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散曲教案

散曲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28 19:56:27

『壹』 天凈沙秋思教案

《天凈沙·秋思》教案 教學目標1、反復誦讀,品味語言,感悟小令凄婉、蕭瑟的意境。2、通過與《天凈沙·秋》的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悲秋情懷和思鄉之情。3、完成背誦。 教學重點與難點1、重點:藉助品讀、想像,領會小令凄婉蕭瑟的意境與悲秋思鄉的思想感情。2、難點:從語言角度,賞析詩歌,領悟曲中情趣。通過兩首小令描寫的景物上的異同等方面的比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學技術與學習資源應用多媒體課件及相關教學設施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 1、課前播放歌曲《故鄉的雲》。 2、詩句接龍:回顧學過的關於思鄉主題的詩句。 1、欣賞歌曲。 2、自由發言。 以游戲的方式,從學生學過的詩句入手,激發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為後面的學習作鋪墊。 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 1、作者馬致遠簡介。 2、播放課文視頻。 3、范讀課文。 1、認真聆聽,自由朗讀課文。 2、個別朗讀、小組朗讀、全班齊讀。 讀課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礎,有助於把握文本。 研讀課文 深入理解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小令內容: 1、作者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 2、從這些景物的描寫中,你品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縱觀這首小令,請你用簡潔的語言來給這幅圖畫擬一個恰當的名稱。 4、作者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詞句體現出來?表現了他怎樣的情感? 5、介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 閱讀課文,思考品味,交流讀後感受。 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作者描繪的景色。 通過秋景的描寫,表現羈旅遊子的悲秋情懷和思鄉之情。 「斷腸人在天涯」表現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以及背井離鄉的遊子思鄉悲秋之情。 引導學生抓住小令中的關鍵詞,細細品味,領悟意境,感悟作者在文字背後隱藏的情感,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 比較閱讀 賞析領悟 1、出示表格。 2、指導學生從多角度對兩首小令進行比較。 3、課堂小結。 4、播放台灣作家餘光中的新詩《鄉愁》。 1、全班齊背《天凈沙·秋》。 2、小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3、各組選派組員交流發言。 4、背誦課文。 小組合作學習能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及合作的能力。通過與《天凈沙·秋》的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悲秋情懷和思鄉之情。 作業布置 基礎題:朗讀背誦。 提高題:把小令改寫成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拓展題:閱讀台灣作家餘光中的新詩《鄉愁》,體會詩的意境。 學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業。 分層作業的布置適應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作業的多元化設計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訓練與評價(見附頁)
附:學生學習工具紙《天凈沙·秋思》1.《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 ___。天凈沙是__ 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 __。2.《天凈沙·秋思》作者___ ___,是______代著名___ ___作家、___ ___家。他與_____ __、______ _、____ ___被稱為「雜劇四大家」。他的《天凈沙·秋思》被稱為「___________」。3.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曲的題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樹」是最有特徵性的秋景,給人以蕭條、寂寞、悲涼的感覺。C.「小橋」一句讀來令人親切,可仔細想去,卻更增添了「斷腸人」的愁緒。D.「斷腸人」句中的「斷腸人」是一位「離人」,「天涯」即「極遠的地方」。4.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九種景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而加在名詞前的定語則體現了詩人對那些景物的獨特感受。B.這首小令,寫景由近到遠,感情抒發由淺入深,開頭一句「枯藤老樹昏鴉」是詩眼。C.這是一幅秋景圖,又是一幅絕妙的秋思圖。圖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最能表現「秋思」。D.這首小令用極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極豐富的意象;人與物結合,情與景交融,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5.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曲的前三句選取了富有特徵的九種事物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圖。B.第二句描寫詩人所見異鄉的幽美、恬靜的景象,越發使人感到孤獨。C.從整個構圖來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體。寫景是為了烘託人。D.從此曲的題目來看,作者所要表達的是對秋的傷感,而並無思鄉之情。6.比較《天凈沙·秋》與《天凈沙·秋思》的異同,填寫下表 《天凈沙·秋》 白樸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作者描寫的景物 畫面呈現的色彩 給畫面配一名稱 作者表達的情感 兩首曲的相同點 你看這個怎麼樣

