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荊軻刺秦王教案
課前導入
「荊軻刺秦王」曾經被搬上熒幕,觀眾往往會對荊軻英勇的行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實這一事件在史書中也是有記載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荊軻刺秦王》。
學習目標
1.了解《戰國策》的相關知識,積累文學常識,積累文言文常見的字詞和句式。
2.學習概括要點的方法和作品的敘事結構和敘事藝術。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畫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層次的精神品質。
3.學習以荊軻為代表的義士,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得失,捨生取義,為國家危亡而英勇獻身的愛國精神,體會荊軻臨別時悲壯的心情。
知識匯總
1.關於《戰國策》
《戰國策》是由西漢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整理編訂而成。它是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全書按國別編輯,共33篇。所記史實從東周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戰國策》中所收游說之士的縱橫之論,反映了戰國時的社會風貌和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重大活動,生動記載了縱橫家們的機智善辯、聰明智慧,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縱橫家們在當時的社會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動感人,有聲有色的戲劇,《戰國策》為後人留下了那段歷史的寶貴材料。
《戰國策》語言流暢犀利,筆調辛辣,善於將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於文中,用以說明抽象的道理,闡述自己的論點,是論辯文的典範。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後來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南轅北轍、鷸蚌相爭等。
《戰國策》文筆優美,敘事生動形象,刻畫人物栩栩如生,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初著名散文家賈誼、晁錯、司馬遷,宋代的蘇洵、蘇轍、蘇軾的散文都受到《戰國策》的影響。《戰國策》中運用的工整的對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對答、抑客申主的寫法,亦為漢賦所繼承。
2.荊軻刺秦王發生的時代背景
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大約是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也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經先後滅掉了韓國和趙國,統一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地處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為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但是太子丹在秦國並未受到禮遇,他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了抵抗強大的秦國,同時也為了報自己被羞辱之仇,就派荊軻去劫持或者刺殺秦王。
3.為下列加紅字注音。
荊軻( ) 謁( ) 樊於期( ) 戮沒( ) 揕( )
拊( ) 淬( ) 瞋目( ) 厚遺( ) 忤視( )
4.解釋下列詞語在文章中的含義。
進兵北略地:掠奪。
微太子言:如果沒有。
謁:請。
邑:封地。
願足下更慮之:改變。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表被動。
人不敢與忤視:正眼看。
願大王少假借之:寬容、原諒。
發圖:打開。
自引而起:身子向上起。
操其室:劍鞘。
王負劍:指負劍於背。
5.理解下列語句中的通假字的用法。
秦王必說見臣:通「悅」,高興。
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通「捧」,捧著。
秦王還柱而走:通「環」,繞。
卒起不意:通「猝」,突然。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驚害怕。
6.注意古今異義詞。
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持千金之資幣物:幣,古義是禮品,今義是貨幣。
樊於期以窮困來歸丹:窮困,古義走投無路,今義是貧窮。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偏袒古義是袒露一隻臂膀,今義是袒護雙方中的某一方。
諸郎中執兵:郎中,古義是宮廷的侍衛,今義是指中醫醫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義是指投擊,今義是拿著。
7.活用。
進兵北略地:向北,名詞作狀語。
函封之:用匣子,名詞作狀語。
箕踞:像箕一樣,名詞作狀語。
又前而為歌曰:向前,名詞作動詞。
8.一詞多義。
顧計不知所出耳:不過。
荊軻顧笑武陽:回頭看。
使使以聞大王:前一個「使」是出使,動詞;後一個「使」是使者,名詞。
內容分析
整體感知
理清層次結構。
本文可以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寫行刺的原因。
第二部分(3-9段):寫行刺的准備。
第三部分(10-17段):寫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最後一段):荊軻行刺失敗被殺。
問題思考
1.作者在文章的開頭是如何交待為什麼要行刺的?
作者是從兩個方面來交待的。一方面,秦軍所向披靡,「破」「虜」「收」「進」「略」「至」短短的六個字就寫清楚了。而燕國太子丹面對這樣的情況,卻是非常「恐懼」。這就使故事的一開頭就籠罩在緊張的氛圍中,也為下文寫行刺作好了鋪墊。
2.荊軻是如何准備行刺的?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准備信物、尋找利刃、配備助手。「信物」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樊於期的人頭,一個是燕督亢地圖。從徐夫人那裡獲得利刃。助手本來應該有兩個,一個是荊軻自己的好友,一個是秦武陽,但是由於太子丹催促太緊,荊軻的好友還沒有到,荊軻和秦武陽就出發了。
3.有人說荊軻行刺必然失敗,文章中的哪些地方預示了這一點?
