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拳譜
想學習陳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拳譜是什麼?
陳氏太極拳老架二路亦稱炮捶。二路拳以剛為主,剛中寓柔。震腳發力,閃展騰挪,竄蹦跳躍,松活彈抖,完整一氣。
3
陳式太極拳老架分為兩路,一路以柔為主,練的是松沉靈靜的柔化之勁,二路以剛為主,在一路鬆柔的基礎上,練的是彈抖的爆發力,要想修煉陳氏太極,二者缺一不可,且順序不可顛倒,建議尋明師學習。
2. 陳式太極拳張東武老架一路上三步有什麼作用
搭手的時候趁對手虛的地方順進去!
3. 陳氏太極拳老架二路炮捶到底有幾種,我看到四十三式七十一式和七十四式,區別在哪裡
陳式太極拳有老架、新架之分,老架是陳氏第十四世陳長興所流傳,其專動作緩急隨應屬,剛柔兼備,其間有跳躍、發勁、震腳,架式寬大,氣勢恢宏。
新架是陳氏第十四世陳有本依據老架的拳法而修改,減少動作的難度與跳躍等,但其架式仍然寬大,氣勢宏偉。
老架和新架的套路都有一路、二路,一路以柔為主,二路以剛為主,故二路又叫炮錘。
老架的二路炮錘是四十三式,新架的二路炮錘是七十一式。七十四式是老架一路,不是炮錘。
4. 老架二路太極拳帶口令
5. 常春芳太極拳老架二路
太極拳的要領不都是松靜嗎?
為什麼不學楊式太極拳呢?
別看這么多式太極拳,其實要求就那幾樣。
要求松靜自然,要求內三合。
解釋一下內三合,呵呵,很多練了很長時間的 同學都不懂內三合是什麼。
周身相合分為內合和外合。
這個內合說的就是內三合。
所謂內三合就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對於我說的這個你們很多人都不了解,我解釋一下這個內三合。
其實很簡單,也並不神秘,普遍存在我們的一舉一動。你拿個東西,做個動作,都是意念下的支配運動,體育運動更是意到力到的體現。只不過我們平日的舉動都是心不在焉,很隨意,而內家拳則是通過內三合對心、意、氣、力協調配合的強調。
我舉個例子啊,比如你提一重物,剛開始你低估了它的重量,隨意一提沒提起來,你可能會想:小樣,沒想到這么沉!?,然後屏息凝視,集中精神,一用力,哈哈,提起來了。
再比如,你推一扇門,隨手一推,反倒後退幾步,惱羞成怒,遂後退蹬,兩手用暗勁緩緩用力,大喊一聲開!一個虎撲動作,門應聲而開,如果是推人,後果可想而知。為什麼?因為第二次你的意念得到了增強,集中精神更能使全身協調一致,爆發力量。原來只是你只是身體局部部位用力(比如手臂),力量肯定小,但第二次則是全身用力(腿、腰、肩膀、手臂),完全符合「力從足起,主宰於腰,發至手」,或者「肩催肘,肘催手」等等等等,這就是內三合,就是內家拳的理論
咱們再說說外三合的要領,
有人說,是人都有三分「氣」。我甚至認為,一個健康普通人身體里的「氣」和內功大師一樣多,只不過大師通過訓練可以聚集並運用體內的真氣,而普通人則真氣分散全身,不會聚集加以運用。但也不一定,為什麼打架「軟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為什麼幾個人按不住一個瘋子?為什麼你憤怒的時候全身充血,感覺力大無窮?因為高度興奮,高度集中精神,意念增強。
你能抬起一部小轎車嗎?
不能吧,告訴你,有人能。國外曾有報道,一小孩不慎壓在小轎車下面,其母親大喝一聲抬起轎車,救了兒子。這與我們古代射箭入石是一個道理,是瞬間爆發的力量,再來一次估計就做不到了。
為什麼第一次就能做到?呵呵,是意念增強你瞬間爆發的力量!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內三合鍛煉的是意念,一觸即發,外三合最終還是要由內三合驅使。
6. 求陳正雷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教學視頻,最好是高清的,謝謝了
超大附件上傳比較麻煩,請原諒不能發送。請去電驢資源下載。哪裡的資源都是DAT格式,即是VCD格式,解析度還可以。陳正雷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教學全套都有。去試試看吧!
