我帶它去散步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小灰灰就溜到草叢里去嚇正在吃蟲子的小雞。我起來後到處找小灰灰,就在這時,幾只雞散開了我才發現小灰灰在草叢里,最後它被我帶回了家。
中午的時候,我在家午休,小灰灰在我肚臍眼裡放了一顆「小炸彈」,炸醒了我。
吃中飯的時候,姐姐、堂兄還有姑媽來了。我給小灰灰吃午飯,因為小灰灰很怕陌生人接近,所以躲在了沙發底下,我靈機一動,把小灰灰最愛吃的牛肉片放在地上,我也在桌子下面躲著。果真!小灰灰飛奔出來把牛肉抱著坐在地上瘋狂吃著,像是餓牢里蹲了十天十夜才被放出來一樣。
一星期後,我發現小灰灰咬著自己的屎玩,我想用手從它嘴裡拉出來,可是它死死地咬著就是不鬆口,後來我用巧克力,他才張開嘴巴把屎扔掉。〔四年級觀察作文教案〕【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㈥ 什麼是音樂課堂教學的核心
情感——音樂課堂教學的核心 情感是主體對事物能否滿足物質和精神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能夠以真摯、生動、深刻的情感去撥動人的心弦,比其他藝術更直接、更有利地使人的心靈爆發出火花。因此,以音樂藝術為媒介的音樂教育最具有情感性特徵。我們音樂課堂中的一切活動,都應該以情感為核心,從而發揮音樂教育的獨特魅力,以情感人,以情育人。那麼怎樣才能夠實現以情感為音樂教學的核心呢? 一、 挖掘作品情感——使學生「動情」 正因為音樂能夠直接進入人的情感世界,所以作為教師應該能夠把音樂作品中的情感挖掘出來,並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傳達給學生,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情感體驗中來,從而使他們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 1. 解讀作品,以情引人 文學家托爾斯泰說:「音樂是人類的速記」。它以特有的聲音語言訴說著情感。音樂教學僅僅完成音樂的知識結構分析,而不努力挖掘其蘊含的情感因素,是遠遠不夠的。音樂教師需要用較高的審美素質去接受、分析、透視作品,這樣才能把學生引領進情感的天地,去把握音樂內在的情感脈搏。 在二年級《小烏鴉愛媽媽》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從題目就可以很清楚地發現歌曲所描繪的是小烏鴉怎樣愛媽媽的,應如何把這種情感表現出來,並能抓住學生的心去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真摯的愛呢?在了解了歌曲思想內容之後,我對這首歌進行了更細致生動的處理,並賦予了作品新的情節,並且通過聲情並茂的演唱,把同學們帶到音樂當中。「大象媽媽要過生日了,森林裡的小動物們要去給大象媽媽祝賀生日,可是小烏鴉卻遲遲沒有來,她去哪了呢?小雞說:『我剛剛看到小烏鴉急急忙忙飛回家去了。』(接著示範唱第一段:路邊開滿小菊花,飛來一隻小烏鴉,不吵鬧呀不玩耍,急急忙忙趕回家。)小烏鴉家發生了什麼事呢?這時小鳥飛來了對大家說。(示範唱第二段:他的媽媽年紀大,躺在屋裡飛不動,小烏鴉呀叼來蟲子一口一口喂媽媽。)小動物們被小烏鴉的故事感動了,並告訴了大象媽媽,大象媽媽激動地說。(示範唱第三段:多懂事的小烏鴉,多可愛的小烏鴉,飛來飛去不忘記,媽媽把他養育大。)在這種情景交融的演唱同時,我又將這首歌曲分角色從音色、速度上進行了處理,使音樂情感更加豐富,這樣一個生動精緻的小音樂短劇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從始至終,孩子都被故事及作品的情感深深地吸引著,有的同學被感動地流下了眼淚。可見,深入挖掘並解讀音樂作品,會對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㈦ 七根火柴 教案 要題目和答案
教學建議
一、關於題目的內涵
《七根火柴》這個題目是一個偏正結構的短語。「火柴」前面加上「七根」這樣精確數字進行限定,給讀者以非同尋常的感覺,因此而造成懸念。標題既揭示了小說的內容,又提供了故事情節設置與展開的線索。同時,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畫,人物品質展現的依託。讀完小說,「七根火柴」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作者說:「它是從我的見聞和感受里來的。在戰爭中,我多次看見過這樣一個戰士的手啊。握著槍的,攥著擔架桿的,拉著戰友的,撫摸在同志額角上的……」如今,我已經不能確切地說出,在我握著筆寫《七根火柴》的時候,到底是想起了記憶中的哪一件事、哪一隻手。但是,在這短短的兩千字里,確實凝結了我在戰爭中直接獲得的生活體驗:關於人,關於人的手和心靈,關於戰爭中人和人的關系,以及戰士的忠誠。就連一個細節、一點感受、一星思緒,也得從真切體驗里得到。 這段話告訴我們,標題是生活真實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體驗的藝術再現,它所要表現的是「人」,「人的心靈」。因此,標題有著深刻的內涵。
二、段落層次
以「七根火柴」為線索來劃分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開頭(1-8段):對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發展、高潮(9-22段):獻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結尾(23-26段):火柴發揮了作用。
三、課文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
用自然環境的描寫來烘託人物、展開情節,是這篇小說的一個特色。小說一開始就敘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夾雜著冰雹的壞天氣,緊接著又用盧進勇的眼光來觀察暴雨後的草地:「看不見人影,聽不見人聲」「荒草躺倒在爛泥里」「整個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濛的雨霧里」。這些描寫不僅展示出人物活動動的背景——艱苦的長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對於長征、對於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義。另一方面,盧進勇活動的環境也是無名戰士活動的環境,所以這段自然環境的描他是為無名戰士的出場和他的英雄行為做鋪墊。
四、以「火」為線索組織材料
這篇小說有關「火」的文字多次出現且貫穿始終。第一次出現是描寫盧進勇暴雨下追趕部隊,又凍又餓,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現則強調部隊斷火三天,盧進勇希望落空。兩次描寫,火的重要性已經顯而易見。這時,盧進勇遇到無名戰士,面對飢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戰友,盧進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對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強調。而這一次他居然見到了火柴——無名戰士不惜用生命來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後,「火」的字眼接二連三地出現,並隨著主題的升華、情節的發展而變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實質上已經成為無名戰士的精神的形象寫照。小說最後描寫「在無邊的暗夜裡,一簇簇篝火燒起來了」,「在閃閃跳動的火光下」,盧進勇轉交無名戰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這個場面進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無名戰士的崇高品德。小說就是這樣以「火」為線索安排情節,環環相扣集中筆力塑造形象、表現主題的。
