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鄭州教育文明博客為什麼用電腦可以登手機登不上
鄭州教育文明博客用電腦可以登錄,用手機無法登錄。是因為該博客內容顯示在手機端無法載入信息。所以手機端不可以。
Ⅱ 如何提升教師落實核心素養的能力 博客
「以前是以知識來點學習為導向,現源在是凝練學科核心素養。」此外,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首次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並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精選、重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提出考試評價的建議。「如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突出強調通過學習、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樹立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使命感和追求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
Ⅲ 誰能給我解釋:BLOG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博客」的意思那「..
什麼是博客(BLOG)? 2004年最熱門的互聯網詞彙之一——博客及其發展簡史 (網路營銷教學網站 2005-01-03) 「什麼是博客」成為2004年各大搜索引擎最熱門的搜索關鍵詞之一(相關檢索關鍵詞還有「什麼叫博客」、「博客是什麼意思」、「博客中國」等),同時博客(BLOG)也被眾多機構和媒體評為2004年最熱門的互聯網現象。BLOG也就是WEB LOG的縮寫簡單來說就是網路日記。國內外眾多媒體和網站都將BLOG作為2004年最熱門的詞彙,關於BLOG(博客)的介紹文章,網上已經非常多了,這里簡單摘錄部分的介紹。 【相關概念】:什麼是博客營銷 (馮英健對博客營銷的定義) 【相關研究】:博客與網路營銷專題研究 (網上營銷新觀察) 下面摘錄博客中國發起人、「博客」中文譯文的創始人方興東博士有關博客發展簡史和基本史實的文章,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可以參考一下。原文的發表日期大約是2002年8月,在博客中國網站剛發布不久。 博客發展簡史和基本史實( 方興東) 誰是博客之父? 博客的出現才是近幾年的事情,但是要書寫博客歷史,卻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許多史料必須像挖掘「古董」一樣去求證,而且分歧和爭議頗多。比如誰是「博客之父」?這個問題想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牽涉到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 最早的博客原型 首先,哪一個是最早的博客網站?顯然最早的博客是作為網路「過濾器」的作用出現的,那就是挑選一些特別的網站,並作簡單的介紹。因此有人認為瀏覽器發明人Marc Andreesen開發的Mosaic的What』s New網頁就是最早的博客網頁。Justin Hall的黑社會鏈接網頁(),主要是羅列Web上新興的網站索引,這個頁面從93年6月開始,一直更新到1996年6月為止。 1994年1月:Justin Hall開辦「Justin』s Home Page」(Justin的個人網頁),不久裡面開始收集各種地下秘密的鏈接,這個重要的個人網站可以算是最早的博客網站之一。 1997年4月1日:Dave Winer開始出版Scripting News。這個網站是由早期的Davenet演變而來,最早1994年10月7日。 1997年12月:Jorn Barger最早用weblog這個術語來描述那些有評論和鏈接,而且持續更新的個人網站。 1998年5月7日:Peter Merholz開始出版網站peterme.com(根據他自己的檔案記錄)。 1998年9月15日:Memepool開始出版,最早的鏈接是關於「Alex Chiu』s Eternal Life Device」。 1999年:Peter Merholz以縮略詞「blog」來命名博客,成為今天最常用的術語。 1999年5月28日,Cam在他個人博客網站Camworld中寫道:「Dave Winer開始了最早的博客網站,Camworld無需隱瞞地表示,模範和追隨Scripting News。」 2000年4月12日:Weblogs eGroups的郵件列表終止,Jorn Barger和Dave Winer的鼻祖之爭開始公開化。 2000年8月22日:Wine在FoRK的郵件列表中貼出帖子,爆發爭吵。 2000年10月:Jakob Neilsen表示:「...一般的博客網站都不忍卒讀」。 2000年10月14日:Dave Winer暗示他的Scripting News是最早的博客網站,然後他優雅地將這項榮譽歸於他很尊重的前輩——WWW的發明人Tim Berners-Lee。 2000年11月:不過Winer很快給自己找到了另一頂桂冠,Scripting News將網站的口號變為:互聯網上持續運行時間最長的博客網站,開始於1997年4月1日。 2000年12月17日:UserLand發布SuperOpenDirectory,希望成為目錄創建的事實工具。 2001年9月11日:世貿大樓遭遇恐怖襲擊,博客成為重要信息和災難親身體驗的重要來源。從此,博客正式步入主流社會的視野。 博客發展三階段(史前階段、初級階段、成長階段) 綜上所述,准確地說,博客的歷史與萬維網(WWW,或Web)的歷史一樣「悠久」。最早的博客應該就是萬維網的發明人蒂姆·貝納斯—李(Tim Berners-Lee),他開設的第一個網站)網站就是這樣的一個產物。 雖然給「博客」正式冠以中文名字,還是2002年剛剛完成的事情。但是在中國,最早關注、追蹤並系統闡述「博客」想像的,是一直研究新媒體的孫堅華。他在98年、99年的不少文章里已經開始涉及許多博客現象,而2002年8月完成的《博客論》,是國內第一篇系統、全面闡述博客革命的文章。誰能給我解釋:BLOG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博客」的意思?那「..?
Ⅳ 怎麼開博客,博客又怎麼用
1. blog(=部落格)=Weblog=網路日誌(=網志);
2. blogger,就是寫blog的人。
博客(Blog),是一種簡易的個人信息發布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注冊, 完成個人網頁的創建、發布和更新。博客充分利用網路互動、更新即時的特點, 讓你最快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與資源; 你可以發揮無限的表達力, 及時記錄和發布個人的生活故事、閃現的靈感等;更可以文會友, 結識和匯聚朋友,進行深度交流溝通。
什麼是博客?
