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教學

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15 11:20:35

1. 教學的概念

「教學」意思是教書,即:教學生學習功課。這里的「教」是動詞,意即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

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1)教學擴展閱讀

解釋

1.指教育。

《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後漢書·章帝紀》:「十一月壬戌,詔曰:『蓋三代導人,教學為本。』」《南史·崔祖思傳》:「自古開物成務,必以教學為先。」

2.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顏由 , 顏回 父,字 季路 。 孔子 始教學於 闕里 而受學,少孔子六歲。」《東觀漢記·鄧禹傳》:「﹝ 鄧禹 ﹞篤於經書,教學子孫。」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城西錄》:「室三楹,庭三楹,曰『一字齋』,即 徐學庵 教學處。」 李廣田 《序》:「二十年來,我一直從事教學工作,也一直以寫作為副業。」

3.教書。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此間有一個教學的先生,姓 阮 ,叫 阮太始 。」趙樹理《金字》:「在鄉村集鎮上教小學,教學以外的雜事很多:賽神唱戲寫通知,寫神廟對聯,村裡人有了紅白大事寫請柬、謝帖、庚帖(婚約)、靈牌。」

2. 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教學

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於平均水準的教學就是有效教學。

有效學習是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 自主的、研究性的學習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很有效果。有效學習主要是指學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學習,這也是我們要著重發展的學生的學習活動。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後,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

(2)教學擴展閱讀:

有效教學的基本特徵:

1、有效教學是有明確任務指向的教學。考察一個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需要明確在教學實施前,教師和學生期待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否則所有的考察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明確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有效的前提。教學目標是教師專業活動的靈魂,也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教學目標不是目的。

2、有效教學是學生高度參與的教學。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多次詢問學生之後,學生仍然無動於衷,於是教師就把問題的答案呈現給了學生。這是因為很多老師認為學生不回答,老師把答案講解給學生,效果會更好,效率會更高。

互動、合作不僅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反映了課堂教學的本質。表現為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與自身的認識、思維、思想情感的交流情況。學生懂得一個知識,不是教師講清楚的,而是學生想清楚的。

3、有效教學是最優化教學策略實施的教學。為達成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選擇最有效的教學策略使教學具有最大的效益,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特徵。比如我們榆次區提出的《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行動策略》中提到的三大策略:理論優化策略、要點優化策略和教學模式策略,就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3. 教學類型有哪些

教學類型可分為如下五類:
1、灌輸型
所謂 「灌輸」,實際上是指教師按照自己的主觀推斷與預設,將知識直接輸送給學生的教學行為;當這樣的教學行為構成了整堂課的教學形式之時,這堂課就可稱為「灌輸型」的課。詞典上解釋,灌者「把流水引導到需要水分的地方」;輸者即「輸送」也。雖然我國傳 統教育很重視灌輸,但是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依然有很大爭議。反對者認為灌輸是強制的注入式教育,贊成者認為灌輸並不是強塞硬灌,而是基於啟發之上的輸送思想和知識的過程。也許這樣的爭論還會持續很長時間。按照一般的理解,灌輸總是與教師的單向講授相關,即所謂的「滿堂灌」。這就是灌輸型教學。
2、誘導型
面對學生的疑惑,灌輸是不行的,教師只能誘導。教師並不是直接講解,而是通過與學生一起討論,誘導、啟發、指引、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觀察與思考。這就是誘導型教學。
3、融合型
所謂融合,指教師的課堂教學預設與操作都是「開放」的,與「灌輸」與「誘導」 中教師有明確的「結論」不同。這種開放,首先體現為師生之間的開放,即師生之間「平起平坐」,大家圍繞知識、文本及各種信息,自由發表看法,甚至激烈爭論;其次體現為讀者與文本的開放,對任何說法均可質疑,不迷信權威;還有學科的開放,引經據典、畫圖列表,任何學科的知識都可以唯我所用,一切圍繞「求知」本身而存在。對這種追求「各路神仙」在方寸之間大融合的課堂,教師需要准備教學資料、設計活動形式、營造討論氛圍,依靠多元信息、多樣方法、多方對話來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花團錦簇的效果。這就是融合型教學。
4、討論型
首先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組,讓他們從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難點、教學內容等方面備課、講述,讓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分析、點評。然後,老師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錯誤,引導同學進行修改、糾正,再請全班同學對修改後的部分進行評述。最後,老師帶領同學總結要點,從教學方式、教學效率等幾個方面來評比。這就是討論型教學。
5、資源生成型
教師因勢利導將教學資源(如問題情景)直接與教學內容相關,生成教學效果,完成教學要求,實現教學目標。這就是資源生成型教學。

