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九年級語文復習教案語文版上
教學目的
1.通過課文學習,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徵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問句。
重點難點
1 托物喻義散文的特點是重點之一。
2.象徵主義的寫作手法是重點之二。
3.難點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問句。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准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大氈子(zhan1) 開墾(ken3)外殼(qiao4) 主宰(zai3)坦盪如砥(di3) 潛滋暗長(qian2) 無邊無垠(yin2)諸如(zhu1)倦怠(dai4)婆娑(suo1)懨懨欲睡(yan1)丫枝(ya1)暈圈(yun4)虯枝(qiu2)參天(can1)初融(rong2)秀頎(qi2)
2.解釋下列詞語。
(1)視野:視力所及的范圍。
(2)黃綠錯綜:黃土地和綠植被縱橫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學素養深的人偶然間所得到的。語出陸游詩「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無邊無垠:沒有地域的界限,廣闊無邊的意思。
(5)倔強:(性情)剛強不屈。
(6)縱橫決盪:縱橫馳聘,沖殺突擊。
(7)捕木:常綠喬木,木質堅實,是貴重的木材。
(8)秀頎:美而高。頎,高。
3.(1)粗讀課文,給文章分段,歸納段意及中心。
(2)思考課文預習提示。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茅盾(1896—1981)中國現代進步文化的先驅者,偉大的革命文學家、文化活動家、社會活動家和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茅盾。浙江桐鄉烏鎮人。1928年發表第一部小說(蝕),10月東渡日本與黨失去聯系,1930年回上海後和魯迅一起參加左聯、反擊國民黨文圍剿。抗戰期間在周恩來領導下從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編(文藝陣地)雜志。1940年到延安魯藝講學,後又到重慶、香港等地,堅持和平,反對內戰,反獨裁。1948年到達大連,後到北京參加政協會議並籌備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為中國文藝聯合會副主席。作協主席。建國後歷任文化部長,全國人大代表,歷屆全國政協常委、四屆、五屆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決定恢復他的黨籍。和魯迅、郭沫若一樣,茅盾是中國文壇上燦爛明星。為我國革命文藝和文化運動奠定了基礎。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鋪子〉〈風景談〉〈白楊禮贊〉等。
2.什麼是象徵手法?
在文藝創作中,象徵主義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 又有區別:(1)比喻可以用於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狀,而象徵只用於表示有關人類的品質或人類組織的性質,而且也都從本質特徵上考慮。(2)一般的比喻,其喻體在全篇文章中不佔主要地位,它並不是文章的主要題材,如果這類喻體在文章中佔了主要地位就稱為象徵體了。這種手法也稱為象徵手法了,這是。個重要的區別標志,(3)比喻適用於各類文體,象徵一般只適用於抒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