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教學最優化

教學最優化

發布時間:2020-12-15 12:28:51

① 如何認識"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內容和含義

巴班斯基將最優化分為「總體最優化」和「局部最優化」。學校實踐中,領導和教師往往注意到的是個別的、局部的問題,更多地是集中精力解決薄弱環節,而有時甚至以損害其他方面為代價。
教學過程最優化原理抓住了教學論中的關鍵問題,即如何通過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既得到教學的最大可能效果,又不致造成師生負擔過重。
一、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基本方法
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基本方法體系包括六個方法:
(一)綜合地規劃學生的教養、教育和發展的任務;
(二)研究學生並使教學任務具體化;
(三)使教學內容具體化;
(四)選擇最合理的教學形式和方法;
(五)區別對待學生;
(六)採取專門措施節約時間,選擇最優的教學速度。
二、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標准
巴班斯基指出,「最優的」,就是「從一定標准來看是最好的」。
所謂最優化的教學,就是在教學、教育和學生發展方面保證達到當時條件下盡可能大的成效,而師生用於課堂教學和課外作業的時間又不超過學校衛生學所規定的標准。
(一)最優化不是片面的
「教學過程最優化不僅要求科學地組織教師的勞動,還要求科學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因此,把「最優化」理解為單指教師的工作,是片面的。
(二)最優化具體條件下的最優化
這里所說的盡可能最大的效果並非泛泛而談,乃是針對一所學校或一定班級現有的具體條件而說的」。因此,教學過程的最優化不是泛泛地談理想,而是具體條件下的最優化。巴班斯基指出,這種觀點是以馬克思主義關於真理的具體性的學說為依據的。「某種方法對某種情況是最優的方法,在另一種情況下,它可能就不是最優的方法。」過去看來是最優的,現在則未必仍然最優;同樣,現在看來是最優的,將來也可能發生變化。
(三)最優化是教師工作的一項特殊原則
「教學教育過程的最優化並不是一種什麼新的教學形式或教學方法,而是教師工作的一項特殊原則」。認真貫徹這個原則,就是要系統地全面地考慮現有的各種條件、各種方法,科學地而不是自發地偶然地組織最佳的教學方案。巴班斯基認為它是一種有目標的科學的控制行為,而不是具體的方法。
(四)最優化要實現最佳的結果
用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原則組織師生的活動時,「不單純是提高它的效率,而且是要達到最優的,即對該條件來說是最佳的結果。」巴班斯基在這里要求把效率與效果同時加以考慮,實際上也是給教學過程最優化賦予了明確的標准,要求在一定的具體條件下,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消耗,取得質量最優良的教育效果。他認為「如果不確定最優化的標准也就不能談什麼最優值」,也就無法判定是否最優。
三、教學過程最優化要從全部系統的角度考慮問題
巴班斯基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社會的、心理的、控制的三方面因素統一,要求在確定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規則和原則、組織、方法及最後的評價的時候,都要從全部系統的角度考慮問題。
(一)教學目的和任務
在教學目的和任務方面,他認為教學不僅僅要完成知識傳授的任務,而且要完成教養、教育、發展這樣三個方面的任務。目的和任務的教養性方面,是指讓學生掌握多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為學生奠定科學世界觀的基礎;教育性的目的,包括完成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不可分割的任務,使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積極的生活態度;發展性目的主要是要求促進學生各種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並培養學習活動的技能技巧,發展學生的興趣、能力、稟賦等。教養、教育和發展三個方面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
(二)教學任務
教學內容方面的最優化,就是要求在設計每一個具體的教學內容時都必須符合教學的三方面目的與任務;必須突出內容中主要的本質的因素,從而節省教學時間和減輕學生的負擔;要考慮相鄰學科間的聯系,相互協調,以避免教學的重復,並考慮補充最新的資料;此外還要根據班級、學生間的差別區別對待,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各自不同分量的學習內容等。
