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我的教學之路

我的教學之路

發布時間:2021-03-01 01:16:08

❶ 我眼中的教育改革之路 600字作文

論中國教育
中國的教育總能用死板來形容。
為什麼說是死板呢?
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在中國教育制度的實施中來尋找答案。
從古時科舉到近代應試教育再到現在的素質教育,中國的教育制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化,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卻是一成不變的,都是一紙定人生。
古時的八股文,形式固定,內容僵硬,造出來的一批一批的所謂的人才,其實都是書獃子。彷彿這是自古天成的一樣,中國的教育無論如何風風火火的改革,都只能造出紙上的皇帝,沒有一點實際才幹!可悲的中國教育…
再來說中國近代的應試教育,這是古科舉發展到現代的輝煌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的所有國民都在靈魂深處烙下了應試教育;這個時期,所有的國民都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練就了一身的非凡本領。這一身非凡的本領是什麼呢?是用一刻鍾背下一本書,是千千萬萬份試題只有一個答案,是無論什麼知識都是死記硬背,從來不會去消化,只是單一的儲存在腦中;天下萬般事,唯有老師的指令是真理,即使老師是錯的,大家都還是惟命是從。從來不會去思考什麼對與錯,只是一味的接受。
在這種教育制度下,即使你有再出眾的才華,也只能被這種教育將才華點點抹平,讓你成為一個大眾化的人。
應試教育影響了很多代人,直到現在應試教育的概念都還在人門腦中安家,真是根深蒂固在我們的靈魂深處。
接下來談的是素質教育。何為素質?以培養學生德、志、體、美、勞為重點,全面發展學生潛能,以實踐與理論並重的理念來指導教育學生。這概念說得美侖美奐,但實際呢?
在學生中最流行這樣一句話,『減負課本少,教輔資料多。減負不減重,背上大山多。嘴上說素質,筆下是應試。』這句話真是形象啊!
應試教育,學生負擔過重,到了素質教育,就馬上提出「減負」這個概念。剛開始,學生們還歡喜了一陣,可到後來,大家卻發現減負其實是形勢上的減,實際是在加大我們的負擔。課本上的知識變少了,課本變薄了,但是我們卻高興不起來。因為老師要求買的資料越來越多,課桌里早已被書塞滿了,課桌上仍是山一般高的資料。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減負嗎?
素質教育到底是何種教育啊?有人說這是變了稱號的應試教育,對啊,打從一開始那些個教育專家就在那兒掛羊頭賣狗肉,說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們簡直把我們當猴耍。
我們這一代人,科舉早已離我們遠去,所以我們無法知道科舉到底怎麼樣,但是我們卻是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的一批先者,我們明白中國的教育制度。
在這個所謂的精英雲集的時代,國家提出教育革新,教育多元化,於是便引進了所謂的精英人才教育,在這些這樣那樣的教育背後,其實還不是那一紙定人生。
我們還是學生,看著中國的教育之路,雖不如那些老師學者看得透徹明了,但我們作為中國教育的一份子,也深為自己的前途擔憂。學海路一走就是十七、八年,人生的四分之一都用在了學習上,學習先賢聖明,學習科學計算,為人生後面的四分之三打基礎。
但中國的教育現狀著實讓我們心憂。我們需要的是一條出路,是一種能走向成功的教育模式,不是這個時代下教育的犧牲品。

