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純形式教學

純形式教學

發布時間:2021-03-01 03:36:11

1. 常見的教學形式有哪三類

(一)傳遞──接受式
該教學模式源於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後來由前蘇聯凱洛夫等人進行改造傳入我國。在我國廣為流行,很多教師在教學中自覺不自覺地都用這種方法教學。該模式以傳授系統知識、培養基本技能為目標。其著眼點在於充分挖掘人的記憶力、推理能力與間接經驗在掌握知識方面的作用,使學生比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該模式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認為知識是教師到學生的一種單向傳遞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師的權威性。 (二)自學──輔導式
自學輔導式的教學模式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獨立進行學習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教學實踐中也有很多教師在運用它。 (三)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注重學生的獨立活動,著眼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 1.理論基礎 依據皮亞傑和布魯納的建構主義的理論,注重學生的前認知,注重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和思維能力。 2.基本程序 教學的基本程序是:問題—假設—推理—驗證──總結提高。 首先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提出問題,然後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猜想和做假設性的解釋,再設計實驗進行驗證,最後總結規律。 3.教學原則 建立一個民主寬容的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前認知特點實施一定的教學策略。 4.輔助系統 需要一定的供學生探究學習的設備和相關資料。 5.教學效果 優點:能夠培養學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能夠培養學生的民主與合作的精神,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缺點:一般只能在小班進行,需要較好的教學支持系統,教學需要 的時間比較長。 6.實施建議 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創設一個寬容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教師要對那些打破常規的學生予以一定的鼓勵,不要輕易地對學生說對或錯,教師要以引導為主切不可輕易告知學生探究的結果。
(四)概念獲得模式
該模式的目標是使學習者通過體驗所學概念的形成過程來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該模式主要反映了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強調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與重組的觀點。 1.理論基礎 布魯納、古德諾和奧斯汀的思維研究理論。他們認為分類是把不同的事物當作相等看待,是將周圍的世界進行簡化和系統化的手段,從而建立一定的概念來理解紛繁復雜的世界。布魯納認為所謂的概念是根據觀察進行分類而形成的思想或抽象化。在概念形成的過程中非常注重事物之中的一些相似成分,而忽略那些不同的地方。在界定概念的時候需要五個要素:名稱、定義 、屬性、例子以及與其他概念的相互關系。 2.基本程序 概念獲得模式共包含這些步驟:教師選擇和界定一個概念—教師確定概念的屬性──教師准備選擇肯定和否定的例子—將學生導入概念化過程—呈現例子—學生概括並定義—提供更多的例子—進一步研討並形成正確概念—概念的運用與拓展。 3.教學原則 幫助學生有效地習得概念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概念獲得模式是採取「歸納—演繹」的思維形式。首先通過一些例子讓學生發現概念一些共同屬性,掌握概念區別於其他概念的本質特徵。學生在獲得概念後還需要進行概念的理解,即引導學生從概念的內涵、外延、屬、種、差別等方面去理解概念。為了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還應該把與概念相關的或相似的概念、邏輯相關概念、相對應的概念等等進行辨析。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在運用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對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時地採取補救措施。 4.輔助系統 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課前教師需要精心的准備。 5.教學效果 能夠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演繹能力,能夠形成比較清晰的概念,能夠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 6.實施建議 針對概念性很強的內容實施教學,課前教師要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要做很好的梳理。
(五)巴特勒的自主學習模式
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巴特勒提出教學的7要素,並提出「七段」教學論,在國際上影響很大。 1.理論基礎 它的主要理論依據是信息加工理論。 2.教學程序 基本教學程序是:設置情境──激發動機──組織教學──應用新知──檢測評價──鞏固練習──拓展與遷移。 他的教學七步驟中的情境是指學習的內外部的各種情況,內部情況是學生的認知特點,外部情況是指學習環境,它的組成要因素有:個別差異、元認知、環境因子。動機是學習新知識的各種誘因,它的主要構成要素有:情緒感受、注意、區分、意向。組織是將新知識與舊知識相互關聯起來,它的主要構成要素有:相互聯系、聯想、構思、建立模型。應用是對新知識的初步嘗試,它的構成要素有:參與、嘗試、體驗、結果。評價是對新知識初步嘗試使用之後的評定,它的組成要素有:告知、比較、賦予價值、選擇。重復是練習與鞏固的過程,它的主要組成要素有:強化、練習、形成習慣、常規、記憶、遺忘。拓展是把新知識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它的構成要素有延伸、遷移、轉換、系統、綜合。 3.教學原則 巴特勒從信息加工理論出發,非常注重元認知的調節,利用學習策略對學習任務進行加工,最後生成學習結果。教師在利用這種模式的時候,要時常提醒學生進行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要考慮各種步驟的組成要素,根據不同情況有所側重。 4.輔助系統 一般的課堂環境,掌握學習策略的教師。 5.教學效果 這是一個比較普適性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發教學內容它可以轉化為不同的教學法,只要教師靈活駕御就能達到他想要的教學效果。 6.實施建議 教師應該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師,具有一定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掌握元認知策略,就可以靈活運用這種教學模式。
(六)拋錨式教學
這種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 1.理論基礎 它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例如教師)關於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由於拋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作為「錨」),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基於問題的教學」或「情境性教學」。 2.基本程序 拋錨式教學由這樣幾個環節組成: (1)創設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2)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 (3)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並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協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5)效果評價--由於拋錨式教學的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不需要進行獨立於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並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 3.教學原則 情境設置與產生問題一致,問題難易適中要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4.輔助系統 巧設情境,合作學習。 5.教學效果 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6.實施建議 創設情境適時拋出問題,注意情境感染與熏陶作用。
(七)範例教學模式
範例教學模式比較適合原理、規律性的知識。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最基礎的內容之一。他是德國教育實踐家M·瓦根舍因提出來的。 1.理論基礎 遵循人的認知規律: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在教學中一般從一些範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與規律,並逐步提煉進行歸納總結,再進行遷移整合。 2.基本程序 範例教學的基本過程是:闡明「個」案→範例性闡明「類」案→範例性地掌握規律原理→掌握規律原理的方法論意義→規律原理運用訓練 「範例教學」主張選取蘊含本質因素、根本因素、基礎因素的典型案例,通過對範例的研究,使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認識到實踐理解、掌握帶有普遍性的規律、原理的模式。所謂範例性地闡明「個」案,指用典型事實和現象為例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徵;所謂範例性闡明「類」案,是指用許多在本質上與「個」案一致的事實和現象來闡明事物的本質特徵;範例性掌握規律原理是指從大量的「類」案中總結出規律和原理,在總結歸納的過程中,要注意對規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確,對規律原理的名稱要清楚;掌握規律原理的目的和意義在於運用,因而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規律、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為了了解學生對規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從而獲得反饋信息,規律原理的運用訓練是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 3.教育原則 要遵循這個基本順序:從個別入手,歸納成類,再從類入手,提煉本質特徵,最後上升到規律與原理。 4.輔助系統 選取不同的帶有典型性的範例。 5.教學效果 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有助於學生理解規律和原理。 6.實施建議 比較適合社會科學中的一些原理和規律教學,範例一定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2. 教學過程的形式

