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落葉變成了什麼 教案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會做腐殖質形成的實驗,能夠製作肥料袋。
能夠經歷成肥的全過程。
能夠用圖畫和文字記錄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知識與技能:
知道死了的動植物會變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質是由腐爛的動植物的遺體變成的。
知道在成肥過程中蚯蚓的作用。
建立腐殖質的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夠堅持長期觀察,有持久性。
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之間的聯系。
教學重點:
會做腐殖質形成的實驗,能夠製作肥料袋。
能夠用圖畫和文字記錄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教學難點:
知道死了的動植物會變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質是由腐爛的動植物的遺體變成的。
能夠用圖畫和文字記錄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建立腐殖質的概念。
教學關鍵點:
會做腐殖質形成的實驗,能夠製作肥料袋。
能夠經歷成肥的全過程。
教前准備:
教師准備:
教學軟體(FLASH)
在植物園的土壤里分時段預先埋下一些落葉,蚯蚓、
小鏟子、塑料袋、一大張黑色的紙、膠帶、報紙、記錄紙若干。
學生准備:
萵苣葉、嫩枝、樹葉、開敗的花、香蕉皮、蘋果皮、放大鏡。
教 學 過 程
腳 本
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見過樹落葉嗎?
你們知道葉子落到什麼地方去嗎?
葉子落到土壤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新課:
戶外活動。地點:植物園
觀察土層剖面。
同學們,現在我們帶齊准備好的工具,一起到植物園觀察地上的落葉。
教師把學生帶到預先埋有落葉的地方,學生兩人為一組,用鏟子挖開土層,利用感官,仔細觀察。
小組討論:土壤變黑和什麼有關?
讓學生把自己的發現記錄在紙上。
引導學生注意上層土和下層土的顏色是否一樣。
尋找土壤中的爛樹葉。
請同學們在土壤里尋找爛樹葉,並仔細看看,落葉下面有什麼。
小組討論:落葉的多少和土壤的顏色有什麼關系?
把討論結果記錄下來。
讓學生把找到的爛葉子按照腐爛的程度排排隊,並選取典型的腐爛落葉貼在一張白紙上。
討論:落葉在土壤里是怎樣變化的? 落葉在土壤里變成了什麼?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後把討論結果記錄下來。
製作肥料袋。
學生思考:落到土壤里的樹葉發生了什麼變化?死了的植物到那裡去了?你是怎樣發現的?你知道什麼叫「成肥」?什麼叫「分解」?
今天,我們將設計一個實驗來回答這些問題。
請同學們猜想哪些東西會變成肥料。
老師發給每個同學一個塑料袋(剪好幾個小洞,供透氣用)。
把土壤和學生自己帶來的一些植物(萵苣葉、嫩枝、樹葉、開敗的花、香蕉皮、蘋果皮)裝進塑料袋,用鏟子把土壤和這些東西混合在一起,往肥料袋裡加一些水(不可過多,保持潮濕即可),在肥料袋裡放蚯蚓,填寫好標簽內容,並在肥料袋上貼上自己的標簽,把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擾的陰暗的地方。肥料袋要分開放,不要堆在一起,這樣空氣可以環繞它們。用黑色的紙蓋著放有蚯蚓的肥料袋,因為它們在黑暗中活動。
就這樣,肥料袋製作完畢。讓學生填寫好觀察和製作記錄。
學生預測5個星期以後,肥料袋中將發生什麼變化,把自己的預測結果填寫在自己的土壤記錄紙上。
教師總結
知識鞏固練習:
為蚯蚓安一個家,並觀察蚯蚓。
讓學生描述他們對蚯蚓的經驗,回答以下問題:
你在哪裡看見過蚯蚓?
蚯蚓看起來像什麼?
蚯蚓當時在干什麼?
