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教育教學提問

教育教學提問

發布時間:2021-02-26 14:07:08

A. 幼兒園教育教學問題提問

當時劉老師的反應是對的,我認為過後老師要和孩子、孩子家長談一下問題的原因,共同改變孩子的習慣。
當一位好的幼教是非常辛苦的,孩子小,問題多,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哦。

B. 教學中「有效提問」有哪些策略、方法

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有:

1、提問和情景相契合:提問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活動,能夠起到引導教學方向、揭示教學內容、推動教學發展的作用。要達成上述目標,首先需要教師讀懂教材,在備課過程中深入挖掘教材,熟悉教學內容,將知識進行科學的歸納和演繹。

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哪些知識用提問表達,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如何用提問銜接,每個環節應該配備的提問難度如何。對教材進行梳理,准確地把握教材的知識內容,能夠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有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適當的情境提出問題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提問和思維相契合:教師提問要看準時機,適時提問是一種高水平的教學藝術。如果把學生的思維活動比作一潭水,教師的提問就如同向潭中投石。「投石」的早晚直接關繫到教學效果的優劣。

「投石」過早,學生的思維尚未充分活躍起來,學生不能很好地把要解決的問題與教師的啟發誘導建立起有機的聯系;而「投石」過晚,學生思維活動的高潮已經過去,就很難達到開啟思維的最佳效果,知識很難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3、提問與追問相契合:課堂提問是設疑、激疑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交往、互動的外顯形式。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有經驗的教師善於在提問之後不斷追問。抓住、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思考現象背後的數學道理。

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方法:

1、抓住關鍵細節提問,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

2、針對內容矛盾之處提問,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對故事的發展進行猜想式提問,激發學生的想像。

4、增加創造性的提問,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2)教育教學提問擴展閱讀:

教學中「有效提問」的類型:

1、復述型問題:這類問題常用「是什麼」「怎麼樣」一類文字引出,一般能直接從教學內容中找到答案。從思考的角度講,這類問題著重於語言上的理解。

2、演繹型問題:這類問題是已經抽象出某種概念,要求答出具體表現,把概念具體化,常用"表現在哪"一類問題引出。

3、概括型問題:這類問題要求學生從已有的事實中抽象出概念。比如說在給學生講完故事後,提問"從······中看出······的句式引出,由於概括能力是邏輯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類問題的就顯得非常重要。為了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實際教學中常常把演繹型問題和概括型問題結合起來組織提問。

4、分析性問題:分析性問題要運用概念、判斷推理,採用分析、比較、綜合等方法,由表到里地思考問題,這類問題往往「為什麼」引出。

5、追問型問題:就是把所傳授的只是分解為一個個問題,一環又一環系統的提問學生。追問的特點是教師發問的語氣較急促,問題問題之間間隙時間較短,能訓練學生的敏捷靈活的思維品質。追問能使學生保持注意的穩定性,刺激其積極思考,有利於全面理解內容,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

6、反詰性提問:指對學生在觀察感知過程中初步的出的判斷進行反對,如:"你增么知道這個比那個長?"這種提問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精確、仔細觀察,從而形成正確的結論。

另外還有: 預設性提問、封閉式提問與開放式提問、 陳述性提問、 指令性提問、 否定性提問、自答性提問等總之,教無定法,問也無定法,只要做到問需有法,問需知類就行。

C. 教師怎樣提問才有效

一、 合理分配回答對象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教師在分配問題上存在這樣一些方式:(1)有的教師專挑後進生回答問題以避免他們開小差:(3)有的教師傾向於照顧絕大多數中等生;(3)有的教師喜歡針對具體的學生提具體的問題,如把復雜的問題分配給優等生回答,而簡單的問題分配給後進生回答;(5)有的教師傾向於把提問范圍集中於教室的右邊(或左邊),有些教師的問題分配范圍像一把扇子,有的像三角形,而有的教師喜歡向前面幾排的學生提問,有的喜歡向中間的學生提問,有的則喜歡向後面幾排的學生提問。更有的教師喜歡按著座位次序來提問(5)也有的教師喜歡向一些優等生提更多的問題。

