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離騷必修二教案

離騷必修二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15 12:39:41

Ⅰ 求《離騷》 教案

《離騷》課堂實錄
夏雲陶
個人簡介
夏雲陶,男,浙江省湖州中學高級教師,語文教研組組長。浙江省省級普通話測試員,浙江省湖州市青語會副會長,浙江省青年語文教師發展研究課題組成員。曾獲「湖州市第七屆教壇新秀」「湖州市骨幹班主任」等光榮稱號。在省、市各類業務評比中獲獎近30項,如浙江省高中語文優質課評比二等獎。在《語文建設》《語文學習》《語文教學通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60篇,並兼任多家刊物的特約撰稿人。教學上主張「教師應該在學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追求「活且實」的教學境界。
教育觀點
語文教學應該「活且實」
一篇課文可以有多個教學目標,多種教學策略,當我們確定了目標與策略後,應該盡量讓教學形式有效地服務於教學內容。如果我們讓語文教學活一點,那麼這種服務才可能高效;如果將需要解決的問題落得實一些,靈活的教學機制才可能有的放矢。
要使語文教學「活且實」,首先要對教學內容有所取捨。在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一個核心問題,把很多小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課堂才會顯得緊湊。如果問題過於瑣碎,那麼學生就會像在荒山野地打游擊一樣;如果問題過於分散,學生就無法在有效的時間內抓住主要問題;而脫離了教學內容的插科打諢,只能起到暫時的娛樂作用。
其次要考慮教學形式的有效運用。一堂課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但必須找到一個良好的激發點,各種方法之間應該相輔相成、縱橫交織;如果這些教學方法只是為營造課堂氣氛而使用,那教學目標將如何達成呢?
王榮生教授說過,語文教學的多項教學任務應巧妙統一在一個環節里,而不是幾個方面各行其是,把語文課堂弄成一個個碎片。閱讀教學內容要切入文本的精華、精髓。教學的各個環節應圍繞、指向核心教學內容的核心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教學環節最終促使教學中的核心問題得到有效解答。教學環節集中、有效了,教學內容才能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要使語文教學「活且實」,還得對教學方式有所取捨。這種取捨應以學生的閱讀初感為起點,應從對閱讀理解一般規律的認識中得出判定,最大限度地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需要。這就需要教師有一顆靈巧的心。
歐陽代娜在《歐陽代娜中學語文教學藝術初探》一書中也提到了語文教學應該具有以下特點:「美」「巧」「活」「實」。其中「巧」是「語文能力訓練與知識傳授兩者之間關系的最佳結合點,閱讀教學中最大信息量的儲存點,課堂思維訓練的最巧的入手處,課文處理的最關鍵的突破口」。換言之,「巧」主要落實在關鍵詞句上,尤其是要「善於抓住題眼,以一字帶動全篇」。對這個「巧」字,王榮生教授提供了一種更簡潔的說法,即「要找到教學的誘導點」。做到了「巧」,達到了「誘導」的效果,那麼一節語文課便有可能做到「活且實」了。
抓准了「誘導點」,教學的切入點就應該是靈動的。文學作品中蘊涵的情感可能是歡快的,也可能是沉重的,因此課堂氛圍也可能有活躍與沉重之分,但不應該混亂或郁悶。混亂會令教學無序,郁悶會使學生厭倦。無論面對怎樣的作品,學生的頭腦和課堂表現都應該是活動的,而不應該是死寂的。「活」是有效落實的基礎,「活」不必說說笑笑,而應該積極地思考、交流與探討。
在古詩文教學中要體現「活且實」,難度較大。古詩文教學離不開翻譯句子,但若像翻譯文言一樣翻譯一首古代詩歌,那實在是有點殺風景。如果能將古詩翻譯成現代詩,也許是一種比較好的做法。不過任何作品都是在作者所處環境、相關心理、當時當地用語習慣等影響下產生的,保留詩歌的「原味」很重要,因此這里還涉及怎麼譯,譯後對原詩有什麼影響等問題。
這里介紹一種保留詩歌「原味」的做法:緊縮詩句—保留簡單易記的詞句—形成詩歌的主幹。如果用得好,這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誘導點,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它會引發學生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很多字詞的含義會被凸顯出來,這遠比教師空洞的說教要靈活得多。
緊縮除了能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還能打通教學內容,使學生在不自覺中把詩句的翻譯、理解融會貫通起來,避免了枯燥的翻譯而引起的乏味,不僅讓學生學得實,還讓學生學得活。學生想將原詩改成什麼樣子,多少字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如果在教學中能多發現一些這樣有價值的「誘導點」,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被真正激發出來,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會得到真實有效的改善。
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屈原的《離騷》。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名平,字原,本世紀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曾為楚國的三閭大夫,主張聯齊抗秦。楚懷王死後,他兩度被放逐,無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羅江而死。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請大家反復朗讀課文。
(學生紛紛朗讀)
師:剛才朗讀的時候大家有沒有了解到詩人流露的獨特情懷呢?
生:其實,沒學這首詩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懷啊,誰不知道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呢?
師:這首詩情感的起伏,你能體會到嗎?
生:好像沒感覺。
師:同學們希望老師怎樣去教這篇課文呢?學習這篇課文,你們希望得到些什麼?
生:我覺得老師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讓我們翻譯詩中的句子,因為很難翻,又有方言詞,翻譯後肯定詩歌的味道就沒了,聽起來也會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覺得如果不翻譯,這首詩我們很難看懂,而且在積累文言詞語方面也會有損失,會學得很心虛。我希望老師能有點新方法。
師:那好,我們就把學習重點放在了解屈原的獨特情懷上。因為詩歌字面意思較難理解,所以我們讓這首詩盡量變得短些,這樣就可以少一點要翻譯的字詞。請同學們嘗試一下,看能否對文中的詩句進行壓縮,留下你覺得足以說清作者意圖的話。