❷ 如何扎實有效地走好語文教學之路

近日,看了在《人民教育》2012年第2期上,刊登了余慧娟教授撰寫的「十年課改的深思與隱憂」的綜述文章,頗有感觸。她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廣闊的視角針對新課改十年來的進展進行了回顧和反思。她說道:教育總脫離不了「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關鍵詞,過去的探索實踐,是我們今天發展的基石,今天的謀劃和思考,奠定了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當我們站在今天教育的新起點上時,如果能夠明晰過去我們都做了些什麼,成功之處在哪裡,存在的問題有哪些,一定會有助於我們把握好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少走很多彎路。
新一輪課改已經啟幕,我們作為語文老師是否也應該思考語文教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呢?吳教授今天的講座帶給我們的也正是源於這方面的思考與扣問,其間不乏強有力的調查數據與實踐經驗,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我就其中的核心關鍵詞----「教課文」、「教語文」、「教閱讀」、「用語文」等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課文」與「語文」顯然具有不同的內涵與外延。而長期以來,我們一線教師關注較多的如何教好一篇篇課文。語文課究竟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吳教授的觀點很明確,應該是「用課文來教語文」,教材無非就是一個例子而已。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大多還是圍繞「教課文」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目標主要是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教學時間主要花在課文分段解讀討論上;課文上完,學生的主要收獲是加深了些對課文故事情節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語文能力似乎沒有明顯的長進。這樣的語文課就是「教課文」。反之,如果學生通過課文學習,能夠明確地說出這堂課「學會」了什麼語文知識或語文學習方法,在聽說讀寫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訓練,有哪些新的收獲,這樣的語文課大就是在「教語文」。吳教授舉了台灣趙鏡中老師和大陸一位老師同上《太陽》這篇課文。前者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說明文的閱讀方法;後者教學目標主要是研究太陽遠、大、熱的特點,以及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很顯然,這樣的課堂對比反映出了大陸和台灣兩地教師在語文教育觀方面的巨大差異。
我認為造成這樣一種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們太過於關注「文本的創新解讀」了。這里的「創新」包括過度開發、拔高要求、漫無邊際的拓展等等。綜觀現今各類公開課、觀摩課,帶給我們的啟示很多,但同時我們一線教師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樣一篇課文對於小學生來說真的需要這么高深的解讀嗎?」而這種解讀有時會落入一廂情願的窠臼,更談不上「以學定教」。因為你教的也許是學生已經會的,或者不想要的,從而也降低了語文學習效率。