我們認為,這些具體分配方式不是不可以的,但它們必須滿足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不能引起課堂提問中存在消極影響。如第一種方式就極易造成一種不平等現象,給後進生造成一種打擊或排斥,將提問變成一種懲罰,給學生以打擊使他們成為課堂中的「邊緣人」,不願意參與課堂提問,甚至脫離了課堂教學,這樣課堂提問的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極影響。

認為課堂教學以一般學生的水平為出發點而過多地提問具有一般水平的學生。課堂提問往往無法無法突出重點、有的放矢,或無法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或無法達發揮優生的表率作用、後進生得不到激發,甚至影響到學生後續學習的積極性,因而無法實現預期的目的,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造成「尖子生吃不飽,後進生打瞌睡」的現象。

又如若長期實行第四種方式,學生便會形成這樣一種意識:如果他們想得到教師的注意,那麼就可以到教室的「動感地帶」去,相反,如果他們由於沒有完成家庭作業、很疲倦或需要干別的事的話,那麼就可以到教室的「冷漠地帶」去。如果是按次序回答的更可能使一部分學生覺得反正提問與己無關,就不會認真思考,這樣也就達不到啟發思維的效果。這種現象是不利於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
第五種提問會使課堂成為個別優秀生與老師的表現場地,而大部分的學生呢,則成了陪襯,成了綠葉,成了看客。即使是平常的課堂,我們也會發現課堂上唱主角的,總是那麼幾位學生,手高高舉起的,也就這么幾位,不利於中下等生的進步。他們會因總不被提問而感到老師的冷落,產生消極應付學習的心理,導致成績的明顯下降。

所以我們應該不失時機地給各種層次的學生創造「出頭露面」的機會,不要怕他們答錯或浪費時間。即使答錯了,也要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勵,使他們不放棄學習的積極性。這也就要求教師的提問要面向每位學生,比如說,在檢查知識的提問中,若體溫是為復習鞏固舊課內容,應盡可能提問中等程度的學生,因為他的水平最能代表一般同學所掌握的水平;如果提問是為鞏固當堂所教(學)的新知識,則可提問學習程度較高的同學,因為他們的正確回答能起到表率作用,有利於其他同學對當堂知識形成正確的理解;如果提問為檢查教學效果,則要多提問程度較差的學生,因為只要他們理解並掌握所教(學)的知識,其他同學往往也就不成問題了;等等。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討論老師的提問,而不是做一名課堂上的看客。這樣的提問才會更有效吧!

二、善於提探究性問題

有的教師喜好集體問答,「好不好?」「好!」「對不對?」「對!」「是不是?」「是!」等一問一答,表面轟轟烈烈,實則效果甚差。好多同學條件反射,隨聲附和。更何況集體問答,打斷他人思維,影響旁人思考,這是邏輯思維學中最忌諱之事。

有位教育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准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後獲得正確的結論。

例如,在小學課堂中,當教師問「什麼是民族特徵?」這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往往是「國歌」、「國旗」,此時,教師為了得出自己所需要的回答,就表現出兩種做法。一是直接問學生「還有什麼嗎?」(試想,如果學生知道還有什麼,那他們也早就說出來了。)或「那不是我所問的。」(教師此時除了批評之外,什麼也沒有改變。這樣做,只會阻止學生的參與,結束師生交流。)二是提一些探究性問題,如「你在哪裡看到國旗在飄揚?」、「為什麼一個國家的象徵在我們學校上空飄揚呢?」、「國旗提醒了我們什麼呢?」等等。相應地,學生此時表現則非常活躍,說了很多與民族特徵有關的答案,得到了一個關於民族特徵的更抽象的理解。