中文「博客」一詞,源於英文單詞Blog/Blogger。Blog,是Weblog的簡稱。Weblog,其實是Web 和Log的組合詞。Web,指World Wide Web,當然是指互聯網了;Log的原義則是「航海日誌」,後指任何類型的流水記錄。合在一起來理解,Weblog就是在網路上的一種流水記錄形式或者簡稱「網路日誌」。Blogger或Weblogger,是指習慣於日常記錄並使用Weblog工具的人。雖然在大陸早些時候或者台灣等地,對此概念的譯名不盡相同(有的稱為「網志」,有的稱之為「網錄」等等),但目前已基本統一到「博客」一詞上來。該詞最早是在2002年8月8日由著名的網路評論家王俊秀和方興東共同撰文提出來的。博客也好,網志也罷,僅僅是一種名稱而已,它的本義還是逃不過Weblog的范圍。只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博客」,既可用作名詞Blogger或weblogger——指具有博客行為的一類人;也可以作動詞用(相當於英文中的Weblog或blog),指博客採取的具有博客行為反映、是第三方可以用視覺感受到的行為,即博客們所撰寫的Blog。因此,「他/她是一位博客,他/她天天在博客」及「博客博什麼客?」在中文語法與邏輯上都是正確。只是不同場合的用法不同罷了。
Blog究竟是什麼?說了半天,其實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帖子(Post)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的新聞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記錄著blog個人所見、所聞、所想,還有一些Blogs則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撰寫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
博客存在的方式,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託管博客,無須自己注冊域名、租用空間和編制網頁,博客們只要去免費注冊申請即可擁有自己的博客空間,是最「多快好省」的方式。二是自建獨立網站的博客,有自己的域名、空間和頁面風格,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方興東建立的;三是附屬博客,將自己的博客作為某一個網站的一部分(如一個欄目、一個頻道或者一個地址)。這三類之間可以演變,甚至可以兼得,一人擁有多種博客網站。
博客與黑客的區別
博客一詞的創始人方興東先生對於博客與黑客的區別有這樣一段論述:①博客與黑客一樣,也是「知識工人」的一種類型(註:這里所說的黑客,是指像Linux社區成員那樣的生產性而非破壞性黑客)。黑客的力量與其說來自於他本人作為「知識個體戶」的智力,不如說來自於一種組織機制。而這種組織機制——開放性、自組織、自我優化,恰恰是由知識的充分共享——源代碼的開放——來保證的。在這個意義上,黑客與其說是指人,不如說是指一種全新的知識的生產方式和交流方式。與黑客不一樣的是,博客從一開始首先就是指一種網路交流方式——繼Email、BBS、IM(即時通訊)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一種媒體形式——自媒體(we media,或者叫「個人媒體」)。換言之,僅從字面上講,博客首先是指一群人,其次才是指某個人,首先是指「我們」,其次才是指「我」——通過多鏈接的、「序曲——導言」式的網路日誌,使「我」成為「我們」,並讓更多的人匯入到「我們」中來的「我」。知識共同體」是他們共同的血緣。在博客和黑客的世界裡,借用鄧恩的詩句來說,「沒有人是孤島」,每個人都是同一個大地的一部分。單個的博客不是一個自足的點,而是一個知識網路上的節點。相對而言,博客比黑客更明顯地表現出「節點」的性質來。②與黑客相比,博客的知識門檻低得多。任何人都可以在幾分鍾之類迅速成長為一名博客——只要他有這個興趣即可。博客的文本提供了不少信息,但博客本人往往可能不是作者(版權所有者),他所做的,可能僅僅是提供了一些鏈接而已。另外,博客的讀者也可以加上自己的鏈接。因此,與傳統媒體不一樣,博客往往不是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自己,而是通過已有或潛在(有可能被其他人加上)的鏈接,把注意力引向一個個「他者」。最重要的是,博客通過把讀者引向讀者自己,讓讀者逐漸成為作者。從知識和信息的消費者變成提供者。
什麼是博客服務供應商
博客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BSP)
為博客作者和讀者提供服務,將博文呈現給博客讀者,是博客內容的載體。BSP的服務質量影響著博客用戶的使用狀況,並影響著隨之而來的一些增值服務應用。因此BSP們需要提高博客平台的服務質量,提升博客作者和博客讀者的滿意度。
目前國內的BSP市場基本呈現三類並存的形式。
一類是獨立運營的BSP,比如Blogcn, Blogbus等;
一類是基於傳統的門戶網站而建立起來的BSP,比如新浪博客、搜狐博客等;
一類是藉助關聯產品建立起來的BSP, 比如網路空間、網易空間、QQ空間、MSN Space等。
就目前的市場佔有率來看,騰訊QQ空間、新浪博客、網易、搜狐等佔有較高的市場佔有率。
從功能來看,有文字博客,如新浪博客、博客中國等;圖片博客,如拉風網、fotoblog等;移動博客,如萬蝶移動博客;視頻博客,如酷6網、土豆網等。
博客的發展歷史
博客的發展史漫長而曲折,從網際網路出現伊始博客即以某種形式存在。事實上,有一個早期的網頁和博客的形式很類似——站長提姆•李博納(Tim Berners-Lee,網際網路發明人)定期更新該網站及其他一系列的網站(當時的數目僅為10個)。
後來,博客演變成一種分享個人心得及其他一些個人認為是有用信息的方式。從發展之初,博客就帶有雙重功能,一方面它是很棒的在線寫日誌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絕佳的交流工具。
而後的1993到1996年間,NCSA和網景的「What』s New」欄目,也有著博客網站的雛形。博客真正的歷史可以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
1998年Jesse James Garrett發表在Camworld的網路旅行日記,是點燃博客社區之火的導火索,從此博客成為一種新的潮流。1999年8月,Para(就是現在Blogger.com的前身)在網上免費發布了Blogger軟體。而此前,算得上博客的人大概還只有幾打而已。結果,這樣一來,如同乾柴碰上烈火,許多人利用這個軟體作為武器,進入博客隊伍。博客隊伍開始迅速繁衍開來。
到2000年,博客開始成千上萬涌現,並成為一個熱門概念。2001年9月11日:世貿大樓遭遇恐怖襲擊,博客成為重要信息和災難親身體驗的重要來源。從此,博客正式步入主流社會的視野。正是這場恐怖的襲擊,使人們對於生命的脆弱、人與人溝通的重要、最即時最有效的信息傳遞方式,有了全新的認識。
2004年是博客發展的關鍵一年,企業思想先驅,如管理大師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創業家蓋川崎(Guy Kawaski)等人都開始體驗到博客的威力,事實上,如今的經濟類讀者都必須為作品開設博客才算完整,《財富》、《商業2.0》等全球性商業雜志也紛紛感受到博客的效用,全世界的企業都開始關注這個領域。