文章有兩個地方預示了這一點:一是荊軻的助手還沒有到,太子丹就摧著荊軻出發了。二是在易水邊送行的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4.作者在文章中為什麼要寫秦武陽「色變振恐」?
寫秦武陽「色變振恐」更能夠突出荊軻的機智、鎮定自若,神勇過人。荊軻的一「笑」一「顧」就化解了當時的危險場面,表現了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質。
5.荊軻是一個怎樣的人?
俠肝義膽、知恩圖報、果敢勇決、擅長辭令、有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質、處事沉著機智。
6.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什麼作用?
荊軻的謀劃抓住了如何見秦王這個關鍵問題。他提出用樊將軍首與督亢地圖為信物騙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劃,可見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襯了荊軻智謀非凡。
7.作者是怎樣描寫易水訣別這一場面的?
(1)抓住特點。如對送行者的描寫,抓住「白衣冠」這個特點。(2)突出重點。在眾多的人物中,重點寫荊軻;「既祖,取道」略寫,重點寫慷慨悲歌。(3)顧及全面。太子、賓客、高漸離、士等在場人物都顧及到,而且通過寫「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渲染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4)有條不紊。人物活動按時間順序描寫。(5)結合寫景。「風蕭蕭兮易水寒」,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8.易水訣別一段中的描寫烘託了怎樣的氣氛,其中的音樂描寫有什麼作用。
這段描寫,烘託了一種慷慨悲壯的氣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風蕭蕭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其中音樂描寫表現荊軻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壯氣氛。
問題探究
應該怎樣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動,而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人的願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荊軻刺秦王就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斗爭來講,這場斗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發展過程進程來講,它有著很大局限性。
對荊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北宋蘇洵非議荊軻「始速禍焉」。南宋鮑彪說「軻不足道也」。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肯定荊軻的人也很多,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近代龔自珍贊揚他「江湖俠骨」。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2. 逍遙游的教案
教學目標
1.簡單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為」句式的特點,歸納「志、圖、名、置、窮」五個詞語的義項。
3.理清思路,背誦第1段,並理解本文想像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
教學重點
歸納五個多義詞「志、圖、名、置、窮」義項,理解本文想像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
教學難點
莊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莊子思想,熟讀課文,理清思路,並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像奇特,最富於浪漫主義色彩。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閡,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也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今天,我們學習《逍遙游》一課,來體會莊子散文的特點。
二、莊子及莊子思想簡介
結合注釋①教師補充
投影:
莊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屬於道家學派。他繼承老子順其自然的觀點,更進一步認為無可奈何的叫「命」,不可違離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憑它的擺布。他的思想相當復雜,攻擊儒、墨,主張回歸自然;憤事嫉俗,痛恨黑暗現實,楚威王重金聘他為相而遭拒絕;富於批判精神,但同時又想取消斗爭。他的人生觀很消極,帶有濃厚的悲觀和虛無主義的色彩。
三、熟讀課文
1.聽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2.投影生字難詞,通過做練習的形式,來強化掌握。
投影:
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並給加點字注音。
(1)其 ()若垂天之雲
(2)海運則將 ()於南冥
(3)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4)覆杯水於坳()堂之上
(5)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闕()()者
(6) ()與學鳩笑之曰
(7)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
(8)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
(9)適百里者,宿 ()糧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國者
(13)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14)彼且惡()乎待哉?
學生看課本,查閱工具書,思考,回答。
明確:⑴翼 ⑵徙 ⑶ ⑷ ⑸ ⑹蜩 ⑺
⑻ ⑼舂 ⑽ ⑾ ⑿ ⒀ ⒁
3.叫3名同學朗讀課文,檢查掌握字詞的情況,如有問題,師生及時糾正。
4.教師做朗讀提示。
第一段:「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要把選擇問句的語氣讀出來。「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句中「且夫」是發語詞,讀「夫」時可稍拉長一些,「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也」後停頓一下,千萬注意,「也」作為語氣詞應放在上半句尾,即「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下文如有類似情況,朗讀方法相同。
第二段,應重讀「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辯也」中「小」「大」「辯」。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為發語詞,朗讀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應讀得乾脆而響亮。
5.各自讀課文,藉助注釋理解課文。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標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問,幫助自己解決。教師巡視中可參與小組的活動。
6.學生齊讀課文。
四、引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提問:題目《逍遙游》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悠遊自得的意思。
(那我們看看作者用眾多的比喻所描寫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悠遊自得呢?)
提問: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寫鯤鵬之大?(要求學生能合書回答。)
明確:「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提問:形體碩大無比的鯤鵬如何飛上九萬里高空的?《齊諧》書里如何說?(學生看書思考,合書回答。)
明確:「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問:這說明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麼?
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提問:課文用了哪些比喻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借外力才能活動?也是非逍遙的?
