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兼愛上教學

兼愛上教學

發布時間:2021-02-28 20:52:22

Ⅰ 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翟,生卒年代難以確知(約公元前468~前376)。據司馬遷《史記》載「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從墨翟的生平事跡推斷,他年壽相當長,大約是公元前第五世紀,即春秋戰國之際的人物。他生於魯(具體地點有爭議),能製造車轄,長於軍事工程和守御,大概是工匠或輿人出身,自稱為「賤人」。至於是否作過大夫,迄今未有確證。關於墨翟學術的師承問題,據《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孔丘所創的儒家興於魯,墨翟長期居魯,曾入儒門,是有可能的。但他不滿儒家煩瑣擾人的「禮」和弦歌鼓舞的聲樂,不同意儒家使人破財的厚葬和傷生害事的久喪,並反對儒家的命定說,從而另立新說,聚徒講學。他的大弟子禽滑也曾受教於孔子的門人,後覺儒家的學說不意,方轉入墨家。墨家的著述現存《墨子》一書共53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
墨家學派不僅是學術上獨樹一幟的派別,而且是一個組織嚴密的政治團體。其具體表現是,以「巨子」為首領,徒眾的進退出處,都聽命於他,不得違反。墨翟是第一代巨子,據稱,「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種為實現學派宗旨而義無返顧的精神,是墨派顯著的特點。
儒墨兩家在當時並稱顯學,兩個學派的弟子甚多,遍布各地。但兩派的階級立場顯然不同。孔丘旨在維護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墨翟則反映正在上升的「農與工肆之人」即小生產者的要求。彼此利益相反,所以兩派形成對立面。由於儒墨兩家立場不同,社會政治思想亦背道而馳。儒家主張「愛有差等」,墨家則主張「兼愛」;儒家信「命」,墨家則「非命」;儒家鄙視生產勞動,墨家則強調「不賴其力者不生」;儒家「盛用繁禮」,墨家則儉約節用;儒家嚴義利之辨,墨家則主張「義,利也」;儒家的格言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墨家則「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如此等等。因此,這兩家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也各有特點。
教育的目的與作用:墨家的教育在於培養「賢士」或「兼士」,以備擔當治國利民的職責。墨翟認為賢士或兼士是否在位,對國家的治亂盛衰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為賢士或兼士,必須能夠「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在這三項品德中,德行一項居於首位,因為「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這與儒家的說法頗為類似。但墨家所強調的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則又與儒家有所區別。關於言談,墨家認為在學派爭鳴時代,立論能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否具有說服力,關繫到一個學派勢力的消長,因此作為賢士或兼士,必須能言善辯,能夠奔走說教,轉移社會的風氣。
教育內容:墨翟以「兼愛」、「非攻」為教,同時重視文史知識的掌握及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注重實用技術的傳習。禽滑要學習戰守之術,墨翟即教以戰略戰術和各種兵器的使用。《備城門》以下多篇,顯示墨翟對於這方面的工藝,有湛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墨翟的教導不僅是坐而言,而且是起而行。他為了實現非攻的主張,就反對楚王攻宋,並且派禽滑統率門徒300人幫助宋國堅守都城,使楚王不得不中止其侵略計劃。
墨翟卒後,後學繼承其業。當時物質生產有所改進,文化水平有所提高,百家爭鳴亦有利於學術的繁榮。墨家門徒多出身於「農與工肆」,在階級斗爭與生產斗爭中積累了多方面的經驗,增長了不少科學知識《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以及《大取》《小取》等篇,大抵是墨家後學在百家爭鳴中,進行研討辯論,不斷總結提高的結晶,其中所涉及的認識論、名學、幾何學、力學、光學等等,其造詣都達到了當時的先進水平,也豐富了墨家的教育內容。
教學思想:關於知識的來源,《經上》指明:「知:聞、說、親。」《經說上》又解釋為:「知:傳受之,聞也;方不障,說也;身觀焉,親也」。就是說,人的知識來源有三種:①親知,即親身經歷得來的知識,又可分「體見」即局部的與「盡見」即全面的兩種。②聞知,即傳授得來的知識,又可分為「傳聞」與「親聞」兩種。③說知,即推論得來的知識,這種知識不受方域語言的障礙。這三種知識來源中,以「親知」及「聞知」中的「親聞」為一切知識的根本,由於「親知」往往只能知道一部分,「傳聞」又多不可靠,所以必須重視「說知」,依靠推理的方法,來追求理性知識。這對於人們的認識事物,作了明確的分析。
墨翟關於認識客觀事物的方法與檢查認識的正確性問題,還提出了有名的三表或三法。他在《非命上》先提出「言有三表」,在《非命中》和《非命下》又提出「言有三法」。二者內容基本相同。三表或三法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墨翟認為,判斷事物的是非,需要論證有據,論據要有所本,「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就是本於古代聖王的歷史經驗。但僅憑古人的間接的經驗來證明還是不夠的,必須「有原之者」,即「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就是考察廣大群眾耳目所接觸的直接經驗。第三表是「有用之者」,「於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就是當這一言論或判斷當作政策法令實行之後,還要看它是否切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這三表或三法是墨家判斷事物是非、辨別知識真偽的標准。這也是墨家的邏輯學。儒墨都講邏輯學。孔子主張「正名」,就是以「禮」為標准來判斷是非利害;墨子主張用「本」、「原」、「用」三表法,就是上考歷史,下察百姓耳目所實見實聞,再考察政令的實際效果是否對國家、百姓人民有利。對比起來,墨家的方法是較有進步意義的。
墨家重視思維的發展,注意邏輯概念的啟迪他們為了與不同的學派或學者論爭,為了勸告「王公大人」勿做不義之事,必須辯乎言談,以加強說服力。因此,墨翟創立了一些邏輯概念如「類」與「故」,應用類推和求故的思想方法進行論辯,以維護他的論點。例如「好攻伐之君」反對「非攻」,列舉禹、湯、武王從事攻伐而皆立為聖王,以這些例子質問墨翟,他答曰:「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謂攻,謂誅也。」這里,墨翟指出「攻」與「誅」是不同類的概念,不容混淆。墨翟還嘲笑儒家用「同語反復」的答問方式。墨翟問儒家:「何故為樂?」答曰:「樂以為樂」。墨翟認為這等於問「何故為室?」而答以「室以為室」。以同樣的東西解釋同樣的東西,正是邏輯學所指出的下定義時的典型錯誤。只有答以冬避寒、夏避暑、又可以為男女之別,才是正確回答為室之故。由於墨翟重視邏輯思維,辨析名理,不僅運用於論辯,而且運用於教學。
墨翟長於說教,除稱說詩書外,多取材於日常社會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經驗,或直稱其事,或引做比喻,具體生動,較能啟發門弟子的思想,亦較易為其他人所接受。例如他以分工築牆為喻,教弟子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事成。又如,有二三弟子再向墨翟請求學射,他認為國士戰且扶人,猶不可及,告誡弟子不可同時「成學」又「成射」。這些例子也說明,墨翟教學注意量力,既要求學生量力學習,也要求教者估計學生「力所能至」而施教。

