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八年級生物教學論文

八年級生物教學論文

發布時間:2021-03-01 21:40:34

『壹』 初二下學期復習計劃

初一語文期末復習計劃
期末考試范圍是1-6單元:一、積累:1、詞語積累2、課外名句積累3、理解性默寫:教材要求背誦的課文(含現代文)4、《課程標准》指定背誦的古詩文
二、運用:重在考查實際運用語文知識的語文實踐能力三、綜合性學習:設計活動方案或根據所提供的材料探究(按《課程標准》要求)四、閱讀理解:(1)課內語段閱讀(2)課外短文或片斷閱讀(3)課內文言文閱讀。五、根據課本要求,寫一篇供料半命題作文:(500字以上)。在復習中要真正轉變教育教學理念,自覺地將新課程中的先進科學的理念內化為切實的教育教學行為,積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充分展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照顧到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要,真正做到扎實有效,避免做無用功。現將復習計劃擬定如下:
一、資料研究
1、認真研究上一學年初一語文期末考試試卷,弄清考試題目的類型,吃透課改的精神實質,改革初一語文復習教學,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做好復習工作;
2、認真研究學習初一語文期末檢測的質量范圍和要求,在復習中力求做到有的放矢;
3、關注2008年中考語文試卷,明確中考改革方向,適時調整復習工作的重點。
二、復習安排
1、單元與綜合練習結合,分工到人,適時訓練,落實本單元的學習重點、難點;
2、分題型進行單項訓練,主要是三大塊:
1)積累運用,此項內容注意印發一些資料,補充學生的積累,如名言警句、名句閱讀。探究、改錯再做專項訓練,針對學生薄弱環節進行指導,減少失分。
2)閱讀理解,課內現代文和文言文的閱讀語段,注重各類題型的答題技巧的訓練、指導,提醒學生注意審題,落實一個「規范性」。
3)作文指導以記敘文體為主,針對學生寫作中不會具體描寫,只會概括敘述的空洞弊病,加強訓練,充分利用日記進行片段訓練!

『貳』 初二下學期生物第一章的論文,跪求!!!