到2005年全球已有5000萬以上的人加入寫博客的行列。到2007年,全球博客數量突破一億。雖然與13億以上的網民相比,還顯得微不足道。但是這些博客的影響力,卻早已超出了他作為個人、甚至作為自己所在行業的原有范圍。開始引起主流的媒體的強烈關注,並明顯感受到博客崛起對傳統媒體的沖擊。
除了美國,英國、匈牙利、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博客也形成聲勢。亞洲,包括中國也開始感受到博客的脈動。2002 年,博客的概念被引入中國並得到快速發展,2005 年,博客得到規模性增長;2006 年,中國網民注冊的博客空間更是超過3300 萬個。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國博客空間已達7282萬個,博客作者人數達4700萬,平均近每4個網民中就有一個博客作者。
伴隨著注冊數量的增多,博客以極快的速度融入到社會生活中,逐步大眾化,成為基於互聯網的基礎服務。並隨之帶來一系列新的應用,諸如博客廣告、博客搜索、企業博客、移動博客、博客出版、獨立域名博客等創新商業模式,在未來幾年內,作為一種新的媒體現象,博客的影響力有可能超越傳統媒體。
博客和傳統網站有什麼不同?
從實用的角度來說,博客比傳統的靜態網站更加吸引人。博客在你每次訪問的時候都會提供可讀、可視、可聽到新內容,也會使在線聯系更加方便和快捷。可以預言者不久的將來,博客或者類似博客的事物將會取代類似宣傳冊的傳統網頁。
博客和傳統網站不同,是因為博客:
1. 互動性更強
2. 內容更口語化
3. 使用快速發布(instant-publishing)軟體創作,不需要技術經驗,也不必有專家或IT技術人員支持。
4. 快速把更新內容傳遞給相關讀者——而不需要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
5. 和靜態網站相比,頻繁的更新令博客在搜索引擎上的排名更高。
可見,作為一種營銷策略,博客會比傳統網站更有效率。
博客訂閱服務
相較於傳統上對訂閱的理解,由於網路技術的發展,新聞訂閱博客訂閱越來越深入日常生活,現在大多數的新聞網站和博客網站都提供RSS訂閱的功能更。RSS 是在線共享內容的一種簡易方式(也叫聚合內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通常在時效性比較強的內容上使用RSS訂閱能更快速獲取信息,網站提供RSS輸出,有利於讓用戶獲取網站內容的最新更新。網路用戶可以在客戶端藉助於支持RSS的聚合工具軟體,在不打開網站內容頁面的情況下閱讀支持RSS輸出的網站內容。您一般需要下載和安裝一個RSS閱讀器來管理這些新聞,在線方式是現在更加流行的方式,不用安裝附加的軟體,在任何上網的地方就能夠獲得你想知道的內容而無需做任何的數據遷移工作,訂閱後,您將會及時獲得所訂閱的最新內容
關於博客的一些說法和比喻
我搜索了一下,對於博客的說法,網上有如下一些論調和比喻,列舉出來,對大家理解博客是有好處的:
——博客是繼Email、BBS、ICQ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
——博客是網路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
——博客是以超級鏈接為武器的網路日記。
——博客是信息時代的麥哲倫。
——博客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著新的學習方式。通過博客,讓自己學到很多,讓別人學到更多。
——博客代表著「新聞媒體3.0版」:舊媒體(old media)→ 新媒體(new media)→ 自媒體(we media)。
總之,博客是一個正處於快速發展和快速演變中的互聯網新應用。在《市場術語》中對博客的定義為:一種表達個人思想和網路鏈接,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且不斷更新的出版方式。Pyra創始人EvanWilliams認為博客概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頻繁更新(Frequency)、簡潔明了(Brevity)和個性化(Personality)。佩姬?努南的解釋是: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時運轉的言論網站,這種網站以其率真、野性、無保留、富於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無拘無束的言論。其他說法還有:博客是一個「快捷易用的知識管理系統」(Dylan Tweney),博客是新型的「協同媒體」,博客是「不停息的網上旅程」,是「個人網上出版物(社區)」,是「網路中的信息雷達系統」,是「人工搜索引擎」,是「專家過濾器」,是「自組織網路生態」,是「草根記者」……
成為一名博客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只要你原意(「原意」應為"願意"),任何人都可以在幾分鍾之內成長為一名博客。
博客與Web 2.0
博客已經擴展出了幾種應用,如播客等。博客可以作為個人在互聯網上的內容中心,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和展現自己的地方。博客也應成為現在非常流行的「個人空間」的核心應用。
博客搜索
博客搜索,是搜索引擎針對博客內容所提供的搜索服務。隨著博客的興起,各大搜索引擎紛紛推出了博客搜索功能。如果你的博客能被抓取到各大搜索引擎博客搜索的索引庫中的話,那將會給你的博客帶來更多的訪問量。那麼首先你要做的就是讓搜索引擎收錄你的博客。
各大搜索引擎博客網站登錄入口>>http://www.doumiao.net/www/15/2007-11/133.html
博客營銷的概念
博客營銷的概念可以說並沒有嚴格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博客這種網路應用形式開展網路營銷。要說明什麼是博客營銷,首先要從什麼是博客說起。現在關於博客概念的介紹已經非常多了,對博客概念的描述大同小異,簡單來說,博客就是網路日誌(網路日記),英文單詞為BLOG(WEB LOG的縮寫)[網路營銷教學網站對於博客概念的解釋:什麼是博客,博客及其發展簡史]。
博客這種網路日記的內容通常是公開的,自己可以發表自己的網路日記,也可以閱讀別人的網路日記,因此可以理解為一種個人思想、觀點、知識等在互聯網上的共享。由此可見,博客具有知識性、自主性、共享性等基本特徵,正是博客這種性質決定了博客營銷是一種基於個人知識資源(包括思想、體驗等表現形式)的網路信息傳遞形式。因此,開展博客營銷的基礎問題是對某個領域知識的掌握、學習和有效利用,並通過對知識的傳播達到營銷信息傳遞的目的。
與博客營銷相關的概念還有企業博客、營銷博客等,這些也都是從博客具體應用的角度來界描述,主要區別那些出於個人興趣甚至個人隱私為內容的個人博客。其實無論叫企業博客也好還是營銷博客也好,一般來說博客都是個人行為(當然也不排除有某個公司集體寫作同一博客主題的可能),只不過在寫作內容和出發點方面有所區別:企業博客或者營銷博客具有明確的企業營銷目的,博客文章中或多或少會帶有企業營銷的色彩。
