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六國論優秀教案

六國論優秀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26 05:27:37

❶ 蘇洵《六國論》原文與翻譯

《六國論》——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邪 」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與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顚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旣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戰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埶,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埶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埶;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打仗不擅長,弊病在於賄賂秦國。賄賂秦國就使國力削弱,滅亡的原因啊。有人說:「六國相互滅亡,全(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是:「不賄賂的國家因為賄賂的國家而滅亡。失去了有力的後援,不能夠獨自保全自己。因此說弊病在於賄賂秦國啊!」 秦國除用戰爭奪取土地以外,小的可以獲得小城,大的就得到大城。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的土地,和因戰勝而得到的土地,實際上多百倍;諸侯由於賄賂所失去的土地,跟戰敗中失去的土地相比,實際上也多百倍。所以秦國很想得到的,諸侯很擔心的,原本就不在於作戰啊。回憶六國的先輩,冒著霜露,披荊斬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其)子孫卻對待土地不很愛惜,拿來給別人,如同拋棄小草(比喻輕賤的東西)。今日割讓五座城池,明天割讓十座城池,然後得到一夜的安穩睡眠(比喻短暫的時間)。起來看看四周的邊境,而秦國兵馬又到了。這樣下去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貪暴的秦國的慾望沒有滿足,奉送(秦國)越多,(秦國)侵犯他們就越厲害。所以不須作戰,強弱勝敗已經分明了。終究滅亡,理應如此。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如同抱柴禾去救火,柴禾不用完,火就不熄滅。」這話說對了。 齊人未曾賄賂秦國,最後跟著五國滅亡了,為什麼呢?結交秦國卻不幫助五國啊。五國已經滅亡,齊國也不能倖免了。燕、趙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衛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而不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是個小國卻能後滅亡,這是用兵抗敵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用荊軻(行刺)作為策略,才招致了災禍的來臨。趙國曾五次對秦作戰,二敗而三勝。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連續打退了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殺,邯鄲才成為(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使用武力卻不能堅持到最後啊。況且燕趙是處在秦(把別國)消滅得差不多的時侯,可以說是智謀和力量(變得)勢孤力弱、處境危急,戰敗而亡國,實在是不得已的。當初假使(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他們的土地,齊人不歸附秦國,刺客不到秦去,優秀將領(李牧)仍健在,那麼勝負的定數,存亡的道理,應當能夠與秦國互相較量,(結局)或許還不容易預料。 唉!(如果)用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對付秦,那麼我恐怕秦人會害怕得連飯也吃不下去啊。可悲呀!有像這樣(強大)的國勢,卻被秦國久負的威勢挾制,天天削減月月割讓,因而趨於滅亡。治理國家的人可不要使(自己)被積蓄的威勢所挾制啊!說起來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弱小,卻仍有可以不用賄賂(的方法)來戰勝秦的可能性。假如以(現今)偌大的天下,屈尊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這就又列於六國的下等了。

