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戲教案 要最好的 最中使的
初二語文《社戲》 導學案
課型 執筆: 審核: 時間: 班級: 姓名
教學目標
1. 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2.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勞動人民的純朴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系。
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的理解。
一.課前准備:
多媒體課件(包括《童年》MTV、輕緩的樂曲、越劇片段、江南水鄉月夜畫面、江浙一帶月夜航船、看戲畫面等)
教學過程:
一 預習導航:
1 注音
歸省( )潺潺( )行輩( )憚( ) 鳧水( )蘊藻( )飄渺( ) 撮( ) 桕( )棹( ) 船楫( )
踱步( )
2 解詞
依稀:
攛掇:
委實:
依稀:
彌散:
二 .自主學習: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自選一個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內容,力求用最簡潔的詞語來表達,小組合作解決,提示可從「時間」、「事情」、懷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1:圍繞課題,從時間角度來看,全文是這樣安排的:( )——看戲——( )。
2:從事情角度來看:( )——( )——( )——( )——( )——( )——( )
3、你怎麼知道是「夏夜」?
4、詳略是怎樣安排的?
三.合作探究、交流:
(一)品讀精段,層次式品析,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夏夜行船」和「歸航偷豆」有關段落,把表現「我」所見、所聞,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別摘出來。(學生朗讀並記誦美句)
(二)同學們看書都很仔細,這些語句作者寫得很美,美詞美句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請自選一段你認為寫得美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用「我覺得_______(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現了)_________」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討論、交流。
(三)同學們的感受很真切,剛才我們對文中的兩個精段進行了由句到詞,由粗到細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我們在讀的時候還要思考,這些自然環境描寫對作品主題的表達有什麼作用?請大家思考並討論一下。
(四)評人物,抓中心 小說有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說不僅情節吸引人,自然環境描寫細膩,更塑造了一些熱情的夥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
請同學們運用「我喜歡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為他(他們)_______(評價其性格的品質),比如_______(舉人物表現)的句式,寫三言兩語,勾勒人物形象,請結合課文合作討論後寫話。(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評價人物句子如下)
(五)抓文眼,明主旨
1.本文主要是寫看社戲,那麼我們來看戲好看么?(播放船頭看戲及一段越劇)
2.去看戲,不盡興,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長在田裡的普通豆,但文章結尾「我」卻說「直到現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戲了,」這看似矛盾的結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請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討論後回答)
四.課堂練習:閱讀「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於是趙庄便真在眼前了」
1.選文中哪些動詞寫出了小夥伴們劃船動作干凈利落?(2分)
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這句話表現了小夥伴們怎樣的心情?(2分)
3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比喻的作用是什麼?為什麼要寫老漁父的行為?(3分)
4.波浪線畫出的是描寫戲台的語句,體會這樣的描寫表達了」我」怎樣的心情?(2分)
五.教後記
Ⅱ 初二下語文 社戲導學案 教案及答案 要全的!!!
主要人物:
我(此為小說內人物,不指魯迅,而文中的「我」亦是本文的線索人物)、雙喜、桂生、阿發、六一公公
主要情節:
我在平橋村的鄉間生活、戲前波折、月夜行船去看戲、船頭看戲、月下歸航偷豆吃5個情節。
關於看社戲的時間--應該是在春末夏初
《社戲》中寫道:「我們魯鎮的習慣,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裡。」又說,趙庄之所以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課文注釋雲:春賽即「春天舉行的賽會」。據此,一般人認為,看社戲的時間是在春天。其實,這是不確切的。看社戲的時間應該是在初夏。其理由有三:
理由一,
《社戲》中說,我到外祖母家去,是在「掃墓完畢之後」。那麼,浙江紹興一帶的掃墓是在什麼時間呢?據《越諺·風俗部》雲:鄉下墓祭一年間共有三次,一是「拜墳歲、上元之前,兒孫數人,香燭紙錠謁墓」;二是「上墳,即掃墓也,清明前後,大備船筵鼓樂,男女兒孫盡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羅拜,稱謂上墳市」;三是「送寒衣,十月祭墓之名,亦數人而已。」《越諺》的作者范嘯風,別號扁舟子,紹興城附近皇甫庄人。魯迅的外祖父魯晴軒中舉後遷居皇甫庄,租賃的就是范嘯風的房屋。他的話是可信的。另據周作人回憶:「周家墓祭的規矩,拜墳歲和送寒衣都只有男子前去」,而「清明上墳,規模就要大多了,不但是婦女同去,還因為要舉行三獻禮,有些舊排場。」把以上這些材料綜合起來分析,《社戲》中所說的掃墓,是指清明上墳無疑了。又據顧鐵卿所著《清嘉錄·卷三》雲:所謂清明上墳,並非僅僅指清明節那一天,而是「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那麼,小說中所說的「在掃墓完畢之後」,當然應該是在夏初了。
理由二,
從《社戲》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看,也是在初夏。「碧綠的豆麥田地」,「羅漢豆正旺相」,這被稱為「羅漢豆」的蠶豆,在浙東一帶,是越冬植物,清明以後才開始結果,到夏季才能收割。能剝了煮著吃的時候,當然是在初夏了。另外,小說中還寫道,看社戲的那些土財主的家眷們,「多半是專到戲台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水果當然也只能到夏季才有。
理由三,
周樹人在《魯迅小說里的人物·地方戲》中明確寫道:「本文(指《社戲》──引者注)中說:『當時我並不想到他們為什麼年年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這是題目的說明,但實際上這種演戲大抵是在夏天。」 根據以上理由,看社戲的時間應該是在春末夏初,而不是在春天或夏天。
一、整體把握
《社戲》全文原有前後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後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於為他人著想。而且他很會辦事,回來時船還未進平橋,他就先大聲喊著:「都回來了!」安慰橋上的人們。特別是偷豆後和六一公公的談話。六一公公指責他時,他先大膽承認說:「是的」,表現了他的勇敢純真。又用「我們請客」的正當理由堵住六一公公的嘴,很機智。接著說:「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馬上轉守為攻。最後又下逐客令說:「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四句話顯出了聰明智慧是別的孩子比不了的。 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兒。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干凈,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以動寫靜,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為什麼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民風淳樸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快樂自由的天堂。作者作為客人,「在這里」「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小夥伴們對「我」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看社戲」一節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麼多規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2.六一公公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至於他誇「我」「讀過書」「將來一定要中狀元」之類的話,只不過像今日誇某個孩子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一樣。也有觀點認為六一公公雖是個好人,但是有農民的局限。他誇「我」的話,表明他意識深處受封建禮教的影響,這在當時也是難免的。 六一公公是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情的人。 3.為什麼在「我」的感覺里,那夜看到的戲是平生最好的戲,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 從全文看,「我」為什麼十分懷念那夜看到的戲和那夜吃到的豆,關鍵不僅在於看戲和吃豆本身,更在於「我」和平橋村的孩子一起參加了看戲和吃豆的全過程,「我」懷念的不僅僅是好戲和好豆,更多的是平橋村那種朴實真摯、和諧親密的人際關系。
練習說明
一、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夏夜行船、月夜歸航在寫景敘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過哪些所見所聞所感來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歸航中「我」的心情與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所見: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漸望見依稀的趙庄,……還有幾點火,…… 所聞: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月下歸航寫了眾小夥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夥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 三、揣摩下列詞語,回答括弧中的問題。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輕松」和「舒展」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為什麼說「踴躍」?) 3.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回望」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罩」表現了怎樣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為什麼還要「感激」?) 1.「輕松」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對比,表現「我」歡喜輕快的心情。 2.以動詞「踴躍」寫山,把靜物寫活了。這個詞的含義與現在不一樣,作者在這里是創造性地賦予了這個詞語新的含義。 3.「回望」兩字,表現「我」依戀的心情。「罩」通過視覺表現戲台如夢如幻的情景,與來時呼應。 4.因為城裡讀過書的「我」對他的豆子的誇獎。表現了六一公公淳樸厚道的性格。
《社戲》分段
第一部分(1-4):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 第二部分(5-23):到趙庄看社戲的全過程 。 第三部分(24-39):偷豆以及六一公公誇獎我。 第四部分(40):我回憶那夜的好戲和羅漢豆。
《社戲》中心思想
《社戲》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 由於本文收錄在《吶喊》當中,所以一定程度上來講,批判和揭露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黑暗的不滿。
Ⅲ 魯迅的社戲課案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社戲》全文原有前後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後一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他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於為他人著想。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干凈,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為什麼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民風淳樸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快樂自由的天堂。作者作為客人,「在這里」「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小夥伴們對「我」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看社戲」一節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麼多規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於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多麼寶貴的享受;而且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牛」,相對於城鎮宅院中「我」那種受束縛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新鮮有趣極具魅力的了。
2.六一公公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至於他誇「我」「讀過書」「將來一定要中狀元」之類的話,只不過像今日誇某個孩子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一樣。也有觀點認為六一公公雖是個好人,但是有農民的局限。他誇「我」的話,表明他意識深處受封建禮教的影響,這在當時也是難免的。
練習說明
一、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夏夜行船、月夜歸航在寫景敘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過哪些所見所聞所感來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歸航中「我」的心情與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所見: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漸望見依稀的趙庄,……還有幾點火,……
所聞: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月下歸航寫了眾小夥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夥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
三、揣摩下列詞語,回答括弧中的問題。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輕松」和「舒展」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為什麼說「踴躍」?)