遺傳物質的變異是進化的內因,環境對遺傳物質的變異起到誘發與篩選的作用,進化後的生物對環境又有反作用。

具體:
1 遺傳物質的變異是進化的內因
自然界存在數億種生物,它們形態各異,種類紛繁,生物的多樣性,主要就是遺傳物質不同造成的。同一物種遺傳物質的相對穩定性保證了該物種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而遺傳物質的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可能性。
1.1 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
中性學說在對生物大分子的量化分析後認為,基因隨時會產生大量的中性突變。對於編碼蛋白質的結構基因而言,當三聯體密碼中的 1 個核苷酸(尤其是第 3 位)發生置換往往不會使氨基酸類型發生改變。蛋白質的保守性替換又指出,即使改變了個別氨基酸殘基,但該殘基是在可變區域內這種變化也並不影響生命體的生存價值。此外,結構基因只是整體 DNA 序列中的小部分,還有大量不編碼蛋白質的序列,如調節基因、重復序列、內含子、假基因和退化基因等。由此,木村資生( Motto.Kimura )等人結論生物進化在分子水平上起主導因素的是那些對生物生存即不有利,又無害的「中性」基因。但如何界定「絕對」的中性突變,仍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調節基因、內含子、重復基因、假基因等非編碼蛋白質基因雖然不直接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但它們與各種環境因素相結合通過調節轉錄,翻譯的過程來發揮作用。有研究表明:由猿到人的變化,主要是調節基因的變化,不是結構基因的變化 [1] 。許多實驗證據也支持了 Gilbert 提出的關於內含子功能的假說,認為結構基因是通過內含子序列之間的重組,將外顯子聚集在一起而產生的,即內含子是原初基因重新組合過程的殘留物。此外,就目前人們的認識來看,內含子還具有影響基因的表達調控;調控 RNA 的剪接;編碼特定的蛋白質;保護基因家族等功能 [2] 。同屬於重復基因的 rRNA 和 tRNA 在蛋白質翻譯中也具有各自的功能。假基因可通過接受鄰近功能基因的片段或者由於功能基因移動而獲得功能。假基因與功能基因之間發生外顯子交換的例證已在小鼠 ψ a3 中有所發現 [3] 。一些單個核苷酸被置換後,也許不能改變氨基酸的類型,但它通過化學鍵對鄰近核苷酸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它能改變鄰近核苷酸的置換率。因此,我認為將一些基因突變定義為絕對中性是欠妥當的。
染色體畸變包括染色體結構和數目的變化,它與基因突變一樣在進化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染色體畸變牽涉到 DNA 分子上較大范圍內的變化,影響基因間的連鎖和交換,改變基因表達的方式,產生生殖隔離機制,加速物種分化的過程等。
1.2 基因重組
病毒的進化很難用漸進突變累積來解釋,病毒與宿主或其它病毒之間的基因重組引起的飛躍式突變起了很大的作用 [4] 。事實上,在微生物間由於轉化、接合和轉導引起的基因重組發生的頻率比基因突變高達一萬倍 [5] 。由此可見,基因重組是病毒及微生物進化的一種主要方式。對於高等生物來說通過食物攝入,有性生殖,微生物介導也能獲得外源核酸,為基因重組提供必須的物質要素。張光明等人 [6] 提出微生物能有效介導基因重組,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中廣泛存在的轉座作用可能是微生物介導的基因重組的一種重要方式。微生物先感染一種生物,攜帶上該種生物的遺傳物質,再感染另一種生物,將所攜帶的遺傳物質轉移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因為另一種生物本身已具有完善穩定的遺傳機制,這種基因重組獲得表達並固定下來的機率並不是很大,但不可否認基因重組在生物進化中起著重要作用。
2 環境對遺傳物質變異的誘發與篩選作用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任何生物都生存在總體穩定又時時處於變化之中的生態環境中,與環境存在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環境是生物進化的外因,它誘導遺傳物質發生變異,又對其進行篩選,經過時間的積累達到生物的進化。這里指的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是指所有對研究主體有影響的外界因素。
2.1 環境誘發遺傳物質變異
就化學環境而言,生物體從環境中攝入各種物質,經分解、吸收作用後,送入細胞中,這些物質中的某些化學成分與元素可能會與遺傳物質的組成物發生反應,或使遺傳物質的結構發生變化。某些化學物質直接作用於生物體的表面,也可能引起表面細胞的破壞,並使遺傳物質發生變異。
物理環境能引起遺傳物質變異的最主要因素是射線。生物生活在地球上,無時無刻不受宇宙射線和地球上的放射性物質發出的射線的照射。科學家作了統計,一個人一年平均受的射線照射在人體中可把大約十億個分子的化學鍵打開。 DNA分子在人體中所佔比例很小,計算結果,每年每人平均損傷約200個DNA分子 [7] 。若生物偶然接觸到能量更大的射線則引起突變的機率更大。
現在,許多科學家利用遺傳工程技術,將 DNA上的某些片段人為的進行改變,培育出有利於生產經濟的新品種。進行了轉基因改造的動植物及微生物若被推廣,則為該種生物的進化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可能性。新品種與近源野生種的雜交,有可能使人為改造過的基因片段得到傳播,並且固定下來。這在植物中更為常見。也可以說這是人為環境對生物進化的影響。微生物介導的基因重組而使生物進化,則是自然的生物環境使遺傳物質發生變化。
獲得性狀是否能遺傳一直是生物進化研究中爭論的焦點。如果獲得性狀可遺傳,就可以進一步說明環境可引起遺傳物質變異。生物學家已發現了不少獲得性遺傳的實例。例如,當用一種酶把枯草桿菌的細胞壁去除後,在特定的生長條件下,它們可以繼續繁殖,後代也是無壁的,並且這種狀態可以穩定地遺傳下去,只有把它們放在另外的一種生長條件下,細胞壁才會重新生長出來 [8] 。逆轉錄酶的發現,也證實了獲得性是有遺傳可能性的。「生命環境均衡論」的學者們認為 :如果生活的環境條件改變了,生活也就發生改變,那麼,動植物將採取適應其生活的性狀,並且在這種性狀永存的情況下,遺傳因子也與之相應發生變化。但是必須經過地質時代這樣漫長的時間單位。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獲得性是可遺傳的,但並不能認為獲得性遺傳是生物進化的主要方式。因為在環境條件未發生劇烈變化的很長時期,生物進化的腳步並沒有完全停止。生物進化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歸根到底都必須是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只有這樣變異才能一代一代延續下去,。環境只能是進化的外因。
此外,有些科學家認為多數突變是自發的,完全隨機的,這種看法不全面。 DNA鏈處於細胞中,它必然生活在細胞內環境中。氨基酸殘基的脫落、置換、加入無不伴隨著肽鍵的斷裂,這就需要能量和物質的交流,這一系列變化都與細胞內環境密切相關。
2.2 環境對遺傳物質的篩選
在分子水平上環境對遺傳物質的自然選擇是有建設性作用的 .DNA鏈上的某一位點是處在其它基因位點的包圍之中的,如果這一位點發生了變異要受到此位點周圍其它基因的約束和干預。此外還要受到細胞核內環境中各種化學物質和染色體上組蛋白(只有真核生物具有)與非組蛋白的調控。總之,在一個新基因型進化初期,將選取提高個體適合度的有利突變。日本的太田(Ohta,1979)說,在分子水平上自然選擇的主要作用是保持一個分子的現有機能,使它免受有害突變的影響 [8] 。
當遺傳物質的變異通過了分子水平的自然選擇後,還要接受更高級別的檢驗。不管 DNA上的突變位點是直接指導蛋白質合成,還是間接調控、影響轉錄和翻譯的過程,絕大多數遺傳物質的變異終究體現在蛋白質的變化上。多肽鏈上一個或多個氨基酸殘基的變化可能影響蛋白質的空間構象及功能。多肽鏈在折疊時追求能量最低原則,完全折疊後的肽鏈要使它的空間構象有利於其功能的更好發揮。如果氨基酸殘基的改變引起了蛋白質功能的變化,那改變後的蛋白質所發揮的功能將使生物體能更好地適應環境,提高其生存能力。以上就包括了細胞水平的自然選擇,及蛋白質在發揮功能時與其功能相關的組織、器官水平的自然選擇。這些選擇將對由遺傳物質變異引起的蛋白質變化進行篩選。
當遺傳物質的變異最終體現在表型的差異上時,環境的作用就類似於達爾文所提出的自然選擇理論了。只是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自然選擇對象不是個體,而是種群。自然選擇的價值在於種群基因庫中基因頻率的變化狀況。
前面提到過有些突變似乎是中性的,沒有任何意義。但當環境條件改變時,很有可能這些突變就不再是「中性」的了 [9] 。這些儲備突變在環境條件發生改變時才有機會表達。近年來一些實驗表明,存在著以熱休克蛋白 HSP90為代表的一些分子機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隱藏基因突變造成的表型變化 [10] 。也就是說,環境可以選擇一些突變,讓其表達,而讓另一些暫時隱藏起來。通過這些隱藏的後備突變,個體有更大的機會適應變化的環境。
3 生物進化後對環境的反作用
約在 27億年前,出現了含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屬於自養生活的原始藻類,如燧石藻、藍綠藻等。這些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所釋放的氧,進入大氣後開始改變大氣的成分 [11] 。大氣中游離氧的出現和濃度不斷增加,對於生物來講有極重要的意義。生物的代謝方式開始發生根本改變,從厭氧生活發展到有氧生活。代謝方式的改變打打出進了生物的進化發展。約在10~15億年前出現了單細胞真核植物,以後逐漸形成多細胞生物,並開始出現了有性生殖方式。由此可見,生物的進化對環境有著極強的反作用,引起環境發生改變。而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對生物進化的方向又有指導意義。人類有極強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比任何一種生物都大。

