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項羽之死中的古今異義詞
答案如下:
1.期山東為三處「山東」,古義:山的東面,今義:山東省
2.江東雖小,地方千里「地方」,古義:土地方圓,今義:某一區域,部分
3.項王乃悲歌慷慨,「慷慨」,古義:為情緒激昂,今義:大方的
4.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父兄」,古義:父老鄉親,今義:父親,哥哥
原文: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
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白話譯文:
項王的部隊駐守在垓下,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的軍隊把他重重包圍。深夜,(項羽)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著楚地的歌,項羽於是大為吃驚,說:「難道漢軍把楚人都征服了嗎?他們那邊楚人為什麼這么多呀!」項王於是在夜裡起來,在帳中飲酒。
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寵跟在項王身邊;有駿馬名騅(zhuī,追),(項羽)一直騎著。這時候,項羽不禁情緒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詩(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時運不濟時騅馬不再奔跑!騅馬不奔跑可將怎麼辦,虞姬呀虞姬,(我)將怎麼安排你才妥善?」
項王唱了連唱幾遍,美人虞姬應和著一同唱歌。項王眼淚一道道流下來,左右侍者也都跟著落淚,沒有一個人忍心抬起頭來看他。
在這種情況下,項羽獨自一人騎上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在後面,當夜突破重圍,向南沖出。天剛亮的時候,漢軍才發覺,命令騎將灌嬰帶領五千騎兵去追趕。項王渡過淮河,部下壯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項王到達陰陵,迷了路,去問一個農夫,農夫騙他說:「向左邊走。」項王帶人向左,陷進了大沼澤地中。因此,漢兵追上了他們。項王於是又帶著騎兵向東跑,到達東城,這時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漢軍騎兵追趕上來的有幾千人。
項王自己估計不能逃脫了,對他的騎兵說:「我帶兵起義至今已經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擋我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攻擊的敵人無不降服,從來沒有戰敗,因而能夠稱霸,據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終被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
今天必死無疑,我願意給諸位打個痛痛快快的仗,一定勝它三回,給諸位沖破重圍,斬殺漢將,砍倒軍旗,讓諸位知道的確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
於是把騎兵分成四隊,面朝四個方向。漢軍把他們包圍起幾層。項王對騎兵們說:「我來給你們拿下一員漢將!」命令四面騎士驅馬飛奔而下,約定沖到山的東邊,分作三處集合。
於是項王高聲呼喊著沖了下去,漢軍像草木隨風倒伏一樣潰敗了,項王殺掉了一名漢將。這時,赤泉侯楊喜為漢軍騎將,在後面追趕項王,項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連人帶馬都嚇壞了,退避了好幾里。項王與他的騎兵在三處會合了 。
漢軍不知項王的去向,就把部隊分為三路,再次包圍上來。項王驅馬沖了上去,又斬了一名漢軍都尉,殺死有百八十人,聚攏騎兵,僅僅損失了兩個人。項王問騎兵們道:「怎麼樣?」騎兵們都敬服地說:「正像大王說的那樣。」
這時候,項王想要向東渡過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裡,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讓您稱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沒法渡過去。」
項王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干什麼!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
又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長者,我騎著這匹馬征戰了五年,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送給您吧。」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僅憑借項羽就殺死漢軍幾百人。
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馬童這時才跟項王打了個對臉兒,於是把項羽指給王翳看:「這才是項王。」於是項王說:「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徵求我的腦袋,我送你個人情吧!」說完便自刎而死。
此文出自漢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項羽本紀》
寫作背景:
《項羽之死》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本篇記敘的是項羽一生的最後階段,由垓下被圍,到烏江自刎,也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
本文記敘了項羽一生的最後階段,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死亡,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文章圍繞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描寫了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面,
第一段寫垓下之圍重點寫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這兩個連續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嘆自己時運不利,戀戀不舍的和名騅、虞姬訣別,充滿了悲涼和無奈的情緒。
項羽是一個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預料到失敗命運的時刻,唱出柔腸百轉的「垓下歌」,為項羽這個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現出項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兒有淚不輕彈,項羽這時卻「泣數行下」,渲染出一個末路英雄的悲涼。
這位蓋世英雄歌罷淚水漣漣,以至於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這樣的場面。 「莫能仰視」則寫盡將士們的不忍之心,也寫盡了霸王的悲慘處境。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約前87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B. 項羽幼兒園教案
