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箏十大基本技巧的演奏要點及五大派別的風格特點
我沒聽說過什麼「十大基本技巧」,就發這些給你吧
托-大拇指向外彈弦。
劈-大拇指向里彈弦。
抹-食指向里彈弦。
挑-食指向外彈弦。
勾-中指向里彈弦。
剔-中指向外彈弦。
提-無名指向里彈弦。
連托-大拇指向外連續彈弦。
連抹-食指向外連續彈弦。
大撮-大拇指向外,中指向里同時彈兩弦。
小撮-大拇指向外,食指向里同時彈兩弦。
雙托-大拇指同時向外彈奏鄰近的兩弦。
雙抹-食指同時向外彈奏鄰近的兩弦。
八度雙托-大拇指向外彈奏鄰近的兩弦,同時中指在低八度另一音,三陰同時奏響。
搖指-大拇指連續托劈。
琶音-左手或右手用三個或四個手指按順序彈奏不同的音。
泛音-左手食指在發音弦1/2處輕貼弦,右手彈弦發音。
花指-大拇指迅速連托數弦。
向上刮奏-在箏弦上由低音向高音的劃奏。
向下刮奏-在箏弦上由高音向低音的劃奏。
揉音或顫音-根據音樂的不同風格分類,是揉音類的,揉動較平和;是顫音類的,音波較密,也較有地方風格。
重顫音-用力較重的顫音。
按音-在弦上按出的音。
上滑音-右手彈弦後,左手按弦,使音有低向高滑動。
下滑音-左手先按弦,右手彈奏後逐漸松弦。
回滑音-右手彈弦之後,左手按弦使音由低向高又有高向低滑動數次。
左手點音-左手馬子左側先輕點或輕輕快速下滑。
另外是五大派別:河南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閩箏(福建箏),具體見下
河南箏:從《史記》、《漢書》中所記載的文字來看,箏在秦漢兩代已有相當普遍的發展。在東漢,漢光武帝建都洛陽,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開封),都是在河南地區,而在這個地區早就流行著民間音樂「鄭衛之音」,秦箏隨著遷都流入河南,和當地民間音樂「鄭衛之音」融合發展成為後世有名的中州古調。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動的彈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音樂表現很富有戲劇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游搖」。
河南箏的傳統用法,從民間相傳的一首詩可以概見:
名指扎樁四指懸,
勾搖剔套輕弄弦,
須知左手無別法,
按顫推揉自悠然。
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彈弦時略退少許,迎音迅速滑上,敏越無跡)、小顫(顫音細密緊促)、滑顫(邊沿邊顫)、大顫(顫幅闊大,動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指法的運用上,則無論是珠圓玉潤的長搖、錯落有致的剔打,或是凄婉欲絕的走吟,悲壯蒼涼的重顫,莫不和曲調曲情渾然一體,描摹情態,刻劃入微。如《打雁》一曲,各種指法運用極富表現力,集敘事、狀物、抒情三大特點於一體,是為河南箏的又一特色。
河南箏的音階特點,多用變徵而少用清角,近於三分損益律的七聲古音階,但二變音高,亦非絕對不變,往往會更高按到近於宮和徵,真可謂「七音、六律以奉五聲」了;河南箏的曲調,歌唱性很強,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於清新流暢中見頓挫雄壯;頻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別適合中州鏗鏘抑揚的聲調,使箏曲具有朴實純正的韻味。
在演奏風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無論曲情的歡快與哀傷,均不著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在傅玄《箏賦.序》中對河南箏曲的評價是「曲高和寡,妙技難工」。
河南箏的曲目直接來自民間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河南曲子是歷史悠久的民間說唱音樂,清以後衰落了,只有南陽地區還十分興旺,所以又稱之為南陽鼓子曲。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帶有唱詞的「牌子曲」和純器樂的「板頭曲』」。箏是其中重要的伴奏樂器,同時,也脫離說唱而獨立演奏。現存河南箏派的代表性曲目,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是河南曲子的板頭曲與牌子曲。過去,藝人相見,就經常首先演奏一首板頭曲以會知音,並借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易名為《高山流水》
牌子曲是由鼓子曲的曲牌演變而來,大多較短小,清新活潑,別具一格,如《剪剪花》、《滿舟》、《疊落》等。但也有《碼頭》那樣三百餘板的大麴牌。
板頭曲是以弦索演奏的合奏曲,同時又是箏、琵琶、三弦的獨奏曲,這和漢魏相和樂的「但曲」非常相象。民間的表演方式,多是在鼓子曲演唱之前合奏或獨彈一、二曲,調弦活指,稱作開場或鬧台;或在唱段之間,彈奏一曲,用以變換氣氛。近半個世紀以來,大調曲子趨於衰落,板頭曲常以獨奏的形式出現了。
河南箏的傳統曲目中板頭曲,人們常稱之為「中州古調」或「中州古曲」,如《哭周瑜》、《嘆顏回》和《蘇武思鄉》等都是。在河南曲子中,一些短小的曲牌在流傳過程中又逐漸形成了一種有角色分工,可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小調曲子」,今天它已成為一個很著名的劇種「河南曲劇」。小調曲子原來比較簡單,但後來,旋律發展了;箏在伴奏中地位重要,在演奏上也逐漸具備了它的個性,這兩者的結合。形成了它在音樂上獨有的美。