起源和滅絕也都是生物不適應環境,被環境所淘汰的結果.
其實它們和進化是一回事,只不過是結果不同.

『叄』 有發過初中生物教學論文嗎發表在什麼雜志上啊

《考試周刊》雜志還可以,我同事發過,你可以了解一下,網路搜:考試周刊,第一個網站就是。

『肆』 論文.初二生物學習心得(1500字)我給高分~

通過對初中生物新課程標准和有關專業書籍的學習,聽取名師的新課改經驗傳授,以及和課任老師的交流,使我對新課改有了新的認識,認識到新課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就新課程,談幾點看法:
一、內容體繫上的改變
根據改革的要求,新的課程內容拋棄了以往追求科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知識體系。它以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為出發點,綜合考慮生物科學發展的現狀和未來趨勢,根據生命科學的本質,重新組合內容,構建全新的體系。
二、行為動詞的改變
生物課程中對以往表示不同認知層次的了解、理解、掌握,以及技能目標運用和使用等也已約定俗成的慣用術語,並不一概排斥,而是兼用並蓄,以及通用過重新界定,來提高其可測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三、能力要求上的改變
高中生物的《課標》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夠正確地使用一般的實驗器具,掌握採集和處理實驗材料、進行實驗的操作、生物繪圖等技能;第二,能夠運用多媒體搜集生物學信息,學會鑒別、選擇、運用和分享信息;第三,發展探究能力。
四、教學觀念上的改變
傳統的教學,往往把學生當成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教學生多少知識,幾乎就要求學生掌握多少。學生所學的知識是死知識,學生掌握的技能是沒有創新的技能。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改變「滿堂灌」、「一言堂」的授課方式,教師的教學地位不再是教學的主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角,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傳統教學方式把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角,忽視學生的地位。生物學科是一個實驗科學,這就要求在學科教學中,創設各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學方式進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選擇地對學生進行目的教學。不要忽視學生創造性地學習,不要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不要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閃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學中有很多設計實驗的題目,教師不要包辦,要讓學生大膽去設計,大膽開拓自己的思想。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每位學生的設計思路進行分析比較,找出不足之處,進行改正,教師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指導者,是一個輔導者。
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主體精神、參與意識、獨立思考和創造才能。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必須依據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認識規律,在每一個環節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造參與的機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才能。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積極思考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獨立進行觀察分析或實驗操作,並能在信息交流中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五、評價方式上的改變
在傳統教學中,人們關於評價的理念存在一些誤區。這些誤區表現在:把評價的過程和學習過程割裂開來,將評價看作是學生學習的終結;把評價的方法簡單等同於考試和測驗;把評價的目的和功能簡化為選拔和等級評定;把評價的主體窄化為教師或行政部門肥學生排除在評價主體之外。
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
記憶是學習中最重要的學習手段。首先要有來年搞好的記憶習慣。不論是哪門學科都有背誦的任務,要求背誦的必須背誦,以形成習慣。再就是根據遺忘規律去記憶,即即使的重現,勤復習、多復習。當天的內容當天復習,本周的功課周復習,一月還有小復習,考前再做總復習,這樣學習才記憶牢固,才能取得最佳學習效果。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四:
及時做好筆記與作業
記性好不如爛比頭。記筆記是一種良好的聽課習慣,好筆記不是全記,不是漏記,不能只聽不記,更不能只記不聽。可以記在課本上、教學內容附近,這樣記錄的內容不易丟失,又易和教學內容相聯系,既實用,又利於今後復習。布置作業的目的是鞏固學習的知識。多數學生為了完成任務,不復習就急於做作業,這不利於知識的鞏固。做作業前首先閱讀一遍課本內容,和老師講課的內容對照一下,看一看是否一致。這樣做等於及時地復習了一遍,3然後再做作業,既快速又能保證作業質量,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伍』 急求兩篇初中生物教學論文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讓學生動起來
要:「活動化教學」具有源遠流長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大都冠以「課外」前提。如何在生物學科課堂教學中開展活動化教學,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同時為學生創造自我實現的條件,從而激發了學生主體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快樂中學,有利於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知識、技能、情感等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我校生物科組教師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與實踐,通過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抓住活動中的「動點」,設計好「動法」,「激活」學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生物 課堂 活動化教學 動點 動法 存在問題

生物活動教學是指在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建構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學生主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1、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的必要性

「活動教學」具有源遠流長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國外早期可追溯到盧梭的「自然教育論」以及後來杜威提出的「學校及生活」、「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國內從兩千多年前荀子的「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都十分強調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動起來,讓教與學達到最好效果。

我國的活動教學先後在課外活動、活動課、活動、活動類課程、科學探究課、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等活動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和發展。但在具體學科教學過程中,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生動活潑地去探索,積極熱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師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國義務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倡導探究性學習,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充分調動、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成為本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學習方式的轉變離不開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方式的改革必須實現三大轉變:教學內容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的單一書本知識轉變為以教材為軸線,以活動為紐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從以知識量為目標,講授為基本方法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以能力為目標,以活動為基本方法,集中表現為「做中學」的開放式教學;教師的角色也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實現上述三個轉變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將「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因此,「活動化教學」是實施新課程學科課堂教學較為適宜的教學方式。