起細細品讀這三個場景,使心中的項羽血肉豐 滿起來。 (一)垓下之圍(師生對話,教師解讀點撥) 1.教師范讀第一段 2.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項羽的慷慨悲歌,展現了項羽什麼樣的性格? (項羽這個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預料到失敗命運的時刻,唱出了柔腸百轉的《垓下歌》,哀 嘆時運不濟,訣別名騅美人,為項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現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將他有心 保護心愛之人和心愛之物卻又無可奈何的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3.我們想像一下,曾讓所有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的蓋世英雄,現在卻唱著悲壯哀婉的《垓下 歌》,此情此景怎能讓人不平添幾分感傷?但也有人據此說項羽此時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寶馬,你們同 意這個看法嗎?為什麼? (項羽作為一名曾經號令天下的霸王,現在卻四面楚歌、窮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絕不只是女人和 寶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業還有和自己並肩作戰的江東子弟。多情自古傷離別,何況別的又是最愛: 江山、美人、霸業、英名等,崛起於壠畝、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戰八載未嘗一敗的西楚霸王此時 的心情應是極其沉重復雜的。) 4.此時最能表現項羽這種復雜心境的一個動詞是什麼?最能烘托當時悲涼氣氛的動詞是哪一個? (「泣」,極其傳神地表現項羽內心難言的情感。男兒有淚不輕彈,更何況是西楚霸王?「泣數 行下」,這是司馬遷筆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淚、最後一次落淚,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涼。隨從將士的 「泣」,寫盡了他們心中的不忍,也寫盡了霸王的悲慘處境。) 5.這首《垓下歌》我們應該怎麼讀,才能再現項羽當時的心境和處境呢? 6.生讀《垓下歌》,師點撥,生再讀。 (二)東城快戰(學生用點評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1.生自由朗讀二、三兩段。 2.這個片段又著重展現了項羽哪個側面的形象?請大家仔細品味這兩段文字,在最打動你的句子 或詞語旁邊作一些點評。 如學生點評不到位則補充提問: 項羽反復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請生翻譯,判斷句式),你們能體會此時項羽的 心理嗎? (對
C. 垓下之圍三次呼告是哪句話
《垓下之圍》來中項羽死不覺悟的源句子:「天之亡我」的三次呼告。主要表現了他性格上的窮途末路,尚不覺悟。
司馬遷寫人物傳記,善於在歷史事實的關鍵環節進行藝術加工。如:「天之亡我」在項羽口中先後三次重復出現,充分表現出項羽「身死東城,尚不覺悟」。
D. 鴻門宴的教案,謝謝!
鴻門宴》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在其政治軍事生涯眾所起的重要作用。
2.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的特點,並比較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3.背誦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理解「因、如、舉、謝、意」等五個多義詞義項,掌握兩個句式。
教具准備: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了解秦末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放錄音,范讀課文,以求准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語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知道這是誰的詩嗎?(宋代詞人李清照《夏日絕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前面是對項羽卓越功業的欽佩,後面是對其敗亡的嘆惋)。項羽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早年立志隨叔父起兵,身經百戰,所向披靡,巨鹿之戰中破釜沉舟的英勇堪稱戰爭史上的經典。然而最終不免陷入韓信30萬大軍的十面埋伏,面對楚歌其灑淚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嘆天滅已,真的嗎?有人說是其性格,是其在鴻門宴上一失足釀成了垓下之圍、霸王別姬自刎烏江的千古遺憾。鴻門宴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也預示結局,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我國史學名篇《鴻門宴》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回憶初中所學《史記》中的篇目,簡介司馬遷及《史記》,突出有關常識。
司馬遷(約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20歲以前在父指導下專心學習,廣覽群書這為後其寫史記奠定了理論基礎;20歲後外去考察,足跡遍布南北這為其寫史記奠定了實踐基礎;元封三年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藏書這為其寫史記奠定了史事基礎。42歲時正式動筆寫《史記》,中因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55歲終於寫完,不久死去。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後稱《史記》,對後代史學有深遠的影響。對許多歷史人物的敘述, 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紀: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跡;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壓迫者的立場,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會的最高權威,鞭撻了貪官酷吏和土豪劣紳,同情並歌頌了農民起義的領袖和當時被社會所賤視的小人物;他寫的一些人物傳紀,不僅表現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動人的藝術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鮮明,文筆簡練樸素。其中也有許多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作品。
魯迅贊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意即它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