3.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回望」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罩」表現了怎樣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為什麼還要「感激」?)
此題意在讓學生品味語言的深層含義。
1.「輕松」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對比,表現「我」歡喜輕快的心情。
2.以動詞「踴躍」寫山,把靜物寫活了。這個詞的含義與現在不一樣,作者在這里是創造性地賦予了這個詞以新的含義。
3.「回望」兩字,表現「我」依依的心情。「罩」通過視覺表現戲台如夢如幻的情景,與來時呼應。
4.因為城裡讀過書的「我」對他的豆子的誇獎。表現了六一公公淳樸厚道的性格。
四、△有人認為本文直接寫社戲的內容太少,而寫社戲以外的內容太多,因此建議把標題改為「平橋村一夜」之類的題目。你同意這一看法嗎?為什麼?如果大家對此有興趣,不妨開一次小組會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此題意在讓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解回答。
教學建議
一、這篇文章主要是回憶美好的童年往事,教學時要以此為重點。有觀點認為這篇文章有批判封建禮教、抨擊黑暗社會的內容,這種看法有些偏頗,教學時應避免。
二、有些問題,如小夥伴們「偷」豆,六一公公的「感激」,依現在的道德觀衡量,學生可能不理解,教學時要適當引導和講解。
三、可以學習本文為契機,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開展語文活動。
有關資料
一、《社戲》二題(宋聚軒)
魯迅先生的小說《社戲》中有兩個問題,由於種種原因,一直無人涉及。筆者教學過程中查閱了一些資料,現整理出來,以作參考。
關於看社戲的時間
《社戲》中寫道:「我們魯鎮的習慣,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裡。」又說,趙庄之所以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課文注釋雲:春賽即「春天舉行的賽會」。據此,一般人認為,看社戲的時間是在春天。其實,這是不確切的。看社戲的時間應該是在初夏。其理由有三:
第一,《社戲》中說,我到外祖母家去,是在「掃墓完畢之後」。那麼,浙江紹興一帶的掃墓是在什麼時間呢?據《越諺·風俗部》雲:鄉下墓祭一年間共有三次,一是「拜墳歲、上元之前,兒孫數人,香燭紙錠謁墓」;二是「上墳,即掃墓也,清明前後,大備船筵鼓樂,男女兒孫盡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羅拜,稱謂上墳市」;三是「送寒衣,十月祭墓之名,亦數人而已。」《越諺》的作者范嘯風,別號扁舟子,紹興城附近皇甫庄人。魯迅的外祖父魯晴軒中舉後遷居皇甫庄,租賃的就是范嘯風的房屋。他的話是可信的。另據周作人回憶:「周家墓祭的規矩,拜墳歲和送寒衣都只有男子前去」,而「清明上墳,規模就要大多了,不但是婦女同去,還因為要舉行三獻禮,有些舊排場。」把以上這些材料綜合起來分析,《社戲》中所說的掃墓,是指清明上墳無疑了。又據顧鐵卿所著《清嘉錄·卷三》雲:所謂清明上墳,並非僅僅指清明節那一天,而是「以清明前一日至立夏日」。那麼,小說中所說的「在掃墓完畢之後」,當然應該是在夏初了。
第二,從《社戲》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看,也是在初夏。「碧綠的豆麥田地」,「羅漢豆正旺相」,這被稱為「羅漢豆」的蠶豆,在浙東一帶,是越冬植物,清明以後才開始結果,到夏季才能收割。能剝了煮著吃的時候,當然是在初夏了。另外,小說中還寫道,看社戲的那些土財主的家眷們,「多半是專到戲台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水果當然也只能到夏季才有。
第三,周作人在《魯迅小說里的人物·地方戲》中明確寫道:「本文(指《社戲》——引者注)中說:『當時我並不想到他們為什麼年年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這是題目的說明,但實際上這種演戲大抵是在夏天。」
根據以上理由,我認為,看社戲的時間應該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
社戲演出的內容
關於社戲演出的內容,小說中是這樣記述的:首先是「一個黑的長鬍子的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幾個赤膊的人翻了一陣筋斗,都進去了,「接著走出一個小旦來,咿咿呀呀的唱」,然後是「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台柱子上,給一個花白鬍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最後是老旦出台慢慢地唱。這究竟是一出什麼戲呢?據徐淦《魯迅和紹興戲》一文考證,這是紹興戲《游園吊打》。該戲敘述的是唐朝宰相盧杞陷害忠良,縱子作惡,終於被懲的故事。盧杞的兒子(劇中稱為惡少)帶了幫閑家丁到忠良朱文光家搶親,被朱文光抓住打了一頓,直到寫了服辯(悔過書)方才罷休。服辯詞雲:惡少——搶姣姣;家丁——惹禍苗;惡少——下遭再來搶姣姣;家丁——變豬變狗變阿貓。小說中被綁在台柱上的紅衫小丑就是盧杞的兒子,那個花白鬍子的就是忠良朱文光。
另據周作人回憶,小說中所寫的社戲的內容,「是紹興戲中精彩內容之一」,「幫閑引了公子去搶姣姣,結果吊打了寫服辯了事,……看過的人都不能忘記,……雖然他不曾說出是什麼戲文來」。這段回憶,與《游園吊打》的情節也是完全吻合的。
二、人生經驗通感——從《社戲》和《朝花夕拾》談起(范伯群、曾華鵬)
(一)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魯迅的名篇《社戲》的結末一句,不知勾起了多少讀者的神思遐想。為什麼我們會受作品中的這種悵然若失的情愫的強烈感染呢?因為這結末一句話伸出她的纖巧的手指撥動了我們的心弦,使我們聯想起自己永遠失落了的童年,從而攪動我們心靈深層的積淀,引起「心弦的共振」。人人都會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補充和生發這種「失落感」,並且會賦予這種一去不返的失落感以「美質」。
假設將《社戲》的結末一句話刪去,我想作品的感染力就大為遜色。如果我們深究一下這句話為什麼會有如此感人肺腑的「魅力」,那麼其奧秘就在於:魯迅用這句話激起了讀者的「人生經驗通感」。「她」能點燃我們追憶童年的情感之火,而且人人都具備這種「通感」的燃點。
童年——對每個成人來說,都永遠無法重現地消逝了。每每憶及,總會有一種惆悵的失落感,而人們對永遠失落和不可重復的歲月總會去追尋出它的美感來,再用感情鍍上金色的光澤。即使是憂患的童年,也會因時距而尋覓出憂患餘生中的「憂患美」。《社戲》的結尾,就是誘導人們追憶這種「永遠失落的美」,又藉助於「人生經驗通感」的「導體」,抓住了讀者的心。
過去,我們對這種客觀上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人生經驗通感」,諱莫如深,守口如瓶;我們對這種「接受美學」中的「最良導體」,缺乏必要的冶煉和運用。這種「人生經驗通感」能使作者和讀者的感情熔為一爐,迸射出耀眼的火花。能找到這種「人生經驗通感」的作家,他就是找到了征服讀者心靈的「秘密武器」。魯迅就是善於掌握這種「秘密武器」的聖手。他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說: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的確,這「思鄉的蠱惑」,這對兒時的反顧,這記憶中的「舊來的意味」,實際上並不如想像中的那樣美。但我們是自覺地去受「哄騙」的,而且甘願「終身受騙」。這是一種多麼神妙而無法言表的感情啊!也許是魯迅已經自覺地發現了《社戲》結末一句的震懾的威力,所以作家才會在《朝花夕拾·小引》中再舊事重提。而且又非常自如地嫻熟地在《朝花夕拾》中運用這種使人們「心靈相通」的技巧。要論及「人生經驗通感」這個大題目,涉及的領域是無限寬泛的,我們這里只想談談「思鄉的蠱惑」和兒時的反顧這一課題。因為《朝花夕拾》就是魯迅永別故鄉後的蠱惑的情思,就是在流離顛沛中,對兒時童心的追憶。這是有良知良能的人的最基本的「通感」之一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結尾,有著濃郁的《社戲》式的風致。魯迅用「荊川紙」影寫了一大本綉像,「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結末寫道:「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這也是一種惆悵的失落感。這是童年時帶著最美好的情趣描摹的「心藝」,又何況是一大本呢!這是純正的童心的結晶。可嘆的是「明珠投暗」了。真情被銅臭所玷污,這是莫大的痛惜。這個已做了店主的「准紳士」,與北京戲園中「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的胖紳士是類似的。「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童年的魯迅是愛書的。當長媽媽為他買到「三哼經」時,他好像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他說「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那麼,對搜集繪圖的書幾乎成癖的童年時的魯迅來說,難道不更珍愛自己搜集和影寫的圖畫嗎?更何況還有「最成片段的是《盪寇志》和《西遊記》的綉像」。它的模樣,難道不也會「到現在還在眼前」浮現嗎?那是在三味書屋就讀時童心被藝術征服的活見證,可是「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所傳達給我們的卻是童年高尚情趣的「灰飛煙滅」,是一種超常形態的悵然若失。
(二)
這種訪舊、反顧、追憶的意緒,在《阿長與〈山海經〉》中,魯迅是以永恆的懷念感來作結的:「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又可看作運用「通感」的一例,讓讀者以自己的經歷當主幹,去思懷,去祈念永別的親人和密友。
對魯迅說來,憶念長媽媽是有自己獨特的思路的。他對辛勞了一生,連一個名字也沒有給她服侍的「哥兒」留下的「保姆」,表示了永恆的懷念。她所留下的「長媽媽」的「長」字,不過是「頂替」了周家前一個女工的高大的身軀的「代號」而已。在周家,其實她僅是「阿長二世」罷了。魯迅落筆寫了大半,給我們的印象是一個粗手笨腳的「黃胖而矮」的愚婦人的形象。迅哥兒並不理解她,對她的敬意是一直沒有牢固樹立起來的。但當迅哥兒「渴慕」繪圖的《山海經》,而且遍求不得時,長媽媽卻「與眾不同」地記掛在心上。「我」在寢食無味的渴求中,「得來全不費功夫」:就是因為這個愚婦人在告假回家的匆忙間隙中,進了她這個兩眼墨黑的人從未進過的書店:「我給你買來了」。這一切的總根就在於「愛」。這「愛」的果實就是迅哥兒的「久旱逢甘霖」的童心的巨大的滿足。
Ⅳ 社戲 導學案
《社戲》教案(蘇教七<上>)
教學目的
1、學習本篇敘事有詳有略和生動描寫農家少年形象,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2、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乾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設想
本篇用第一人稱敘寫幼年的「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故事。敘事有詳有略,主要敘寫夜晚航船去趙庄看戲。寫得曲折生動,展現出幅幅農村生活畫面,描寫出一群淳樸善良、好客能乾的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出對那段生活的懷念和對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引導學生體會本篇的這些特點,完成教學目的。
本篇語言朴實准確,很有表現力量。引導學生把關鍵語句表現力量的分析,統一於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當中,體會其藝術魅力,培養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篇側重敘事,寫的是農家少年的群體。引導學生在分析故事情節中分析「我」和農家少年,體會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安排三個課時進行教學。
第 一 課 時
教學重點 :
本篇的結構層次,「我」在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寫人有詳有略的《分馬》,引出敘事有詳有略的《社戲》(板書課題)。
2、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的一、二兩段,初步了解本篇;參看注釋閱讀課文、理解詞義、句意、全篇大意。
3、引導學生讀准字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bèi
憚:dàn 絮叨:xù
怠(慢):dài 攛掇:cuāno
鳧(水):fǘ 潺潺:chánchán
(歌)吹:chuī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潔):jiǎ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4、指定學生二人朗讀課文。
前一人讀至「於是趙庄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讀音準確,緩急得當。 5、引導學生理清結構層次。
(1)本篇主要敘寫什麼事件?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主要敘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夜晚航船去趙庄看戲。
(2)依據故事的發展,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裡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寫夜晚航船去趙庄看戲的全過程;第三部分,從「第二天」到篇末,寫看戲次日的情形。