三、給學生回答問題以一定思考的時間

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學會使用等待這種技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後,要等待足夠長的時間,不要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同學來回答,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思考時間;二是在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也應該等待足夠的時間,再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或者再提另外的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來詳細說明、斟酌、補充或者修改他們的回答,從而使他們的回答更加系統、完善,而不至於打斷他們的思路。
研究表明,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如果只給學生一、二秒的時間去思考問題,並在學生還沒有想好時就重復問題或請另外的學生回答,其結果是使學生對回答問題失去了信心,減少了學生的思維,從而達不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師使用了等待這種技巧,學生在答問中就會發生一些重大的變化:(1)學生會做出更長的回答,他們回答問題的語句數量會隨著回答問題時間的增加而有所增加;(2)會有更多的學生自願回答問題,一些學業失敗者回答問題的次數也會增加;(3)學生的回答會更具有分析性、創造性和評價性,並且學生還會出示更多的論據,在提出論據之前或之後也都會對推理過程進行說明;(4)學生回答不出問題的現象有所減少;(5)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成就感明顯增強等等。
既然使用等待這種技巧會使學生發生如此顯著的變化,那麼教師在課堂提問中的等待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建議教師:(1)避免重復學生的回答;(2)留給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的時間;(3)在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線索或時間幫助他(她)們思考之前,避免使用「想一想」的指令;(4)讓學生針對問題實質自由發言;(5)促進學生通過說話來表達出內心的想法。

四、給學生回答問題以積極的評價

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隨時進行判斷,對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等進行公開評價;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為此,應該做到:①以表揚為主。批評也要體現愛心,不能出現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字眼。我班有一位學生,成績中下,在課堂上常搶著回答問題,但十有八九答錯,有時還干擾了正常教學秩序,許多科任也因此多次向我反映。我沒有批評他,而是在他回答問題後說:「你積極回答問題的精神值得全班同學學習,如果能通過認真思考,盡量答對問題就更完美了。」幾次過後,他不再那麼經常搶答了,但回答的正確率卻提高了許多。這樣做既保護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達到了批評的目的。②鼓勵求異。教師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不要輕易下「不正確」、「錯誤」等結論,即使課堂時間不允許深入探究,也應該在課後對學生有所交代。③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學生站起來說「不會」,情況是復雜多樣的。這時教師不應馬上叫學生坐下,可以再復述一遍問題鼓勵學生回答;也可改變提問的角度或添加輔助性的問題引導回答。有經驗的教師總不放棄回答問題的任何一個學生,即使多次啟而不發,也請學生先坐下,讓他聽別人的回答,然後請他復述一遍。這種評價的做法對轉變差生、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是大有益處的。④鼓勵學生積極評價。不要把評價變為教師的專利,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活動,使學生感到不僅是教師「要我學」,而更多的是「我要學」。
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失敗,並非看提了多少個問題,而是看提問是否引起了學生探索的慾望,培養了學生思維的能力。古人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

課堂提問更有效,應該是每一位老師的追求!

D. 在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應注意哪些方面

1. 課堂提問要具有針對性;2.課堂提問要富有啟發性;3.課堂提問要注意層次性;4.課堂提問要注重實效性;5.課堂提問要力求全面性。

下面根據我多年在課堂教學中的探索與思考,就如何進行課堂提問,講究課堂提問藝術談幾點具體做法:
一、課堂提問要具有針對性。

首先,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課堂提問。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學習興趣在學習的動力系統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和作用,也有人說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所以在新課導入時,可以精心設計一兩個問題,目的不在於要學生立即回答,而在於引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其次,針對能培養學生思維邏輯性和深刻性的問題,進行課堂提問。課堂提問要有利於學生思維邏輯性的培養,多讓學生把自己的思考過程有條理地說出來,多問幾個你是怎樣想的。在較復雜的應用題教學中,我進行課堂提問時是針對具體問題具有啟發性,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使學生能夠深入鑽研思考問題並抓住題目的本質和核心,從而掌握解題的規律。

例如「一瓶油,將它的1/4倒入一個重100克的玻璃杯里,再把杯放在天平的一個盤里,然後在天平的另一個盤中放入400克砝碼,這時天平就平衡了。問瓶中油重多少克?」我在教學這道題時提問了以下幾個問題:
(1)天平平衡了,說明兩個盤中的重量怎樣?(相等)都是多少克?(400克)
(2)天平左盤的玻璃杯中,裝有多少克油?(400-100=300(克))
(3)玻璃杯中的300克油,占這瓶油的幾分之幾?(這是題目的核心)
這樣設問,步步深入,引人入勝,幫助學生找到了解題的關鍵所在。