教學的方法有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還有讀書指導法、任務內驅動法、參觀教學法、現場教容學法、自主學習法等教學方法,而且每一種方法都是有一定的技巧。



教學具體的方法如下: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2、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3、直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

3. 鉑瑞思的教學形式怎樣

教學形式還可以,方式和方法都挺適合學生,老師們的實力水平雄厚,教學質量都是有保證的。

4. 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外還有哪些學習形式

通常課堂教學採用的方式是:
一、講授式的教學方法
1、定義: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2、具體實施形式:
⑴講解教學方法
⑵談話教學方法
⑶討論教學方法
⑷講讀教學方法
⑸講演教學方法
3、運用講授式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主要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⑴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
⑵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具有清晰、精練、准確、生動等特點。
⑶善於設問解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二、問題探究式
1、定義: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比較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⑴問題教學法
⑵探究教學法
⑶發現教學法
3、運用發現教學法與探究教學法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⑴努力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究發現的良好的教學情境。
⑵選擇和確定探究發現的問題(課題)與過程。
⑶有序組織教學,積極引導學生的探究發現活動。
4、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施的基本步驟:
⑴創設問題的情境
⑵選擇與確定問題
⑶討論與提出假設
⑷實踐與尋求結果
⑸驗證與得出結論
三、訓練與實踐式
1、定義: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活動,使學生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2、訓練與實踐式教學方法中的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內涵和基本要求
1)、示範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示範操作和講解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教學方法。在示範教學中,教師對實踐操作內容進行現場演示,一邊操作,一邊講解,強調關鍵步驟和注意事項,使學生邊做邊學,理論與技能並重,較好地實現了師生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本課程中示範教學主要應用於創造變異方法的教學中。如各種作物的雜交自交技術、人工誘變技術、原生質體的分離、雜交技術、基因工程操作技術等。
2)、模擬教學法
是在模擬情境條件下進行實踐操作訓練的教學方法,模擬教學法通常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後,實踐操作前進行。本課程實踐教學嚴格受作物生長季節的限制,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項目實施至少需要一個生長季節,甚至幾年的時間,因此,教學中應注重模擬教學法的應用。本課程模擬教學法主要應用於雜交親本的選擇、雜種後代的處理等實踐教學項目。
3)、項目教學法
以實際應用為目的,通過師生共同完成教學項目而使學生獲知識、能力的教學方法。其實施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步驟一般為: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項目教學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提倡「個性化」的學習,主張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學生通過完成教學項目,能有效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既掌握實踐技能,又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既學習了課程,又學習了工作方法,能夠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本課程作物育種目標制定、雜種後代單株選擇、株系選擇、自交系配合力測定等均可應用項目教學法。
教學模式的研究是當代教學論中的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其核心是用系統、結構和功能等觀點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論的或實踐的基礎,從而形成一種系統化和多樣化相統一的教學模式體系。理論界對教學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種認識。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轉化形式,它是用於設計課題、選擇教材、揭示教師活動的基本框架。
就語文學科而言,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也一直是有識之士研究的課題。目前比較被人們認可的有以下幾種模式:
(1)中學語文教學「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打好三個基礎,建立五條常規,註定七項禁忌。
(2)語文目標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教材有明確的目標,教師為實現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教,學生為達到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學,教學領導人員以及招生考試部門的組織者和命題人員,以同樣的學習目標為基本依據進行教學測量、考核、評估、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檢驗老師的教學效果。
(3)語文「訓練式」教學法,其核心內容是教師講授新課時,把一篇課文的內容根據教學目的化解為各種題型的訓練題,讓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習題,教師當堂評講這些習題,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課文內容,應用課文內容的目的。
(4)「情知對稱」四分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藉助教材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不能把語文只作為單純的知識達標課程,而應該讓它成為培養學生「情知對稱」的人格與智能雙向平等發展的黃金三角洲。「四分」的含義是指情知分類,能級分層,訓練分步,教材分型。