二、 博客興起的傳播學思考
博客的興起和發展顯示出博客的巨大傳播力量和極強的生命力,並在傳播學者和媒介管理者中引發了一系列的思考。
(一)、博客:真正平民化的媒體
有人把博客叫做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因為它的信息搜集、整理、製作、傳播的全過程完全由個人來完成,其內容涉及的是與個人相關的信息,如個人作品、個人日程安排、每日閱讀心得、個人推薦網站鏈接等等。博客內容只跟博客自己的喜好有關系,而不受政府,黨派、和任何社會組織的影響,博客的更新沒有時間限制,形式也不拘泥於傳統的媒體報道形式,可以是圖片、文本,也可以是影音文件等等。博客的內容、形式、更新時間完全由博客自己決定。
博客推崇「零編輯、零技術、零體制、零成本、零形式」的低門檻進入模式,「任何人都可以博客,任何事情都可以博客,任何方式都可以博客」。⑦博客沒有上司領導,沒有公司束縛,沒有內容主題的要求,也沒有文體限制,甚至沒有工作時間要求,成為博客純粹是一個自由狀態的人的自發行為。個性的思想、個性的愛好和興趣能在博客中充分展示,這正是博客能夠吸引博客本人和讀者的力量源泉,使博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平民媒體。
(二)、博客對傳統傳播模式的革命
傳統的媒體傳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式傳播模式,有史以來,大眾傳播一直奉行的是少數人製作、多數人消費的信息傳播模式,傳統的傳播模式不僅限制了公眾的信息傳播權,而且控制了公眾的信息佔有規模。網路出現後,雖然公眾與傳媒組織共享了相同的信息通道,但是這種共享是極其有限的。博客的傳播模式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開放式傳播模式:大多數人發言、大多數人消費。博客給更多的人提供了一個參與搜集信息、發布信息的平台,博客之間通過相互共享和交流,可以從多角度、多方位的對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報道,從而使報道更加全面真實。博客的出現使新聞業再也不是媒體公司和專業記者自上而下的傳播過程,而越來越成為一種受眾、編輯、記者互動的自下而上的傳播過程,受眾也不再是被動的角色,而是新聞信息的參與者,主動的參與到新聞信息的收集、報道和傳播的全過程。⑧
1947年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的盧因提出了「把關人「理論,他認為在信息轉播的過程中,充滿了「把關人」。但是,在傳統的大眾傳播中「把關人」只是少數的媒體從業人員,信息是否被允許進入傳播渠道或者在渠道中繼續流動只能由這些少數人來決定。在博客中每個人都可以相對獨立地完成信息搜集、整理、製作、傳播的全過程,在信息取捨過程中,也當然地充當著「把關人」角色。於是,在傳統傳播環境下由少數傳播組織控制把關權的狀況,就被龐大的博客「把關人」陣容徹底顛覆。⑨
(三) 博客使新聞報道更加及時、全面、完整
雖然博客不是專業的新聞記者,但是博客隨時可以將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及時的發布到自己的博客網上,並且不需要任何部門的審查,不受任何機構和團體利益的影響,這就保證了新聞信息傳播的及時性和公正性。而且博客分布在社會的各個行業和部門,有的博客甚至是各行業部門的專業人才,他們發布的新聞有的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因此掌握的信息有可能要比專業的記者要全面、真實的多。2001年美國「9.11事件」發生後,許多現場的博客把自己親生經歷和感受登載在博客網上,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傳統媒體也爭相刊登來自博客的信息。目前,世界上許多傳統的媒體都非常重視來自博客的新聞,從中挖掘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並對其信息進行跟蹤和深入報道,博客新聞已經成為專業媒體的重要信息來源。
有些新聞事件的發生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博客能夠通過高強度的交互報道、多角度的信息披露把新聞全過程不斷呈現出來,有些博客網站甚至還專門將各大專業媒體的報道匯總後製成鏈接群,對專業媒體報道的信息進行整合,使報道主題進一步地延展,從而使新聞報道更加全面、完整。
(四)、博客真正實現傳播的小眾化、專業化
博客按照個人的欣賞標准和評價尺度選擇、收集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並在博客網上推薦給他人,他們將小部分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群體視為目標讀者。在博客社區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讀者群,每個博客又是這個群體的忠實的讀者,從而形成一種規模宏大的多對多互動傳播的小眾化傳播模式。
博客按內容不同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以發布時效性內容為主的博客,如過濾各類新聞的博客;一類以發布專業性知識為主的博客,他們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對專業知識進行過濾和積累;一類是以個性的交流為主的博客,如記錄個人生活日記的博客。有共同興趣的博客可以組成一個博客社區,在這些社區里匯集了一批有專業技術、樂於共享的博客,他們把日常看到和想到的思想精華及時發布在自己的博客上,使得社區成員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接觸最鮮活的思想,瀏覽全世界最新的專業信息、評論與報告,准確把握最新的專業熱點、專業動態和趨勢。
(五) 博客和傳統媒體的融合
博客作為新的媒體形式,它是傳統媒體的延伸和發展。一方面他具有傳統媒體的所不具有的優勢,另外一方面它又脫胎於傳統的媒體(如互聯網),需要藉助傳統的媒體力量來發展自己。正如在「柯林頓拉鏈門丑聞事件」中如果沒有《新聞周刊》,德拉吉不可能捕捉到這一轟動世界的新聞線索,沒有傳統媒體的報道,這一新聞也許會淹沒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而不為人們所注意。
傳統的媒體同樣也需要博客來擴大自己信息的來源和群眾基礎。目前許多網站開始把博客融入到自己的運作模式中,有的網站甚至把知名的博客網站收購到自己的麾下,把它作為自身媒體的補充和延伸,藉以吸引更多的讀者。隨著博客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它將會和傳統媒體形成一定的互補,甚至雙方在很多方面還會有進一步的進融合趨勢。
三、 博客:如何生存
博客是否能生存發展下去關繫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加強自身的管理,二是如何選擇一種適合自身發展的運營模式。有人擔心,每個人都可以在博客中發言,會不會因此而失控?博客報道的大量的信息,會不會使博客變成新的信息垃圾場?低成本運作模式還能讓博客支撐多久?