第三,針對能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問題,創造性地進行課堂提問。在教學實際中,對於同一條件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不同問題,引導學生尋求多種答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使學生逐步養成善於思考,善於探索,敢於標新立異的創新意識和學習習慣。

E. 《教師怎樣提問才有效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教師在分配問題上存在這樣一些方式:(1)有的教師專挑後進生回答問題以避免他們開小差:(3)有的教師傾向於照顧絕大多數中等生;(3)有的教師喜歡針對具體的學生提具體的問題,如把復雜的問題分配給優等生回答,而簡單的問題分配給後進生回答;(5)有的教師傾向於把提問范圍集中於教室的右邊(或左邊),有些教師的問題分配范圍像一把扇子,有的像三角形,而有的教師喜歡向前面幾排的學生提問,有的喜歡向中間的學生提問,有的則喜歡向後面幾排的學生提問。更有的教師喜歡按著座位次序來提問(5)也有的教師喜歡向一些優等生提更多的問題。
我們認為,這些具體分配方式不是不可以的,但它們必須滿足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不能引起課堂提問中存在消極影響。如第一種方式就極易造成一種不平等現象,給後進生造成一種打擊或排斥,將提問變成一種懲罰,給學生以打擊使他們成為課堂中的「邊緣人」,不願意參與課堂提問,甚至脫離了課堂教學,這樣課堂提問的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極影響。
認為課堂教學以一般學生的水平為出發點而過多地提問具有一般水平的學生。課堂提問往往無法無法突出重點、有的放矢,或無法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或無法達發揮優生的表率作用、後進生得不到激發,甚至影響到學生後續學習的積極性,因而無法實現預期的目的,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造成「尖子生吃不飽,後進生打瞌睡」的現象。
又如若長期實行第四種方式,學生便會形成這樣一種意識:如果他們想得到教師的注意,那麼就可以到教室的「動感地帶」去,相反,如果他們由於沒有完成家庭作業、很疲倦或需要干別的事的話,那麼就可以到教室的「冷漠地帶」去。如果是按次序回答的更可能使一部分學生覺得反正提問與己無關,就不會認真思考,這樣也就達不到啟發思維的效果。這種現象是不利於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
第五種提問會使課堂成為個別優秀生與老師的表現場地,而大部分的學生呢,則成了陪襯,成了綠葉,成了看客。即使是平常的課堂,我們也會發現課堂上唱主角的,總是那麼幾位學生,手高高舉起的,也就這么幾位,不利於中下等生的進步。他們會因總不被提問而感到老師的冷落,產生消極應付學習的心理,導致成績的明顯下降。
所以我們應該不失時機地給各種層次的學生創造「出頭露面」的機會,不要怕他們答錯或浪費時間。即使答錯了,也要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勵,使他們不放棄學習的積極性。這也就要求教師的提問要面向每位學生,比如說,在檢查知識的提問中,若體溫是為復習鞏固舊課內容,應盡可能提問中等程度的學生,因為他的水平最能代表一般同學所掌握的水平;如果提問是為鞏固當堂所教(學)的新知識,則可提問學習程度較高的同學,因為他們的正確回答能起到表率作用,有利於其他同學對當堂知識形成正確的理解;如果提問為檢查教學效果,則要多提問程度較差的學生,因為只要他們理解並掌握所教(學)的知識,其他同學往往也就不成問題了;等等。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討論老師的提問,而不是做一名課堂上的看客。這樣的提問才會更有效吧!
二、善於提探究性問題
有的教師喜好集體問答,「好不好?」「好!」「對不對?」「對!」「是不是?」「是!」等一問一答,表面轟轟烈烈,實則效果甚差。好多同學條件反射,隨聲附和。更何況集體問答,打斷他人思維,影響旁人思考,這是邏輯思維學中最忌諱之事。
有位教育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准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後獲得正確的結論。
例如,在小學課堂中,當教師問「什麼是民族特徵?」這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往往是「國歌」、「國旗」,此時,教師為了得出自己所需要的回答,就表現出兩種做法。一是直接問學生「還有什麼嗎?」(試想,如果學生知道還有什麼,那他們也早就說出來了。)或「那不是我所問的。」(教師此時除了批評之外,什麼也沒有改變。這樣做,只會阻止學生的參與,結束師生交流。)二是提一些探究性問題,如「你在哪裡看到國旗在飄揚?」、「為什麼一個國家的象徵在我們學校上空飄揚呢?」、「國旗提醒了我們什麼呢?」等等。相應地,學生此時表現則非常活躍,說了很多與民族特徵有關的答案,得到了一個關於民族特徵的更抽象的理解。