明確:「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提問:蜩與學鳩怎樣嘲笑大鵬南飛,作者是怎樣解釋的?
明確:「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作者反駁:「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提問: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說明什麼?(學生討論)
明確:照樣說明它們也非逍遙,都是不自由的。
教師對第1段稍加點撥,帶領學生背第1段。
學生齊背第1段。
提問: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師點評:在五彩繽紛,變換無窮的大千世界裡,有動物、有植物、有雲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佔時間,所佔空間,大者大,小者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
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
第3段。
提問:這一段作者提到的兩個人說明什麼?
明確:同樣說明兩人也還未逍遙。
提問:那作者所認為的真正的逍遙到底適什麼?這是怎樣的境界?哪種人能達到這種境界?
明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只有課文最後提到的「至人、神人、聖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最後通過對本節課內容的回顧,歸納寫作方法,先破後立,從而明確莊子散文善用比喻、想像奇特的特點。
由學生概括、歸納、最後再由教師明確。
齊背第2段,齊讀第2、3段。
五、布置作業
熟背課文,做練習三。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文言知識,通過比較,進一步理解莊子散文風格,並對本課小結。
[教學步驟]一、檢查學生熟背課文情況
1.單獨背、齊背
2.小組比賽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寫出本字。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辯 (4)而征一國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氣之辯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譯成現代漢語,並掌握其用法。
奚以……為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辯」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辯」通「變」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哪用得著高飛九萬里再往南去呢?
3.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三。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志
例句出處釋義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志向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訓儉示康》立志
《齊諧》者,志怪者也《逍遙游》記述、記載
博聞強志《屈原列傳》記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桃花源記》標記、做標記
(2)名
例句出處釋義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逍遙游》名稱、名字
名之者誰《醉翁亭記》命名、起名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游》聲名
人雖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說出、指出
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赤壁之戰》名義
(3)圖
例句出處釋義
而後乃今將圖南《逍遙游》圖謀
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地圖
如有離違,宜別圖之《赤壁之戰》謀劃、籌劃
乃強起扶杖,執圖諧寺後《促織》圖畫
無使滋蔓,蔓難圖也《鄭伯克段於鄢》謀取、設法對付
(4)置
例句出處釋義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逍遙游》放上、安放
鄭人有且置履者《鄭人買履》購置、添置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鴻門宴》放棄、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肅公翱事》擺、設
(5)窮
例句出處釋義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逍遙游》盡、止
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訓儉示康》生活困難
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走到頭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盡心上》不得志,與「達」相對
三、比較
教師將《秋水》與課文比較,進一步體會莊子散文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像奇特等特點。
四、小結
同學們,莊子散文有時像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時像萬斛源泉,隨地湧出,汪洋恣肆,機趣橫生,確實有它獨特的地方,但是,莊子本人所表現出來的放盪不羈、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是不可取的,《逍遙游》中的思想,是沒落階級不滿現實的一種自我超脫的空想,實際上這種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幻想。他企圖以此達到逃避現實、保存自己的目的。我們當代中國的青年,應該拋棄一切私心雜念,勇於面對現實,勇於挑戰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創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業
寫一篇短文,說說你對莊子《逍遙游》中「無所待」思想的認識。
[板書設計]
[延伸閱讀]閱讀《庖丁解牛》,完成下面題目。
1.讀後了解莊子所講的人生處世哲學。
2.體會莊子散文的特點。
3. 誰有《荊軻刺秦王》的 說課稿啊
赤子情深——《荊軻刺秦王》讀後感
讀完此文,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荊軻臨死前的大聲疾呼:"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掩卷沉思,彷彿易水之別還歷歷在目,然而眼前的事實卻是荊軻身首異處.
(YouTheme作文www.youtheme.cn歡迎您投稿)
我想每個讀過此文的人,都會由衷地為荊軻的英勇行為發出一聲慨嘆;同時,也為他的悲慘結局而嘆息.難道真的是天妒英才嗎 非也.以當時秦國的實力,即使行刺成功,也不可能挽救燕國的亡國命運.那麼,為什麼荊軻深知不能為而為之呢 我想這便是一顆熾烈的愛國心所驅使的吧!的確,他無法左右歷史車輪的前進.然而作為燕國人,他有義務更有責任去為自己的國家奉獻一切.甚至生命.這才是我為荊軻喝彩的主因.
但,反觀近現代中國,為了個人的苟活寧可賣國求榮的漢奸卻比比皆是.難道人們的愛國情懷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留在過去了嗎
同樣的,在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國人成為了"哈韓,哈日,哈美"一族,整天沉湎於向西方模仿,卻不想著祖國的未來發展.這不是民族的悲哀嗎
(YouTheme作文www.youtheme.cn歡迎您投稿)
在國危時,敢於獻身是無畏;在國安時,熱愛祖國更是你我的必要義務.所以讓我們用荊軻的精神來激勵我們:為國家人民而奉獻一切!