學生觀察蚯蚓,說一說蚯蚓的身體特點,摸一摸它的剛毛,找一找哪是頭哪是尾。不要太用力,以免弄傷蚯蚓。
討論:蚯蚓需要怎樣的家,它適合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
在透明盒子里放一些濕潤的土壤,再放幾條蚯蚓,養幾天,觀察蚯蚓在土壤中的生活,記錄土壤和蚯蚓發生的變化和自己的發現。
課外練習:
管理肥料袋。
提醒學生別忘了每周觀察一次,上下翻動翻動。
把自己觀察到的肥料袋裡的肥料的變化用圖畫或文字記錄在教科書第74頁上的表格內,
對比有蚯蚓的肥料袋和沒有蚯蚓的肥料袋有些什麼不同。
完成這個過程後,記住把蚯蚓放回到它的生活環境中去。
小組討論:有人說,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說說為什麼。
知識拓展:
讓學生在肥料袋中裝入其他材料,如:貝殼、瓶蓋、小塑料片、碎木頭片和紙等,這些物品有的能夠分解,有的不能。
讓學生做一個沒有土壤的肥料袋,如只放生菜在裡面。然後,比較這個袋子裡面的生菜(腐殖質)和他們放在土壤里的生菜(肥料),看看土壤和腐殖質之間的依存關系。
認識什麼是腐殖質及其作用。
2. 小班樹葉大變身的教案
小班幼兒對色彩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會大膽地用色彩來表現自己的所見所想。在前期的美術活動中,幼兒有了用圓形表現泡泡,方形表現箱子的經驗,但是在用不同圖形表現同種物品還是第一次。
3. 小班科學教案《美麗的小樹葉》
小班科學:小樹葉
教材簡析:
秋天豐富而多彩,她是個豐收的季節,是個充滿喜悅的季節,是個處處都蘊涵著教育契機的季節。隨著秋意的臨近,氣溫的下降和樹葉的飄落給我們帶來了秋的消息,而這些消息非常易於引起幼兒的興趣。幼兒在戶外活動時追逐著翩翩飛舞的落葉,高興的心情易於言表。豐富多彩的樹葉給幼兒提供了想像、探索、發現和表達的廣闊空間,秋葉飄落的動感與幼兒躍動的心靈產生了天然的契合。搖曳飄落、多姿多彩的樹葉就是一方天地,一個世界。我們同幼兒一起進入落葉世界,去探究、去發現、去思索、去想像、去表現...... 在幼兒簡單了解了樹葉基本特徵的基礎上,感知樹葉的大小,能夠正確區分樹葉的大小,嘗試用身體動作來表現大與小,利用有趣的游戲使幼兒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促進幼兒身體及智能的發展。
目標預設:
1、感知樹葉的大小,能夠正確區分樹葉的大小。
2、嘗試運用身體動作表現大與小。
3、積極參與活動,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知樹葉的大小,能夠正確區分樹葉的大小。
難點:嘗試運用身體動作表現大與小。
設計理念:
小班幼兒的思維還處於直覺行動向具體形象過渡的階段,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過自己的親身活動來實現,因此,活動中主要採用游戲和動作表演來感受樹葉的大和小。同時由於小班幼兒的表現能力還比較弱,所以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動作示範,使幼兒親身體驗大與小,這樣加深幼兒對大小概念的理解。
設計思路:
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小樹葉」這一活動。通過「撿樹葉」讓幼兒知道秋天到了,樹上的葉子會落下,在幼兒簡單了解了樹葉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通過小樹葉找媽媽感受到大和小的概念,並利用有趣的游戲使幼兒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促進幼兒身體及智能的發展。
教學過程:
一、撿落葉
1.師:「你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秋天)
對,秋天到了,天氣漸冷了,風爺爺吹落了許多樹葉寶寶。
2.師:「今天,老師帶小朋友到樹林里去撿落葉,你們高興嗎?」
「那就讓我們開著小汽車出發吧!」
教師帶著幼兒在布置好的場景中撿落葉。
3. 請幼兒說一說你撿到的是什麼樹的葉子,覺得它們像什麼?(如像小魚、像手等等)
二、樹葉寶寶找媽媽
1、「小朋友聽是誰在哭啊,好像哭聲是從小朋友的小椅子下傳來的,我們來找一找」(教師事先在小朋友椅子下放好大樹葉和小樹葉)「是誰在哭啊?」(是樹葉寶寶在哭)你們手裡現在有幾個樹葉寶寶?看看這兩個樹葉寶寶一樣大嗎?(不是,一個大,一個小)哪個比較大?哪個比較小?你怎麼知道的?(幼兒交流比較大小的方法)
2、教師問道:「咦,你們為什麼要哭呀?」播放錄音機,「我們迷路了,找不到媽媽了」大樹葉和小樹葉找不到他們的媽媽了,所以傷心地哭了,我們來幫他們找媽媽吧!
3、「樹葉寶寶你在哪裡呀」播放樹媽媽找樹葉寶寶的聲音。是誰在找樹葉寶寶?原來是樹媽媽在找他們的寶寶。讓幼兒比較兩位樹媽媽有什麼不同,(一位樹媽媽大,一位樹媽媽小)你怎麼知道的?(幼兒交流比較大小的方法)
4、大樹葉寶寶和小樹葉寶寶看見有兩個樹媽媽又哭了起來,因為他們不知道哪個才是自己的媽媽。師:「小朋友,你覺得哪個是大樹葉寶寶的媽媽,哪個是小樹葉寶寶的媽媽呀?」
5、請你幫幫樹媽媽和樹寶寶,把樹葉寶寶送回去。幼兒操作,把大樹葉貼到大樹媽媽的身上,小樹葉貼到小樹媽媽的身上。教師巡迴指導。
三、模仿大樹葉,小樹葉
1、師:寶寶,我們認識了大樹葉和小樹葉,老師要來變個魔術,請小朋友來猜一猜老師變的是大樹葉,還是小樹葉?
2、老師做兩個動作:一個是兩臂張開,兩腳分開,另一個是屈膝下蹲,埋頭兩手抱膝。
師:你們猜出來了嗎?哪個是大樹葉,哪個是小樹葉?為什麼?
師:你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3、引導幼兒創編動作
師:除了這兩個動作,你還可以用什麼動作來表演大樹葉和小樹葉?幼兒聽魔術棒的指揮變成大樹葉或者小樹葉。
四、隨音樂表演樹葉飄落
1、播放課件,請幼兒欣賞樹葉飄落的樣子。
2、教師和幼兒隨著音樂,一起表演樹葉飄落的樣子。
4. 葉子為什麼會變顏色教案
因為葉子中含有葉綠素。當葉子長出來到長大,當中的葉綠素含量很多,隨著時間流逝,葉綠素會降低,葉綠素降低了葉子顏色就會枯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