五、小說的人物刻畫
這篇小說用最經濟的筆墨神形畢肖地塑造了一個寧願犧牲生命為革命保存火種,不願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無名戰士的形象,其獨到之處在於運用了映襯手法。 小說的主人公是無名戰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卻是惜墨如金;相反,對於另一位次要人物盧進勇的描寫卻是濃墨重彩,不惜筆力。小說從一開始介紹人物活動的自然環境,用的就是盧進勇的眼光、盧進勇的感受;進而主人公的出場是由盧進勇的聽覺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過盧進勇的觀察感覺到。與此同時,作者還用盧進勇的心理活動來襯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盧進勇發現生命垂危的無名戰士,憑直覺感到「他一定餓壞了」「要是有一杯熱水,也許他能活下去」。而這時他卻推開盧進勇給他送到唇邊的青稞面,拒絕盧進勇扶他前行,用盡力氣掏出珍藏的黨證和七根火柴,鄭重囑托盧進勇轉交給部隊。寥寥幾筆,無名戰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現出燦爛的光彩。在描寫無名戰士的過程中,作者舍棄了許多次要場面(無名戰士如何掉隊,如何得到並保存火柴,如何度過這幾天的草地生活……),緊緊抓住他向戰友轉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連串語言和動作,抓住無名戰士如何對待火柴的態度,烘托出人物整個內心世界的崇高與美。而小說最後,又以盧進勇鄭重地轉交無名戰士保存下的火柴,「無邊的暗夜裡,一簇簇篝火燒起來了」結束,更是襯托無名戰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義。所以說,小說作者雖寥寥數筆描寫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卻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現。
六、課文的敘述視角
敘事作品具有兩個基本要素,即故事和敘述者。故事與敘述者之間的關系,就是敘述視角。採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則敘述者存在於虛構的小說世界中,成為其中的一個人物,人物的世界與敘述者世界完全統一。第三人稱敘述視角則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作者敘述視角,即敘述者外在於人物的世界,敘述者的世界成為與小說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種是人物敘述視角,敘述者由一個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為小說中的一個人物,他感受、觀察、思考,但卻不像一個敘述者那樣對讀者講話。讀者是通過反映者個性的眼光來看待小說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從表面上看,這篇小說採用的是一個第三者的全知視角而非第一人稱視角。然而作為故事發展見證人的盧進勇,實際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稱「我」的作用。作品時時刻刻用盧進勇的眼光來觀察一切、感受一切,並從盧進勇的角度來描寫發生的一切,如此一來,盧進勇便如同第一人稱的「我」一樣可直接描繪一切,且令人覺得真實可信。另一方面,盧進勇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稱敘述視角的「全知性」與「自由性」,這又使得小說在創作時伸縮性更大,情節結構更加完整。同時,作為主人公的映襯,有了盧進勇,無名戰土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本文結構的特點,學習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來刻畫人物的寫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掌握用景物描寫來烘託人物形象的寫法。
2.訓練學生對人物刻畫的細節描寫。
(三)情感目標
1.了解紅軍過草地的艱難困苦,學習紅軍戰士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的崇高品質,立志繼承先烈遺志,努力學習,建設祖國。
2.紅軍戰士對黨和革命無限忠誠而表現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學法引導
運用想像法認識無名戰士對黨和革命的忠誠之心和甘願犧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轉交火柴的頑強毅力,通過比較法認識景物描寫的作用,聯系小學時學過的課文《豐碑》類比解決主人公是誰的問題。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難點: 以景物烘託人物形象的寫法。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准備 1.投影片:①生字詞;②隨堂練習。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則可准備紅軍過草地的電視片段或電影片段。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講解分析,啟發引導學生討論歸納。
七、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學習王願堅同志的短篇小說《七根火柴》。火柴,我們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來是極其平常的。可是,你們可曾想過:在艱苦的革命年代裡,在紅軍行經荒無人煙的草地時,就是小小的火柴,發出多少熱,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作者就是緊緊扣住火柴,講述了一個動人心弦的故事,譜寫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壯的贊歌。
(二)講讀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問思考:主人公無名戰士是在怎樣的環境里出現的?他怎樣被引到讀者面前?他的出現給人以怎樣異乎尋常的感覺?
2.指定一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並對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 撮(zuō) 寒顫(zhàn) 驀(mò)地
3.先看集中寫環境的第2、3兩個自然段。請學生閱讀,找出描繪草地的氣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點的關鍵詞語。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作者先用「怪」字點出草地氣候的特徵;又用「明明」、「忽然」、「霎時」、「接著」准確而具體地描繪草地氣候的變化莫測,變幻無窮。草地氣候真是瞬息萬變,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著又抓住天、地的特點,渲染環境。天,陰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濛的雨霧里。 地,是爛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這樣抓住草地、氣候、無、地的鮮明特徵來寫,告訴讀者這兒的環境。紅軍在這樣艱苦的環境里行軍,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更何況處於這種環境的又是一位因傷口發炎而掉隊的同志?如果不寫這樣的環境會有什麼不同?