❷ 《六國論》(蘇洵)譯文

【譯文】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打仗不擅長,弊病在於賄賂秦國。賄賂秦國就使國力削弱,滅亡的原因啊。有人說:「六國相互滅亡,全(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是:「不賄賂的國家因為賄賂的國家而滅亡。失去了有力的後援,不能夠獨自保全自己。因此說弊病在於賄賂秦國啊!」 秦國除用戰爭奪取土地以外,小的可以獲得小城,大的就得到大城。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的土地,和因戰勝而得到的土地,實際上多百倍;諸侯由於賄賂所失去的土地,跟戰敗中失去的土地相比,實際上也多百倍。所以秦國很想得到的,諸侯很擔心的,原本就不在於作戰啊。回憶六國的先輩,冒著霜露,披荊斬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其)子孫卻對待土地不很愛惜,拿來給別人,如同拋棄小草(比喻輕賤的東西)。今日割讓五座城池,明天割讓十座城池,然後得到一夜的安穩睡眠(比喻短暫的時間)。起來看看四周的邊境,而秦國兵馬又到了。這樣下去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貪暴的秦國的慾望沒有滿足,奉送(秦國)越多,(秦國)侵犯他們就越厲害。所以不須作戰,強弱勝敗已經分明了。終究滅亡,理應如此。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如同抱柴禾去救火,柴禾不用完,火就不熄滅。」這話說對了。 齊人未曾賄賂秦國,最後跟著五國滅亡了,為什麼呢?結交秦國卻不幫助五國啊。五國已經滅亡,齊國也不能倖免了。燕、趙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衛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而不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是個小國卻能後滅亡,這是用兵抗敵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用荊軻(行刺)作為策略,才招致了災禍的來臨。趙國曾五次對秦作戰,二敗而三勝。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連續打退了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殺,邯鄲才成為(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使用武力卻不能堅持到最後啊。況且燕趙是處在秦(把別國)消滅得差不多的時侯,可以說是智謀和力量(變得)勢孤力弱、處境危急,戰敗而亡國,實在是不得已的。當初假使(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他們的土地,齊人不歸附秦國,刺客不到秦去,優秀將領(李牧)仍健在,那麼勝負的定數,存亡的道理,應當能夠與秦國互相較量,(結局)或許還不容易預料。 唉!(如果)用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對付秦,那麼我恐怕秦人會害怕得連飯也吃不下去啊。可悲呀!有像這樣(強大)的國勢,卻被秦國久負的威勢挾制,天天削減月月割讓,因而趨於滅亡。治理國家的人可不要使(自己)被積蓄的威勢所挾制啊!說起來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弱小,卻仍有可以不用賄賂(的方法)來戰勝秦的可能性。假如以(現今)偌大的天下,屈尊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這就又列於六國的下等了。