7. 老架二路背向慢動做作演示
人生哪有這么多如果,若是真的有如果,有怎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我竟然開始自欺欺人猶不自知,忘了我的眼淚知道,終究騙不了自己。我該面對的現實還是要面對,該接受的結果還是要接受。
8. 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慢練的配音
練太極拳呢最好不要配音,配音樂只能會讓你更靜不下心來,無法真正的去體會太極拳,因為你的思想可能都在體會怎麼去配合音樂了。
9. 陳氏太極拳怎麼那麼復雜還有老架和新架這個不說,居然還有老架一路和二路新架一路和二路求解啊
陳式老來架一路二路來自陳長興自所傳(清朝人,楊露禪的師傅),而新架一路二路則主要由陳發科(民國人)定架。這二位是近代最著名的陳式太極宗師。
老架、新架區別在於套路略有不同,有些單式的練法也有不同。
一路二路的區別在於前者主要用於盤架子,練習基本功法和功力,以沉、靜、緩、柔為主,主要功法為棚捋擠按;後者用於技擊,接近外家拳,以松、活、彈、抖為主,主要功法為采挒肘靠。
建議:初學須從一路開始,老架新架無所謂,但必須從一路開始,個人比較喜歡陳小旺的老架一路和張志俊的新架一路。一路有了兩、三年的基礎後,方可學習二路,本質上二路並非太極而是炮捶(好像其他架勢沒有炮捶,但不確定),雖然學的是老架二路,但個人比較傾向新架二路,偏好老一輩的二路,比如雷穆尼和馮志強。
10. 陳氏太極拳老架二路口訣
傳統武式太極拳練習五階段
太極是一門學問,它要求人們客觀、辯證、一分為二地對待事物、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它是以萬事、萬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的哲理為基礎的一種思想認識。我們把這種對待事物的思想認識稱為太極思想。武式太極拳是太極思想與人體運動相結合的具體表現。它是一個科學的人體辯證運動過程,在這個運動過程中勢勢處處、時時刻刻都包涵、體現著人體內的陰陽變換、虛實相間和剛柔相濟。武式太極拳的訓練注重整體身法和氣勢,要求舉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靜自然、虛實清楚、上下貫穿、八面支撐。它對身法的要求極嚴、極細、極微、極妙,無一不符合人體的科學要求和規范,正如喬松茂先生所言「……它科學地集拳術、力學、導引、傳統哲學為一體」。凡學者只有嚴守身法——立身中正,充分努力地體現出這一風格和特點來,由學架子到改架子;由改架子到走順架子;由走順架子到技擊的運用;由技擊的運用到無畏無敵的精神境界。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節節升高、逐步完成和長功的過程,它須在師父的正確的言傳身教下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步步提高。它不僅僅是身體的簡單運動,更重要的是內在的精神冶煉、身心合一。它的外形功架勢勢符合力學的科學原理,它的內涵機理處處滲透著人體機能的運動規律,它勢勢均與拳理接骨斗榫、毫釐不差。練功走架的感覺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醉,只要堅持按要求鍛煉就可形成太極身法,必能達到固本培元、增強體質、防身御敵、技藝超群和祛病延年之功效。
練武式太極拳原本沒有階段劃分,或准確的講,它的階段之間是相互滲透不可以分得清清楚楚的,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這里為了學者便於掌握,讓初學者在心中有一個大概的框架,本人根據個人體會將練習功架的過程分五個階段來闡述,以便同好參考指正。
第一階段:掌握功架的階段
這一階段屬於打基礎、學架子階段,主要在架子的名稱順序和外形規范、姿勢准確上下功夫,每一動勢都要立身中正。立身中正,顧名思義就是在走架子的運動中,身體豎好,中正不偏,不可前仰後合、左歪右斜、挺胸腆肚和彎腰駝背。武式太極拳的立身中正是指頭頂百會穴與支撐腿的腳跟上下串成一條直線與大地垂直。就外形來看,其身體有微微後靠(仰)的樣子。學武式太極拳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重心點,掌握住立身中正的要求,勢勢提起精神,把頭抬起來,把身子豎起來,有八面支撐的氣勢,眼睛和心思要用在洞察敵情的變化上,做到順隨忘我。這對初學者來講不可能一下子掌握,也不可能一下子把自己長期習慣性的動作改正。這是個努力方向。只要走架練拳就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守住「立身中正」這個最基本的要點。每一動勢都要留心,都要平心靜氣,想好了,認為姿勢准確了再做下一個動作,在學拳架中要努力做好動作之間的銜接。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勢勢有頂天立地之氣勢,猶如一根立木能頂千斤壓力。如果剛開始練拳不把身子豎起來,不但達不到好的效果,而且對往後功夫的提高影響也很大,或者說將永遠也達不到武式太極拳的上乘功夫。為什麼說不把身子豎起來就練不好拳技呢?因為不如此,就不能上下貫穿,就談不上立身中正,也就沒有八面支撐的氣勢,從身體外形上講不符合力學原理;從身體內部來說身體受力不均,氣血流動就不能很好地協調。而且由於身體的歪斜會不自覺地做出無謂的體能消耗,如此連自己的穩定都成問題,何談御敵呢?俗話說的「低頭哈腰學藝不高」就是這個道理。開始學拳必須像學書法寫楷書一樣,要一筆一畫、橫平豎直、有稜有角、勢勢規規矩矩,手腳要依附身體,勿自伸縮,力求守住身法,在架子正確的前提下練習,切不可潦草從事。飛一勢要有走一勢的效果,走一個架子要有走一個架子的效果。剛開始,在規矩的框子裏手腳感覺呆板,沒有靈活性,但只要守住身法堅持習練,慢慢地形成習慣,為下一步凝固架子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初學初練武式太極拳架必須要慢,只有慢才能有時間靜下心來體認,用心體會出和掌握住拳架所要求的身法。這種練功方法看起來嚴格了些、學起來吃些力、有束縛感、進度慢了點,但這種嚴格的練法是今後在拳藝上能夠得心應手的基礎。如果一開始不注意姿勢的准確度,不立身中正、不嚴格苦守身法,一開始就想快、就想用努勁,其結果本末倒置,以後進步就慢了。所以說「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拳容易改拳難。