河南箏的譜集,衛輝府王黃石於民國九年(公元192O )刊有《中州鼓調》石印本,工尺譜,收有《天下同》即《高山流水》)「哭周』」、「疊落」等。二十年代魏子猷編有《中州古調》為工尺譜手稿,雖未經刊印,但傳抄頗廣,收譜有《天下大同》、《關睢》等十數首。王省吾於1958 年出版《古箏獨奏曲集》(劉家貴記譜,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簡譜本,收有板頭曲三十七首,曲牌十四首。曹東扶傳譜曾經人整理為《箏曲選集》,1981 年復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曹東扶箏曲集》(曹永安、李汴編)簡譜本,收有板頭曲二十二首和八首改編、創作曲。、曹正於1986 年出版《中州古調箏曲選集》(《中國音樂》增刊)簡譜、正譜對照本,收人牌子曲、板頭曲共二十首。
潮洲箏:流傳於廣東潮州一帶,音樂結構特殊,旋法別具一格。箏能自成一格而有別於其他樂器,至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變化,即所謂以韻補聲,舍此,則很難言箏樂的流派和發展。在潮箏中,這一手法的運用可以說是到了十分絕妙的地步。實際上就是彈箏時通過左手按音的變化,以達到幾種音階和調式的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於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間音樂,潮洲箏以其右手的流暢華麗、左手按滑音的獨物加花奏法,變化細膩、微妙而獨具一格。
潮洲箏的主要曲調有《重六》《輕六》《活五》《反線》等。其中《重六》調樂曲比較委婉;《輕六》調樂曲清新明快;《活五》調樂曲纏綿悲切,律調很有特點。
在民間,用箏等撥弦樂器來演奏古樂「詩譜」稱為弦詩樂。《柳青娘》是該詩樂中最為流行的一首樂曲,它雖不屬大套曲,但它包括「輕六」、「重六」、「活五」和「輕三重六」四種調,曲調又優美,極具潮樂的特色,在潮樂中稱之為「弦詩母」,意即樂曲之母。在學習潮箏時,《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此外,像《寒鴉戲水》、《月兒高》、《錦上添花》等也都是潮箏中常用的曲目。
客家箏樂並不是土生土長的廣東音樂,而是源於中原地區的傳統音樂。
古時中原地區人口南遷至粵閩一帶,外來的中原音樂吸取當地民間音樂精華,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個新的器樂品種客家音樂。粵東地區十分閉塞,使得客家箏樂保留了許多中原古樂的特徵,至今仍具有古樸典雅的漢樂遺韻。
客家音樂中有一種以箏、琵琶、椰胡演奏的「三件頭」的表演形式,因風格清新雅緻,故名清樂。客家箏曲就是從漢樂的清樂中分離出來的,因此,常被稱為漢樂箏曲。
客家箏曲有大調、串調(包括:小調)之分:
大調類箏曲結構嚴謹,作品為規范的六十八板。按現代樂理表述:六十八小節或六十八個重拍。代表曲目:《崖山哀》、《出水蓮》、《昭君怨》。
串調類箏曲包括廣東漢劇的戲曲音樂和民間音樂曲牌。這類樂曲長短不一,結構富於變化。代表曲目:《西廂詞》、《平湖》、《蕉窗夜雨》、《翡翠登潭》。
客家箏曲的旋法變奏和技法特點如下:
調骨的慢板添字:
(調骨奏4/4慢板)慢板反復演奏二至三遍,由於速度慢,故採用骨幹音「添字」和「延續滑音」的手法加以充實。
慢板後的中板:
樂曲速度漸快,轉入2/4拍,旋律即開始減字而精練。
中板速度再快,轉入1/4拍,此時旋律反復兩遍以上,在減字、加花、變奏型等方面更加豐富。
減字時只奏調骨,一般將旋律先配以勾、托,在接八度和音的「大撮」指法來突出旋律。
調骨加掃弦「加花」:即調骨加五聲音階下行琶音來裝飾旋律。客家箏曲追求古樸典雅的風格,很少使用華麗明亮的長掃弦加花,一般不超過兩三個音符。
「幺板」(切分)節奏音型的變化:即將調骨發展到由中指(勾指)起板,先勾後托更進一步發展。有板無眼的「板後音」(切分),突出後半拍,休止前半拍。此法不一定在整個曲子中全部使用,而多是與減字手法在不同樂句中交替使用。這種演奏手法使樂曲更加充實,使全曲易進入高潮。如:箏曲《蕉窗夜雨》中板部分的三次變奏。
在旋法變奏過程中,為了豐富音色的變化和對比,增強曲調情緒的起伏,常採用樂句音高的高低翻變手法,將旋律樂句提高八度或降低八度來演奏。
突出低音為旋律配和聲:
在我國傳統各大箏樂流派中,這是客家箏派所特有的技法。即:根據演奏者對樂曲掌握的熟練程度,無論在演奏慢板還是中板時,一般在每個樂句的最後一個音(有時也在樂句中選擇),用勾指或八度和音向內游彈的手法,使音延長,音韻更加深厚,形成為下一個樂句的旋律配和聲的「先現根音」的效果。
這種技法使旋律形成多聲部的立體感,更易發揮客家箏曲古樸典雅的風格,又能使旋律充實豐滿。豐富多變的左手滑音:
傳統客家箏採用金屬弦,可以自如吟弦,為延長餘音和作韻創造了條件。使得客家箏曲獨特典雅的特點,比其他箏樂流派的箏曲更具「內涵」和「深度」。
客家箏曲在旋律調式上又有「硬線音階(由56123構成五聲音階,47作為裝飾性的經過音,在旋律中偶爾出現)」和「軟線音階(由57124構成五聲音階,63作為裝飾性的經過音,在旋律中偶爾出現)」的區分。硬線箏曲輕快華麗明朗活潑;軟線箏曲委婉典雅哀怨纏綿。
客家箏曲代表曲目:《出水蓮》、《蕉窗夜雨》、《崖山哀》、《翡翠登壇》《平湖》、《昭君怨》等。
據史料記載,遠在唐宋時期,箏已由中原傳至浙江杭州地區。近代多以合奏或伴奏的形式在民間「絲竹樂」「杭灘」中使用。
當時的浙江箏只有十五弦,身長1.1米左右,面板、背板為桐木,箏尾稍向下傾斜,調弦定音為五聲音階pppppppppppp;放在桌上坐勢或立勢彈奏。演奏時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各戴牛角(或玳瑁)製成的甲片。主要曲目是「杭州絲竹樂」「弦索十三套曲」以及「杭灘」中的曲牌,如:《三十三板》《刺綉鞋》(又名《燈月交輝》)《高山流水》《小霓裳》《雲慶》《郁輪袍》(又名《霸王卸甲》)《海青拿鶴》《潯陽夜月》《普庵咒》等。演奏已出現了「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近代知名箏人有蔣蔭椿、王p之、朱又雪、邱與石、吳汝金等。