4. 「課程教學」概念的提出及其內涵

一、課程與教學的概念
(一)課程
課程概念表述以及對課程內涵的界定,學界爭論不休,莫衷一是,形成了不同學說。
1.科目說。課程是指「實現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而規定的全部教學科目及這些科目在教學計劃中的地位的開設的總稱」。與此類似的是,把課程理解成為實現各級學校的教育目標而規定的教學科目及其目的、內容、范圍、進程等的總和。
2.學科進程說。課程即課業及其進程。廣義指所有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或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狹義是指一門學科。
3.經驗結果說。課程是學習者在學校環境中獲得的全部經驗,也是學習者在學校教師指導下獲得的全部經驗。
4.文化再生產說。課程是社會文化的反映,學校教育的職責主要是要再生產對下一代有用的知識。
5.社會改造過程說。課程不是要使學生適應或順從於社會文化,而是要幫助學生擺脫社會制度的束縛。但課程總是滯後於社會的變革。因此要求課程重點應該指向當代社會問題和社會的主要弊端,以及指向改造社會和社會活動規劃等方面。課程應該有助於促使學生社會化,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參與制定社會規劃。
教材中對課程的定義包括計劃和實施兩個層面:課程是按照一定的社會需要,根據某種文化和社會取向,為達到培養目標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執行的計劃。它應當規定培養的目標、內容和方法,應當有一套具體實施的策略,也應當具備恰當的評價方法。
(二)教學
教學有各種各樣的定義。教材中從教學概念指稱的不同寬度進行了歸納:
最廣義→廣義→狹義→更狹義→具體
一般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來認識。
廣義:教學是指教者指導學習者進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學習活動。
狹義:教學是指在學校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的學習活動。
(三)課程與教學的關系
1.相互獨立說
2.相互包含說
3.相輔相成說
二、課程與教學的教育學基礎
對課程與教學研究影響較大的教育學基本原理主要有教育本質論、教育功能論、教育目的論、師生關系論。
(一)教育本質論
現代教育的本質就是為現代社會培養人才,教育是興國之本。
教育本質論正確地揭示了教育的社會性質與功能。以其作為理論基礎,可以從教育與社會關系的高度去研究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方向。課程與教學的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落後到先進的過程,它不可能完全獨立於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制度之外而發展,但它有一定的繼承性;它的發展水平和速度,更多地取決於培養人才的類型和要求,以及取決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經濟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
(二)教育功能論
教育功能論是指教育對象——學生與教育之間關系的理論。人的發展受到遺傳素質、環境、教育等諸多因素影響與作用,其中,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但學校教育也不是萬能,除了受學生遺傳素質、主觀努力以及社會客觀環境等因素制約外,還受到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研究課程與教學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1)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規律,課程與教學應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的發展;(2)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規律,在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和成熟期,採用相應的課程與教學方法;(3)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規律,在課程安排與教學方法上要注意學生發展的穩定性,把握學生在各階段中的相對穩定的共同特點,同時注意學生發展的可變性,採取靈活有效的課程與教學,克服千篇一律的弊端;(4)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個別差異性規律,課程與教學實施要善於因人而異,靈活處理。
(三)教育目的論
教育目的受社會要求和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所制約。單純從社會的需要去確定教育目的,過分強調教育的社會價值,這是教育目的的社會本位論;單純從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或從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去確定教育目的,片面注意教育的個體發展價值,這是教育目的的個人本位論。此外還有教育生活論與教育謀生論。
我國的教育目的,是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理論依據而確定的,是從我國教育實踐的具體實際出發的。基本點是「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與水平,是衡量課程與教學是否科學、是否先進、是否優良的重要標志。課程與教學的研究與創新,必須弄清楚教育目的價值取向,否則,就會誤入歧途。
(四)師生關系論