4.略講第4、5、6自然段,過渡到無名戰士的出現。 盧進勇經過一夜暴風雨的澆淋,清晨涼風一吹,他強烈地感到身上怎樣?(冷,連打了幾個寒顫。)肚裡怎樣?(餓得難以忍受。)他渴望著什麼?(要是有堆火烤烤該多好啊!)然而,早就沒有火種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從褲袋裡找出來的、已經捏成長條的青稞面送到嘴邊時,主人公出現了。
5.朗讀第6、7自然段。請學生回答:主人公怎樣被引出來的?他給人以怎樣異乎尋常的感覺? 主人公的出現,別具特色。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一聲低低的叫聲:「同志」,使得在陰森荒涼環境里的盧進勇「墓地聽見」,從而主人公被引到讀者面前。盧進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聲音異乎尋常,那麼「微弱、低沉,就像從地底下發出來的」。 這像從地底下發出來的聲音使盧進勇「愣了」,也把我們讀者的心給緊緊抓住了。 這聲音從哪兒發出來的?為什麼那麼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隨著瞞珊而行的盧進勇的足跡去尋找吧。
(三)講讀分析第二部分 (第8—21自然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8、9自然段。 啟發思考:無名戰士的形象是怎樣展現在讀者眼前的?無名戰士的形象告訴我們他已經是怎樣的一個人了?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補充:無名戰士的形象是由盧進勇的「看」展現在讀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訴我們他已經是一個生命垂危的紅軍戰士。就拿眼睛與身子來說,眼睛「努力地睜著」「吃力地張開」,說明他眼皮已經不聽指揮,身子衰弱到極點;身子「沒有挪動」「想坐起來卻沒能動得了」,表明他已經完全喪失活動能力。只有「抖動」的喉結、低沉的呼喚「同志」的聲音說明他還活著。 從無名戰士的形貌,我們可以想像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經受了多少艱難困苦。冷風、暴雨、冰雹的襲擊,長期的飢餓疲勞,耗盡了他的精力。他已奄奄一息,但卻以驚人的頑強的毅力支撐著、等待著,乾裂的嘴唇一張一翕地呼喚著「同志一同志」。他為什麼這樣期待著同志的到來?此時此刻,他想的是什麼呢?
2.指名學生朗讀第10-l3自然段。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盧進勇懷著對同志深厚的感情,把自己僅剩的一點青稞面「遞」到無名戰士的嘴邊,無名戰士怎樣呢?他吃力地「推開」,拒絕了。從齒縫里擠出幾個字,「不,沒……沒用了。」是呵,糧食極端短缺,他要留給同志。盧進勇要扶他走,他怎樣?「搖了搖頭」,又拒絕了。 兩次拒絕,清楚地表明他盼望同志到來不是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為了自己活下去。那又是為了什麼呢?是另有希望,另有囑托。 提問啟發:囑托什麼呢?請抓住描繪無名戰士動作、語言的關鍵詞語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無名戰士積攢著自己渾身的力量,指著自己的左腋窩,急急地說:「這……這里!」他頑強地支撐著,原來有十分重要的任務。無名戰士的—「推」、—「搖」、—「指」,使我們深深感覺到忘我的崇高思想在閃光。
3.指名學生朗讀第14、15自然段。 提問啟發:這位戰士要奉獻給黨的珍寶是什麼呢?火柴。哪個句子具體形象地描述了無名戰士把七根火柴當寶貝一樣地珍藏著?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歸納:因為是珍藏,所以火柴「乾燥」。這「乾燥」的火柴與「濕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臉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渾濁的污水」形成鮮明的對照。它告訴我們:為了珍藏火柴,他經受了多少痛苦,具有多麼頑強的革命意志。 這火柴與比自己生命還寶貴的黨證放在一起,並「壓」在「朱紅的印章的中心」。一個「壓」字,重有千鈞,意味深長。這哪裡是幾根火柴!分明是一顆紅軍戰士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的心啊!紅紅的火柴頭、朱紅的印章在一隻抖抖索索的手裡,猶如跳動的一簇火焰,升起在無邊的草地上,劃破陰沉沉的天空,掃盡了草地上的荒涼凄清孤寂的氣氛,給人以光明、溫暖和力量。
4.學生朗讀第16-21自然段。
(1)提問思考,無名戰士怎樣極其鄭重地囑托戰友的?作者怎樣描繪他初次囑托時的語言和動作? 學生回答後,教師補充:作者用細致感人的筆觸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無名戰士對戰友的囑托,「招招手」、「伸開」、「撥弄」、「數」、「望」,這一連串的動詞顯現了莊重嚴肅,無限深情。 就在盧進勇高興地點點頭之時,一瞬間,神奇的情況出現了。無名戰士的臉色「舒展」了,他的眼睛「發射出一種喜悅的光」,他的抖抖索索的手,僵直的手指竟然能「捧」火柴,「放」到盧進勇手裡,並且緊緊地把它連手「握」在一起。「捧」、「放」、「握」這一連串的動作,描述了無名戰士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對革命的忠誠而爆發出來的巨大力量。
(2)無名戰士再次囑托時留給人間的最後的話是什麼?最後的動作是什麼?刻畫他怎樣的內心世界? 教師歸納:他留給人間最後的話是「記住,這,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帶給……」。他離開人世前的最後動作,是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手來。直指著正北方向。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他沒有用一根火柴為自己取暖;他忍受著難以忍受的痛苦,在死亡線上掙扎而硬不咽下最後一口氣。他一心想著大家,一心想著黨,想著長征途中的戰友們,無私忘我,生命爆發出耀眼的火花。
5.小結。
(1)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體——七根火柴故事的核心內容。無名戰士的形象我們看到的雖然只是他臨死前的一刻,但很高大,不僅矗立在茫茫的草地,而且活在我們的心中。這是由於作者緊緊抓著人物性格歷史的一段,抓著人物性格閃出耀眼光輝的「一剎那」來刻畫表現的。從語言上看,他沒說幾句話,前後就出現了五個「同志」,言為心聲,他心裡念念不忘的是革命同志,是黨的事業。他的動作和一系列的細節描寫,與語言一樣,反映了他捨身忘己,一切為了戰友,為了革命。作者選材精當,文字精練。
(2)既然主人公是無名戰士,為什麼用許多筆墨寫盧進勇呢?這是因為要在兩千字的短小篇幅里突出主人公、在結構上作的巧妙安排。文章以盧進勇作為故事的線索,展開情節。 主人公的出現是通過他的「聽」引出來的;主人公的外貌是通過他的「看」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他的「想」、他的「說」,突出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質,托出了主人公犧牲的全部意義。 特別是第21自然段飽含感情的描寫,更是感人。(指導學生朗讀第21自然段,由緩慢而低沉而高昂。)這是一個極其悲壯的場面。「模糊」與「清晰」同時運用,既表現盧進勇失去戰友的無限悲痛,又給無名戰士高擎的手加上一個特寫鏡頭。兩者交織在一起,伴隨著整個草地的哭泣,為頂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贊歌。(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說明。)英雄的品質像荷花一樣潔白,像菊花一樣堅忍。
(四)隨堂練習
一、本文的線索是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三、「齒縫里擠出了幾個字」中加點的「擠」表明了什麼?
四、在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的草地里,無名戰士卻能使火柴乾燥地保存下來,這該怎麼理解?
