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千米有多長》教學設計
活動一:室外進行
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操場上走一走,數一數10米、100米大約有版多少步,走權100米要用多長時間,並做好記錄,在小組內交流一下走完100米後的感受。
活動二:室內進行
(1)學生匯報交流結果,走100米要用的時間。全班交流。
(2)讓學生想像一下,1千米要走多少步,要用多長時間,在小組內交流。
(3)小組匯報估測結果和方法。
最後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1千米,估測從家到學校有1千米遠嗎?
教學反思
教學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室外進行,讓學生分小組實際走一走10米和100米的距離,在小組內交流所走的步數和所用的時間及走完後的感受,為突破重點作好鋪墊。第二階段在室內進行,通過小組內交流、想像出1千米有多長,走完1千米要用多長時間,突破重點。最後通過練習充分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力,鞏固學生已形成的對1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這樣的實踐話動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滲透了猜測、估算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有價值、有數學趣味的實踐活動
㈡ 《教室有多長》教學反思
本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本課作為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讓學生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教室長度的過程以及為學習厘米和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初步培養學生的度量意識。
如何上好活動課,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課堂的掌控,學生的突發奇想,都是難以預見的。經過反復思考,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環節設計為以下幾點:一、以提問的方式開場,用測量我們的教室有多長這個問題吸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二、思考:如何測量教室的長度;測量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經過了解,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沒有實際測量的經驗,不知道該如何測量,所以先讓學生預習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再去測量。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發散思維,想出多種測量方法——用直尺、書本、捲尺等。並且根據自己預習的知識說一說測量的時候該注意些什麼。三、動手測量。在測量時,學生都比較迅速有序,比我預留的時間提前了很多,因此在匯報交流後,我給學生提出了一些比較深入的問題。引申測量記錄顯示的數學信息。為下節課學習統一的長度單位做鋪墊。四、課堂練習鞏固,第一個練習,用易拉罐擺一擺,看誰擺得高。這個環節我只是讓學生觀察了一下教材上的情境圖,沒有實際操作擺一擺,學生可能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這個習題的處理,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好,沒有挖掘出擺一擺後面跟深層次的數學知識。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請2個同學上台擺一擺,其他同學當裁判,在玩的過程中,體會擺得越多,擺得越高。讓學生明白易拉罐同樣可以作為測量工具。第二個練習,說一說哪根木條長?這個環節為了讓學生認識更深刻,我先出示情境圖,淘氣:我量的木條的長度是3個回形針的總長,笑笑:我量的木條的長度也是3個回形針的總長。請學生說說兩根木條怎樣?幾乎都覺得同樣長,有個別學生認為不一定,最後出示圖片,讓學生明白兩根木條雖然都是3個回形針那麼長,但由於長短不同,木條的長度也不同,所以笑笑的木條比淘氣的長,學生頓時豁然開朗,相信下次他們思考問題時會更全面……
實踐活動課一直以來都是我最害怕上的,因為學生不易把控,經常一節課熱熱鬧鬧但收效甚微,反思本節課,學生在活動時還是比較有秩序的,孩子們基本上養成了有序的習慣,這些都是生態課堂中預習習慣的養成和約定的使用帶來的有益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需要再觀察、再思考、再實踐,踐行生態課堂的四個方面,讓課堂活動不僅僅流於形式,而是真正能讓學生在活動中能有所收獲,真正實現高效課堂.
㈢ 新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1米有多長》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實踐活動中體驗1千米有多長,知道米和千米之間的關系。學生是在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後認識「千米」的,千米這個長度單位太大了,學生很難形成對「1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
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生活中體驗,才能更好地感知我們的數學,運用好我們的數學,特別是像「千米」這種抽象又難理解的長度。備課時,我想通過實踐活動完成本課教學活動。我計劃讓學生在「手拉手」活動中體驗1米、10米、100米分別有多長,從而推理1000米有多長;再實際走一走,感受實際長度。 因此,我將本課分成了3大部分。
一、復習導入。
復習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並讓學生用手勢比劃,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已學過的長度的單位的空間觀念。接著提問如果要表示從你的老家到晉江的距離需要選用什麼單位呢?學生思考著好像選用這些長度單位都不行,於是引入新課。
二、體驗感知。
(1)手拉手活動:讓學生思考並到操場上手拉手體驗,從小到大、循序漸進,讓學生的行為與思維一步步靠近我們需要的大數。
1、一個同學把手張開大約1米長,那需要幾個人才能手拉手站成大約10米長的一排呢?