第二階段:改架子階段
這是凝固架子錘煉自己的階段。所謂改架子就是改正自己在練拳過程中不符合拳理要求的姿勢,使之走向正確。這一階段是在第一階段學完架子後的繼續。在第一階段學拳架的過程中如果學得較慢、較細,掌握得較好、身法毛病較少的話,那麼這一階段將會稍省些力;如果在前一階段學得比較粗,只是在學拳架時大概地順了下來,那麼此階段必須一點點地校正。不管怎樣,改架子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也是練功自律的相持階段,這一階段,如逆水行舟,只有堅持不輟,才能過此關口,必須在長期的習練過程中,逐步克服自己潛意識中不斷出現的、不符合武式太極拳科學規范的習慣性動作。在習練過程中仍然要慢不要快,要把握好重心,身心投入,時時刻刻按照動作的變化規律去細心體會,特別強調把精神集中在每一姿勢的體會上,用心感覺姿勢是否正確,也可面對牆壁上的大鏡子觀看自己的運動姿勢,切忌低頭去看自己的動作而影響拳架的氣勢和整體性。每一動勢,先問自己,身子是否豎起來了?重心把握好了沒有?周身協調好了沒有?虛實做夠數了沒有?每勢是否按照起、承、開、合的步驟做了?手和腳的位置是否恰切順隨,如有不合即速改正,如此反復錘煉,盡量在走架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刻刻留心、勢勢留意,以自己的重心為軸為根,折疊轉換,連貫協調,不可中途斷線,更不可走流水架。從而使自己的身法逐步地形成周身一家。
第三階段:走架子的階段
這是在架子逐步改正後凝固成「周身一家」的架子。這時的拳架走起來比較順,每一動勢,身法均符合武式太極拳「立身中正」的要求和規范,已經守住了太極拳的基本身法。立身中正,舉手投足無過不及,行功走架如長江大河,連綿不斷,前一個動作的完成,既是下一個動作的基礎,也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周身一家,上下相隨,起伏得當,開合有致,虛實相間,氣完勢整。整個走架子過程中,不可以架子順了而精神懈怠,要提起全副精神、全神貫注,利用架子的順隨逐步加強練拳的力度,此階段要多磨練、細磨練,煉精、煉細、煉靈、煉出對敵意識,為了找到所要得到的感覺,此階段仍然要慢,在慢中找到技擊意識和感覺,由於順隨的拳架長期磨練,從而為下一步技擊的運用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第四階段:技擊階段
在拳架走順以後,不再為校正架子費心勞神,也就是說自己的身法已經完全符合武式太極拳的要求,「立身中正」再不是口頭上的了,而是成為自己的良好習慣,舉手投足皆合拳理,此階段仍要堅持按照武式太極拳要求習練。此時的練法要逐步將精力轉移到增強敵情上來,每一動勢問自己,對手用大力擊來,我何以對之?以何迎之、勝之?也就是說,對手擊來我怎樣用太極身法拿住敵人,控制住對手。這一階段要在走架子時把無人當有人,勢勢制敵,在與人打手時把有人當無人,勢如破竹。正如前輩李亦畲先生論述:「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人,按定彼勁,彼自跌出。」這句話很形象,它是功夫上乘時與敵人交戰時的真實感受和寫照。「自己安排得好」,一方面有自己運用得當的意思;另一層涵義是說自己有實力安排好,這是因為經過長期習練,自己身法中正,重心穩固,功夫純青。試想以自己長期習練形成的有八面支撐之氣勢的勁力和剛柔相濟的太極身法去迎接來犯之敵,有什麼可以安排不好呢?「人一挨我」,指對手稍挨上我,我內里如同觸電一樣警覺。「我不動彼絲毫」,是指我外表不動讓對手認為我沒有警覺,而內里在做迎敵的調整,這里的「不動」並不是不動,而是外表好像沒動,而內里卻以足夠的勁力在運動,在做吃住對手重心的行動。「趁勢而人」,由於前面的「不動」麻痹了對手,所以在時間的准備上我先於對手,我已經暗中吃住了對手的重心,此時對手大勢已去,可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處境。此時,我可以明著讓對手感覺到自己的重心被我完全控制,試想對手的重心都被掌握和控制住了,還有什麼不好解決呢?所以「按定彼勁」,我以八面支撐的的正中氣勢向一個連自己重心都控制不了的對手施加壓力,對手感到了壓力和威脅後,自然要做本能的反抗,但想反抗又無法抗拒的時候,其身子僵化,這股僵勁頂來,我便順著這股僵勁順勢發放,所以「彼自跌出」,對手便隨著我的發放順勢被拋跌出去。整個技擊過程是客觀的,是形勢發展的必然,而不是主觀臆斷強行的結果,它是對手讓你怎麼打就怎麼打,而不是你想怎樣打就怎樣打。這便是武式太極拳的技擊妙處。
第五階段:無畏、無敵的精神境界階段
這是功夫上乘的最高階段,這一階段的到來是前四個階段的體現,達此階段後再不須為掌握拳架、走順拳架、如何御敵等身法和意識上下功夫了。也就是說防身御敵已經是自己的良好習慣和潛意識的本能動作。此時並不是說不須要練功了,此時練功有心曠神怡的忘我境界。古拳譜說:「練功一日、技精一日。」又說:「功彌久而技彌精亦。」現在的練不是原來的時時勢勢依規矩的練,而是一種更高境界的依規矩、破規矩,破規矩、還要守規矩的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練功或實戰時身法要守住,精神要放開。雖然放開了,但身法永遠是太極身法,也就是古拳譜所說的全以「氣」而言。這里所說的「氣」是一種氣勢,是從精神上而言的,並不是指呼吸之氣或一般意義上的空氣,這是一種感覺,而感覺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拳無定向、身心相隨,這時的拳,不單指拳頭狹義的概念,而是廣義上的整個太極身法。周身上下處處是拳,挨哪兒,哪兒發,神志專一,氣勢鼓盪,精神貫注,有遇敵欲吃之勢意,真正形成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的上乘功夫。