Ⅱ 兼愛,非功,親知,聞知,說知是什麼意思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思想

"親知"、"聞知"和"說知"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墨子提出的人們獲取知識的三種主要專途徑屬.

親知,是指人們親身實踐得來的知識,它是從"踐行"中得來;

聞知,主要指從別人(古人、前人、旁人)那裡通過耳聞目睹(包括文字記載)獲取來的知識;

說知,則是人們根據耳聞目睹的情況、資料,通過思考、演繹、想像而推理出來的結論。

拓展資料:

墨子創立的墨家學說,並有著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墨家創始人。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先秦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墨子硯整套科學理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Ⅲ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三大特徵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三大特徵如下:

1、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

古人十分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例如孔子認為,治理國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還要加強對人民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真正強盛。

孟子也十分強調教育在社會政治中的地位,明確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觀點。墨子則從「兼愛」的立場出發,提出了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的三大施政綱領,把教育當作使社會走向安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2、強調教育的必要性。

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醒地認識到,教育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例如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但他對教育的必要性的強調卻是和孟子相同的。

3、主張德育和智育相結合。

將德育和智育相結合,是中國古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例如周朝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六藝」,春秋戰國以後,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人們似乎更加強調德育的重要,但同時,人們也並沒有放鬆對知識教育的重視,是反對偏執一方,主張德育和智育並重。

(3)兼愛上教學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

孔子認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個性差異主要是後天形成的,所以他注重後天的教育,主張「有教無類」。

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表現啟發性教學原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和行動相結合,要求學以致用。

2、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教育思想:

墨翟以"兼愛"和"非攻"為教,同時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 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注重使用技術的傳習。 對於獲得知識的理解,墨家認為,主要有「親知」、「聞知」和「說之」三種途徑。

前兩種都不夠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須重視說知,依靠推理的方法來追求理性知識。

3、道家教育思想:

道家主張回歸自然、"復歸"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Ⅳ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具體為:

1、墨子重視環境和教育對於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

墨子提出了著名的「素絲說」,認為人性如素絲,以素絲和染絲為喻,形象地說明環境、教育對人性形成的重要性。

2、墨子主張以「兼士」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通過他們去實現賢人政治。

墨子認為兼士應該具有知識技能、思維論辯和高尚道德三項要求。其中道德高尚尤為重要。唯有如此,兼士才能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不分彼此、親疏、貴賤和貧富。

3、在教育內容方面,墨子除了主張進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識教育之外,還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知識教育和培養思維能力的教育。