博客能不能很好的發展自己,自身的自律機制在其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博客就象一個個開放的私人的房間,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房間整潔有序而不是烏煙瘴氣。所以博客雖然顯得很自由,但是它的有序性和內容的原創性遠遠高於過去的論壇。至今為止,博客世界都表現出驚人的有序和自律,他所具有的公信力甚至超過有些傳統的媒體。⑩當然,有些博客報道的新聞信息中也存在虛假的信息,但是博客世界的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最終將會把一聲譽不好的博客網站淘汰出局。
博客從其誕生起就顯示出其反商業性的本性。博客網站基本都是低成本運作,甚至是零成本運作,博客中國在成立初期就曾經提出網站運營的三不原則:不刊登商業性內容、不刊登商業性廣告,不對內容商業化收費。這種運營模式能否使博客繼續生存發展下去?優秀的博客擁有很多的讀者,擁有很高的知名度,這是博客發展的動力。但是對於博客託管站來說,他們需要更多的資金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用「博客中國」創始人方興東的話來說博客中國「就是一個網民在網上的家」,如何讓這個「家」能生存和發展下去?筆者認為一方面優秀的博客託管站可以吸引一些商業廣告和企業贊助,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和一些商業網站開展合作,商業網站利用博客來吸引讀者,博客也可以利用商業網站的資源使自己生存下去。但是,無論是吸引商業廣告和贊助還是和商業網站合作,博客都應該避免因商業化而帶來的魚龍混雜,失去博客原有的本色。
四博客的未來
因為博客是由個人整理發布的所以其單個的內容、風格是相對一至的。利用這一特點可以為其文章分類然後在博客與博客之間形成鏈接。(分類採用節點式的,不一定是己有的分類,可以使用像編程里繼承與多態那樣,文章可以屬於哪個大的節點,而成這個節點里有自己的獨特分類。在這里可以用些方法使博客文章分類盡量的准確。如:分類越准確越細至在搜所時越容易搜所到,而那些越模糊的分類就使其在更多的地方能搜所到,但其排名卻更落後)
這樣利用博客之間的鏈接就形成大量的信息群,而且是准確的有序的,這就將網路上所有的博客文章進行准確的分類,將大量的零亂的博客集中到了一起。 當博客足夠多時管理者就可以進行整理匯總到特定的頁面上去。這樣基於博客的信息交流平台就產生了。
而這時候為了讓博客更加的擁有能量還可以給博客模塊化。這些模塊是額外的。這時當一個有足夠多的信息的小說發布平台產生時人們就可以去訂制這個小說模塊。這時這個模塊就可以集成小說的發布、訂閱、收藏。當然不一切並一定是免費的。比如在小說模塊中有一部分訂閱是收費的,而這理的收費會有一部分給小說的發布者。這樣利益會驅使有更多的人寫小說並利用這個模塊發布。而且模塊的提拱商並不一定是博客管理者,只是按照某種協議(如:http)做成的。模塊提拱商也可以在模塊上集成文廣告,也可以使用收費的模塊。甚至於QQ/msn這樣的ICQ商也可以把即時通信軟體集成到博客中。
這時博客里有了上網時的網路收藏夾模塊,聽音樂的音樂模塊,電影模塊,聊天模塊,新聞模塊,小說模塊。。。。。
此時的博客已經無所不包了,而且博客的風格、樣式、模塊都是用戶自己訂制的,是自已最喜歡的。
Ⅳ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加強與相關學科的滲透 博客
在歷史教學中加強與相關學科的滲透,已成為歷史教學的當務之急。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加強與相關學科的滲透呢?筆者的作法是:
一、與政治學科滲透,提高學生理論水平
與政治學科進行滲透,是歷史的使命,也是對政治學科的有益補充。同時,歷史學科又是理論性很強的人文學科,沒有理論,不成史學。正因如此,在分析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特別要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如果運用恰當,既提高了學生分析歷史的能力,又能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如在講述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一節時,筆者先運用唯物主義內因外因關系的原理分析歐洲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使學生明確中國的三大發明是歐洲資本主義產生的外因,對資本主義的興起不起決定作用,只是一個重要條件;而歐洲各國經濟的發展,即生產力的發展,引起商品經濟的繁榮才是內因,它對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決定的作用。然後又運用政治學科經濟常識中的商品、貨幣、資本的理論,分析資本主義產生的特點,即貨幣是如何轉化為資本的。通過運用政治學科中的相關原理去分析認識歷史,既提高了學生運用理論的水平,又提高了對歷史的分析能力,使政治與歷史有機地結合起來,還簡化了教材的知識結構,真是一舉多得。又如在講述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引導學生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原理分析英法兩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前的具體原因,使學生明確了兩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根本原因都是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因而兩國革命的發生不可避免。就這樣,既使學生復習了政治科的原理,高屋建瓴地把握了教材,又解決了學生史論不能結合的難題。依此方法,再讓學生分析我國春秋奴隸社會的瓦解過程,學生很快就能運用該原理,得出正確結論。象這樣,運用政治科原理解決歷史教材問題,每章節都有,不一而足。
二、與語文學科滲透,提高 歷史學科能力
俗話說文史不分家。由於歷史絕大部分均是由語言文字描述的,這就決定了學習歷史必須要有對語言文字進行閱讀、分析、歸納、概括等能力,而這些能力實質源於語文學科。近年的高考試題中,與語文學科的能力滲透有不斷上升之勢。材料選擇題、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等,沒有一樣不藉助於語文知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加強與語文學科的滲透尤為重要。筆者的做法是:首先,了解語文教材課文,盡可能把歷史知識與語文教材聯系起來,充分利用好語文教材。如在分析秦朝滅亡的原因時,與語文課本中的《過秦論》聯系 起來,讓學生回憶語文中的觀點,再用歷史史實來判斷,辨別其觀點的正誤。這樣,蘇洵的觀點正確與否不言自明,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又如,在講楚漢戰爭時,讓學生與語文課中的《鴻門宴》相聯系,既復習了語文,又為項羽失敗,劉邦獲勝找到了歷史的佐證。其次,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多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用語文課中分析現代文的辦法分析整理教材,從找課文中的關鍵句子到段落大意,再分析概括這個子目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礎上,分析該子目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並要求語言精煉,邏輯嚴謹,以此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這樣,在提高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同時又升華了語文能力。
三、與地理學科滲透,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和人文意識