師生關系是教育學長期討論的一個重大問題。在課程實施與教學活動中,究竟是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師生各自充當何種角色,起什麼作用?這是教育學界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赫爾巴特與凱洛夫是典型的教師中心論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絕對權威,學生對教師要絕對服從。杜威是典型的學生中心論者,一切教育包括課程與教學的措施,都要圍繞兒童這個中心,根據兒童的興趣來組織課程教學。
我國學者認為,教師中心論與學生中心論都是片面的。在課程實施與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
新型師生關系應具有以下特點:愛生尊師;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溝通理解;交往合作。
師生關系論為課程與教學的研究提供了兩點理論依據:
(1)課程與教學的研究必須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移。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程與教學,是現代先進的課程與教學。
(2)師生優化合作、協同活動,是課程與教學有效實施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條件。
三、課程與教學的心理學基礎
(一)行為主義心理學
行為主義心理學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所創立,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納等人。該理論強調課程設計、教學過程遵循一定的順序與步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識獲得的速度。
行為主義心理學對課程與教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主張把課程目標的內容分解成小單元,然後按照邏輯程序排列,步步遞進,強調程序教學,教學中的強化與矯正;
強調行為目標;
在課程內容方面強調由簡至繁的累積;
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基本技能的訓練;
主張採用各種媒介進行個別教學;
提倡教學設計或系統設計的模式;
主張開發各種教學技術;
注重教學績效、成本——效應分析和目標管理。
(二)認知主義心理學
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該理論強調人的學習、心理的發展就是認知結構不斷豐富、建構、提高、發展的過程。
認知主義心理學認為,頭腦中的知識結構可看作認知結構,它涉及三個方面:知識的表徵、知識的類型、知識的組織。
1.知識的表徵
表徵是指知識或信息儲存於大腦的方式。
知識結構的三種方式:知識結構的再現形式;結構的經濟原則;結構的有效車力量。
知識結構的再現方式有三種:①動作表徵期,用適合於達到某種結果的一組行動來表示,即表演式再現表象;②影像表徵期,用可充當某個概念的代表,但還不能完全解釋這個概念的一組簡略的意象或圖解來表示,即肖像式再現表像;③符號表徵期,用一組符號命題或邏輯命題來表示,即象徵式再現表象。
2.知識的類型
知識的類型是指語義記憶的類型,語義知識可分為三類:
描述性知識,是屬於事實性知識,主要描述是什麼、怎麼樣等問題;
程序性知識,是指一系列操作程序或計算步驟;
策略性知識,是關於設計方法的知識,包括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
要針對知識的不同性質特徵來進行有效的課程與教學設計,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3.知識的組織
知識的組織是指長時間記憶中知識的組織,包括圖式理論,群集研究,層次網路模型,流程圖等方面。這些理論強調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對課程編制和對教會學生如何有效掌握知識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認知主義心理學與行為主義心理學是相對立的。
(三)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馬斯洛,代表人物羅傑斯。
在培養目標上,主張教學的目標應該立足於學生個性的發展;
在課程內容上,注重知識對學生個人的意義,強調課程、教學的適切性;
在課程與教學實施中,強調學生情感和個體經驗;
在課程與教學的評價上,提倡學生自我評價,主張評價方法的多元化;
倡導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非指導性教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高度重視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學生個體,有利於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個性發展,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強調學生的主動精神。
(四)建構主義心理學
建構主義心理學理論認為,知識不是簡單地由教師自傳遞給學生,而是需要由學習者主動地建造到自己的腦海里,學生不是「得到」想法,而是「產生」想法。
具體主張:
每位學習者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主動建立知識結構,是屬於有意義的學習。
學習者可以在教師的輔導下,發現和掌握解決問題所需的基本知識、能力。
每個人對經驗的詮釋受到知識背景、性別、年齡、族群等影響。
當知識由某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時,某些層面會在傳遞中消失。
學習者自己作觀察、檢驗假設、獲得結論。
建構主義提倡的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中,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收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成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5. 教學的概念是什麼