前者包括生產和軍事科學技術知識教育以及自然科學知識教育,目的在於訓練和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善於與人進行論辯,說服別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與儒家主張「六藝」教育相比,這是墨子在教育內容方面的一個重要創造。

4、在教育原則和方法上,墨子不贊同儒家的方法,而是提倡積極主動地去說教。

(4)兼愛上教學擴展閱讀

墨子的教育教學方法:

1、不扣必鳴

墨子不贊同儒家即消極等待的教育方法,強調主動教育。他認為強調學生的知識和心理准備固然不錯,但未免太不主動了,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即使人們不來請教,教師也應該主動地上門去教。這種以教人為己任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2、述而且作

墨子認為:對於過去好的東西要繼承,對現在有價值的就應當進行創造。這樣才能使全人類的知識不斷增進。由此可看出墨子認識到人類的創造繼承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它提倡每代人和每個人都應當有所作為。

3、言行一致

墨子強調言行一致。墨子認為,凡是說話不守信用,心無誠意,在行動上必然不果斷。

在學術研究上,墨子同樣強調實踐,知識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得來的。人民群眾的實踐是知識的來源,某個人的新發現,需要以過去或現在群眾已有的關於自然和社會的實踐為基礎。

墨子還創立了語義的科學實驗法,在訓練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如墨經中的小孔成像實驗,證明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具有某種超越其時代的現代風格。對墨家吃苦耐勞、艱苦實踐的精神,當時和後來各家都十分嘆服。

4、量力而為

墨子在教學中還提出了量力性原則。他認為一個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難以同時進行幾個方面的學習,所以就應該量力而學。量力原則不但是對學生的提醒,同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

對教師而言,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知識結構和心理發展上的階段性特點和個體差異,從而對學生實施既因材又量力的教育。

在中國教育史上,墨子是第一個明確提出量力性教育原則的人,也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首創這一原則的教育。它比西方近代量力性原則的提出早了兩千多年。