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也是生物學科本身教學特點的需要。生物學本身就是一們實驗性科學,大量的實驗、觀察、操作、思考、探究,討論意味著生物學習過程的活動性,學生要獲得生物學知識,既要動手,還要動腦。活動寓生物學知識於學習,探究於游戲之中,既體現生物學知識的科學性,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故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生命科學的興趣。

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還是初中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探索,不滿足。「好動與不滿足是進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動符合他們的興趣和動機,也可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2、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的研究實施

談到「活動」,人們普遍想到學科課堂以外,冠以「課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課堂中活動,為了趕進度,許多學校也多是延續到課外,學生自行開展,教學質量難以控制。我們應該讓生物課堂教學也「活動」起來,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化研究,讓學生用「動」的方法學習,在「動」中學,解放學生頭腦、雙手、眼睛、思維、空間,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主體的課堂。那麼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我校生物科組教師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認為,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關鍵是: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動中的「動點」,設計好「動法」,「激活」學生。

2.1 尋找「動點」

2.1.1 「科學、人文」的氛圍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動點」。「科學、人文」的學習氛圍即民主、和諧、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為學生創造自我實現的條件是主體發展的前提。讓學生享受到學習快樂,從而激發學生主體積極性,激發學生「動點」。如在探究《人的反應速度》時,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拋接硬幣,一個、兩個、三個,其中我有成功、也偶爾有失敗。成功時,同學們為我鼓掌,失敗為我嘆息。此時,師生的關系已經拉近,在不知不覺中已激發了學生「動點」,當我剛停下,許多同學爭著「試一試」。當即請兩位同學上台比賽。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此時自然引出課題,再順勢啟發:反應速度還與哪些因素有關?你想探究反應速度在哪方面的問題?學生:「反應速度與人的性別有沒有關?」「反應速度與人的高矮有沒有關?」「反應速度與人的注意力有關嗎?」「反應速度與心理素質有關?」「反應速度與手指長短有沒有關?」等等,全班一下提出了39個不同的問題。人文、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放飛學生心靈,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極大發展。緊接著我鼓勵大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選定探究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開展探究實驗。整節課大家在快樂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學習。
2.1.2 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動點」。學生的生活與經驗是接受教育、學習理解的基礎,所以,要通過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經驗來學習,使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生活中的科學。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生物知識,學會生活。如在講《鳥與空中飛行生活相適應特點》時,折紙飛機是大家從小就玩的游戲,但要折得好,飛得遠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課堂上通過折紙飛機比賽,看誰的紙飛機飛的最高最遠,研究分析飛得高遠的原因:紙材質輕還是重;紙大小;飛機翅膀大或小;機頭折法……最後引導得出紙飛機要飛得遠,必須解決「三個力」:重力、阻力、動力。那「鳥是怎樣解決空中飛行的這三個力?」引導大家分析討論課本中資料,總結得出鳥適於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特點,水到渠成。又如許多同學家養有寵物,如何解決寵物隨地大小便?同學們根據經驗,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法,促進了對條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學生關注和社會正發生的熱點問題,學習相關的知識,也是調動學生學習興奮性、激發「動點」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國非典的流行為我們在講初中生物傳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總之,現實生活為生物課堂教學提供了最豐富的活動內容。只要留心,你就會發現無處不有豐富的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
2.1.3 創設生動的教學活動情景,激發「動點」。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們能在活動的起始階段多著筆墨,多動腦筋,使創設的教學活動情景具有針對性、趣味性、創造性,活動中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節課,我會更改電腦桌面背景,將生物科技成果與生物科學家作為桌面,通過猜一猜、聽一聽、講一講,動一動活動,極大吸引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發很多疑問,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也真正活起來。此外,我們還充分利用媒體資源,教師課前收集大量科技錄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試管嬰兒、吸煙、吸毒的危害、人體奧秘等等,穿插在相關的課堂教學中,也為生物活動教學開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提供了條件。

2.2 設計「動法」。

初中生物課堂活動教學旨在讓學生生動活潑、愉快學習,德、智、體協調發展。根據初中生物教材內容、教學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我們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主要設計以下幾類活動:

