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草原教案
《草原》語文教案(第九冊)
一、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2課時)
二、教學要求:
1、掌握生字詞,理解重點句。
2、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後所經歷事情的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課文內容,歸納中心思想。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課文。
4、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她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必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重點句子。
四、教學方法:讀書自悟、悟中體情。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掛圖、錄音機、投影、幻燈。
七、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課文前兩段,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標完成過程。
1、揭題:
我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有寬廣無邊的草原,景色優美,牛羊成群。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
2、檢查自學、質疑問難。
3、引讀課文,學生自悟。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時,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樣的?
4、理清脈胳,討論分段:
默讀思考:本文是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後所經歷事情的順序來敘述的。可分成幾段?段意是什麼?
5、復習檢查。請同學們根據課後習題1的提示,說說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課文寫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快到目的地時看到草原人民從幾十里外來迎接客人。)
6、默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語,質疑問難。
7、教師點撥,突破重、難點。
(1)學習第一段。
聽師范讀 邊聽邊在腦海申勾勒畫面。
自由讀、思考。
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哪一句話可以概括這一特點?
(這一段寫作者初次見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組討論,老師點撥:
一碧千里:一望無際全是碧綠的草原。
茫茫:檬隴的樣子。盡管一望無際,但遠處仍是那樣清清楚楚,沒有模糊的感覺。
"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點,那麼作者是怎樣寫具體的呢?看圖,默讀這一段,畫出有關語句,小組交流細細體會。
教師適時點撥:
a、在這一段申作者運用非常貼切的打比方的句子來寫具體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無邊的綠毯綉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演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作者用 "『用綠色喧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比喻草原上小丘線條的柔美。
b、作者用詞准確,語句生動、形象、優美。比較句子,讀一讀,、說說哪一句寫得好,好在哪裡?
再讀第一段,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具體描述的。
(2)學習第二段。
A、自由讀第二段,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這一段主要寫了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從 "灑脫"一詞體會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後面加了感嘆號,說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會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時景色有什麼不同?畫出有關語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遼闊、寂靜。從 "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都……"和"初入草原,聽不見……也看不見……"接近公社時:看到了小河、牛羊、馬群聽見了鞭響。
C、出示投影片:看圖,讀句子,說說從哪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什麼? 分組討論,教師點撥。
(從 "遠處"一詞看出,草原人民從很遠的地方來迎接客人,體會到牧區人民情深誼長。"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看出主人們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揮動馬鞭,馬跑得飛快,體會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頂部成半圓形,因為馬隊是從小丘上過來的,所以遠看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熱鬧的場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靜。)
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
8、布置作業: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三、四、五段。
2、總結全文,歸納中心。
(二)目標完成過程。 ;
1、復習檢查。(指名背誦第一段)
2、學習第三段。
(1)默讀第三段。
說說你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主客見面時那真摯的感情。用"--"線標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兩個 "再"。"總是熱乎乎地握著"中的"總是",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中的"很多……都是……"體會到主客雙方的感情熱烈、深厚。)
(2)指導朗讀這一段。
(注意:重音讀畫線的詞語,表達主客雙方激動的心情。)
3、學習第四段:
a、自由讀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樣款待客人的?把你體會最深的一點講給同學們聽。(如b、進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擺上了好豆腐,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他們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風味食品來款待我們。這充分表現了蒙漢兩族人民親如一家。b、主客互相敬酒,齊聲歌唱,體現了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c、找學生朗讀,同學們邊聽邊想像畫面。、學習第五段:齊讀最後一段,談談你的感想。
(三)總結、擴展。
1、總結全文,歸納中心。本文通過寫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表現了民族團結的精神。
2、圍繞重點;學習表述。
(1)找出描寫草原美景的部分和敘述蒙古族同胞熱情待窯的部分讀一讀。
思考:作者是怎樣寫草原上的景美,人更親的?
(2)小結:這篇課文既有草原靜態美景的描寫又有熱情迎客的動人場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斷練習:《校園一角》。
(要求:運用《草原》的寫法,突出描寫校園一角的特點。)
▲ 教學小結:
同學們,草原真的是美極了。請同學們想像一下,本文描寫的是老舍先生幾十年前去訪問內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麼樣的呢?你能想一想,說一說嗎?