三、給學生回答問題以一定思考的時間
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學會使用等待這種技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後,要等待足夠長的時間,不要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同學來回答,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思考時間;二是在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也應該等待足夠的時間,再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或者再提另外的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來詳細說明、斟酌、補充或者修改他們的回答,從而使他們的回答更加系統、完善,而不至於打斷他們的思路。
研究表明,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如果只給學生一、二秒的時間去思考問題,並在學生還沒有想好時就重復問題或請另外的學生回答,其結果是使學生對回答問題失去了信心,減少了學生的思維,從而達不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師使用了等待這種技巧,學生在答問中就會發生一些重大的變化:(1)學生會做出更長的回答,他們回答問題的語句數量會隨著回答問題時間的增加而有所增加;(2)會有更多的學生自願回答問題,一些學業失敗者回答問題的次數也會增加;(3)學生的回答會更具有分析性、創造性和評價性,並且學生還會出示更多的論據,在提出論據之前或之後也都會對推理過程進行說明;(4)學生回答不出問題的現象有所減少;(5)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成就感明顯增強等等。
既然使用等待這種技巧會使學生發生如此顯著的變化,那麼教師在課堂提問中的等待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建議教師:(1)避免重復學生的回答;(2)留給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的時間;(3)在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線索或時間幫助他(她)們思考之前,避免使用「想一想」的指令;(4)讓學生針對問題實質自由發言;(5)促進學生通過說話來表達出內心的想法。
四、給學生回答問題以積極的評價
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隨時進行判斷,對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等進行公開評價;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為此,應該做到:①以表揚為主。批評也要體現愛心,不能出現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字眼。我班有一位學生,成績中下,在課堂上常搶著回答問題,但十有八九答錯,有時還干擾了正常教學秩序,許多科任也因此多次向我反映。我沒有批評他,而是在他回答問題後說:「你積極回答問題的精神值得全班同學學習,如果能通過認真思考,盡量答對問題就更完美了。」幾次過後,他不再那麼經常搶答了,但回答的正確率卻提高了許多。這樣做既保護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達到了批評的目的。②鼓勵求異。教師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不要輕易下「不正確」、「錯誤」等結論,即使課堂時間不允許深入探究,也應該在課後對學生有所交代。③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學生站起來說「不會」,情況是復雜多樣的。這時教師不應馬上叫學生坐下,可以再復述一遍問題鼓勵學生回答;也可改變提問的角度或添加輔助性的問題引導回答。有經驗的教師總不放棄回答問題的任何一個學生,即使多次啟而不發,也請學生先坐下,讓他聽別人的回答,然後請他復述一遍。這種評價的做法對轉變差生、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是大有益處的。④鼓勵學生積極評價。不要把評價變為教師的專利,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活動,使學生感到不僅是教師「要我學」,而更多的是「我要學」。
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失敗,並非看提了多少個問題,而是看提問是否引起了學生探索的慾望,培養了學生思維的能力。古人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
課堂提問更有效,應該是每一位老師的追求!