三、時代背景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陳涉、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各地紛紛響應。楚國舊貴族,項梁率侄項羽(24歲)於會稽起義,泗水亭長劉邦(48歲)也在沛起義後,歸項梁領導。後來項梁由於恃勝而驕,被秦將章邯擊殺。章邯得勝後,移師圍趙。這時楚懷王一面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北上救趙;一面命劉邦攻秦,並與諸將約定:「先入關(函谷關)者王之」。宋義停軍不進,為項羽所殺。項羽率軍隊與秦軍大戰九次,最後在鉅鹿徹底擊潰秦之主力軍,章邯率二十萬大軍投降。秦丞相趙高逼殺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嬰為王。由於秦主力軍為項羽所破,劉邦就很順利地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入咸陽後,為了收買民心,與秦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申明軍紀,廢除了秦朝一系列嚴刑苛政,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支持。於是派兵守關,想做關中王,駐軍於霸上。項羽擊敗秦軍後,也向函谷關進軍,破關而入咸陽,駐軍於鴻門,並准備消滅劉邦軍隊。就在這樣的劍拔弩張形勢下,出現了「鴻門宴」這場激烈的政治斗爭。這件事後的情節為:項羽封侯——諸侯反叛——彭城大戰——俘漢妻父——漢楚講和——弒父未遂——單獨挑戰——攻韓信彭越——鴻溝割地——張良說劉——垓下之圍——烏江自刎
四、整體感知
1、放錄音,使學生准確認讀。
A、字詞
B、成語凝集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2、指名學生口述情節,檢查熟悉程度;
3、結合文章標題梳理文章情節
故事情節:
本文中心:鴻門宴 本文線索:殺不殺劉邦 本文順序:時間順序
本文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和尾聲
開端:宴前 交代鴻門宴的由來:無傷告密 亞父定計 夜訪張良 劉邦定策 項伯說情
高潮:宴中 宴上的斗爭:沛公謝罪 范增示意 項庄舞劍 樊噲闖帳 義責項羽
結局:宴後 宴後餘事:沛公逃席 張良留謝 項王受璧 范增憤罵 誅殺無傷
全文以「鴻門宴」為中心,以「殺不殺劉邦」為線縈,按時間順序來展開故事情節,以項羽欲擊劉邦始,到劉邦被放終,以曹無傷密告始,到曹無傷被誅殺終;以范增勸說項羽始,到范增怒罵項羽終。全文情節五起五落,張弛有效,波瀾起伏,雖是《項羽本紀》中的節選部分,而結構卻十分嚴謹,前後呼應緊密,也可說是一個動人的完整故事。如下文所示:
密 項 玦 項 劍 項 帳 項 謝 沛
告 伯 舉 羽 舞 羽 闖 王 留 公
傷 夜 增 不 庄 翼 噲 款 良 誅
無 訪 范 應 項 蔽 樊 待張 奸
寫作特色:全文情節五起五落,張弛有效,波瀾起伏
五、根據情節感知,落實字詞。
六、布置作業
1.掌握本課的生字、異讀字。
2.反復誦讀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練習一、二。
E. 司馬遷在項羽之死和鴻門宴中的寫法有何不同
1\沒什麼不同的啊?
我思考了好久,沒有不同之處。
2\個人觀點:
鴻門宴是項羽的新軟,殺了劉邦就沒人和他正天下了,就沒意思了。。。
自己死得多有水平了,霸王就是霸王,死得都帥!!!
3\沒有
F. 鴻門宴教案課後練習與思考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眾所起的重要作用。
2.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的特點,並比較與現代漢語的不同。
3.背誦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
理解「因、如、舉、謝、意」等五個多義詞義項,掌握兩個句式。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創設情境
2、全班齊讀《垓下歌》《大風歌》。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曾經無限風光,威名遠揚的西楚霸王,此時面對滔滔吳江水卻是「奈若何」,只能戰斗到最後一刻而從容自刎,何等的壯烈!劉邦出身市井最終卻能打敗項羽統一天下。
古人說: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鴻門之宴」和「垓下之圍」為最。反復詠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
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三大精華之一——鴻門宴。
二、介紹歷史背景
秦始皇創建的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秦朝,由於對農民實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變。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戰旗一舉,應者雲集,反秦怒濤遍及中原。在農民起義的高潮中,劉邦和項羽,也於同年九月起兵江東,捲入農民起義的洪流。當時劉邦48歲,項羽24歲。不久,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相繼犧牲,「世代楚將」的項梁,為了招納人馬和形成旗號,採納了范增「復立楚之後」的建議,趁機擁立老楚懷王的孫子(名心)為「楚懷王」,作為反秦勢力的傀儡首領。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令主力軍劉邦、項羽兵分南北兩路,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人定關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統率南路軍先於項羽人關破咸陽,但為了「待諸侯至而定約束」,退駐霸上(今陝西長安縣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關中,於是派兵守關,「毋內諸侯』』。十一月,項羽率軍西來,聞訊震怒,屯軍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的項王營),揚言馬上要同劉邦開戰。
所謂「鴻門宴」,是指公元前2 06年十二月,項羽在新豐鴻門舉行的一個藏有殺機的宴會。這個「宴會」,是劉、項之間政治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化的生動表現,是漫長激烈的「楚漢相爭」的序幕。
三、讀課文,講故事
學生通讀全文,第一遍畫出不懂語句,第二遍結合課下注釋了解文章大意;第三遍結合資料字典,把不懂得語句畫出來。
四、譯文段,學語言
翻譯「張良告密一段」
G. 項羽之死最好教案,最好新穎一點的……
一.導入
在《史記》這幅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中,西楚霸王項羽是最為悲壯的英雄。和舜一樣是「重瞳子」的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卻最終自刎烏江,結束了自己短暫而燦爛的一生,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惆悵和悲涼。今天,我們一同走進《項羽之死》,走進項羽人生的最後階段,走進項羽的內心世界,進一步完善我們對項羽的了解,豐富項羽在我們心中的形象。
二.學習目標
1,品味語言解讀項羽的藝術形象。2,比較詩文體悟創造形象的區別。
3,合作學習探究項羽之死的價值。
三教學過程
1,品讀課文,把握形象
本文記敘了項羽一生的最後階段,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死亡,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文章圍繞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描寫了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面,請從三個場面中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情節,認真品讀,讀出感情。你們認為在這個片段中哪些句子打動了你,體現了項羽的什麼性格?