❷ 五年級第一課 草原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草原》說課稿
一、說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熏陶。作者筆下的草原風情圖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讀的極好素材。通過感情朗讀的訓練可以深化對文章表達情感的體會。因此,第二個教學目標確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積累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反復地、有感情的朗讀,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通過突出重點藉以突破教學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後,我將此文教學課時安排為兩課時。在第一課時中,師生一起解決了為數不少的生字,讀熟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脈絡是著力表現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匯報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教法與學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 說過: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我通過抓住明線、緊扣暗線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這個關鍵,把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感情,升華民族精神的教育融為一體。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美景,動聽音樂想像情境,有感情地朗讀再現場景等多種形式,喚起了學生對美的嚮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拓展思維,更深層次地體味美的意境,最終「水到渠成」,輕松地突破了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並大膽鼓勵學生質疑,巧妙引導,資料鋪墊,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進行民族大團結的教育,實現整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程序
1、激趣揭題,牽出明線
上課伊始,我以充滿激情的開場白帶領學生回顧本學期所學課文帶給我們的快樂,「登上長城、走進北國、瀏覽桂林灕江、飛到鳥的天堂……」薄薄的語文書,使我們大家人在課堂,心在飛翔……這一行行動人的文字使學生對即將要
學的課文充滿了期待,為心的繼續飛翔鼓足了勁、加足了油。學生在第一課時理清文章線索和快速瀏覽課文的基礎上,很快牽出文章表現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這條明線,並迅速開始了認識草原景色的學習。
2、「讀占鰲頭」、突出重點
新的課程標准告訴我們,學語文,首先要把握好語言的工具性。多讀、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認的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引導學生從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讀上升到飽含深情、充滿激情的誦,也是衡量學生是否突破難點理解「蒙漢情深」的關鍵。因此,接下來的課文教學,我採取的「讀占鰲頭」的學習方法。
首先是精讀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線」,品味「動情」。
啟發想像,體味文章的意境美。審美教育能有效地培養和激發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發達的想像、聯想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多種多樣的藝術形象,發展學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寫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讓學生展開想像,向老舍先生學習,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這樣的美景,使學生不僅理解了原文描寫的羊群的靜態和動態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維,更深層次地體味了美的意境。
巧設活動,增強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課堂教學轉變成具有美學趣味的活動。《草原》中在寫小丘的綠色和線條的柔美時有這樣一句話:「……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 「渲染」和「勾勒」都是美術上專用名詞,講起來抽象難懂,我讓兩名學生用美術描繪的方法分別為同學們解釋這兩個詞語,學生寥寥幾筆,大家便輕松理解了「翠色慾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體展現草原風光。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再現草原美景,牽起了作者初步動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詩這條暗線,並引導學生拓寬視野,會低吟一首怎樣的小詩?課內外結合在「敕勒歌」、「賦得古原草送別」深情吟頌中結束了此段的教學。
接下來,我設計了一段融合「賽馬、迎賓、熱情會面、盛情款待」內容的音樂,組織學生在音樂聲中放飛自己的想像,模仿主客雙方的動作,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萌發出學習草原人情美的濃厚興趣,再因勢利導,組織學生細讀品味作者又動情到更動情的感情變化。具體作法是:
默讀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體現「蒙漢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體會。這一設計便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著力於語言文字訓練。抓關鍵詞「襟飄帶舞」,比較「飛」與前文中「走」的異同,在作者感悟「又動情」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充滿激情的煽情讀。反復吟頌結尾詩句,體會作者愈加強烈的感情,用飽含深情的頌讀,體現學生對「蒙漢情深」的深刻理解。
3、總結遷移、形成積淀
在夕陽的余暉灑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課件展示中,在悲涼、滄桑的音樂聲中,在學生深情的吟頌中,我本想結束課程的學習,但王主任的話給了我啟示:為何不把平時鼓勵孩子大膽質疑的作法大膽展示一下呢?引導學生質疑、思考,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反復考慮後,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議,大膽放手讓學生質疑,並很快理清學生提出的主要問題。「蒙漢為何情深?僅僅是蒙漢才情深嗎?」並順勢引導學生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在 「56個兄弟姐妹一家」的動人旋律下,課件展示「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動人畫面,繼而鼓勵學生心兒繼續飛翔;「提供旅遊網址、推薦老舍名著」,在學生專注的沙沙記錄聲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識之門在他們面前打開,孩子們從這扇門出發,帶著更多的思考走向未來的人生。
