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什麼是「發現學習理論」,什麼是動態教學模式。。。
「發現學習理論」 1、教師的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學是教師教的目的,教是學生學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學過程中要選擇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 Bruner 強調分清楚教師、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而是使學生形成一種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學生學習不是要記住教師和教科書上的內容,而是積極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2、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知覺思維,使之在探究學習中形成豐富的想像。 3、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很多。 Bruner 認為,發現活動有利於激勵「學生內部動機的原型」。教師要根據學生個人特點及其發現學習的進度,即使給予反饋(「中介反饋」或「即時反饋」,最好是引導、啟發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的錯誤及其改正方式,而非教師簡單生硬的「對」與「不對」),促使學生感受學習成果的樂趣,轉化其學習的外部動機為內部動機。 4、學生學習是對現有知識的超越。也就是說,學生學習新的知識,並不僅僅是知識的表面層次,他們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把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模塊進行對比,性質相同或相似的,抽取其本質部分歸為一類;性質不同的,對其重新編碼,再進行學習。因此,學生之前學習完全沒接觸過的知識比較困難。 另外,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不是貯存,而是提取。因為貯存信息的最終還是信息的提取、運用。這就涉及到如何組織信息的問題。結合現實生活及其心理學實驗研究,學生親自參與發現事物的活動,在實際情景中學習,或是聯系記憶(如:聯想記憶背單詞)效果是最好的。 「動態教學模式」所謂動態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環境中教與學各要素的動態穩定關系及其結構形式。它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高等學校的學科結構、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依據自然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實際不斷更新;二是人才培養方式的不斷創新;三是變單一教學模式為復合、組織等教學模式,變單向傳授知識為師生互動。
2. 發現教學模式和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哪些區別
發現模式是從問抄題出發,讓學生去發襲現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歸納的過程。探究模式最終是要對最初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需要歸納思維和演繹思維同時進行。
發現模式注重提問中的轉移,使更多的學習者捲入學習,提出的問題是發散性問題;探究模式提出的基本是聚合性問題
對同一問題所花費的時間不同。發現模式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
探究模式的重點放在需要解釋的問題上,而發現模式更重視學習者的相互作用。
3. 引導——發現教學模式可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適用於任何學科的教學。
這是錯誤的。
4. 發現式教學法與探究式教學法有什麼區別
通常課堂教學採用的方式是: 一、講授式的教學方法 1、定義: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2、具體實施形式: ⑴講解教學方法 ⑵談話教學方法 ⑶討論教學方法 ⑷講讀教學方法 ⑸講演教學方法 3、運用講授式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主要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⑴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 ⑵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具有清晰、精練、准確、生動等特點。 ⑶善於設問解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積極的思維活動。二、問題探究式 1、定義: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比較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⑴問題教學法 ⑵探究教學法 ⑶發現教學法 3、運用發現教學法與探究教學法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⑴努力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究發現的良好的教學情境。 ⑵選擇和確定探究發現的問題(課題)與過程。 ⑶有序組織教學,積極引導學生的探究發現活動。 4、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施的基本步驟: ⑴創設問題的情境 ⑵選擇與確定問題 ⑶討論與提出假設 ⑷實踐與尋求結果 ⑸驗證與得出結論三、訓練與實踐式 1、定義: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活動,使學生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2、訓練與實踐式教學方法中的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內涵和基本要求 1)、示範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示範操作和講解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教學方法。在示範教學中,教師對實踐操作內容進行現場演示,一邊操作,一邊講解,強調關鍵步驟和注意事項,使學生邊做邊學,理論與技能並重,較好地實現了師生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本課程中示範教學主要應用於創造變異方法的教學中。如各種作物的雜交自交技術、人工誘變技術、原生質體的分離、雜交技術、基因工程操作技術等。 2)、模擬教學法是在模擬情境條件下進行實踐操作訓練的教學方法,模擬教學法通常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後,實踐操作前進行。本課程實踐教學嚴格受作物生長季節的限制,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項目實施至少需要一個生長季節,甚至幾年的時間,因此,教學中應注重模擬教學法的應用。本課程模擬教學法主要應用於雜交親本的選擇、雜種後代的處理等實踐教學項目。 3)、項目教學法以實際應用為目的,通過師生共同完成教學項目而使學生獲知識、能力的教學方法。其實施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步驟一般為: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項目教學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提倡「個性化」的學習,主張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學生通過完成教學項目,能有效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既掌握實踐技能,又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既學習了課程,又學習了工作方法,能夠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本課程作物育種目標制定、雜種後代單株選擇、株系選擇、自交系配合力測定等均可應用項目教學法。