(3)依據情節的發展,第二部分又可為幾層,各寫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為四層:部分開頭至「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為第一層,寫去看戲前的波折;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到「於是趙庄便真在眼前了」為第二層,寫去看戲途中的情景;從「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為第三層,寫在趙庄看戲的情形;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為第四層,寫看戲歸來的情形。
6、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部分(板書: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1)「我」是在什麼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於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後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麼樣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裡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板書:村中居民熱情好客)。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分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板書:風尚淳樸)。
(3)「我」在平橋村總有哪些樂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獃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裡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裡。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麼願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板書:少年相伴釣蝦放牛樂趣甚濃)。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板書:多方表現樂趣);更由於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於我在那裡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庄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去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的去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去領略那去看戲的敘寫(板書:鋪墊趙庄看戲)。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一部分的表現力量和在全篇中的作用;預習第二部分,准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 二 課 時
教學重點
去看戲前的波折,航船趙庄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戲當中的心理和興趣。
教學過程
1、由分析過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書:去趙庄看戲的全過程)。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層(板書:去趙庄看戲前的波折)。
(1)「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個「等」字,表現出「我」在平橋村一心盼望著趙庄演戲的日子。在這日子到來的時候,發生了什麼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到了趙演戲的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外祖母為此「很氣惱」,「絮叨起來」,母親只得一力「寬慰」外祖母,一邊囑咐「急得要哭」的「我」,「說萬不能裝模作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沒有大船不能去看戲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氣惱,「我」更非常焦急(板書:無船前往看戲老少氣惱焦急)。
(2)到下午,小朋友們都去看戲了,「我」的情形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雖然不能和小朋們一同去看戲,心卻和他們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戲已經開場了」,「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想到小朋友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一心只在戲上,一心只在看戲的小朋們身上,以致「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鬱郁不樂。這使得母親很為難,外祖母又氣惱起來。外祖母家裡的不快氣氛更為濃重了。
(3)在這嚴重的去看戲的波折之中,怎樣出現了轉機?解決了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飯後,「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我」沒有看到戲,聽到別人講戲,心情更加沉重,這引起了小朋友們「嘆息而且表同情」,雙喜「大悟似的提議」,「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兩個「大悟」,表現出小朋友們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戲的辦法時,十分歡喜興奮,事情出現了轉機(板書:雙喜想到航船事情出現轉機)。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不可靠」,母親又顧慮讓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戲,「不合情理」,雖然有了航船,戲還是看不成。雙喜看出底細來了,他勇敢地大聲說「我寫包票」,並且談出能寫包票的條件,他們也確實具備這種條件。於是外祖母和母親「都微笑了」,表示同意,於是「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立刻」,表現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現出出門時的滿心高興和一片歡騰的情景。不能去看戲的波折終於得到了解決(板書:雙喜打保票波折得到解決)。
(4)這樣寫出去看戲前的波折,在情節發展上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樣寫出去看戲前的波折和解決波折,構成了曲折生動情節,並且再為去看戲作好鋪墊(板書:構成曲折生動情節再為看戲作好鋪墊),表現出了農家少年的熱情和聰明能幹(板書:表現農家少年熱情聰明能幹)。
3、引導學生分析第二層(板書:去看戲途中的情景)
(1)「我」去看戲時的心情怎樣?出發的情景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出門的時候,「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戲而馬上變得心情暢快,渾身舒適,似乎都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了(板書:出發心暢體舒)。一出門,望見橋內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現出上船之快;上船後,雙喜、阿發拔篙,立即點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准備搖櫓,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練迅速;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已經「點開船」,「出了橋」,發船十分迅速(板書:發船迅速)。船出橋後,架起,搖動兩支櫓,在「說笑的」、「嚷的」聲音中,「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船「飛一般徑向趙庄前進了」,表現出一船聲音,一船歡樂,船進如飛 (板書:一船歡樂)。
(2)接著怎樣描寫出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什麼樣的景物?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我」的視覺、觸覺、嗅覺,運用比喻方法,描寫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寫河面:月色籠罩在浮起水氣的河面上,構成了朦朧的色調,清風吹著夾雜有植物清香的水氣撲面而來,使人心曠神怡(板書:途中河面朦朧香氣撲面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寫兩岸連山:「踴躍的鐵的獸脊」,喻寫出兩岸淡黑色山巒的起伏連綿;「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後跑表現出航船前進之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連山後跑船行甚快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麼誤認」寫這些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庄,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台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庄,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心急生誤兩誤曲折 更現心急)。
(4)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出夜航途中的如畫景物,這優美江南水鄉風光襯托著社戲,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了獨特的韻味;寫出「我」急於到達趙庄看戲的心情,並由此產生兩點誤認,在曲折情節中為寫趙庄看戲作好了充分的鋪墊,積蓄了充足的氣勢(板書:如畫景物襯托看戲曲折鋪墊 蓄足氣勢)。
4、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層(板書:趙庄看戲的情形。
(1)「我」在望到戲台時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望到「庄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台,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真望到「台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板書:望見戲台疑為仙境深被吸引 無限歡喜)。
(2)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描寫」我們」觀看演出,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和興趣。
鐵頭老生表演,雙喜介紹他「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並且說」日里親自數過」,「我們都擠在船頭看打仗」;在小旦出來「咿咿呀呀的唱」的時候,雙喜還推測鐵頭老生在這場表演中「並不翻筋斗」是因為「晚上看客少」,表現出喜歡看武打,討厭聽文唱(板書:喜歡觀看武打討厭聆聽文唱)。
「我」最願意看的是「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一個很老的小生」,以致「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表現出願意看演員扮成蛇虎的表演(板書:願看扮演蛇虎)。
當「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台柱子上,給一個花白鬍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的時候,「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著看」,覺得看打人也比聽大段的唱好得多。
老旦出來了,大家「都很掃興」,她那沒完沒了的唱,使得小朋友們先是「喃喃的罵」,後是「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最後,「熬不住了」的雙喜說,「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到開船駛上歸途時,還「罵著老旦」。表現出萬分厭煩老旦總唱(板書:厭煩老旦總唱)。