自然地理和行政區劃是學習歷史的基礎,它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形成科學的空間概念。列寧曾說過,「地理環境的特性決定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決定著經濟關系及隨在經濟關系後面的其它社會關系的發展。」由此可見,地理學科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在歷史教學中,筆者盡可能利用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來幫助他們分析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在分析四大文明古國的共同點時,指出他們的出現都與大河流有關,因為羅尼河、印度河、兩河流域、黃河等流經的地方其氣候、土壤、動植物的生長均有利於原始社會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在講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時,引導學生分析江南的氣溫、降水、土壤等自然因素,使學生明白這些均比北方優越,利於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長,從而更全面掌握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在講鄭和下西洋這一偉大歷史壯舉時,筆者先介紹了鄭和船隊的基本情況,然後告訴學生,鄭和的船隊一般都在冬季出發至南洋各國,第二年夏季又從南洋各國返回。這是什麼原因呢?通過引導學生回憶高中地理中關於季節和洋流的知識,學生很快就發現鄭和船隊選擇了正確的季節,利用風力和洋流系統,順風順水,省時省力的道理,從地理的角度證明了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在講清初農業的發展時,筆者有意識地告訴學生,清朝實行「攤丁入畝」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此時洞庭湖地區、江漢平原澇災嚴重,一般年份受災面積在千萬畝以上。然後指導學生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通過分析,學生認識到:清初經濟發展,人口增長過快,導致人與山、湖爭地,盲目移民墾荒,圍湖造田,破壞了生態,降低了湖泊的調洪蓄水能力。因此,在發展經濟時,應注意調節人口、保護環境,這樣也就培養了學生的人文意識。另外,歷史教材中的地圖、地名特別多,運用好這些地圖,便於學生形成空間概念,加強對歷史的學習。如在講奴隸社會的瓦解時,筆者讓學生認真觀察《春秋列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這兩幅圖對比有哪些重大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通過比較發現,春秋時期的晉國,在戰國時被趙、魏、韓三國取代,說明社會經歷著劇變,新興地主階級紛紛崛起,奪取了政權。北方出現了長城,反映出北方少數民族開始強大,南下搔擾中原,導致民族關系緊張。各國出現了不少新興城市和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說明了當時封建經濟發展起來,等等。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又提高了歷史的分析能力。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應樹立大文科意識,在搞好本科的同時,盡可能向其它學科滲透、輻射。這既是適應高考改革的需要,也是時代對人才結構調整的需要,更是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Ⅵ 對歷史學貼吧的幾點建議
是統考。
00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調整了教育學、歷史學、醫學等三個學科門類的初試科目和內容。
這三個學科的初試科目為三門,即:政治理論、外國語、專業基礎綜合。其中,政治理論、外國語科目的滿分值仍各為100分,專業基礎綜合科目滿分值為300分。 歷史學備考核心教程(高教社),歷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大綱詳解(中國石化出版社)歷史學基礎考試大綱精解與模擬試題(浙大出版社)歷史學基礎輔導全書(山東人民出版社)歷史學基礎(北師大出版社)歷史學基礎實戰練習(北師大出版社)歷史學基礎綜合考試模擬試題與詳解(20套)(中國石化出版社)歷史學基礎過關2000題(新華出版社)中國古代史學習輔導與習題集(齊魯書社,教材學習筆記)。
考試具體內容: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古代史(六)黃金時代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09.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古代史(四)千古風流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11.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古代史(七)落日余暉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08.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古代史(一)中華之源
文/學史博客考研結束了,面對這自己身邊七大本的歷史筆記,感覺還是挺有收獲的,至少在考研期間認真閱讀了18本教材(考研10本+北師大8本)、回顧了以前的課堂筆記。由於市面上的歷史復習資料多缺乏線索感,知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14.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近代史(一)千年變局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07.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古代史(三)帝國崛起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12.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近代史(四)走向共和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04.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近代史(三)功過千秋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05.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古代史(五)萬國來朝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10.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古代史(二)亂世風華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13.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現代史(一)少年中國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02.html
【歷史考研】歷史學復習綱要之中國近代史(五)文武北洋
http://www.xueshiboke.com/post/303.html
Ⅶ 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歷史課堂 博客
首先,要教會學生抄獨立地分析和思考襲問題。雖然歷史主要講述的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在很多人眼中,這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科目。其實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沒有任何一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是孤立存在的,前必有因、後必有果。
其次,要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如上所述,教育的終極目標應是人的全面發展,歷史教育同樣也應該為人的終身發展服務。
第三,歷史課堂還應該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主動發現和探究知識。
第四、歷史課堂教學應該貫穿著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人的精神品格。
Ⅷ 如何進行高中歷史教學創新設計 博客
要不斷的更新知識,關注史學研究新動態,引入新觀點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為版學生更好地認權識現實,適應新時代。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真正體現教學新理念呢?我認為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結合我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設計;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去不斷地探索並完善。
Ⅸ 如何提高中學歷史教師的學科素養
1.知識要淵博:要具備足量的學科專業知識和綜合的科學文化知識
首先,作為一個歷史教師首先要有足量而精深的歷史通史知識,起碼要具備比中學教材更高深和廣博的知識,這也應當是成為一個中學歷史教師的底線。
其次,在當前社會多元化影響下,學科的多元化趨勢日漸加強,這就要求中學歷史課教師,除了具備豐厚的專業知識外,還得具備相當綜合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深與廣博相結合的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上述三個層面的知識相互支撐,相互滲透,有機整合,才能保證學科教學的科學性、藝術性和有效性。另外,作為歷史教師,在當今時代,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不能只局限於教材,還得不斷學習,能夠追蹤歷史發展的動態,不斷更新和發展自己的知識結構。