如果要杜絕「教課文」的傾向,可能需要我們改變思路,應從關注課堂教學設計到關注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和語文基本技能的扎實訓練。也就是說我們要關注文本的語言現象,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對語言的理解、積累和表達上,並讓學生嘗試運用,在表達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滲透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對課文語言的積累,從而真正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或許這樣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實現「教課文」為「教語文」的轉變。
基於此,吳教授總結出了語文課程改革的四條基本路徑:
①從理解到運用---關注兒童語言積累;
②從內容到方法---提高語文課程意識;
③從教過到教會---強化學生語文實踐;
④從課文到課外---促進課外閱讀課程化。
這四點從方法論上給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其中有幾句話非常實用:
「用課文語言來改善、豐富、規范、發展學生的語言。「要通過教學讓消極語言轉變為學生的積極語言。」(課例《望月》)」
「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對話要轉向學生與語言文字之間的對話。」(課例《香港,璀璨的明珠》)
「語言是智慧技能,在實踐中可以學會,要不斷地進行語言實踐,提高表達能力。」(課例《蝙蝠與雷達》)
「語文教學不是討論課文內容,應提供話題、設計情境,提升學生言語表達水平。而且課堂中的言語訓練設計要前後關聯、有層次性和延續性。」(課例《詹天佑》)
「課堂中不是看教師講了多少,而是看學生有哪些學習活動。」(課例《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
恰好前些天有幸在行知小學聽了寧波市「學科教育家」培養對象高級研修班成員的課堂展示,上課的都是寧波市名特師,應該說具有相當的導向性,同時也是對吳忠豪教授一些觀點的詮釋。
《牧童》是一首古詩,羅樹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著力體現古詩學法的指導:「讀出節奏」「讀出畫面」「讀出意境」,這是學習古詩的普適性方法,對於學生而言是非常受用的。包括課前提供給學生的「古詩分類記誦」的方法,簡單而實用。還有課後進行方法遷移,自學《舟過安仁》,這恰恰都體現了從「學語文」到「用語文」的轉變。
《誇父追日》是一則神話故事,周步新老師結合文本特點也著力體現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閱讀---聯想」(從故事中聯想相似的故事;從故事中聯想相似的人;從故事中聯想相關的感受;從故事中聯想一些其他問題……)。還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起點,扎扎實實地指導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利用學習卡交流展示各自的觀點,規范學生的語言,發展學生的語言,真正實現從「教過」到「教會」的轉變。
崔麗霞老師執教的《刷子李》則特別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理解和運用能力的訓練,充分體現了課文語言的價值。課堂中少了一份華麗,卻多了一份朴實。
《小獅子愛爾莎》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很長。楊春麗老師帶給我的是:即使是略讀課文也應踏踏實實教好一個詞,認認真真讀好一句話。並在如何理清文路的方法指導上值得借鑒。
謝增煥老師執教的《漁夫的故事》更是集中體現了「一課一得」「取捨得當」的教學特點。整堂課目標明確而集中---學會復述。這在公開課中是很少見到的。他教會了學生如何從課文主要內容入手,細讀重點片段,學會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簡要的口頭語言,並進行學法遷移,培養自學能力。「故事大串燒」成了課堂的高潮和亮點,也是充分體現了如何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言語實踐,效果很好。
這幾堂課無法以實錄的方式呈現,但無論從教師對語文本質的理解,對文本的適度解讀,對學情的把握,還有課堂中教育智慧的體現,都很值得學習。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告訴我們:語文正走在語文之路上。