5. 課堂教學的形式有哪些

教學模式的研究是當代教學論中的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其核心是用系統、結構和功能等觀點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論的或實踐的基礎,從而形成一種系統化和多樣化相統一的教學模式體系。理論界對教學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種認識。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轉化形式,它是用於設計課題、選擇教材、揭示教師活動的基本框架。 就語文學科而言,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也一直是有識之士研究的課題。目前比較被人們認可的有以下幾種模式:(1)中學語文教學「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打好三個基礎,建立五條常規,註定七項禁忌。(2)語文目標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教材有明確的目標,教師為實現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教,學生為達到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學,教學領導人員以及招生考試部門的組織者和命題人員,以同樣的學習目標為基本依據進行教學測量、考核、評估、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檢驗老師的教學效果。(3)語文「訓練式」教學法,其核心內容是教師講授新課時,把一篇課文的內容根據教學目的化解為各種題型的訓練題,讓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習題,教師當堂評講這些習題,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課文內容,應用課文內容的目的。(4)「情知對稱」四分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藉助教材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不能把語文只作為單純的知識達標課程,而應該讓它成為培養學生「情知對稱」的人格與智能雙向平等發展的黃金三角洲。「四分」的含義是指情知分類,能級分層,訓練分步,教材分型。

6. 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的特徵

1、形式化教育即應試教育,其特徵主要有:

(1)公平性較強,基礎知識傳輸效率高,教育成本相對較低,教程時間相對較短,教育方式有局限,受資金影響強(恰恰與教育成本低這條相悖),培養出的學生往往創新能力差。

(2)公平性較強,一些出身貧寒的人也可以受到基本教育,甚至靠自身努力有一番成就。

(3)教育成本低,傳授知識效率高,課堂式教育,一個老師對40,60,80,100名以上的學生講課的情況常有。

(4)扼殺學生創新能力,由於有一套「標准答案」容易局限和控制受教育者思想,扼殺想像力,扼殺創新能力,易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倦怠感,麻木感,甚至是排斥感。

2、非形式化教育的特點:

(1)以受教育者具有閑暇為前提﹐又以受教育者充分利用閑暇為手段;

(2)目的在於探索高深的純理論知識。亞里士多德認為﹐實施自由教育適合於「自由人的價值」﹐可以獲得智慧﹑道德和身體的和諧發展。

(6)純形式教學擴展閱讀:

素質教育的內容:

1、創造性能力的培養:能力的本質是創造性。創造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創造性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文明發展的基礎。創造能力培養特別應貫穿於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始終,從小培養敢於創新的思想和創新思維的能力;中國的「應試教育」已經嚴重束縛了一代人創造能力的培養和發揮,影響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

2、自學能力的培養: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劇增。而在中學階段,只能選取最基礎、最基本的知識教給學生。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的基礎上,不斷獨立獲取新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的保障。

3、社會公德教育: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都應該遵循的人與人相處的行為准則和規范。每一個人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必須學會遵守社會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進化和成熟,從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蠻的動物本性的禁錮中解放出來。

4、世界觀教育: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科學的世界觀必須在不斷學習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5、人生觀教育: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的根本看法。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以天下為已任,從全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出發,不斷發展生產力,為實現全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為最高目標,是科學的人生觀。

6、勞動觀念教育:人要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生存、生活質量,為人類的持續發展而勞動。人必須成為社會生產力、成為勞動力,能創造財富。

7、終生學習教育:21世紀是科技革命的新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不可能在學校學好今後走上社會所需的一切知識。隨著社會的發展,每個人都必須在生產實踐中根據需要不斷學習、充實、完善。因此,每個人還必須把培養自己不斷學習、善於學習能力放在重要地位。現代人必須終生學習。

8、審美觀念與能力的培養:在中學教學中加強學科審美教育,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美感,使之形成對各學科的愛好,啟發他們學習的最佳動機,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以此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而審美能力也是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永久性記憶、提高學習效率的基礎。

7. 赫爾巴特教學形式包括幾個階段

赫爾巴特教學形式包括四個階段:
1、明了
當表象以自身的力量出現在感官前版時,興趣處於權注意階段,學生的思維處於靜止的專心.教師要運用直觀的教具和具體的講解,進行明確的提示,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觀念聯合'即學習新知識的准備.

2、聯合
由於新的表象進入意識,激起了原有觀念的活動,因而產生新舊觀念的聯合,但這時的聯合是不穩定的,興趣處於期待階段,教師要與學生進行自由的談話,運用分析的方法.