2.2.1 游戲類。人們對喜歡的東西學得最快。學生對於游戲有很強烈的興趣。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游戲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維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諧發展,在游戲中,學生快樂學習,快樂發展。教學中我們常採用拼圖游戲、競猜游戲、填字游戲、角色扮演游戲等。如我們採用人體骨骼拼圖,消化系統拼圖;編制食物網和「一個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態球,貓和老鼠、聽聲音比賽,神經調節系列活動等等。通過各種活動,變具體為抽象,寓知識於游戲中,極大激發學生興趣和參與慾望,充分調動每位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人人動手、個個動腦,個個動起來。每次教師走進教室,學生就會上前追問,今天做什麼活動?如在介紹《生態系統》一節時,我們設計兩個學生參與活動:《編制食物鏈和食物網》,《一個也不能少》。如講到生態平衡時我們設計了活動《一個也不能少》。事先編制好一個網,請10位同學出來分別代表生態系統中的各種成分,其中一個代表人類。讓人坐在網中間,其他同學將他抬起來代表生態系統中其他成員支撐著人。當人類破壞某一環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學分析水污染會導致其他相繼污染。當說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應的成分的同學就離開,同學一個一個離開,坐在中間的人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害怕自己掉下來。通過學生自己體會,讓他們真正感受到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員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人類如果不遵照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破壞環境,最終會遭到環境的報復影響人類自己的生存;生態系統中的成分一個也不能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又如:在初一《營養物質》的教學中,我們設計了《醫生與病人》的游戲活動,「醫生」背對黑板,「病人」面向黑板。當教師投影出某種營養物質缺乏的疾病名稱,「病人」說出該病的主要症狀,請「醫生」診斷,並提出合理建議。課堂氣氛非常好,同學們踴躍參加。通過醫生與病人的扮演活動,同學們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2.2.2 製作類。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佔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俗話說:心靈手巧。訓練手就是訓練腦,「十指連心」手巧才會促進心靈。在課堂上,我們設計許多製作活動,如:細胞模型、人體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調作用的模型製作,環境污染課件、手抄報等等,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同時也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如在學習生態系統時,我們設計《跟我做生態球》的活動,目的在使學生在製作「生態球」及觀察中認識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的真正含義。通過實驗和觀察提高學生學習生態環境知識的興趣,培養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樹立環境觀念,提高環境意識。首先,老師通過展示各種各樣的生態球圖片和自製生態球,吸引學生興趣,再利用FLASH 動畫引導學生分析瓶中生態系統組成成分,通過討論、提出假設、設計方案、製做生態球,觀察、記錄,分析討論。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直接體驗與感悟,是難以充分發揮活動教學的特殊功能與價值的。

2.2.3 探究實驗類。如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種子結構和成分的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探究、探測脈搏與運動關系,探究反應速度……。如在探究魚鰭作用、觀察魚呼吸時,我們沒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實驗材料、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根據實際作了相應改變。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極大的自由空間,教師只適當介紹實驗內容、目的,實驗器材、提出紀律要求,然後讓學生根據所給材料自己設計方案,自己開展實驗。實驗時,因為當時季節問題,鯽魚比較少,價格較貴,所以我們選用小金魚,實驗時發現金魚比鯽魚靈活很多,在觀察紅墨水從口入從鰓出的時候,按照教材方法將紅墨水滴在魚嘴前方時,整杯水馬上變紅,無法觀察水進出的方向。怎麼辦?當時教師做了適當引導:「你們可以抓住魚直接滴在口中觀察,也可以嘗試在不傷害小魚生命情況下採用其他方法」。最後每個小組都找到相應方法觀察到紅墨水從口入從鰓出現象。 方法一:「讓魚在染了紅墨水的燒杯里游一會,再放回清水。」;方法二:「將魚放在桌上蠟盤,因為蠟盤面積大,水淺 」;方法三:「用手擋住魚不讓游動」;方法四:「用桌上綁魚鰭的塑料片攔住魚」;方法五:「用手抓住魚,直接往魚口滴墨水」;方法六:「減少水,使魚游速減慢」。並且對老師介紹的方法提出建議,認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魯,容易傷害小魚。學生的創造潛能是巨大的。開放性的活動為學生創造力培養提供自由空間。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積極觀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從,敢於向老師、權威挑戰的科學探究的精神。

2.2.4 設計與創作類:我們開展了生物園設計、寵物條件反射建立設計,新的動物運動方式設計與製作、動物通訊方式探究方案設計、營養食譜設計……
此外還有調查、分析討論等等。

以上的各種活動過程需經歷親身實踐,記錄數據,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等綜合過程,眼、腦、手、全身並用才能完成。其中動手實踐是個核心環節,體現了活動的本質特點,離開這一環節即失去了活動的特點。

總之,課程中生物學科的價值不只體現在它的結論中,更在於它的發現和發展過程之中。知識永遠是一條河流,它在不斷地演變、充實和發展。在幫助學生學習和繼承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更要幫助其學習和獲得鐫刻在其中的情意、態度和認知能力。這些僅靠接受和記憶學習都是不能獲得的,只有通過對科學發現過程的親身直接體驗才能獲得。而學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驗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價值,才能養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頑強精神,才能使學習成為人的生活有機的一部分。教學中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用眼、用口、用腦,在活動中啟動多種感官去獲得直接經驗,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獨立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化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真正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作為非中考科目,學生學得輕松,樂學、愛學。

3.存在問題

3.1 課堂組織。生物課堂活動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擴大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思維,活動中學生情緒激昂,教師如組織不當,容易出現為了活動而活動,忽視學習目標思維內化活動。要做到形、神結合,形散而神不散。師生需要默契,老師更需要有較強組織能力。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很好地控制。

3.2 課堂評價。由於不同班級,不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存在一定差異,興趣愛好也有差異,從而導致在生物課堂活動化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學進度與產生效果產生一定差異。因此,在活動中如何及時、科學地評價課堂活動化教學效果,具有一定困難。

3.3 教師的知識與能力。生物課堂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的,因此活動形式應該具有多樣性,老師應該具備淵博的知識和不斷進取的精神。但是對於新課程,教師普遍缺乏相關的教學經驗和資料,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會遇到很大困難,深感自己知識和能力嚴重不足,故往往會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時間去搜集資料,不斷學習,給自己充電。
參考資料:

1、《我國活動教育的回顧與前瞻(代序)》全國活動課程與活動教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吳惠青

