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鑒賞
匈牙利舞曲第5號
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歸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睞。
其中《匈牙利舞曲》第五號,升f小調,這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廣為世人所知的樂曲,不但到處被演奏,而且被改編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器樂曲。作品於1852年創作。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因其旋律優美,在卓別林的喜劇電影《大獨裁者》中作為插曲出現。理發師按此音樂的節奏為顧客刮鬍子的片斷,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片段。
匈牙利舞曲第5號
沒有看到勃拉姆斯去過匈牙利的紀錄材料,然而作為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自由——然而——孤獨」的破折號中傳遞的當然遠遠不止是對克拉拉的愛與友誼的兩難選擇;對已經進了恩德尼希瘋人院的舒曼的愧疚與尊敬;對女中音歌手馮·西博爾德的沒有結果的迷戀。這破折號是一種無聲的連接,就像19世紀中葉建成的塞切尼鏈子橋,把布達與佩斯兩座原本獨立的城市合並成一個完整的「匈牙利圖像」:布達佩斯,這一圖像出現在1872年。這破折號當然又是一種有聲的連接,不一定能預見布達—佩斯合並為一個完整的「匈牙利圖像」的勃拉姆斯卻能夠將21首「四手聯彈」的鋼琴小曲都混合進匈牙利民族音樂的特色,成為結構嚴謹但卻節奏自由的《匈牙利舞曲》。
有人評論說勃拉姆斯的音樂中四部交響曲有很深的音樂造詣,但晦澀難懂,唯有《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是雅俗共賞的作品。這有點像很多人談到德國古典哲學時說伊曼努爾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精深至極,但晦澀難懂,黑格爾的《大小邏輯》卻條理清晰,簡明易懂。但有意思的是,黑格爾的《大小邏輯》卻和「古典邏輯」與「現代邏輯」一點都沾不上邊,所謂的「邏輯學史」上根本不可能接納這種黑格爾式的自由。這樣的類比之後,是不是又在暗示:《匈牙利舞曲》僅僅是一種感知總結式的簡單再現,而和「自由——然而——孤獨」這德國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格言並無聯系,勃拉姆斯與匈牙利並不像布達與佩斯兩座城市一樣能夠有某種必然的歷史因果。
然而在俄國巴爾古津諾村發掘出的一具長著虎牙的男性屍體,卻把關於「匈牙利」這一圖像是否能由勃拉姆斯的格言來演繹這一疑問中止了。事實上這具葬於1856年的男性屍體——彼得羅維奇·亞歷山大,就是那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裴多菲·山道爾。這位匈牙利詩人的名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在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教科書式的標桿之前,是由偉大的蘇俄人民領袖弗拉基米爾·列寧在其著作轉述出來的。正如黑格爾的辯證法借馬克思之口揚名;荷爾德林借海德格爾之筆復活一樣,裴多菲並沒有被歷史劃歸到弱勢群體的角落裡。事實上說到匈牙利,稍有常識的人會把這位流放到貝加爾湖畔的匈牙利人掛到嘴邊,不無自戀地說:「沒去過匈牙利,還沒讀過裴多菲嗎」?可是沒有人會說:「沒去過匈牙利,還沒聽過勃拉姆斯嗎」?興許,裴多菲的匈牙利與勃拉姆斯的「匈牙利」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就像布達和佩斯實際上也不是一回事一樣。但是別忘了塞切尼鏈子橋,它可以完成布達佩斯的誕生,就如同裴多菲在貝加爾湖邊與當地郵差的女兒的婚姻一樣,自由並不一定需要孤獨,自由本身就不是可以拋開一切去尋找的東西。
勃拉姆斯說「自由——然而——孤獨」,並不是說由古匈奴人建立的「匈牙利」王國是歷史自由或者民族自由選擇的結果,游弋富繞的絲綢之路與定居在喀爾巴纖山盆地,恐怕有些孤獨,但卻未必自由。死時張大嘴巴的裴多菲也不大可能是在高呼「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名句,倒極有可能和勃拉姆斯一樣,在呼喚一個類似於「克拉拉·舒曼」的名字,是希望一種沒有「然而」的自由,一種純粹的自由。可是沒有「然而」的自由卻難以定義,裴多菲做不到,勃拉姆斯同樣做不到,RezsoSeress這個一輩子幾乎沒走出過布達佩斯的匈牙利天才——差勁的鋼琴手卻差一點就做到了。
㈡ 第五號匈牙利舞曲教案 小提琴
關注中~~~~~
㈢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 鋼琴曲
7 35 32343 1237 6554473
7357 54565 12376554473
7 7 1765676576
6 67654565465
4 4 65432343243
7 712433 2343243
歌譜啊,簡譜
㈣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的歌曲賞析
樂曲採用復三部曲式,g小調,稍快的快板,2/4拍:
一開始即呈示出的第一內部分的第一主題,容這一主題以勻稱平整的附點節奏寫成,柔和抒情而略帶淡淡的憂愁。移高八度反復時,情緒變得更為纏綿。接著,出現了節奏活躍、帶有匈牙利查爾達什舞曲中那種快速段落風格的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形成了生動的對比。隨後樂曲進入中間部,奏出情緒激昂的主題,表現了匈牙利人民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速度忽慢忽快的中間部後半部分表情豐富,體現了匈牙利吉普賽音樂即興性的特點。最後樂曲再現第一部分,在熱烈而歡快的氣氛中結束。
[注]:「三B」是指--勃拉姆斯(
Brahms
)、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姓名的第一個字母總稱為「三B」的。
㈤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的簡介
勃拉姆斯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出身於漢堡的一個音樂家庭,是創作和演奏並重的作內曲家,勃拉姆斯容與舒曼夫婦、李斯特等浪漫派音樂家交往甚密,得到他們的賞識和支持,有人把勃拉姆斯的作品比作「摻雜著浪漫主義新酒的古典主義陳酒」。
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採用標題,作品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與巴赫、貝多芬並稱德國音樂史上的「三B」(注)。
他創作了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奏曲,其中以《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是雅俗共賞的作品。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節奏自由,旋律有各種各樣的裝飾,速度變化激烈,帶有一定的即興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廣為世人所知的樂曲,當時他在維也納對該地的吉普賽音樂頗感興趣,於是記下了許多吉普賽音樂的旋律。1869年他開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實際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賽音樂的旋律,加以編輯和整理而成。
㈥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