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宵節觀燈(閱讀)
哪國的節日也沒有咱們的春節熱鬧。我小時候,大商家講究「上板」(停業)一個月。平時不放假,交通沒現在方便,放了假店員也回不去家。那一個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親了,剩下掌櫃的和伙計們就關起門來使勁地敲鑼打鼓。
正月里歡樂的高峰,無疑是上元佳節——也叫燈節。從初十起就熱鬧,一直到十五。花燈可是真正的藝術品。有圓的、方的、八角的;有誰都買得起的各色紙燈籠,也有絹(juān)的、紗的和玻璃的。有富麗堂皇的宮燈,也有仿各種動物的羊燈、獅子燈,羊燈通身糊著細白穗(suì)子,腦袋還會搖動。另外有一種官府使用的大型紙燈,名字取得別致,叫「氣死風」。這種燈通身塗了桐(tónɡ)油,糊得又特別嚴實,風怎麼也吹不滅,所以能把風氣死。
紐約第五街的霓(ní)虹(hónɡ)燈倒也是五顏六色,有各種電子機關,變幻無窮;然而那隻有商業上的宣傳,沒什麼文化內容。北京的花燈上,就像頤(yí)和園長廊(lánɡ)的雕(diāo)梁畫棟(dònɡ),有成套的《三國》、《水滸(hǔ)》或《紅樓夢》。有些戲人兒還會耍刀耍槍。我小時最喜歡看的是走馬燈。蠟燭一點,秫(shú)秸(jiē)插的中軸就能轉起來。守在燈旁的一個洞口往裡望,它就像座旋轉舞台:一下子是孫猴,轉眼又出來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後邊。至今我還記得一盞走馬燈里出現的一個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頭頂蠟扦(qiān),旁邊站著個梳(shū)了抓髻(jì)的小腳女人,手舉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頭上打去。
② 元宵燈會的觀燈
源於佛教說,這種說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編的《社會風俗三百題》中說:「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無量壽經》有『無量火焰,照耀無極』說法。在佛教教義中,燈一直是作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經典中反復宣傳:『百千燈明懺悔罪』(《菩薩藏經》),『為世燈明最福田』(《無量壽經》)。逢遇佛教盛會都要大明燈火。在佛教傳說中,於正月十五張燈有關系的是有關佛祖神變的事跡。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行燃燈法會。東漢明帝時,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並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自此以後,元宵燈便蔚然成風。」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此種觀點站不住腳,認為佛教只是在這一天利用人們的節慶氣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遊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遊走,好生男孩)。
③ 做彩燈鬧元宵教案反思
活動來目標:
1、感受兒歌源表現的節日氣氛。
2、學習清晰、准確的發音。
3、學做簡易的元宵燈。
活動准備:
帶孩子於元宵節前兩天參觀燈展,收集各種花燈,在教室布置花燈展。
活動過程:
1、組織孩子仔細觀察和比較教室里的各種花燈。
2、組織孩子討論:花燈美在哪?我最喜歡的一盞花燈是什麼樣的?
3、教師在黑板上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兒歌的內容,幫助幼兒記憶。
4、學習以明朗的節奏朗讀兒歌,學習清晰、准確的發音。
5、指導孩子學做簡易的花燈,感受做花燈的樂趣。
6、讓能力較強的孩子編與花燈有關的兒歌或者順口溜。
④ 大班語言教案音樂《元宵節》
兒歌:
《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元宵,看著花燈哈哈笑。
大宮燈,紅又紅;走馬燈,轉不停。
鯉魚燈,尾巴搖;兔子燈,拉著跑。
小朋友們拍手笑,大街小巷真熱鬧!
⑤ 元宵燈會上有什麼燈『
走馬燈,骰子燈,圓燈,關刀燈,兔子燈等.
元宵燈會是一種中國傳統民俗活動。東漢順帝時沛國豐人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創「五斗米道」而舉行的「燃燈祭斗」儀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燈會。南朝時期,國都建康(今南京)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燈會興於唐,盛於宋,明朝時達到頂峰。
(5)元宵燈教案擴展閱讀:
兔子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其製作簡單,所以村裡人家家戶戶都會扎,而精彩細膩的「扛燈」卻成了村裡一種傳男不傳女的祖傳藝術。大布「過燈」的傳統民俗興於唐朝,人們把兔子視為吉祥之物,兔子燈所到之處就意味著把吉祥和好運送到了那兒。
人們沿用這一吉祥物來迎神接福,其中寄寓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祈求神靈保佑,期盼來年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美好願望。燈彩藝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才智巧思,它融抽象構成、擬形雕塑、平面書畫、復合裝飾和光動機制於一體,是一種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綜合空間藝術。
走馬燈古稱蟠螭燈(秦漢)、仙音燭和轉鷺燈(唐)、馬騎燈(宋),中國特色工藝品,亦是傳統節日玩具之一,屬於燈籠的一種。常見於除夕、元宵、中秋等節日。又叫跑馬燈、串馬燈。由毛竹編織成馬頭,馬尾;系在身上糊上顏色鮮艷的紙,如今已由絲綢取代。
在過去,走馬燈一般在春節等喜慶的日子裡才表演,由二十來位11—14歲小孩組成,邊跳邊唱,根據節奏快慢形成不同陣勢,有喜慶、丁財兩旺、五穀豐登的寓意。
關刀燈是按照傳說中的關公生前使用青龍偃月刀而製作成的。它和扛燈、兔子燈一起出遊,有保護平安的喻意。這里的游燈習俗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從正月十三至十五夜晚,由前門村開始,先從出燈村游起,游遍四村。
⑥ 元宵燈 急!急!急!
