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在"成長中的我"教學中准確把握課程性質
如何理解把握課程性質
首先課程性質是一課程區別於他課程的特性。教師只有把握課程性質才把握課程的特質,進行富有針對性的教學。「思想品德課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明確了思想品德課程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為思想品德教師進行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指針。
其次思想品德課有三個基本理念:條件理念——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建構的基礎;目標理念——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有意義的生活是本課程的追求;方法理念——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本課程遵循的基本原則。
再次建立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有機統一的三維目標體系,是新課程的突出特點之一。教師只有認真把握三維目標,很好地落實課程三維目標,教學才會落到實處。通過學習與實踐,多數教師對課程總目標和分類目標有了較為清楚地認識與把握,特別是對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教學中得到了應有的關注。
思想品德課程的內容標准 新課程以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為基礎,按照「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國家社會的關系」為邏輯線索組織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四個方面的學習內容。從某種意義上,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四個方面的學習內容構成橫坐標,而「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國家社會的關系」三方面組成縱坐標,構成了思想品德課的內容體系。縱橫坐標交互,共同形成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主線,主線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通過學習與實踐,多數教師對思想品德課的課程體系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把握。心中有數,方能靈活施教,從容施教。
1、在教學目標的確立上,基本能夠做到「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
《課程標准》無論是對「總目標」、「分類目標」的規定,還是對具體「內容目標」的規定,都涵蓋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教學中,多數教師能夠依據課程標准和單元生活主題的要求,確立並努力落實「三維目標」。教學過程中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是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價值判斷能力、參與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2、在教學情境的設計上,努力貫徹「三貼近」原則
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三貼近」原則,是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改革必須貫徹的原則。切實貫徹「三貼近」原則,才能增強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針對性、主動和實效性。? 在情境的設置上,能夠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實現生活化;問題的提出,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所關注,富有啟發性和針對性;課堂練習能夠走進生活,讓學生在復雜的社會生活面前判斷、選擇,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在教學活動方式上,注意啟發性、開放性與探究性
在教學中,注意啟發式教學,發揚教學民主,促進學生經歷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學習的願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
4、在教學手段上,注意利用多種媒體進行教學
教育教學的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要求,也是課程改革的要求。在課改過程中,許多教師注意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收到良好的教學效益
② 《我怎樣長大》教案
一、教學理念
《音樂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應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同時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設定生動有趣的創造性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情景,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增強學生的創造力」。
二、教學目標
能學會唱二聲部合唱,體驗二聲部合唱的樂趣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合作意識,引導學生在演唱歌曲表達自己不怕困難,不怕風雨,健康成長的真切情感。
2.過程與方法:運用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等方法學唱歌曲
3.知識與技能:三拍子律動的體驗與掌握,二聲部合唱。
三、教學分析
本課選自人音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的《足跡》的第三課時。這是影片《燭光里的微笑》的一首插曲,歌曲優美抒情,詞意簡練。它借「小樹」這一形象抒發了孩子們不怕困難,不怕風吹雨打,幸福成長的真切情感。歌曲為3|4拍, F大調,帶再現的二段體結構。