2、《愉快教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通識培訓書系。

3、《生物新課程標准解讀》

4、《活動教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通識培訓書系。


探究性學習」教學方法在生物科技活動中的應用

新一輪生物學課程改革倡導探究性學習,不僅是學習方式的簡單轉變,更包含著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深意和期待。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偏重於強調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機械記憶以及解題的技能技巧,忽視了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技能,因而出現了所謂的「高分低能」和書獃子現象。這一現狀與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和日新月異的世界科技進步很不適應。而且,枯燥的知識灌輸、學了無用處的思潮,也使不少中小學生厭學情緒濃重,學習被動,充滿了只為分數的功利型學習觀念和「裝卸型」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正是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而推出的有力措施和新的學習模式。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去探究問題的學習模式。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發現問題,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其目的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探究性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模式,要求師生改變傳統的教師、課本、教室三中心教學觀念,改變傳授型的教學方式,以適應以學生發展為本。筆者是一名中學生物教師,又是一位科技輔導員,除了在生物課堂上實施探究性學習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之外,近年來,為適應探究性活動的需要,我在生物課外科技活動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1、創設探究性問題情境,拓寬探究思路

創新並不神秘,這種求異思維的沖動和能力,可以說是人人都有的,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是人生下來能夠適應環境的天然保障。而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的基礎。早在上世紀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說,創新始於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考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探究。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創設好問題情境,以拓寬學生的探究思路。筆者在生物課外科技活動的輔導中就如何創設問題情境上嘗試著改變一些舊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生物課外活動教學方法與一般的校內課程一樣,也是傳授型的。比如,教師先向學生講解如何製作植物葉脈標本、臘葉標本、透明浸制標本、蝴蝶標本等,然後示範。接下來學生依樣畫葫蘆,做得一絲不差的就是最好,學生不必動腦筋。其效果是學生思維呆板,活動結果都在預定之中,學生自然少有興奮、更無創新。

為改變這一狀況,筆者在「探究植物葉脈標本的製作」是這樣創設問題情境的:河溝里往往有一些爛葉片,撈起來用水一沖,也可得到葉脈標本,這是為什麼?能否考慮用浸泡的方法來腐爛葉肉?浸泡的溶液會有哪些?浸泡的過程須多長時間?哪些植物葉片適合用浸泡的方法來製取葉脈標本?這一下,學生的思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閃現了,他們調動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去探究該情境中的問題,並積極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眾說紛紜,興奮異常!有的說用自來水來浸泡樹葉、有的說用池塘水浸泡、有的說用食醋溶液浸泡、有的說用洗衣粉溶液浸泡、有的說用鹼溶液浸泡等等。這些方案體現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體現了問題情境創設的重要性,教師應及時鼓勵,以拓寬學生的思路。

對於學生提出的各種製作方法,筆者不以好壞來論斷,而是依據基木原理,就其可能的結果與學生一起討論,加以分析、比較、篩選,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實驗結果來得出結論,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去進行製作。其製作結果當然再也不會是千篇一律的了!有的人成功了!也有的人失敗了!通過探究活動,最終得出池塘水和自來水是理想的浸泡溶液(細菌可以大量繁殖,而酸鹼溶液抑制了細菌的繁殖),白玉蘭葉片也是理想的材料。學生對自己設計方法並通過摸索進行製作興趣十足,對做成的標本歡喜有餘。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開發葉脈標本的工藝品。這樣經過多次活動以後,學生體驗到了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和甜頭,對探究性學習產生了興趣,逐步養成了善於提問、勤於思考、樂於動手的良好習慣。葉脈書簽、葉脈畫框、葉脈花、葉脈燈罩、葉脈生肖等多種葉脈標本的工藝品應運而生,《探究用簡便方法製作葉脈標本的實驗》榮獲第21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項目三等獎。

2、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個性就沒有探究,探究過程往往表現出鮮明的個性。教師應該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同時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及特長。在此基礎上實施個性教育,引導學生發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勵並積極創造條件幫助學生發揮特長,給學生留有更大的選擇餘地和自由發展空間,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2、1 只有科學方法,沒有標准答案

非對即錯,學習只追求一個標准答案和最高得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的一大弊端,這一弊端不僅體現在學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師的教學中,嚴重阻礙了探究性活動的開展。筆者在生物課外探究性活動教學中,對學生們強調只有科學方法,沒有標准答案。對各種問題的討論只重視你思考問題的科學性、陳述問題的邏輯性,不強調結果的對或錯。這樣,打消了不少學生怕答錯問題讓同伴笑話的顧慮,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邏輯推理,把精力放在尋找論據上,廣開了「言路」。學生的思路漸漸活躍起來,敢於各抒已見,慢慢地進入了主體角色。為此,筆者在課外科技活動的輔導過程中,只要學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於課本,就及時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勵,嘗試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例如,柑桔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用柑桔皮來噴殺螞蟻也是小孩子常玩的游戲,在輔導科技活動時,有位同學突發奇想:能否用大劑量的柑桔油來噴殺蟑螂?在這種探究性思維的驅使下,我因勢利導,先講述柑桔油致死昆蟲的原因,然後引導學生大膽嘗試、大膽探究。同學們分別用類似的植物材料如大蒜、洋蔥等來噴殺蟑螂,一個個興致勃勃,沒有被從書上找不到答案所嚇倒。幾經周折、幾經苦難,消滅蟑螂的環保型材料「誕生」了,在此過程中,不僅有一次次的探究實驗,還把環保型滅蟑液在小白鼠身上做實驗(以防對人體有毒害作用),最後在家庭中試用成功。一系列的探究過程完全符合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同學們的科學意識提高了,對科學家那種嚴謹致學的態度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探究消滅蟑螂的環保型材料》獲第21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項目二等獎。

2、2 培養學生動手動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想,才可能進行創造。探究性學習必須給學生提供既用腦又用手的機會,讓學生動腦動手親身經歷問題探究的實踐過程,從而獲得研究的初步體驗,加深對自然、社會等各種問題的思考與感悟,激發起學生探索問題的求知慾和體現自身價值的創新精神,並養成獨立思考和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習慣。