第一課時隨堂練習參考答案
一、七根火柴
二、無名戰士
三、表明無名戰士生命危在旦夕,他在積攢力量等待同志來轉交火柴。
四、無名戰士懷著對黨和革命的無限忠誠,用驚人的毅力和生命的代價珍藏火柴,因而火柴才會乾燥地保存下來。
第二課時
(-)講讀分析第三部分 (第22—24自然段) 提問思考:盧進勇從戰友身上吸取了力量,帶著戰友的囑托飛快地趕路。他把火種送到部隊給戰土帶去了什麼?他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把珍貴的火柴交給指導員的?
1.指名學生朗讀,理解。 盧進勇按照無名英雄的遺願把火種送到了部隊,火給戰士們帶來了光,帶來了熱。圍著熊熊燃燒的火,戰士們談笑著,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響著。盧進勇像天亮時無名英雄把七根火柴囑托給他時一樣,極其莊重地一根一根數交給連指導員。 「悄悄走」、「顫抖的手指」、「異樣的聲調」,寓含著復雜的情意,最後落在一個「數」字上。
2.啟發思考:他「數」什麼呢?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描寫人的語句,並聯系起來考慮,體會這幾根火柴的意義與價值,重溫無名戰士的言行,想像盧進勇澎湃的心潮,說說「數」寓含的發人深省的豐富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這「數」,使我們認識了火柴的意義與價值。在無邊的草地上,在冷風暴雨、氣候無常的惡劣環境中,火柴是最最需要的東西,可以解除飢餓,驅除寒冷,救活同志。無名戰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這極其珍貴的東西。 這「數」,使我們認識這幾根火柴包含著無名戰士的寶貴生命,反映了共產主義戰士無限忠於黨的事業的偉九心靈,無名戰士的高大形象在我們眼前升騰、閃現。 這「數」,還飽含著盧進勇對戰友犧牲的無限哀思,對戰友偉大人格、高尚情操的無比敬仰。 這「數」,也在我們面前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在今天,我們該怎樣牢記先烈為革命付出的代價;以先烈為光輝榜樣,繼承他們的遺志,努力學習,將來更好地建設祖國。
(二)總結全文 作者以飽蘸革命深情的筆歌頌了無名英雄的高貴品質。這無私忘我、忠於黨、忠於人民的高貴品質是無名戰士的,也是盧進勇以及千百萬紅軍戰士所共同具備的。這就是文章的主題,是作者奉獻給讀者的一曲紅軍戰士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的悲壯贊歌。 文章以「數」著「一,二,三,四……」來結尾,言未盡,意無窮。 (三)朗讀課文 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全文,加深理解與感受。 (四)歸納 《七根火柴》是通過一件事歌頌人物,歌頌了紅軍戰士忘我無私、獻身革命的崇高品德。 文章在敘事中抒發了作者對無名英雄的無限熱愛、敬仰之情,是「以小見大」。在寫法上,通過人物的具體言行寫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記敘中飽含作者的感情。用第三人稱的寫法較多地抓住細節以突出人物,特別是抓住了火柴和火加以描寫,這火柴和火把整個故事貫串了起來,既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質,又有耐人尋味的象徵意味,深刻地表現了文章的主題思想。
(五)布置作業
1.熟讀全文。
2.復述第二部分。要求: ①主次分明,突出無名英雄的形象。 ②扣緊外貌、語言、動作及細節描寫。
(六)隨堂練習
一、「這以後的路,盧進勇走得特別快」的原因是他的小腿發炎的傷口好了嗎?
二、文章結尾處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三、文章寫無名戰士數火柴「一,二,三,四……」中間本應用頓號卻用了逗號,作用何在?
四、文章結尾處寫盧進勇以一種異樣的聲調數火柴有什麼作用?
第二課時隨堂練習參考答案
一、①不是;②是他受到了無名戰士崇高品質和偉大精神的鼓舞。 二、烘托火對於長征、對於革命的偉大意義,更好地刻畫無名戰士的形象。
三、語氣表達舒緩,與無名戰士當時身體極度虛弱相一致,同時突出火柴的寶貴,交火柴的鄭重。 四、①使我們認識火柴的意義與價值。②使我們進一步認識無名戰士的高大形象和純潔的心靈。③也飽含著盧進勇對戰友犧牲的無限哀思和對戰友偉大人格、高尚情操的無比敬仰。
㈧ 教學情境有哪些主要類型
教學情境有哪些主要類型
根據情境創設的依託點的不同,我們把教學情境分為以下幾種:
(一)藉助實物和圖像創設的教學情境
教學中的實物主要指實物、模型、標本以及實驗、參觀等。如一教師在教《珊瑚》一課
時,展示了「像鹿角」、「像菊花」、「像樹枝」三種珊瑚,使學生對珊瑚有了真切感知,
這便是通過實物創設情境。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實地考察的教育作用,他
經常帶領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細心地觀察、體驗大自然的美,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
氛中學習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審美能力。他說:「我力求做到
在整個童年時期內,使周圍世界和大自然始終都以鮮明的形象、畫面、概念和印象來給學生
的思想意識提供養料……。」
實驗過程能夠呈現出豐富生動的直觀形象,以化學實驗為例,從儀器裝置到葯品配製,
從實驗過程中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到新物質生成,其中有形、色、態、味的變化,又有氣體
的生成和沉澱的析出,或光、電、熱現象。學生學習化學正是立足於對這些現象的感知和觀
察。如講氯氣時,一般先由教師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後,再通過學
生看到的直觀形象,概括出氯的重要化學性質,即氯是一種比較活潑的非金屬元素。
在教學中,圖像是一種直觀的工具,它包括板書、畫圖、掛圖、幻燈、錄相、電影、電
腦等電化教學手段。
圖像可把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色,具體直觀地表現在兒童面前,使他們獲得生動的形象。
如教學《燕子》一文,為了使學生感知大自然的景色,有的教師一開講就用放大的彩色掛圖,
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中有哪些景物?它們的色彩、動態又怎樣?那起伏的山崗,如鏡的湖水,翠
綠的垂柳,輕飛的燕子,清澈的泉水,使學生在視覺上感知了美的畫面,為學習課文奠定了
基礎。
圖畫在數學教學中也有其特殊的價值: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請一位數學專家解下面這
道算術題:在一個減法算式里,減數、被減數與差的和等於90,差是減數的兩倍,那麼差
等於多少呢?題中概念太多,這位專家讓孩子讀兩遍,學生還是把握不住,專家改用圖來表
達,圖給孩子直觀感和整體感,容易把握(見圖1)。
專家與孩子商量:既然差是減數的兩倍,我們能否將圖1 改為圖2 呢?孩子高興地說,它是
減法算式,乾脆把圖2 改成圖3 吧!根據「減數、被減數與差的和等於90",有
△+△△△+△△=90,就可知道△=15,那麼差等於30。可以認為,這三張圖形是一種特殊
語言,它給人以直觀感和整體感,它比普通語言要容易把握得多。因此,美國數學家斯蒂思
說:「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被轉化為一個圖形,那麼,思想就整體地把握了問題,並且
能創造性地思索問題的解法。」
(二)藉助動作(活動)創設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以姿式助語言,打手勢,比如講「這個孩子這么高」、「這根棍子這么