❸ 《六國論》教學實錄舉例分析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怎樣體現的

正【教學思路】從以下角度進行鑒賞文本:邏輯——文學——歷史——現實。【教學過程】一、導語師:請閱讀這首詩:"大器晚成傳美名,言兵六國出奇聲。三蘇共逐文壇盛,不負老泉勞半生!"(投影)猜一猜這首詩歌詠的是宋朝哪一位大文豪?生:蘇洵。師:何以見得?生:《三字經》中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說的就是蘇洵"大器晚成"。今天查字典語文網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六國論》教學實錄,希望能夠幫助同學們更好的學習這篇文章。
師:同學們,一提到吃,有人會從睡夢中驚醒。(生笑) 老師問問大家,酸甜咸苦辣中,你喜歡哪種味道?
生(1):我喜歡甜,我喜歡吃蛋糕,冰琪凌等
師:甜食吃多了可容易發胖,尤其是女生,可要注意些。(生笑)
生(2):我喜歡喝酸的。吃酸的可以促進消化,利於營養吸收。
師:那你就去吃醋,以後長大了可要當心點。不要亂吃醋。(生笑)
生(3):我喜歡吃辣,那才叫刺激。
師:你是四川人?
生(3):毛主席說過,吃辣的人是革命家,並且吃辣的人性格豪放,堅強,是個男子漢。
師:講的有理有據,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老師服了你。說到辣,不能不提到四川,中國火鍋之鄉,四川火鍋特點兩個字:老辣,現在有一個四川人就用火鍋筆法寫了一篇光芒萬丈文章,不知這特殊的火鍋是否有老辣味,敬請各位品嘗,首先讓我們用最辣的語言來品讀這篇文章。(生大聲自由的朗讀)
師:同學們的朗讀果然氣勢浩大,叫做舞幽壑之潛叫蛟。
生(集體):泣孤舟之寡婦。
師:我看寡婦就不要哭泣了。朗讀聲大,一些錯誤就比如字念錯就聽得一清二楚。像「賂」,好些同學念了LUO,還有念錯的字詞嗎?
生(4):思厥先祖父,曝霜露,曝應念PU,當與秦相較中「當」通「倘」。
是個通假字。
師:還有嗎?
生(5):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兩個為的讀音不一樣。第一個為是第二聲,是治理的意思。第二個為念第四聲,是被動的意思。
師:好,以後讀課文是要放出眼光,仔細仔細再仔細,認真認真再認真。(生笑)
老師問大家一個私人問題,你怕寫議論文嗎?希望你能真實的回答。
生(6):我很怕,我不知議論文從哪裡入手寫,很茫然。
師:你實說文章的條理不清,這是個問題。
生(7):我也怕,寫議論是缺少足夠的論據,自己頭腦中的例子太少。
生(8):我寫的議論文比較枯燥,寫出來的文章乾巴巴的,缺少文采,就是自己看了也不順眼。(生笑)
生(10) :我想我能寫好議論文,無非是提出一個論點,然後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就萬事大吉了。
師:根據大家的發言,老師知道大家害怕寫議論文的各種理由。《六國論》中的「論」是典型的一篇議論文,我們學習蘇洵是怎樣克服大家所指的毛病。比如他文章很生動活潑,有文采。不象我們的議論文,像人嚼過的甘蔗,淡而無味。那同學們討論一下哪些段落寫得生動活潑。活蹦亂跳(生笑)(生討論,意見統一)
生(部分):第三自然段。
師:老師也認為是第三自然段。好,說說一些形象的句子,再說說你的理解。
生(11):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形象的寫出一些國家的割地的忙碌,和急迫。
師:那可能這些土地來得容易吧?
生(11):不容易。祖宗曝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師:其中的「以」是——
生(11):「才」的意思,是說土地來之不易。很不容易。
師:祖父是——
生(部分):祖輩和父輩。、
師:現在的祖父是——
生(集體):爺爺
師:「先」是什麼意思?
生(部分):表明去世的
師:那同學們寫文章時千萬不要寫先師,否則老師會不樂意的。(生笑)我們有時看到墓碑上刻著先考先妣,這是什麼意思?
生(部分):不知道。
師:考就是父親,妣就是母親,有個成語叫做如喪考妣,好象死了父母一樣,是指內心非常痛苦,傷心。現在把老祖宗的產業如棄草芥,看得一文不值,典型的敗家子的形象,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生(12):通過對比,用創業難和毀業易對比,使文章的氣勢足,文章寫的很生動,
師:有道理,用土地賄賂秦國的效果是不明顯的,盡管賂的一方不亦樂乎,賂的忘乎所以,賂的沒完沒了,但結果只是一相情願——。
生(齊讀):其視四境,秦兵又至矣。
師:作者對用土地賄賂秦國這件事的態度很明顯。那就是——
生(13):至於顛覆。理固宜然。有作者鄙夷的情感,自作自受。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師:講的不錯,還有對比嗎?
生(14):秦國用攻打手段獲取的土地和諸侯賄賂失去的土地對比,得出結論,賄賂得到的土地遠遠多於戰爭勝利得到的土地。
師:這里有個古今異議詞「其實」
生(部分):就是他的實際情況。
師:對,這就奇怪了,一般在戰國,拳頭大的就是大哥哥,一切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問題基本都用武力來解決,現在諸侯會主動的拿著土地投懷送抱,豈不怪也歟?誰來說說這個問題?
生(15):像現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壇一樣一天到晚吵架,用土地換和平是行不通的。
生(16):諸侯缺少與秦抗戰的決心,被秦的氣勢所壓倒,諸侯缺少勇氣。所以作者說其實百倍。可見用土地賄賂秦國是沒有好下場的,活該。
師:活該兩個字,概括得貼切有力。老師想起了一個成語:飲鴆止渴。誰知道這個成語的意思。
生(17):就是喝毒酒來解渴。
師:你願意這樣做嗎?我們一般用雪碧可樂解渴(生笑)鴆是傳說中的一種鳥,用他羽毛浸的酒可以致人於死地,當然酒可以喝,但人必須要死。蘇洵引用了前人的一個成語。——
生(集體):抱薪救火。
師:類似於現在著火時,我抱著個煤氣瓶去救火,只能成為燒烤麵包,只能丟了卿卿性命。這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什麼是薪,什麼是火?
生(18):諸侯的土地就是薪,當然,火就是指秦國的慾望,胃口。
師:GOOD,這些論述可謂逼真形象,把這些賄賂秦國的君王的丑態描繪的淋漓盡致,用現在的話來說,這些君王明顯缺少血性,是典型的軟骨病,看來他們需要集體補鈣,蘇詢用老辣的筆法給予了辛辣的嘲諷,活該。那話說回來,議論文得講究個有理有據,證據確鑿,事實勝於
生(集體):雄辯