❸ 線上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在線上進行學習後可以根據自己學到的知識,或是帶給自己思考進行寫作。

❹ 我的教學缺什麼-—讀《跟孔子學當老師》體會

踏上教育這個工作崗位已十多個年頭,回首走過的教育之路,我不禁有些失意,收獲了什麼,茫然……感受到只是職業的倦怠,生活的疲累。教育教學中我到底缺乏了什麼?到底該怎樣工作?我有些迷茫了,然而當我看到《跟孔子學當老師》這本書時,我心底激起一陣陣感動,這種感動是源於孔子在孤苦無依時也依然能以上蒼一般偉岸的師者尊嚴,來釋放他對教育教學以及學生的忘我大愛,筋疲力盡的老師的確需要被感動。我感動了! 感動之餘,我靜坐沉思,有所感悟。 感悟一:我的教學缺乏愛,一份對教育教學的虔誠的愛。 書的封面有行小字「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書的目錄有:「教學,有如柏拉圖式的愛情」和「靜心感受孔子的教學之戀」,孔子是把教學當作「戀人」一樣看待的,雖在從教中流離失所,顛沛流離,不能和家人朝夕相處,但他依然能堅持下去,正源於他對教育充滿了愛,他對教學的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圖把自己的全部愛情奉獻給真理。我相信沒有人不痴迷於愛的甜蜜,愛個給人的力量。但生活中,我們就缺乏這種對教育教學的大愛,盡管國家大幅度提高教師工資待遇,但很多人還都處於灰心喪氣的精神狀態之中,教書充滿了抱怨,抱怨領導不善解人意,抱怨學生一代不如一代,抱怨工作的繁雜和辛苦。當我們靜下心來細想,你會發現,我們只是沒有發現我們現在的「愛人」—教育教學的優點,當別人還在為自己遠離學校這片凈土時,我們擁有了;當別人還在為沒有時間接觸書本時,我們可以做到,當別人為名利而奔波時,我們可以面對純凈的孩子的眼睛,讓我們浮躁喧囂的心沉靜下來。對於一個追求平靜生活是人來說,教育教學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嗎?我們可以摒棄自己不想做的,專注於自己樂意做的。找到了教育教學的種種好處,我想我沒有理由不對她充滿愛意,沒有理由對孩子們不充滿感激之情,沒有理由再對她心存抱怨!我們要學孔子的精神:潛心自己的事業,用純凈的良心成就一份責任,用艱苦的跋涉讓教育多幾份人性和溫暖。真的希望素質教育不再是浪漫的影像,而是真實的棲息;古人雲:「淡泊可以明志,寧靜可以致遠。」如果我們能夠以虔誠的心 來看待我們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如果我們能用一份淡定的心態來看待教育教學,我堅信我可以得到孔子那份心情,得到那份平靜。 感悟二:我的教學缺乏法,一種對教育教學「授之以漁」的法。 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對「因材施教」有其獨特的見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學生情況,承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從學生的個別差異出發,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論語》中記載著一個孔子針對學生特點因材施教的經典例子:子路問:「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去做嗎?」孔子回答說:「家裡有父兄,怎麼能自己做主張呢?」當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回答:「當然應該去做!」在一旁的公西華很不理解,認為老師講話前後不一致。孔子說:「子路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謹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縮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去做。」針對學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進行不同的教學。「中人以上,可以語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也。」就是說教學要講究由淺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問孔子什麼叫「孝」,孔子回答說:「無違」。當時由於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沒有進一步要求「無違」的內容,孔子也就不再講下去。後來,樊遲向孔子問起什麼叫「無違」,由於樊遲的理解能力已達到相應的水平,孔子才進一步具體說明「無違」就是父母生前死後都要按禮的規定對待他們,不能違反。對接受教育的對象進行分析,並根據分析的結果確定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但是我呢,我們呢,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素質教育只是為我們以前的教育換了一個名稱而已,我們只會籠統的向學生灌輸我們自己認為掌握好的知識,如果他們沒有接受,就會反過來斥責學生,從來不會考慮這個知識適不適合學生接受,接受後能不能轉化為他們自己的知識,《圍城》中的方鴻漸好像是我們現在教師教學的嘲諷。我們籠統地灌輸道德、知識和學問,我們每天疲於奔命,根本達不到我們教育的預期效果。讀了《跟孔子學當老師》,我想我會好好做到「抑揚有度,因人施評」,讓學生感受老師的愛,感受老師給他們自己傳授的「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向學生詮釋「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等方法。學生或許不記得我們教給了他們什麼具體的內容,但他們一定會記得你教給他的學習方法,一種終生受益的方法。 不同的人,可以跟孔子學到不同的智慧。我跟孔子學當老師,學習他的感受教學之戀本有的恬靜、感動和美好,學習他感受虔誠而熱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❺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期望得到培訓或指導