長」,對人「高」和「長」,用手比劃一下,這也是形象性。但是,這里我們所要強調的動
作的形象性從理科的角度來說主要指操作,從文科的角度來說主要指表演。
1.操作
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操作學具可以使許多抽象知識變得形象直觀。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
均問題應用題」時,先讓學生把4 根、5 根、7 根、8 根四堆火柴棒分成每堆「同樣多」,
使學生通過直觀操作領悟「移多補少」的「平均思想」,然後將四堆合在一起(總數量),
要求很快地平均分成四堆(總份數),每堆多少根(每份數),得到求平均問題的通法。操
作的特點是通過動作而直觀,從而把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
皮亞傑曾經描述過這樣一個「故事」:四五歲的孩子為了數清楚一些石頭,把它們擺成
一行,然後從1 一直數到10。數完後,又從另一端開始數,發現也是10。他接著把石頭擺
成一個圓圈,依次數下去,發現了同樣的結論。他究竟發現了什麼呢?他沒有發現石子的性
質,而是發現了排列順序的動作的性質。因為這些石子是沒有順序的,是他的動作使之成為
直線順序或圓形順序或任何一種順序。所以,從這里獲得的經驗與石子的物理性質沒有關系,
確切地說,與石子可以毫無關系,而完全可用數學符號來代替。這就是邏輯數學經驗的獲得,
一個依賴於外界事物而又超越其具體形態的抽象過程。了解這個過程,將有助於我們給純粹
的數學「穿」上合適的生活外衣,然後將它呈現給兒童,而不是將數學「外科式」地改造得
適合生活。(余慧娟:「教育對於學科的改造」,《人民教育》2006.3-4,P46)
2.表演
表演是高一層次的形象性,因為它不僅是教學內容的外觀形象,而且展現了人物內心世
界。一位教師教學《守株待兔》,很快就教完,可學生並不理解其寓意。這時教師靈機一動,
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閉目打坐,讓學生「勸」自己。學生興致倍增,紛紛勸起老
師來:「老師,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師,再等下去你會餓死的!」老師還模仿守株待
兔者的口氣和學生爭辯。學生越勸說,興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這篇寓言的意思。教學中
除教師表演外,還可讓學生表演,學生表演有獨特的教學意義。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從
本質上,兒童個個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實際上,兒童不僅具有潛在的表演天賦,而且還有
著愛表演的個性特徵。表演能夠有效地調動並發揮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語文教材中有些
篇幅戲劇因素濃厚,語言的動作性強,教師要善於把它們改編成小品或課本劇,讓學生走進
課文,扮演課文中的人物,在「動」與「樂」中把握課文內蘊,理解人物的性格、語言、動
作、神態及內心世界。
3.活動
學生活動所產生的直觀情境也有其教學意義。一位數學教師在教行程問題時,感到學生
對「同時」、「不同地」、「相遇」、「相遇時間」等概念難於理解,於是他組織學生活動,
通過活動幫助學生理解。他組織兩隊學生分別在操場兩邊競走,老師哨子一吹,兩人同時從
兩地對走。這時,老師讓學生理解「同時」、「相向」的含義。要求兩人碰上時停止,告訴
學生這是「相遇」。然後讓同學們看在相遇時誰走的路程多,讓學生理解在同一時間內兩位
同學各走多少距離。活動後,老師在講授這部分知識時,學生想起活動的情景,以活動中獲
得的感性材料為支柱,進一步分析思考,便掌握了相遇問題的知識。
4.演示
演示也能創設直觀情境。一位數學教師在講授「數學歸納法」時,便是通過模球演示,
引入歸納法的。一上課,教師從袋子里摸出來的第一個是紅玻璃球。第二、三、四、五個均
是紅玻璃球,問:「這個袋子里是否全是紅玻璃球?」學生:「是」。繼續摸,摸出一個白
玻璃球,問:「是否全是玻璃球?」學生相互爭論,高度興奮(少部分):「是」。再摸,
摸出一個乒乓球(大笑),教師問:「是否全是球?」學生:「不一定」。小結:「這個猜
想對不對:若知道袋裡的東西是有限的,則遲早可以摸完,當把袋裡的東西全摸出來,當然
可以得到一個肯定的結論。但當東西是無窮的時候,那又怎麼辦?」(靜)「如果我約定,
當你這一次摸出的是紅玻璃球的時候,下一次摸出的也肯定是紅玻璃球,那麼袋子里是否全
是紅玻璃球?」學生:「是」。……這種直觀有助於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歸納法的實質。
(三)藉助語言創設的教學情境
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能夠使聽者的腦中呈現的是一幅幅鮮明而簡潔的畫面,而不是一些抽
象的語義代碼。如講豐收,決不僅僅是畝產多少增產多少,更應高梁樂紅了臉麥穗笑彎了腰。
這種將抽象形象化具體化的語言,學生聽起來必定是興致盎然似三春,趣味濃郁如仲夏,猶
似欣賞一幅畫,觀賞一幕劇。從教學藝術的角度來看,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要求:
1.朗讀——聲情並茂
聲情並茂地朗讀能把學生帶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
其人地在頭腦中浮現出教師所描繪的情景。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描寫的景物親切宜人,表達
的感情細膩溫馨,可謂情文並茂,文質兼美。這些課文光憑教師講解是不足讓兒童領略文章
的奇妙之處的。只有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才能使學生喚起課文中美的形象,從而撩撥學生
心靈的琴弦,在思想深處產生共鳴。除有表情的朗讀外,聲音的模擬也是形象性,而且是層
次更高的形象性。比如朗讀《東郭先生和狼》、《一頭知識淵博的豬》、《漁夫和金魚的故
事》等寓言和童話故事,朗讀的表情與聲音的模擬就是一種藝術。
2.描述——繪聲繪色
教師繪聲繪色地描述,也能夠把抽象概念變得生動形象。例如,有一位數學教師講「點
的軌跡」時,高高舉起手中的一塊藍色粉筆頭,別開生面地對學生說:「我這里有一個剛從
墨水瓶中爬出來的『小蟲子』,在保持不定點A 距離30 厘米處不斷爬行,爬呀爬,身後留
下點點墨跡。你們看,這就是『小蟲子』運動的軌跡。」學生聽著教師繪聲繪色的描述,人
人發出會心的微笑。在理科教學中,愈是抽象的概念的建立,往往越需要形象的描述與想像。
3.比喻——貼切精彩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某一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善用比喻,不僅會使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化平淡為生動,還能把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淺顯
易懂。有位化學教師特別善於運用比喻,從而在教學中收到了奇特的效果。例如,催化劑對
於初中學生來說,是個十分難懂的概念,在教學中他使用以下比喻:一個人要隔著一條河從
甲地到乙地,共有兩種走法:一種是先沿著河岸到很遠處過橋,路遠費時(比喻反應本身會
進行但速度慢);另一種走法是在甲地坐船到乙地,路近速度快(比喻催化劑通過改變反應
途徑使速度加快),而化學反應使用催化劑就像人坐船從甲地到乙地,路近速度快。這里的
船相當於反應的催化劑,它加快了從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參與了這一過程(比喻催化劑本身
參與了反應),但船本身在人上船與下船後,質量和性質不變。對於負催化劑則可以反其意
而用之。初二課本有一段關於血壓的知識:「正常成年人的收縮壓為12-18.7 千帕,舒張壓