本課相關內容包括「識讀樂譜、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其他領域的音樂表現要素、音樂情緒與情感、音樂與姊妹藝術相結合,這些相關內容的選擇都是緊密結合核心內容的教學需求的。識讀樂譜和演奏能夠幫助學生熟悉歌曲旋律,輔助二聲部的演唱,從歌曲情境出發模仿隨風擺動的小樹這一表演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對核心內容起了良好的作用。
③ 小班科學教案《我的成長故事》要詳細的教案
作文要求
寫一寫自己或別人成長的故事。要寫得清楚具體。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交流讀了《烏塔》以後想到了什麼,再從中確定一兩個大家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討。討論以後,還可以寫一寫「從《烏塔》想到的」。還可以讀一封來信,討論信中提出的問題,再給那位同學寫封回信,幫她解決遇到的煩惱。注意書信格式。
一、引入
談話:上節課,同學們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交流了難忘的成長經歷。聽過之後,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那些難忘的經歷。
今天,我們就來寫一寫「難忘的成長經歷」。
二、明確習作內容及要求
1.寫自己或別人的成長故事。要寫得清楚具體。
2.寫「從《烏塔》想到的」。寫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3.給「需要幫助的王虹」寫回信。要把想說的意思寫清楚,書信格式正確。
三、指導習作
1.根據自己選擇的話題理出提綱。
2.交流提綱,分組指導。
話題一:寫誰的什麼事。閱讀本單元課文學習如何寫。
話題二:《烏塔》主要講了什麼事?你對文中什麼問題最感興趣?對此你的看法是什麼?(建議聯系生活實際舉出例子)。
話題三:王虹遇到了什麼煩惱?你的看法是什麼?你認為她該怎麼做?(指導書信格式)
四、學生獨立習作,老師巡視指導
五、習作交流與講評。
1.指名讀習作,集體評議。
2.每個話題選出代表作講評。
六、修改謄抄。
1.生根據講評修改習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議修改。
2.謄抄習作。
七、拓展活動
話題一:編成短劇演一演。
話題二:開展讀書心得展示活動。
話題三:自學信封寫法,把回信寄給老師。
第三課時作文講評
朗讀展示優秀習作
教師在批改中挑選優秀習作,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習作,小作者朗讀自己的文章。
②全班同學聽後逐一評議,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學習。
A、內容充實具體。
B、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C、運用了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語句通暢。
D、正確使用標點,不寫錯別字。
小組交流互相評議
④ 小班科學教案:我是怎樣長大的
活動來源:
小班的幼兒漸漸地長大、懂事,對自己長大了的感覺也十分強烈。為此,我設計了《我是怎樣長大的》的活動,旨在讓幼兒在看看、說說、試試的過程中,既感受到自己身體方面的成長,又能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媽媽,體驗自己和媽媽之間的親情,從而激發幼兒對媽媽的熱愛之情。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自己成長的過程。
2、通過回憶和體驗自己長大的過程,懂得關心媽媽。
活動准備:
1、幻燈片「我是怎樣長大的"。
2、媽媽的圖片。
3、紅色嘴唇貼片。
活動過程:
一、與幼兒談話
1、你知道自己是怎樣長大的嗎?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事情嗎?
2、我們從什麼時候就會笑了?
二、看幻燈片,初步了解長大的過程
1、媽媽懷孕了,有一個可愛的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一天一天慢慢長大。媽媽看到藍藍的天、白白的雲、紅紅的花,想到肚子里的小寶寶,開心地笑了。
問:你知道你在媽媽的肚子里都做過什麼事情嗎?(踢媽媽的肚子、在媽媽的肚子里玩,會吃手指頭,也會開心地笑)慢慢地,慢慢地……十個月過去了,媽媽的肚子越開越大,行動越來越不方便。
2、寶寶出生了,他睜開眼睛,看到美麗的世界,看看這,看看那,咦!好奇怪呀?他對什麼都很好奇。這時候的寶寶,好小好小,不會說話,只會哇哇地哭,所以,媽媽就要很細心的觀察寶寶,為寶寶吃奶,給寶寶換尿布,媽媽好辛苦呀。
3、三個月過去了,寶寶學會了什麼本領?(看圖片),寶寶會翻身了,你是怎麼翻身的?小朋友們來學一學?
4、六個月過去了,這時候的寶寶,不想總是躺在床上,他想干什麼呢?讓幼兒想想,——坐起來,這樣好舒服呀!
5、又過了一段時間,七個月過去了,寶寶又學會了新的本領,想想看,是什麼呢?——寶寶會爬了,摸摸這,摸摸那,真有意思。你們還記得自己是怎樣爬的嗎?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6、後來,寶寶在大人的幫助下,邁出了自己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孩子們可以模仿媽媽和幼兒一起學走路的樣子。體驗媽媽的辛苦。
三、懂得關心媽媽
現在,你們知道自己是怎樣長大的了吧!在我們成長的這段時間里,媽媽辛苦嗎?現在我們長大了,懂事了,不能再讓媽媽這么辛苦了,想一想,我們能幫媽媽做些什麼呢?(擦桌子、掃地、收拾玩具、端水、捶背,不淘氣)
四、親親媽媽
你們看,這是誰,(媽媽),我們來親親媽媽吧,老師這有好多的紅嘴唇,你想親媽媽哪裡,就把紅嘴唇貼到媽媽哪裡,讓幼兒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
五、教師像媽媽一樣擁抱幼兒,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通過這次活動一方面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幼兒了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幼兒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回報的心理狀態。這次活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教師與個別幼兒的交流做得不夠,教師在關注能力強的幼兒同時,也應多照顧不愛說話的幼兒。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
本次活動,教師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抓住幼兒的需要,結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做了充分准備,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⑤ 幼兒園教案中活動中的我怎麼寫