Ⅱ 找離騷(節選)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領悟其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並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
4、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特徵。
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鑒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難點
1、對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步驟 :
預習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騏驥 申椒 昌被 憚 踵 荃 謇 羌
2、朗讀課文,注意語調和感情。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幾組有關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懷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
提問:你們知道照片上這們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
(老師深情的說)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憂患的屈原於公元前278年農歷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後人為了紀念這們守節不移的偉人,於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興起了吃粽子、賽龍舟習俗。
二、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於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裡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後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懷。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
2、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系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在戰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於楚國文壇之後,楚辭於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除此之個,<<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徵,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離騷」的含義
關於<<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後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三、誦讀課文
1、錄音機或老師范讀,學生跟讀
老師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讀時注意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學生根據課文注釋自己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任務:初步感知,疏通字詞
把握主旨
教學過程 :
一、抽生翻譯課文
二、字詞小結
1、實詞
苗裔:後代子孫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狀 搴:攀、折 騏驥:駿馬 申椒:申地產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放不羈 憚:害怕 捷徑: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腳後跟 荃:香草名,喻楚懷王 謇謇:忠貞的樣子 羌: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靈修: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的」
用於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美德,完美
1、不攙雜別的成分 2、副詞,表示判斷、結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
近路
黨人:結黨營私的小人
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
關於軍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導」,向導
正:通「證」,作證,為證
4、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
字余曰靈均 字,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余以嘉名 介詞結構後置
三、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節選部分,作者表達了三層意思:自敘身世;自敘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顧歷史,表明忠心及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從這三層中,很好地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第三課時
任務:分析<<離騷>>內容及寫作特色
一、想像練習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和風度?
血統高貴,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麗的華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汩句)
赤膽忠心,胸懷熾烈(指句)
嫉惡如仇,鄙視小人(唯句)
為實現理想,不懼個人危難(豈句)
二、問題探討
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三、揣摩探究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並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於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於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王,
用採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
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眾芳,椒、桂、蕙、 比喻群賢
2、在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麼手法,請舉例說明。
對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
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四、品讀鑒賞
1、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麼感受?
明確:(1)汲取了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兼有雜言,加之以對偶修辭,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2)大量運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婉轉動人。
2、學生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能體現屈原精神品質的句子,並摘抄。
3、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1)比喻手法的運用。
(2)對偶句式的運用。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其具體體現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心情地發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五、研究性學習
面對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
請大家寫一篇500字以上的論文,闡明自己的觀點。
六、板書設計
出身 楚懷王同宗
內美 興盛 楚王