練武式太極拳不但使人技藝超群、延年益壽,更重要的可使人陶冶情操、改變氣質、處事祥和、遇事冷靜,有脫胎換骨之感,提高生命質量。
總之,傳統武式太極拳主要是從身法而言的。只有練成太極身法才有可能練成武式太極拳的上乘功夫。要想練成太極身法,就必須緊緊把握住「立身中正」這一貫穿在太極拳運動中自始至終的基本要求。切記,沒有「立身中正」,就沒有八面支撐,更談不上陰陽、虛實的變換和剛柔相濟的發放。所以,凡練武式太極拳者必須牢記和緊緊把握住這個要點,只要按此要求去做就能一步步達到成功的彼岸,領略太極拳藝術的魅力。
太極拳十大要論
第一章 理
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 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咸歸於一本,拳術之學,亦不外 此公例。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 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俯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 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 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 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而爾, 急加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裡上下 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 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 不期然而己然。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工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 多聞強識,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 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裡,不難聯 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總歸於一氣矣。
第二章 氣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 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主於一,何分為二?所 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呼則為陽, 吸則為陰,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 升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為清, 降而下者為濁,清者為陽,濁者為陰,然分而言之為陰陽,渾而言之統為氣。 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而所以 為對待迥還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貫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為拘 拘焉耳。
第三章 三節
夫氣本諸身,而身節部甚繁,若逐節論之,則有遠乎拳術之宗旨,惟分為三節 而論,可謂得其截法:三節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頭為 上節,胸為中節,腿為下節。以頭面言之,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以 中身言之,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以腿言之,膀為恨節,膝為中 節,足為梢節。以臂言之,膊為恨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以手言之,腕為 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觀於此,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 有三節也,要之,既莫非三節之所,即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 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由此觀之,身三節部,豈可忽也? 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 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為一節,夫何為三節之有哉!又 何三節中之各有三節雲乎哉!