3、系統
新舊觀念最初的聯合不是有序的,需要對前一階段專心活動的結果進行審思,興趣處於要求階段,這時教師要運用綜合的教學方法,使所獲得的觀念系統化,從而獲得新的概念.

4、方法
新獲得的概念,新舊觀念的聯合形成後還需要鞏固和強化,這就需要學生自身的活動,通過練習鞏固新習得的知識.

8. 教學模式的形式可以怎樣安排

教與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石河子廣播電視大學課題組)
執筆人:呂樂 徐璐璐

【摘要】學生完全自主學習模式、教師引導下的網路學習模式和小組學習模式等三種教學模式是實施現代遠程教育的實踐與探索,也是石河子廣播電視大學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中的重點研究課題。這三種教學模式針對不同的條件和情況組織實施,經過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效果對比,可以看出新的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和潛在的巨大生命力。
【關鍵詞】教學模式改革研究探索 實踐

幾十所重點大學網路教育學院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不僅打破了電大在中國遠程教育領域長達20年的壟斷地位,而且大大推動了中國遠程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進程。電大教育如何應對這場挑戰,如何加快教學模式改革,與時俱進?這是擺在電大教育面前的重要現實問題。石河子廣播電視大學從2001年起,提出了開放教育三種教學模式改革的構想,開展了在現代遠程教育條件下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
一、問題的提出
任何教學過程都包含有教師、學生、教學信息和教學手段等基本要素。它們不是孤立存在於教學過程中,而是相互作用並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具有較穩定的結構形式,這就是我們所要探析的教學模式。合理的教學模式有利於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最佳的方式把學生的學習行為組織起來,導向既定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發展。
電大目前正在開展的開放教育試點旨在探索信息時代遠程教育培養人才的新模式,其最終目的是營造個別化學習的氛圍,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通過開放教育試點可以探索遠程教與學的新模式,最終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性突破。
一段時間以來,電大教學受傳統教育觀念和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出現了「電大不電、遠教不遠」的異化現象,偏重於課堂面授教學,淡化了遠程教學特色。石河子廣播電視大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的,就是要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真正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思想,加大教學改革力度,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結合不同學科不同課程的特點,靈活運用多種媒體手段,採用不同的教與學的模式,逐步形成具有電大特色的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模式。
為適應網路教育的發展方向,體現個性化教育的原則,石河子廣播電視大學於2001年3月,在學生座談會及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專業課程的性質、特點、難度及網上教學資源條件,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出發點,提出了三種教和學的模式,既學生完全自主學習模式、教師引導下的網路學習模式和小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不同的課程採用不同的教與學的模式,努力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二、三種學習模式與輔導模式的探索
(一)學生完全自主學習模式
學生完全自主學習模式,是指那些課程難度低而各種學習資源豐富的課程,在學校提供完備的教學支持服務的基礎上,取消面授課,完全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媒體,自主地完成學習內容的學習形式。學校則安排期中、期末兩次答疑課,以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1、目的及意義
這一模式是為了體現開放教育時間、空間、學習資源開放性的特徵,凸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充分發揮多種教學資源的優勢,使學生能結合自身情況,靈活地進行自主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2、實施過程
如下圖所示:
開放教育學生完全自主學習流程圖