這樣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體地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在稚氣十足的笑容中和罵聲里,把這場夜晚看戲寫得童趣盎然(板書:看戲表現了兒童心理笑罵體現著稚齡童趣)。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預習後文,准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 三 課 時
教學重點
看戲歸來的情形,看戲次日的情形,詳略敘事的恰當。
教學過程
1、由分析過的第三層,引到引導學生分析第四層(板書:看戲歸來的情形)。
(1)「我們」在看戲歸途中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回望戲台在燈光中,卻又如初來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聽到悠揚的橫笛聲,「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表現出仍很留戀演出(板書:留戀演出)。
小朋友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這留戀演出、議論笑罵和搖船情形,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板書:議論笑罵戲興仍濃愉快興奮)。
(2)小說寫出「我們」偷豆、吃豆的怎樣的經過?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搖船的說「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雙喜指揮偷豆。雙喜先問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哪一邊的呢?」阿發「往來的摸了一回」,說「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誰家的,單選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現出他憨厚無私(板書:選偷大豆憨厚無私)。
大家在阿發家的豆田裡,各摘了一大捧。「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於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裡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現出他不願惹起阿發的娘哭罵、氣惱,偷豆也有分寸。
「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幾個到後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在夜晚隨波漂浮的航船上,圍吃自己偷來、剝好、煮熟的豆,自然別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書:自剝自煮吃來味香)。
(3)「我們」吃完豆做了些什麼?慮到了什麼?寫這些具有什麼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吃完豆後,洗了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裡,什麼痕跡也沒有了」,避免被人發現偷豆、吃豆的事,表現出處理善後,考慮周到(板書:善後處理考慮周到)。雙喜所慮的是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大家議論之後,「歸結是不怕」,有應付他的辦法。寫這些,表現出少年們預想到可能發生的糾葛,有了應付的辦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書:預想糾葛應付有法);。由於歸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這次夜晚去趙庄看戲,更加令「我」難忘。
(4)小說是怎樣接住夜晚去趙庄看戲的?這樣結束產生著什麼樣的
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長幼都很高興來接住夜晚去趙庄看戲的。站在橋腳來接的母親,本來為「回來得這樣遲」而「頗有些生氣」,但看到兒子和小朋友們都高興的回來了,「也就高興了」(板書:長幼都很高興」;並且「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們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辭謝了母親的邀請,「各自回去了」,圓滿地接住去趙庄看戲,這樣圓滿地接住去趙庄看戲,不但由母親送始,以母親接終,前後呼應,構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腦海中永留美好的記憶(板書:圓滿結束看戲永留美好記憶)。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三部分(板書:看戲次日的情形)。
(1)小說怎樣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照應著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呼應第一部分寫的村民淳樸好客,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並沒有聽到什麼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照應昨晚吃豆後「所慮的」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會罵的」;六一公公問「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照應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裡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給的豆,覺得「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照應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六一公公的問「我」的話和送豆,呼應第一部分所寫村民淳樸好客。
(2)這樣照應前文、呼應開頭結束全篇,具有什麼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對兩位公公的照應前文偷豆的說明和描寫,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並未引起糾葛,結果良好(板書:照應偷豆結果良好)。特別是呼應開頭部分的村民淳樸好客,描寫六一公公親熱地問「我」昨晚的戲、豆如何,高興地送給豆,更表現了村民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板書:呼應好客更現樸厚)。對「我」的照應前文的描寫,則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戲最好看,至今不忘。這樣結束全篇,構成了作品綿密完整的結構,表現出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生活的美好,抒發了對平橋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綿綿無盡的懷戀(板書:結構綿密完整小住生活美好懷戀綿綿無盡)。
3、引導 學生分析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
本篇怎樣有詳有略地敘寫事件?產生著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庄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蝦運動,更表現了農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點,值得認真體會,學習。
4、指定學生朗讀課文。
要求緩急輕重得當,讀出感情。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三部分的表現作用,和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
Ⅳ 社戲導學案
《社戲》教案(蘇教七<上>)
教學目的
1、學習本篇敘事有詳有略和生動描寫農家少年形象,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2、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乾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設想
本篇用第一人稱敘寫幼年的「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故事。敘事有詳有略,主要敘寫夜晚航船去趙庄看戲。寫得曲折生動,展現出幅幅農村生活畫面,描寫出一群淳樸善良、好客能乾的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出對那段生活的懷念和對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引導學生體會本篇的這些特點,完成教學目的。
本篇語言朴實准確,很有表現力量。引導學生把關鍵語句表現力量的分析,統一於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當中,體會其藝術魅力,培養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篇側重敘事,寫的是農家少年的群體。引導學生在分析故事情節中分析「我」和農家少年,體會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安排三個課時進行教學。
第 一 課 時
教學重點 :
本篇的結構層次,「我」在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寫人有詳有略的《分馬》,引出敘事有詳有略的《社戲》(板書課題)。
2、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的一、二兩段,初步了解本篇;參看注釋閱讀課文、理解詞義、句意、全篇大意。
3、引導學生讀准字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bèi
憚:dàn 絮叨:xù
怠(慢):dài 攛掇:cuāno
鳧(水):fǘ 潺潺:chánchán
(歌)吹:chuī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潔):jiǎ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4、指定學生二人朗讀課文。
前一人讀至「於是趙庄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讀音準確,緩急得當。 5、引導學生理清結構層次。
(1)本篇主要敘寫什麼事件?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主要敘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夜晚航船去趙庄看戲。
(2)依據故事的發展,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裡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寫夜晚航船去趙庄看戲的全過程;第三部分,從「第二天」到篇末,寫看戲次日的情形。
(3)依據情節的發展,第二部分又可為幾層,各寫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為四層:部分開頭至「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為第一層,寫去看戲前的波折;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到「於是趙庄便真在眼前了」為第二層,寫去看戲途中的情景;從「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為第三層,寫在趙庄看戲的情形;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為第四層,寫看戲歸來的情形。
6、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部分(板書: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1)「我」是在什麼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於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後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麼樣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裡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板書:村中居民熱情好客)。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分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板書:風尚淳樸)。