四 、 教後反思:
《草原》這節課孩子們聲情並茂的朗讀和精美的課件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遺憾。因為我的設計不周,學生對草原景色的認識還有些浮於表面,對人物情感的理解談的還不夠深刻 。
❸ 《草原》教學設計
草原
一、教學復目標
1.學會14個生字,會制認4個字,能正確讀寫勾勒、駿馬、無限、鞭子、襟飄帶舞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一、二自然段。
2.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和諧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養美感,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品讀優美語句,體會表達方法。
三、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聽歌曲引入:
1.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說說歌曲中描繪的是哪裡的景色。聽著歌曲,在你頭腦中呈現了怎樣的景象?出示課題。
2.聯系生活實際及見聞說說草原的美麗景象。
3、今天我們將在老舍先生優美文字的引導
❹ 《草原》全文理解
《草原》說課稿
一、說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熏陶。作者筆下的草原風情圖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讀的極好素材。通過感情朗讀的訓練可以深化對文章表達情感的體會。因此,第二個教學目標確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積累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反復地、有感情的朗讀,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通過突出重點藉以突破教學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後,我將此文教學課時安排為兩課時。在第一課時中,師生一起解決了為數不少的生字,讀熟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脈絡是著力表現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匯報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教法與學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 說過: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我通過抓住明線、緊扣暗線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這個關鍵,把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感情,升華民族精神的教育融為一體。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美景,動聽音樂想像情境,有感情地朗讀再現場景等多種形式,喚起了學生對美的嚮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拓展思維,更深層次地體味美的意境,最終「水到渠成」,輕松地突破了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並大膽鼓勵學生質疑,巧妙引導,資料鋪墊,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進行民族大團結的教育,實現整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程序
1、激趣揭題,牽出明線
上課伊始,我以充滿激情的開場白帶領學生回顧本學期所學課文帶給我們的快樂,「登上長城、走進北國、瀏覽桂林灕江、飛到鳥的天堂……」薄薄的語文書,使我們大家人在課堂,心在飛翔……這一行行動人的文字使學生對即將要
學的課文充滿了期待,為心的繼續飛翔鼓足了勁、加足了油。學生在第一課時理清文章線索和快速瀏覽課文的基礎上,很快牽出文章表現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這條明線,並迅速開始了認識草原景色的學習。
2、「讀占鰲頭」、突出重點
新的課程標准告訴我們,學語文,首先要把握好語言的工具性。多讀、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認的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引導學生從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讀上升到飽含深情、充滿激情的誦,也是衡量學生是否突破難點理解「蒙漢情深」的關鍵。因此,接下來的課文教學,我採取的「讀占鰲頭」的學習方法。
首先是精讀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線」,品味「動情」。
啟發想像,體味文章的意境美。審美教育能有效地培養和激發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發達的想像、聯想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多種多樣的藝術形象,發展學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寫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讓學生展開想像,向老舍先生學習,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這樣的美景,使學生不僅理解了原文描寫的羊群的靜態和動態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維,更深層次地體味了美的意境。
巧設活動,增強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課堂教學轉變成具有美學趣味的活動。《草原》中在寫小丘的綠色和線條的柔美時有這樣一句話:「……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 「渲染」和「勾勒」都是美術上專用名詞,講起來抽象難懂,我讓兩名學生用美術描繪的方法分別為同學們解釋這兩個詞語,學生寥寥幾筆,大家便輕松理解了「翠色慾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體展現草原風光。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再現草原美景,牽起了作者初步動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詩這條暗線,並引導學生拓寬視野,會低吟一首怎樣的小詩?課內外結合在「敕勒歌」、「賦得古原草送別」深情吟頌中結束了此段的教學。
接下來,我設計了一段融合「賽馬、迎賓、熱情會面、盛情款待」內容的音樂,組織學生在音樂聲中放飛自己的想像,模仿主客雙方的動作,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萌發出學習草原人情美的濃厚興趣,再因勢利導,組織學生細讀品味作者又動情到更動情的感情變化。具體作法是:
默讀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體現「蒙漢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體會。這一設計便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著力於語言文字訓練。抓關鍵詞「襟飄帶舞」,比較「飛」與前文中「走」的異同,在作者感悟「又動情」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充滿激情的煽情讀。反復吟頌結尾詩句,體會作者愈加強烈的感情,用飽含深情的頌讀,體現學生對「蒙漢情深」的深刻理解。