3、學習支持服務
學生完全自主學習模式下,師生處於准分離狀態,提供完備的教學支持服務,是這一模式得以實現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學習支持服務具體應包括:①完備的學習包。學習包中應包括教材、文字輔導資料、教學光碟、學習進度表、歷年試卷等;②輔導教師及責任教師電話及E—mail信箱,方便學生及時與教師取得聯系;③學校機房開放時間。學生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上網學習;④答疑課時間安排表。教師組織期中、期末兩次課程答疑,與學生面對面接觸,為學生解答疑難;⑤教育電視台播課時間安排表。學生可以在家中收看課程的錄像輔導;⑥課程信息的網址列表、輔導教師補充資料清單,為學生的上網學習提供幫助和指導。
4、教學監控
學生完全自主學習模式下,對學生的監控措施應包括:①作業監控。學生必須完成規定的作業,才能獲得形成性考核成績;②自主學習記錄手冊。教師通過手冊了解學生自學的情況及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並加以解決;③網上學習行為統計系統。會對已注冊學員上網學習的情況進行詳細地自動跟蹤記錄;④在線測試系統。要求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師布置的在線測試題,成績將作為形成性考核的依據;⑤答疑課發問情況以及與輔導教師進行郵件往來及發帖數量,都可以反映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
5、效果分析
經過三個學期的教學實踐,通過大量的座談及問卷調查,學生對這一模式是接受和歡迎的。他們認為這種學習形式更靈活,更有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我們也對這幾門課程學生的成績進行了對比分析:
教學模式改革以前 教學模式改革以後
60分以下 60—70分 70—80分 80分以上 及格率 60分以 下 60—70分 70—80分 80分以上
貨幣銀行 學 0% 23% 56% 21% 100% 2% 30% 42% 26% 98%
人力資源管理 0% 31% 42% 27% 100% 5% 25% 32% 38% 95%
中央銀行理論實 務 0% 13% 33% 54% 100% 1% 19% 45% 35% 99%
高級日常 英語 26% 28% 31% 15% 74.3% 23.4% 26% 41% 9% 76.6%
保險學概 論 0% 25% 32% 43% 100% 8% 24% 52% 16% 92%
通過對教學模式改革前後的成績對比分析,我們發現,試點後學生的成績較試點前總體上並未降低。這說明了試點的成果是可喜的,並沒有因為面授課時的大量壓縮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通過對會計學、金融學、工商管理三個專業140名學生的問卷進行綜合分析後,我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①學生對這種學習模式基本適應的占參與問卷調查學生總數的73%,完全適應的佔17%,不適應的佔10%。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對這種新的學習模式已經認可和接受;
②對於學生完全自主學習的課程,學生每周學習達10小時以上的占參與問卷調查學生總數的10%,6—10小時的佔30%,2—6小時的佔45%,2小時以內的佔15%。這表明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比以前大大提高了;③當問及學校提供的最有效的支持服務方式時,選擇學習包的佔24%,選擇光碟的佔13%,選擇網路的佔19%,選擇面授輔導的佔19%,選擇電話答疑的佔4%,選擇直播課堂的佔4%。由此可見,學生選擇其他學習形式的比例增加,而減弱了對面授輔導的依賴性;④對於學生自主學習記錄手冊,有26%的學生認為有幫助,可以記錄自己的學習進度,53%的學生認為有些幫助,但填寫起來過於繁瑣,另有21%的學生則認為沒有什麼幫助,純粹是應付。從學生自主學習手冊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從起初提不出問題,抓不住重點,到現在所提的問題具有針對性,說明他們的自主學習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6、問題及對策
通過對學生問卷調查的有效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遇到的主要困難是:認為教材有一定難度。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中有21%的學生認為教材不易理解,有25%的學生認為助學資源無法滿足學習需要,而學生中認為疑難問題無法達到及時回復的佔54%。由此看來,疑難問題無法得到立即解答是這一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這一模式的操作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另外幾個問題:
①我們為學生提供的學習資源的質量和數量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貨幣銀行學課程,文字材料近百頁,學生無法挑選,分不清重點和難點;
②師生間溝通的渠道還不暢通,表現為學生的疑難問題無法得到立即解答;
③在這種模式下,現有的監控措施薄弱,無法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實質性的監控。
我們認為,要使這一模式達到應有的效果,必須做好以下幾點:①精選助學資料,最大限度地保證其質量和數量;②充分利用答疑電話、電子郵件、無線電聲頻記錄儀等先進的交互手段,為學生提供更方便、更直接的答疑形式;③開發在線測試系統,做好學生上網行為的統計工作;④精心設計答疑課,既要為學生答疑解惑,又要為學生梳理線索,精析重點和難點。
(二)教師引導下的網路學習模式
教師引導下的網路學習模式是指在輔導教師的帶領下,有目的地瀏覽網上教學資源,參加網上教學活動,學習網路課程,從而更有效地利用網路教學資源的學習模式。
1、目的和意義
我們確立這種模式,目的是為了培養開放教育學生利用網路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希望學生在教師一段時間的引導之後,能逐漸脫離「教師引導」,最終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以適應迅速發展的網路化社會環境。
2、確立依據
被確立為這種模式的課程,網上資源豐富,包括了各類輔導課件及文稿,學生基本可以依靠網路進行自主學習。但由於課程本身有一定難度,大多數學習者較難在短時間內完全理解,加之大多數學生對網路學習還有一個適應過程,需要由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因此,確立為「教師引導下的網路學習」模式。
3、教師的工作
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①仔細清查網路資源。教師必須對所授課程的網上資源進行詳細摸查,取其精華,為學生消除障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②精心設計輔導課。教師要對如何「教」進行精心准備,合理安排輔導課的各個環節;③對學生學習方法予以指導。教師應經常與學生溝通,調動他們對網上學習的興趣與熱情。鼓勵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推薦優秀的網站和文稿,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網路學習的效率;④利用電子郵件保持與學生不間斷的往來,解答疑難,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4、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貫徹教學意圖的關鍵。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應關注以下幾點:①課程內容分解:教師只針對重點和難點進行輔導, 因此,必須在有限的輔導中合理安排課程內容;②學習任務的明確:教師要明確要求學生掌握那些內容,不同的學生分別應該達到什麼層次,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③優秀網站推薦:網路學習藉助的就是各類網站,不同課程、不同的單元所需用的網站及其內容都是不盡相同的,教師應對此事先甄別,課前推薦;④輔導方式的確定:教與學不是單一的,不同內容應有相應的方法。教師應事先規劃採用何種方式,是看上級電大製作的IP課件,還是分析自製的幻燈片,或者是根據網上測試情況進行講評,保證取得最佳效果;⑤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教師應合理估計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並策劃應急方案。如網上IP課件無法打開,可以使用VCD播放事先准備好的光碟形式的IP課件;學生未理解所學內容,可以安排課後郵件解答等等, 使教學設計不至於出現過大偏差。
5.教學環節
在「教師引導下的網路學習」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中,應包括幾個環節:①課前引導。這一主要環節主要針對學生進行個別化的學前指導,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並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方法;②個別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查找文字資料,閱讀學習指導,觀看IP錄像,查閱電子教案,選擇課堂練習。這一環節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③網上測試。下課前,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試題型的網上測試,一方面學生能夠根據學習結果,評價自己達到的水平,找到自己的差距,鞏固已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師能夠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以確定下一步的教學策略;④課堂總結。通過總結,教師對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概括和提煉,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總結。
6、實踐結果與效果分析