『貳』 古代詩歌五首的教案

古代詩歌五首

學習目標

1.朗讀並背誦這五首古代詩歌。

2.培養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3.品味詩歌的意境。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並背誦這五首古代詩歌。

(2)感悟古代詩歌的內容。

2.難點: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間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2.就詩歌不理解之處質疑。

二、導入

這五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楊帆,賞花觀鳥,詠春悲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喚起我們美好的情懷。朗讀時應該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像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喜共悲,然後再作客觀評析。

三、正課

1.朗讀《觀滄海》,要求讀得富有節奏感,讀出作者的感情。

2.作者作品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集》。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3.關於漢樂府詩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配樂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4.賞析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交代觀海的地點,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開闊,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描寫由此拓展開來。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是「多麼」的意思,是贊美之詞。在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人眼簾的是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遼闊的大海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天蕭瑟,洪波湧起。

雖然已到秋天蕭瑟、草木零落的季節,但島上依然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以生機盎然之感。詩人面對蕭瑟的秋風,極寫大海遼闊壯美,波濤洶涌,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感傷的情調,表現作者壯闊的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兩句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慨,寫出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

5.小結。

這首詩寫登山望海的景象,氣勢雄渾,表達了作者壯闊的胸襟和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

第二課時

6.朗讀《次北固山下》。

7.作家作品簡介。

王灣,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玄宗開元年間進士。開元初,為滎陽主簿。五年至九年,參與編撰《群書四部錄》。官至洛陽尉。《全唐詩》存其詩十首。

這首五言律詩最早見於《國秀集》。詩題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三面臨江。詩人這次途經北固山去游吳中,但見船下江水潮平岸闊,頭頂南雁北歸,觸發了心中情思,於是寫下這首傳世佳作。

8.賞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首聯「客路」點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規定了全詩的情調氛圍。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綠水中向前行。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頸聯寫潮水上漲,江面頓時開闊,江水似乎與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風順江吹來,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掛著。作者通過「風正一帆懸」的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大景表現了出來。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頸聯表現的是江上行舟,即將天亮的情景。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既寫景又點出時令。這兩句可以說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尾聯,不言思鄉之情,而思鄉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歸,自然想到鴻雁傳書的典故,便想讓大雁把他這遊子的音訊帶給洛陽家鄉。「鄉書」、「歸雁」與首聯的「客路」、「行舟」,遙相呼應,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使全篇籠罩著一層清淡的鄉思愁情。

9.小結。

這首詩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見,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給人以積極、樂觀、奮發的藝術享受。