(3)「我」在平橋村總有哪些樂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獃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裡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裡。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麼願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板書:少年相伴釣蝦放牛樂趣甚濃)。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板書:多方表現樂趣);更由於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於我在那裡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庄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去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的去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去領略那去看戲的敘寫(板書:鋪墊趙庄看戲)。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一部分的表現力量和在全篇中的作用;預習第二部分,准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 二 課 時
教學重點
去看戲前的波折,航船趙庄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戲當中的心理和興趣。
教學過程
1、由分析過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書:去趙庄看戲的全過程)。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層(板書:去趙庄看戲前的波折)。
(1)「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個「等」字,表現出「我」在平橋村一心盼望著趙庄演戲的日子。在這日子到來的時候,發生了什麼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到了趙演戲的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外祖母為此「很氣惱」,「絮叨起來」,母親只得一力「寬慰」外祖母,一邊囑咐「急得要哭」的「我」,「說萬不能裝模作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沒有大船不能去看戲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氣惱,「我」更非常焦急(板書:無船前往看戲老少氣惱焦急)。
(2)到下午,小朋友們都去看戲了,「我」的情形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雖然不能和小朋們一同去看戲,心卻和他們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戲已經開場了」,「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想到小朋友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一心只在戲上,一心只在看戲的小朋們身上,以致「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鬱郁不樂。這使得母親很為難,外祖母又氣惱起來。外祖母家裡的不快氣氛更為濃重了。
(3)在這嚴重的去看戲的波折之中,怎樣出現了轉機?解決了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飯後,「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我」沒有看到戲,聽到別人講戲,心情更加沉重,這引起了小朋友們「嘆息而且表同情」,雙喜「大悟似的提議」,「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兩個「大悟」,表現出小朋友們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戲的辦法時,十分歡喜興奮,事情出現了轉機(板書:雙喜想到航船事情出現轉機)。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不可靠」,母親又顧慮讓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戲,「不合情理」,雖然有了航船,戲還是看不成。雙喜看出底細來了,他勇敢地大聲說「我寫包票」,並且談出能寫包票的條件,他們也確實具備這種條件。於是外祖母和母親「都微笑了」,表示同意,於是「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立刻」,表現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現出出門時的滿心高興和一片歡騰的情景。不能去看戲的波折終於得到了解決(板書:雙喜打保票波折得到解決)。
(4)這樣寫出去看戲前的波折,在情節發展上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樣寫出去看戲前的波折和解決波折,構成了曲折生動情節,並且再為去看戲作好鋪墊(板書:構成曲折生動情節再為看戲作好鋪墊),表現出了農家少年的熱情和聰明能幹(板書:表現農家少年熱情聰明能幹)。
3、引導學生分析第二層(板書:去看戲途中的情景)
(1)「我」去看戲時的心情怎樣?出發的情景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出門的時候,「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戲而馬上變得心情暢快,渾身舒適,似乎都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了(板書:出發心暢體舒)。一出門,望見橋內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現出上船之快;上船後,雙喜、阿發拔篙,立即點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准備搖櫓,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練迅速;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已經「點開船」,「出了橋」,發船十分迅速(板書:發船迅速)。船出橋後,架起,搖動兩支櫓,在「說笑的」、「嚷的」聲音中,「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船「飛一般徑向趙庄前進了」,表現出一船聲音,一船歡樂,船進如飛 (板書:一船歡樂)。
(2)接著怎樣描寫出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什麼樣的景物?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我」的視覺、觸覺、嗅覺,運用比喻方法,描寫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寫河面:月色籠罩在浮起水氣的河面上,構成了朦朧的色調,清風吹著夾雜有植物清香的水氣撲面而來,使人心曠神怡(板書:途中河面朦朧香氣撲面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寫兩岸連山:「踴躍的鐵的獸脊」,喻寫出兩岸淡黑色山巒的起伏連綿;「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後跑表現出航船前進之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連山後跑船行甚快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麼誤認」寫這些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庄,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台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庄,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心急生誤兩誤曲折 更現心急)。
(4)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出夜航途中的如畫景物,這優美江南水鄉風光襯托著社戲,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了獨特的韻味;寫出「我」急於到達趙庄看戲的心情,並由此產生兩點誤認,在曲折情節中為寫趙庄看戲作好了充分的鋪墊,積蓄了充足的氣勢(板書:如畫景物襯托看戲曲折鋪墊 蓄足氣勢)。
4、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層(板書:趙庄看戲的情形。
(1)「我」在望到戲台時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望到「庄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台,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真望到「台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板書:望見戲台疑為仙境深被吸引 無限歡喜)。
(2)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描寫」我們」觀看演出,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和興趣。
鐵頭老生表演,雙喜介紹他「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並且說」日里親自數過」,「我們都擠在船頭看打仗」;在小旦出來「咿咿呀呀的唱」的時候,雙喜還推測鐵頭老生在這場表演中「並不翻筋斗」是因為「晚上看客少」,表現出喜歡看武打,討厭聽文唱(板書:喜歡觀看武打討厭聆聽文唱)。
「我」最願意看的是「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一個很老的小生」,以致「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表現出願意看演員扮成蛇虎的表演(板書:願看扮演蛇虎)。
當「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台柱子上,給一個花白鬍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的時候,「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著看」,覺得看打人也比聽大段的唱好得多。
老旦出來了,大家「都很掃興」,她那沒完沒了的唱,使得小朋友們先是「喃喃的罵」,後是「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最後,「熬不住了」的雙喜說,「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到開船駛上歸途時,還「罵著老旦」。表現出萬分厭煩老旦總唱(板書:厭煩老旦總唱)。
這樣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體地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在稚氣十足的笑容中和罵聲里,把這場夜晚看戲寫得童趣盎然(板書:看戲表現了兒童心理笑罵體現著稚齡童趣)。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預習後文,准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 三 課 時
教學重點
看戲歸來的情形,看戲次日的情形,詳略敘事的恰當。
教學過程
1、由分析過的第三層,引到引導學生分析第四層(板書:看戲歸來的情形)。
(1)「我們」在看戲歸途中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回望戲台在燈光中,卻又如初來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聽到悠揚的橫笛聲,「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表現出仍很留戀演出(板書:留戀演出)。
小朋友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這留戀演出、議論笑罵和搖船情形,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板書:議論笑罵戲興仍濃愉快興奮)。
(2)小說寫出「我們」偷豆、吃豆的怎樣的經過?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搖船的說「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雙喜指揮偷豆。雙喜先問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哪一邊的呢?」阿發「往來的摸了一回」,說「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誰家的,單選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現出他憨厚無私(板書:選偷大豆憨厚無私)。
大家在阿發家的豆田裡,各摘了一大捧。「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於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裡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現出他不願惹起阿發的娘哭罵、氣惱,偷豆也有分寸。