為8-12 千帕。如果一個人的舒張壓時常超過12 千帕,則被認為是高血壓。如果一個人的收
縮壓時常低於12 千帕,則被認為是低血壓。」這段課文,即使讓學生讀上五遍,學生未必
能掌握。教學中就可以用拳頭(情景)來比喻:拳頭象心臟,收縮時有勁,產生的壓力大。
舒張(拳頭松開)產生的壓力就小。分界線在12。收縮壓應當高,該高不高謂低,如果低
於12 則是低血壓。舒張壓該低,而該低不低謂高,如果大於12 則是高血壓。怎麼記這個
12 呢?我們平時說,十分高興,就有人說十二分的高興。所以,這是個最佳數字。這樣描
述情景,學生容易掌握血壓的知識。[2]這樣通過運用大家所熟知的具體形象的比喻,使原來
抽象的難於理解的知識變得通俗而易懂,學生容易接受,理解深刻,而且把機械記憶轉化為
理解記憶,不易遺忘。
(四)藉助新舊知識和觀念的關系和矛盾創設的教學情境
學生在學校里所學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識,而是「提煉濃縮」又「易於消化」的系
統的、整體的知識。任何知識都是整體網路上的一個點或一個結,離開了網路,也就喪失了
生存的基礎。知識只有在整體聯系當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從而體現其有意義的價值。
這也就是說,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新知要麼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引申和
發展起來的,要麼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或由舊知重新組織或轉化而成的,所以
舊知是學習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認知停靠點。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的研究進一步提出,舊知是通過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別性、
穩定性(清晰性)三個特性(統稱為認知結構變數)來具體影響有意義學習的行程和效果。
所謂可利用性是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具有用來對新知識起固定作用的舊知識,沒有這種
舊知識,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同化)就失去了落腳點,學習便只能是機械進行的。例如,
學生沒有「商不變性質」、「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法則」等舊知識,則他們對「除數是小數的
除法」這一新知識的學習便只能是機械進行的。所謂可辨別性是指: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
可分離程度和差異程度,只有當新舊知識能夠清晰地分辨時,學生才可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例如,只有當學生清晰地意識到「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與「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兩者之間的
相異時,他們對「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就會導致學習上的負遷移,
從而產生機械學習。所謂穩定性和清晰性是指: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舊知本身的牢固度和清晰
度、穩定性為學習新知提供同化的固定點,清晰性則為學習新知提供同化的方位點。顯然,
如果學生對「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這一舊知的掌握是模糊和不牢固的,那麼對「除數是小數
的除法」這新知的學習就不可能是有意義的、順利的。
具體來說,在講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首先復習商不變的性質和被除數是小數而除數
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出示37.5÷15=2.5 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讓學生充分說出算理,再
出題3.75÷1.5=?375÷150=?被乘除和除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商是幾?學生根據商不變
的性質(被乘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確定答案還是2.5。學生這樣
想,正是我們要教的方法,揭示出除數是小數除法的運算方法。這時教師再引導正確的豎式
計算方法與格式,進一步深化算理,學生就掌握了計算方法。教師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利
用知識的遷移,創設情境,讓自己探索出計算方法,學生樂學、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五)藉助「背景」創設的教學情境
所謂背景知識是指與教材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知識的總稱。背景知識與新知的關系不如舊
知與新知的關系那麼密切、直接,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但背景知識同樣是學生學
習和理解課文的一種重要的認知停靠點。沒有必要的背景知識,閱讀思考往往是無法進行的,
背景知識越豐富,閱讀理解水平就越高。
課堂教學的背景知識主要包括:
1.「作者介紹」
俗語說得好,文如其人,對人(作者)的介紹必定有助於促進對文(作品)的理解。因
為作者要「想寫出雄偉的風格,他也就要有雄偉的人格」(歌德語)。所以「作者介紹」最
重要的一點,便是讓學生了解作者的人格,從而更好地觀照、鑒賞作品的風格。這樣不僅有
助於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而且有助於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2.「時代背景」
時代背景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在含義。教《凡卡》一課,可在課文分析完時要
學生談談凡卡受了哪些苦?為什麼這么小的年紀受那麼多苦?通過教師引導——講解文章
時代背景,使學生領會從小凡卡的悲慘學徒生活,看到受盡摧殘的舊俄羅斯人民生活的縮影。
3.「歷史典故」
課堂教學中恰當地引入那些趣味橫生的文學典故、數學史趣聞、科學家軼事等,對促進
學生的有意義學習是很有益處的。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古詩《草》時,便是通過一則文
學故事導入新課的。一上課,教師對學生說:「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古詩,老師先給同學們
講講這首詩的作者白居易的故事」。教師邊板書詩作者「白居易」邊娓娓道來。故事是這樣
的:白居易是我國唐朝人,他出身貧寒,但從小熱愛學習,特別喜歡寫詩。16 歲那年,白
居易離開家鄉到京都長安後,仍不斷寫詩。為提高寫詩的水平,他到處求名師指點。有一次,
他去拜訪當時的老詩人顧況。顧況是個愛開玩笑的人,當他得知眼前這個年輕人叫白居易時,
又想開玩笑了。他說:「唉呀!你這個名字可起得不妙啊。」顧況摸著胡須道:「你的名字
叫居易。現在長安城裡米價昂貴,租屋困難,要想在這里住下來,可不太容易啊。」白居易
聽了這句話,想想自己到長安後經常愁衣少食,四處借債的情景,不禁深有感觸地說:「你