第一篇:
從01年畢業至今,先後在講壇上走過了七年光景,這七年既短暫又漫長,這里邊既有領導的關心、同事的幫助,也有自己的艱辛努力。回顧自己走過的教學之路,歡樂與辛酸同行,收獲與遺憾同在。我有幾點成長感悟與大家分享:
一、時刻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
教師是一份平靜的職業,教師的工作是平平常常的,心態決定教師的素質和教育教學工作業績。教師要以良好的心態勇敢地面對挑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主動去做,這樣不但會鍛煉自己,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同時也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機會。作為一名教師要有奉獻精神,不去計較個人得失。如果什麼事情都需要別人來告訴我們,我們就已經很落伍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對較弱的地方,只要不斷學習,去吸收時代的、別人的、科學的、優秀的東西。學會學習,就會成功。
二、懂得感恩是教師成長的必備素質
要想成為一個優秀老師,得有一顆感恩的心,也就是要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態。因為感恩,你才有愛心,才會愛生活,愛從事的工作;有了愛心,才能長智慧,有了愛心,你才會努力,才會勤奮,才會反思,才會堅持,才會成長……現在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我覺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源於感恩,是在感恩中靜心學習,盡心工作,用愛心回報社會。
三、做個有心人,及時的反思教學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說,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是膚淺的知識。因此,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我們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教學行為,從教材解讀與設計、教法與學法的選擇、課堂細節的處理等層面去反思。作為日常的教學,近年來我常常用這樣的幾個問題去反思自己的教學:這節課,我投入激情了嗎?對教材的解讀,有更恰當的角度嗎?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合理可測嗎?這節課中最難忘的一個細節是什麼?這節課最大的遺憾是什麼?如果重新來教這節課,哪個地方最值得改進?反思的深度,決定著教學所能達到的高度。活躍在教壇上的大師們,其實也是反思的高手,也是通過一步步的成長,才成為今日的「明星」。
作為一個老師,我們除了反思教學,還可以反思為人處事,反思一切可以反思的東西。同時,要邊反思,邊記錄,用鍵盤留下文字,為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學提供鮮活的案例。
四、總結經驗,梳理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班級管理方法
毛澤東說:「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班級管理講究藝術,要多動腦筋,考慮孩子的需求。從教學方法、教學藝術上動腦筋,哄著孩子跟你走,制服犟牛用再大的力氣不如一把青草效果好。所以教師要形成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堅持下去,成為制度。在安排各項工作要統籌兼顧,考慮問題要周密,使各項工作井井有條,井然有序。要制定明確具體,切實可行的管理目標。善於培養幼兒自主、自信、自立的品格,善於寓教育於管理之中,使每項管理活動都成為教育機會。總之,一個好的班級,離不開教師的精心管理。古人雲:「親其師,信其道。」要想有一個積極向上的良好班級氛圍,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作為管理者的教師就必須掌握孩子發展的腳步,把工作做細、做好。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處處有教育,營造健康向上、個性張揚的班集體。
五、有承擔才有成長
除了做好本職的工作之外,更要兼顧好領導安排的工作。這個學期我接管電教工作,我覺得是領導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和鍛煉的平台,雖然有的方面我不是很懂,但是我每次都很虛心的像杭舒虹老師請教。對於新來的幾位教師上傳新聞、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備課的格式與要求等等,我也是積極的指引,發現問題及時修改。經常到班級里查看電腦的安全性,提醒老師注意維護自己班級的電腦,盡量不要瀏覽一些安全性不高的網站。總之,我會盡我所能、用心的做好領導安排給我的這份工作。
六、有愛心、耐心,認真對待每一個孩子
人的智力是不等的,有差距的,也就造成了學習的差異。要想把孩子都達到統一標準是不可能,也就是說教好所有的孩子是不容易的。用統一的眼光看不同的孩子是不對的。要用不同的尺子來量孩子,發現孩子與與眾不同的長處。千萬不要用一把尺子來量所有的孩子,那樣你滿眼基本上都是差的孩子。孔子弟子三千,賢者才七十二。愛因斯坦小學呆頭呆腦,學校開除;黑格爾大學畢業,輔導員的評價:「此人智力中等,不善長哲學」。沒有想到開了個天大的玩笑,黑格爾成為哲學大師。孩子的發展有快有慢,我們怎能憑孩子的一時表現,判斷他的一生呢?!
學海無涯,藝無止境。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應該成為自己需要時時溫習的功課。以上是我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一點做法和體會,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
「教師人生」要求教師不再把教育僅僅當作一門職業、一個手段、一項工作、一件事情來看待、來處理,而是當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來對待、來體驗、來充實、來完善。
「教師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生命的靈動。
「教師人生」需要感動。感動自己,感動學生,感動家長,感動社會,感動中國,感動未來。
當然,「教師人生」還需要責任,需要體驗教育的快樂,感受教育的幸福。
教師之服飾:不修邊幅,不符合教師的形象要求;不懂禮儀,不合教師的職業規范。
吊帶衫、露臍裝也許性感動人,但應遠離學校和教室;黃頭發、雞冠發嫵媚可人,但應該移開教師的頭上。
教師之語言:教師的語言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曼妙、細膩、唯美、豪邁;教師的語言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思想,深邃、練達、智慧、仁愛。
教師的微笑和嚴厲同樣重要,二者相比,微笑更平和、溫和,更可愛。嚴厲的教師令學生敬畏,微笑的教師令學生喜愛,善於在嚴厲中不時滲透會意的微笑的教師,則令學生敬愛。
教師之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有需要改良與更新、發展與進步。壞習慣一定要改,好習慣如果十年如一日,一成不變,終究有一天也會歸入壞習慣的行列,因為「不變」本身未必就是好習慣