「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幾個到後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在夜晚隨波漂浮的航船上,圍吃自己偷來、剝好、煮熟的豆,自然別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書:自剝自煮吃來味香)。
(3)「我們」吃完豆做了些什麼?慮到了什麼?寫這些具有什麼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吃完豆後,洗了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裡,什麼痕跡也沒有了」,避免被人發現偷豆、吃豆的事,表現出處理善後,考慮周到(板書:善後處理考慮周到)。雙喜所慮的是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大家議論之後,「歸結是不怕」,有應付他的辦法。寫這些,表現出少年們預想到可能發生的糾葛,有了應付的辦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書:預想糾葛應付有法);。由於歸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這次夜晚去趙庄看戲,更加令「我」難忘。
(4)小說是怎樣接住夜晚去趙庄看戲的?這樣結束產生著什麼樣的
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長幼都很高興來接住夜晚去趙庄看戲的。站在橋腳來接的母親,本來為「回來得這樣遲」而「頗有些生氣」,但看到兒子和小朋友們都高興的回來了,「也就高興了」(板書:長幼都很高興」;並且「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們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辭謝了母親的邀請,「各自回去了」,圓滿地接住去趙庄看戲,這樣圓滿地接住去趙庄看戲,不但由母親送始,以母親接終,前後呼應,構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腦海中永留美好的記憶(板書:圓滿結束看戲永留美好記憶)。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三部分(板書:看戲次日的情形)。
(1)小說怎樣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照應著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呼應第一部分寫的村民淳樸好客,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並沒有聽到什麼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照應昨晚吃豆後「所慮的」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會罵的」;六一公公問「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照應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裡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給的豆,覺得「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照應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六一公公的問「我」的話和送豆,呼應第一部分所寫村民淳樸好客。
(2)這樣照應前文、呼應開頭結束全篇,具有什麼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對兩位公公的照應前文偷豆的說明和描寫,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並未引起糾葛,結果良好(板書:照應偷豆結果良好)。特別是呼應開頭部分的村民淳樸好客,描寫六一公公親熱地問「我」昨晚的戲、豆如何,高興地送給豆,更表現了村民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板書:呼應好客更現樸厚)。對「我」的照應前文的描寫,則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戲最好看,至今不忘。這樣結束全篇,構成了作品綿密完整的結構,表現出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生活的美好,抒發了對平橋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綿綿無盡的懷戀(板書:結構綿密完整小住生活美好懷戀綿綿無盡)。
3、引導 學生分析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
本篇怎樣有詳有略地敘寫事件?產生著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庄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蝦運動,更表現了農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點,值得認真體會,學習。
4、指定學生朗讀課文。
要求緩急輕重得當,讀出感情。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三部分的表現作用,和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
Ⅵ 七年級語文導學案社戲b h s
教學目的
1、學習本篇敘事有詳有略和生動描寫農家少年形象,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2、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乾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設想
本篇用第一人稱敘寫幼年的「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故事。敘事有詳有略,主要敘寫夜晚航船去趙庄看戲。寫得曲折生動,展現出幅幅農村生活畫面,描寫出一群淳樸善良、好客能乾的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出對那段生活的懷念和對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引導學生體會本篇的這些特點,完成教學目的。
本篇語言朴實准確,很有表現力量。引導學生把關鍵語句表現力量的分析,統一於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當中,體會其藝術魅力,培養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篇側重敘事,寫的是農家少年的群體。引導學生在分析故事情節中分析「我」和農家少年,體會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安排三個課時進行教學。
第 一 課 時
教學重點 :
本篇的結構層次,「我」在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寫人有詳有略的《分馬》,引出敘事有詳有略的《社戲》(板書課題)。
2、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的一、二兩段,初步了解本篇;參看注釋閱讀課文、理解詞義、句意、全篇大意。
3、引導學生讀准字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bèi
憚:dàn 絮叨:xù
怠(慢):dài 攛掇:cuāno
鳧(水):fǘ 潺潺:chánchán
(歌)吹:chuī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潔):jiǎ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4、指定學生二人朗讀課文。
前一人讀至「於是趙庄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讀音準確,緩急得當。 5、引導學生理清結構層次。
(1)本篇主要敘寫什麼事件?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主要敘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夜晚航船去趙庄看戲。
(2)依據故事的發展,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裡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寫夜晚航船去趙庄看戲的全過程;第三部分,從「第二天」到篇末,寫看戲次日的情形。
(3)依據情節的發展,第二部分又可為幾層,各寫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以分為四層:部分開頭至「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為第一層,寫去看戲前的波折;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到「於是趙庄便真在眼前了」為第二層,寫去看戲途中的情景;從「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為第三層,寫在趙庄看戲的情形;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為第四層,寫看戲歸來的情形。
6、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部分(板書: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1)「我」是在什麼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於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後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麼樣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裡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板書:村中居民熱情好客)。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分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板書:風尚淳樸)。
(3)「我」在平橋村總有哪些樂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獃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裡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裡。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麼願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板書:少年相伴釣蝦放牛樂趣甚濃)。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板書:多方表現樂趣);更由於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於我在那裡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庄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去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的去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去領略那去看戲的敘寫(板書:鋪墊趙庄看戲)。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一部分的表現力量和在全篇中的作用;預習第二部分,准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 二 課 時
教學重點
去看戲前的波折,航船趙庄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戲當中的心理和興趣。
教學過程
1、由分析過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書:去趙庄看戲的全過程)。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層(板書:去趙庄看戲前的波折)。
(1)「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個「等」字,表現出「我」在平橋村一心盼望著趙庄演戲的日子。在這日子到來的時候,發生了什麼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到了趙演戲的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外祖母為此「很氣惱」,「絮叨起來」,母親只得一力「寬慰」外祖母,一邊囑咐「急得要哭」的「我」,「說萬不能裝模作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沒有大船不能去看戲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氣惱,「我」更非常焦急(板書:無船前往看戲老少氣惱焦急)。