本文來自: 優習網(www.YouTheme.cn) 詳細出處參考:http://www.youtheme.cn/gaozhongzuowen/hougan/200802/54291.html
4. 幼兒大班古詩送朱大入秦教案
教學目標:
1.讀為主,再度中理解詩意。
2.讀中想像詩的意境,抒發情感。
3.復朗讀,熟記詩歌。
教學准備:古詩錄音,詩歌
教學過程:
一、 介紹作者:駱賓王 《詠鵝》
1.揭題《於易水送人》
2.講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有很多詩人都以次內容寫過詩歌。
3.聽錄音。
4.自己讀詩,你讀懂些什麼?
易水:河流名
燕單:燕國太子,名單。為了報仇,請勇士荊軻刺秦王,可惜沒有成功。
沒:死去
冠:帽子
5.解釋詩意:
在易水河邊,荊軻向送行的太子告別。他知道此去刺殺秦王,凶多青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國,於是就大聲地唱起歌來:「猛烈的風啊颳起來,易水冰冷;勇士離開了這里,也決不再回來。」荊軻唱著,慷慨激昂的連頭發也一根根豎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頂起來。現在,雖然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呀,卻還是和當年一樣寒冷。
6.指導朗讀,提示: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它寫得與眾不同,借用激昂壯別的歷史故事,沖淡了眼前與朋友分別的悲傷心情。
7.熟記成誦。
二、 送朱大入秦
1.介紹孟浩然,《春曉》
2.揭題,朱大,作者的一位朋友。秦,指長安(今山西西安一帶)。
3.自讀詩歌,你讀懂了什麼?
遊人:遠出的人。
五陵:長安郊外的五處皇帝陵墓。這里借指長安。
托:解下。
4.解釋詩意:
好朋友就要遠去,到那裡探尋自己的政治前途。分手之際,我對他說,寶劍是價值干金的東西,它象徵著一個人的雄心壯志。我把它解下來送給你,這劍寄託譬我的良好祝願,願你能從此大有作為。
5.指導朗讀,提示:
這是一首鼓勵友人努力奮斗的贈別詩,語義誠懇真切,表達了詩人自己不願虛度一生的抱負。
5. 《荊軻刺秦王》人教版必修1 的教案
《荊軻刺秦王》
一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積累 • 整合:積累文中的文言詞句並進行歸回類整理。
感受答 • 鑒賞: 正確分析鑒賞荊軻這個人物形象。
思考 • 領悟: 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思考領悟在
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
發現 • 探究: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引導學生對荊軻刺
秦王的行為作進一步的探究,從而正確評價軻
刺秦王的行為。
(二)過程與方法
《荊軻刺秦王》是篇文言課文,記敘的是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非常成功。司馬遷撰寫《史記 刺客列傳》時,幾乎照錄全文。這樣的課文對於學生來說可讀性很強,且很感興趣,只要結合文中的注釋便可順利閱讀全文。如果按照傳統的文言授課方式來處理課文,勢必會讓學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閱讀興趣,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因此本課教學筆者從新課程理念出發,改變以往的傳統教學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鼓勵個性化解讀,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積
6. 荊軻的教案 原創的
我也是上網路找到的這個網站,資料挺全的,還有:
"《荊軻刺秦王》課文解釋
〈荊軻刺秦王〉課件
《荊軻刺秦王》教學案例--說課稿參考
《荊軻刺秦王》MPG視頻素材
《荊軻刺秦王》16張課件及配套教案
《荊軻刺秦王》教案"
需要的話可以直接點擊參考資料,下面的是說課稿
一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積累 • 整合:積累文中的文言詞句並進行歸類整理。
感受 • 鑒賞: 正確分析鑒賞荊軻這個人物形象。
思考 • 領悟: 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思考領悟在
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
發現 • 探究: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引導學生對荊軻刺
秦王的行為作進一步的探究,從而正確評價軻
刺秦王的行為。
(二)過程與方法
《荊軻刺秦王》是篇文言課文,記敘的是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非常成功。司馬遷撰寫《史記 刺客列傳》時,幾乎照錄全文。這樣的課文對於學生來說可讀性很強,且很感興趣,只要結合文中的注釋便可順利閱讀全文。如果按照傳統的文言授課方式來處理課文,勢必會讓學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閱讀興趣,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因此本課教學筆者從新課程理念出發,改變以往的傳統教學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鼓勵個性化解讀,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積
7. 《荊軻刺秦王》選段背誦
荊軻刺秦王(來背誦易水送別)源 《戰國策》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