2、全班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夠不夠100米長?
3、多少名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約夠100米長?
4、 沿著100米長的路線走10圈就是1000米,還可以表示成1千米。即1千米=1000米,用字母表示是1km=1000m。
(2)走一走:學生通過走一走體驗到千米真的很長。
1、讓學生沿著1米的米尺走一走,需要幾步?
2、10米需要走幾步?100米呢?1000米呢?
3、下課時間可以去操場上來回走10圈看用了多少時間。
這里學生通過體驗,在原有知識概念的基礎之上充分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實踐經驗,使學生形成對一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同時對生活中米與千米的運用才會靈活。
三、生活中的運用與單位互換。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是學生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但部分學生學完後還不能夠理解千米的實際意義導致生活中運用錯誤、單位呼喚錯誤,因此教學的重點在於讓學生理解千米的度量意義。因此在教室里可以利用張開的手大約長1米這種學生容易直觀的現象入手,一步步延伸到千米。
有些數學知識必須讓學生感受、體驗,不能嫌麻煩,學生沒有理解的知識強加給學生,學生在做題就不能靈活運用好知識。從這里,我更進一步體會到,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讓學生感受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才能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㈣ 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課桌有多長教學反思
《課桌有多長》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有了兩次關於長度單位的直接經驗,即一年級上冊的「比長短」和上節課《教室有多長》的自選單位測量。在這樣的測量活動經驗積累中,學生已經對長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觀認識。本節課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的起始階段,對於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點如下:
學習目標:1、再次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和線的長度(限整厘米),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
學習重難點:使用刻度尺正確測量物體和線的長度(限整厘米)。
二、做的好的地方:
1、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一重要環節,我安排了5次活動:「看一看」——找一找尺子上1厘米的長度,建立初步表象;「拿一拿」——用手比1厘米長的小棒;「比一比」——用手比出1厘米;「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厘米。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經歷「充分感知——豐富表象——領悟內涵」的過程,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突出教學重點。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測量紙條長度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自己測量,結果大家的答案不統一,請一位同學上台展示自己測量的方法,交流評價後,老師再總結測量方法。這樣做到了在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同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主體作用與老師的主導作用相得益彰、和諧統一。
三、不足之處:
在估測方法方面強調得不夠
在測量紙條長度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估計,但忘記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麼估計的了,少了估計方法的交流。我認為應該讓學生交流方法,使學生意識到估測並不是憑空瞎猜,而是有方法的。然後再動手測量。
四、我的收獲:
1、博眾家之長,虛心求教
講一節課需要多向其他老師學習,博眾家之長。之前我聽了三位有經驗的教師講的這節課,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借鑒了幾位老師好的做法。教研組的各位老師給了我很多幫助,尤其感謝主任和組長郭老師的指導。從研課到上課,我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對自己的教學也更有方向感。在這么一個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相互分享的大教研團隊里我會更努力地使自己成長起來,將缺點變為優點,優點化為特點。
2、預設是最好的生成
在准備教學設計的時候要細致,把可能發生的事都想一遍,然後想好應對的策略。只有把情況都想好了,遇到突發情況教師才能應對自如。在課的開始,當問學生「你准備選什麼統一的工具測量?」時,有學生說尺子,有的說書、本。由於我提前准備好了這種情況的應對策略,當聽到這樣的答案時就讓學生直接操作了。讓後才引出了「尺子」。
㈤ 為什麼沒有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教學主要是運用學生身邊的數學問題開展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識。主要體現在:
一、體現合作性。
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數學學習活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探索交流,讓學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在教學法中,本人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過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師生關系十分融洽,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讓學生與同伴交流,傾聽同伴不同的意見;注意傾聽學生的表達,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引導,啟發學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義,為學生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