Ⅳ 《孟子》兩章上課時主要講什麼內容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並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 2.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後逐層論證的寫法。 3.初步理解「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2 難點:目標中對第四段論證的理解 教具: 預習指導: 1.自讀兩篇文章各2次以上,注意斷句及個別字讀音 2.結合注釋,粗識大意 3.搜集有關孟子及《孟子》的簡要知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 引導學生回憶《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關於西路軍勝利的原因的論述,從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結論,喚起學生的共識,然後導入本課。 二、了解預習情況後,指名誦讀有關注釋,簡介孟子和《孟子》(2) 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聖」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爭。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指名二人接力誦讀全文,正音後齊誦二遍,再由教師范讀課文(5) 正音:「夫」,fu,發語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議論。「粟」,su,穀子,與「栗」區別。 2.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同桌間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並逐句翻譯(問題一二)(10) 3.教師巡視釋疑點撥,重點注意下列詞語及句子(一些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的「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的「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的「之」動詞,作「到」講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6人串講課文(一讀一譯),師生共同訂正(5) 5.齊讀課文(1) 三、分析課文 1.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問題三四五)(6)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中心論點提出後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3)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麼還要寫第4段?(難度較大,教師可視情況作以講解) 2.教師巡視解疑,並進行調控 3.抽樣提問後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總結(15) 附參考答案: 1)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後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2)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區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於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佔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幾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餘的閑筆。 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筆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 歸納:第4段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布置作業: 1.A類:熟讀並誦課文 2.B類:默寫課文 3.A類:完成《掌握語文》P 之 。 課題:孟子二章(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疏通文意,了解並掌握名詞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2.正確理解並認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並從中得到應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艱苦中造就,從而以樂觀的態度對待初三的生活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 難點:目標2 教具: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提問(2) 指名背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導入新課(2) 1)提問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後引導回顧《孟子》的主要內容,引出孟子的「個人修養」的主張,從而進入課文情境 2)教師指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是反映孟子個人修養、對人生態度的代表作。本文選自《孟子 告子下》 三、檢查預習:(1) 指名概述本文所講的大致意思(中下生) 四、講析課文 1.范讀課文,正音(2) 畎畝(quan) 傅說(yue) 膠鬲(ge) 拂士(bi):同「弼」 空乏(kong) 2.學生活動:指名依據書下注釋,試譯第1段,重點講清「發」「舉」等動詞的意義(問題一)(2) 發:起,被起用。舉:被舉用,選拔。 3.師生共同校正釋疑,教師講解(1) 明確:「發」與「舉」意義不盡相同。「發」與「舉」既表現了人物由低微向顯貴轉換的過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為君,是聖人,他的成功,固然與「堯」的賞識有關,但主要的還是他自身的才幹與努力的結果,故曰「發」;傅說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賢人、平民,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還取決於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4.討論第1段(6)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獨立思考後提問)(問題二) 參考答案:六位。即「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 2)這六位人物有什麼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獨立思考後提問)(問題三) 參考答案:這六個人出身都卑微。(種田、築牆、販賣魚鹽、犯人、隱居者、奴隸),他們都是經過艱苦的磨練,顯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幹,後來都被統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 3)作者列舉這六個人有什麼作用?(這一問題有點難度,學生獨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師可作點撥)(問題四) 參考答案:為下文「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作鋪墊 5.討論第2段 1)講析重點詞語及句子(主要是名詞和形容詞作動詞用)(1)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詞:這 「苦、勞、餓、空乏」:原來都是形容詞,課文中均用為動詞。 「拂」:(fu)違背、受阻撓「亂」:動詞,擾(讀時在「行拂亂」後稍作停頓 「所以」:介詞,課文中的「所以」可譯為「之所以...是原因」 「曾」:與「增」通假 2)學生活動:指名試譯第2段,師生訂正(問題五)(3) 3)教師講解:第2段與第1段的關系:第1段列舉六個特殊的事例,推斷歸納出第2段帶有普遍性的結論;又通過後面的結論,論證前面所舉六個人之所以在事業上能獲得成功的原因:艱險的環境,給人以困苦、飢餓、人貧困、疲乏、憂慮,然而,也正由於經受了這些磨難,堅定、振奮了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迎戰困難、謀求生存的過程中不斷增長了才幹。(可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例,闡述「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無好男」的道理)(2) 6.討論第3段 本節難度較大,可由教師逐句串講 1)重點弄清下列詞語及句子:(2) 「恆」:常常。「過」:過錯。這里用作動詞「犯錯誤」 「然後」:這樣以後。「然」代詞,「這樣」指有過失 「衡」:與「橫」通假,梗塞、不順利 「征」:觀察到,檢驗 「入則無法家拂(fu)士」:在國內如果沒有善於法的世臣和善於輔佐的賢士的規勸諷諫。「拂」:匡正過失 2)小組討論:這一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麼觀點?(5) 3)抽樣提問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2) 參考答案:論述了人常常處在困境,才能不斷奮發;國家常常沒有憂患,則往往會遭至滅亡。即精神上的潰滅必然會導致物質上的滅亡。在論證方法上則運用正反論證,一反一正,為推斷出中心論點打下基礎 7.討論第4段 1)學生依據注釋試譯,指名翻譯後教師評價 2)教師講解:最後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常處憂患,多受磨難,可以促使人奮發圖強,從而得「生」,耽於安樂,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敗、墮落,從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國家的興盛衰敗亦是如此 五、指導背誦課文 1.採用教師扼要板書,學生尋規律背誦的方法逐段解決 第一段:以六個人物為線索 第二段:以「故、苦、勞、餓、空乏、拂、亂、所以」為線索 第三段:以「改、作、喻、入、出」為線索 2.學生邊看書邊試著尋找規律默讀 3.學生試背 4.全班齊背 六、布置作業 A.熟練背誦全文 B.默寫全文 課題:孟子二章(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兩篇文章的寫作技巧,學習課文中的排比、對比的修辭方法 2.通過比較,分析兩篇文章在論證方法上的不同點。 3.鞏固練習: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 4.正確理解並認識「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內涵並從中得到應有的教益---如何正確看待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2、4 難點:目標1、3 教具: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2) 抽查中下生背誦《生死憂患,死於安樂》 二、繼續分析《生死憂患,死於安樂》 1.討論論證方法 1)教師提示,創設情境:上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開頭提出論點,然後分二個方面分別來論證論點的,本文在論證的思路上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又是怎樣的結構呢?試作具體分析(1) 2)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指導,必要時給以點撥(5) 3)抽樣提問,師生共同評價(5) 參考答案:本文的論證方法,主要是由個別到一般,最後推斷出中心論點,即特殊論據----一般論據-----中心論點。在論證上採用正反論證,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同一哲理的兩個方面。 2.分析本文的語言風格(5) 教師提問,學生獨立思考後提問,師生共同評價: 1)本文主要用了什麼修辭方法?試作具體分析(順便分析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本文的語句有何特點?舉例說明 參考答案:1)排比和對比。對於同一論題,多角度多層次地加以闡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瀉千里,使文章富有氣勢。例如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對比見第三段末。另上一篇也用了相同的修辭方法。 2)多用短句,且句式較整齊,近似對仗,(駢散對照)讀起來琅琅上口。例如:開頭的六句,第二段的「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於心,衡於慮」「征於色,發於聲」等等。與上文也有似之處。 3)齊讀課文一次,再次體味本文的語言風格 三、難句分析:(7) 結合課後練習三(先提問學生分析,其他學生有不同意見補充後教師小結)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什麼?(仁政、王道,與「霸道」相反) 2.「所以動心忍性」是什麼意思?用語言簡要描述一下(當人經受苦難時,他的內心會受到驚動,而自覺地磨練自己,使自己的性情堅韌起來,增強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戰勝困難的勇氣與毅力) 四、自由討論:學生自由發言,若無學生舉手,教師點較優生回答(8) 1.如何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張(有什麼進步意義及局限) 2.你贊同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嗎? 五、堂上練習:(10) 1.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助詞「的」) 2)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指代「小城」) 3)委而去之(代詞,代那座城池) 4)寡助之至(動詞「到」) 5)親戚畔之(代詞,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 2.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並寫出原字 1)親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則無法家拂士 __通___ 4)困於心,衡於慮 __通___ 3.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義 1)池非不深也 古___ 今____ 2)城非不高也 古___ 今____ 3)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古___今___ 這里還有很多 http://www.cn910.net/showtext.asp?id=3463