第二篇
教師素質乃教育之本,教師如果僅會傳授知識,只能說是一名普通教師。教師應當以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這便是人師、經師與一般教師的根本區別。青年教師成長大致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一、學習摩仿階段,目標是站穩講台
從學校畢業,剛走上講台,大多數教師往往是給學生展示自己「學」得怎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很難進入「教」的境界。要站穩講台,一般需要學習摩仿1--3年。其主要標準是:熟悉本科教材,適應課堂教學的各種要求,初步顯示出良好的職業素質,能勝任本科教學工作。
1.特點。比學生先懂得某些方面的知識或比學生懂得更多的知識,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從學生接受信息的角度來說,教師傳授的知識可分為無效知識和有效知識。無效知識即舊信息,有效知識是新信息。有效知識又分為教材中現成和教材中沒有的兩類,教材現成又可分為學生能夠看懂和學生無法看懂兩種。教師傳授無效知識等於浪費學生的時間,誤人子弟。教師傳授有效知識特別是學生無法看懂的教材知識來源於教材又超出教師的補充,延伸知識,學生便有所收獲。但是不少教師傳授的有效知識卻是學生自己通過閱讀就能看懂的課本知識,這實際上也是耽誤學生,它剝奪了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阻礙了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從教師自身的角度來說,其所傳授的知識可分為真知識和假知識。傳授假知是指教師所教知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沒有完全吃透和內化教學內容,表現為教師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語言來講授知識,在教學方法上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實踐證明,教師傳授假知識是導致學生機械學習的直接原因。所謂傳授真知是指教師所教知識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教師理解,消化了教學內容,並達到了熟練的地步。因為熟練可以靠簡單重復而獲得,致使教學變成一種形式重知識,輕能力;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結果最多隻能是學生對教材獲得封閉性理解。這只能是教師唯上、唯書、唯教參,缺少主見和創造精神。
2.教學。「講述」知識即使完善無缺,也只是在給學生展示自己在以前的專業學習中或課前鑽研教材時那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鑽研結果。即使站得高看得遠,教師或許確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在「教」中,還未形成自己的風格。嚴格地說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照本宣科,隔靴搔癢。還說不上是「教學」,充其量只是個「展學」而已。
3.態度。心中有書,而「目中」不大「有人」。學生觀念淡薄,只想著如何把書教好。這多由對教材和教法不熟;尚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學內容和嫻熟地駕馭課堂所致。初為教師者多屬此類。
二、發展提高階段,目標是成為骨幹教師
要成為骨幹教師,一般要3--6年。其標准為:熟練掌握課堂教學基本方法與原則,具有挖掘教材潛在內容與恰當處理教材的能力,能較為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具有較好的教學機智和駕馭課堂的能力,初步具有科研的能力,教學效果好且比較穩定。
1.特點。術業有專攻,不僅有學問,而且具有教育智慧。正因為擁有知慧,他才能真正做到啟迪學生的智慧,主要表現在吃透教學內容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方面。吃透教學內容表現為:⑴深刻,即能獨立鑽研與分析教材,能把教材編寫意圖吃透,從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內涵,講起課來能講到點子上。⑵獨到,即知識廣博,講起課來左右逢源,妙趣橫生,從而收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奇效。在靈活應用教法方面,表現為:①啟發,即誘導學生向著未知領域探究,把學生帶進「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然後點拔指示,使學生豁然開朗。②機智,即對教材有真知灼見,具有首創性和獨創性。③廣博,即面對意外情況,教師能靈感閃現,機動靈活地加以處理。④絕招,即教學特長中的特點,是對某種教學技藝精益求精,千錘百煉的地步,經師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呢?是其敬業,樂業的結晶,是長期不斷追求和自覺探索的結果。⑶智慧,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於多想,勤奮,交流。