說得好,在京都居住可真不容易啊!」顧況見眼前的年輕人謙虛好學,就說:「好吧,把你
寫的詩念給我聽聽。」白居易開始讀詩了。(放錄音《草》朗誦)白居易剛讀完,顧況便連
聲贊道:「好詩好詩,你能寫出這樣的好詩,前程無量。居易這名字取得真好哇!」白居易
不解地問:「老先生,剛才您還說我的名字取得不妙,現在又說我的名字取得好,這不是自
相矛盾了嗎?」顧況笑著說;「剛才不知道你會寫詩,所以才說你居住長安不容易,名字取
得不妙。現在看你能寫出這么好的詩。所以說你居住長安很容易,名字起得真好。」說完就
熱情地指點起來。從那以後,白居易更加勤奮起來,終於成為我國唐朝三大詩人之一(其他
兩位是李白和杜甫)。故事講完後,教師接著說:「下面我們就來學這首詩,看看自居易寫
的詩到底好在哪裡?」教師開始講解新課,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新課的學習。這則故事巧妙
地介紹了詩人及創作詩的時代背景,既自然地揭示了本課教學內容,使學生對新課大意有初
步的感知,又縮小了時空差,解決了學習古詩由於年代相隔久遠而無法產生共鳴感的大障礙,
讓學生輕松,愉快地進入詩人創設的意境中去。
(六)藉助問題創設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有多種類型、形式,其中特別要強調的是問題情境和問題意識。問題是科學研
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
方法和知識,所以說,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展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
法、新知識的種子。學生學習同樣必須重視問題的作用。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
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盡管學生學習是需要感知的),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
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
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所以新課程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
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
過程中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
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問題意識是指問
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
態。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
題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
可能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總
之,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
案例:圍繞問題展開教學,「嗟來之食」[3]
在課堂上,全班學生幾乎每個人都提出了一個自己的問題,如有的學生提出:「為什麼
會發生飢荒?」「為什麼餓漢那麼窮,財主卻那麼有錢有物?」「餓漢為什麼說他情願餓
死,也不吃財主給他的食物?」等等。在這些問題中,大部分同學都選擇了第三題進行討論。
在討論中,學生探討了多種可能性。有一個學生回答 「因為他很有骨氣,很有尊嚴」。
教師非常敏銳地抓住這個機會,利用學生的話進行引導:「對!他很有骨氣,很有尊嚴。可
是他已經快要餓死了,你贊成他這樣做嗎?」新的問題立即又使學生的認識產生了分化。有
的學生明確贊成,有的學生強烈反對。在他們分別闡述了自己的理由之後,教師又引導學生
提升出了一個與此關聯、又蘊含哲學意味的問題,即「生命和尊嚴到底哪一個更重要」?
在激烈的辯論中,有的學生認為生命比尊嚴更重要,「因為沒有生命就什麼也沒有了」;
有的學生覺得,尊嚴比生命更重要,「因為沒有尊嚴會被人看不起」;還有的學生語出驚人,
說生命和尊嚴同樣重要,「因為沒有生命就沒有尊嚴,而沒有尊嚴生命就沒有意義。生命和
尊嚴的關系就像一個人的手心和手背一樣」……
上述類型並沒有窮盡教學情境的外延,總之,教學情境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因而
對其也就有多種的解讀和定義,如喬納森在《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一書中,對情境作過這
樣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個熟悉的參考物,幫助學習者將一個要探究的概念與熟悉的經驗
聯系起來,引導他們利用這些經驗來解釋、說明、形成自己的科學知識。」荷蘭數學教育家
弗賴登塔爾在《數學教育再探》一書中也提出關於情境的理論,他認為情境可以是以下幾種:
場所(即一個有意義的情境的堆積);故事(即它可以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也可以是一個經
典的或虛構的特別例子);設計(即被創造的現實);主題(即一個與現實帶有多種聯系的
數學定向的分科分支);剪輯(即從各種印刷品上發現大量數學的人們遇到的麻煩)。[4]
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抓住教學情境的實質和功能: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
三、當前教學情境創設存在哪些誤區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注重通過「情境」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提
供攀爬支架,課堂因此有了生氣,有了效率,但是,有的教師只把它當作點綴,還有一些教
師卻因此迷失了教學的方向。
1.形式化的情境
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與課程的內容沒有實質性的聯系,是在課程內容(糖果)上人為裹
的一層糖衣,學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綠綠的糖衣所迷惑,對五顏六色的糖衣感到興趣,至於自
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麼,他卻全然不知。如某教師在講「兩步計算式題」時,課始,創設了
去游樂園玩的情境。課件演示:兩個學生乘車來到游樂園門口,遇到了「攔路虎」,要求學
生闖過「迷宮」才能進門,教師充滿激情地問:「同學們有信心闖過嗎?」同學們異口同聲
地回答:「有!」課件顯示迷宮圖:把算式和正確的答案連起來,連對了就能走出迷宮(只
有一題是兩步式題,其餘均為一步式題)。學生順利闖關後,教師表揚:「真能幹!」追問:
「這些題目中哪一題是與眾不同的?」從而揭示課題「兩步計算式題」。可以說,這種情境
與教學內容並沒有任何內在的實質性的聯系,只是外加的一頂「高帽子」。
2.假問題的情境
所謂假問題是指沒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或不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
如案例:《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中「推導公式」教學片段(吳烈)
師:我們可以把梯形轉化成什麼圖形來探索它的面積計算公式?