Ⅵ 赫爾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把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寫了著名的教育學著作是什麼

你發個郵箱給我,我傳你幾份資料。答案字數有限制,文件太大了,先給你發一部分吧。別忘了給我加分啊,我這么不容易
選擇題:

「以僧為師」,「以吏為師」是古代什麼時期的教育特徵?

A.中國 B.埃及C.希臘 D.羅馬 ( B)

以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達 B.埃及C.希臘 D.雅典 ( D)

以培養忠於統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臘 B.埃及C.斯巴達 D.雅典 ( C )

以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法比較靈活為特徵的是古代

A.希臘 B.埃及C.斯巴達 D.雅典 ( D )

以強調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比較嚴厲為特徵是古代

A.希臘 B.埃及C.斯巴達 D.雅典 ( C )

初等義務教育普遍實施於

A.古代 B.文藝復興後的歐洲C.近代 D.現代 ( C )

以「教育的終身化」為教育特徵的是

A.古代 B.文藝復興後的歐洲C.近代 D.現代 ( D )

以「教育的民主化」為教育特徵的是

A.古代 B.文藝復興後的歐洲C.近代 D.現代 ( D )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為教育特徵的是

A.古代 B.文藝復興後的歐洲C.近代 D.現代 ( D )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獻是

A.《學記》 B.《論語》C.《禮記》 D.《中庸》( A )

在教育史上主張「有教無類」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提出「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 A )

在教育史上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

下述屬於墨家主張的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b )

下述屬於孔子主張的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A )

下述屬於孔子主張的是

A.兼愛 B.「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B )

下述屬於孔子主張的是

A.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B.兼愛C.「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C )

下述屬於道家的主張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C )

由《學記》提出的教育主張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C.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學 ( D )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出自

A.《學記》 B.《論語》C.《禮記》 D.《中庸》 ( A )

「學不躐等」出自 A.《學記》 B.《論語》C.《禮記》 D.《中庸》( A )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話反映了

A.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B.教育與經濟的關系C.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D.教育與科技的關系 ( A )

西方古代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蘇格拉底 B.柏拉圖C.亞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 A )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圖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國》 B.《政治學》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A )

反映古希臘網路全書式的教育家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國》 B.《政治學》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B )

以教育現象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是

A.教育 B.教育學C.教育論 D.德育論 ( B)

1632年,《大教學論》的出版標志著教育學的獨立,其作者是

A.誇美紐斯 B.赫爾巴特C.盧梭 D.裴斯泰洛齊 ( A )

近代啟蒙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誇美紐斯 B.康德 C.盧梭 D.裴斯泰洛齊 ( C )

近代教育史中主張「紳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齊 B.盧梭 C.康德 D.洛克 ( D )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說」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盧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齊 ( A )

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立始於誇美紐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學論》 B.《愛彌爾》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A )

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把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的教育家是 A.盧梭 B.誇美紐斯C.康德 D.赫爾巴特 ( D )

以下哪一項不是赫爾巴特強調的中心

A.教師中心 B.學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課堂中心 ( B )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關於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的主張,稱為

A.白板說 B.做中學C.兒童中心主義 D.實質教育派 ( C )

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學論》 B.《普通教育學》C.《論演說家的教育》 D.《民本主義與教育》( D )

以下哪一種觀點是杜威的主張

A.教師中心 B.兒童中心 C.課堂中心 D.教材中心 ( B )

1939年,首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主編《教育學》的教育家是

A.凱洛夫 B.贊可夫 C.布魯納 D.維果斯基 ( A )

我國嘗試編寫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始於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 B )

依法治校是指學校以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文件規定為依據,完善內部各項管理制度和紀律,使學校管理的各個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教育法》規定,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

3.《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4.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60 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

5.根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營業性歌舞廳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場所,應當設置未成年人禁止進入的標志.

6.《刑法》是規范有關 犯罪 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7.《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規定,學生每天學習時間(包括自習),中學不超過 8 小時,小學不超過 6 小時.

8.實施教育行政處罰的機關,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外,必須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門.

9.參加教師資格考試有作弊行為的,其考試成績作廢, 3 年內不得再次參加教師資格考試.