據傳說,燈節的出現也與古人對火的崇拜有關。漢代,人們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蟲趕獸,從而演變成以後的火把節。因此從漢代的持炬驅疫到唐代熱鬧非凡的燈節,中間還有一個火把節的發展過程。這一節俗,直到今天還被祖國西南少數民族兄弟保存下來。他們在火把節這天,歌舞以樂神,表現了對火的崇拜。通過各種形式,驅邪逐鬼,熏田驅蟲,希望減輕蟲害,獲得好收成。時至今日,江蘇興化一帶,每至元宵節,百姓不燃燈、觀燈,而是點火把、舞火把,而城鎮鄉民當然是看火把了。他們有的用蘆柴,有的用樹枝等,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著火把在田頭、曬場翩翩起舞,十分壯觀。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綵,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余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台有八里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到唐代,統治者更重視觀燈,並把燃燈時間作為制度固定下來。唐睿宗時曾在長安宮城外架起一座高二十丈的"燈輪",上面纏著彩色絲綢,裝飾金玉,懸掛五萬盞燈。皇親貴族們也製作大型"燈樹"。詩人崔液寫有"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的佳句。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以後歷代引以為例。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彩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綉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後,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游樂.喧鬧達旦,這是我國最長的燈節,清代,還在乾清宮設鰲山燈,元宵燈節依然盛況空前。
w外形和顏色以及圖案就太多了。。
⑦ 生查子元夕的教案
導者和領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與晏殊較接近,但也有不同處,如他有述懷、詠史、寫民情風俗之作,題材較晏殊詞廣泛。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有《歐陽文忠公集》。 該詞的作者或曰為南宋的女作家朱淑真。但南宋初所編《樂府雅詞》定為北宋歐陽修,當較為可信。元夜,又叫元夕、元宵,即農歷正月十五夜晚,是我國盛大的傳統節日。自唐代以來民間便有元宵觀燈鬧夜的的習俗。這首詞通過寫一個妙齡女子去年元宵與今年元宵愛情的變故,反映了她不顧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戀愛自由的歡樂與悲傷。 上片為女主人公回顧去年元宵與情人幽會的美好情景。前兩句寫這個節日的熱鬧場面:去年元宵時,街市上花燈競放,亮如白晝。「花市」,意為遍布花燈的街市。去年燈節的盛況是美好的,但是令女主人公怦然心動和不能忘懷的美好回憶卻不在此,而是如後兩句所述的那個夜晚與情人的幽會;她趁著出門觀燈的機會,與心上人按事先的約定,在黃昏夜幕降臨,明月剛剛升上柳樹的梢時,,悄悄地相會了。幽會的地點作者未明說,但想必就在那柔枝低垂的幽靜的柳樹下吧。而幽會時的柔情密意,作者也讓讀者透過那美好的夜色去遐想了。 下片與上片相對照,敘述女主人公對今年元宵「物是人非」的悲傷。前兩句寫「物是」:今年元宵時,圓月依舊皎潔,花燈依舊競放。而這「物是」,則為後兩句寫「人非」作了鋪墊,它使女主人公觸景生情,頓感悲傷:雖然今年的燈節仍然與去年一樣美好,但是現在她已經見不到去年幽會的那位心上人了,於是迸涌而出的淚水不知不覺沾透了她那身春衫的袖子。女主人公那涌流的眼淚,顯現了她對自由戀愛的珍惜,對舊情難續的深重痛苦。至於那個「去年人」為什麼「不見」了:是遠行了,是被父母所阻攔,還是變心了?作者就把它作為無窮的餘味,讓讀者去慢慢咀嚼了。
⑧ 元宵節的由來教案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的歷史】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⑨ 幼兒園大一班的教案熱鬧的元宵節怎麼寫
一、活動目標 1、知道元宵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及主要習俗。 2、觀賞各種花燈,了解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氣氛。 3、知道元宵節是正月十五,要吃元宵。 二、活動准備 1、請家長帶幼兒觀賞元宵燈會。 2、收集各種花燈的照片、圖片。 3、煮熟的元宵每位幼兒一個。 三、活動過程 1、討論導入 (1)元宵節是什麼時候? (2)元宵節都做些什麼? 2、出示元宵食品,了解吃元宵習俗。 (1)幼兒觀察元宵的外形特徵,討論:元宵為什麼製作成圓的? (2)教師小結:元宵表示團圓,表達了人們希望年年團圓的美好願望。 (3)幼兒品嘗元宵,進一步感受元宵的美好。 3、出示各種花燈,引導幼兒觀賞,描述。 (1)提問:這是什麽?你最喜歡其中那一盞花燈? (2)引導幼兒講述元宵節觀賞燈會的感受. 如:看到各種各樣花燈,你的心情怎樣?元宵節晚上,街道上是什麼樣地?人們為什要掛這么多花燈? (3)教師小結:元宵節是春節的最後一天,人們非常珍惜.希望大家能快樂的聚集在一起,於是就掛出形態各異,大小不同的花燈,還在燈上貼出謎語,組成燈會,吸引大家。 4、游戲「元宵節,鬧花燈。」 幼兒分為8-10人一組,隨著兒歌變化隊形,比一比哪組隊形最好看。 四、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附兒歌: 我們排著隊兒走,燈兒變成一條龍; 我們圍著圓圈走,燈兒變成一朵花; 我們背靠背兒走,燈兒變成一車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