二、體現親歷性。
親自經歷使學生進入生命領域,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本單元教學注重通過擺一擺,圈一圈,找一找等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親自經歷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體現個性。
人們常說:「一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數學的感受,不同經歷、不同性格、不同愛好的人,就會有不同的體會。我尊重學生自己的想法、操作過程,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表達想法,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然的迸射出來。
四、體現生活化。
創設情境,貼近生活,生活化地學習。課堂上我把教材進行創造處理,巧妙地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靈活、合理、科學地創設在數學活動情境中,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便於學生遷移,領悟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道理,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讓學生在研究發現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方向與位置》的教學反思
本單元《方向與位置》是讓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教材的設計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為學生提供了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現實的活動情境,增加探索、體驗的機會,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走出教室,在空曠的操場上先辨清方向,再回到教室根據已有的經驗來找出教室里的東南西北,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並利用方向板在教室里辨認四個方向,並說說自己的哪一面坐著哪個同學。
根據上面的情況,我設計了以下環節:1、通過太陽的 東升西落讓學生在操場上找到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通過游戲讓學生更好的分清東、南、西、北,並能和左、右手聯系起 來,很快地分辨這四個方向。說說校園里的各個方向分別有些什麼。 3、通過多種識圖練習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體現出來,如學校、家、超市等,進行分辨方向和設計一些路線的練習,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發,使他們有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低年級的學生盡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於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我就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情境。設疑引思,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舊知識並結合生活經驗來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通過讓學生指一指,認一認的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數學經驗。
存在問題:
學生在面向東或西分辨左邊或右邊是哪面時出現的問題較多,不能很順利地確定北和南。在練習中還應該盡可能地和生活實際相聯系,多進行脫離平面圖確定位置的練習,不論身處何方,都能讓學生在頭腦中能很清晰地反映出東南西北。
第七單元 表內乘法口訣(二)教學反思
本單元是學習「7-9」的乘法口訣,在教學中,對口訣的記憶如果單純的依靠讀、背,肯定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學生學得也比較累。所以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比如開火車,幸運轉轉轉,讀兒歌,看圖列算式,畫一畫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加大了練習量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乘法口訣是學生解決乘法運算的重要鑰匙,因此,它的教學可算得上是乘法計算教學的奠基石,顯得尤為重要。《表內乘法二》是北師版小學數學教科書第七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2—6的乘法口訣後進行教學的。學生已經學會了2~6的乘法口訣,表內乘法二與表內乘法一相比數量上要多得多,難記些。如何記熟這些口訣也給孩子們的學習設置了障礙。面對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了解的現實,教學的側重點應放在口訣的理解和記憶上。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發現口訣中存在的規律,讓學生利用「上下句對比記、口算結果」等方法去巧記。練習形式注重趣味性。
《時、分、秒》反思
近段時間學習六單元《時、分、秒》認識時間這個單元。時間對孩子來說比較抽象。一年級時孩子們已經認識了鍾面,認識了整時、幾時半、快到幾時,幾時剛過這四種時刻。這學期孩子們要繼續認識時間,了解時、分、秒的關系,並能正確進行時分秒的互換;認識鍾面的時刻到幾時幾分;鍾面時刻的正確讀法、2種寫法;體會1分鍾有多長。通過感知時間的長短,能正確選擇時間單位;還要進行經過時間的計算。