F. 課堂教學提問有哪些主要策略

課堂提問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重要途徑。因此,研究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意義。課堂提問按照其步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主要環節:教師提問、叫答以及應答。提問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呈現問題,叫答即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點學生回答,應答是對學生回答的情況作出評價。
一、提出問題:問題准備
在提出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考慮問題的難度、問題的數量以及問題的表達陳述
方式。
1.問題的難度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難易適當,「要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那麼如何提出難易適中的問題呢?這要看教師提出問題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提問的目的是引發學生思考,那麼,提出的問題應該是難易適中的。有位地理教師在教學《多變的天氣》(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一節時,在講到「明天的天氣怎麼樣」之時,提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大家想一下,每天晚上19點35分,中央電視台播出的是什麼節目呢?」接著是播放天氣預報的音樂,重復提出這個問題。學生馬上大聲回答:「天氣預報。」教師接著說:「大家真聰明,這么快就回答出來了。」全體同學都鬨笑起來。對於這樣的問題,顯然是沒有意義的,學生幾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因此,能調動學生思考的問題就應該有一定的難度,否則就無法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
如果提問的目的不是調動學生積極思考,而是激發課堂氛圍或增強個別學困生的自信心,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就應該容易一些。例如,一位數學教師走進一個平時課堂氛圍很沉悶的班級,開始上課的時候,他在黑板上板書了幾道上節課學習過的簡單的數學題目,然後讓全班學生一起喊出這幾道題目的答案,在喊的過程中,整個課堂氛圍就調動起來了。
如果提問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提出的問題就應該有較高的難度。「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能使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產生認知沖突,進而撥動其思維之弦。要使學生生「疑」,教師就要不失時機地激「疑」,而激「疑」最好的辦法就是設「疑」。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可先出示題:「小明今年12歲,他只過了3個生日,你們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這時學生情緒高漲,對問題產生了「疑」,從而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
2.問題的數量
在提問時。教師還要考慮一次性提出幾個問題,一般來說,如果提出問題要學生及時回答,那麼提出的問題就應少一些,以一到兩個為宜;如果提出問題後,再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或討論,那麼呈現的問題數量則可以多一點,以三到四個為宜。因為需要及時回答的問題,學生思考的時間少,而且學生記錄教師問題也要花一定的精力,所以問題不能多;而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或討論需要佔用較多的時間,如果只解決一個問題,教學效果就不明顯。
3.問題的陳述
教師提出問題時,還應考慮組織問題的表達方式。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本身就構成問題,那麼學生就會產生迷惑的心理。教師在呈現問題時,問題本身應該是清晰易懂、簡明扼要的。
二、叫答:提問實施
在叫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思考什麼時候叫學生回答、叫誰回答以及叫
學生怎樣回答。
1.叫學生回答的時機
在教師呈現問題後叫學生回答之間要間隔多長時間是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如果間隔時間太短,學生還沒有思考好,即使一些學生有所獲,語言也不會組織得太連貫,效果就不會太理想;如果間隔的時間太長,學生都思考好了,教師還不問,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就開始轉移,無關的課堂行為就可能發生。叫學生回答時間的把握一般要從學生的表情和動作來判斷。有經驗的教師都比較擅長「讀」學生。例如,如果教師呈現問題一段時間後,很多學生都開始看教師,那麼就表示他們思考好了;如果教師在看學生的時候,學生的目光迴避教師,一般說明他們還沒有思考好,還應該給一段時間供他們思考或者做必要的啟發和提示。