1956年王巽之先生任上海音樂學院古箏專業教學工作後,一他為主,帶領了一批學生對浙江箏曲譜和演奏技法,進行了較系統的整理、充實和發展。六十年代以後,上海音樂學院培養了一批較有影響的青年演奏家,創作了一批以浙江箏藝流派技法為戶的曲目,從而在國內外的專業教學和表演舞台上崛起,成為卧果各大箏藝流派的後起之秀。
由於浙江箏曲是以「弦索十三套曲」和「江南絲竹」「杭灘」為源,故曲目的板數已突破了六十八板的體系,樂曲也由單一的樂思發展到復雜的樂曲結構。故幾代箏人,著力在音樂的力度、速度、音色的變化、對比等方面加以豐富和充實。
在演奏技法上除繼承傳統的浙江技法外,並借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同時對其他箏藝流派的技法也加以學習和發展。
樂器形制上,將原來箏的共鳴箱的長度增至1.65米左右,後岳山改為S型,弦數增至為21根(音域擴展成四個八度,音程由D——p);弦的質地由絲弦改為鋼絲外纏尼龍絲的粗細不同的系列箏弦。
彈奏時戴的甲片由皮套固定改為膠布固定,甲片多用玳瑁製成。
與其他箏藝流派相比較。浙江箏派的主要特點是:
一、部分曲目突破了古箏傳統的嚴格五聲音階調弦定音和演奏中「移柱轉調」;如:《海青拿鶴》。這為新箏曲的創作,打開了新的思路,在音響上提供了啟示。
二、由於樂器形制的改革、弦質的改變、音域的擴展、甲片的穩定、技法的豐富等因素的形成,對音樂的表現幅度增強了,這為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的變化,對比創造了條件,在創作的箏曲中更易被現代人所接受和喜愛,更易表現時代精神。
三、主要演奏技法特點有:
1.搖指:這種技法有別於大指大關節(或小關節)的快速「托」「劈」,即「輪指」。而是右手大指的甲片在手形自然半握掌、食指撐住大指,以腕為軸的快速往返擺動(也有人用小指支撐住前岳山外側以穩固手型的運動)。由於此技法能調動臂、腕的力量,故力度較大,觸弦頻率較快,並能保持持久。一般每拍分解成八個三十二分音符,即將p奏成平均的ppppp。這樣對旋律中需延長的音符時值,以多次出現的音符重復而取代了單純靠箏弦震動後的自然裹竭的延長。從而就更理想的解決了旋律的歌唱性。具體可分為:
「長搖」:二拍以上的搖指。均勻的搖指,形成連綿不斷,起伏跌宕,情意萬千的旋律線條。如配以左手彈奏的聲部,兩手不同聲部的對比更為突出。
「短搖」:搖指在一把以內的運用。一般為pp..節奏型。此技法發音短促,音色明亮而飽滿,節奏感強。
「掃搖」:快速、連續的四個十六分音符,第一個音符以右手中指勾指(有時用「連勾」技法連續勾二、三個音符,形成五聲音階的短促上行琶音效果),後面三個音符以短搖技法彈奏。這種技法能產生激昂有力的音響效果,善於表達鏗鏘有力的旋律音調。
2.快四點;即快速的勾、托、抹、托技法的組合技法。其特點是速度快,強調勾指重音,力度大,易使旋律流暢秀麗,節奏明快、活潑。
3.快夾彈:即快速抹、托技法的組合運用。這種技法除速度快的特點外,並在樂曲中使用的次數較多,再時與「快四點」相組合運用,能使旋律線更加清晰,猶如珠落玉盤。
4.點指:即兩手食指快速交替抹弦,有時也以右手中指勾弦、左手食指抹弦,右手食指抹弦,左手食指抹弦的指序交替組合,可由彈奏同度音擴展到八度音程乃至八度以上的音程大跳。這種技法可使旋律氣氛熱情、氣勢宏大。
5.快速點弦:浙江箏曲中除有一般的左手吟、揉、滑、按的技法外,更多的採用短促的升高、還原的「點音」按弦和快速的上、下滑音技法。
6.提弦:用左手大指和食指(或大指和無名指)將弦提奏,一般在低音區使用,起強調節奏性及和音的作用。這種技法又派生出兩手結合的上、下行琶音技法,可達到低音深厚過度到高音明亮的音色變化效果。
7.左手由單純的伴奏型及為旋律配和聲,發展到復雜的節奏型及復調。
綜上概述,無論從曲調的電壓文靜、渾厚古樸、含義深邃,還是層次多變、氣勢宏大,浙江箏藝流派都以其獨特的風韻,在祖國各派箏藝中大放異彩。
閩箏(福建箏):流行於閩南語系和客家語系的漳浦縣、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上杭縣、永定縣等閩西南諸縣份,習慣稱福建箏為「閩南箏』」。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間,古箏已在福建各地長期流行著。
歷史上,中原人士幾次大規模的南遷(公元四、五世紀),帶去了豐富的中原文化。使原本落後閩西南地區逐年繁華起來。中原古箏音樂也就隨著中原人士的南遷,而傳播到閩西南一帶。唐垂拱二年(686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帶領中原人士入閩南漳州;唐末河南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帶兵入閩,後稱閩王;南宋末年大批中原官僚奔離臨安來閩。這些都和傳播中原文化藝術有密切關系。另外,北方藝人,尤其是中原藝人來閩賣藝者歷朝不斷。這就極大的促進了閩文化(包括音樂)的發展。
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初年,閩西南各縣盛行著一種民間器樂合奏。詔安縣稱為「古樂合奏」,雲霄縣稱為「合樂」,東山縣稱為「和樂」,閩西各地多稱為「漢樂串』」。這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的最突出特點是,以古箏做為主奏樂器,領頭定拍,尤其在詔安和雲霄兩縣最為講究。