❹ 舉例分析《六國論》教學實錄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怎樣體現的

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化學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化學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使之非常特別的突出了新舊課程的不同.當然,我們不但要體現學生主體地位,也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向課堂教學要實效。? (一)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新教材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中,我深深的明白新課程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提倡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目前普遍存在著單一、他主、被動的學習方式,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現狀隨處可見,在接受中學習,學生的心理機制或途徑同化,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新課程倡導的在發現中學習,學生學習的心理機制或途徑是順應,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是傳統的方法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貶低發現和探究,從而在實踐中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使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接受書本知識,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反而成為學生發展智力的阻力。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討等認知活動凸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變革自己的教學策略,採用多種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教師角色質的變化。 教師的作用不是把學生當做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技能,教師的責任中更重要的是啟發、誘導、幫助學生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學習。根據課堂上學生出現的種種問題,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進行針對性的課堂討論,推動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討論中思考問題,在比較中分析問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教師參與到討論中,並要起到潤滑劑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觀的講解示範,引導、啟發、鼓勵學生討論爭辯、演示比較,及時地進行信息反饋,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分享彼此的思維、見解、知識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場所,求得新的發現,通過歸納、概括,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效果,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 我在教學做到: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前准備活動、課堂教學活動、課後延伸教育活動。只有使學生積極投入教學全過程,成為受教育的主體,才能使教育轉化為自我教育。充分尊重學生,就是相信學生,放下老師的架子。徹底轉變「我是老師,你是學生」的觀念。學生只有愛上你這位老師,他們才會積極的、主動的、熱情的投入到你的教學當中去。但是要學生愛上老師,教師首先必須充分尊重學生,放下老師的架子,真正建立起一座通往師生彼此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認識你,了解你,從而選擇你,信任你。 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師應該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有人說過:「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處於情緒高昂和智力亢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處於疲倦狀態下的頭腦,是很難有效地汲取知識的。」這就告訴每一位老師,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就要想辦法優化自己的教學語言,創設一個優化的課堂氛圍。好的課堂氛圍有利於消除他們心理上的疲勞,並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為此,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這是因為兩者具有內在的聯系,是相互促進的。教學實踐表明,只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❺ 六國論的教案