第一段寫垓下之圍重點寫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這兩個連續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嘆自己時運不利,戀戀不舍的和名騅、虞姬訣別,充滿了悲涼和無奈的情緒。項羽是一個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預料到失敗命運的時刻,唱出柔腸百轉的「垓下歌」,為項羽這個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現出項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兒有淚不輕彈,項羽這時卻「泣數行下」,渲染出一個末路英雄的悲涼。這位蓋世英雄歌罷淚水漣漣,以至於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這樣的場面。 「莫能仰視」則寫盡將士們的不忍之心,也寫盡了霸王的悲慘處境。
小結:第一段:垓下被圍的困境
主要情節: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請找出表現項羽在「四面楚歌」時的動作行為的五個動詞。(驚—起--飲—歌—泣)
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和第三段寫東城快戰。
第二段寫項羽從垓下突圍成功到再次被困東城的過程。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線和軍事力量的變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戰爭的形勢和項羽的處境一目瞭然。後半部分寫項羽在此絕境中說的一番話。項羽認為「今卒困與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滅亡就在面前,他仍舊沒有客觀分析自己用兵的過失,而一味歸咎於天命,這表現了項羽的極端自負。項羽又言「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明知必死,沒有退縮,願意痛快的打一場,這反映了他勇猛剛強的大丈夫氣概;「願為諸君快戰」表明了項羽最後的戰斗並不是為了戰爭的結果,而是為了暢快的、盡情的展現他的勇猛無敵,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為結束。如果把「快戰」改為「決戰」,就帶有了魚死網破的味道,項羽的快意和滿足感將盪然無存。
小結:第二段:垓下突圍、被困東城
主要情節:直夜潰圍——紿陷大澤——決意快戰
1、此段中項羽對部下所說的話佔了很大一部分,請認真閱讀,分析其中表達的意思。(輝煌的過去,失敗的今天。反復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
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勇武
第三段寫項羽的東城潰圍之戰。共寫了項羽的三次行動:第一次通過「項王大呼,馳下,皆披靡」來渲染項羽勢不可擋的氣勢,「遂斬漢一將」的「遂」寫出了項羽斬將的輕而易舉。第二次行動項羽並沒有動手,只用眼神和聲音就嚇退了敵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將,難以辨別。項羽攝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躍然紙上。第三次行動,項羽斬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而「亡其兩騎耳」,通過對比再次渲染項王的勇猛無敵。難怪他充滿自豪的謂其騎曰「何如」,這一問再次表現了他的自負。
小結:第三段:東城潰圍之戰
三次行動:
第一次:項羽——大呼、馳下、斬將 / 漢軍——皆披靡
1、「遂斬漢一將」中的「遂」字有沒有什麼特別的表意作用?(說明項羽「斬漢一將」輕而易舉,從而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第二次:項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通過對比,表現出項羽的勇猛。)
第三次:項羽——弛,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亡兩騎(「殺數十百人」展現項羽勇猛少敵,勢不可擋的戰斗場面,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2、三次行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鬥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動之後,有一段項羽與部下的對話,有什麼作用嗎?
(說明項羽剛才的勇猛殺敵主要是向部下證明他的失敗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3、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勇猛、自負
文章的最後一段寫項羽烏江自刎。這一段寫了兩個場面。第一個場面是烏江拒渡、贈馬亭長。項羽本「欲東渡烏江」但真正來到烏江岸邊,他又否定了自己的決定。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這番話發自肺腑,表現了項羽知恥重義的性格。在生與義,苟活倖存與維護尊嚴之間,從容地做出選擇。那位曾經「泣數行下」的血性男兒,這時反而笑了。「項王笑曰」的笑,不是強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壯士蔑視死亡,鎮定安詳的笑。項羽和隨從全都下馬步行,沖入重圍,同前來追殺的漢軍短兵相接。這無疑是一場寡不敵眾的戰斗,也是一場無濟於事的戰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棄戰斗,舉手投降,那就不是項羽了。項羽是寧肯站著去死,也不會跪下求生的。第二個場面是賜頭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歸漢的故人呂馬童,於是贈頭給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認之,必欲殺之以邀功取賞;項羽卻慷慨賜頭,「吾為若德」;螻蟻之微,泰山之高,兩兩對比,何等鮮明!可以看出項羽的高貴感和英雄氣質,這個情節表現了項羽視死如歸的豪俠性格。
小結:第四段:寫自刎烏江
1、為什麼項羽「欲東渡烏江」,卻又在有船可渡的時候不渡了呢?(亭長的話使項羽心中產生深深的「無顏見江東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決定不渡烏江。)
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重義
板書:
故事 人物形象 語言 寫法
垓下之圍 多愁善感 驚、起、飲、歌、泣 動作、語言、映襯
東城快戰 勇猛、自負 天之亡我,非戰之罪!「遂」 動作、語言、場面
烏江自刎 知恥重義 笑答、「吾為若德」「遂自刎」 神態、動作、語言、對比
小結
劉熙載《藝概》雲:「太史公文,精神氣血,無所不具。」這篇文章就刻畫了項羽的「精神氣血」:有訣別美人名騅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時時的自負自嘆,有東城快戰的勇猛剛強,有烏江拒渡的知恥重義,有贈馬賜頭的豪俠意氣。此文刻畫出了很多生動傳神的細節,項羽訣別美人名騅時的淚水,陷入絕境的宣言,東城突圍的聲威,烏江拒渡的笑談,自刎之前的回顧,都令人難以忘懷。整篇文字讀來盪氣回腸,令人不免對這段傳奇的歷史感慨萬千,對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悲之嘆之,愛之憐之。
2,創造形象,詩文有別
我們已經從《項羽之死》這篇散文中把握了項羽的形象,我相信每個同學的心中都應該有了一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悲劇英雄項羽的形象。下面我們再比較閱讀欣賞李清照的《詠項羽》,看看她在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個項羽形象?同司馬遷筆下的項羽有何區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而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一個「不肯」,一種「可殺不可屈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便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 其浩然正氣,傲然風骨,使人肅然起敬。何謂做人風骨,何謂做人氣節,從項羽的身上,我們可以找到最為精準的答案吧!