清朝至民國初年,在詔安、雲霄、漳浦、東山一帶古樂演奏極為盛行。詔安城內有八街,街街都有古樂館社,其影響最大的是「四也」樂館和張永固先生組織的「留香」樂館。樂館以樂會友,夜臨樂聲四起,熱鬧非常。張永固先生自操古箏,還配有弦、竹弦、洞簫、小三弦、雙清等樂器和合。演奏者七、八人,多至十多人。他們不奏潮樂,只崇古樂,有時還加入曲笛隨唱崑腔助樂。雲霄縣和漳浦縣「會樂」活動也非常領繁。民國年間至五十年代初期,雲霄全縣大多數鄉社都有古樂組織和活動,但古箏在鄉社的「合樂」中已不多見了。唯城內的「振德劇社」的古樂合奏。有陳友章先生主奏古箏,古樸淡雅,還保留著濃郁的傳統韻味。
2. 音樂老師教案範文
作者單位:北京海淀實驗小學 馮琳
年級:二年級1班
課題:《阿細跳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舉例說明哪些民族是我們所熟悉的,從中使學生了解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
2、從視覺上使學生了解彝族這一民族的風格特徵。
3、從聽覺上使學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樂型,掌握五拍節奏的特點及我國特色民族樂器的認識。
教學重點: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所帶來的旋律,介紹樂曲是由哪些民族樂器所演奏的。
教學難點:5/8節拍的掌握及民族樂器的分辨。
學生分析:
創造學生的想像空間,使學生的想像思維大於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發揚我國傳統民間
樂器的知識與文化,是小學音樂課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讓學生查閱和搜集有關我國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徵,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
《阿細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於雲南彌勒西山彝族阿細人之中。在節日或農閑的月夜裡,阿細人喜歡在松林或空曠草坪上舉行「跳月」。參加者多為男女青年。小夥子們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樂器,邊奏邊舞;姑娘們則隨著音樂,邊拍手邊舞,至興高采烈時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點,全曲由do、mi、sol三個音組成,採用5/8節拍。演唱時,在每小節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兩旁吸氣。旋律活潑跳盪,富於動感,特色鮮明。作曲家秦鵬章就採用了彝族「跳月」的這一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寫成了這民樂合奏曲。
教學准備:「哈利·波特」 的魔杖、音樂課件、演奏的樂器、彝族服飾
教學設計: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發了同學們的討論,設計用有趣的魔杖給予學生神秘的暗示並激發學生的興趣,「請根據魔杖的提示尋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知識的線索,看看同學們誰的運氣最好,在准備的民族知識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師提前藏在學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讓學生趕快找到並揭開謎底,學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樂器、音樂、舞蹈、服飾、民族」等,找到教師提早准備的彝族素材。並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准備的民族知識。
3、通過音樂使學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旋律,並進行詳細的段落分析,樂曲開始是彈撥樂、鑼鼓的輕輕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現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開始了,竹笛領奏出熱情奔放、歡騰跳躍的主題:這段主題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彈撥樂、弦樂及全奏多次反復出現,表現了多變的舞蹈姿態。第二部分作者將主題樂段作了移調處理,並進行幾次反復,與前面調性形成鮮明對比,好像健壯的小夥子們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樂又轉回原調,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後,整個樂隊全奏,樂曲進入高潮,在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彷彿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最後的短小尾聲,是採用了主題樂段的最後兩拍 擴充發展的,在漸強中結束全曲。
4、通過樂器使學生了解這首旋律活潑跳盪的《阿細跳月》,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教師准備一樣實物樂器,其餘的樂器可用課件代替,准備的樂器可以讓學生輕輕地用手嘗試,使學生體驗拿到實物的樂趣。