四、作業

第三課時

『叄』 《元曲的興盛》的教案怎麼寫

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元散曲的相關知識。
2了解五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藝術手法。
二、能力訓練點
1初步掌握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從作品中提煉寫作方法,訓練學生以讀促寫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讓學生通過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來了解這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生活。
2培養學生富有個性的審美感,發現自己獨得的秘密。
[教學法構想]
一、教法
1設計表格讓學生通過查找了解有關元散曲的知識和相關的作家作品。
2通過誦讀指導,體會語言,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
3有意識地進行寫作方法指導,讀寫結合。
二、學法
1藉助網路等媒體查找資料相互交流,學習對知識進行系統總結。
2反復誦讀,抓住形象,體會情思。
[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藝術手法。
二、難點:體味作品語言,學習各種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一、了解散曲的發展
讓學生通過自己課前的預習,匯報總結。
王國維說過,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為什麼元代散曲會興盛起來呢?
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間流傳,它是富有生活氣息的文學樣式。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散曲能繼承五代、兩宋的詞運,在元代韻文中占著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
(1)詞的衰頹——文體本身的發展。(這一條是重點)
自中唐以後,長短句歌詞在文人手中逐漸成為「別是一家」的詩體,兩宋時得到很高的發展,但到了南宋後期,由於詞家遠離現實生活,片面追求文詞的工麗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趨衰落。而民間長短句歌詞,經過長期醞釀,到了宋、金對立時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間興起的曲詞和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樂曲,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詩歌形式,這就是當時流傳在北方的散曲。
(2)外樂番曲的傳入。(以下各條學生說到多少均可)
金、元時期,戰亂頻仍,由於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粗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樂器也隨之傳入。由於舊詞不能合奏新曲,再以樂器不同,音調節拍各異,舊調又不能合演,於是乃有製作新聲新詞的必要。散曲的產生,正是迎合民間歌詠的需要,才應運而生。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韻》所記「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數民族樂曲。
(3)元代商業繁榮,城市興起,文娛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經濟的發展為散曲的興盛准備了充裕的物質條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演出的勾欄瓦肆,娛樂場所日益興旺,使唱曲演戲的歌伎、藝人,得以賴表演技藝為生,於是散曲得以大盛。
(4)蒙古貴族喜聲色文娛——統治階級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後,對「四書五經」不重視,對文人不重視,而那些優伶歌伎,歌舞戲曲,是為他們所歡迎的,並且加以提倡和鼓勵,作為王侯貴族的御用品了。這些地方,也給予散曲發展以一定的影響。
(5)外族統治,漢人受盡壓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憤。
宋代先遭遼、金異族侵凌,後則南宋亡於蒙古,文人百姓忽然要接受異族之統治,加以民不聊生,社會秩序異常紊亂,面對這么痛苦、不公的時代,文人自然要借某種文學形式來宣洩怨悱無奈。元曲便是當時最適宜的文學形式。
教師提示:要抓住文學發展的內因,即詞的衰頹——文體本身的發展。
二、了解散曲獨特的詩歌形式——與音樂相生相伴
讓學生通過自己課前的預習,匯報總結。
元曲無論是散曲或雜劇,都是配合樂譜演唱的文辭,一定要符合音樂格律的要求,受到宮調和曲牌的限制。宮調規定樂調的高低和音樂的情感。曲牌是每首曲的樂譜名稱,相當於宋詞的詞牌。元散曲可分為兩大類,即小令和套數兩種主要形式。小令是一首獨立的只曲,它原來是流行於民間的詞和小曲。不超過五十八字,有一個單獨的曲牌名,如「水仙子」「山坡羊」等。不同的曲牌各自有不同的句數、字數,每句的長短又不同,而且用字平仄和押韻也不一樣,作者一定要按曲牌的要求填寫曲詞,不可更改。套數沿自諸宮調,它是由兩首以上同一宮調的曲子相聯而成的組曲,一般都有尾聲,並且要求一韻到底。套數中間的曲調可以根據內容的要求在同一宮調內選用,調數也可多可少,有些曲子還可以任意增加句數。散曲里還有介乎小令和套數之間的「帶過曲」,它原來是同宮調里經常連唱的兩支曲調,如「中呂」里的「十二月」帶「堯民歌」。帶過曲有三支相連的,如「南呂」里的「罵玉郎」帶「帶皇恩」、「採茶歌」,但比較少見。在字數方面,無論小令或套數,都要按曲牌的規矩填寫曲詞,但作者可在曲牌的正文之外,在句首或句中加添一些文字作幫襯補助之用,使曲中文字氣脈連貫、詞意清楚。這些額外加添的字稱為襯字。一般都使用口語。在音韻方面,元散曲沒有入聲協,餘下的平、上、去三聲,可以混合使用,比較自由,使作者不致因韻腳受平仄限制而妨礙其表達和創作,這是押韻的一個解放。但是散曲押韻,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有時甚至是每句一韻。在這方面,格律又較詩、詞嚴格。
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況
為學生設計好表格,可讓他們課下查找:名(姓名、字、號、謚號)、時(生卒年、時代背景)、地(籍貫、主要生活地區)、著(代表作、作品集、名句)、評(後世的評論、作家的創作風格)。
四、比較閱讀《正宮•醉太平刺世》和《雙調•夜行船秋思》
問題:兩首散曲的語言風格有什麼不同?
分析:《正宮•醉太平刺世》「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這兩句開門見山,單刀直入,道出全篇主旨:世人皆嫌命運困窘多舛,個個見錢眼開貪圖錢財勢力。可知貪財乃世風腐敗之根源。人皆渴望腰纏萬貫,騎鶴下揚州。然而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所以最終必將走向人慾橫流腐敗貪婪的淵藪。「水晶環入麵糊盆,才沾黏便滾。」這兩句深刻道出了社會大染缸的性質。「水晶環」寓指純潔無瑕的人,「麵糊盆」寓指混濁的社會。即使再純潔的人,只要一踏入社會這個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滾」字用在此處,特別形象妥帖,把那種甘願同流合污、享受庸俗的嘴臉刻畫無疑。