目前,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內帶領學生進行網上學習,學生們已經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網上學習的方法,基本掌握了網路交流和師生互動的操作技巧,在規定的時間段內能夠完成課程目標的要求,在師生互動交流中,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有了拓展。
通過座談和問卷調查,反映出學生們對這一學習模式是歡迎的。在我們調查的120多名學員中,有40%的學員每周上網時間在2小時以內,另有35%的學員每周上網時間在2——4小時之間,大部分學員已養成了利用網路學習的習慣;38%的學員認為每次上網學習都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而另外38%的學員則認為在教師指導下上網學習沒有必要,但每學期固定幾次就可以了,這說明這種模式下教師的引導還有必要繼續進行。
此外,總結性追蹤調查顯示,在近兩年的學習中,學生認為最有幫助的助學手段依次是:面授輔導(占調查學生總數的29%),網上課件(占調查學生總數的20.4%),文字輔導材料(占調查學生總數的18.3%),錄像教學(占調查學生總數的11.9%),雙向視頻(占調查學生總數的6.6%)等。這表明在現階段,隨著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逐步增強,面授輔導逐步減少,網上學習的重要性已越來越突出,網上學習的認同比例已超過了錄像和文字輔導材料,僅次於面授輔導。據調查顯示,63.5%的學生反映網路課件對學習有很大幫助和較大幫助,網上學習的媒體手段顯示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這與學校校園網的逐步完善,學生家庭電腦上網數量增加等密切相關。據調查,學生擁有電腦的比例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在遞增,學生上網學習人數的比例穩步遞增。
7、問題與對策
盡管教師引導下的網路學習模式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但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大多數學生不具備良好的網路學習條件;②學習缺乏主動性,具體表現為對知識不能主動獲取,而只是機械性地接受;③教師輔導與學生自主學習之間缺乏協調。教師總是唯恐學生在網路上自由放任而過於強調對學生的控制,導致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降低;④計算機操作技術培訓不足。由於培訓時學生缺課,使新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術滯後,影響了上網學習的效果;⑤網上學習評價及反饋不足。網上測試只能由教師在上課時進行點評,學習者自測時無法進行自我評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習者的學習熱情。
因此,我們認為,教師引導下的網路學習模式,在具體操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加強對新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術培訓,並嚴格進行考核,保證其具備上網學習的能力;②教師在調控教學進度時,應注意把握教學干預的時機和環節,注重個別化教學,保持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度;③增強對學生網路學習的監控;④組建有效的學習小組,通過互相促進,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
(三)小組學習模式
小組學習是開放教育中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小組學習模式是指將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為各個任務,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一起進行學習,各自擔當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務或解決某一問題的學習形式。
1、目的和意義
小組學習模式要求所有學生都是參加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小組討論的學習形式,既能活躍課堂氣氛,鍛煉學生對學習中的問題進行探討式解決的能力,又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
2、小組學習的活動過程
①分組:小組的人數不宜過多,一般2——6人為宜,按學習內容以及個人興趣進行組合;
②精選論題:論題的設計既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要有針對性;
③確立目標:要求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所給定的任務,並向教師及其他小組匯報、評述;
④小組討論:小組成員既有各自分配的任務,又互相協作,經過熱烈的討論和協商後,形成共識;
⑤成果交流:由每組選出的代表在全班公開陳述,組與組之間既協作,又競爭;
⑥總結評價:教師對小組討論的過程及匯報作出綜合性評價。
3、效果分析
我校在英語、法學、工商管理三個專業的教學中,積極探索課上和課下兩種不同類型的小組學習模式。通過對本學期小組學習的現狀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小組學習在教學效果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學生自身的學習體驗及小組成員間的互動,讓學生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學習效果。如英語本科《高級時事英語》課程,教師大膽嘗試問題——討論型的授課形式,將每章近50頁書的內容,歸納為20多個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書上已有的常識性問題,也包括書上沒有的但可以拓展思路的問題。小組成員在一起,就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許多學員說:「這種方式幫他們張開了口,聽課效果明顯提高了。」二是創造了不同於傳統課堂教學的學習氣氛。小組互動,小組的共同任務和目標,使小組成員間產生了更為緊密的人際關系。三是對教師而言,對學生的指導作用更為靈活。這種方式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進程,靈活採用輔導策略的方式,有利於教師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四是學習資源得到了充分廣泛和高效的利用。教材、圖書館、網路資源等等,小組成員間各自有尋找學習資料的方法和圈子,大家分享這些學習資料,就擴大了每個人的接觸面。
4、問題與反思
在開放教育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幾節精心准備的小組討論課效果還不錯,但在實際授課中,這種教學形式開展的頻度和廣度還非常有限,實際效果並不理想,有的甚至流於形式。教師們對這種教學形式普遍認為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組織難。開放教育的學生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除了面授課輔導、上網之外,還要參加討論,時間和精力不夠,加之其他原因,組織起來比較困難;
②教師、學生對小組討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這種學習方式還不習慣;
③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還存在種種不足,有的學員對小組討論產生懼怕,自信心不強,熱情不高,因而「操作難」;
④在小組討論的策劃安排、組織管理上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學生興趣不高,單純應付,往往是學生准備不足,討論效果不佳,導致討論無用;
⑤部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不強,求知慾不旺盛,發現不了問題,提不出自己的主張,影響到討論的效果。
5、對 策
通過實踐,我們認為小組討論課在具體操作上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要採取務實的態度,在時間的規劃、人員的組織、討論的方式上要科學地合理地進行安排,精心准備。
②良好的准備是討論成功的關鍵。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和准備討論的題目,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前應適當地布置討論的問題或范圍,讓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准備討論發言提綱,以免出現冷場而導致討論半途而廢。
③討論時,教師應把握問題的內涵和外延。若討論涉及面過窄,則應為學生多創造展開思維的機會,若討論超過外延,漫無邊際,則應及時進行矯正,不脫離預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
④搞好小組討論還應該注意在策略上以點帶面,樹典型,找差距,發揮優秀學員、先進小組的帶頭示範作用。
三、結束語
在教學模式改革實踐中,三種教學模式在推行中遇到的阻力還不小,一是部分教師和學生中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還較盛行,尚未認識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不習慣現代遠程教育多種教學媒體與輔助手段綜合應用的教學方法,缺乏實施新的教學模式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部分教學媒體的質量不盡人意。一些課程的「教學包」不配套,多種媒體組合教學的設計不大合理,不同媒體的內容出現簡單重復,有的主教材缺乏權威性和自學性,有的教學錄像片和網上課件不吸引人,導致收視率低;三是有些輔助手段硬體條件還不完備,服務還不到位,結果使不少學生仍過多留戀和依賴於面授輔導;四是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指導。這類問題的產生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我們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十分重視解決這些問題。