Ⅲ 找離騷(節選)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領悟其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並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 4、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特徵。 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鑒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難點 1、對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步驟 : 預習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騏驥 申椒 昌被 憚 踵 荃 謇 羌 2、朗讀課文,注意語調和感情。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幾組有關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懷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 提問:你們知道照片上這們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 (老師深情的說)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憂患的屈原於公元前278年農歷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後人為了紀念這們守節不移的偉人,於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興起了吃粽子、賽龍舟習俗。 二、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於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裡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後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懷。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 2、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系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在戰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於楚國文壇之後,楚辭於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除此之個,<<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徵,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離騷」的含義 關於<<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後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三、誦讀課文 1、錄音機或老師范讀,學生跟讀 老師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讀時注意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學生根據課文注釋自己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任務:初步感知,疏通字詞 把握主旨 教學過程 : 一、抽生翻譯課文 二、字詞小結 1、實詞 苗裔:後代子孫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狀 搴:攀、折 騏驥:駿馬 申椒:申地產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放不羈 憚:害怕 捷徑: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腳後跟 荃:香草名,喻楚懷王 謇謇:忠貞的樣子 羌: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靈修: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的」 用於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美德,完美 1、不攙雜別的成分 2、副詞,表示判斷、結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 近路 黨人:結黨營私的小人 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 關於軍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導」,向導 正:通「證」,作證,為證 4、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 字余曰靈均 字,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余以嘉名 介詞結構後置 三、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節選部分,作者表達了三層意思:自敘身世;自敘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顧歷史,表明忠心及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從這三層中,很好地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第三課時 任務:分析<<離騷>>內容及寫作特色 一、想像練習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和風度? 血統高貴,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麗的華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汩句) 赤膽忠心,胸懷熾烈(指句) 嫉惡如仇,鄙視小人(唯句) 為實現理想,不懼個人危難(豈句) 二、問題探討 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三、揣摩探究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並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於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於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王, 用採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 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眾芳,椒、桂、蕙、 比喻群賢 2、在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麼手法,請舉例說明。 對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 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四、品讀鑒賞 1、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麼感受? 明確:(1)汲取了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兼有雜言,加之以對偶修辭,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2)大量運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婉轉動人。 2、學生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能體現屈原精神品質的句子,並摘抄。 3、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1)比喻手法的運用。 (2)對偶句式的運用。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其具體體現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心情地發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五、研究性學習 面對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 請大家寫一篇500字以上的論文,闡明自己的觀點。六、板書設計 出身 楚懷王同宗 內美 興盛 楚王

Ⅳ 屈原列傳 教案

屈原生平簡介
文件
文件
屈原生平簡介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羋」姓;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

屈原的事跡,主要見於司馬遷《史記》的記載。根據《離騷》「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於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於是年正月十四誕生於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

屈原生活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於其手。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上官大夫靳尚出於妒忌,趁屈原為楚懷王擬訂憲令之時,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於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懷王十五年(前304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南、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

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屈原力勸不可,但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懷王亦不聽屈原等人勸告,結果會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後客死異國。

在懷王被扣後,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於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為婚姻,以求暫時苟安。由於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並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毀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後。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示著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也曾認真地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不能離開故土,於悲憤交加之中,自沉於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自殺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這一天很近的一個日子。五月五日原來是楚地的傳統節日,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其本來意義,反而鮮為人知了。

屈原人生失意,遂將一腔熱血傾訴於詩歌創作之中,借「美人」、「香草」以抒不平之氣。兩次流放,屈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Ⅳ 高一語文屈原離騷教案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
《離騷》節選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形式特點。
2﹑反復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鑒賞重要詩句,讓學生理解並感受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掌握《楚辭》的形式特點,培養他們的鑒賞能力。
2﹑鑒賞重點語句,感受屈原德行高潔﹑追求理想的精神。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
四﹑教學步驟
【導入】
同學們,端午節快要到了,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賽龍舟。這個習俗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今天,我們追溯歷史的長河走近屈原,通過學習《離騷》來認識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板書】題目 作者
【范讀】《離騷》 把握語調和節奏
騷體詩的誦讀節奏一般是兩至四個節拍,隨文劃分。
【布置學習任務一】請同學們看學案,齊聲朗讀學習目標
了解本文的學習難點
明確:本文是一篇節奏感很強的古代抒情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學是應通過誦讀,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培養對古詩的感悟能力。在讀的過程中,教師適當點撥﹑引導,以完成教學目標。
【布置學習任務二】1﹑閱讀資料了解屈原的生平
2﹑學生齊聲誦讀《離騷》,了解「楚辭」形式特點