『肆』 沁園春 長沙 教案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每一個人的夢想都是偉大的,幸福的,遙遠的.就是夢想帶我們去我們想要去的每一個地方,做我們想做的每一件事.夢想使每一個人為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去奮斗,去拼搏,去開拓.
每一個人的夢想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的夢想是空姐,有的人的夢想是老師,有的人的夢想是演員,有的人的夢想是富翁 ……而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歌星,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而別人問起我的夢想是什麼的時候,我卻『 騙』他們說是這個是那個,我從來不會和別人說我的夢想是歌星.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自身的原因,我大概永遠也實現不了這個願望了吧!是什麼原因會讓我對我自己都失去信心了呢.我不想說,我也不敢說,就算沒有那原因,同學們照樣會嘲笑我的,他們會說:「 像你這種人都能當歌星,那全世界的人都是歌星了,他們有可能說的沒錯,我唱出來的歌五音不全,沒有一次不走調的,我唱出來歌大概沒有一個人說還能聽的下去.但是我喜歡唱歌,我愛唱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在最後一節音樂課上,那次課上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唱歌,因為那次唱歌所得到的成績會是中考的成績.我好怕,真的好怕.我不知道我會得多少分,大概是我們班最低的分吧!我更怕的是,我到時候有勇氣去唱嗎,我敢唱嗎,我能唱的下去嗎,同學們能聽得下去嗎,老師會聽得下去嗎.我不敢在想了,真的不敢在想了.我的心跳快要停止了.我真的要唱歌嗎?同學們一個個動聽的歌聲讓老師非常開心非常滿意.快要到我了我該怎麼辦,我一定要好好的唱,但我能做到嗎?一定可以的,現在只有我自己相信我自己了.對,只有我自己相信我自己了,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到我了,不要緊張.我一定可以的.我給大家帶來一首范瑋琪的《 最初的夢想 》,「最初的夢想,緊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麼能在半路就返航,最初的夢想,絕對會到達.實現了真的渴望,才算到過了天堂.」我唱玩了,我終於唱完了.同學們給了我熱烈的掌聲,老師給了我一個滿意的笑容.我真的很開心很感動,我終於成功了.謝謝你們.
雖然夢想離我們很遙遠,但我們只要努力了,就算沒有實現,我們也滿足了.至少我們努力過,所以我們並不後悔,我們去為我們的夢想去努力吧!我們一定會成功的.加油吧

『伍』 《天凈沙 秋思》十分鍾教案

天凈沙 秋思》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元曲的體裁常識]
2、培養誦讀的習慣,訓練閱讀的能力
重點:目標1
難點:體會曲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2)
抽學生背《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二、導入新課,講解體裁(2)
1、揭示課題:粗知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講解體裁: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於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凈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三、講授新課
1、聽錄音後學生齊讀(2)
2、先獨立思考後分組討論下列問題(教師進行個別指導調控)(8)
1)第一句的景物有什麼特點?渲染了一種什麼樣氣氛?
2)小橋流水人家與思鄉之情有什麼關系?
3)旅人處在怎樣的環境中?
4)本曲用了哪九個景物來渲染悲涼氣氛的?
3、抽簽提問,其他小組不同意見者補充,教師評價,落實加分和扣分的獎懲。(7)
(1)「枯藤」點明秋天,「老樹」點明秋,「昏鴉」暗示傍晚。這句渲染了遊人思鄉的寂寞悲涼的氣氛。
(2)看到別人的「人家」想起自己的家,卻回不了家,更添思鄉之情。
(3)這一道難度稍大,可請一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做一簡單描繪,以此來創設情境。
(4)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4.自由朗讀二三次,集體朗讀一次,後男女生對背(每人一句)(2)
5、抽背。