【楊德發專欄】

什麼是教學

文|楊德發(重慶市重點課題《學本式教師培訓資源開發研究》課題組負責人)

什麼是教學?《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共同活動。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並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第150頁,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

這個定義似乎中規中舉,無隙可擊。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實作中,「教師的教」極容易左右「學生的學」形成「教師主動地教、學生被動地學」的局面。然而如何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所以避免學生被動地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從而形成「教師主動、學生主動」的雙主動局面是每位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教=孝+攵,攵是攴(pō)的變形。攴下面的「又」表示手,上面部分表示教鞭。「教」表示教師手拿教鞭培養的學生的孝心和孝能。教師拿著教鞭高高在上的教,學生在下面心驚膽顫地學,這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教學,遠遠不適應於現代信息社會的教學了。

學,學,「冖」表示家中,家中的孩子為了生存而向老師學習織網(用於網野獸或網魚)。古代學織網是學習具體的技能,模仿即可完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的學習要復雜得多,學生在學校主要是學習抽象概念及規律(規律是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知識網。

「教學」一詞最先出自《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辭源》,第1767頁,商務印書館,2015年10月)「教學相長」表示教與學互相促進,我理解有三層意思:教師自己的學與教師自己的教互相促進,教師自己要先學後教,教後再學;學生的學與學生的教(陶行知的小先生制)相互促進,學生學懂學會這可以教別人學習,這個教別人學習又有利於自己的學;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相互促進,學生的學促進教師的教,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教學相長——高水平的教師教出高水平的學生,高水平的學生倒逼教師水平提高。

(▲楊德發的培訓「思考的方法」用思維導圖作的板書板畫)

(▲學生劉羽檬作的筆記。楊德發在西安以「深度學習」為例培訓「16問思考法」,在培訓的過程中劉羽檬提出還可問「過程怎麼樣」,「16問思考法」升級為「17問思考法」。)

教學,教讀四聲(jiào)時,表示教師高高在上獨霸話語權,對學生進行滔滔不絕的灌輸,學生不得不被動地聽、記,思考的時間機會很少。

教學,教讀一聲(jiāo)時,表示師生平等,教師教(jiāo)學生學習,學習任務的完成由每個學生擔當,如果有疑難則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小組合作學習仍不能完成的極難問題,才由老師來教。根據伍永剛定律(《伍永剛定律》),凡是學生自己能學懂學會的均不教需要老師教,凡是學生之間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夠解決的問題也不需要老師教,只有全班學生均不能解決的極難問題,才有必要由老師教。

教(jiào)學,是授人以魚,教師主動、學生被動。

教(jiāo)學,是授人以漁,教師主動、學生主動。(《楊德發新發現:一個字的讀音破解新課改》)

在課堂教(jiāo)學中,由於學習任務的完成要由學生來承擔,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十分突出,定位準確。學生由教(jiào)學中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建構者。

在課堂教(jiāo)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每節課均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主動地教(jiāo),學生主動地學習。教師是學生的學習活動的領導、向導。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角、主人。教師的教(jiāo)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先學後教」,學生先學習能學懂學會的內容,教師後教(jiāo)學生學不懂學不會的少數內容及突破難點的方法。每節課中均有學生獨立的學,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就能學會自學。一旦學生學會了自學,老師的教就更加輕松。「因學活教」,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情況」隨機應變的靈活決定教什麼,而不是一上課都一股老兒地一講到底。

教師,您的工作是教(jiāo)學,您的名稱要改為教(jiāo)師——教(jiāo)學生學習的人。如果您能盡早教會學生學習,則您將是學生的大恩人。如果您遲遲不能教會學生學習,則您將把自己和學生都弄得很累,學生甚至仇視您——您的滿堂灌極容使學生陷入被迫學習、怠學、假學、拒絕學習的處境中。

如果您是一名參加過教師培訓學習的教師,我想您對我講的話應該有切膚之體驗——當業余培訓師坐在講台邊照著PPT對參培教師滔滔不斷地灌3個小時的過程中,您是不是很難受?在滿堂灌的3個小時之後,您能學懂什麼?您能學會什麼?恐怕由於您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可能長達3個小時早已精力分散而沒有學懂什麼,更別談學會什麼。

所以,我們一定要改變教(jiāo)學方式,讓學生用積極主動的方式來學習!(《楊德發學習方式定律》)請注意我上文中了「擔當」「承擔」這兩個詞,用來取代「參與」。讓學習者「參與」,程度深淺也不確定。學習任務的完成由學生來「擔當」「承擔」,這個就是深度參與了,它帶來的是深度學習。「承擔」是一個法律上的詞彙,表示學生是自己學習效果的負責人。

如果有人問您做什麼工作?您這樣回答為好——我從事X(學科,小學語文、初中語文等)教(jiāo)學工作。

(本文為楊德發老師原創投稿)