引導學生認識鍾面上時刻時,不是教師教給學生怎樣認,而是指導學生觀察,感知要學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撥一個時刻,然後說出來,引導大家討論,最後再有教師歸納總結。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有了實踐的基礎,另一方面學會學習。在練習時,我出示了一個可以拖動的鍾面,隨機撥出一個時刻,讓學生正確說出所表示的時間,並讓學生上來撥鍾面,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對於教學難點著重練習,多次比較,找尋克服難點的好辦法。
在課上我改革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給學生提供了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產生、發展的全過程;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向學生介紹從古到今的表示時間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教育,激勵學生在今後學習、生活中科學的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
薄薄的幾頁書,看似簡單,可對有的學生來說,卻很難。對接受能力不好的學生,只得多多讓他們接觸鍾面,一點點地認識。
《除法》教學反思
本單元是本冊教材「數與代數」部分的最後一個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對除法意義有初步的體會,會用2~9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和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包括「長頸鹿和小鳥」「小兔安家」和「游樂場」三節。本單元的標題是「除法」,除法與乘法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除法關聯著「倍」的意義,除法又以乘法口訣為最基本的口算工具。這個單元綜合了除法的這些特徵與聯系,所以,本單元也是本冊教材在「數與計算」領域的一次復習與提高。 「長頸鹿和小鳥」復習除法的意義,學慣用6~9的乘法口訣求商;「小兔安家」復習除法的兩類問題;「運動場」強調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理解乘除法的內在聯系,在發展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同時,進一步熟練用乘法口訣進行表內乘除法的口算,為今後進一步學習乘除法打好基礎。
《長頸鹿與小鳥》結合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慣用6-9的乘法口訣求商。教學時,讓學生認真看圖,說一說圖意,明確問題。然後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解決問題,並在小組內說一說用哪一句乘法口訣求商,進一步體會除法與乘法的內在聯系。要強調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是什麼,這一點容易被忽視,因為學生往往從實際問題字面上的意義直接就列出除法算式計算;其次,要強調計算的結果要回到實際問題的情境中,去檢驗和解釋它的意義,並寫出答案。這才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比較完整的思維過程。
「小兔安家」的情境圖中沒有提出數學問題。從圖中發現並利用有關的數學信息(小兔只數,房子間數)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問題意識,是本節課要引導學生去做的第一件事情。教學時,以「小兔安家」為主題,鼓勵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提出問題,並簡單地記錄提出的問題。然後啟發學生把所提的問題進行整理,分成兩類,再回到教材中提出的兩個問題,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最後組織學生比較這兩個問題及其算式的區別與聯系。
「游樂場」是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其中包含很多數學信息。教學時,發現學生提出的好問題,就讓大家借鑒,開闊數學的視野,提高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什麼是好的數學問題呢?就是盡可能充分地利用情境中的數學信息,提高問題的綜合性。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對除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個別差生,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對題目的理解有難度,不能確定到底是用乘法還是用除法,只得有待於以後多多加強練習,慢慢理解了。
統計的相關知識在生活中時處可見,本節課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徵,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使生活素材貫穿於整個課堂的始終。通過設計學生過生日的場景,讓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1、讓學生聽耳熟能詳的《生日祝福歌》,充分運用多媒體資源,採用學生喜歡的動畫形式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序就越高。並通過問學生「想知道自己生日在什麼季節嗎?」來切入主題,使學生興趣盎然的投入到學習中來。
2、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利用書中過生日內容,設計全班學生都來過生日的場景,通過「插蠟燭」的形式讓全體學生都親身經歷了統計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觀察統計出的表格數據,提出了很多的數學問題。整個統計過程就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充分展現出來。
3、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日是每個人生活中的一個特殊日子。教學中把學生生日分季節以數學活動的形式統計出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遺憾:本節課最後一個環節讓學生猜測生日在什麼季節,設計的意圖是想讓學生通過統計表中數據的多少來猜測季節,從而給學生滲透概率的初步知識。但學生都只從已有的生活經歷猜測季節,而沒有回答到設計中預設的答案。在這里放出的問題沒有及時收回,至使學生沒有能通過統計表中數據體會到概率的有關知識。
課堂教學是一門有著缺憾的藝術。作為教者的我們有著「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的困惑。但是只要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的來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我們的課堂將會煥發出更多