教材分析:兩首古詩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古風」和」近體詩」兩種詩歌體裁的基礎上所要學習的內容,它們是宋詞和元曲中的經典之作,為學生領會和學習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提供了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課例。
學生分析:屬年級第一層次班,感悟能力強,思維比較活躍。
設計理念: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情之能力。
教學目標:通過閱讀欣賞這兩首古詩,培養學生的古詩朗讀能力,學會如何閱讀欣賞古代詩歌。
教學流程:

師: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膾炙人口的古代詩歌。
〔投影課題並板書:《西江月》(詞)、《天凈沙.秋思》(散曲)〕
師:我們知道古代詩人往往藉助唐詩、宋詞、元曲等多種古詩體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麼,這兩首古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呢?請同學們先自由讀這兩首詩歌,細心體會其中蘊涵的思想和感情。
生:自由朗讀
師:同學們都讀得很認真,那麼,這兩首詩歌分別表現了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生:(應答熱烈)(答案眾多,但都言之有理)
師:都答得很好!我想請兩位同學讀一讀這兩首詩歌,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西江月》是怎樣來抒發作者的高興喜悅情感的,《天凈沙 秋思》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悲傷情調呢?
生:(踴躍舉手,一生起來高聲朗讀第一首)
師:同學們覺得這位同學讀得怎樣?
生:(對此進行評議,並糾正兩個錯誤讀音:見、社。)
師:第二首誰來讀?我希望讀的同學能改正剛才出現的一些不足之處,爭取讀得更好,誰來?
生:(踴躍舉手,一生起來高聲有感情朗讀,完畢,全班學生用掌聲給予充分肯定)
師:同學們的掌聲已經說明了你讀得很棒!通過同學們的朗讀,我們成功地體會到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見,通過朗讀,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師:這兩首詩歌有沒有直接寫到悲傷、喜悅?
生:沒有。
師:作者是怎樣寫出這兩種感情的呢?
生:借景抒情。
[評:准確地整體把握是反復朗誦的必然收獲。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還學生閱讀的自主權是此課設計成功的第一步。]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先通過學習《西江月》來體會這種寫法。老師把它也讀一遍,希望同學們能夠找出其中最明顯地表現出作者喜悅心情的一句話。(師范讀)
生:(掌聲雷鳴)
師:是哪一句?
生: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師:找得好,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生:齊讀。
師:同學們在讀這句詩的時候,有沒有在腦海中出現一副心曠神怡的畫面,大家可以展開想像的翅膀任意翱翔。
師:稻香撲鼻,小溪潺潺、蛙鼓陣陣,一群人圍在一起笑談著豐收的年成。這一切怎麼能不令人喜悅呢?讓我們想像著畫面再一次把這句詩朗讀一遍。
生:齊讀
師:很有詩意,這就是加入了想像的原因。同學們再看前面的詩句,作者還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呢?你們能不能藉助想像,也能構思出一副美好的畫面,然後像老師那樣描述一下?試一試,看誰的語言組織得更好?
生:(靜心思索後,分別有兩生作答。)