絕對上佳 六國論
江蘇省江都市丁溝中學 張廣祥
教學目的: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3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疏通字詞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六王畢,四海一」,在《阿房宮賦》里,杜牧用這六個字概括了秦滅六過、一統寰宇的歷史進程。也許因為秦王朝過於短促,歷二代便驟然滅亡,所以後人總愛在秦的暴滅上作文章,而忽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秦為什麼能夠以少勝多,以小勝大?或,六國何以由強趨弱,轉勝為敗?歷史學家語焉不詳,文學家往往指斥不當。
賈誼《過秦論》主要指責秦之過,但對秦的勝利(六國的滅亡)之因也作了簡要的剖析:在六國,「爭割地而奉秦」,使秦國「有餘力而制其弊」;在秦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橫而斗諸侯」。這種剖析顧及斗爭的雙方,是辨證的;但分析不盡准確,因為並非這六個國家都爭著割地奉秦。
歷史的年輪又增加了一千二百餘年,北宋策論大師蘇洵注目這個歷史課題了,於是有《六國論》出。
《六國論》是歷史上第一偏不鞭強秦之暴行,而剖六國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歷史的嚴肅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賂敵為安的悲劇結局,乃是有感而發,它具有現實批判的針對性(這一點,我們在學習課文中會進一步認識);它不足600字,言簡意賅,機鋒雄辯,又有很強的文學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 作者簡介
(學生自讀注釋一)補充兩副寫「三蘇」的對聯:
萃父子兄弟於一門,八家唐宋佔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徵,千變縱橫識共源。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 閱讀課文
學生先初讀,掃清語音障礙;再齊讀。
四、 疏通字詞
學生自譯。補充(板書):
重要字詞:率、厥、彌、判、速、洎、殆
詞類活用:小/大則……、義不賂秦、卻、禮、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異義:其實、祖父、至於、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厭、當
特殊句式: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詞多義:暴、與、猶、亡、始
五、 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課文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作業
完成練習二——四
二、 分析課文
1、 齊讀課文
2、 思考練習一。
3、 提名思考回答:
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哪一句?兩個分論點是?分別是就哪些國家而言的?文章的論證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對歷史教訓的總結?哪一句點明了寫作意圖?
4、 教師簡析(參教師用書)
5、 簡介寫作背景,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愛國之情
作者生於真、仁、英宗三世。其時,宋王朝雖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遼),西有西夏,它們不斷騷擾,國家不得安寧。1004年,大遼舉兵攻宋,當時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遼在澶州打了一仗,宋軍大勝。形勢如此有利,真蹤卻一味求和,訂下「澶淵之盟」,規定宋每年向遼進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自此,抗敵衛國只氣銳減,委曲求全之風日上。後遼又連連加碼,宋均慨然應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書停戰求和,宋卻反而給西夏銀、絹、茶。一代又一代的「為國者」皆被敵人積威所劫,以物供敵,以錢富敵。蘇洵是睹之心憂,憂而思救,以為這和戰國六國以地賂秦相比,有國之而無不及,下場更加不堪設想,於是寫下了這偏醒世文章。
所以,結合背景,我們能夠更加體察到作者的一片愛國之情。
三、 小結
本文立論鮮明,論證嚴密,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語言上,長短相間、整散交錯。確如王安石雲:「蘇明允有戰國縱橫之學」。
文章字里行間包含著作者的感情,不僅有「嗚呼」、「悲夫」這樣感情強烈的感嘆,就是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也洋溢著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賂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贊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憤,都溢於言表,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 齊讀課文
五、 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
比較閱讀《過秦論》;
學習蘇轍《六國論》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比較閱讀
教學過程:
一、 檢查背誦
背誦中心論點句、寫作意圖句;背誦全文
二、 比較《過秦論》
1、 都是史論文
2、 都借古諷今,以史致用,都得源於作者的憂國情懷
《過》諷諫漢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滅亡的覆轍;《六》諷諫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奮起抵禦外侮。
3、 論證方法:都雲對比論證方法。
4、 中心論點的提出:《過》卒章顯志,《六》開門見山。
5、 語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齊;長短相間,錯落有致。
不同:《過》詞采華麗,《六》淺顯易懂。
三、 學習另二篇《六國論》
一是蘇轍的,見教材。一是李楨的(節選)
四、 布置作業
寫一篇作文,題目是「從歷史看天下興亡」
附:從歷史看天下興亡
1、 各家關於天下興亡的觀點(高一年級)
《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伶官傳序》: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記身