(三)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
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的最優化,總的原則仍然是綜合考慮目的、任務、師生的條件等等因素之後來加以選定。巴班斯基仍然肯定班級教學是教學過程的基本組織形式,但同時也認為必須區分面向全班的、分組的、個別的三種工作形式,了解它們的優缺點。在具體教學中,應視具體情況,以某一種形式為主,將三者結合起來運行。巴班斯基把教學方法分為三類:激發和形成學習動機的方法;
(四)組織和實施的方法
組織和實施學習活動的方法;檢查和自我檢查的方法。他要求在具體情況下選擇教學方法時要注意六條基本准則:教學方法必須符合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必須符合教學目的和任務;必須與教學內容的特徵相適應;必須考慮學生及班集體學習的可能性;必須考慮教學的現有條件和規定的時限;必須適合教師本身的可能性。這六條准則中,第一條中所提出的教學規律性和教學原則是總綱。
(五)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
關於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巴班斯基認為過去的教學論偏重於對教學原則的論述,而對教學規律的分析不足,研究得很不夠。但教學原則是來自於教學規律的,所以,對後者的忽視不利於對教學原則的闡述和理解。
按照巴班斯基的論述,所謂教學規律,就是指按系統論的觀點分析教學這一系統與其內的子系統以及與其外的大系統之間的各種聯系時所得到的規律性的結論。
他認為有9條具有普遍性的教學規律,並可從中引申出11條教學原則。
1、教學和教育過程受社會主義社會需要的制約。特別是,這一社會對於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需要,制約著教學過程。
2、教學過程與整個教養、教育和一般發展過程相聯系、相統一。由這兩條規律可以引申出教學的目的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教學與生活及工作實踐相聯系的原則。
3、教學過程依存於學生實際的學習可能性,包括學生學習的外部條件和學生自身的身心素質。由此引申出教學的可接受性原則。
4、教學過程依存於一定的外部條件,即物質的、衛生的、道德心理的、審美的條件以及必要的時間條件。由此可引申出為教學創設必要條件的原則。
5、教學過程內部教與學是相互聯系、辯證地相結合的。由這條規律可引申出在教師指導下發揮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原則。
6、教學內容取決於教學任務。這條規律可引申出教學的可接受性原則和教學的系統性和循序漸進的原則,也反映在前述教學的目的性、教學與生活相聯系、教學的科學性等原則上。
7、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取決於教學的任務和內容。由此得到根據教學任務和內容,結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原則。
8、教學的組織形式取決於教學的任務、內容和方法。從而得出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方法綜合運用各種教學形式的原則。
9、教學過程中所有成分相互聯系,保證了相應條件下取得鞏固的、可理解的、積極的教學效果。由此得到教學結果的鞏固性、理解性和實效性原則。
巴班斯基還為上述11條教學原則的貫徹執行擬定了更為詳細的17條教學規則。這樣就形成了「教學規律→教學原則→教學規則」三個層次的、操作性漸強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控制體系,成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重要特色。
巴班斯基認為,上述控制體系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科學技術及其他人文學科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研究本身的深入,對教學規律的研究也會有所進展,相應的教學原則和規則都會有所更新。
(六)教學評價
他指出:關於效果,不僅要依據學生的成績,還要依據品德方面和一般發展方面的成果;關於質量高低和時間的消耗量,主要是依據國家提出的目的、任務及其他規定。例如與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規定相符合的程度,以及與現行學校衛生標准相符合的程度,等等。此外,還要按照每個學生最大的學習可能性的水平來看待每一個具體的學生。關於精力耗費的多少,由於目前沒有直接的評測方法,
巴班斯基主張用折算的辦法,或者用間接的觀測法。如果既定的任務是在科學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的,那麼為此消耗的精力可以認為是最優的。