5. 引導—發現式教學模式可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適用於任何學科的教學。這句話對嗎為什麼
不對,數學公式那種東西沒法引導,那都是數學家好幾年才發現總結的東西,教師咋引?可能還得做實驗才能發現,接受學習更適合。
6. 發現式教學法的優缺點
一、發現式教學方法的優越性可以總結為以下五點:
1、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智力潛力。
2、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我激勵的內在動機。
3、有利於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的技巧。
4、有利於增強學生的責任心。
5、發現學習的結果有利於學生記憶的保持。
二、發現學習教學理論不足之處:
1、學習與教學理論完全放棄知識的系統講授,而以發現教學法來代替,誇大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忽視了知識學習活動的特殊性,忽視了知識的學習即知識的在生產過程與知識的生產過程的差異。
2、布魯納認為「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種正確的方式交給任何年齡的兒童」,這是無法實現的;
3、發現學習在當時雖然尤其積極作用,然而人們指出,發現教學法運用范圍有限。
4、發現教學法耗時過多,不經濟,不宜用於在短時間內向學生傳授一定數量的知識和技能的機體教學活動。
(6)引導發現教學模式擴展閱讀:
發現式教學方法的基本教學過程與基於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 相似可以概括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求解決或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促使學生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
第三階段:從理論上或實踐上檢驗自己的假設。
第四階段:根據實驗獲得的一定材料或結果,在仔細評價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第五階段:最後反思與評價,為了幫助學生提煉所學到的東西,教師要有意的鼓勵學生反思問題解決的的過程,幫助學生概括和理解新知識的應用情境。
7. 請寫一個發現式教學模式案例,並分析。
一、發現式教學法的歷史探源
發現式教學法就其思想淵源而言,可以追溯到很久.早在 19世紀中葉,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曾提出:「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當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一個差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其後,英國的著名教育家斯賓塞也指出:「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這些觀點,無疑為發現式教學法奠定了思想基礎.
作為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教學方法,發現式教學法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於 20世紀50年代首先倡導的.他認為:「提出一個學科的基本結構時,可以保留一些令人興奮的部分,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它┅┅」;「學生通過發現來掌握學科基本結構,易理解、記憶,便於知識的遷移,能力的發展┅┅」;「發現不限於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由於他的倡導,使得發現式教學法引起了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們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二、發現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發現式教學法主要的理論依據是認知建構主義學派的建構原理與頓悟學說.
發現法作為一種教學方式,無論是教學過程,還是教學目標,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學,這種意義下的「發現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為主要特徵,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其元認知、動機、行為都能得到積極有效的參與.
以弗拉維爾為代表的認知建構主義學派認為,主動建構學習實際上就是元認知監控的學習,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所以,發現法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其本質正是學生在原有認知基礎上的主動建構.
認知建構主義學派還認為,學習是一個認知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盲目地嘗試與試誤,而是突然的「頓悟」.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試誤與頓悟是學習中互補的兩個過程,常常是穿插進行的.一般說來,在數學學習中掌握數學技巧、試解習題等常以試悟的形式出現,而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及創造性地探索問題則多表現為頓悟.因此,發現式教學法否定通過大量練習與強化形式形成反應習慣,提倡主動地在人腦內部構造認知結構.
三、發現式教學法的現代詮釋
步入 21世紀,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要適應這種急劇發展變化的形勢,人們必須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必須終身學習.因此,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發現和開拓創新的能力.
高中《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包括思維的參與和行為的參與.既要有教師的講授和指導,也有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教師要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發現數學的規律和問題解決的途徑,使他們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數學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手段,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教學方案,給學生創造一種能主動探究問題、主動獲取知識的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發現式教學法的思想正好體現了這種需求.