3、總結遷移、形成積淀
在夕陽的余暉灑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課件展示中,在悲涼、滄桑的音樂聲中,在學生深情的吟頌中,我本想結束課程的學習,但王主任的話給了我啟示:為何不把平時鼓勵孩子大膽質疑的作法大膽展示一下呢?引導學生質疑、思考,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反復考慮後,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議,大膽放手讓學生質疑,並很快理清學生提出的主要問題。「蒙漢為何情深?僅僅是蒙漢才情深嗎?」並順勢引導學生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在 「56個兄弟姐妹一家」的動人旋律下,課件展示「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動人畫面,繼而鼓勵學生心兒繼續飛翔;「提供旅遊網址、推薦老舍名著」,在學生專注的沙沙記錄聲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識之門在他們面前打開,孩子們從這扇門出發,帶著更多的思考走向未來的人生。
四 、 教後反思:
《草原》這節課孩子們聲情並茂的朗讀和精美的課件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遺憾。因為我的設計不周,學生對草原景色的認識還有些浮於表面,對人物情感的理解談的還不夠深刻 。
❺ 誰有《草原》的教案《草原》怎麼分段段意是什麼主要內容是什麼
《草原》語文教案(第九冊)
一、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2課時)
二、教學要求:
1、掌握生字詞,理解重點句.
2、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後所經歷事情的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課文內容,歸納中心思想.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課文.
4、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她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必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重點句子.
四、教學方法:讀書自悟、悟中體情.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掛圖、錄音機、投影、幻燈.
七、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課文前兩段,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標完成過程.
1、揭題:
我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有寬廣無邊的草原,景色優美,牛羊成群.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
2、檢查自學、質疑問難.
3、引讀課文,學生自悟.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時,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樣的?
4、理清脈胳,討論分段:
默讀思考:本文是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後所經歷事情的順序來敘述的.可分成幾段?段意是什麼?
5、復習檢查.請同學們根據課後習題1的提示,說說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課文寫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快到目的地時看到草原人民從幾十里外來迎接客人.)
6、默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語,質疑問難.
7、教師點撥,突破重、難點.
(1)學習第一段.
聽師范讀 邊聽邊在腦海申勾勒畫面.
自由讀、思考.
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哪一句話可以概括這一特點?
(這一段寫作者初次見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組討論,老師點撥:
一碧千里:一望無際全是碧綠的草原.
茫茫:檬隴的樣子.盡管一望無際,但遠處仍是那樣清清楚楚,沒有模糊的感覺.
"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點,那麼作者是怎樣寫具體的呢?看圖,默讀這一段,畫出有關語句,小組交流細細體會.
教師適時點撥:
a、在這一段申作者運用非常貼切的打比方的句子來寫具體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無邊的綠毯綉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演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作者用 "『用綠色喧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比喻草原上小丘線條的柔美.
b、作者用詞准確,語句生動、形象、優美.比較句子,讀一讀,、說說哪一句寫得好,好在哪裡?
再讀第一段,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具體描述的.
(2)學習第二段.
A、自由讀第二段,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這一段主要寫了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從 "灑脫"一詞體會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後面加了感嘆號,說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會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時景色有什麼不同?畫出有關語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遼闊、寂靜.從 "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都……"和"初入草原,聽不見……也看不見……"接近公社時:看到了小河、牛羊、馬群聽見了鞭響.
C、出示投影片:看圖,讀句子,說說從哪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什麼? 分組討論,教師點撥.
(從 "遠處"一詞看出,草原人民從很遠的地方來迎接客人,體會到牧區人民情深誼長."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看出主人們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揮動馬鞭,馬跑得飛快,體會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頂部成半圓形,因為馬隊是從小丘上過來的,所以遠看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熱鬧的場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靜.)