詩歌《詠項羽》語言高度凝練,有很多跳躍和省略,側重寫的是項羽的精神,他的英雄豪氣,較少對項羽的具體形象的刻畫。而散文《項羽之死》把項羽刻畫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更能給我們具體逼真的感受。
中國古代的詩歌散文都非常重視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別。中國古代的詩歌是一種高度凝練的藝術,常常「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因而,詩歌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細品味。
中國古代散文相對於詩歌來說是一種比較舒展的藝術,句式靈活,篇幅可長可短,表情達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興之所至,自由揮灑,因而散文中的「意」表達得更為明白顯豁。詩歌的語言、意象更注重提煉和升華,有許多跳躍和省略,展現的形象跟具體事物之間的距離較大;散文更加具體逼真,更貼近事物的本來面貌。詩歌,讓我們的想像飛得更高更遠一些,而散文則給我們更為具體逼真的感受。
散文和詩歌雖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點。清代學者吳喬曾以做飯和釀酒分別比喻作文和寫詩,說明二者的差異。他說:「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飯不變米形,酒形質俱變。」
3.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李清照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不過江東是持肯定態度的。對項羽該不該過江東,歷來意見不一。試就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分組討論,6人一組,自然形成兩種觀點,將各自的理由分條列出,試著去辯論說服對方,盡量從文中找到能證明你觀點的根據。
對項羽該不該過江東,歷來評價的詩歌很多,請大家看課本76頁的5首詩歌,看看分別是什麼觀點。
杜牧《題烏江亭》:勝敗乃兵家常事,包羞忍恥是男兒,大丈夫能屈能伸。
胡曾《烏江》:大勢已去,恥再起兵
王安石《烏江亭》:民心已去,敗勢難回,不可能卷土重來。
李清照《詠項羽》:做人要有尊嚴有骨氣。
毛澤東《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要抓住戰機從勝利走向勝利。
項羽之死的人格價值:
歷史不可假設,項羽畢竟死了。但他是站著死的。為了無愧於江東父老,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於七尺男兒之身,項羽以死謝鄉親,以死謝天下,以大無畏的死完成了他在歷史舞台上輝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性格決定命運,是項羽就不會過江東,過江東就不是項羽了。項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寧肯站著死,也不願跪著生的。死得壯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氣、有尊嚴,這就是項羽之死的人格價值。兩千多年過去了,項羽依然活在我們的心中,項羽的人格光芒穿透歷史的雲層,依然熠熠生輝,照耀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天空。
4.作業寫作訓練(時間:10分鍾)
電腦顯示: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項羽之死》中的情節、細節為事例;
4、點評事例; 5、聯系現實。
二、學生練習
三、示例評析
示例一:(觀點)做人必須要有尊嚴。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尊嚴,生存在這世上也就毫無意義。(事例)項羽在烏江邊,面對束手就擒和自刎兩種抉擇,他毅然選擇自刎。(點評)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無以計數,人生的尊嚴也就丟失了。(名言)古語雲:「男兒膝下有黃金。」所謂「黃金」,就是這珍貴無比的尊嚴。(現實)因此,在面對選擇時,我們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嚴。
示例二:(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事例)項羽攻破秦城時,只顧燒秦殿、慶功業、賞士卒,卻偏偏忘了安撫百姓!以致他在潰圍迷路時,竟被一田父欺騙,誤入大澤,走向絕境。(觀點)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點評)項羽英雄一生,卻不知民心之貴千金難買。(現實)可見當政者治政、為官者處事,當以百姓為重。
示例三:(名言)士可殺,不可辱。(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死——寧願死,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點評)把人的尊嚴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種超脫於物質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問題:點評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將事例與觀點結合起來,以突出觀點。
修改:(名言)士可殺,不可辱。(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死——寧願死,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點評)項羽把人的尊嚴放到至高的位置,放棄了生命,卻贏得千古美名。(現實)現實生活中,多少人為了一點遠不如生命寶貴的虛名浮利,竟能輕易丟掉尊嚴,雖然活著,卻比死去更可悲。
補充相關知識介紹
1. 介紹作者——司馬遷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
2. 介紹《史記》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元年,大約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紀:把歷代帝王作為歷史事件的中心人物來加以論述,同時又以他們的前後繼承關系來顯示歷史的發展。
世家:記敘春秋戰國以來各諸侯國和漢代所封的諸侯、勛貴的歷史。
列傳:是使那些品行高潔和有功於天下的人得以傳名於後世。
表:按朝代的順序,把歷史分成若干階段,再分別按世代、年、月寫成簡歷的大事記。
書:是對當時社會重要的典章制度的專門論述,與後世的專門學科發展史有相近之處。
魯迅所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恰當地指出了《史記》有很大的文學成就和歷史成就。
H. 游山西村與夜泊水村的對比閱讀古詩文
庖丁解牛 教案
庖丁解牛 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
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選修 2009-12-01 20:50 閱讀805 評論0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三維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字詞,掌握文言句式;體會人物形象。
2、培養質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3、理解「莊子之道」的內涵;培養學生敢於實踐、運用規律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疏通課文大意,歸納文言要點,分析人物形象。(重)
2、對本文「莊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啟示意的理解。(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成語,牛刀小試。
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目無全牛、切中肯綮、躊躇滿志。
2、自主探究,知人論世。
明確: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 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主張無為,以養全年,並對生、壽夭進行了相對主義的解釋,這種思想對後世有一定的消極影響。但他也能用清醒的眼光對現實做深刻的批判。莊子的散文,想像奇妙,構思巧妙,意境開闊,描繪生動,善於用寓言和比喻手法,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代表作有《逍遙游》、《庖丁解牛》等。