在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法」的基礎上,融入「發現式教學法」,接受的過程中多啟發,發現的過程中多參與,兩種教學形式互補共存,達到和諧統一,將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的熱門課題.
四、發現式教學法的教學環節
運用發現式教學法實施數學教學,通常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操作:
現以推導等比數列前 n項和公式的教學案例說明如下:
1.創設問題情景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要求 ,通過舉出與新知識有關的實際事例、從舊知識中尋找出與新知識相似的數學對象、准備好與新知識相關的教具和材料等方法,精心創設問題情景,將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引導到數學知識的探究活動中來.
本節課問題情景我是這樣設計的: SARS病毒曾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恐慌,現假設第一天有一位SARS病人,他在第二天感染兩人就不再感染別人了,而另兩人又在第三天各感染兩人,以後他們也不再感染別人了,如此下去33天共有多少人感染了SARS病毒(不考慮死亡人數).
(這樣引入課題出於以下三點考慮: (1)利用學生求知好奇心理,以一個真實事件為切入點,便於調動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趣味性和積極性.(2)事件內容緊扣本節課教學內容的主題與重點.(3)有利於知識的遷移,使學生明確知識的現實應用性.)
2.組織學生活動
學生活動包括觀察、操作、歸納、猜想、驗證、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個體活動,也包括討論、合作、交流、互動等小組活動,或者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師生互動,目的是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
求解上述問題時,可引導學生把這個問提跟教材講等比數列通項時的細胞分裂問題進行比較,找出不同之處:不同在於細胞分裂成兩個後本身就消失了,而在這個問題中 SARS病人傳染給另兩人後本身並沒有消失,所以最後算多少人時要把這一部分人加上去,那麼第1天是1人,第2天是2人,第3天是 人,第33天是 人,所以33天總共應有( )人.
3.引導探究發現
在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數學概念、數學定理、數學公式等數學知識,發現論證數學定理、推導數學公式、解決數學問題的思想方法,爭取給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使他們象數學家那樣經歷數學的過程,感受成功的體驗.在求 和時,筆者是這樣做的:
師:同學們,要知道我們猜測的數據正確與否或者說誰的誤差更小些,我們就必須給出這個式子的正確解答過程.我們先來仔細看一下這個式子,很顯然 1,2, ,…, 是一個等比數列,共有33項,那麼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求一個等比數列前33項的和.一般地,設有等比數列 他的前n項和是 .請同學們自己看課本上的證明,看完請大家思考這樣兩個問題:1、你認為公式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2、除了課本上的證明方法你還有其它方法證明嗎?
給足夠的時間鼓勵學生對問題自由思考,積極解決)
生 2:我覺得公式應該對q=1與 分類進行討論.
生 3:我覺得等比數列的項數還應該值得重視.
師:很好,的確以往同學們容易出錯的地方也是這兩個方面,所以以後我們在運用公式時要注意對 q的討論以及數列的項數.課本上的證明方法叫做錯位相減法.(教師板演)(這種求和的思路在解決某些求和問題時經常用到,應使學生掌握)那除了課本上的證法還有沒其它證法了呢?
生 4:由等比數列通項得:
將上面n個等式的等號兩邊分別相加,得 , , .
當 時, ;當 時, .
生 5:(板演)由等比數列的定義得: ,運用等比定理, ,於是 ,得出 或 ,或 (q=1).
生 6:(板演) ,則
所以有 ,即 ,或 (q=1).
4.建構數學理論
數學理論包括概念定義、定理敘述、模型描述、演算法程序以及解決數學問題過程中的思想方法等.在學生經過探究活動、體驗過程、感受意義、形成表象以後,教師要及時地幫助整理、補充和完善,使之規范化,納入學生的認知系統,形成完整的數學理論體系,為掌握應用奠定基礎.
在構建數學理論時課堂實錄如下:
師:同學們能夠想出三種不同的方法相當不容易,我們再來仔細學習以上三種方法:生 4根據等比數列的定義,用迭加的方法推導出了等比數列{a n }的前n項和公式;生5圍繞等比數列的基本概念,從等比數列的定義出發,運用等比定理,導出了公式.生6當然還有我們課本上的錯為相減法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在我們以後的習題中還會大量出現.
由此,我們得出了求等比數列的前 項和的公式 .