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
8、布置作業: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三、四、五段.
2、總結全文,歸納中心.
(二)目標完成過程. ;
1、復習檢查.(指名背誦第一段)
2、學習第三段.
(1)默讀第三段.
說說你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主客見面時那真摯的感情.用"--"線標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兩個 "再"."總是熱乎乎地握著"中的"總是",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中的"很多……都是……"體會到主客雙方的感情熱烈、深厚.)
(2)指導朗讀這一段.
(注意:重音讀畫線的詞語,表達主客雙方激動的心情.)
3、學習第四段:
a、自由讀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樣款待客人的?把你體會最深的一點講給同學們聽.(如b、進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擺上了好豆腐,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他們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風味食品來款待我們.這充分表現了蒙漢兩族人民親如一家.b、主客互相敬酒,齊聲歌唱,體現了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c、找學生朗讀,同學們邊聽邊想像畫面.、學習第五段:齊讀最後一段,談談你的感想.
(三)總結、擴展.
1、總結全文,歸納中心.本文通過寫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表現了民族團結的精神.
2、圍繞重點;學習表述.
(1)找出描寫草原美景的部分和敘述蒙古族同胞熱情待窯的部分讀一讀.
思考:作者是怎樣寫草原上的景美,人更親的?
(2)小結:這篇課文既有草原靜態美景的描寫又有熱情迎客的動人場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斷練習:《校園一角》.
(要求:運用《草原》的寫法,突出描寫校園一角的特點.)
▲ 教學小結:
同學們,草原真的是美極了.請同學們想像一下,本文描寫的是老舍先生幾十年前去訪問內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麼樣的呢?你能想一想,說一說嗎?
❻ 六年級《草原》的資料
《草原》說課稿
一、說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熏陶。作者筆下的草原風情圖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讀的極好素材。通過感情朗讀的訓練可以深化對文章表達情感的體會。因此,第二個教學目標確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積累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反復地、有感情的朗讀,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通過突出重點藉以突破教學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後,我將此文教學課時安排為兩課時。在第一課時中,師生一起解決了為數不少的生字,讀熟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脈絡是著力表現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匯報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教法與學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 說過: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我通過抓住明線、緊扣暗線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這個關鍵,把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感情,升華民族精神的教育融為一體。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美景,動聽音樂想像情境,有感情地朗讀再現場景等多種形式,喚起了學生對美的嚮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拓展思維,更深層次地體味美的意境,最終「水到渠成」,輕松地突破了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並大膽鼓勵學生質疑,巧妙引導,資料鋪墊,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進行民族大團結的教育,實現整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程序
1、激趣揭題,牽出明線
上課伊始,我以充滿激情的開場白帶領學生回顧本學期所學課文帶給我們的快樂,「登上長城、走進北國、瀏覽桂林灕江、飛到鳥的天堂……」薄薄的語文書,使我們大家人在課堂,心在飛翔……這一行行動人的文字使學生對即將要
學的課文充滿了期待,為心的繼續飛翔鼓足了勁、加足了油。學生在第一課時理清文章線索和快速瀏覽課文的基礎上,很快牽出文章表現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這條明線,並迅速開始了認識草原景色的學習。
2、「讀占鰲頭」、突出重點
新的課程標准告訴我們,學語文,首先要把握好語言的工具性。多讀、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認的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引導學生從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讀上升到飽含深情、充滿激情的誦,也是衡量學生是否突破難點理解「蒙漢情深」的關鍵。因此,接下來的課文教學,我採取的「讀占鰲頭」的學習方法。
首先是精讀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線」,品味「動情」。
啟發想像,體味文章的意境美。審美教育能有效地培養和激發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發達的想像、聯想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多種多樣的藝術形象,發展學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寫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讓學生展開想像,向老舍先生學習,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這樣的美景,使學生不僅理解了原文描寫的羊群的靜態和動態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維,更深層次地體味了美的意境。