6. 都有什麼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方法
(一)閱讀法(朗讀、默讀、背誦)
(二)講授法(講述、講解、講評、講演、復述、講讀、講練、說書法);
(三)對話法(問答、談話、討論、辯論)
(四)實踐法(觀察、調查、訪談、參觀、實驗、考察、考證、游戲、交往、旅遊、實習、見習、練習、作業等)
(五)電教法(照相機、幻燈機、投影機、錄音機、廣播、電視、電影、錄相機、語音實驗實、電腦、網路、多媒體)
(六)研究法(問題—解決式;課題—探究式;實驗—論證式)
(七)自學法(自學—輔導式)(盧仲衡、魏書生)
(八)其他教育教學的方法舉隅:
1、語感教學法 (洪鎮濤、王尚文)
2、思路教學法
3、情感教學法 (於漪)
4、案例教學法 (根舍因、克拉夫基)
5、點撥教學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學法 (李吉林)
7、導讀教學法 (錢夢龍)
8、目標教學法(布盧姆)
9、反饋教學法(劉顯國)
10、問題教學法(杜威、馬赫穆多夫)
11、欣賞教學法
12、活動教學法 (杜威)
13、點面教學法
14、愉快教學法 (上海一師附小等)
15、成功教學法 (上海閘北八中)
16、整體教學法 (查有梁)
17、合作教學法 (美國的斯萊文、前蘇聯阿莫納什維利)
18、啟發式教學法 (《學記》、柏嘗試教學法拉圖)(邱學華)
19、設計教學法 (克伯屈)
20、發現教學法 (布魯納)
21、創新教學法 (奧斯本、吉爾福特、陶行知)
22、差異教學法 (華國棟)
22. 單元教學法
23. 比較教學法
24. 程序教學法(普萊西、斯金納)
25. 直觀教學法
26. 圖示教學法 (王松泉)
27. 暗示教學法 (洛扎諾夫)
28. 競賽教學法(羅樹根)
29. 大語文教學法(張孝純)
30. 非指導性教學法(羅傑斯)
31. 掌握學習教學法(布盧姆)
32. 道爾頓制教學法(柏克赫司特)
33. 有意義學習教學法(奧蘇貝爾)
34.遷移教學法 (馬芯蘭)
35.嘗試教學法 (邱學華)
36.學導式教學法 (胥長辰)

引文來源 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 Qzone日誌
評論這張 轉發至微博 轉發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閱讀(2417)| 評論(1)| 引用 (0) |舉報
怎樣鑒賞散文 美國中小學教學技巧
歷史上的今天

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學方法有哪些?2010-11-14 14:35:51 在嘗試中學習 在嘗試中成功——邱學華嘗試教學流派研究2010-09-24 16:28:16 引用 嘗試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2010-11-21 20:03:44 引用 普通教師也能創立自己的教學法2010-06-22 08:40:40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2011-01-27 21:33:04
最近讀者
登錄後,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跡。 qh-cz-nf wtq.567 心語 梁老師 靜修 bo820@12 yiqi08 dfexxiao

評論
點擊登錄|昵稱:
取消 驗證碼:換一張

11-05 16:32xingfuasd
方格變為梯形格,練字方法大突破。田字格,只能起到確定筆畫位置的參考線作用,梯形格不但具備參考線功能,而且輕松解決大小、舒展、左收右放字形特徵,寫字時只需考慮字體端正、布白勻稱兩點要求,同時各類字形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為漢字的書寫帶來了極大方便,因此大大降低了習字難度。關於字體端正、布白勻稱的解決,中國書法家協會新疆兵團會員趙汝飛結合書法、美術、幾何、物理等知識,建立了漢字結構的「平衡原理」理論,所有漢字結構現象得到了明確的解釋,揭示了漢字結構的根本原理。使用《梯形格習字法》經過一個月的嚴格訓練就能把漢字書寫的規范漂亮。

7. 教學過程方法怎麼寫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八.作業處理(說明如何布置書面或口頭作業)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2.怎樣進行,復習那些內容?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2.怎樣提出問題,如何逐步啟發、誘導? 3.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詳細步驟安排,需用時間。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樣進行,誰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時間? (四)歸納小結 1.怎樣進行,是教師還是學生歸納? 2.需用多少時間? (五)作業安排 1.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釋?