2.教學是能手:要具備嫻熟的專業教學技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課堂主渠道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有效備課、講解分析、啟發提問、組織學習活動、引導提升、電化教學等專業教學技能。
另外,傳統的歷史教學,重在「傳道、授業、解惑」,即繼承人類歷史過程中的知識客體。但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要改變舊的歷史教育觀點,要把重點放在「積能」和育人上。歷史教育不僅要客觀地再現歷史的本來面目,理清錯綜復雜的歷史現象,更重要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法國著名教育家弗雷內說過:「提供知識並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獲得探索方針,培養思維能力,具有創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教育技能素質,才能制出精良的精神宴席,便飯也好,要富於營養而易於消化。
3.理念要前沿:要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素養
教學是一門科學,不能憑教師主觀意識或行政命令實施課堂教學。教師的備課、上課、教學設計等都應該符合教學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符合學科知識的特點,所以,要想教學科學、有效,教師就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基礎教育理論、學科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讓教育理論成為教學改革的有效支撐,同時,教師也要結合理論反思實踐,結合實踐研究理論,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增強對教育工作的理性解讀能力和變革能力。
4.信息能整合: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
掌握現代化教學技術將成為教師職業素質的重要一環。教師的信息素養也成為歷史教師整體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教師的信息素養,應該有以下幾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層,是教師的信息品質,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觀念、信息覺悟、信息道德等。第二層,是教師的信息知識,主要是指教師的知識面及擁有信息的總量與質量的素質狀況。第三層,是教師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教師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最佳篩選和利用信息以及創新信息等能力。
二、關於歷史教師學科專業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水平確實不容樂觀,亟待提高。在教學中有以下幾個常見、普遍的現象能夠反映出這一點:
1.歷史教師專業知識積累不足。
雖然大部分歷史教師在高等學院受過歷史專業教育,滿足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專業方面的底線,符合初中歷史教學的入門條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很多教師的專業知識沒有增加和更新,反而是在減退。有些歷史教師,尤其是新教師或非專業教師,對所教內容了解熟悉的不夠足量。
2.重視教學技能的提高,忽視知識的提高和更新。
我覺得從課改開始實施後,幾年來,歷史教師的素質應該說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是我認為在教學技能方面提高,可能要好於在專業知識方面的提高。很長一段時間來,關於專業知識提高的問題沒有被提到一個必要的高度。很多教師熱衷於「術」的研究和實踐,看書學習也是首選提高教學技能、提高教學成績方面的書籍,聽報告也是希望聽到切實可操作的做法,「你就告訴我怎麼做」,不善於研究「道」,在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方面太過於功利了。
3.重視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研究,忽視對知識的把握和研究。
我們很多教師可能要教的內容還沒有搞懂,就先去設計教學過程了,先想什麼樣的教法、什麼模式,重視怎麼讓學生記住,怎麼考好。這實際上就本末倒置了。我覺得如果先把這個教學內容在知識和認識上搞得圓融無礙了,然後再想怎麼教,就可能想出很多非常精彩的教法來,課堂教學也就真正有效了。
4.教教材而不是教歷史。
教師大多是為了考試成績而教,努力達成眼前的功利性的目標,忽視課程本身的目標,目標中有的是知識,有的是效果,而忽視育人目標。忽視了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這其實是反映出教師對歷史教育理解的偏頗。
三、關於提高歷史教師學科專業素養方法和策略
1.讀書學習
我們歷史學科提高專業素養的途徑,讀書是最關鍵的,這也是學科特點所決定的。教師要讀歷史通史知識方面的書籍,也要讀一些歷史學術研究和動態方面的書,還要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假期開始,我計劃組織開展青年教師的讀書學習活動。向教師推薦書目,平時通過博客上傳和交流讀書摘要和學習心得,定期進行讀書報告會的交流研討,達到智慧共享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2.抓好集體備課
以後要通過落實全冊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等,幫助教師准確解讀課標,正確構建知識,全面掌握教材,夯實教學基本功。
3.活動推動
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備課活動、說課活動、研討課活動,推動教師自主提高學科專業素養。另外,還要重點開展對青年教師的培訓,為年輕教師的成長成才搭建平台,盡快提升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水平。
4.同伴互助
一方面,讓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分小組或結對進行教研和學習,進行共同實踐研究和提高。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優秀教師的引領作用,請他們給歷史老師們開講座,上示範課,指導評點年輕教師,提高全體老師的專業素養。
Ⅹ 如何進行高中歷史創新教學設計 博客
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從單純地講授知識,轉變為設計教材,啟導學生學習;學生從單純地接受知識,轉變為自主學習,開拓智力,發展能力。因此如何運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也成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研究的主要課題。為此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的探討:1、營造歷史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進一步運用唯物史觀對社會發展的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初中時期正是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施教時必須把握住這一良機,將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作為課堂設計的首要目標。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設計講授了《科技、教育和史學研究的成果》一節課。在這節課上,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了新中國的重大科技成就--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背景,接著插入了一段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場面的影視資料,隨後就將媒體展示的重點放在了傑出的科學家鄧稼先身上。為此,我向學生展示了「兩彈元勛」鄧稼先和他的同學、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青年時代和中年時代的兩幅對比照片,讓學生在這種歷史氛圍中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世界諾貝爾獎和中國「兩彈元勛」的稱號孰輕孰重?如果是你,你將作何選擇?這個似乎無法准確、圓滿回答的問題,對學生的心理構成了很大的沖擊波。一時間,活躍的課堂頓時變得沉寂了,上課後一直處於激昂狀態的學如今卻相繼沉入深深的思考狀態之中。這一段沉寂,是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也是學生對人生價值取向的選擇!