師:這兩位同學展開自己的想像,為我們描述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場景,由此可見,想像產生美麗,我們在品味詩歌之美的時候,一定要大力藉助想像。
師:這首詩寫得很美,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去讀它呢?是不是高昂?
生:舒緩、明快。
師:那麼我們來讀一遍。
生:(齊讀)
師:前面我們讀得那麼舒緩,好象怕驚動了什麼似的,為什麼要讀得那麼那麼輕、那麼慢呢?
生:因為寫的是靜景。
師:寫靜景為什麼要寫到驚鵲和鳴蟬呢?
生:也是為了寫靜景。是為了反襯出農夜的寂靜。
師:對,以動寫靜。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大家熟知的「推敲」之說。(簡介了「推敲」的故事)
師:請同學再次把它朗讀一遍。
生:齊讀。
師:如此清新的夏夜美景,怎不令人心曠——
生:——神怡
師:可是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發生了什麼變化?
生:下雨了。
師:對,「兩三點雨山前」,夏天天氣說變就變,而且夏雨多是瓢潑大雨,改為「兩三陣雨山前」好不好?
生:(議論紛紛)不行,「陣雨」太大了,讓夜裡散步的人狼狽之極,哪來喜悅?反而會讓高興之情一掃而空。
師:說得真好,就那麼兩三點「豆大」的雨,夜話的人可以不緊不慢地找地方避雨,喜悅悠閑自在之情不言自明。這不,接著往下讀詩,詩人喜在——
生:喜在找到了避雨的地方。
師:對,想什麼就來什麼。為什麼要特意說「舊時」?喜在舊時——
生:舊時茅店社檐邊
師:舊地重遊。喲,實在是喜上——
生:——加喜。
師:喜出——
生:——望外。
師:由此可見,這一部分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出來?
生:喜悅
師:那麼請同學們用喜悅的語氣把這一部分讀一遍。
生:(齊讀)
[評:抓詞句,抓想像,美表達,讓學生在品味語言中悟情感,也在品味語言中自覺提煉美化自己的表達。源於語言品味,歸於語言運用,學生同時收獲的還是一種美的享受。]
師:讀得真好,真有滋味。作者借景抒情,展現了農村夏夜的靜謐甜美、閑適宜人,表現了作者的喜悅之情,那麼同學們再悉心揣摩、慢慢品詠,看那位同學讀得最好。
生:(全班自由朗讀,後來有三個學生依次主動站起進行個人朗讀)(師進行簡單評說)
師:同學們剛才欣賞了這首詩歌,感覺如何?
生:美。
師:對,美在不染纖塵、美得令人心儀。那麼,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怎樣去欣賞一首詩歌。
生:先要讀。
師:對,接著呢?
生:理解。
師:理解什麼?
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師:怎樣才能理解呢?
生:要了解詩意。
師:如何了解詩意呢?
生:找出詩中所寫到的景物。
師:好。同學們不僅讀得好,還答得好,總結歸納得也很好。老師也總結歸納了一下。(出示投影並講讀:反復朗讀,體會感情;抓關鍵詞,品味語言;讀景組畫,情景交融。)
師:我們知道了欣賞詩歌的一般方法,那麼,我們不妨嘗試著自己來欣賞《天靜沙 秋思》。同學們對照我所出示的思考題,組成學習夥伴,四人一組,展開討論。到時,你們選出最強的選手代表你們出來發言,看那組說得最好?好,開始!
(出示投影:1、這首詩歌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生:(開展熱烈討論。)
師:准備好了沒有?
生:准備好了。
師:哪位同學第一個站起來說?
生:表現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這可以從「斷腸人在天涯」看出。
師:「傷心欲絕」用得很好。作者為什麼會如此傷心呢?
生:因為他遠在天邊。
師:你怎麼知道他背井離鄉,遠在天邊呢?
生:從「天涯」二字可以看出。
師:「天涯」是什麼意思呢?
生:天邊之意。
師:因為他遠在天邊,所以才會傷心欲絕,愁思萬千,肝腸寸斷,哪些景物可以幫助表現作者的傷心之情呢?
生:通過十二種景物,表現了作者的傷心之情。
師:這位同學具有很強的概括能力,但能否把它們一一列舉出來呢?
生:(一一列舉出各種景物。)
師:能否把它組成一個場景?