巧設活動,增強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課堂教學轉變成具有美學趣味的活動。《草原》中在寫小丘的綠色和線條的柔美時有這樣一句話:「……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 「渲染」和「勾勒」都是美術上專用名詞,講起來抽象難懂,我讓兩名學生用美術描繪的方法分別為同學們解釋這兩個詞語,學生寥寥幾筆,大家便輕松理解了「翠色慾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體展現草原風光。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再現草原美景,牽起了作者初步動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詩這條暗線,並引導學生拓寬視野,會低吟一首怎樣的小詩?課內外結合在「敕勒歌」、「賦得古原草送別」深情吟頌中結束了此段的教學。
接下來,我設計了一段融合「賽馬、迎賓、熱情會面、盛情款待」內容的音樂,組織學生在音樂聲中放飛自己的想像,模仿主客雙方的動作,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萌發出學習草原人情美的濃厚興趣,再因勢利導,組織學生細讀品味作者又動情到更動情的感情變化。具體作法是:
默讀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體現「蒙漢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體會。這一設計便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著力於語言文字訓練。抓關鍵詞「襟飄帶舞」,比較「飛」與前文中「走」的異同,在作者感悟「又動情」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充滿激情的煽情讀。反復吟頌結尾詩句,體會作者愈加強烈的感情,用飽含深情的頌讀,體現學生對「蒙漢情深」的深刻理解。
3、總結遷移、形成積淀
在夕陽的余暉灑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課件展示中,在悲涼、滄桑的音樂聲中,在學生深情的吟頌中,我本想結束課程的學習,但王主任的話給了我啟示:為何不把平時鼓勵孩子大膽質疑的作法大膽展示一下呢?引導學生質疑、思考,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反復考慮後,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議,大膽放手讓學生質疑,並很快理清學生提出的主要問題。「蒙漢為何情深?僅僅是蒙漢才情深嗎?」並順勢引導學生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在 「56個兄弟姐妹一家」的動人旋律下,課件展示「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動人畫面,繼而鼓勵學生心兒繼續飛翔;「提供旅遊網址、推薦老舍名著」,在學生專注的沙沙記錄聲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識之門在他們面前打開,孩子們從這扇門出發,帶著更多的思考走向未來的人生。
四 、 教後反思:
《草原》這節課孩子們聲情並茂的朗讀和精美的課件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遺憾。因為我的設計不周,學生對草原景色的認識還有些浮於表面,對人物情感的理解談的還不夠深刻 。
❼ 誰有《草原》的教案《草原》怎麼分段段意是什麼主要內容是什麼
《草原》語文教案(第九冊)
一、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2課時)
二、教學要求:
1、掌握生字詞,理解重點句。
2、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後所經歷事情的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課文內容,歸納中心思想。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課文。
4、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她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必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重點句子。
四、教學方法:讀書自悟、悟中體情。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掛圖、錄音機、投影、幻燈。
七、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課文前兩段,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標完成過程。
1、揭題:
我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有寬廣無邊的草原,景色優美,牛羊成群。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
2、檢查自學、質疑問難。
3、引讀課文,學生自悟。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時,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樣的?
4、理清脈胳,討論分段:
默讀思考:本文是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後所經歷事情的順序來敘述的。可分成幾段?段意是什麼?
5、復習檢查。請同學們根據課後習題1的提示,說說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課文寫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快到目的地時看到草原人民從幾十里外來迎接客人。)
6、默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語,質疑問難。
7、教師點撥,突破重、難點。
(1)學習第一段。
聽師范讀 邊聽邊在腦海申勾勒畫面。
自由讀、思考。
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哪一句話可以概括這一特點?
(這一段寫作者初次見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組討論,老師點撥:
一碧千里:一望無際全是碧綠的草原。
茫茫:檬隴的樣子。盡管一望無際,但遠處仍是那樣清清楚楚,沒有模糊的感覺。
"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點,那麼作者是怎樣寫具體的呢?看圖,默讀這一段,畫出有關語句,小組交流細細體會。
教師適時點撥:
a、在這一段申作者運用非常貼切的打比方的句子來寫具體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無邊的綠毯綉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演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作者用 "『用綠色喧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比喻草原上小丘線條的柔美。
b、作者用詞准確,語句生動、形象、優美。比較句子,讀一讀,、說說哪一句寫得好,好在哪裡?