② 追求教學細節的最優化

教學細節的最優化
3.組織教材,選擇教法
根據教學原則和教材特點,結合學回生的具體情況和答學校設備條件來組織教材考慮教法,初步構思整個教學過程.教材的組織是多種多樣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組織結構.但不論是那一種結構都必須圍繞中心內容,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貫穿重點,確定講解的層次和步驟.同時,在選擇教法上,還必須充分重視考慮如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4.設計數學程序及時間安排
對於上課時如何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題;新授課的內容如何展開;強調哪些重點內容;如何講解難點;最後的鞏固小結應如何進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時間問題,都應在編寫教案前給予充分的考慮.
5.設計好板書、板畫
板書、板畫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編寫教案時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板書的設計可以從鑽研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入手,也可以從分析學生的認知規律入手.

③ 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包括哪些基本思想,電大

教學過程來最優化理論自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學理論。該理論運用現代系統論的原則和方法,對教學理論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和探索。可以說,它並不是什麼特別的教學方法或教學手段,而是一種教學的方法論,一種教學的策略思想。但是,正是這種教學的方法論極大地影響了蘇聯70年代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發展進程。

④ 教學過程最優化的介紹

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提出的教學理論和方法。20世紀回70年代,為了克服答學生普遍存在的留級、學習成績不佳的現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對學校教學進行整體優化。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尋求合理的教學方案,使教師和學生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獲得最好的發展。

⑤ 關於教學最優化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

一、教學方法選擇的基本依據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最核心的作用,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服務。教學方法的實質就是把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和教材的內容有效地連接起來,使這些基本要素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發藹揮它們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方法與教學目的、教材內容、學生特徵、教師素質、教學環境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這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
(一)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
一般來說,教學目標包括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這三個領域,每個領域又分為若干個層次。不同領域或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必須要藉助於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例如,如果教學目標強調知識的接受,則可相應注重採取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講解的方法;如果以學生掌握動作技能為主要教學目標,可以採用以實際操作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所以,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的指導性因素應是具體的教學目標。這些教學目標既應包含著知識內容目標,也應包括認知技能和認知策略方面的目標,還應包括培養和發展學生情意態度方面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能夠掌握相應的教學目標分類知識和方法,把教學中總的抽象的目標分解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性目標,並依此來選擇和確定具體的教學方法。
(二)據教材內容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不同學科的教材,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不僅是因為不同學科內容本身所特有的抽象性或形象性的特點,而且還因為學生在學習不同學科內容時的心理過程存在差別。例如,計算機應用就要求使用講解與演示相結合的方法,而在人文學科中則較多地使用講讀法。事實上,當今國外涌現出的一些影響頗大的教學方法,如暗示教學法、綱要信號法等,無一不是與某些特定學科的教學內容相聯系的,僅適用於這些特定學科的教學,並不適用於各種學科教學。因此教師在傳授不同性質學科的教材內容時,一定要選擇適合該學科的教學方法。即便是同一學科,在傳授某些具體、特定的教材內容時,也要求採取與完成傳授該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因為任何學科都是由多方面內容構成的體系,在這一體系中,不同的內容具有不同的內在邏輯和特點,有些內容適宜用探索法,有些內容則適合用討論法。

這里所說的教學環境,主要是指學校教學設備條件(實驗儀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等)、教學空間條件(教室、場地、實驗室、活動室等)和教學時間條件等。教學環境狀況對教學方法功能的全面發揮也有著一定的制約作用,特別是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充分運用,會更進一步地開拓教學方法的功能和適用范圍。教師選擇教學方法時,要在時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運用和發揮學校教學設備和教學空間條件的功能與作用。
(五)據教師自身素質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考慮到教師自身的素養和條件,考慮到教師自身對各種教學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水平。有些教學方法雖然好,但教師不能正確使用,仍然不能在教學中產生好的效果,甚至可能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教師個性上的不同特點,也會影響他們對教學方法的使用。如有的教師擅長用生動的語言表述,可以把問題描繪得形象、具體,由淺人深地講清道理;有的教師則擅長運用直觀教具,通過直觀演示來說清理論,做到「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兩類不同特點的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優先考慮的重點應是不同的。總之,教師要根據自身的素養和條件,揚長避短,發揮個人優勢,選擇與自己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另外,還要根據課堂類型選擇教學方法、依據教學時間和效率的要求選擇教學方法等等。

二、教學方法運用的要求
(一)嫻熟、正確地運用
要嫻熟、正確地運用各種基本方法,發揮其最佳功能。
(二)發揮教學方法的整體性功能
要善於綜合地運用教學方法,發揮教學方法體系的整體性功能。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必須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不可能只靠一種教學方法,必須實現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與相互配合,實現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這樣才能體現出教學方法運用的多樣性、綜合性和靈活性,從而達到發揮教學方法組合的整體性功能的目的。
(三)必須堅持以啟發式為指導思想
無論選擇或採用那種教學方法,在實際運用中都必須貫徹啟發式的教學思想,要以啟發式的教學思想作為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注重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條件。
(四)必須關注學生的參與
教學方法的運用過程應當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互相合作的過程。教師在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時候,要充分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發揚教學的民主精神,鼓勵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總之,教師要博採眾長,綜合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教學方法要樹立完整的觀點;要堅持以啟發式為指導思想;要善於綜合地、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堅持「教必有法、但無定法、重在選擇、貴在得法」的原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結合學生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實際情況,認真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圓滿完成教學目標的實施。