一、課題提出背景: 區域活動首先作為一種思想,發源於西方,由蒙台梭利首次提出,後來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發展。如今,區域活動已成為我國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的部分。它是幼兒園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是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實際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材料的過程和幼兒自主選擇、操作與擺弄材料的過程融合起來進行的活動。要使幼兒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就必須提高活動質量。而影響活動質量的關鍵因素就是活動材料。豐富而適宜的材料,為每一個孩子提供了活動的條件和表現自己的機會,是決定幼兒主動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響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在玩耍中各種能力得到提高。 由此可見,區域活動的材料的投放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充分利用好材料這一教育手段,就需要教師在材料調整中有一定的教育策略。教師的教育意圖應該有目的、有意識的隱藏在材料中,教師主導地位轉化為隱性狀態。教師間接調控教育過程,兒童則如入「無師」之境。有更多機會自我決定、自由選擇、主動參與、充分交往、獲得直接經驗、體驗各種情感。教師根據觀察到的幼兒行為,及時調整材料。活動過程不是單向知識傳授和機械模仿、而成了師生雙向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過程和兒童人格的自我成長過程。 二、概念的界定: 材料泛指教師在創設環境中有目的地位兒童提供的各類物體和游戲素材,是兒童個體建構的對象。同時還指向由教師、兒童、家長共同收集的製作作品所需要的各類廢舊物品。材料是兒童游戲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兒童在其特殊的發展階段,更多地是依賴材料進行建構活動的。材料又是教育者架起的橋梁,教師將很多教育意圖通過材料這個媒介自然地傳達給兒童,不同的材料蘊涵了教師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材料萌發出兒童不同的活動興趣和游戲行為。 三、目的和內容: 1、研究目的: 在本課題中主要以小班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情況為研究內容,通過探索,梳理出一些提高教師在區域活動中調整材料的方法。 2、研究內容: (1)教師在小班區域活動中觀察的內容和方法。 (2)教師在小班區域活動中投放、調整材料的時機、順序、強度。 四、研究的方法: (1)對象:本園小班2個,1個為實驗班,一個為對比班,年齡3—4歲。 (2)調查方式: 1)廣泛收集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撰寫資料綜述。 2)採用觀察法,對幼兒在區域游戲活動時教師現場觀察記錄並分析。
⑥ 幼兒園教案《不同時期的我》
活動目標: 1、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認識自我、了解自我。 2、區別自己和別人的不同。 活動准備: 1、幼兒照片兩張:一張嬰兒期、一張現在的,紙、彩筆、剪刀、膠棒等美工材料。 2、活動前請家長幫助幼兒收集小時候的影集、用品、衣服等;家長給幼兒講述小時的趣聞及趣事。 重點、難點: 發現自己的成長變化,說出自己最突出的優點和今後的目標。 活動過程: 活動一:不一樣的我 1、猜猜這是誰? 教師出示自己小時候的照片,這是誰?從中發現教師的變化,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2、照片配對游戲。 (1)排列照片,提出問題。 將幼兒小時候的照片在白板上面上、下各排一列,上方一列為「小時的我」,在下方一列為「現在的我」。 請小朋友找一找、配一配哪兩張照片是同一個人? (2)幼兒操作游戲。 請幼兒將「小時的我」和「現在的我」連線,做成照片配對。 (3)幼兒講述自己的變化。 (4)幼兒自我評價。 請幼兒在展示自己的本領後來評價自己,說出自己最突出的優點和不足。 3、製作成長畫冊。 根據活動的談論內容來製作自己的成長畫冊,活動結束後張貼到主題牆上。 活動二 :「我的用品」小展覽 1、師生共同布置展覽台。 2、幼兒自由參觀展覽。 他們對自己小時候的小衣服、小帽子、奶瓶、尿布……感到驚訝,沒有想到自己當時竟然那麼小,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 3、共同討論: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麼變化? 4、學習兒歌《一年過去了》。
⑦ 大班主題:我長大以後做什麼 教案
我長大以後做什麼 教案
設計思路:
在」我自己」的主題中,孩子們了解自己的成長過程。體驗到了成長的快樂。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許多夢想。
繪本故事《長大以後做什麼》簡單卻富有意蘊,用童謠般活潑流暢的語言、彩虹般豐富絢麗的色彩,把孩子心中五彩繽紛的世界呈現在大家的眼前。在欣賞、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讓孩子自由發揮想像力,大聲喊出自己不平凡的心願。
活動目標:
1、在欣賞、猜測、講述的過程中,讓幼兒了解故事主要角色的心願。
2、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句講述自己長大後的心願。
活動准備:
四幅圖片(各種人物圖片等)、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觀察四幅圖片,通過游戲的方式,了解人的成長過程。
關注點:幼兒能根據教師的提示觀察並找出相應的人物。。
1、師: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做一個游戲,請你們看看這里有幾幅圖?在圖片里藏著一些秘密,請你們一起找出來。
2、師提示:第一第二幅圖有,第三第四幅圖沒有。
(幼兒觀察尋找,找出後老師出示相應的圖片,嬰兒及文字)
師提示:第一第三幅圖有,第二第四幅圖沒有
師提示:第四幅圖有,其他人沒有。
3、幼兒共同找出寶寶成長圖(嬰兒 → 幼兒 → 小學生)
師小結: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小到大慢慢成長起來的。
(二) 觀看多媒體課件,在邊看邊猜邊講的過程,了解主要角色的心願。
關注點:教師以聽、看、猜等多種方式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講述主要角色長大後的心願。
出示人物:叮叮和當當
師:叮叮和當當在一起討論,長大以後做什麼?(出示文字)
出示圖一(猜測蒲公英的心願)
師:他們一起問蒲公英,長大以後想做什麼?請你們猜猜蒲公英長大以後想做什麼?