再讀第一段,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具體描述的。
(2)學習第二段。
A、自由讀第二段,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這一段主要寫了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從 "灑脫"一詞體會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後面加了感嘆號,說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會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時景色有什麼不同?畫出有關語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遼闊、寂靜。從 "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都……"和"初入草原,聽不見……也看不見……"接近公社時:看到了小河、牛羊、馬群聽見了鞭響。
C、出示投影片:看圖,讀句子,說說從哪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什麼? 分組討論,教師點撥。
(從 "遠處"一詞看出,草原人民從很遠的地方來迎接客人,體會到牧區人民情深誼長。"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看出主人們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揮動馬鞭,馬跑得飛快,體會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頂部成半圓形,因為馬隊是從小丘上過來的,所以遠看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熱鬧的場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靜。)
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
8、布置作業: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三、四、五段。
2、總結全文,歸納中心。
(二)目標完成過程。 ;
1、復習檢查。(指名背誦第一段)
2、學習第三段。
(1)默讀第三段。
說說你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主客見面時那真摯的感情。用"--"線標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兩個 "再"。"總是熱乎乎地握著"中的"總是",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中的"很多……都是……"體會到主客雙方的感情熱烈、深厚。)
(2)指導朗讀這一段。
(注意:重音讀畫線的詞語,表達主客雙方激動的心情。)
3、學習第四段:
a、自由讀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樣款待客人的?把你體會最深的一點講給同學們聽。(如b、進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擺上了好豆腐,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他們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風味食品來款待我們。這充分表現了蒙漢兩族人民親如一家。b、主客互相敬酒,齊聲歌唱,體現了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c、找學生朗讀,同學們邊聽邊想像畫面。、學習第五段:齊讀最後一段,談談你的感想。
(三)總結、擴展。
1、總結全文,歸納中心。本文通過寫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表現了民族團結的精神。
2、圍繞重點;學習表述。
(1)找出描寫草原美景的部分和敘述蒙古族同胞熱情待窯的部分讀一讀。
思考:作者是怎樣寫草原上的景美,人更親的?
(2)小結:這篇課文既有草原靜態美景的描寫又有熱情迎客的動人場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斷練習:《校園一角》。
(要求:運用《草原》的寫法,突出描寫校園一角的特點。)
▲ 教學小結:
同學們,草原真的是美極了。請同學們想像一下,本文描寫的是老舍先生幾十年前去訪問內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麼樣的呢?你能想一想,說一說嗎?
❽ 課文《草原》的輔導資料誰知道
草原》這一課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出發,我力圖做到「加強預習,長文短講,強化訓練,大量閱讀」。
把課前預習、課外閱讀納入每一篇課文的教學之中,把預習作為講讀的基礎,把講讀作為預習的深入,把課外閱讀作為講讀的延伸。盡力使之有機結合。在一般情況下,我都這樣安排課時:第一課時預習指導課;第二課時讀議課;第三課時練習和課外閱讀課。
預習指導課是在高年級學生閱讀能力較強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不再把諸如查字典解決生字詞、分段、概括段意等做為預習重點,而是把這些做為一種習慣來要求。預習課是把下一節講讀課中要解決的重點、難點交給學生。讀議課是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長文短講。這節課仍以學生為主體。
下面,著重談談《草原》講讀課的教學特點。
一、以文章總結句為核心,設置教學步驟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一句是文章的結句,也是文章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的濃縮。因此,在教學開始,我便引導學生抓住總結句,理清脈絡,感知中心;進而圍繞總結句,理解中心;最後回歸總結句,深化中心。使教學思路與作者思路相吻合,教學重點突出。
二、創設情境,使學生領略草原的美景
《草原》第一段寫景,作者文筆清麗,感情真摯。要想使學生領略草原美景,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但這些句子較難理解,是學習文章的難點。因此,教學時,我突出地抓住了寫景的總句「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一碧千里」易懂,但整句話連在一起,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就先讓學生理解什麼是「茫茫」,什麼是「並不茫茫」,並重點理解「而」這個轉折連詞的作用。進而使學生體會到草原不僅僅是「一碧千里」,遼闊而碧綠的,而且景物清晰,沒有空曠荒涼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