二、推進新課
1、解題:庖,廚師;丁,人名;解,作分解、宰殺之意。此文是一篇寓言(具有諷喻與教育意義)。
2、齊讀課文。
3、結合《導綱》正字音。
4、自讀課文,並掃除字詞障礙,疏通文意。(結合《導綱》完成)
★歸納「為」的意義和用法。
★找幾個古今異義詞。
★找幾個詞類活用字詞。
★找幾個通假字。
★注意幾個重要句式。
★積累幾個成語。
三、探究新課。
1、欣賞「解牛之美」。
探究一:找出文中描寫「解牛」場面的句子。
探究二:作者寫解牛場面,為什麼避而不談實況——牛的掙扎之狀、血流之景、慘叫之聲,而極寫庖丁解牛動作的「合於《桑林》之舞」,奏刀發出的聲音「中《經首》之會」?
探究三:為什麼要借文惠君的口誇贊庖丁?
2、探討「解牛經」。
探究一:對於庖丁解牛的情形,你有什麼感覺,整體上庖丁給你的印象是什麼?
探究二:向庖丁取經,看看他是怎樣達到這一境界的?(三個階段)
★結合自身經歷,談體會。
3、「莊子之道」——引導課文意旨探究。
探究一: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養生之道」有什麼相似之處
4、小寓言大智慧——有什麼啟示意?(結合課後習題四)
四、課堂小結。
1、積累文言知識。 2、欣賞「解牛之美」 3、探討「解牛經」
4、理解「莊子之道」 5、小寓言大智慧。
五、課後作業:
翻譯莊子《鼓盆而歌》這則寓言,並交流心得。(見《導綱》)
【參考譯文】莊子的妻子了,惠子前往表示弔唁,莊子卻正在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著,一邊敲打著瓦缶一邊唱歌。惠子說:「你跟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輩子,她為你生兒育女直至衰老而,人了不傷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著瓦缶唱起歌來,不也太過分了吧!」莊子說:「不對哩。這個人她初之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然而仔細考察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具有形體,不只是不曾具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氣。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去的那個人將安安穩穩地寢卧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著她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曉於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補充:
項羽之 教案
一、教學設計
《項羽之》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識點難度不大,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掌握;項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個歷史人物,課文情節簡單但生動,內容容易把握。故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分析評價人物形象及「以讀促寫」,既培養學生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又通過閱讀帶動寫作,幫助學生掌握「如何在課文中選用事例」和「如何運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培養文言文自學能力: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字詞句;藉助書下註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學會交流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共同進步。
2、把握文章內容,聯系舊課文,掌握評價歷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讀促寫,通過單項訓練提高議論文寫作能力。
三、課時安排
3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讓學生聯系《鴻門宴》回答項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無謀、自負、婦人之仁等。
在項羽的身上,優點和缺點都是那麼的突出,可算是一個相當個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幾千年來從不曾被人忘記,從而成為文學藝術家們寵愛的一個創作素材。
我們曾在高一時學過《鴻門宴》,大家對項羽有了比較深入客觀的了解,今天,我們將學習同樣選自《史記·項羽本紀》的《項羽之》,來進一步完善我們對項羽的了解,進一步學習如何分析評價一位歷史人物。
《項羽之》記述項羽一生的最後階段,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亡,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這篇文章圍繞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描寫了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了他的性格。
二、朗誦全文
(作用:教師富有感情的朗誦,能更好的表現文中描寫的歷史場景,營造悲劇氛圍,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電腦顯示:
1、結合書下註解,疏通文意,確定重點詞、句,並加以理解和記憶。
2、設疑、解疑:通過交流、討論,解決心中疑惑。
3、提交問題,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按照要求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巡視課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收集學生的疑難問題。)
三、梳理知識點,解決疑難問題
(一)確認書下註解在的重點詞句
(二)補充講解
電腦顯示:
1、 項王軍壁垓下:名詞—動詞,駐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詞—狀語,像牆壁一樣
2、於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情緒激昂。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
4、項王泣數行下: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騎能屬者百餘人耳(定語後置句)
譯:能跟從的騎兵一百多人罷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圓
8、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
用於詢問原因或反詰。可譯為「為什麼呢」「怎麼呢」等
9、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副詞,僅僅、只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副詞,竟、卻
(三)知識梳理
一、多義詞
1、項王軍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
2、自為詩曰 ( )
為諸君潰圍 ( )
赤泉侯為騎將 ( )
吾為若德 ( )
吾為公取彼一將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5、是時,赤泉侯為騎將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
6、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以無厚入有間( )
7、籍獨不愧於心乎( ) 然今卒困於此( )
8、天之亡我
漢軍乃覺之( )
9、乃有二十八騎( )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二、解釋下列詞語
1、於是項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氣蓋世( )
3、直夜潰圍南出( ) 4、常幸從( )
5、然今卒困於此( ) 6、期山東為三處( )