請同學們思考,有了這個公式,要求一個等比數列的前 項之和,我們應該怎樣做?
眾生:直接用公式.
師:運用公式要注意什麼.啟發學生得出:需按公比 是否為1分類討論.
師:這個公式除了可以用來求等比數列的前 項和之外,還有其它用途嗎?
(仔細觀察公式,引導學生發現知三求二)
5.嘗試數學運用
數學運用主要是指運用通過探究發現得來的數學理論實現問題解決 ,包括辨別、解釋、解決簡單問題、解決復雜問題等.教師要精心組織系列化的問題題組,指導學生嘗試數學運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檢測和反饋學生學習活動的效果.
課堂實錄如下:
師:我們已經掌握了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讓我們再回到開始的問題上去,請同學們精確計算 33天後的SARS病人.
眾生: .
師:計算出最後結果.
眾生: 8589934591.
師:也就是將近有 85億人被感染SARS病毒,而我們知道全世界人口才60幾億.從這個數據也能說明SARS的可怕,值得慶幸的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們戰勝了SARS,這也說明我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越性.
6.總結回顧反思
總結回顧反思可以先由學生敘述 ,教師進行補充和提煉,目的是:一方面讓學生再次回顧本節課的活動過程、重點和難點所在以及在學習活動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更是對探索過程的再認識,對研究數學問題的思想方法的升華,對數學思維的反思,為學生以後的進一步學習研究和解決問題提供經驗和教訓.
筆者讓同學們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一個回顧和反思:
(1)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
(2)公式的推導方法;
(3)公式的應用.
追問:從這節課的學習中,你有哪些體會和收獲?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課後思考.
通過師生的共同回顧反思,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於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也能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進一步完成認知目標和素質目標.
在實際教學中,上述六個環節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靈活選擇,關鍵在於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將學生的探究發現活動擺在應有的位置上.
總之, 發現式課堂教學是否能取得實效,歸根到底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同時只有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才能改變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狀,讓課堂充滿生機.所謂學生主動參與就是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不要教師設框框,先把學生手腳捆綁起來,要求學生按照教師預先設計好的一套去運行.而每步探究先讓學生嘗試,就是把學生推到主動位置,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教學過程主要靠學生自己去完成,這樣,就可以使發現式課堂教學進人理想的境界.
8. 引導一發現教學模式又稱引導一探究式,是一種以什麼為中心
精銳教育的教學模式哈佛案例法非常好的。
9. 探究發現的教學模式有哪些潛在優勢
探究性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較深入地達到對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有利於專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屬力的形成與發展,即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在此過程中,能否取得成就的關鍵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是否能得到比較充分的體現,同時還需要有教師方面的引導、幫助與支持。換句話說,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成功實施涉及兩個方面——既要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又要重視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離開其中的任何一方,探究性學習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可見,「主導—主體相結合」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徵。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中,探究性教學模式常見兩種表現形態:即建立專題網站的探究性教學模式和基於網路的探究式教學模式。
10. 試論發現教學模式特徵
引導——發現教學模式與教學案例
陳亞羨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教學活動進程的簡稱就是通常所說的「教學過程」。眾所周知,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包含教師、學生、教材等三個要素。在現代化教學中,通常要運用多種教學媒體,所以還應增加「媒體」這個要素。這四個要素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關地簡單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既然是有機的整體就必定具有穩定的結構形式,由教學過程中的四個要素所形成的穩定的結構形式,就稱之為「教學模式」。
一、 引導——發現教學模式的提出:
1、 背景:
21世紀伊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在我國轟轟烈烈地展開起來。這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旨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所確定的改革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然而,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很長的一段時期中,我國的生物學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一樣,因襲20世紀30年代的原蘇聯凱洛夫建立的「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即「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五環節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知識的傳受者、灌輸者);學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灌輸的對象。顯而易見,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要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必須把改革的著力點放在學生的「學」上,從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向著重「學」的教學模式轉變。