⑥ 如何理解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

1 在教學任務上,最優化要做到明確教學和發展的目標,了解學生的准備狀態,把教學任務具體化。
2 在教學內容上,最優化要做到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質的東西,確保學生能掌握這些教學內容。
3 在教學方法上,最優化要選擇能有效地掌握所學的內容,完成教學任務的模式,針對不同的學習者,進行有區別的教學。
4 在教學進度上, 最優化要做到確定適當的教學步調、速度,既完成教學任務又節省時間。

⑦ 教學過程最優化在哪裡jiangde

最優化,永遠的教學追求

——讀巴班斯基《論教學過程最優化》

「教回學過程最優化」答
是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卓有影響的教學思
想。事實上,人們進行每項活動時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尋求「最優化」。在教學
活動中,
「最優化」
更應成為我們自覺的、
不懈的追求。
任何課程改革的落腳點,
也無不著意於教學最優化———用最適當的教學時間,
通過科學的方法策略,

取最大可能的教學效果,
從而較好地完成教學活動承載的特定任務。
近讀巴班斯
基經典之作《論教學過程最優化》一書,深感受益匪淺。

⑧ 如何使課堂教學最優化的幾點做法

打造高效課堂的點滴做法與思考

學校是深化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創新人才的主陣地,「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工作永恆的主題,是學校一切工作都必須緊緊圍繞的中心環節。那麼,什麼樣的課才是高效的?我認為課堂教學能實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落實的最優化。達到「輕負擔、高質量;低耗時、高效益」。簡單點說:高效率的課堂,不僅是學生學有所獲,更是投入和產出比較合理的課堂。
我們在高效課堂的打造中經歷了學習、研討、實踐、反思、總結的艱難過程,也有了深刻的體會。我們清醒的認識到打造高效課堂不是單方面的事情,是校領導、教師、學生合力才能實現的。
一、領導的重視是打造高效課堂成敗的關鍵。
推進高效課堂建設校長是第一責任人。可以說高效課堂建設成在教師,敗在校長。為此,領導的重視是打造高效課堂成敗的關鍵。
1.領導重視引領:
(1)做思想和理念的引領者,讓老師們知道:走高效課堂教學改革,是提升和發展學校辦學品位的唯一出路。也是規范辦學行為,減負增效的必要措施。
(2)要做方法和途徑的引領者,領導特別是校長要能為老師們建立高效課堂的基本模式,要指導落實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3)要做實施過程的加油站。在實施高效課堂的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很難保證教師的工作熱情和興趣,這時領導要做加油站,要給師生們點燃激情,激發興趣,及時鼓勵、鼓勁、加油!
(4)做課堂教學的帶頭人。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是最有威力的。參與備課、聽課、走上講台上課,讓實際行動證明領導對打造高效課堂工作的重視程度。
2、領導重視管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高效的管理為高效的課堂保駕護航。
一是重視領導機構的建立。成立專門的高效課堂教學改革領導小組。
二是重視實施過程的組織與管理。要明確職責,對課改的過程實施有效的管理和推進。
三是重視評價的管理。要建立一套有可操作性的、切實可行的高效課堂評價體系。
校領導重視,極大的鼓舞教師工作熱情,激發教師研究探索實踐的積極性,校領導的銳意進取,勇於探索的排頭兵精神,為學校高效課堂的有序推進和全面展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根本。
(一)強師德
俗話說「德高為師」。我們的工作是神聖的,也是艱苦的,因為我們的工作需要感情、時間、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這種付出是要以強烈的使命感為基礎的。教師只要具有了責任與奉獻,將工作當做事業來干,那麼高效課堂將會水到渠成。
我校遵循著 「德為師之本」這一原則,強化正面引導,錘煉優秀師德。要求教師實現「一二三四五」目標:一強——強化為人師表意識。二嚴——嚴肅的自我修養、嚴謹的治學態度;三種精神——奉獻精神、敬業精神、創新精神;四高——高度的覺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學藝術;五個一:關心、尊重、理解每個學生;備好每一節課;批好每一本作業本;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做一個被家長和社會認可的教師。學校舉行 「榜樣就在身邊」為主題的師德報告會,「班主任經驗交流會」,對教師中的優秀的師德典型和師德事跡,進行挖掘整理和提煉,形成系統的經驗,在全鎮范圍進行廣泛的學習和推廣,努力打造一種人人學先進,人人爭先進的良好的師德氛圍。師德考評方案使教師認清了必須遵守的制度及規定;愛心承諾讓每位學生感受到了濃濃的教師情意;師德自查報告讓教師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事實證明:我們的教師工作使命感、責任感增強了,都能夠做到以身作則,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這樣的教育教學工作效益明顯提升。
(二)提師能
打造高效課堂,關鍵在教師。必須提高教師的三種能力:備課能力、執教能力、管理學生的能力,只有教師專業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的駕馭高效課堂。
1、提高備課能力——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因素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要構建高效課堂,須從備課抓起。為提高教師的備課能力,我們進行了切合實際的校本研訓:
(1)集中培訓:每學期開學初的全鎮性的集體研訓,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課程標准,明確課程標准對本學科本學段的要求,做到高屋建瓴;專業理論學習,豐厚理論素養,做到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轉變教育理念,樹立新的教師觀、教材觀、學生觀;對全冊教材的研究,從整體上把握本學期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內容,做到全面把握教材。每學期全鎮性的學科教學研討活動,集講座輔導—課例分析—現場實踐—考核評價為一體。對教師的備課、說課、上課、聽課、評課的教學技能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多層面的培訓。
(2)分組研訓:集體備課與電子備課的有機結合。利用每周三教研時間,一是加強單元備課。在進行單元備課時要充分發揮教研組的群體智慧,說出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認真傾聽同伴的看法,提高對教材的解讀能力。負責主講任務的老師更要做好充分准備,寫好主講稿,主講後,本組老師要各抒己見,做到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二是分工進行電子備課。有主備教師在全面把握全冊教材、深研單元教材的基礎上,認真進行課時電子備課。其他共享教師以主備教學設計為基礎進行二次備課,達到更好的發揮集體智慧、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目的。教師的備課能力明顯提高。
(3)個性培訓:
①為實現教學現代化,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實現電子備課資源共享,我校進行信息技術分級達標培訓。培訓中,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因人而異,根據全鎮教師年齡、及已有的應用水平等實際情況將其分為初級、中級、高級、超高級四個級,各級別的分等級達標培訓,通過培訓教師的信息技術教育能力強、信息技術素養迅速提升,授課模式與能力以及課件製作等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教師的應用水平在各級各類的教學競賽中得到展露。
② 「2+1」特色培訓
我們學校創造性地提出了對村小學開展跨科學「2+1」特色培訓。培訓中,我們注重理論與實踐應用的不斷擴展和延伸,逐步完善培訓課程,探索出本校的培訓模式,即:集中培訓 –應用實踐 ----跟蹤指導 -----教學交流。做到「三有」「四落實」。即:訓前有教案、訓中有記錄、訓後有反思;培訓時間落實、培訓地點落實、培訓人員落實、培訓內容落實。
這種特色培訓的開展,確保了全鎮村小都能開足開齊課程,使村小的孩子受到了全面正規的教育,也使村小教師專業化水平得以迅速提升。
③村小教師「跟崗培訓」
為了加快全鎮小學辦學規范化進程,促進村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我們開展中心小學骨幹教師和村小學教師的不定期「領」、「跟」崗實踐周活動,從而達到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提高之目的。
此項培訓體現「三實」即:從村小實際出發、具有實效性、村小老師得實惠。
培訓前期調查摸底,了解其跟崗教師意向和需求,施行菜單式培訓。一方面可以滿足教師多樣化的培訓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心校骨幹教師的特長作用,各取所需,各展所長,增強培訓實效。
此項培訓不僅使跟崗教師自身的成長同時,也發揮他們的引領示範作用,輻射帶動其他教師,推動村小教育改革與發展。以上培訓為教師更好的備課奠定了理論基礎,增加了技術含量。
2、提高執教能力—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因素
教師高超、嫻熟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因素。我們知道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麼課備的再好,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執教能力,也不可能實現高效。怎樣提高教師的執教能力呢?
課堂教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事,教師的執教能力是一種默會知識。雖然教師們都經過了各級學科培訓,但很多在紙面上很容易說的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變得很難了,這不是培訓就能解決的,還得要教師在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在實踐中得到解決才是真正的解決。
鐵嶺市教育局的「三公開」活動給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開辟一條最快捷最有效途徑。我校的「人人參與、節節公開、周周研討」活動模式形成常態化,實現「四全」:即(1)確保全員參與:所有教師不分年齡、資歷,人人參與上公開課;(2)覆蓋全學科:將國家規定課程設置的所有學科都納入到公開課活動中;(3)體現全課型:各學科中涉及的課型都要在課堂上得以體現;(4)經歷全過程:教師從備課、說課、上課、聽課、評課全程參與。此項活動深入人心,人人受益,執教能力大幅度、快速提升。我們教師能夠很好的用三維目標統領課堂,關注課堂上的生成,既面向全體,又因材施教。實現高效課堂。
3、提高管理學生的能力—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保障