在生物學課外探究性活動中,筆者注意讓學生既用腦又用手,在課程里安排了一些小發明、小創造等既用腦又用手的活動內容。同時注意誘導他們做好用腦和用手之間的銜接,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個性。

筆者在生物科技活動中嘗試讓學生設計一頂適於野外捕捉昆蟲用的帽子,要求該帽子集捕蟲用具於一身,做到一帽多用。具體的設計方案由學生自定,其中有一個小組是這樣設計的:普通的草帽用迷彩布裝飾,外觀大方,帽的上方裝有捕蟲網,捕蟲網的柄還可當拐杖用,帽的下方連有雨衣,隨時裝卸,帽的邊緣縫有五個帶有拉鏈的口袋,內裝放大鏡、手電筒、指南針、地圖、筆、筆記本、口罩和白紙等一些捕蟲用的輔助用具,並取名為《神奇的捕蟲帽》(獲2003年莆田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這樣,學生通過用腦—動手—再用腦—再動手反復交替,體會到有時想來很容易的操作問題,實際做起來不簡單;反之,有的思考時很復雜的步驟,在實際應用熟練後,跳躍幾步即可到位。強調動腦又動手、動手又動腦的教學方法,其結果不但靈活了學生們的雙手,還活躍了大腦,給了他們跳躍式思維的體驗,為日後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了基礎。

通過以上教學方法不但使每個學生體驗到探究性活動的魅力和樂趣,體驗到思維方法和實踐操作的重要性,也培養了學生細心認真、凡事要思考的良好習慣,養成尊重科學的道理和重視實踐出真知的科學素質。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在探究性學習中,一個好的教師要採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精心設計一個讓學生感到無憂無慮的空間、一個可以探索、表達、分享思想的自我完善的空間,牢牢記住和把握「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原則,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提高探究性學習的實效性,才能使探究性學習這一重要課程理念發揚光大

『陸』 初二數學小論文

本學期,我們學習了許許多多的數學知識。從「幾何」到「代數」再到「數形結合」。太多太多了。8個單元,分門別類,讓我們看到了數學的精彩!其中我個人認為最有趣的就是第六單元「一次函數」。
一開始接觸「函數」這個概念時還是非常陌生的。因為轉眼望去,前面的單元基本是「小學」和「初一」接觸過得。而對於「函數」來說確是幾乎「一無所知」。只知道初一老師說過「可能性」和「函數」有著密切的關系。翻開這個單元時,真的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上面說了種種對「函數」概念的無知。所以自然在一開始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這單元的第一章從生活實際出發講了「函數」的定義等等。這是一個比較「浮淺」的類容(從我現在的角度來說)。從這里我真正接觸到了「函數」,但也許是學習沒有完全進入。當時給我的印象就是:「函數好像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好不重要的知識,甚至不明白為什麼要學他。」第二章類容可以說就是對第一章的一個「濃縮」。好比第一章是個「橙子」,第二章就是把它榨成汁,然後就可以提高價值販賣出去。學完後我對函數的印象還是那樣,就像「橙子」和「橙汁」雖然「物態」不同,但味道還是差不多。真正的困難出現在第三章,談到了「一次函數的圖象」。可以老實說這章聽得差不多是我本學期聽的最累的一節課。老師發下來講義,我那節課覺得您講的奇快。我還沒反應過來你就講完了。我想班上大多數同學的感受也是如此吧!我終於意識到「函數」不是那麼好學的。於是我就開始多做練習,慢慢的我對「函數」漸漸熟悉,隨著課程的繼續尤其是「函數的實際運用」這節課也使我對函數的印象大大改變。覺得「函數」好像是我們所學課程中與實際生活最緊密的一個單元了。
以上就是我學習「一次函數」的經歷。下面我們在來分析一下「一次函數」。從類別上講,「一次函數」是一個「數形結合」的「典範」。它體現了「代數」和「幾何」的「互利」關系,說明二者「缺一不可」。使我們對「代數」「幾何」有了全新認識,覺得他們的界線漸漸模糊了。其次「一次函數」我認為是一個有趣,神奇的類容。它有趣在千變萬化的圖象,它神奇在只用幾筆簡捷的線條就可以表達出需要「長篇大論」的文字所表達的變化規律。不能不覺得「一次函數」充滿了「魔力」。此外這章的編排也是十分「成功」的,與前一章「位置的確定」聯系緊密,可以使學過的知識由此得到「鞏固」,更可以「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一通百通」。我想2章的聯合編排更是教會我們「復習整理」的學習方法。所以由「一次函數」可以看出,北師大教材的編派不僅注重「知識」還注重「方法」。「一次函數」也使我對這本教材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看法。
「一次函數」不僅有趣而且更是「歷屆」中考的「重中之重」。所以無論從「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角度來說「一次函數」都是一節非常好的類容。
以上就是我的這篇「數學小論文-一次函數」,所有觀點只是我個人之見,謝謝!