10.學校對校舍,體育設施,消防設施,各種儀器設備安全狀況,應當每月檢查一次.

11.參加繼續教育是中小學教師的權利和義務

12.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應立足於教育和保護,從小抓起,對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及時進行預防和矯治

13.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的 受教育權 ,不得隨意開除學生.

14.《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5.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期間,行政處罰不停止執行.

16.《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十四條規定,學校每學年至少舉行一次以田徑項目為主的全校性運動會.

17.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 , 懲罰為輔的原則.

18.《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於 2004 年 7 月 1 日正式施行.

19.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20.權利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並加以保障的人們所應當或可以享有的一種利益.

二,選擇題(分單項選擇和多向選擇,共30分 )

(一)單項選擇(共10小題,每小題1分,計10分)

1.有關法律規定:"對使用特殊音響警報和紅色回轉警燈的警車,其它車輛應當避讓."這體現了行政職權的什麼特徵 ( C ) A,優益性 B,單方性 C,強制性 D,執行性

2.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開審理的年齡是( B )

A,14周歲以下 B,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 C,16周歲以上不滿17周歲 D,18周歲以下

3.對民辦學校重大問題擁有決策權的是( D )

A,校長 B,教職工代表大會 C,學校工會 D,學校董事會

4.王某擔任某縣高二英語教師期間通過了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學校以王某服務期未滿,學校英語教師不足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職學習.王某欲以剝奪其參加進修權利為由提出申訴,受理申訴的機構應當是( A ) A,當地縣教育局 B,當地縣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廳

5.有的學校在學生手冊中規定:"禁止男女生之間互訪宿舍."此規定從法學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釋為:"男女生不得無故進入異性宿舍."這一解釋屬於( A )

A,目的解釋 B,文法解釋 C,歷史解釋

6."學校應當於每年的教師節組織教師宣誓活動."這是( D )的規定.

A,《教育法》 B,《山東省實施〈教師法〉辦法》 C,《教師法》 D,《青島市實施〈教師法〉若干規定》

7.依據我國相關法律,下列有可能成為行政訴訟被告的是( C )

A,某教育局局長 B,某市市長 C,某市公安局 D,某鄉鎮黨委書記

8.《教育法》規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採取措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 B )

A,民事責任 B,刑事責任 C,一般責任 D,行政責任

9.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國務院有權制定和發布( B )

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規 C,教育政府規章 D,教育單行條例

10.某寄宿小學派車接送學生,途中有學生提出要上廁所,司機在路邊停車5分鍾,5分鍾過後,司機沒有清點人數就將車開走.小學生王某從廁所出來發現車已經開走,急忙追趕.在追趕過程中摔倒在地,將門牙跌落三顆.王某的傷害由誰承擔責任 ( B )

A,司機負責 B,某寄宿學校負責 C,司機和某寄宿學校共同負責 D,司機和王某共同負責

二)多項選擇(共10小題,每小題2分,計20分)

1.法律責任的類型有( ABCD )

A,民事法律責任 B,行政法律責任 C,刑事法律責任 D,違憲責任

2.張某作為一名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權利有( ABCD )

A,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 B,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

C,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 D,完成規定的學業後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學位證書

3.教師可以採用的行政救濟途徑主要有( AD )

A,行政復議 B,民事訴訟 C,仲裁 D,教師申訴

4.教職工代表大會是學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職責是( ABC )

A,聽取校長工作報告,審議學校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B,聽取和反饋教職工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團結教職工支持校長正確行使職權

C,決定有關教職工福利的重要事項,監督校長和學校其他負責人的工作

D,罷免校長

5.學校可以解聘教師的情形有( BCD )

A,不能團結同事,其他教師不願與之共事的 B,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的 C,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

6.下列屬於體罰學生的情形是( BC )

A,讓1-2年級的小學生一個生字抄寫10遍 B,王某上課講話,老師令其抄課文5遍

C,李某等八人上自習課講話,老師令李某等八人到學校運動場跑10圈

D,體育課教師在課堂上為糾正某學生的不規范動作,令其反復練習4次

7.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特點有( ABCD )

A,權力和自由的廣泛性 B,權利和自由的現實性 C,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性 D,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8.對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設定包括( AB )

A,法定監護 B,指定監護 C,委託監護 D,代理監護

9.我國現行的學校教育制度是( ABCD )

A,學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教育學部分

一.選擇題

1.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教育代表作是(D)

A.《愛彌兒》B.《人的教育》C.《教育漫話》 D.《教育論》

2.「教學與發展」理論的倡導者是(A) A.贊科夫 B.皮亞傑 C.布魯納 D.根舍因

3.「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了哪種因素對人發展的影響?(B)

A.遺傳 B.環境 C.教育D.社會活動

4.毛澤東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國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是(A)

A.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B.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C.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接班人D.培養腦體結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5.《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並把其責任交給(B A.國家 B.地方 C.學校 D.家長

