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園大班教案數學活動 量一量操場有多長
教學目標: 1. 感受並體驗1千米有多長,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2. 通過拉一拉、走一走、說一說、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經歷認識1千米有多長的過程,感受長度單位的實用性。 3. 體會長度單位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在活動中感知1千米的長度。 教學難點: 准確地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能估計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向學生提問:已經知道了哪些長度單位,它們分別用什麼字母表示,用手勢表示一下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它們有多長,並說說它們之間的進率。(出示媒體 1) 當測量或形容比較短的長度時,一般我們用米、分米、厘米、毫米。我們在測量比較長的長度時一般用什麼單位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1千米有多長」(板書)。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把學生帶到操場上進行教學: 1. 體驗1千米的長度 學生活動: (1)用測步的方法感知10米、100米各有多長。 組織學生手拉手站成一排,觀察需要幾個人才能站成大約10米長。要數清需要幾個人,並記錄下來。 讓學生在操場上走一走,數一數10米大約要走多少步,並做好記錄。(大約16步) 請全班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想一想)夠不夠100米,若要夠100米,則需要多少人呢?要數清人數,並記錄下來。 讓學生在100米的跑道上走一走,數一數100米要走多少步,要用多少時間,做好記錄。(大約160步) (2)估計1000米有多少步 估計1000米大約有多少步,學生結合剛才的親身體驗(10米、100米大約要多少人和走了多少步),來估一估1000米大約有多長,需要走多少步?(大約1600步) (3)體驗感知1千米有多長 讓學生思考1000米大約有多長?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思考。學生在體驗1000米有多長時有一定的難度,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再組織學生匯報。
Ⅱ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一分鍾有多長
復活動目標:
1、體驗一分鍾制的長短。
2、懂得參與各項活動都要抓緊時間、珍惜時間,為入小學作準備。
活動准備:
1、多媒體課件一分鍾能幹什麼。
2、幼兒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繩子,套環,彈珠和筷子。
Ⅲ 求達人幫忙設計一個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教案,課題是:1米有多長,要讓孩子充分感受1米的長度
樓主~
跟這么來一群小卑鄙活動~
是狠源性苦的~
1米有多長~
首先把男卑鄙跟女卑鄙分成兩組平行站好~
給男女隊的第一個人手裡拿著一米長的軟皮尺子~
告訴卑鄙們~
自己量一下自己的身高~
沒有超過的就蹲著~
超過手中一米軟皮尺子的就站著~
讓每個人都自己量一下~
然後看效果~
就挺直觀了~
後續的話~
可以讓他們做游戲~
分成幾個人一組~
從矮到高站好~
讓另外一組人拿一米軟皮尺子去量~
加深高度逐漸升高的概念~
然後
還可以讓積極分子出列~
讓積極分子去~
按照一米左右的高度去挑選幾個人~
排好隊~
可以比賽
誰先組好那幾個人都是一米左右高度的~
就獎勵一朵大紅花~
Ⅳ 幼兒園大班 有趣的測量 教案
《有趣的測量》 設計意圖 《綱要》提出的:「引導幼兒體會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初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幼兒參加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數學規律的願望。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活動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測量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通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腳步,小碗等)作為量具(器)進行直接測量。即僅局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准工具的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於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10以內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有趣的問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去探索,去發現,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一、活動目標: 1.學慣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並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二、活動准備: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三、活動過程: 1.導入,引出主題 導入語:我們馬上要搬新的幼兒園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現在請小朋友幫一個忙,測一下我們桌子長的邊到底有多長。可是我們沒有尺,你們說怎麼辦呢?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過渡語:對,我們可以用好多材料來進行測量,在你們凳子底下有一支鉛筆,現在就請你用這只鉛筆先來測一測自己桌子的長邊,記住自己測到的數字? (1)集體測量,並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側到了幾段?是怎麼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範)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後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准確些。 過渡語:剛才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為小朋友准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准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把每種工具側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麼,後面的格子又記錄什麼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後面的格子里。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麼秘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4.活動延伸:猜測驗證。 師:想想看,現在老師用筷子和膠棒測量鋼琴,誰測的次數多?誰測的次數少?說說你的理由?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個人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因為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 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 盡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麼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為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盡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 為了實現第二個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讓幼兒大膽的發現然後進行講述,所以這個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 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兒由於個體差導,出現個別幼兒孤立活動,不願與同伴交流,任教師如何鼓勵也無濟於事,該如何? 2.在活動中是應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測量,還是讓他們在測量中發現問題?如果他們不能從中自己發現問題,我們該如何辦? 每個老師都跟我們說過,在互動上遇到緊急情況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們都覺得挺簡單,但是當你真正遇到這種「突發狀況」的時候,也許你就沒有自己預期的那麼「靈活」。所以無論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備。
Ⅳ 幼兒大班數學量一量操場有多長的教案
《量一量》教案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2、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活動准備: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尺子、繩子、軟尺、吸管、小棒、短積木、鉛筆、筷子、紙卡段、盒子、書等物品。 3、記錄表、水彩筆、磁性板。 活動過程: 一、引題:提出任務 今天小朋友來當「小小測量員」,用三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相同的一條邊,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二、、探索:分組測量並記錄 1、幼兒兩人自由結伴協商、自主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來測量物體同一條邊。 2、教師巡迴觀察、傾聽、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三、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將各組幼兒的測量記錄表張貼在磁性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引導幼兒分析記錄結果,說說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並在分析比較中獲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條邊測量結果不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