8. 講課技巧

1、技巧綜述

說課,是教師以語言為主要工具,向同行闡述自己對某一教學內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設計以及施教效果的預測與反思等的一種教學研究方式。這種教學研究方式,能有效地促進教師深入鑽研課程標准與教材、靈活運用教學理念進行教學設計以及自覺進行教學反思。

如何有效開展教學研究、讓說課活動上檔次,從而有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這是新時期教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此,筆者開展了題為「對說課的審視與反思」的網路教研活動,就說課所包含的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研討。我們認為,必須深入研究、全面分析,說課才能說出品位、道出精彩。

2、把握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說得恰當與否,直接反映說課者對教材的理解程度,並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制訂。對教材理解越深刻,說課內容將越充實、全面,反之就只能是蜻蜓點水、觸及皮毛。且看一例:

《實驗室里研究不同價態硫元素間的轉化》是《化學1(必修)》(魯科版)第三章《硫的轉化》第二課時的內容。教材是在介紹《碳的多樣性》、《氮的循環》之後引入該節內容的。因此,學生對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程序已有一定基礎,可以進行簡單的實驗探究活動。

上述分析顯然不夠厚實。「教材的地位」,不僅僅是指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理位置」(處於哪一章哪一節),更包含這節內容在教材體系中的意義以及該內容的認知價值、遷移價值和情感價值。因此,應該站在全局的角度來把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分析:

1、該內容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安排意圖。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描述該教材安排在哪裡,更要分析教材編者是基於怎樣的考慮才把它安排在這里。具體說來,它應該包括:(1)前面已經安排了哪些知識,作為該內容的基礎;

(2)本課包含哪些內容,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3)該內容與後續學習內容有怎樣關系或者該內容在後續學習將得到怎樣的深化等。

2、該內容的學習,要讓學生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識、訓練哪些方面的技能或者科學方法、發展他們哪些方面的能力和建立怎樣的情感、養成怎樣的態度和形成怎樣的價值觀等。

3、本節內容的學習,對學生的後續學習和終生發展有什麼重要的作用。

只有分析透這些內容,教學目標的制訂才有基礎,否則教學目標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8)教學擴展閱讀:

說課的意義:

1、說課有利於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

以往的教研活動一般都停留在上幾節課,再請幾個人評評課。上課的老師處在一種完全被動的地位。聽課的老師也不一定能理解授課教師的意圖。導致了教研實效低下。通過說課,讓授課教師說說自己教學的意圖,說說自己處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讓聽課教師更加明白應該怎樣去教,為什麼要這樣教。

從而使教研的主題更明確,重點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對某一專題的說課,統一思想認識,探討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2、說課有利於提高教師備課的質量

我們檢查了很多教師的備課筆記,從總體上看教師的備課都是很認真的。但是我們的老師都只是簡單地備怎樣教,很少有人會去想為什麼要這樣備,備課缺乏理論依據,導致了備課質量不高。通過說課活動,可以引導教師去思考。思考為什麼要這樣教學,這就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師備課的質量。

3、說課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師通過說課,可以進一步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理清教學的思路。這樣就可以克服教學中重點不突出,訓練不到位等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4、說課有利於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一方面,說課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這就促使教師不斷地去學習教育教學的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另一方面,說課要求教師用語言把自己的教學思路及設想表達出來,這就在無形中提高了教師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質。

5、說課沒有時間和場地等的限制

上課聽課等教研活動都要受時間和場地等的限制。說課則不同,它可以完全不受這些方面的限制,人多可以,人少也可以。時間也可長可短,非常靈活。

9. 教學類型有哪些

心理學的有關研究表明學習類型有如下三種:

一、視覺型Visual:

不同的人對不同的感覺器官和感知通道有不同的偏愛,有些人更喜歡通過視覺的方式接受信息。只使用視覺通道,大約僅能記住材料的25%。

二、聽覺型Auditory:

有一些人更喜歡通過聽覺了解外在世界,只使用聽覺通道,大約能記住材料的15%,而視聽結合,使用多通道參與學習活動,則能記住材料的65%。

三、動覺型Kinesthetic:

一些人更習慣通過動手(或身體運動)來探索外部世界,從而掌握有關信息。

(9)教學擴展閱讀:

奧薩貝爾從學校教育的條件出發,根據學生進行學習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和發現兩類;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生原有知識的關系,把學習分為機械的和有意義的兩類。兩種劃分互不依賴。

接受學習可以是有意義的,也可以是機械的;發現學習可以是機械的,也可以是有意義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與有意義的發現學習應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蘇聯A.B.彼得羅夫斯基主編的<年齡與教育心理學>(1972),把學習分為兩大類:反射學習和認知學習。前者是人和動物共有的,後者為人類所特有。他根據人的學習內容和水平的不同,把認知學習分為感性學習和理性學習兩類,又把理性學習分為概念學習、思維學習和技能學習。

閱讀全文

與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