6.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突發性事件作出迅速、恰當的處理被稱為「教育機智」。這反映了教師勞動的哪一特點?(C) A.復雜性 B.師范性 C.創造性 D.主體性

7.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B) A.備課 B.上課 C.課外輔導D.檢查評定成績

8.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其進行順序是(D)

A.以知為開端,知、情、意、行依次進行B.以情為開端,情、知、意、行依次進行

C.以意為開端,意、知、情、行依次進行D.視具體情況,可有多種開端

9.班集體形成的主要標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會B.開展了班級工作 C.形成了正確的集體輿論D.確定了班級工作計劃

10.課外校外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其實施范圍是(D)

A.在課程計劃(教學計劃)之中B.在學科課程標准(教學大綱)之中

C.在學校之外D.在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准之外

二.境空題

11.教育學研究的教育現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社會現象和認識現象。

12.美國教育家孟祿主張的教育起源論被稱為是心理起源論;而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教育只能起源於勞動。

13.我國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被稱為壬寅學制;正式實行的第一個現代學制被稱為癸卯學制。

14.廣義的教育制度是指國民教育制度;狹義的教育制度是指學校教育制度。

15.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客體),又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

16.直視手段一般可分為三類,一是實物直觀,二是模象直觀,三是語言直觀。

17.我國中小學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說理教育(說服教育),基本途徑是教學。

18.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基本方法是觀察法;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19.課外校外教育的組織形式有群眾性活動、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三、簡答題

20.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哪些基本特性?

①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②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不均衡性;

③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④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21.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基本點是什麼?

①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勞動者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②使學生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③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

22.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的知識素養?

①比較系統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②精深的專業知識;③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④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包括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23.我國中小學德育應完成哪幾個方面的任務?

①培養學生初步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②引導學生逐步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③逐步使學生養成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法紀觀念和文明行為習慣;④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質。

四、論述題

24.在我國建國後的教學實踐中,曾出現過學生走出校門,學工、學農、學軍等作法,認為學生獲得知識主要藉助於他們自身的社會實踐。試從某一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出發,對這一作法進行評述。

①這一作法違背了「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教學過程規律。

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具有特殊性。因為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接受間接經驗來實現的。藉助間接經驗認識世界,是認識上的捷徑。

③強調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絕不是說學生不需要直接經驗,直接經驗不僅是學生獲得間接經驗的途徑之一,而且在學生獲取間接經驗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經驗是掌握間接經驗的認識基礎。 ④在教學過程中,既不應只強調直接經驗而忽略間接經驗的掌握,也不應只強調間接經驗而忽略直接經驗的掌握,應把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有機結合起來。

⑤學工、學農、學軍有利於學生獲得直接經驗,但不能搞形式主義,選擇實踐活動應從教學目標需要出發。生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和體力,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過程。

25、如何正確理解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一)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是學生簡捷有效地學習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是教育者,是「先受教育的」。我國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寫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揭示了教學工作中的一個普遍規律,即學生所聞的「道」,所授的「業」和所解的「惑」,是通過教師來解決的。教師受社會的委託,代表社會的利益,執行社會對教學的要求;他受過專門訓練,精通所教的專業知識,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懂得如何組織和進行教學。他在教學過程中決定著教什麼和如何教,決定著按什麼方向和目標組織教學,把學生培養成什麼人。他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啟發者和指導者,能正確引導學生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啟發學生不斷進行思索,促使學生由「需要教」向會自學、能自學轉化,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都有賴於教師的引導,依賴於教師的教,依賴於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學方式、教學質量。對學生而言,只有藉助於教師的教導與幫助,才能以簡潔有效的方式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迅速提高身心發展水平,使自己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教師有效教學的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教學的客體或對象,他們也是教學的直接參與者,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的教固然重要,但對學生來說畢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教師傳授的知識與技能,施加的思想影響,都要經過學生個人的觀察、思考、領悟、練習和自覺運用,自我修養,才能轉化成為他們自身的本領與品德。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影響著學生的求知慾、自信心,決定著他們的學習效果和身心發展水平。學生的學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因素。沒有學生的主觀努力,教師教得無論怎樣好,學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最終也達不到教學目的。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是相互促進的。從教學目的、方向、內容、方法等方面看,教師永遠起主導作用;但從學生的認識活動看,他們是否具有自覺的學習願望和積極的學習行動,則是一個決定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教和學相輔相成,彼此促進。

六、論述
聯系自己的教學實際,試論怎樣上好一堂課?

