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

發布時間:2021-03-02 09:47:23

❶ 七年級地理下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教版知識點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大部分專位於熱帶,90%以上屬是黑種人,有「黑非洲」之稱。居民集中在幾內亞灣沿岸和剛果盆地。
2、由於殖民主義的長期佔領和掠奪,該地大多國家形成了「單一商品經濟」,出口價格低廉的初級產品,進口價格昂貴的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3、非洲自然增長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人口眾多。加上氣候全年高溫,降水干濕兩季分明,農業生產落後,居民經常忍飢挨餓。
4、非洲氣候主要為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分布特點為: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分布。
5、主要地形區:
A索馬里半島 B剛果河 C剛果盆地
D衣索比亞高原 E馬達加斯加島
F幾內亞灣 G撒哈拉沙漠 H好望角
I東非高原 附近有東非大裂谷 J南非高原

❷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課件

資料簡介:撒哈拉復以南的非洲 一、地制理位置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西臨大西洋,東臨印度洋,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占非洲面積的五分之四。 本區海岸線平直,半島和島嶼很少;東面有著名的馬達加斯加島,西面大西洋沿岸有非洲最大的海灣幾內亞灣。 非洲大陸西南端有著名的好望角。 2、該區有40多個國家。5億多人口,其中黑色人種占絕大部分,該區是世界黑人的故鄉。 二、高原大陸與裂谷和盆地 1、高原大陸: 地形以高原為主,高原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有「高原大陸」之稱。東部和南部地勢較高,海拔多在