知人論世—屈原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曾任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者。其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約23篇。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據《史記•屈原列傳》所載,並用屈原作品相印證,屈原曾輔助懷王,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外交方面參加合縱派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宋代黃伯思在《校訂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後世稱這種詩體為「楚辭體」或「騷體」。
「以」–「之」–「兮」,參差不齊,長短不拘,辭藻華美,對偶工巧。

從漢代開始,《楚辭》成為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總集名,西漢劉向輯。《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共373句,2490字,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離騷》有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板書】鑒賞語句,以意逆志
【布置學習任務三】學生齊讀第一段,鑒賞重點語句,感知屈原的精神魅力
【點撥】研討與練習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節選第一段的學習:主要通過鑒賞這兩句詩展開問題探究,重點詞語是第一句的「太息」和「哀」和第二句中的「朝誶而夕替」。
解釋句意和詞義
謇(jiǎn) 蕙(huì)偭(miǎn)溘 (kè)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聲聲嘆息掩面拭淚,哀傷百姓生活的多災多難。)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suì)而夕替。(我雖然崇尚美德而約束自己啊,可早上進諫晚上即遭貶黜。)
1. 想一想﹑議一議﹑小組內交流,推選代表發言
① 首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就是說他聲聲嘆息掩面拭淚,那他為什麼流淚呢?

明確:哀民生之多艱,為國家為百姓而感到憂愁,為國計民生感到深沉的悲哀。

② 屈原說自己「朝誶而夕替」,造成他的不公平遭遇的原因有哪些呢?
學生小組討論,必須做到言之有理,一切分析從詩文出發 。

明確: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崇尚美德,潔身自好。)
怨靈修之浩盪兮,終不察夫民心。(懷王賢愚不分,荒唐昏庸。)
眾女嫉余之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群臣嫉賢妒能,誣陷忠良。)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世俗之人投機取巧,違背道義,歪曲事實,互相苟合取悅他人。)
舉世皆濁而我獨清。
③ 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是非顛倒、黑白不分的腐朽社會。那麼屈原面對這種黑暗的政治現實,他的心情如何?

明確: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憂愁郁悶)

④ 屈原連用兩個表達苦悶的詞,可見他內心憂悶之深。他為自己的遭遇悲憤萬端,那麼他會改變自己的初衷,與那些奸詐群臣同流合污嗎?(沒有)
他的態度如何?請用原文的話回答。

明確: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政治越是黑暗,屈原越是忠貞不屈,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寧願突然死去也不願做出世俗小人的丑態,只因他崇尚美德,雖九死未悔。正是這樣,才更能夠表現屈原的愛國憂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他的愁不是為自己而愁,而是為國家而愁,為民生而愁!

⑤ 但是他內心的憂傷與苦悶依然是難於排解。那麼屈原是怎麼樣平衡自己的內心?同學們可以看接下去的四句話。在這四句話中屈原分別寫了什麼?

明確:鷙鳥,前世,方圜,異道。自己和群臣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正如鷙鳥和群鳥是不同的,方和圓不可能相合,何況道不同,就更不能相安。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⑥ 屈原雖然遭受了不公平,但是他能夠暫時地「屈心而抑志」,是什麼在支撐著他?他強大的精神力量來自哪裡?

明確: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表明屈原要以前聖為榜樣,保持清白為正道而死,這本來就是前世的聖人所推崇的,這是屈原強大的精神支柱,前世的明君賢臣,就是引導他追求進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屈原到死都念念不忘他的「美政」,即君明臣賢、選賢舉能,死了也要和歷史上的明君賢臣比肩而立。

⑦ 既然屈原有如此強大的精神支柱,為了追求理想,九死未悔,為什麼最後還是選擇了跳江呢?

明確: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
死可以明志,生卻可以踐志。

⑧ 由第一段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明確:(1)含蓄的比興手法的運用。
靈修(君王),娥眉(美德),眾女(造謠中傷自己的朝臣)
鷙(詩人自己),鳥(群臣)
(2)對偶句式的運用。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上下句內部各自構成對偶;上下句之間也構成對偶。)
補充:
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和君王,並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於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於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於君」
——東漢 王逸

《詩三百》好的作品,都是寫實感。實感自然是文學主要的生命,但文學還有第二個生命,曰想像力。從想像力中活跳出實感來,才算是極文學之能事。就這一點論,屈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只前無古人,截至今日止,仍是後無來者。 ——梁啟超《屈原研究》
2. 課後延伸:由屈原之死所想到的
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小組之間交流。
五﹑板書設計

閱讀全文

與離騷必修二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