9. 講課形式有哪些

以信息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
以直接經驗為主的教學方法有:參觀法,實驗法,演示法,實習法,練習法.
教學的組織形式有:班級授課,分組教學,個別教學,道爾頓制,特朗普制

10. 目前比較流行的課堂教學形式有哪些

教育方法的研討是今世教育論中的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其間心是用系統、結構和功用等觀念研討教育進程中的各種方法方法,考察其理論的或實踐的根底,然後構成一種系統化和多樣化相統一的教育方法系統。理論界對教育方法的了解很不共同,有多種知道。一種比較盛行的觀點是,教育方法是教育理論的轉化方法,它是用於規劃課題、挑選教材、提醒教師活動的根本結構。

就語文學科而言,講堂教育方法的立異也一直是有識之士研討的課題。
現在比較被人們認可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1)中學語文教育「三、五、七」方法。其間心內容是打好三個根底,樹立五條慣例,註定七項忌諱。
(2)語文方針教育方法。其間心內容是教材有清晰的方針,教師為完結一個個特定的方針而教,學生為到達一個個特定的方針而學,教育領導人員以及招生考試部分的組織者和出題人員,以相同的學習方針為根本依據進行教育測量、查核、評估、考察學生的實踐才能水平,查驗教師的教育效果。
(3)語文「練習式」教育法,其間心內容是教師教育新課時,把一篇課文的內容依據教育意圖化解為各種題型的練習題,讓學生當堂完結這些習題,教師當堂評講這些習題,然後到達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內容,運用課文內容的意圖。
(4)「情知對稱」四分教育方法。其間心內容是憑借教材所包含的情感要素,在教育中,不能把語文只作為單純的常識合格課程,而應該讓它成為培育學生「情知對稱」的人格與智能雙向對等開展的黃金三角洲。「四分」的意義是指情知分類,能級分層,練習分步,教材分型。