2.叫誰回答
教師在提問時,叫誰回答,是一個關繫到教學針對性以及教學公平的問題。教學公平不僅是一個受教育機會的公平,還有教學過程中教學資源分配的公平。教師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很多學生沒有被教師提問意味著教師資源沒有被充分地利用。教師在叫學生回答問題前,應該在問題的難度和學生群體知識、能力分布狀況之間做出權衡;對比較難的問題,傾向於讓那些比較拔尖的學生回答;對於比較容易的問題,則應該向成績一般和不夠理想的學生群體傾斜。
3.叫學生回答的方式
在叫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經常使用的方式是一個一個叫答或隨機叫答。其實,
有很多類型的問題是可以一次叫一組學生回答的,這樣可以大面積地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教師隨機叫答有時候看似隨機,但是在其背後卻隱藏著一些無意識的偏見。比如,教師可能認為某個學生能回答好就叫他回答,那麼這種叫答就失去了檢查的功能。而且,隨機叫學生回答還容易造成學生群體的高度緊張。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提倡如下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群體叫答,比如,教師要檢查學生課文生字詞的學習情況,可以叫所有的男生或女生一起讀課文,而沒有被叫到的女生或男生就可以當監督評價者。第二種方式是有規則的叫答,在課堂上形成一個潛在的規則,教師點了某個學生回答後,就會點在這個學生前後左右其他四個學生中的一個,這樣一來緊張的就是四個學生,其他的學生可以在一種輕松的心理氛圍中進一步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三、應答:對學生回答的評價
應答即對學生回答情況進行評價。在對學生回答問題情況進行評價的時候,教師
應考慮什麼時候評價、評價主體是誰、評價的性質應該是怎麼樣的。
1.什麼時候評價
學生剛回答完問題後,教師不宜馬上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應留一段空餘時間。
因為可能這個學生自己還有要補充的、應該給他進一步完善的機會。當然所留時間也不能過長,否則,容易造成課堂節奏的散漫。
2.評價主體是誰
當前,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互評的重要性,因此,除了教師做必要的評價外,還應
引導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評價。但是,學生互評方式也不能太單一。一些教師認為某個學生回答問題正確了,就豎起大拇指,其他的學生就集體跺跺腳喊道:「嘿、嘿、嘿,你真棒!」這樣,就使評價變成了一個刻板的程序,被表揚的學生也麻木地接受大家的贊揚。這種情況應該避免。
3.評價的性質如何
在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進行評價時,在教學實踐中有兩種性質的評價:表揚和批評。
表揚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的一種評價方式。在運用表揚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把
握表揚的幾個維度;在什麼時候表揚,表揚對誰有用,表揚的方式應該是怎麼樣的。在運用表揚的時候,要向學生闡明其表現突出的地方,值得肯定的地方,不然無原則的表揚對自主意識強的學生會適得其反。研究證明,表揚對兩類主體的作用重大:小學中低年級學生以及社會家庭背景不太好的學生。小學中低年級的學生處於「他律」階段,教師在這個時期是其「重要他人」,來自重要他人的正向評價會極大地激發其求知慾望。社會家庭背景不太好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獎賞較少,教師的表揚能增強其自信心。
批評是另一種評價方式。一味的表揚激勵,會讓學生心浮氣躁,失去自我的反省。
如果在表揚激勵的同時,客觀地評價學生的不足,有利於學生明白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但批評畢竟是一種負面評價,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批評的時候要講究方式。首先,批評的語言要婉轉,其次用表揚引導批評,即不要對學生全盤否定,要善於捕捉他們的閃光點,並予以必要的肯定,對學生出現的錯誤,要從學生失利中尋找成功的一面,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再次,批評後以鼓勵作結束,更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恰當地運用表揚與批評,就能與學生在思想、心理、認知等諸多方面形成良性互動的教學交流,使學生比較順從地認可教師的教學理念,較好地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