5、通過服飾使學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並延續「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學生在教室找到關於彝族的服飾及裝物品,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通過舞蹈使學生掌握5拍節奏型,先可以用簡單的手來表示,123拍不動,45拍拍手;然後加上腳,123用腳來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較強難度。
7、結束,同學們安靜的等待和傾聽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節之夜」,教師用「哈利·波特」的魔杖變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間,請同學們聽著《阿細跳月》的旋律,穿著彝族服飾,跳著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請一位同學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來,融入到我們團結的大家庭里。
8、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3. 財政撥款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鳳凰縣農村小學每生250元是以什麼名義下發的其用途是什麼
這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公用經費,按在校學生人均計算。
4. 張興榮的教學、科研主要成果
1、《滇西民族器樂曲選》約9萬字,1986年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雲南民族器樂薈萃》文譜圖約72萬字,1990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榮獲省優秀滇版圖書二等獎、教委科研二等獎。
3、《雲南樂器王國的傳說》文譜圖約15萬字.1990年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雲南人民廣播電台作為「大型廣播系列故事」於1991年春節開播。
4、《雲南洞經文化》文譜圖約30萬字。1997年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荷蘭PAN音響出版社配合出版激光CD唱牒。
5、《雲南特有民族原生音樂》80萬字(符、圖)2003年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配套出版CD《巔》(10碟套裝)。
6、《雲南原生態民族音樂》——高等音樂師范院校音樂史論公共課系列教材(配CD一盤)文譜圖約50萬字即將出版。
7、《中國少數民族宗教音樂研究》雲南卷(附光碟),精裝16開,全書931頁,2007年4月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8、《雲南民族復調音樂研究》,平裝16開,全書315頁,2010年3月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此外,還著有《論雲貴川彝族器樂色彩區劃》、《洞經音樂的禮儀及風格形態特徵》、《雲南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考察記》、《『One of Yunnan』s most unique features is its music》(音樂是雲南少數民族最大的特色之一)、《哈尼族宮調探謎》、《雲南稀有民族器樂博覽》、《民族器樂曲旋律及其創作》、《雲南民族簧管樂器初探》、《民歌藝術的亮點——滇南4-8聲部復音唱法》刊於《音樂探索》、《A NEW DISCOVERY Traditional 8—part polyphonic singing of the Aani of Yunnan》(雲南哈尼族民間八聲部復音唱法的新發現)、《哈尼族民間八聲部復音唱法的藝術特徵》、《哈尼族民間八聲部復音唱》等數十篇研究論文在台灣《藝術學》、《民族藝術研究》、《藝舟》、《音樂研究》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 1、《土風樂韻—雲南少數民族器樂》1—5集,1991年「雲南音像出版社」出版。該電視音樂系列片出版前,已在1987—88年「中國教育衛星」播放。
2、《雲南樂器王國考察記》1—2集,總片長360分鍾.1993年北京「中國音樂家音像出版社」出版.已列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音理會(UNESCO/IMC)《音樂宇宙——一部音樂史》中國卷錄像資料.
3、《雲南民族婚俗禮樂》.1993年11月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文學藝術學院講座播放.榮獲省電教教材二等獎.
4、激光CD唱牒《Baishi》Songs of the minority nationdlities of Yunnan.荷蘭PAN音響出版公司1995年出版.當年「中國音樂研究歐洲基金會學報」《磬》,作為第二屆國際學術討論會的會議禮物贈送給與會的歐、美、亞、大洋洲的10餘個國家的專家學者.
5、激光CD唱牒《Tongjing of Music》荷蘭PAN音響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
6、錄音帶《雲南民族民間器樂曲精選》11盒.紐西蘭「亞太音樂檔案室」1996年出版.