第四章 四梢
於論身之外,而進論四梢。夫四梢者,身之餘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 亦所罕聞,然捶以由內而發外,氣本諸身而發梢,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 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梢亦可弗講乎!若手指足特論身之梢耳! 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於五行,無關於四 體,是無足論矣,然發為血之梢,血為氣之海,縱不本諸發而論氣,要不可雖 乎血以生氣;不雖乎血,即不得不兼乎發,發? 騫冢 易鬩印R?舌為肉 之梢,而肉為氣之仁,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氣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 齒,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於骨而聯於筋, 不及乎齒,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爾者,要 非齒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氣自足矣, 豈復有虛而不宜,實而仍虛之弊乎!
第五章 五臟
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 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腎也。心屬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屬木, 而有曲直之形。脾屬土,而有敦厚之勢,肺屬金,而有從革之能。腎屬水,而 有潤下之功。此及五臟之義而猶准之於氣,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講拳術者, 要不能離乎斯也。其在於內胸廊為肺經之位,而肺為五臟之華;蓋故肺經動 , 而諸臟不能不動也。兩乳之中為心,而肺抱護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經之位也 。心為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命焉;而兩乳之下,右為肝,左為脾,背之 十四骨節為腎,至於腰為兩背之本位,而為先天之第一,又為諸臟之根源;故 腎足,則金木,水,火,土,無不各顯生機焉。此論五臟之部位也。然五臟之 存乎內者,各有定位,而見於身者,亦有專屬,但地位甚多,難以盡述,大約 身之所系,中者屬心,窩者屬肺,骨之露處屬腎,筋之聯處屬肝,肉之厚處屬 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無窮,肺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之動 快如風,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所能盡罄者也。
第六章 三合
五臟既明,再論三合,夫所謂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 台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左 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膀相合,右肩與左亦然。以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 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目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 執非內合。然此特從變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臟 百骸悉在其中矣。
第七章 六進
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 骸莫不體此為向背,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不 前矣;是膊亦不可不進也。氣聚於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 此所以腰貴於進者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為矣;此 所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左必進右。上右必進左。共為六進,此六進者,孰非 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全無 抽扯之形,六進之道如是而已。
第八章 身法
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 已。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理其力,開拓而莫阻。高,則揚其身, 而身有增長之意。低,則抑其身,而身有攢促之形。當進則進,彈其力而勇往 直前。當退則退,速其氣而回轉扶勢。至於反身顧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 左右惡敢當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為之也。察夫人之強弱,運乎己之機關,有 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隨時以轉 移,豈可執一而論。時而宜進不可退,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以退,退以 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亦實以助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不覺其為後。側 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為左右。總之:現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 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則百骸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顧 可置而不論乎。
第九章 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 應戰,對戰,本諸身。而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 以為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動之機,抑揚伸縮,非 步何以示變化之妙。即謂觀察在眼,變化在心,而轉變抹角,千變萬化,不至 窮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強可致之也。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 覺,身欲動而步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 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其斯之謂歟!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 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進,而後步亦隨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 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 有定位矣。總之: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 於步。步之為用大矣哉!
第十章 剛柔
夫拳術之為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 氣弱者取乎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而破千鈞,尚 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然剛柔既分,而發用亦自有別,四肢發動,氣行諳 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 無柔則還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 隨,騰,閃,折,空, , ,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 武豈可忽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