作為教師,我同樣無法對這個問題下准確的結論也不可能下准確的結論。最後,我只能以楊振寧在鄧稼先逝世後所講的一段話作為這個問題的回答與總結—「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途徑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和品質」。這節課後,「兩彈元勛」鄧稼先便成了學生談論的熱門話題。在諸如此類輸入情感信息這些方面,歷史教學有其獨特的優勢--過去的歷史給我們留下豐富的多媒體素材。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多媒體素材營造歷史氛圍、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將歷史知識通過歷史體驗轉化為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使之服務於課堂教學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和完善學生人格的目標。2、創設學習情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英國大哲學家培根在比較了各學科的不同作用後認為:「歷史給人以智慧」。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是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之一。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來看,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里,他們開始大量地接觸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規律這些抽象的概念。這些僅憑教師的口頭講解讓學生完全接受是比較困難的。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的條件下,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素材創設學習情境,在歷史思維的層面上實現一種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溝通,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如在講「英國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一結論時,我就根據學生的實際將側重點放在生產關系的調整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上。在這里,我首先選用一幅似乎與歷史教材沒有聯系的圖片:由於法官的秉公斷案--原告、被告在法官的笑盈盈的目光下握手言和;隨著圖片的展示,我接著向學生提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如何相互促進這一問題。經過短暫的思考,學生即能結合生產關系的內涵得出「生產關系的調整對生產力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等結論。這樣,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增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擴展學生的思路,實現了抽象知識的深度直觀,深化了學生的認知過程。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是復雜而多樣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恰當地選擇和使用多媒體素材,將多媒體放在最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的時刻和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思維方向、引導學生的思維進程的方面。這樣,才不至於使學生在復雜多樣的歷史事件的聯繫上不至於偏離思維軌道。如講授《難忘九一八》這一節,如果將多媒體的重點放在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的過程上,勢必將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引到如何捉著蔣介石的情節上。我在製作這節課的多媒體課件時,採取了口頭講述這個過程、用多媒體素材展示蔣介石被扣壓以後國內外各派政治力量的反映上,讓學生據此分析、討論如何處置被扣壓的蔣介石?這樣不僅使學生深刻理解了西安事變的歷史地位和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偉大歷史意義,而且鍛煉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培養了他們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3、倡導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現代教育的任務主要不在於向學生傳遞知識,它的本質是引導學生的精神發展,知識主要起載體作用。在學生的精神發展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事實上,一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人類的創新史。歷史學科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首先要考慮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中,然後引導學習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最後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進行創造性思維。不難想像,當學生可以通過欣賞一段音樂去體驗一段流逝的歲月、可以通過觀察一幅圖像去解釋一種歷史現象、可以通過觀看一節影片來了解一段艱難的生活並為其制訂出行之有效的治國方略時,我們的多媒體歷史課堂將會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學生的參與意識會是何等的踴躍,那麼,在我們的多媒體課堂上學生對歷史的體驗便成了一種創造性實創新活動。我在講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首先讓學生根據中國歷史上唐朝的開放和清代的閉關導致的兩種結果的對比資料,與我一起共同探討中國為什麼要開放、怎樣開放和在開放時如何吸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堅持什麼原則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再利用多媒體分層演示我國《對外開放地區示意圖》,講述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的形成過程;最後,我又向學生提供了表現我國改革開放後出現巨大成就的幾幅圖片,讓學生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意義。就這樣,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他們認真思考、各抒己見,表現出了良好的參與意識。從長遠看,這樣做對學生將來適應社會和在社會中發展有很大的啟發性,也可以說,這樣做更接近現代教育的本質。綜上所述,多媒體輔助教學對於教學效果的提高已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然而,在我所做的關於我校開展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反饋表上,還有近5%的學生提出了精力不夠集中、多媒體課堂秩序不如傳統課堂等問題。經過分析,我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的原因一是教師在製作課件的過程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技術上,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為多媒體所興奮,難以迅速實現思路的轉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成敗與否,關鍵在於教師教學設計水平。而教學設計水平的高低,則取決於教師的綜合素質。這些素質包括:樹立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觀念以及以學生為主題的教學觀念,科學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建構新的教學模式,給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正確定位。只有這樣,才能以全新的觀念、全新的視野對現代化教學手段深入中小學課堂這一新事物加以審視,才能科學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