7、《丹青瀚海——中國歷代美術作品欣賞》(擔任作曲及音樂編輯).1990年雲南省電教館錄制.運用於中學美術課教學.榮獲國家教委首屆電教教材評獎三等獎。
8、錄像帶《來自中國的西南邊陲——雲南少數民族歌舞樂》1~2集(FROM CHINA S S.W.BORDERS-Minority Dances,Songs,And instrumental Music of Yunnan)2001年10月,由美國洛杉磯」仙人文化交流教育音像公司」(Apsara Media for Intercultural Ecation)出版發行,刊號:ISBN 1-880519-23-224-0。
9、激光CD唱碟《Alili》(雲南多聲部民歌之一、兩碟裝)荷蘭PAN音響出版公司2004年出版。
10、激光CD唱碟《Nanwoka》(雲南多聲部民歌之二、兩碟裝)荷蘭PAN音響出版公司2005年出版。
11、CD唱碟《巔》雲南原生態音樂紀實(10碟裝)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2005年出版。 1、1993年11月,應邀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文學藝術學院,宣講論文《雲南少數民族婚俗禮樂》。
2、1994年應邀赴香港中文大學民族音樂學系講學交流,發表論文《雲南洞經音樂的禮儀及風格形態特徵》。
3、1994年應邀赴紐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音樂學院,宣講論文《雲南少數民族器樂與生活》。並接受惠靈頓《城市之聲》(周報)的采訪,該周報做了專題報道《Musical long march》(《音樂長征》)。
4、1995年,應邀出席荷蘭《CHIME》(磬)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講。宣講論文《雲南哈尼族古代叫魂遺俗與八聲部復音唱法》、《洞經音樂的區域特色》。另出席了ESEM(歐洲人類學會),宣講論文《苦命的拉祜族盲藝人張老五及其小三弦技法》。
5、1997年,應邀出席英國達庭頓藝術學院主辦的「第四屆國際音樂教學討論會」,宣講論文《中國現行音樂教育中的文化多樣性》。另受邀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宣講論文《雲南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概論》。
6、1999年應邀赴UCLA(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民族音樂學系講座交流。
7、2001年應邀赴紐西蘭奧克蘭,參加「亞太地區國際音樂教育地區性『T(財富)會議」宣講論文《中國現行音樂教學的文化沖撞及多元性教學選擇》,並配合論文播放紀實性錄音、錄像。
8、2001年應邀率「雲南民族藝術團」,一行8人,赴台灣花蓮市參加「國際石雕節暨海峽兩岸少數民族藝術節」,展演雲南傣族、景頗族、藏族等音樂歌舞。並應邀在「台北國立藝術大學」、國立台北師范學院等講課。
9、2001年應邀率「哈尼族八聲部復音團」,赴台灣台北,參加「民俗社會生活中的復音音樂國際研討會」,主講有關論文。
10、2004年應邀赴法國參加《CHIME》(磬)第九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講論文《石屏彝族吃「火草煙」習俗與「海菜腔」》。
11、2005年引薦並受邀,率「雲南民族民間藝術團」一行22人,赴歐洲荷蘭,參加「阿姆斯特丹中國節」交流演出。
5. 為什麼找不到(大)三弦教材
京劇 三弦 基礎教程 還有一個 三線自學入門與提高 可以看看 應該觸類旁通 祝你成功啦 我也喜歡三弦 但是我是玩南方小三弦的
6. 三弦教學教案有些什麼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 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內際情況,以容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准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
7. 中國音樂學院 教三弦老師是誰啊~
談龍建。
談龍建,1964年至1973年在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學習三弦專業,畢業後在天津音樂學院任三弦教師,197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繼續學習三弦專業,198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其間曾赴芬蘭深造,並於1994年獲得芬蘭西貝柳斯音樂院頒發的音樂碩士學位,現仍為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研究生。在從事三弦專業三十多年的演奏實踐中,廣泛地學習和汲取了各家各派的風格特點,博採眾家之長,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左手講究於吟、猱、擻、打、進、退、綽、注,韻味濃郁,變化無窮;右手講究於長如流水,短如碎珠,金石之聲,剛柔自如,其演奏著意於純真、自然的音樂追求,熱情而不乏深沉,細膩而不乏粗獷,生動的描繪中體現出深邃的洞察,情感的流露中富於哲理的思維。近年來在國內外舉辦了三十多場三弦獨奏音樂會,參加了近百場從傳統作品到現代作品各種形式的演出,並錄制了個人獨奏專集的CD唱片和錄音磁帶,被中外人士譽為「The Best San Xian Artist In China」(中國最優秀的三弦藝術家),為弘揚和推廣三弦的音樂藝術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三弦教學理論與演奏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編寫了大量的三弦練習曲和教材,撰寫和發表了不少有關三弦教學和演奏的著作和論文,如:《三弦演奏藝術》《三弦教程》《三弦自學入門與提高》《關於〈合歡令〉傳譜的辨析》《談三弦的換把》《三弦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反思》等等,建立了較為完善和科學的教學體系,教授和培養了不少優秀的三弦演奏者,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成果。與此同時,還深入地涉足於傳統音樂的挖掘和研究,並發表了一些頗有建樹的學術論文。1984年倡導和組織了對傳世名著《弦索備考》的研究和演奏,1986年1月和其他三位演奏家一起舉行了「弦索十三套專題音樂會」,首次將《弦索備考》的全部音樂活生生地呈現在舞台上,在國內外引起極大的關注。為了挖掘和繼承三弦的傳統音樂,又找到了清皇族的後裔、弦索音樂唯一的傳人愛新覺羅毓?先生,經過了兩年多的努力,記錄整理了一部瀕於滅絕的三弦傳統音樂??《清故恭王府音樂 愛新覺羅毓?三弦傳譜》,使這一寶貴文化遺產得以發揚光大,溥傑先生特為這部傳譜的出版撰寫了題辭。該傳譜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為中國音樂史的研究填補了一項空白。