生(紛紛回答):枯藤纏繞著老樹,黃昏時分,上面棲息了晚歸的烏鴉
一座小橋橫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幾戶人家的房宇
荒涼的古道上,西風颯颯,一匹瘦馬踽踽獨行
那肝腸寸斷的遊子,遠在天邊遙望著故鄉
師:說得真好,太美了。簡直重新作了一首現代詩。希望這位同學努力成為一名真正的詩人。
師:為什麼要用「古道西風瘦馬」,而不用「古道清風瘦馬」呢?
生:西風吹在人身上有點發冷,肯定會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這時心情極度傷感,用這種景物就能很好地襯托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清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相吻合。
師:還有那些景物與前一詩相類,卻傳達出不同感情。
生:(七嘴八舌)
甲:「驚鵲」、「鳴蟬」、「蛙聲」與「昏鴉」就不同,同時鄉村之景,喜與悲卻不同。
乙:「明月下的別枝」與「枯藤老樹」組合成的畫面也不同,清新之夜和愁苦的黃昏所表現的感情也不同。
丙:不過,「小橋流水人家」好象很溫馨,很感人,不是傷感的。
師:是呀,我們說「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能使人感受到一種蒼涼和傷感,那麼「小橋流水人家」插在其間是否協調呢?誰來回答?
生:協調,因為黃昏時分烏鴉歸巢,而遊子卻遠在天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難以自禁。別人有家,盡享溫馨,而自己卻有家不可歸。那種傷心欲絕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這里又採用了反襯的手法。
師:說得太妙了,比老師說得都要好。同學們把這首詩好好地讀一遍,盡量讀出那種傷心的感覺,我看哪位同學讀得更好。
生:(依次有三位同學起來朗讀,效果都不錯。)
師:作者把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濃濃的情感,可見「筆端無意,人寄悲歡」。世上景物千千萬萬,但詩人選景一定要選取那些適合所要抒發思想情感的景物。那麼我們能否從《天凈沙秋思》中抽出一句來和《西江月》重新組合,形成一幅悠閑愜意的畫面。你們說選那一句?
生:「小橋流水人家。」
師:你們怎麼又和我想得一樣,這說明我們的心是緊緊相通的,我還把它們重新組合成了一首新的《西江月》。
生:(躍躍欲試,討論異常熱烈)
師:老師也組了一首。
(出示投影並吟誦:小橋流水人家,
清風鳴蟬鼓蛙,
山前村樹稻花,
明月高掛,
豐收人在夜話。)
生:(異常熱烈的掌聲)
師:謝謝掌聲,同學們真會鼓勵人。你們說我這首詩中的「小橋流水人家」和馬致遠的《天凈沙》中的「小橋流水人家」所體現的感情同不同?
生:不同。
師:對,一個是歡快,一個是悲傷;大家一定要明白,景因情而生,情因景而顯,在平常的作文中,我們要學會藉助景物描寫來體現自己的心理變化,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
[評:情感迥然不同的兩首詩歌放在一起欣賞,尋找語言上的相通之處,教學設計才能找到迎刃而解的關鍵所在;而大膽地組合新詩,則是整個課堂設計的亮點所在、高潮之處!]
師:有人說:「品一壺清茶,讀一首好詩,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今天我們共同欣賞學習了這兩首好詩,想必已感受到些許生命的愉悅,希望大家在以後的日子裡,「讀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
生:(齊聲說)好!
師:我更希望大家能夠反復涵詠詩歌里蘊藉的深厚意韻,讓它溶入我們的生命和靈魂。使我們的筆端也能流淌出些許詩情畫意,給我們的人生增添幾多美麗飄逸。
[課後反饋:詩情畫意是古人創作詩歌時特意營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來是古詩欣賞的關鍵。而不管意象也好,意境也好,他們同樣披戴著語言的面紗,撩起這面紗,才能感受詩之美韻。本節課正很好地引導了學生學習感悟語言之美,學習運用美之語言。]