《諫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出師表》:廣開言路、親賢遠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宮賦》:戒奢以儉
《鄒忌諷齊王納諫》:廣開言路
《勾踐滅吳》:勵精圖治,心憂天下,尊賢重士,法紀嚴明
《我們對於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針鋒相對,寸利必爭,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決不搞屈辱外交
《觸龍說趙太後》:磨煉國君意志,培養能君主
《季氏將劃顓臾》:君賢臣能且上下精誠團結
《寡人之於國也》:使百姓不飢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方面都得到發展
《六國論》(蘇轍):六國相互背盟敗約而失韓魏之天下要沖
2、學生習作選讀
悠悠中華經歷了五千多年的風雨洗禮。中國大地上風起雲涌,經歷著無數次「江山不改人已換」的歷史變遷。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種變化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歷史長河的流動中看出一點天下興亡的端倪。
自古以來,一個朝代和一個國家的興亡,首先在於為人君者自身素質的高低和行為的好壞。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如果一個國君無德無能,行為不正,他的臣子又能好到哪兒去呢?如此一批人去治理國家,他們的國家還能強盛嗎?反之,一個國君德才兼備,則其國家之強盛就指日可待了。大家都知道,劉備之子阿斗,不僅平庸無能,而且整天不務正業,一會兒吃喝玩樂,一會兒又鬥蟋蟀去了,真是枉費了他父親白帝城託孤的一片苦心,也枉費了孔明盡力輔佐的幾番汗水。後來蜀滅,阿斗難道不應該負有主要責任嗎?後人稱之為「扶不上牆的爛泥」,此言得之。太宗李世民聰慧過人,一世英明,「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又得魏徵等賢臣輔佐,如魚得水,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正因為如此,才有後人盛贊的「貞觀之治」。這一些都說明當神器之重者對於一個國家的興亡起著重要作用,如果說統治者是一扇窗,那麼,他的德才就是窗架,品行就是玻璃了,玻璃是否臟了,百姓一目瞭然,要是窗架爛了,怎麼擦玻璃也是不濟事的,那麼,人們就要換窗戶了。
民乃國之本,臣則國之柱。正所謂「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人人都說民眾的力量是最可怕的,這話不假,一位國君對待民眾態度的好壞,是天下興亡的又一重要因素。如果一個國家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大臣們能夠盡其所能地為百姓做好事,而君主也能夠慧眼識得英才並能夠知人而任,甚至擇善而從,則國家之興旺發達是不在話下了。反之,則情況不妙了。
商紂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暴君,其統治手段之殘忍在歷史上是鮮有的。他魚肉百姓,對百姓橫征暴斂,弄得民不聊生。為了堵住天下人之口,他鉗民而致天下人「道路以目」,更設立酷刑,鎮壓百姓,他還殺賢臣,留下一群溜須拍馬之人。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後來,後周揮幟進攻,守城士卒紛紛掉轉矛頭,反抗商紂王,紂王眾叛親離,只得引火自焚,留下千古罵名。他怎麼知道百姓是一座活火山,爆發出來就會有滅頂之災;他更不知道,「氣壓」不能太高,堵得住人言,堵不住人心!悲哉!劉玄德禮賢下士,三顧茅廬請孔明;愛民如子,過江流淚為父老;擲子於地,義薄雲天愛子龍。後來,蜀與魏、吳鼎足而立其緣由是與「簡能而任」分不開的。
康熙帝對百姓實行永不加賦的政策,使百姓生活富裕安定;他親自探望含冤帶屈的湯若望步入牢房,又促進了當時科技的發展。
這樣的事實不勝枚舉,如果說民是水,臣是船,君是渡河的人,船破了,它就會沉下去,渡河的人就會被淹死。可是如果及時發現漏洞並修補好它,那麼,船就可以安全到岸了。
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對於任何外來侵略都應與之對抗,不懼強暴,不欺弱小,這一點,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南宋之所以被外族入侵,受金人統治,就因為南宋政府的軟弱無能和其朝政的腐敗不堪。朝廷內部,奸臣當道為了個人私利,秦檜處處陷害忠臣良將,竟然連夜十二道金牌召回枕戈前線的岳飛,並以「莫須有」的罪名輕輕地掩蓋了將軍一生 「精忠報國」的宏願。在歷史的長空,只留下一聲「還我河山」和一曲《滿江紅》供後人緬懷。國家破亡,外敵猖狂,這不是南宋政府的軟弱無能和其朝政的腐敗不堪又是什麼?
清末,洋人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他們貪婪地瓜分著這塊關閉長久的肥肉。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與洋人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致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險境地。經過孫中山、毛澤東等一大批優秀人物的艱苦奮斗和他們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們才迎來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嶄新的春天。
以上史實都告訴我們:向侵略者低頭就只有砍頭的命。如果說侵略者是野草,我們就應該是拔草的人。不然,它就會吸取地里的營養,淹沒我們的莊稼。
「紛紛世事無窮盡,後來憑吊空牢騷」,天下興亡的道理,歷史已經給我們作出了正確的論述,我們應該借鑒歷史的經驗教訓,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為中國的繁榮富強奉獻力量。

❻ 根據《六國論》教學實錄,分析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怎樣體現的

正【教學思路】來從以下角度進行鑒賞源文本:邏輯——文學——歷史——現實。【教學過程】一、導語師:請閱讀這首詩:"大器晚成傳美名,言兵六國出奇聲。三蘇共逐文壇盛,不負老泉勞半生!"(投影)猜一猜這首詩歌詠的是宋朝哪一位大文豪?生:蘇洵。師:何以見得?生:《三字經》中有"蘇老泉,二十七,始:
【教學思路】從以下角度進行鑒賞文本:邏輯——文學——歷史——現實。【教學過程】一、導語師:請閱讀這首詩:「大器晚成傳美名,言兵六國出奇聲。三蘇共逐文壇盛,不負老泉勞半生!」(投影)猜一猜這首詩歌詠的是宋朝哪一位大文豪?生:蘇洵。師:何以見得?

閱讀全文

與六國論優秀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