(2)到下午,小朋友們都去看戲了,「我」的情形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雖然不能和小朋們一同去看戲,心卻和他們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戲已經開場了」,「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想到小朋友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一心只在戲上,一心只在看戲的小朋們身上,以致「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鬱郁不樂。這使得母親很為難,外祖母又氣惱起來。外祖母家裡的不快氣氛更為濃重了。
(3)在這嚴重的去看戲的波折之中,怎樣出現了轉機?解決了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飯後,「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我」沒有看到戲,聽到別人講戲,心情更加沉重,這引起了小朋友們「嘆息而且表同情」,雙喜「大悟似的提議」,「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兩個「大悟」,表現出小朋友們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戲的辦法時,十分歡喜興奮,事情出現了轉機(板書:雙喜想到航船事情出現轉機)。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不可靠」,母親又顧慮讓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戲,「不合情理」,雖然有了航船,戲還是看不成。雙喜看出底細來了,他勇敢地大聲說「我寫包票」,並且談出能寫包票的條件,他們也確實具備這種條件。於是外祖母和母親「都微笑了」,表示同意,於是「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立刻」,表現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現出出門時的滿心高興和一片歡騰的情景。不能去看戲的波折終於得到了解決(板書:雙喜打保票波折得到解決)。
(4)這樣寫出去看戲前的波折,在情節發展上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樣寫出去看戲前的波折和解決波折,構成了曲折生動情節,並且再為去看戲作好鋪墊(板書:構成曲折生動情節再為看戲作好鋪墊),表現出了農家少年的熱情和聰明能幹(板書:表現農家少年熱情聰明能幹)。
3、引導學生分析第二層(板書:去看戲途中的情景)
(1)「我」去看戲時的心情怎樣?出發的情景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出門的時候,「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戲而馬上變得心情暢快,渾身舒適,似乎都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了(板書:出發心暢體舒)。一出門,望見橋內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現出上船之快;上船後,雙喜、阿發拔篙,立即點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准備搖櫓,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練迅速;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已經「點開船」,「出了橋」,發船十分迅速(板書:發船迅速)。船出橋後,架起,搖動兩支櫓,在「說笑的」、「嚷的」聲音中,「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船「飛一般徑向趙庄前進了」,表現出一船聲音,一船歡樂,船進如飛 (板書:一船歡樂)。
(2)接著怎樣描寫出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什麼樣的景物?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我」的視覺、觸覺、嗅覺,運用比喻方法,描寫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寫河面:月色籠罩在浮起水氣的河面上,構成了朦朧的色調,清風吹著夾雜有植物清香的水氣撲面而來,使人心曠神怡(板書:途中河面朦朧香氣撲面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寫兩岸連山:「踴躍的鐵的獸脊」,喻寫出兩岸淡黑色山巒的起伏連綿;「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後跑表現出航船前進之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連山後跑船行甚快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麼誤認」寫這些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庄,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台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庄,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心急生誤兩誤曲折 更現心急)。
(4)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出夜航途中的如畫景物,這優美江南水鄉風光襯托著社戲,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了獨特的韻味;寫出「我」急於到達趙庄看戲的心情,並由此產生兩點誤認,在曲折情節中為寫趙庄看戲作好了充分的鋪墊,積蓄了充足的氣勢(板書:如畫景物襯托看戲曲折鋪墊 蓄足氣勢)。
4、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層(板書:趙庄看戲的情形。
(1)「我」在望到戲台時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望到「庄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台,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真望到「台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板書:望見戲台疑為仙境深被吸引 無限歡喜)。
(2)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描寫」我們」觀看演出,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和興趣。
鐵頭老生表演,雙喜介紹他「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並且說」日里親自數過」,「我們都擠在船頭看打仗」;在小旦出來「咿咿呀呀的唱」的時候,雙喜還推測鐵頭老生在這場表演中「並不翻筋斗」是因為「晚上看客少」,表現出喜歡看武打,討厭聽文唱(板書:喜歡觀看武打討厭聆聽文唱)。
「我」最願意看的是「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一個很老的小生」,以致「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表現出願意看演員扮成蛇虎的表演(板書:願看扮演蛇虎)。
當「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台柱子上,給一個花白鬍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的時候,「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著看」,覺得看打人也比聽大段的唱好得多。
老旦出來了,大家「都很掃興」,她那沒完沒了的唱,使得小朋友們先是「喃喃的罵」,後是「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最後,「熬不住了」的雙喜說,「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到開船駛上歸途時,還「罵著老旦」。表現出萬分厭煩老旦總唱(板書:厭煩老旦總唱)。
這樣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體地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在稚氣十足的笑容中和罵聲里,把這場夜晚看戲寫得童趣盎然(板書:看戲表現了兒童心理笑罵體現著稚齡童趣)。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預習後文,准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 三 課 時
教學重點
看戲歸來的情形,看戲次日的情形,詳略敘事的恰當。
教學過程
1、由分析過的第三層,引到引導學生分析第四層(板書:看戲歸來的情形)。
(1)「我們」在看戲歸途中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回望戲台在燈光中,卻又如初來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聽到悠揚的橫笛聲,「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表現出仍很留戀演出(板書:留戀演出)。
小朋友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這留戀演出、議論笑罵和搖船情形,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板書:議論笑罵戲興仍濃愉快興奮)。
(2)小說寫出「我們」偷豆、吃豆的怎樣的經過?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搖船的說「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雙喜指揮偷豆。雙喜先問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哪一邊的呢?」阿發「往來的摸了一回」,說「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誰家的,單選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現出他憨厚無私(板書:選偷大豆憨厚無私)。
大家在阿發家的豆田裡,各摘了一大捧。「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於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裡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現出他不願惹起阿發的娘哭罵、氣惱,偷豆也有分寸。
「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幾個到後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在夜晚隨波漂浮的航船上,圍吃自己偷來、剝好、煮熟的豆,自然別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書:自剝自煮吃來味香)。
(3)「我們」吃完豆做了些什麼?慮到了什麼?寫這些具有什麼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吃完豆後,洗了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裡,什麼痕跡也沒有了」,避免被人發現偷豆、吃豆的事,表現出處理善後,考慮周到(板書:善後處理考慮周到)。雙喜所慮的是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大家議論之後,「歸結是不怕」,有應付他的辦法。寫這些,表現出少年們預想到可能發生的糾葛,有了應付的辦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書:預想糾葛應付有法);。由於歸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這次夜晚去趙庄看戲,更加令「我」難忘。
(4)小說是怎樣接住夜晚去趙庄看戲的?這樣結束產生著什麼樣的
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長幼都很高興來接住夜晚去趙庄看戲的。站在橋腳來接的母親,本來為「回來得這樣遲」而「頗有些生氣」,但看到兒子和小朋友們都高興的回來了,「也就高興了」(板書:長幼都很高興」;並且「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們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辭謝了母親的邀請,「各自回去了」,圓滿地接住去趙庄看戲,這樣圓滿地接住去趙庄看戲,不但由母親送始,以母親接終,前後呼應,構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腦海中永留美好的記憶(板書:圓滿結束看戲永留美好記憶)。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三部分(板書:看戲次日的情形)。