師:那蒲公英的想法和你們猜的是否一樣呢?
幼兒猜測後(放錄音) 理解:威武和善良
3、出示圖二(猜測小魚的心願)
叮叮和當當來到了哪裡?遇到誰?他們說了些什麼?
那小魚的願望是什麼呢?
(幼兒猜測後,老師放錄音)(理解:暢游、四大洋)
4、出示圖三
叮叮和當當在干什麼?他們想用蠟筆做什麼?
5、出示圖四、五(講述叮叮的心願)
叮叮用綠色塗出了什麼?
(幼兒猜測後出現文字:用綠色塗出了一片草原啊,跑啊,永遠永遠也跑不到頭的草原。)
叮叮為什麼要塗出一片綠色的草原,她的心願是什麼?
6、出示圖六、七(講述當當的心願)
當當用藍色塗出了什麼?(幼兒講述)
當當長大後做什麼?當當會怎麼說?
7、圖八,引發幼兒講述:小朋友你們長大後想做什麼?
(三)鼓勵幼兒大膽地講述自己長大後的願望。
關注點:幼兒能用完整的語句講述自己長大後的心願。
師:誰願意來告訴我們,你長大後想做什麼?
師小結:每個小朋友都有許多美好的心願,相信長大後你們都能實現這些願望,成為一名醫生、畫家、飛行員——
(三) 延伸活動,幼兒繪畫自己的心願。
師:出示大張紙,讓幼兒畫畫,講講自己長大後的願望。
⑧ 我們在幼兒園里成長教案
一, 活動目標
1. 通過語言活動「我的成長」,激發幼兒對自己的成長變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2. 能用比較准確的漢語表達自己的成長變化。
3. 在談話中,能運用對比法較為流暢地表達。
二, 活動准備
1. 幼兒小時候的照片以及近期的照片若干張。
2. 某名幼兒小時或穿的衣服以及近期穿的衣服。 三, 活動過程
創設談話情景,引出話題,自由交流。
教師出示某名幼兒小時候,近期穿的衣服和鞋帽等,請幼兒就衣服的名稱,顏色,樣式,大小等自由交流。
幼兒自由交流
1( 請幼兒猜一猜:「這是班裡哪位小朋友的衣服。」
2( 請這名幼兒上來試穿自己小時候的衣服和近期的衣服,其他幼兒說一說,為什麼小時候的衣服穿不上了。
四、活動延伸
5( 請父母給幼兒講一講他成長中一件有趣的或難忘會做什麼事」進行繪畫活動,並引導幼兒講述。 的事。
讓幼兒在游戲中成長
游戲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活動,是幼兒的天性。前蘇聯的阿爾金稱游戲為「兒童的心理維生素」。幼兒游戲蘊藏著幼兒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機,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自然性等特點在游戲中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這是游戲的本質所決定的。
眾所周知「幼兒期就是游戲期」。學齡前的兒童對於模仿成人活動、反映他熟悉的周圍生活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這就使得教學游戲的產生成為一種必然。而作為一個幼兒老師,在游戲中抓住幼兒的年齡特點,並予以指導教育,這便是最重要的任務。
一、通過游戲讓幼兒了解社會,塑造良好的個性。
游戲是幼兒反映社會、反映成人活動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帶有很大的模仿性。
二、通過游戲擴大孩子的知識面。
我們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孩子的知識是從經驗中獲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戲。」由此在游戲中讓幼兒獲得知識,對孩子來說學得自在;對老師來說也教得自然。事實上,在游戲中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有許多許多。
三、利用游戲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幼兒的游戲除了能引起情緒上的愉悅外,往往會有不少新的發現。比如讓幼兒發現顏色的變化,我把三個玻璃瓶分別裝上紅、黃、藍三種不同顏色水,讓幼兒自己去操作,將這三種顏色按不同的方法混合,發現顏色的變化,勤於思索的孩子就會納悶兒:為什麼顏色會變呢,這時,教師就可以不失時機地向孩子介紹一些有關科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