2.教學。的確能把好的學習方法,技能技巧傳授給學生,力求達到「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的教學目的,教學達到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這個階段,雖然孜孜以求,漚心瀝血,既注重知識的傳授,又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是,「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淺嘗輒止,若即若離。可有時往往見效不大,不盡如意。
3.態度。不僅心中有書,而且「目中」也「有人」但有的只是幾個尖子生。教師一門課教了三年五載,在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法後,就能在課堂上逐漸注意起學生來。可是,有的教師教了一輩子書還是處於這一狀態中,有的認為要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實際只盯著幾個「佼佼者」;有的心裡也想一個不放,實際工作中因畏其難而退步,正因為以這種態度對待學生導致教學質量不高,所以,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做到胸中裝著每一個學生。
三、探索突破階段,目標是成為學科帶頭人
要成為學科帶頭人,一般要在10年以上。其主要標準是:教學上有自己的特色,精通教材教法,甚至具有編寫教材的能力。課堂教學效果與科研成果顯著,在本地區或更廣范圍內知名度很高。
1. 特點。有崇高的師德修養,不僅教書,而且育人,以其高尚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深刻且久遠。教師達到了高於並超越教材的境界,能夠給學生比教材多得多的東西。教師對學生的心理了如指掌,能夠想學生所想,更為重要的是,能在教學實踐中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格熏陶感染學生的思想品格,用自己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
教師兼備教育實踐家與教育理論家的雙重角色的優秀素質。作為實踐家,他們躬行實踐,始終活躍在教學改革上的實驗田中,對教育教學進行最真實最有創造性的變革,從而不斷實破自我。作為理論家思想深刻,勤奮耕耘,著書立說,在理論上有突出的建樹。
2. 教學。是以「啟發」為前提。不是簡單地把現成的好的學習方法、技巧演示給學生看或傳授給學生,而是創設一種「情境」去充分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去探索,在學生思索而不得要領或感到迷惘時,或引導,或點撥幫助,進一步誘發,激勵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識,創造新事物,進而,帶領或指示學生歸納,總結出最適合學科特點和個人實際的學習方法(包括記憶,理解和運用),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不悱不發」。所以說,「導」是教學的最高境界,即「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些有成就的教師在教學上進入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潛移默化,刻鏤無形的最高境界。
3. 態度。胸中裝下每一個學生。教師的心中不但應「良莠兼收」,而且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難處、興趣愛好、性格特點都要牽動著教師的心。首先要真正「愛」每一個學生。其次,要對自己的教學提出更高、更嚴的要求。幾個學生「學得好」並不意味著「教得好」,要全面豐收才算「教得好」。第三,要求教師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絕大多數學生只要教育得力,教導得法,就會成就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❻ 我的教育故事徵文200字

笑,抄無處不在,而那一次,是最襲美的笑容。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有一所學校還有3名同學沒有來得及跟上隊伍離開,最後,有一位老師把他們藏在講台下面,用自己龐大的身軀保護那3名同學,有一塊巨大的石頭壓在他的肩上,他卻咬牙堅持著,不讓大石頭傷害到同學,用盡自己所剩餘的力氣,保護了3名同學。可是,老師天好像故意和他過不去似的,就這樣讓他離開了人世間。那一刻,我流淚了,我為這位老師舍己為人不屈不撓的精神而流淚,我發現,在老師臨走的時候,他的嘴角依然撫養笑容,我認為,那是人間最美的笑容,我覺得,他的離開是值得的,是他救回了那3名同學的生命,我堅信,老師在天之靈,看到同學們快快活活地生活著一定欣慰不已。
這位老師的笑容是最美麗的,他的品質是最高尚的!

閱讀全文

與我的教學之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