2、 理論基礎:
①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所倡導的發現法,又稱探索法、問題教學法。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只是給他們一些事實(例)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它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獨立實現認識過程。
②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於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在以上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根據生物科學以實驗為基礎的實際情況,在教學的實踐中,應用引導——發現教學模式能適應新課程理念,關注學生知識獲得的過程,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二、 引導——發現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
該模式的教學基本程序是:問題——假設——驗證——總結提高。
1.問題
教師在創設教學條件、環境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
2.假設
教師盡量在誘發性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比較、類推等方法不斷產生假設,並圍繞假設進行推理,引導他們將已有的各種片斷知識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組,從中發現必然聯系,逐步形成比較正確的概念。
3.驗證
用其他類似的事例來對照檢驗已獲得的概念的正誤及其正誤的程度,靠進一步的定性分析使自己有一個較明確的判斷。
4.總結提高
引導學生對認識的性質及其發展的過程作出總結,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求得在後來的認識和發展中有進一步的借鑒意義。
三、教學案例——蒸騰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這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節的內容。
上課前教師指導兩名學生
准備實驗材料:帶葉的枝條、裝有適量清水的錐形瓶、透明塑料袋、細線。
准備實驗裝置:①把帶葉的枝條插在裝有清水的錐形瓶中
②把透明塑料袋套在枝條上,並在靠近瓶口處用細線把袋口扎緊,但不要連同瓶口也扎住。
③把實驗裝置放在陽光下照射一段時間。
上課時,教師首先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我們知道,家裡栽種的花草樹木、農作物要經常澆水。據科學家統計:一株玉米在生長旺盛時,一天要吸收幾千克水,比人一天喝的水還多,植物為什麼需要這么多水呢?請兩位同學上講台來做一個演示實驗,先出示實驗裝置,介紹課前是怎麼准備的,讓其他同學觀察完後,說出實驗現象(塑料袋壁上有很多水珠),然後提出必須解決的問題:這些水珠是從哪裡來的?
第二步:分析推測,作出假設。對所提的問題,學生經過思考,推測出各種答案。例如:水珠的來源有兩個可能:一是來自瓶內水的蒸發,二是來自植物體內部。很顯然,因為塑料袋不是在瓶口處扎緊,瓶內的水蒸汽無法進入塑料袋內,所以這個假設被否定,因此只有第二個可能。
第三步:收集資料,進行驗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這方面入手:如果剛才所做的假設成立,我再進一步提出:植物體內的水是通過什麼途徑,以什麼形式散發到植物體外的?引導學生復習相關的知識,如根毛如何吸水、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的途徑,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復習舊知識,最後歸納總結出: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吸收經根部導管向上運輸到莖,再通過莖中的導管運輸到葉,進入葉肉細胞。教師進一步提出:水分進入葉肉細胞後,怎樣散失出去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來觀察葉片的結構。學生以同桌兩人為一組進行分組實驗,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製作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然後再觀察葉片的永久切片。通過觀察認識了葉片的結構,知道了葉片下表皮有很多的氣孔。然後引導學生聯想到植物體內的水分就是通過這些氣孔以氣體的形式散發出去的。接著,通過閱讀課本相關內容了解氣孔的張開和閉合。
第四步:總結提高,深化遷移。指出蒸騰作用是指水分以氣體狀態從體內散發到體外的過程。然後進一步提出:植物所吸收的水分有99﹪用於蒸騰作用,只有1﹪用於光合作用和其它生理過程,這是否是一種浪費呢?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蒸騰作用的意義。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水分在植物體內運輸和散失的全過程,同時與小學自然課中學過的知識、地理學科的知識相結合,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出蒸騰作用的意義:①蒸騰作用能夠帶動植物體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和向上運輸。②蒸騰作用可以降低植物體的溫度③蒸騰作用能夠提高大氣濕度,增加降水。
然後,通過相關練習,實現知識的遷移。
四、實施引導——發現教學模式的效果:
1、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師生處於協作的關系,通過學生積極能動地探索研究獲得新知,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發現現問題和如何進行信息加工,對提出假設如何推理和驗證,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2、 有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以滿足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人類傳授知識和掌握知識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3、 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各種優秀品質的形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新奇、懷疑、困難、矛盾等因素引起學生的思維沖突、使他們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進而積極地解決問題,這樣能使學生對所學課程本身產生興趣,增強自主發現並解決各類實際問題的信心,並在發現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百折不撓的堅強毅力和勇攀科技高峰的進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