8. 小學音樂教師教學案例
作者單位:北京海淀實驗小學 馮琳
年級:二年級1班
課題:《阿細跳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舉例說明哪些民族是我們所熟悉的,從中使學生了解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
2、從視覺上使學生了解彝族這一民族的風格特徵。
3、從聽覺上使學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樂型,掌握五拍節奏的特點及我國特色民族樂器的認識。
教學重點: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所帶來的旋律,介紹樂曲是由哪些民族樂器所演奏的。
教學難點:5/8節拍的掌握及民族樂器的分辨。
學生分析:
創造學生的想像空間,使學生的想像思維大於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發揚我國傳統民間
樂器的知識與文化,是小學音樂課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讓學生查閱和搜集有關我國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徵,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
《阿細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於雲南彌勒西山彝族阿細人之中。在節日或農閑的月夜裡,阿細人喜歡在松林或空曠草坪上舉行「跳月」。參加者多為男女青年。小夥子們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樂器,邊奏邊舞;姑娘們則隨著音樂,邊拍手邊舞,至興高采烈時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點,全曲由do、mi、sol三個音組成,採用5/8節拍。演唱時,在每小節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兩旁吸氣。旋律活潑跳盪,富於動感,特色鮮明。作曲家秦鵬章就採用了彝族「跳月」的這一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寫成了這民樂合奏曲。
教學准備:「哈利·波特」 的魔杖、音樂課件、演奏的樂器、彝族服飾
教學設計: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發了同學們的討論,設計用有趣的魔杖給予學生神秘的暗示並激發學生的興趣,「請根據魔杖的提示尋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知識的線索,看看同學們誰的運氣最好,在准備的民族知識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師提前藏在學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讓學生趕快找到並揭開謎底,學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樂器、音樂、舞蹈、服飾、民族」等,找到教師提早准備的彝族素材。並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准備的民族知識。
3、通過音樂使學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旋律,並進行詳細的段落分析,樂曲開始是彈撥樂、鑼鼓的輕輕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現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開始了,竹笛領奏出熱情奔放、歡騰跳躍的主題:這段主題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彈撥樂、弦樂及全奏多次反復出現,表現了多變的舞蹈姿態。第二部分作者將主題樂段作了移調處理,並進行幾次反復,與前面調性形成鮮明對比,好像健壯的小夥子們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樂又轉回原調,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後,整個樂隊全奏,樂曲進入高潮,在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彷彿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最後的短小尾聲,是採用了主題樂段的最後兩拍 擴充發展的,在漸強中結束全曲。
4、通過樂器使學生了解這首旋律活潑跳盪的《阿細跳月》,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教師准備一樣實物樂器,其餘的樂器可用課件代替,准備的樂器可以讓學生輕輕地用手嘗試,使學生體驗拿到實物的樂趣。
5、通過服飾使學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並延續「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學生在教室找到關於彝族的服飾及裝物品,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通過舞蹈使學生掌握5拍節奏型,先可以用簡單的手來表示,123拍不動,45拍拍手;然後加上腳,123用腳來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較強難度。
7、結束,同學們安靜的等待和傾聽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節之夜」,教師用「哈利·波特」的魔杖變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間,請同學們聽著《阿細跳月》的旋律,穿著彝族服飾,跳著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請一位同學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來,融入到我們團結的大家庭里。