一、教學目的要清晰明確課堂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其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先決條件,在於堅持清晰明確的教學目的,時刻注意教什麼,怎樣教,最後要達到什麼目的。 掌握清晰明確的教學目的,關鍵在於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深刻掌握教學大綱和教材本身的內在要求。一堂課所應完成的教學任務是多方面的,但在實際教學中,不是一項一項的單獨地去完成,而是綜合地解決傳授知識與技能,發展智能,培養共產主義思想品德以及增強體質等任務。

二、教學內容要正確

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使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來實現的。目的明確之後,最重要的是要正確地掌握教學內容和正確地傳授教學內容。為此,要深入鑽研教材,准確理解每一個科學概念、原理、法則、公式和規律;要從教材的部分與整體的內在聯繫上下功夫,了解教材每部分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後各部分的因果聯系及其發展序列;抓住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深入研究和掌握。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既能講清科學概念和規律,又能掌握觀點與材料的內在聯系,把重點內容突出出來,使學生准確理解概念和規律,並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

三、教學方法要靈活適當

要使教學內容為學生所接受,並能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必須在課堂上機智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比如當學生對這堂課認識不足,學習態度不積極時,就要善於提出有趣味的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要求,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當教師在講到全課關鍵性問題時,就通過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學精神集中,全神貫注,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考主要問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有些問題預計到學生不易理解,就要採取一種通俗化的講解法,輔以生動活潑的直觀教學,使學生深入淺出地掌握知識。當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時就要盡可能通過談話法或討論法,引導學生自己通過思考和互相討論,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鍛煉他們的獨立自學能力,促進其智力的發展。一節課絕不是用一種固定不變的方法,就能完成教學任務的,實際上經常是採取多種教學方法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備課時准備好運用哪些教學方法,要根據當時課堂教學進展的情況,機智靈活地改變教學方法,使方法能適應當時教學的需要。並且要把幾種教學方法結合好,在不同條件下都能起到各種教學方法特有的作用。

四、課堂組織要嚴密緊湊

上課是在特定的時間(上課時間內)、空間(教室或操場等)、人員(教師和學生)及教學設備(課桌椅、黑板、講台、教具)等條件下開展的教學活動。只有教師把這些因素都充分考慮好,使這些條件得以有效地利用,才能在以較少的時間、精力、人力和物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是說不但要完成教學任務,而且還要通過對各種條件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學效率。作為一名教師,上課絕不是單純講授知識,重要一環要把課堂活動組織好。

干釋棋錢恭綾惟助群第葳薩刊娉港鄣爍單言邊靠

Ⅶ 道德與法治在課堂教學怎樣落實兼愛

就應該將道德與 法治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 新課改將《思想品德》改為...如何將道 德與法治變為學生內在的自覺遵守的規則。七年級《道德與法治》...

Ⅷ 簡述墨家學派的教育方法

今天我們對中國古代一位非常重要且在考試中也是經常考察到的教育家—墨子的思想進行總結,以便各位考生備考。

1.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的社會作用

墨子主張通過「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建設一個平等、互助的「兼愛」社會。他認為教育是實現兼愛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作用

墨子也非常重視教育和環境在人個性形成中的作用,墨子的貢獻則在於提出染絲說,以素絲和染絲為喻,來說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變和形成。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故染不可不慎也。」

2.教育目的

墨子主張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造就「賢士」或「兼士」,「賢士」的標准有三條: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

3.教育內容

(一)重視科技知識和生產知識的傳授

《墨子》一書中,記載有幾何學、光學、力學等方面的知識。

(二)重視研究軍事知識和軍事技術的教育

墨子在政治上主張「非攻」,他對兵工學和防禦戰爭中所使用的器械是很有研究的,並以此作為教學的內容。

(三)重視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包括認識和思想方法的教育、邏輯形式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善於與人論辯,以雄辯的邏輯力量去說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4.教育方法

(一)積極主動的教學態度

墨家不同意儒家「扣則鳴,不扣不鳴」的消極等待的態度,主張積極主動「強說人」,扣則鳴,雖不扣必鳴。

(二)主張創造

墨子反對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主張,他認為應該「述而且作」

(三)言行一致,合其志功

墨子和孔子一樣把道德修養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說:「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四)實際出發,量力而行

墨子是在中國教育史中首先提出「量力」這一教學法的,他十分注意施教時學生力之所能及。墨子的「量力」具有兩方面念義:一是就學生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時進行幾方面的學習。二是就學生的知識水平而言,應當量力而教,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益尊。」

Ⅸ 墨子的教育的內容、原則、方法、目標及成果

墨子的學說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
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④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清廉儉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哲學政治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實 」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准,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准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繫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但墨子並沒有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墨家學派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邏輯思想體系。
一種觀點認為,墨子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 但另一種觀點認為,「非命」與「天志」體現了墨子「天人之辯」強烈的思維張力,在墨子宗教哲學里,天志兼愛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歡自強不息的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 治者發動 戰爭帶 來的禍 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 」來充當; 而人民與天子國君,則都要服從天志 ,發揚兼愛,實行義政,否則,就是非法的,這就是「 一同天下之義」。
邏輯思想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范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准,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閱讀全文

與兼愛上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