G. 教學中有哪些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鼓勵形式的提問

H. 如何回答教育教學答辯題

1.提問要貫徹先易後難原則。主答辯老師給每位答辯者一般要提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問題,這些要提的問題以按先易後難的次序提問為好。所提的第一個問題一般應該考慮到是學員答得出並且答得好的問題。學員第一個問題答好,就會放鬆緊張心理,增強「我」能答好的信心,從而有利於在以後幾個問題的答辯中發揮出正常水平。反之,如果提問的第一個問題就答不上來,學員就會背上心理包袱,加劇緊張,產生慌亂,這勢必會影響到對後面幾個問題的答辯,因而也難以正確檢查出學員的答辯能力和學術水平。

2.提問要實行逐步深入的方法。為了正確地檢測學員的專業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有時需要把一個大問題分成若干個小問題,並採取逐步深入的提問方法。如有一篇《淺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文,主答辯老師出的探測水平題,是由以下四個小問題組成的。(1)什麼是科學技術?(2)科學技術是不是生產力的一個獨立要素?在學員作出正確回答以後,緊接著提出第三個小問題:即(3)科學技術不是生產力的一個獨立要素,為什麼說它也是生產力呢?(4)你是怎樣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通過這樣的提問,根據學員的答辯情況,就能比較正確地測量出學員掌握基礎知識的扎實程度。如果這四個小問題,一個也答不上,說明該學員專業基礎知識沒有掌握好;如果四個問題都能正確地回答出來,說明該學員基礎知識掌握得很扎實;如果能回答出其中的2—3個,或每個小問題都能答一點,但答得不全面,或不很正確,說明該學員基礎知識掌握得一般。倘若不是採取這種逐步深入的提問法,就很難把一個學員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情況准確測量出來。假如上述問題採用這樣提問法:請你談談為什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學員很可能把論文中的主要內容重述一遍。這樣就很難確切知道該學員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是好、是差、還是一般。

3.當答辯者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相左時,應以溫和的態度,商討的語氣與之開展討論,即要有「長者」風度,施行善術,切忌居高臨下,出言不遜。不要以 「真理」掌握者自居,輕易使用「不對」、「錯了」、「謬論」等否定的斷語。要記住「是者可能非,非者可能有是」的格言,要有從善如流的掂量。如果作者的觀點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即使與自己的觀點截然對立,也應認可並樂意接受。倘若作者的觀點並不成熟、完善,也要善意地、平和地進行探討,並給學員有辯護或反駁的平等權利。當自己的觀點不能為作者接受時,也不能以勢欺人,以權壓理,更不要出言不遜。雖然在答辯過程中,答辯老師與學員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是審查考核者,一方是被考核者),但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答辯中要體現互相尊重,做到豁達大度,觀點一時難以統一,也屬正常。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只要把自己的觀點亮出來,供對方參考就行。事實上,只要答辯老師講得客氣、平和,學員倒愈容易接受、考慮你的觀點,愈容易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達到共同探索真理的目的。

4.當學員的回答答不到點子上或者一時答不上來的問題,應採用啟發式、引導式的提問方法。參加過論文答辯委員會的老師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學員對你所提的問題答不上來,有的就無可奈何地「呆」著;有的是東拉西扯,與你繞圈子,其實他也是不知道答案。碰到這種情況,答辯老師既不能讓學員尷尬地「呆」在那裡,也不能聽憑其神聊,而應當及時加以啟發或引導。學員答不上來有多種原因,其中有的是原本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只是由於問題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而顯得心慌意亂,或者是出現一時的「知覺盲點」而答不上來。這時只要稍加引導和啟發,就能使學員「召回」知識,把問題答好。只有通過啟發和引導仍然答不出或答不到點子上的,才可判定他確實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

I. 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問與恰當引導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圍繞問題這一主題,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踐,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靈活的理解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並能合理地應用。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是實現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它在教學中不但使用廣泛,為過去和現代教師所倡導,而且同教學本身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問題提出——解決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光教師要提問,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於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地探究,對於真正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有積極的作用。
一、首先從課堂提問現狀反思一下:
1、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
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
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使得學生不能盡心表達自己的想法。
3、候答時間過短
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教師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課堂提問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行為,能引導學生心智、調動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願望。斯苗兒老師曾說過:我們提倡大問題(要有一定的空間),是從發展學生的思考出發的,我們又要善於設計恰當的問題空間(要有一定的指向),是從小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和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及課堂教學40分鍾的限制出發的。因此,教學要為學生留有充分的活動、想像、交流的空間,教師提問更應該體現出啟發性和挑戰性,能讓學生去積極主動的思考和探索。
4、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
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如何在課堂中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在《新課程標准》中就提到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 實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二年級數學第三冊數學廣角二課時,針對猜一猜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事例,這些事例能夠巧妙地體現猜想的可能性。第一次試講,本以為很簡單的事例,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系數學內容了。下課後,我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對實際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情況。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內容,同時緊密聯繫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著老師想要再說說。
3、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松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才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

閱讀全文

與教育教學提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