8、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9. 弦樂墜胡可以考哪些高級院校
【寧夏大學新聞中心訊 張新民 樊海霞 高民曉/文 劉壽玉/圖】4月6日晚,音樂學院教授、國家高級鋼琴調律師、寧夏二胡學會創始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七項樂器改革國家專利獲得者付曉東從教40周年民族拉弦樂器專場音樂會,在我校賀蘭山校區音樂廳舉行。
在整場音樂會中,付曉東教授分別運用艾捷克、二胡、四胡、馬頭琴、中胡、雷琴、板胡、京胡、墜胡和高胡10種不同的民族拉弦樂器和他的學生共同演奏了《二泉映月》《戰馬奔騰》《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經典曲目。這些樂器既具有漢族傳統樂曲,又有維吾爾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代表性樂曲。他以各種不同的弓法、指法等技巧塑造出多種多樣的音樂形象,其柔和的音色、富有歌唱性的旋律、極具細膩、表現力的演奏,給觀眾呈現了中國民族拉弦樂器視覺盛宴,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和贊譽。付曉東教授長期從事民族拉弦樂器的研究、製造、改良和教學,在國家學術核心期刊、中國《樂器》等專業雜志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其中《「二泉映月」二胡演奏技法深淺》獲中國教育論壇優秀學術成果獎。他從教40年,教學嚴謹、精於鑽研、因人施教,學生遍布寧夏山川,有的成為區內外民族拉弦樂器的佼佼者。
在談到音樂會的舉辦意義時,校黨委副書記趙利寧表示,付曉東教授從教40年,年近花甲,在退休前夕舉辦高水平的民族拉弦樂器音樂會,對於傳承民族優秀音樂文化,促進民族拉弦樂器的教學,起到了示範和引領作用。由他和音樂學院教師、學生組成的民樂隊和管弦樂隊,其建制規模之大、樂器種類之多、演奏水平之高,代表了音樂學院民族拉弦樂器的最佳水平。他指出,我校老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都應該借鑒付曉東老師的做法,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教書育人的豐碩成果,體現建設「西部一流大學」高素質教師的水平。
寧夏劇院、寧夏音樂家協會、兄弟院校及音樂學院主要負責人、全體師生聆聽了音樂會。
10. 木吉他初級入門教學
左手:
大姆指要放在琴背中線的地方,有的練習琴琴背有條線,就是放大姆指的位置有時會看到一些人採用電吉他的握法,將琴柄握在掌中,這個在一般的古典或是民謠吉他里都是不好的,因為用手掌握琴柄時,左手的自由度不足所以要快速的變換琴格時,就會慢個一點。
而電吉他柄很細,反而用手掌握會好彈一些。其他的手指應呈一個半圓形的放在琴格之上,指尖應垂直按弦,同樣的,除了各個手指之外,手掌其它的地方不應觸碰到琴柄。這種做法是為了速度和靈敏度的問題。
注意一下,大姆指隔著琴柄,應是放在中指的下方,這樣子施力才會均衡。當和弦太大時,還可將大姆指往外推到琴柄邊緣的地方,以方便按弦。像這種方式才能快速的變換和弦,才彈的出高級的曲目。
右手:
右手指法有兩套,左側觸弦和右側觸弦,我還是介紹最多人用的左側觸弦好了將手軸關節下方約五公分處置於琴腹側面的凸起處,讓手掌面對琴孔自然的放下,手掌不要用力,再看一下手掌的樣子,應是四個手指指向地下,姆指略往琴柄的方向。
撥弦時,是用指甲左側和一點指肉的部份來撥。大姆指撥弦的方向應向外側,避開其它手指勾向內側的方向,也就是說,從正上方看大姆指住外撥弦的方向應是和其它手指平行,但是方向相反,所以大姆指就不會和其它的手指打架了。為什麽要注意右手要怎麽撥弦呢?也是為了要讓以後彈高級曲時,能夠順一點,這個好處,等到去練顫音時,就可以體會到了。
吉它調音
(一) 使用鋼琴調音: 在鋼琴上依次彈出吉他之六個空弦音
E (第一弦) 高八度Mi
B (第二弦) Si
G (第三弦) Sol
D (第四弦) Re
A (第五弦) La
E (第六弦) 低音Mi
(二) 使用音叉調音:
輕輕敲擊音叉的一端,即可發出一音高為440Hz 的A (La)音, 意即吉他第一弦第五琴格的音。
彈奏的力度與消音力度
矛盾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解決了矛盾中的各種因素,在此方面也就獲得了大成.用力和放鬆本是一對矛盾,但在古典吉他中卻表現得非常重要.比如:左手手指按弦的時候,我們如果很用力地按弦固然能把弦按實,但移動起來就不會很方便.
反過來,輕輕的按弦能得到迅速移動的效果,卻把弦按不牢了.用力適度雖是解決矛盾的方法,但必須得法.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我們在與人打架的時候,一拳揮出去如果把力用在小臂上打人是不會疼的,但如果我們把力用在拳面上,就一下放翻對手.
(如希望進一步了解,請與霍力非爾德聯系,另注:兒童不宜)彈琴也是這樣,把力用在了指面上,又用力又放鬆.(注意左手按弦要到位--左手手指按在靠近品格的地方).
另外,放鬆有兩重含義:一種放鬆是指正在使用中的手指要用一定的力度,而其他所有不用的手指都要放鬆.另一種放鬆指當手指用完力之後就要立刻放鬆.
消音---古典吉他演奏中,極為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技術是消音技術.
古典吉他的消音從概念上來講應當分為兩種:一種是消除不必要的樂音,一種是消除樂音以外的噪音,也就是雜音.世界著名的烏拉圭吉他大師\吉他教育家阿貝爾?卡雷巴洛曾經說過一句值得每一個吉他手深思的話:"在古典吉他上,能在任何時候終止一個音和發出這個音是同等重要的."
一. 消除不必要的消音動作有下面兩類.
1.直接消音法:用撥弦的右手指或按弦的左手指直接消音.(1)用撥弦的右手指尖的
肉墊按住琴弦(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均可做消音動作);(2)用左手正要結束按弦
的手指果斷地瞬時放鬆,浮在琴弦上,用按弦手指觸弦的部分來消音.
2.間接消音法:用正在撥弦和按弦手指以外的其他手指或手掌部分來消音.
(1)轉動右手的手掌,用右手的右側掌邊(彈琴時以右手掌面向琴身的左右方向為准),或者稱之為"右手掌外側"捂住琴弦.
(2)轉動右手手掌,用左側(由右手大拇指起到腕關節這一部分)又稱之為內側按觸琴弦.
(3)用右手拇指的側面指肉部分消音.
(4)用左手
任何一個正空閑著的手指指肉部分來迅速按觸琴弦,但不要僵直.