其實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兩條腿兩者都健壯才能快步如飛。構建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課堂管理能力是保障。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會讓安靜是課堂熱鬧起來,如何能讓學習在「熱鬧」中「有序」地進行,取決於教師課堂管理能力。課堂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每個有責任感的老師都會在自己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我認為管理好課堂,除了班主任的敬業精神外,再就是得法。管理雖無定法,但應得法。得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可能勞而無功。
怎樣才能提高一部分教師的課堂管理學生能力呢?我們做法是:
(1)了解教師在課堂管理上存在的問題,這主要是通過觀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管理表現來了解他們的能力不足之處,通過課後座談了解他們對管理的認識。
(2)學習課堂管理理論一課堂管理新理念的學習和理解,這主要是幫助教師認識到課堂管理不是單純地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而是建立有效的課堂環境、保持課堂互動、促使學生最大程度地參與學習,並有效地利用教學時間,使問題行為最少化,最終幫助學生學會自我管理。
(3)師徒結對。提供切實的指導理論學習解決知的問題形成能力,必須把知轉化為行動。在這過程中優秀教師傳幫帶起著重要的作用。
通過以上方法,教師管理學生的能力有所提高,真正實現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的高效課堂。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有力保證。
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緊緊圍繞著聽、看、想、說、做等這一系列連續性的活動進行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學習的全過程。而這一切活動的主動性和能動作用所反映的效果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學習習慣」是多層面的,它包括基礎的學習習慣、創造性的學習習慣。基礎的學習習慣,包括課前預習、課後復習、作業規范、書寫整潔、集中精力、認真聽講、獨立思考、認真審題、仔細檢查等常規習慣。在此基礎上,依據新課程理念,要把這些常規的習慣逐步打造為更高層次的學習習慣,即創造性的學習習慣,包括諸如敢於質疑、善於質疑、注重實踐、學會思考、掌握合作、開放、探究式等多種學習方式。
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它的形成是一個嚴格訓練、長期積累、逐步上升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對說教的學生從入學就要重視這項工作,應該從小處入手,細化一些具體的指導,給學生點時間,培養好學生的各種能力,讓我們的課堂真正「自主高效」。
對學生的培訓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和課堂規范要求的培訓。另一方面是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等的培訓,有些學生能力的培訓要「定格」,如語言表達的語序、語音、語速,書寫的行距、字型大小,展示的姿態、表情等。學生的培訓效果是課改課堂盡早實現高效的關鍵因素。
為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我校多措並舉:
1、立足課堂主陣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將習慣培養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2、注重激勵與表揚,對學生進行強化教育。在創建的過程中,教師始終要以欣賞、激勵的目光對待學生,讓孩子感到自豪,內心充滿幸福感。比如用贊許、表揚、獎賞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3、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家校共促,形成家庭與學校共同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合力。
總之,打造高效課堂,優化育人環境,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一位從教者的心聲與美好願望,但真正要實現它,還需要教師付出艱辛的努力,更需要教師的智慧,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習的樂園,我想我們每位教師都能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去奮斗,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會走向高效。

⑨ (1)教學效果最優化(2)教育信息化 名詞解釋。求高手幫忙!!!拜託了!!

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條件下尋求合理的教內學方案,使教師和學生花最容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獲得最好的發展。
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路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

閱讀全文

與教學最優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