(1)小說怎樣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照應著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呼應第一部分寫的村民淳樸好客,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並沒有聽到什麼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照應昨晚吃豆後「所慮的」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會罵的」;六一公公問「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照應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裡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給的豆,覺得「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照應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六一公公的問「我」的話和送豆,呼應第一部分所寫村民淳樸好客。
(2)這樣照應前文、呼應開頭結束全篇,具有什麼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對兩位公公的照應前文偷豆的說明和描寫,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並未引起糾葛,結果良好(板書:照應偷豆結果良好)。特別是呼應開頭部分的村民淳樸好客,描寫六一公公親熱地問「我」昨晚的戲、豆如何,高興地送給豆,更表現了村民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板書:呼應好客更現樸厚)。對「我」的照應前文的描寫,則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戲最好看,至今不忘。這樣結束全篇,構成了作品綿密完整的結構,表現出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生活的美好,抒發了對平橋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綿綿無盡的懷戀(板書:結構綿密完整小住生活美好懷戀綿綿無盡)。
3、引導 學生分析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
本篇怎樣有詳有略地敘寫事件?產生著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庄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蝦運動,更表現了農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點,值得認真體會,學習。
4、指定學生朗讀課文。
要求緩急輕重得當,讀出感情。
布置作業
進一步體會第三部分的表現作用,和本篇詳略敘事的恰當。
Ⅶ 求社戲導學案答案,可從百度粘粘!!!!!!!!給好評0!!!!!!!!!
16、《社戲》導學案
設計: 龍的故鄉
學習目標 :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揣摩文中的美詞佳句,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獨特感受。
學習重點:
(1)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2)分析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自主預習:
1.查字典,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歸省( ) 行( )家 憚( ) 絮( )叨( )
怠( )慢 鳧( )水 潺( ) 攛( )掇( )
歌吹( ) 家眷( ) 皎( )潔 蘊( )藻( )
漂( )渺( ) 糾( )葛( )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1)倘:
(2)怠慢:
(3)朦朧:
(4) 屹立:
(5)糾葛:
3.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2).為什麼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
(3).「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麼季節?你怎麼知道的?
(4).「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麼樣的地 方?我為什麼稱它為樂土?
4.這段文字選自課文_______ 作者 __
5.「雙喜,你們這般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吧?又不肯好好的摘, 踏壞了不少。」這句話表現六一公公的 _______ 的性格。
「請客?——這是應該的。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這句話表現六一公公的____________ 性格。
「這真是大市鎮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鄉下人不識好歹,還說我的豆比不上別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給我們的姑奶奶嘗嘗會…」這句話表現六一公公的 ____________ 性格。
6.「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 跑了!」這句話表現雙喜的__________ 的性格。
7.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 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課內探究
一、 情景導入,明確目標。
導入: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後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
二、 自主探究,釋疑解惑。
1、「我」是在什麼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討論明確:「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是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於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後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麼樣的優待?表明了村民的什麼特點?(村中居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小村莊)
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裡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民風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 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獃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裡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裡。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麼願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麼樣的作用?(多方表現樂趣,鋪墊趙庄看戲。樂趣極濃,戲應更有趣吸引讀者看下去)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於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於我在那裡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庄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三、結合目標,有效訓練。
(一)填上下面一段話中所空的關聯詞。
我們年紀都相仿,( )論起行輩來,( )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 )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們是朋友,( ) 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大公,一村的老老小小,( )決沒有一個會想出 「犯上」這兩個字來。
(二)下面句子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西瓜、南瓜、蘋果、橘子都是營養豐富的水果。
B.運動場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彩色旗幟。
C.她不僅會琴棋書畫,還會吹拉彈唱。
D.她對我的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是有著多麼有益的影響。
(三)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個什麼樣的孩子?
要求結合文中的相關詞句,選擇雙喜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說說其人物形象
句式:我覺得雙喜是個( )的人,從課文( )中等詞句中看出來的。
例:我覺得雙喜是個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的人。從課文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兒向來不亂跑;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來表現。
三、 拓展檢測:
自主預習:
1、xǐng háng dàn xù dāo dài fú chán
2、如果 輕視,不慎重 月光不明亮
3、《社戲》 魯迅
4和藹、善良
5、熱情好客,淳樸
課內探究案:
1、 討論明確:「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是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於上述的已嫁女,「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後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 (村中居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小村莊)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裡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民風淳樸。
3、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 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獃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裡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裡。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麼願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4、(多方表現樂趣,鋪墊趙庄看戲。樂趣極濃,戲應更有趣吸引讀者看下去)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於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於我在那裡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庄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結合目標,有效訓練:
1、若 至少 因為 但是 即使 也
2、 D
3、 例:我覺得雙喜是個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的人。從課文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兒
向來不亂跑;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來表現。
課內閱讀:
1、怠慢 聚攏 熬 f¨ b¨ h¨ng
2、轉機的出現,一在雙喜的「提議」;二在十幾個別的少年的「攛掇」;三在雙喜「寫包票」。
3、雙喜敢寫包票,原因有三點:船大,迅哥兒不亂跑,同去的小夥伴們都是識水性的。
從選文中可以看出雙喜是個聰明機靈、熱情自信的孩子。
4、識水性 原句是雙重否定句,強調突出這十幾個少年無一例外,個個都會鳧水。改後語氣不如原句強烈。
課外閱讀:
6、我的母親、我、孩子們「我」母親是為紀念她的母親,「我」是為幾年我的母親,孩子們是為紀念周總理。
7、通過人民群眾代代相傳的農歷十二月八日(即臘月初八)煮臘八粥的風俗,抒發了三代人對敬愛的周總理的深切懷念。
8、對孩子們的紀念活動表示認同,被孩子們的誠摯感情感動,並由此觸發了對周總理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