生:已學的圖形。
師:請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一拼,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操作發現拼成了平行四邊形,合作討論梯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系)
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拼圖已具有豐富的經驗,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
式的推導中,也具有了推導面積公式的基礎,但這不是全面、系統的,而是零碎的。教學中,
教師示意讓學生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來拼」,學生也就順利地探索出了結果,整個教
學過程比較順利。但這是真的探索嗎?「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來拼」這好像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教材就是這樣安排的。但怎麼一開始就知道要「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來拼成一個平行
四邊形」呢?這是怎麼想到的?學生不知。這也就在他們的認知上存在了一道空白,我們的
探究也就成了一個空殼,有形而無實。看起來是問題,卻沒有激發學生思維的功能。
3.缺乏真情的情境
情境不僅包含場景,而且內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沒有教師的感情投入,都會失去其教
學功能。有些情境從認知層面看是到位的,是有價值的,但是教師卻以一種機械的方式來展
示它,結果正如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
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
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當然,我們強調的是真實的情感,而不是虛假的情感。
如:一位教師上《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時,為了活躍氣氛,問學生:「你們最崇拜誰?」
學生紛紛舉起了手。有的說崇拜球星羅納爾多,有的說崇拜影星趙薇,有的說崇拜棋聖聶衛
平……學生交流結束後,老師反問學生:「你們猜,我最崇拜誰?」話音剛落,學生們異口
同聲說:「老師崇拜董存瑞。」一聽這么整齊的回答,在多媒體教室坐著的近百名聽課教師
頓時爆發出一陣鬨笑。
4.「猜謎式」的情境(偏離教學的情境)
教學情境顧名思義就是指向教學的情境,促進學生學習的情境。有些教師創設情境卻是
兜圈子、猜謎語,讓學生不知所雲,反倒影響和干擾學生的學習。
如:有位教師上《鄉愁》,設計了一個提問導語,目的是想讓學生說出課題來。於是他叫起
一個學生,啟發道:「如果有個人到了一個遙遠的地方,時間一長,他開始想念自己的親人,
這叫做什麼?」
學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問得不對,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誤。好,我換個角度再問:這個人待在外鄉的時間
相當長,長夜裡他只要看見月亮就會想起自己的家鄉,這叫做什麼?」教師又問道。
「月是故鄉明。」學生很乾脆地答道。
「不該這樣回答。」教師有點急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學生回答的語氣顯然不太自信了。他抬頭一看,教師已是滿
臉陰雲,連忙換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兩個字回答。而且不能帶『月』字。」教師繼續啟發道。
「深情。」學生囁嚅道。
好在此時下面有同學介面:「叫做『鄉愁』」,教師才如釋重負。
5.「電灌」的情境
利用多媒休課件創設情境已經為廣大教師所普通採納,多媒體情境有其特有的優勢,但
是在實踐應用中也出現了負面的效應,我們通過「圓柱的認識」教學案例分析如下:
內容 教例A 教例B
您好,答題不易
如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㈨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融合
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社會的進步對教學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教學提供新的技術手段,為學習提供新的學習方式。將信息技術運用於數學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功能。
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參與意識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近半個世紀來,中國的教育受凱洛夫教育思想的影響極深,注重認知,忽略情感,學校成為單一傳授知識的場所。這就導致了教育的狹隘性、封閉性,影響了人才素質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響了情感意志及創造性的培養和發展。情境教育反映在數學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創設有利於當今素質教育的問題情境。
例如,在學習函數基本性質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時,可以先播放一段壯觀的煙花片段。「菊花」盛放,製造時,一般期望它達到最高點時爆炸。那麼,煙花距地面的高度h與時間t之間的關系如何確定?如果煙花距地面的高度h與時間t之間的關系就為h(t)=-4.9t2+14.7t+18。煙花沖出,什麼時候是它爆裂的最佳時刻?這時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是非常有趣的,數學不只存在於課堂上、高考中,數學的價值是無處不在的。情境教學能促進教學過程變成一種不斷引起學生極大興趣的,向知識領域不斷探索的活動。藉助多媒體強大的圖形處理功能,新異的教學手段,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使學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慾得以滿足,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環境。
二、培養想像能力
貝弗里奇教授說:「獨創性常常在於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之間的相似點,而原來以為這些對象或設想彼此沒有關系。」這種使兩個本不相乾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學家稱之為「遙遠想像」能力,它是創造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讓學生在兩個看似無關的事物之間進行想像,如同給了學生一塊馳騁的空間。因此,在教學中可充分利用一切可想像的空間,挖掘發展想像力的因素,發揮學生的想像力。
例如,在必修2——立體幾何的教學中,學生在剛學習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時,比較難理解「光線從幾何體的前面向後面、左面向右面、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三種投影圖」這句話的含義。利用《幾何畫板》的動態性和形象性,可以創造一個實際「操作」幾何圖形的環境。如下圖,通過讓學生觀察光線從六棱錐的前面向後面正投影,得到投影圖A——這就是六棱錐的正視圖;第二種是光線從六棱錐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投影圖B——這就是六棱錐的側視圖;第三種是光線從六棱錐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投影圖C——這就是六棱錐的俯視圖。通過觀察,有些學生還形象地概括出,幾何體的三視圖,實際上是分別把幾何體從前往後、從左往右、從上往下「壓縮」,畫出「壓縮」後的圖形即為幾何體的「三視圖」。
三、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教學中,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教學中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數學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多媒體網路技術以其自身的特點溝通著教師和學生,以其豐富的資源、鮮活的情境感召著學生,使課堂形式更加隨意自由,可以獨自航游於知識的海洋,也可同心協力,共破難關。
例如,在學習指數函時,許多性質都可以通過設置一些探究活動,利用模型,讓圖形動起來,在這種運動變化中發現圖形的性質。我們要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環境,挖掘教材中的活動因素,創設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參與的課堂環境和開放的課外環境,使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具體的活動形式可任意設計,符合知識結構、適合學生即可。當然,教師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外因,是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主導者、促進者。若發現學生遇到了障礙或出現錯誤,可及時因材施教,加以點撥,化難為易,使學生的學習得以順利地進行。與此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競爭意識和良好的集體主義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