『陸』 無憂無慮中學語文網八年級詩詞曲五首教案

25.詩詞曲五首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形式上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的特點。
教學准備
1.布置學生探究古代詩歌的分類常識,詩、詞、曲的特點。
2.了解各位詩人的生平。
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以誦讀為主。這五首詩詞曲,都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學生背誦的篇目。因此,教學本課,首先應在熟讀的基礎上,落實背誦的要求。在讀、背的過程中,讓學生完成默寫的練習。通過默寫,使學生更熟練地識記這五首詩詞曲。基本上是按照「讀——品——背」的順序進行,精講多讀,以讀帶品。 品讀時,要求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讀出詩人所表達的內在感情。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無限辛酸、憤懣不平以及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鬱不平之氣,《過零丁洋》中的憂國之痛和願死國難的滿懷豪情,《水調歌頭》中的纏綿悱惻與樂觀曠達,《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對國計民生的憂慮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歌常常用最精練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發復雜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五首詩詞曲都是名家作品,這些作品通過精練的語言要表達怎樣的內涵呢?現在就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走進詩歌優美的意境,來品味我國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吧!二、研習詩歌
(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2—846),字夢得,洛陽(現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後,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3.師生共同讀品詩句。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詩人在二十餘年的貶謫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嵇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於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為想起當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據《述異記》,王質人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回到村裡,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餘年,但心裡卻有隔世之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為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么有才能的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寂寞地閑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後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為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
胸懷。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聽到您(指自居易)詩歌《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著酒聽著歌不禁覺得精神振作。
本詩是劉禹錫回贈自居易的詩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齊讀這首詩。
(二)《赤壁》。
1.指名朗讀《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要點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嘆。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7 .
要點提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3.齊讀背誦這首詩。
(三)《過零丁洋》。
1.指名朗讀《過零丁洋》。
2.四人一小組,思考探究:
(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2)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系?都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請同學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點提示:
(1)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4)表明詩人捨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5)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等。(學生能談多少談多少,不宜作統一要求。)
3.齊讀這首詩。
三、布置作業
1.背誦今天所學的三首古詩。
2.品析下面的詩句。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全班集體或指名背誦前三首詩。二、研讀作品
(一)《水調歌頭》。
1.學生試讀,老師示讀,學生再朗讀,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及詞義。
宮闕(que4) 綺戶(qi3) 嬋娟(chan2)
2.解題。
先看《水調歌頭》四字,它是詞牌名,它的作用是規定了一首詞的每句的字數平仄等。接著讀序言,問:它有哪句話告訴了我們這首詩的題旨和信息?——對,「中秋」「兼懷子由」告訴了做詞的時間和目的。那麼農歷中秋大家吃什麼有什麼寓意呀?——團圓。要點提示:當時子由被貶謫到離蘇軾約數百公里的山東濟南,兄弟七年沒有見面了。
3.師生共同品讀這首詞。
(1)閱讀講析詞上片。詞人以拿酒問月開端:明月什麼時候就有了?『天上的宮殿今晚是何年何月?(體現蘇軾屢受打擊後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的困惑心態。)於是想乘風飛往月官去,可是又擔心在高寒的月宮自己難以承受,(借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相比,表達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宮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說明蘇軾願意在人間為國家出力,這顯現蘇軾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上片大意:敘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閱讀講析詞下片。先是講自己徹夜難眠:月影移動,轉過紅色的樓閣穿過雕花的門窗。這樣寫的目的是——承上啟下,自然轉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個主題上了。接著問月:為什麼偏偏在人們分離時團圓呢? 『
提問:
①什麼語氣? 要點提示:反詰埋怨。
②懷念誰?要點提示:弟弟子由。
接著由己推人,人間有悲歡離合如同月亮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沒有完美無缺的。
③提問:用什麼語氣、態度?
要點提示:對離人的同情撫慰,更是賦予哲理,表現詩人曠達的心胸和情懷。
最後用月光的普照表達對天下所有離人的祝願:只希望人人歲歲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④提問:這樣的名句體現作者怎樣的思想?
要點提示:深摯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發對弟弟的懷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關懷古》。
1.揭示課題:簡單了解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於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凈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3.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後齊讀,教師發現問題進行糾正。
4.教師簡要講解。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峰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這首曲劃分為幾個層次? 。
(2)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後兩句來理解。)
(3)你認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
4.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傑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於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有《東坡樂府》。
5.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庄,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而免官,復官至禮部尚書,又辭官隱居濟南雲庄,天歷二年(1329年),征拜陝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張養浩自幼好學,上自儒家經典,下至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筆記小說,無所不讀,又詩賦、文章無所不能,尤長於散曲。他隱居濟南雲庄8年期間,登華不注,游大明湖,覽龍洞,賞泉水,「寄傲山林,縱情詩酒」,創作了大量詩文散曲。其作品流傳下來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詩近400首,各類文近百篇。二、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閱讀全文

與散曲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