7、騅不逝兮可奈何( ) 8、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漢軍乃覺之( )
三、找出並解釋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的詞。
1、項王軍壁垓下 2、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3、直夜潰圍南出 4、亦足王也
5、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2、左,乃陷大澤中
3然今卒困於此 4、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五、固定結構
1、騅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六、翻譯下列句子。
1、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4、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5、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四、布置作業
1、 復習鞏固本課文言基礎知識;
2、 思考:「項羽之」給我的啟示。
第二課時
一、分析講解文章內容
第一段:垓下被圍的困境
主要情節: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請找出表現項羽在「四面楚歌」時的動作行為的五個動詞。(驚——起——飲——歌——泣)
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垓下突圍、被困東城
主要情節:直夜潰圍——紿陷大澤——決意快戰
1、此段中項羽對部下所說的話佔了很大一部分,請認真閱讀,分析其中表達的意思。(輝煌的過去,失敗的今天。反復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自負、勇武
第三段:東城潰圍之戰
三次行動:
第一次:項羽——大呼、馳下、斬將 / 漢軍——皆披靡
1、「遂斬漢一將」中的「遂」字有沒有什麼特別的表意作用?(說明項羽「斬漢一將」輕而易舉,從而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第二次:項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通過對比,表現出項羽的勇猛。)
第三次:項羽——弛,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亡兩騎(「殺數十百人」展現項羽勇猛少敵,勢不可擋的戰斗場面,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2、三次行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項羽如猛虎一般的氣勢和戰鬥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動之後,有一段項羽與部下的對話,有什麼作用嗎?
(說明項羽剛才的勇猛殺敵主要是向部下證明他的失敗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3、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勇猛、自負
第四段:寫自刎烏江
1、為什麼項羽「欲東渡烏江」,卻又在有船可渡的時候不渡了呢?(亭長的話使項羽心中產生深深的「無顏見江東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決定不渡烏江。)
2、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知恥重義
二、小結
故事
人物形象
語言
寫法
垓下之圍
多愁善感
驚、起、飲、歌、泣
動作、語言、映襯
東城快戰
勇猛、自負
天之亡我,非戰之罪!「遂」
動作、語言、場面
烏江自刎
知恥重義
笑答、「吾為若德」「遂自刎」
神態、動作、語言、對比
二、總結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1、要有理有據;
2、要將歷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時代背景中去評價;
3、要在評價中獲得經驗教訓,以啟示今人。
三、示例評析
示例一:
(觀點)做人必須要有尊嚴。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尊嚴,生存在這世上也就毫無意義。(事例)項羽在烏江邊,面對束手就擒和自刎兩種抉擇,他毅然選擇自刎。(點評)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無以計數,人生的尊嚴也就丟失了。(名言)古語雲:「男兒膝下有黃金。」所謂「黃金」,就是這珍貴無比的尊嚴。(現實)因此,在面對選擇時,我們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嚴。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事例)項羽攻破秦城時,只顧燒秦殿、慶功業、賞士卒,卻偏偏忘了安撫百姓!以致他在潰圍迷路時,竟被一田父欺騙,誤入大澤,走向絕境。(觀點)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點評)項羽英雄一生,卻不知民心之貴千金難買。(現實)可見當政者治政、為官者處事,當以百姓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殺,不可辱。(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寧願,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點評)把人的尊嚴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種超脫於物質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問題:點評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將事例與觀點結合起來,以突出觀點。
修改:(名言)士可殺,不可辱。(觀點)尊嚴比生命更重要。(事例)當項羽被迫退到烏江時,他沒有投降——投降就會受辱;他選擇了——寧願,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烏江邊上,他的身軀無比高大。(點評)項羽把人的尊嚴放到至高的位置,放棄了生命,卻贏得千古美名。(現實)現實生活中,多少人為了一點遠不如生命寶貴的虛名浮利,竟能輕易丟掉尊嚴,雖然活著,卻比去更可悲。
四、作業
歸納總結出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投影《史記》中項羽本紀的最後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問題一:用原句歸納出司馬遷的觀點。
明確: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問題二:既然批評他「謬」為何將他納入本紀?(用原句回答)
明確: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參考譯文:太史公說:我聽周生說舜的眼睛可能是兩個瞳人兒。又聽說項羽也是兩個瞳人兒。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嗎?不然他的發跡怎麼那麼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陳涉首先發難,各路豪傑蜂擁而起,你爭我奪,數也數不清。然而項羽並非有些許權柄可以憑藉,他趁秦末大亂之勢興起於民間,只三年的時間,就率領原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國諸侯滅掉了秦朝,劃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項羽發出,自號為「霸王」,他的勢位雖然沒能保持長久,但近古以來象這樣的人還不曾有過。至於項羽舍棄關中之地,思念楚國建都彭城,放逐義帝,自立為王,而又埋怨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難了。他自誇戰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五年之間終於丟了國家,身東城,仍不覺悟,也不自責,實在是太錯誤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滅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這句話來自我解脫,難道不荒謬嗎?)