㈥ 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數學《1千米有多長》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動,體驗一千米有多長,知道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礎上學習的,但千米這個長度單位太大了,學生很難形成對一千米有多長的感性認識。因此,我在教學中首先復習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並用手勢表示。
我在備課的時候感覺到對於「1千米究竟有多長?」這個題目,大人們也不好估計,何況是小孩子呢?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先走一百米,看看有多少步,要多少時間。再讓學生以此估計走一千米大概要多少步,要多少時間。
為了進一步體驗1千米有多長。接著讓兩個學生把手伸平,讓學生說說有多長?「兩米多。」然後逐個加人,一直到9個人時,請一個學生來量量大約有幾米?「大約10米。」從而進行推算,20米要幾人,30米呢?40米呢?我們班的同學都把手伸平連起來大約40米,那五個班就是大約200米,那1000米要幾個班呢?「要25個班的同學手伸平連起來」然後問學生:「1000米給你什麼感覺?」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
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自主探索事物之間的聯系,掌握規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生從數學推理的角度感受1千米有多長之前,我創造了這多個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現實中的10米,100米,從而將課本中的數學與生活中的數學緊密聯系在一起。
最後再介紹人一小時大約能走三千米,以此體驗一千米有多長。當天的家庭作業,我就讓孩子們依照自己估計的1000米所用的步數去走一走感覺一下,然後記錄下來到底有多遠,用了多長時間,進一步加深孩子們多1千米的認識。
雖然本課活動比較多,但是明顯感覺到孩子們對千米和米之間的換算掌握的不夠好,今後還要加強鞏固練習
㈦ 北師大二年級數學 教室有多長 教學反思
12m,renheno
㈧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1分有多長》教學反思
《1分有多長》教學設計
[ 2014-6-12 19:55:41 | By: 張敏 ]
教學目標:
1.通過「1分有多長」的實踐活動,體驗1分鍾有多長。
2.知道1分=60秒,能進行簡單的時間單位換算。
3.發展運用畫圖等多種策略或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比分小的單位——秒。
教學難點:體會1秒有多長,知道分與秒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運動會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華用了17秒,得第二名。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時間嗎?
3.我們這里用的時間單位是什麼?你們覺得秒比分大還是小?
4.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時間的最小單位:秒(板書)
二、認識秒針
1.出示鍾表:哪根是秒針?
2.觀察分針與秒針的比賽,你能發現什麼?
3.學生交流:1分=( )秒
4.在什麼地方還見過秒?
三、體會1秒
1.看秒針走動拍手,每秒拍一下。
2.數數:數到60 看走了幾秒。就是幾分?
3.同桌合作:
(1) 做一次深呼吸用( )秒
(2) 跳繩20下用( )秒
(3) 從教室前面走到後面用( ) 秒
四、實際應用
1.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1)夏天午睡大約1( )
(2)小芳吃飯大約要25( )
(3)脈搏跳10次用了8( )
(4)一節課的時間是40( )
2.說出鍾面上的時間,並說一說這時同學們在干什麼?
出示各鍾表同桌先互相說,然後交流。
3.趣味題: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鍾,5人合唱這首歌要幾分鍾?讓學生先猜測,然後試一試驗證。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板書設計:
1分=60秒
75秒=1分15秒
1時30秒=90秒
㈨ 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1米有多長》教學設計
字體大小:大 中 小
《1米有多長》教學反思
(2014-11-27 11:44:16)
轉載▼
在這節課中我盡量為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創造條件,放手讓學生自主去觀察、操作、交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這樣設計並實施數學教學活動:
一:引入環節,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堂
前面剛剛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那試試用我們手中的直尺來測量我們的黑板,學生遲疑了,我詢問:怎麼了?(太不方便了,太小了,太短了),那怎麼辦呢?(用長一點的尺子),為學習1米做好了鋪墊
二、情境創設,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學習新知
1、播放小棒擺的動畫,讓學生說說你看明白了什麼?(100根合起來是1米),1根1厘米,100根幾厘米(100厘米),引出100厘米=1米;
2、直觀感覺1米有多長:拿出米尺,學生觀察,並和上一節課用過的直尺比較;
估計1米大概從地面到老師身體哪個部位,同學們的呢?估計完後實際測量;伸開雙臂,看看1米有多長;雙腿叉開,看叉到什麼程度是1米;前後站成一排,多少人有1米;
三、鞏固練習,加深1米的印象並實際應用
1、說說教室里的哪些物體大約長1米,孩子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有說桌子的,有說窗檯的……,有些孩子說的比較准確,有的說的比較模糊,在語言表達方面,還需要慢慢培養說話的條理性,讓學生進行觀察,孩子們在相像、觀察、比較中逐漸修正自己的認識,建立起1米的認識;
2、你說我答,門高約2( ),學生填單位,剛開始,有個別同學填錯,慢慢練,學生全部都能答正確,所以在做練習時,學生完成的很快,這節課效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