『柒』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在滲透德育教育是論文

首要的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內在中學,容由於中學生的心理發展還極不成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捌』 八年級上冊英語《高效課堂探究在線》的答案

八年級生物教學計劃\r\n\r\n一、教材分析\r\n本學期教學內容介紹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及生物的進化、傳染病和免疫,用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進健康。共6章,內容較上一個學期少了一些,探究實驗減少了一些,增加了觀察和思考,科學、社會、技術欄目。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擴大了知識面。\r\n\r\n二、教學目標\r\n1、 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n2、通過學習使學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發育,從而更有意識地保護生物,促進社會發展。\r\n3、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r\n4、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r\n\r\n三、學生情況分析\r\n八(7)班有65個學生,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還不很高,上學期生物的平均成績走在了中間,雖然高分還可以,但由於不愛學習的學生較多,因此班平均被拉下來了。這個學期要想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爭取成績有較大的提高。\r\n\r\n四、具體措施\r\n 1、精心採取先進的教學方法,對新教材進行培訓。\r\n2、精心組織和策劃好課堂教案。\r\n3、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做到課堂質量高效率。\r\n4、進行課外輔導和寫小論文及做小製作,提高學生的興趣。\r\n5、認真批改作業,從中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r\n6、培養優生,轉化後進生。\r\n\r\n五、進度安排\r\n 周次 授課內容\r\n 1----2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r\n 3----5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r\n 6----7 生物的進化\r\n 8----9 傳染病和免疫\r\n 10--11 復習 期中考試\r\n 12--13 用葯和急救\r\n 14--15 了解自己 增進健康\r\n 16--20 期末復習、期末考試

『玖』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 怎樣抓好初中生物總復習 北師大版

眼下,生物學科已進入期末復習階段,如何提高生物復習課的實效性,一直是廣大生物教師關注和探討的問題,很多教師也做了不同的嘗試。但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到底該如何操作呢?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一個基本的理念,而教師的「導」又是課堂實效性的關鍵。「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想導的好,教師就要對教學做到未雨綢繆,深謀遠慮,尤其對復習課。在復習前,教師首先要做好下面工作:
一、做好細致的復習計劃
生物復習課實際上是很緊張的,我們的時間主要在課上。要提高復習的有效性,我們必須做好周密的復習計劃,既有遠期計劃,又有近期計劃。我在復習時先大體上確定幾輪復習,第一輪,教材梳理,階段測評;第二輪,專題突破,強化訓練;第三輪,模擬沖刺,實戰演練。每一輪復習都明確了具體時間和復習方法。同時,在每一輪復習中,還要對每一單元、每章的復習時間盡量細化,精確到某天、某課時。當然,我會隨實際情況做適當調整。有了計劃,就合理地安排了復習時間,不會出現前松後緊、囫圇吞棗的情況。
二、注重基礎,回歸教材
我們在復習時,課標是對學生最基本的要求,課標又是編寫教材的依據。我們在復習時,一方面要緊緊圍繞課標,另一方面要重視雙基訓練,回歸教材。最好根據課標把每各章節做個雙向細目表,再根據細目表進行有針對性的題型訓練。不一定做的很規范,可以做個簡潔的自己能看懂的就行。復習時要杜絕選題隨意,題海戰術,超出課標的現象,這樣就真正做到回歸教材,突出重點,關注細節,且主要會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復習的效率。在復習每章時,我們也可以把涉及這冊書的試題全部整理出來,對學生重點訓練。總之,作為教師要做到心中有課標,手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
教材是有編寫體系的,各單元、章、節之間也是有聯系的。對學生來說,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是提高學習能力的根本所在。零碎的、支離破碎的知識難以深入理解和記憶,只有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才能融會貫通,進而有效地應用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盡量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我在復習七年級下冊時,就抓住循環系統這一主幹知識,以此為中心進行輻射,揭示出循環、呼吸、消化、泌尿、神經等系統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在構建知識體系的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我利用兩節課連上的方式,就可把這一部分系統地復習完了,經學生的反饋在其腦海中能呈現出清晰的知識網路。在課上,我又注意根據課標要求有目的的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歸納,提高了復習效率。
三、關注生活,學以致用
在復習七年級下冊時,我就把汶川地震中遇到的具體情境、生活中的常見實例與循環、呼吸、消化、泌尿的知識巧妙的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這將符合中考的要求吧。關於傳染病的知識,教師可以聯系當前流行或影響較大的傳染病,例如,艾滋病,甲型H7N9型流感等,依據課標設計成試題。現在提倡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的說法就與我們生物學科息息相關,教師可以找出其內在聯系,設計成試題。教師一定要關注與生物科學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關心身邊的生物科學,並及時把信息傳給學生。通過對信息的獲取、處理和分析會使學生的知識面得以拓展,思維就打開了,對靈活答題很有幫助,尤其現在的考試越來越重視能力的考查。
四、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往往不易考查,也容易被教師忽視。尤其在復習課,更被認為可有可無。其實,能否進行情感教育和生物學觀點的滲透直接關繫到復習課的成敗。一方面,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另一方面,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更深理解,分析問題也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學准確,這就是一種能力的提升。在上七年級下冊復習課時,關於靜脈的復習,我就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知道輸液或輸血時針刺的是靜脈血管。從知識層面上懂得的道理會讓學生信服,從而自覺地遵守,比簡單地說教有效的多。
在採取以上策略的時候,要有這樣一個理念銘記在心:要以學生為本設計教學。課改的新理念之一就是以生為本,即學生為主體。所以,在設計教學時要針對學來設計教。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復習課切忌「我講你聽」,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我們常採用的學案導學的模式就是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具體化,可操作性強。
學案設計主要分三部分:1、課標要求,讓學生明確課標要求,通過自學在書上找到相應的知識點。2、思考討論題,依據課標,把相關知識點設計成並思考討論題,通過生生、師生互動,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3、考點要點聚焦,依據課標,精選習題,進行針對性練習。題量適中,即突出對重點和主幹知識的考查,又有適當的梯度,能真正通過檢測練習學生的真實水平。還可以對知識網中遺漏或無法顧及的知識做以補充。該模式的精髓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發展能力。
總之,生物復習要把握四個點:注重基礎,貼近生活,突出能力,關注情感,一個理念:以生為本。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積極探索適合學情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復習的有效性。

閱讀全文

與八年級生物教學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