補充:
《過小孤山大孤山》
編者:宜章一中高二語文組留素華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課文,把握文中所描寫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養學生品味散文語言的能力,培養語感
3、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誦讀課文,把握文中所描寫的山川景物形象
2、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家作品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愛國詩人。父親陸宰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陸游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劍,鑽研兵書。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不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詩,將近萬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還有詞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詩的成就最為顯著。前期多為愛國詩,詩風宏麗、豪邁奔放。後期多為田園詩,風格清麗、平淡自然。他的詩最鮮明的特色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詞,多數是飄逸婉麗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滿悲壯的愛國激情。毛晉《放翁詞跋》說:「楊用修(慎)雲:『放翁詞纖麗處似淮海(秦觀),雄慨處似東坡。』予謂超爽處更似稼軒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為南宋宗匠。所寫的政論、史記、游記、序、跋等,大都語言洗煉,結構整飭。陸游是愛國主義詩派的一個光輝代表。他的作品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獲得了重要地位。他繼承並發摺了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在當時和後代的文壇上產生了深刻影響。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傳世。本文選其詩十一首:《游山西村》、《劍門道中遇微雨》、《病起書懷》、《關山月》、《夜泊水村》、《書憤》、《臨安春雨初霽》、《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沈園二首》、《示兒》;其詞五首:《卜運算元》(驛外斷橋邊)、《夜遊宮》(雪曉清笳亂起)、《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鵲橋仙》(茅檐人靜)、《釵頭鳳》(紅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記》
二、初步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聽字音、節奏以及感情
2、學生齊聲讀課文,注意節奏
3、分組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三、檢查預習
1、下列讀音有錯的一項( C )
A、有俊鶻摶水禽(tuán ) B、沙洲葭葦(jiā ) C、潦縮(liáo ) D、岸如赬(chēng )
2、下列各項解釋有誤的一項( C )
A、信造化之尤物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這里指漂亮的女子。
B、傑然特起:高峻雄偉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販貨的行商。
D、渺彌:形容水勢浩淼,廣闊無邊。
3、與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項( B )
A、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赬」者也。 B、若稍飾以樓觀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 D、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
4、重點語句翻譯
(1)又有一石,不附山,傑起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
明確:又有一塊巨石,與烽火磯不相連。高峻雄偉地拔地而起,高約一百多尺,有紅藤綠蔓蒙絡在它上面,象寶石鑲嵌的屏風。
(2)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雲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
明確:從幾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綠的山峰高高聳立著,直插雲霄,已經不是別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麗,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態變化萬千,確實是自然界風景最優美的地方。
(3)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
明確:剛到廟門口站著,有一隻健美的老鷹正在追逐水鳥,掠過江面東南方向飛去,非常壯觀。
(4)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
明確:船過澎浪磯,即使無風,浪也很大,澎浪磯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5)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明確:大孤山的樣子象西梁山,雖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樣秀麗,但是小孤山的旁邊,很有幾塊沙洲和初生的蘆葦;大孤山的四周卻是茫茫無際的江水,遠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樣,也是一種奇觀呀!
(6)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
(這一段)長江的水很渾濁,每逢要汲用江水時,都需用杏仁來澄清,過一個晚上才能喝。
(7)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
明確:南江的水卻很清,兩江的水合流處象用繩尺劃分過一樣,不相混淆。
四、理清作者行舟的線索
過烽火磯→過彭浪磯、小孤山→遂行泛彭蠡口→始見廬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
問:閱讀全文,找出文章中描寫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點?
明確:烽火磯:嵌岩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 。
峭石:傑然特起,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
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雲霄,冬夏晴雨,姿態萬變,祠宇極於荒殘。
彭澤都昌:煙雨空濛,鷗鷺滅沒。
大孤山: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分析描寫景物特徵的方法:
烽火磯:運用色彩詞、點面結合,比喻修辭、精筆描摹 。
小孤山:對比、不同角度的描摹 。
大孤山:對比、想像描摹 問:景點眾多,作者怎樣描繪不使其孤立?各景點均與江水相互生發輝映,構成整體背景,使景物在多樣中見統一 。
以游蹤(移步換景)為線索,文中多次寫到江流與船行,為分散的景點貫以線索——完整優美的長江山水圖 。
詩文傳說的引用、郡縣沿革和地形防戍等說明在文中有何作用?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游更具有思想深度,充滿歷史的積淀。
詩文傳說增添了神話的氛圍,更顯空靈雅緻 ,
與所描繪的勝景相互映襯,更為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