❸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相關資料

撒哈拉以南非洲(英語:Sub-Saharan Africa),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又稱亞撒哈拉地區、下撒哈拉、黑非洲(英語:Negro Africa)。它們皆有強烈的政治劃分意涵。 本地區面積約 2,430 萬平方公里。從公元前三千多年起,撒哈拉沙漠以其人煙稀疏與天候惡劣,一直成為北非及本地區間的天然障礙,唯有蘇丹境內的一段尼羅河可以交通。 非洲大陸,歷史悠久,但社會發展極不平衡。北部非洲,由於接近亞歐大陸,文明開化較早,公元前數千紀就跨入了文明社會,先後經歷了奴隸制和封建制發展階段。相對來說,中南非洲社會發展則比較後進,直到中古時期,多數地區尚未脫離原始狀態,有的甚至還處於原始社會的早期階段。 中南非洲的自然環境和居民 中南非洲,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熱帶非洲,因其主要居民是黑人,故亦稱「黑非洲」。中南非洲位於赤道上,絕大部分土地受到太陽垂直照射,氣候炎熱。赤道以南,卡拉哈里沙漠和納米布沙漠,千里綿亘;赤道以北,蘇丹大草原,廣闊無垠。最大的河流有剛果河(扎伊爾河)、尼日河,最大的湖泊有維多利亞湖、查德湖等,主要分布於赤道附近及其以北地區。南部沙漠地區水系不發達,無大河流或只有一些時令河和乾涸河床,只有卡拉哈里盆地部分地區河流的水源,靠地下水供給。中南非洲,礦物資源和物產豐富。金剛石、鋁土和磷酸鹽的儲量居世界之首,其他如銅、鐵、鋅、鋁、錳、鈾、煤和石油等的儲量,也相當可觀。赤道非洲,熱帶森林繁茂,盛產紅木、樟木、黑檀木、花梨木等經濟林木。東部和西部沿海平原地區,農業發達,許多經濟作物,如天然橡膠、甘蔗、煙草、油橄欖、棉花、花生、咖啡、可可等,都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中古時期,中南非洲主要居民是黑人。按語系,分為蘇丹語系和班圖語系兩種。屬蘇丹語系的居民,分布在撒哈拉以南,赤道以北,衣索比亞以西至大西洋沿岸地帶,膚色黝黑;屬班圖語系的居民,膚色淺黑,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區。此外,還有少數其他種族的人,如屬於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的馬達加斯加人(黃種人),以及屬於閃米特語系的衣索比亞的阿姆哈拉人(皮膚暗紅)等。 中南非洲的自然環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許多有利條件,但也帶來許多艱難。黑人各族人民,正是在這種十分復雜的環境里生息、勞動,創造出許多獨具風格的文化。但是,由於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打斷了他們進一步獨立發展的可能。 以下按地區分別敘述中南非洲各國的歷史。 非諸國 東非的地理范圍是,西自查德湖,東至紅海和印度洋沿岸,北連埃及,南達赤道附近。主要包括衣索比亞、索馬里、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和蘇丹諸國。此地區北部是「非洲屋脊」——衣索比亞高原,南部是東非高原,印度洋沿岸有狹窄的平原。絕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衣索比亞和索馬里的紅海、亞丁灣沿岸一帶氣溫最高,年平均氣溫達攝氏30度以上。印度洋和紅海是古代東西方貿易的必經之路。埃及不僅是文明古國,並且是中古時期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中心之一。這樣,先進的古代東方文明和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南方通過印度洋、北方穿過撒哈拉沙漠,逐漸傳入中南非洲。最先受到先進文明影響的是東非地區。這里較早地出現了比較發達的非洲文化。 1.衣索比亞王國衣索比亞①是非洲大陸上唯一的基督教文明古國。公元前一千紀左右,南阿拉伯人(塞白人)就在衣索比亞北部沿紅海地區進行殖民,並與這里的原住民逐漸融合,社會有了較快的發展。公元前後,形成了阿克蘇姆國家(因首都為阿克蘇姆城,故名)。阿克蘇姆國家,通過紅海的國際貿易迅速繁榮起來,4世紀達於極盛時期。國王厄查納四面出征。向西渡過尼羅河,一舉征服了另一個著名的東非古國麥羅埃,向東渡紅海征服了南阿拉伯的塞白和希姆雅爾等國。版圖北自埃及南境,南達索馬里,西起尼羅河上游,東迄紅海東岸的葉門地區,幅員遼闊,國王厄查納自稱「萬王之王」。厄查納推行基督教,改革文字,奠定了基督教文明基礎。阿克蘇姆國家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其中有象騎軍和海軍,控制紅海水域,獨占紅海貿易。在外交方面,阿克蘇姆與拜占廷結盟,共同反對波斯,以確保對紅海和葉門的控制。 阿克蘇姆國家有比較發達的農業和畜牧業。主要農業作物有苔麩(一種籽粒小,產量較高的草本植物)、小麥、大麥、豆類以及葡萄等。阿克蘇姆人修築梯田、水壩、水池和灌渠,引水灌溉。畜牧業方面,飼養大群的牛、羊、驢、騾等。據說,國王一次賞賜藩屬25000頭牛,可見畜牧業規模之大。手工業,以金屬工藝為主,其他如制陶、泥瓦、石雕等工藝也有相當水平。規模宏偉的宮殿和舉世聞名的巨石圓頭碑,都顯示了石雕工藝和建築藝術的高超。對外貿易是阿克蘇姆國家的重要經濟支柱。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決定著阿克蘇姆國家的興衰。輸出品主要有象牙、犀角、龜甲、香料、黃金以及奴隸等。

記得採納啊

❹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文習俗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開始從狩獵採集野生植物發展到內馴養動物和容培植農作物。世界上有250多種農作物都起源於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黑種人的故鄉,不同部族有不同語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人口增長快,城市化水平低,科技素質低。幾乎處於原始人狀態,有的部落甚至靠打獵為生,有多種信仰。

❺ 誰能提供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教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閱讀各類地圖和圖片,了解本區的地理位置、范圍和主要國家。