以上這四種語文教育方法,對我國的語文教育影響極大,毋容懷疑,它們對推動我國語文教育的變革起過不行估量的效果。但是,跟著現代社會對人才標準的要求而出現的教育使命、教育內容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教師、學生的各種不同特色,都決議了教育方法不行能是肯定的。任何一種教育方法都不行能適用於一切教育活動,它都具有針對性。不然,教育方法就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效果,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現在為止,語文教育理論上和實踐中沒有一種教育方法可以包括語文教育的一切,即便最先進的語文教育方法也只能是用於語文教育的某一旁邊面或某一角度,乃至某一類型的課文教育。如果我們將某種語文教育方法用於語文教育的整體,那麼勢必會失真,會失實,於教育無益。語文教育是開展的,特別是跟著課程、教材、考試制度的變革深化,多媒表現代教育技術手法的運用等,語文教育更出現出新的開展,而開展帶來的成果必然是先進的教育思維與教育理念的出現與新的教育方法與程序的出現,這勢必會使原有的教育方法遭到影響或沖擊,使其不斷地批改、充實、改造。只要這樣語文教育才會不斷地出現新的方法,發生新的生機。
在《根底教育課程變革大綱(試行)》提出的根底教育課程變革方針中,對學習方法變革給予了高度注重,提出要「改動課程施行過於著重承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練習的現狀,倡議學生自動參加、樂於探求、勤於動手,培育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才能、獲取新常識的才能、剖析和解決問題的才能以及溝通與協作的才能。」並圍繞這一方針的完結,在課程結構調整、課程標准制定、教材編寫、教育進程、學習與教育評估等方面提出了清晰的要求。這就是說,當今年代,語文教師在教育中要力求在對合理的傳統方法的繼承根底上,不斷變革自己的教育思維,以構成自己共同的教育特性和教育風格,使方法穩中有變,常教常新。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並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維,而是讓學生自己進行考慮,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發明。」多少年後的今天,我們考慮這段話,應當仍然會有所啟迪。在語文教育中,教師關於講堂教育方針的定位,要著眼於調集學生自動參加的活躍性,要突出「以學生為本」,使學生在學習常識、技術的進程中,不斷加快開展自身的主體性。教師要注重教育方針對培育學生立異本質的導向功用,其間,既要有知道方針,更要有立異精神、發明性思維、發明才能的培育方針。依據這一要求,自己以為當前只要變革教育活動中的要素聯系,才是開展與建構語文教育方法的關鍵所在。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教育方法都是依附於必定的教育方法而存在的。離開了必定的教育方法也就不存在著所謂的教育方法了,教育方法又是由許多要素構成的,教師、學生、媒體(即教育手法)、教育進程等。如果在教育中能完結以下四個改變,我想充溢生命生機的講堂必定會到來。
1、教師人物的改變:由威望型改變為同伴型
傳統的師生聯系著重的是師道尊嚴,教師是登峰造極的威望,學生僅僅肯定的依從,這種不對等的師生聯系導致的是學生學習主體知道的缺失。一種活躍的教育方法首要應該是一種有利於學生主體知道開展的教育方法。人的存在,人的開展,是現代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尤其是加入WTO今後,民主、對等、互動、協作更應成為師生聯系的新的理念。這種理念是先進的教育方法建構與開展的根底。據此,教師要由學生的威望變為學生的同伴,在與學生的心靈的磕碰、情感的溝通中完結一種新式的教育方法的樹立與開展。

2、學生位置的改變:由被動聽講改變為自動參加
教育要促進學生的特性開展,學生特性的開展是教育的最大成功。但我們應該看到,現在我們的講堂教育由於遭到不合理的地方性的評估機制的影響,學生的位置是受教師的操作的,帶有激烈的被動性。教師要學生學什麼,學生就應該學什麼,教師要學生怎樣學,學生就得怎樣學。這種現狀制約著學生學習主體位置的構成,若不改動,學生就不行能成為學習的主體,不行能開展特性,不行能有學生的自主性,進而,教育方法的更新也是不行能的。因而。在教育進程中,讓學生從被動聽講的隸屬的常識承受者的位置,改變為活躍自動參加的學習主體位置(這個主體位置要充沛表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的自主性、自動性、發明性上)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3、媒體效果的改變:由演示東西改變為知道東西
教育媒體的運用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講堂教育的重要特徵之一。但無論是傳統的教育媒體(如什物、圖片等)仍是現代的教育媒體(如錄音、錄像、電腦課件等),都是教師進行教育的一種東西,或是一種手法。事實證明,講堂上恰當地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法,充沛地利用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詳細、生動、直觀、形象地取得常識技術,以求學得快,記住牢的效果,是現代講堂教育重要的學習戰略。如果在學生調查了媒體的演示或憑借媒體而創設的情形後,教師不是越俎代皰式地剖析、闡明、講解,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剖析、探求包含其間的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則的理性常識,讓學生自己去籠統、歸納得出理性的定論,這樣就使媒體的效果發生了突變,由教師的演示東西改變為學生的知道東西。
4、教育進程的改變:由教授型改變為引導型
傳統教育觀以為教育進程主要是教師教的進程,而忽視學生學的進程,因而對教育准則的探討多局限於對教師做規則,而沒有對學的指導,現代教育觀以為,教育進程是教與學兩邊的活動,其間學生是主體,教育進程中學生的主體不應再是遵守,而是怎麼調集特性化的學習方法,教育准則的研討趨向於與學習戰略的研討相結合,充沛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的效果,發起學生的獨立探求。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教育進程教師應從教育常識的進程改變為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通過自動探求去取得常識,開展才能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教師要從常識的直接教授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的主導效果,不再表現在教育上,也不再表現在對常識的「講深講透」的直接方法上,而是表現在進行縝密、科學的教育規劃和精心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更高層次的直接方法上,或是表現在幫學生將無序的常識收拾為有序的常識上,表現在協助學生將過錯的常識批改為正確的常識。這種改變是教師的教育職責,也是方法構建開展的必要條件。

以上就語文學科中的教育方法問題談了個人的一點考慮。我想,研討語文教育方法,學習別人的教育經歷,意圖在於變革自己的教育,構成自己的特性和風格,由於方法自身的非定性和教育經歷的個人性,因而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育中必定要解放思維,揚己之長,避己之短,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並在此根底上開展或發明適宜的教育方法。

閱讀全文

與純形式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