2.知道本區是以黑色人種為主的地區,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外來移民的關系。

3.初步了解非洲黑人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以及政治地圖的變化。

4.了解本區豐富的自然資源。

5.了解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的形成和後果。

6.通過具體實例及圖片,認識本區人口和糧食、乾旱和荒漠化問題的嚴重性。

能力目標

1.通過本區大量的人文與自然景觀圖像、地理分布圖、氣候圖的閱讀分析,培養學生運用地理圖像獲取知識和記憶知識的能力。

2.通過比較分析本區的主要進出口產品示意圖、本區某些國家的主要出口商品統計表、熱帶草原氣候干濕季變化與自然災害的關系示意圖,以及人口、糧食問題、環境問題的綜合分析,培養理解、分析地理知識的能力。

3.通過非洲黑人原始居住地與外來移民長期殖民統治問題、初級產品為主的單一經濟問題、人口糧食環境與貧窮問題及如何解決的討論,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辯證思維的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綜合分析,理解本區人口和糧食、乾旱和荒漠化等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途徑,培養正確的人地觀。

2.通過對非洲黑色人種文化、風俗、藝術和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知識講解,進行種族平等、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國際主義教育。

3.通過本區關於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和一些國家經濟發展案例的講解,培養學生樹立國家之間不僅需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而且還要獨立自主、因地制宜發展民族經濟的觀點。

●教學重點

1.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區。

2.黑人原始居住地分布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3.本區人口、糧食與環境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4.熱帶草原氣候的特徵。

●教學難點

1.乾旱和土地荒漠化問題的形成原因。

2.如何協調人口、糧食與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

3.單一商品經濟的形成。

●教學方法

比較分析、綜合分析、讀圖分析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具准備

1.自備一些與本區有關的圖片。

2.自製多媒體課件。

3.有關錄像資料。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錄像《走進非洲》,讓學生用眼用心去感受一下非洲這片神奇而又充滿生機的土地。看完錄像後,提出問題:①非洲是以什麼人種為主?(黑人)②是不是所有非洲國家都是以黑人為主的?(不是,如埃及就是以白種人為主)

老師講述:非洲按照人種特徵的明顯差異可分為兩部分,以撒哈拉沙漠為界,以北的是北非,它是以白人為主的阿拉伯世界,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黑人佔90%以上,因此有「黑非洲」之稱。今天我們就要走進「黑非洲」。

板書: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書:黑種人的故鄉

〔講授新課〕

電腦展示:課本66頁圖8.2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學生讀圖了解本區分布。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交流自己所知的有關「黑非洲」的知識。交流完畢後,每人起立說一句有關「黑非洲」的小知識。(可採用搶答形式)

評價小結: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說得都非常好,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確是一塊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這里有浩瀚的沙漠、茂密的雨林、無際的草原、繁多珍稀的動物,以及被譽為「地球的傷痕」——東非裂谷帶,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上奇特的赤道雪,維多利亞瀑布和維多利亞湖,非洲最深而狹長的湖——坦噶尼喀湖的秀麗景色。此外本區還有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及風土人情。非洲的音樂、歌舞、繪畫、雕刻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電腦顯示圖片68頁圖8.27製作和出售手工藝品,圖8.28非洲的鼓手)非洲黑人的體育天賦也在世界體壇大放光彩,不僅如此,本區悠久燦爛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阿克蘇姆、蘇丹、馬里王國,它們悠久文明的歷史僅次於古埃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神奇迷人的一切吸引了成千上萬名遊客,也成為探險家、考古學家、科學家嚮往的地方。

過渡:這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上有哪些主要國家?絕大多數屬於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各大洲中的地位如何?這片土地上為什麼會有如此絢麗多彩的文化和風俗習慣?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本區的位置。

電腦展示:課本67頁圖8.2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問題:①本區東西部分別臨什麼海洋?②請同學們找出本區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海灣。③請同學們找出非洲大陸西南端,有一個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的名稱。④在圖中找到赤道,觀察赤道穿過本區什麼部位。

學生回答:

學生甲:本區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

學生乙:本區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海灣是幾內亞灣。

學生丙:非洲大陸西南端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是好望角。

學生丁:赤道穿過本區中部。

老師小結:通過同學們讀圖思考回答,我們可以看出本區的位置是位於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低緯地區。

板書:位置→位於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低緯地區

學生活動:學生讀課本67頁圖8.26找出以下地理事物:撒哈拉沙漠、剛果盆地、尼羅河、東非高原、乞力馬扎羅山。

老師檢查:分別讓5名同學上講台在電腦投影圖上指出以上地理事物。

提出問題:①本區地形以什麼為主?②海拔大多在多少米以上?③地勢向什麼方向傾斜?

學生活動:學生對照地形圖討論交流以上問題。

得出結論:本區地形以高原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本區地勢東部和南部高,中部、西部及本區北部低。

板書:地形→高原大陸

過渡:我們知道人口的分布要受自然條件的影響。那麼本區受自然條件影響,居民是一種什麼樣的分布狀況呢?

板書:原始居住地分布

電腦展示:課本69頁圖8.29「非洲的黑人原居住地和外來移民」思考:①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在哪裡?②這些地方自然條件如何?③目前非洲有哪些國家的外來移民?

學生回答:

學生甲: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幾內亞灣沿岸、剛果盆地、海拔比較低的高原地區。

學生乙: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與撒哈拉沙漠、衣索比亞高原相比要優越一些,氣候既不太乾燥,海拔又不太高。

板書:原始居住地分布←自然環境

學生丙:目前非洲的外來移民主要是歐洲的英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

引申思考:這些歐洲人為什麼要移民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電腦展示:非洲礦產資源分布圖、非洲政治地圖的演變圖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讀圖討論:①本區的礦產資源在世界上處於什麼地位?②歐洲人移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目的是什麼?③歐洲人的到來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④目前本區政治地圖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分組討論後並派代表發言。

學生回答:

1組代表:本區礦產資源非常豐富,不僅種類多,而且儲量大,不少礦產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像黃金、金剛石的儲量和產量都佔世界第一位;銅礦、鐵礦、鈾礦和其他金屬礦產的儲量也很多。南非是出產黃金最多的國家,幾內亞是出產鋁土最多的國家,尚比亞是出產銅礦的重要國家。

2組代表:歐洲人移民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為了掠奪黃金、象牙、香料等各種物產。

3組代表:歐洲人的到來,使這里廣大土地都被英國、法國、葡萄牙、比利時、西班牙等國強占和瓜分,大多數國家都淪為了殖民地,長期遭受殖民主義政治統治和經濟影響,經濟非常落後。

4組代表:二戰以前,本區只有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兩個獨立國家。到1990年3月,撒哈拉以南由白人統治的最後一個殖民地——納米比亞也宣告獨立。現在黑非洲的國家都已獨立,只有少數島嶼仍為英、法屬地,非洲的政治地圖發生了很大變化。

老師評價並引申思考:各組代表的發言都非常精彩。目前在美洲黑人分布也較多,那黑種人從非洲遷向美洲的歷史經過是怎樣的?(啟發學生聯系學過的歷史知識來分析)

學生回答:殖民主義者來到黑非洲首先掠奪這里豐富的資源和物產,進而又進行罪惡的奴隸貿易,將黑人當作商品賣往世界各地,並對大量移民進行長期統治。

老師小結:根據考古學家的發掘證明,非洲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在歷史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曾建立過一些文明國家,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但是,從15世紀起,歐洲殖民主義者相繼侵入,最初從掠奪黃金、象牙、香料開始,進而從事罪惡的奴隸貿易,把黑人綁架、擄掠運往美洲販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土崩瓦解。現在,黑非洲的國家都已獨立。許多國家獨立後,正逐步擺脫殖民主義經濟的束縛,發展自己的民族經濟。

〔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了解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地形特點以及自然環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活動與探究

讓學生從各種媒體中收集目前世界上哪些國家還存在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的行為,對學生進行種族平等、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國際主義教育。

閱讀全文

與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